龙之九子——饕餮
饕餮,音:Tāotiè,是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兽。中国民间,一直流传着龙生九子不成龙的说法,也就是说龙的九种子嗣都不是龙。
传说黄帝有25个儿子,有十四个得到了共十二个姓,这12个姓分别是:姬、酉、祁、已、滕、蒧、任、拘、荀、厘、姞、依。在中国的宗法制度下很注重长子嫡孙,也就是嫡系子孙,黄帝的嫡系后裔长期以来保持着“姬”姓,其他的非嫡系子孙就不姓“姬”了。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而其他的庶子为别子,他们被分封到全国各重要的战略要地。作为众多的皇帝之子中,能当上皇帝(成龙)的只有一、两个,没当上的就不成龙了,其中一些可能被分封,另一些则可能被贬或逃生到民间,不成龙的九子(九言其多)便从事辟邪、防火、负重、音乐、饮食的“工作”。饕餮是其中之一。
饕餮成为商周鼎的主要纹饰。宝鼎是华夏民族在青铜时代的立国之重器。在周朝,“一言九鼎”的“鼎”,是象征至高无上王权的神器和礼器,也是祭天祭祖的祭器,鼎在华夏先民心目中处于民族“图腾柱”的地位。因此,只有属于民族的图腾才有资格登上如此崇高的地位,而被镌刻铸造在宝鼎重器之上。在商周青铜器上的常常见到的饕餮纹,在良渚文化中最早发现。
“饕”字由“号”“虎”“食”三字构成,含有虎元素。古书《山海经》介绍其特点是:羊身,眼睛在腋下,虎齿人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古书上关于饕餮有很多种说法,《左传》说:“饕餮,兽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也有人说是“缙云氏有不才子”“谓之‘饕餮’”。缙云氏是一个古老氏族,南方氏族三苗氏的直系源头,《集解》引贾逵曰:“缙云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也有直接认为饕餮之饰就是蚩尤之象,蚩尤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中国古代的“战神”、“兵主”,蚩尤是冶炼和金属兵器发明家,其主图腾就是“虎”。
“饕餮”是融合虎、牛、羊图腾之“龙”。
2100多年前,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大门铜铺首“饕餮”,其角为牛角纹,其嘴上方之胡子(须)为羊角纹,是羊图腾元素融入龙中的又一造物。南越王墓的饕餮,是千年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是岭南历史文化宝库的保护神,是触摸岭南文化基因的立足点。了解广州、广东乃至岭南的历史与文化,必需从此“饕餮”着手。南越王墓大门的拉环以“饕餮”为形,图案清晰可见以羊角为胡子,承载了南越国求羊、崇羊(阳)的信息,是“食在广州”的历史文化形象。“饕”是美食文化的符号,现代餐饮文化中,“饕”被引申为“会吃”;粤语“为食”有喜吃、好吃之义,“为食猫”与“饕民”可谓异曲同工。南越王墓大门的“饕餮”,是“食在广州”的文化形象“为食猫”,是广州城市“羊图腾”的又一标记。
西汉南越王墓饕餮 蚩尤(汉代石刻)
龙生龙,凤生凤。传说华族始祖母华胥生下伏羲、女娲为龙,华族自是龙族。民族始祖伏羲与女娲的挛体连生形象就是羊像,可谓龙凤呈祥。
《山海经·海内经》中:“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先龙,先龙是始生氏羌,氏羌乞姓。”文“明”祖先“先龙”生下“羊”“儿”“氏姜”,龙羊是一家,一脉相传。
中华民族的主图腾是龙图腾;龙羊一体、龙中有羊,羊图腾与龙图腾一起形成了完整的中华和谐文化形象。中国人的祖先伏羲、炎帝、黄帝是龙又是羊,因此炎黄祖孙既是“龙的传人”,也是“羊的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