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大才女到“死文青”—邵夷贝:谁偷走了你的时代?

文 / 陈永恒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疑问,但是唯一的相同点就是,每一代人的问题到最后都没有人能够回答。

瘦小、素颜、学生头的邵夷贝坐在你身边,安静得甚至有点羞涩。
当别人说话时,她总是很认真地倾听着。她经常重复的一个动作是,捋两小撮垂在肩膀上的头发。即使回答别人问题时,她的语速也是缓慢而平和的,绝不会有特别亢奋的表情和高昂的语调。
仅仅凭借这些印象,你肯定以为她只是一个内向、听话、服从的乖乖女,一个教育体制的“合格产品”,甚至仅仅是一个没有多少主见的普通女孩。
但,正是这个看似温顺、娇弱的北大新闻系毕业生在2009年却意外爆红网络。凭借《大龄文艺女青年之歌》、《我们》、《现象2009》和《谁偷走了你的时代》等极具锐气和社会批判性的作品,邵夷贝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进入了公众的视野。
在媒体对邵夷贝的众多评价中,最招人眼球的可能是:歌坛的女版韩寒;最期待的可能是:中国版的JoanBaez;最面熟的可能是:最坏的时代,最好的邵夷贝。但是这些都不是邵夷贝喜欢的标签,她有最清新的认识:“我只是个文艺女青年”。

文艺女青年之路

6月1日,邵夷贝到广州专场演出。尽管这是全国巡演的第三站,尽管当晚还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尽管主唱邵夷贝还因上呼吸道感染持续咳嗽,但是广州大道中191空间现场还是涌进了300多个热情的歌迷。
“感谢大家的捧场,真没想到今天会有这么多人来。另外,其实我挺感谢这首歌的,正是它能够让大家迅速地听到我的声音。”站在广州巡演的舞台上,邵夷贝毫无悬念地选用了《大龄文艺女青年之歌》作为演唱会的结束曲目。
其实,邵夷贝应该感谢的不仅仅是这首歌,还有将这首歌无意传播到网上的那位朋友。
“我是在一个朋友家玩的时候被拍的,然后就传到网上,也没有跟我说,后来我还很生气,我让他撤掉,但已经被转到了很多别的网站,所以没弄掉。”谈到《大龄文艺女青年之歌》为什么会传到网上时,邵夷贝这样说。
凭借干净清新的唱腔,轻松幽默的歌词,这首描写“剩女”微妙心态的《大龄文艺女青年之歌》被疯狂转载,短短三个月点击量就超过几十万人次。就这样,邵夷贝以一种网络红人的方式冲进公众视野。
冲进公众视野,邵夷贝挨了许多板砖,其中最猛烈的批评是:作为音乐人,她的吉他弹奏水平真的很烂。
但是邵夷贝并不这样认为。“吉他弹得很好的,我可以跟他合作嘛,(做音乐)没有必要自己什么都会。当然,我并不是说技术不重要,我只是想说,我不喜欢别人那种技术不行就不能做音乐的姿态。你批评我,我接受,但是你不能觉得你强,就不让弱的人开始走路。”
事实上,邵夷贝也并没有停止走路,尽管颤颤巍巍,但还是一步一个脚印,从网络走进现实,从北京的小舞台走向了全国的大舞台。
2009年7月,电影《麦兜响当当》全国上映,其主题曲《麦兜响当当》便是邵夷贝创作的;2010年1月,百度和凤凰卫视联合主办时事沸点活动时,邀请邵夷贝创作主题曲,于是,就有了《现象2009》;2010年3月两会期间,邵夷贝将视角对准了中国最普通的民众,创作了《我们》来讲述他们的悲喜酸甜,唱出了中国小人物的辛悲;2010年5月,南方报业华语电影传媒大奖盛典,也找来邵夷贝创作和演唱十年电影主题曲《光影历史》。
除了与媒体合作不断推出作品外,这期间邵夷贝还创作了许多其他类型的作品。其中有关注中国音乐工业现状的《独立音乐新纪元》,有关注在恋爱关系中处于相对弱势的《爱情乙方》,还有思考性格内向者与社会沟通问题的《沟通障碍有福音》。
虽然创作了许多歌曲,但是这些歌曲几乎只是通过网络形式传播。所以,邵夷贝还不能算一个职业歌手,因为她不仅欠缺一个正式亮相,也欠缺一个职业歌手必备的个人演唱会。而此次的全国巡演可以视为邵夷贝音乐职业生涯的开始。
除了举办首次全国巡演外,今年6月,邵夷贝还将推出人生中第一张个人专辑——《过家家》。在这张专辑里,主打歌依然是那首有强烈社会观照的曲目——《谁偷走了你的时代》。

“我喜欢真实的表达”

“谁把你教育得善良无害,让你在现实中哭着学坏”,“谁把你的学历变成一纸空白,告诉你这是优胜劣汰”。这首《谁偷走了你的时代》虽然只是现象白描而已,但是观众听了以后,还是实实在在被触动了一回。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有蜗居、又有蚁族,然后又有很多年轻人在富士康工作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而去选择另外极端的一条路。在这样一个和平的年代里面,为什么生存已经成为一件他们不能够掌控的事情。”
无论是何种题材的创作,邵夷贝总是喜欢以一种直接、干脆的方式切入现实。那种近乎白描的语言、那种简单清新的曲调、那种直逼心灵的质问,其歌曲虽然缺乏些艺术和意境,但却直指人心。
“她的歌总是直指当下,毫不回避。听她的歌就像看一篇过瘾的时评,不仅有亲切、活泼的表达,还有理性的思考,更重要的是她的提问震颤人心,让人无法回避。”一个歌迷这样解释喜欢邵夷贝的理由。
“我写这首歌的出发点是,我看了很多关于蚁族的新闻,觉得挺伤感的。加上我自己也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而且身边有许多朋友也处于这种状态,他们有很多疑惑,为什么自己已经很努力了,但却得不到好的回报?为什么花十几年获得的证书到头来只是一张白纸?”邵夷贝说。
其实,邵夷贝不仅仅关注蚁族这个群体,《我们》和《现象2009》则将目光投向了“为这个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只收到很少回报的、沉默的大多数,也就是我们。”
“在和平年代里,一片繁荣的景象,我们创造并承担发展带来的影响”,“创造太多繁华风光,从来没有机会欣赏,我们还在寻找幸福的模样”。在歌曲《我们》里面,邵夷贝将一群努力工作、拥有梦想的平凡劳动者刻画得惟妙惟肖。
从北大才女到“死文青”—邵夷贝:谁偷走了你的时代?
“我们这批所谓收入占20%,但做的贡献占80%的平凡的大多数人、百姓,其实一直都挺辛苦的。但我们没有很多机会可以发出声音,也没有什么可以表达意见的权利,依然有很多悲剧发生在平民身上,但大家还是一如既往地生活着,非常敬业地工作着,所以我很感动,然后就写了这个歌。”
在广州演唱会现场,邵夷贝翻唱罗大佑的《未来的主人翁》,赢得满堂彩。尤其是结尾那段“我们不要一个被科学游戏污染的天空……我们不要被你们忘怀变成钥匙儿童”,被邵夷贝改成了“我们不要一个暴力屠杀血洗的校园,我们不要一个被问题疫苗摧毁的童年……我们不要被你们的无良变成结石儿童”,她略带哭腔的控诉震撼人心。
邵夷贝说:“我之所以比较关注现实,这主要和我的专业有关,因为学新闻,所以一直都在关注并思考很多社会现象。所以我的创作灵感基本上都是,看了某些东西,然后它触动了我,让我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所以就很想表达出来。”
这或许只是邵夷贝喜欢创作的一个原因,还有更加深层的原因或许是这样:心理学家认为,人能够承载的情绪是有一定量的,所有输入的情绪都必须有相应的输出渠道,缺乏或者丧失情绪输出渠道和能力的人是不健康的。
对于自称有沟通障碍的邵夷贝而言,她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渠道,那就是创作歌词,然后谱曲,演唱给大家听。而这种创作正好满足了部分没有情绪输出能力的听众的需求,所以,邵夷贝走红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最坏的时代,最好的邵夷贝

“邵夷贝宛如大时代边上一个且行且歌的女子,她试图用自己沙哑的嗓音唤起我们沉睡的力量。”台湾知名音乐人张铁志这样说。
“有朋友说我的歌题材太过沉重了。我也觉得有些重口味,但这都是事实,这就是生活,我没有任何杜撰,我只是把它们一条一条陈述出来而已。”
邵夷贝说,“我很喜欢张楚的音乐,因为它不仅描写的东西比较真实,而且表达也是比较直指人心的,不是那种很虚的表达。”
“不是我们不明白,而是这个世界变化太快。”
上个世纪80年代,当崔健歇斯底里地喊出这句话时,中国社会刚刚处于一场剧烈转型的开端。而中国音乐则很好地参与了这个时代的互动,记录了许多焦虑与不安。但是这种狂飙并没有持续多久,紧接着的是一个异常寂静的20年。在这20年中,中国社会高举消费主义、物质主义的大旗,开始了汹涌澎湃的欲望之旅,而中国音乐和其他中国艺术一样沦落为资本和权贵的附庸风雅之物。
“音乐和其他任何艺术形态一样,其存在的最高价值就是改良社会。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那批音乐人为什么受人尊敬,是因为他们始终相信摇滚的批判性,始终探索音乐的边界,并且始终保持对社会的敏锐与反思。”张铁志说。
知名音乐专栏作者王晓峰说,“现在的歌坛是这样,套用三国里的话是三分天下,一种是唱流行歌的,能上电视能挣大钱,当然,那些歌跟狗屎差不多;一种是唱伪民歌的,能上电视能找后台,当然,如果说他们唱的歌跟狗屎一样,有点侮辱狗屎;最后一种是被边缘化的歌手,这个市场和听众群不大,貌似还有些小追求和小理想,能吸引不纯粹傻逼粉丝,但还有些小追求小文艺气质的听众关注,比如像周云蓬、邵夷贝他们。抛开这些标语式的形容,邵夷贝确实接续了上世纪60年代美国民谣、80年代台湾抗议歌手的香火。”
“我喜欢老男人,像列侬、鲍勃迪伦、波诺、罗大佑和张楚他们。比如列侬,他始终坚信音乐可以维护世界和平,所以他是一个永远相信爱与和平的理想主义者。但是波诺更伟大,他不仅承继了60年代的理想主义火焰,而且相信音乐可以改变世界。这是一个任何音乐人都无法企及的高度。”邵夷贝说。
邵夷贝在博客中这样写道,“我们不需要绝望、需要希望;不需要被洗脑、需要保持独立思考;不需要无用、需要看到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这样才能活得有动力、才能对社会有贡献、才能活得心甘情愿。”这段话可算是邵夷贝音乐理想的真实写照。

“我的人生没有设计”

生于1983年的邵夷贝,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新闻系,随后被保送中国传媒大学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顶着北大才女和硕士光环的邵夷贝却并没有按照一般的路径成为一名朝九晚五的小白领,反而走上了文艺之路。
“我是一个比较容易知足的人,生活没做什么计划。毕业之后有朋友要我去那个公司上班嘛,然后我就去了。再后来,我之所以选择做独立音乐,也是因为喜欢,而且觉得目前比较有创作灵感,所以干脆就辞职了。”邵夷贝说。
“我在朋友的公司工作了有半年多吧,我觉得那种朝九晚五的生活,三十岁四十岁随时想开始都可以。但是,假如我上了十年班,可能就被磨练得没有这种能力和激情写歌了。所以,我现在就是想趁有这个愿望和冲动的时候来创作,因为人生苦短嘛。”
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在寻求稳定收入的职业,挤破头想进机关国企,而邵夷贝则纵身跳到了独立音乐这块小舢板上。对此邵夷贝是这样解释的:“每个人对于成功的定义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觉得要做CEO、赚很多钱才叫做成功,但我觉得,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然后能把它做好,就叫做成功。”
虽然举行了首次全国巡演,但是邵夷贝依然过得很拮据,有时不得不依靠朋友的帮助才能维持下去。
而现实也证明,独立音乐确实是个“冒险的工作”。
2010年3月,知名独立音乐人左小祖咒在北京举行个人演唱会,貌似很成功,也吸引了众多文化艺术名人和媒体的关注,但是据相关人士透露,除去场地、服装、音响等运营成本,此次演唱会是亏本的。
“独立音乐有没有明天?”不得而知,但是邵夷贝却坚持要走下去。“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不一样,他们有他们的活法,我有我的标准。我觉得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且能靠着它生存,这就是一种最好的状态。”

❀邵夷贝,笔名邵小毛,生于1983年,独立民谣歌手,原创音乐唱作人。代表作品:《大龄文艺女青年之歌》、《麦兜响当当》、《现象2009》、《我们》和《谁偷走了你的时代》等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0/41862.html

更多阅读

香港自由行政策真到了收紧的时候? 香港自由行攻略2016

导读:这两天朋友圈分两部分人,一部分在duang一部分人在剪港澳通行证。这里我们不讨论是非论断,我们只从经济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香港特首梁振英24日表示,香港接待能力有限,正在研究赴港自由行政策收紧。近年来,香港与内地游客矛盾不断升

总有一句说到了你的心里…… 而母亲 也总会说一句

a、一切都会过去……就像一切都会开始……b、总有一天,你会愿意娶我,只是那时我也会素颜轻描,走进教堂,和一个愿意陪我一辈子的人。c、因为你,我学会了安静的掉泪……d、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而岁月的玩笑往往相反。e、行到水穷处,坐

冯邵一:一个十岁男孩的退学申请书原件与文字版 转

冯邵一,2002年建军节出生的珠海男孩,跳级两次,10岁上初一。擅长表演、写作、书法、乒乓、轮滑,在影视作品《野蛮妈妈结婚记》、《双城之间》和《云上的诱惑》中扮演小男一号。是报刊的专栏撰稿人。冯邵一2012年10月写的《退学申请书》

声明:《从北大才女到“死文青”—邵夷贝:谁偷走了你的时代?》为网友烛光里的愿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