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 名师作文教学课堂实录

http://www.zhzww.cn/ViewInfo.asp?id=4940

时间:2008年12月10日第五节

地点:中大附中高二(3)班

执教:广东省广州市第四十二中学徐瑛洁

课前5分钟,请科代组织全班同学朗诵导学案上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

一、导入

师:上课!同学们好!

师:每当我们站在长江边,看着浩瀚的江水时,我们会吟咏出苏轼的名句——

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师:每当年我们看着夜阑人静,一轮圆月当空时,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吟诵出苏轼的——

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师:每当我们游览庐山时,也会想起苏子哲理性的名句——

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确实是说不尽的苏东坡啊!

昨晚我和大家重温了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学过的苏轼的作品。说起苏轼,大家应该不会陌生吧。今天我们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再次走近一代文人苏轼,更进一步地走近东坡的作品,了解东坡的内心世界。

二、知人论世话苏轼

师:在讲课之前,我们先一起来重温初中阶段学过的苏轼的诗、词、文中的名句。

(教师多媒体投影诗句。)

师:第一句,是《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

生:“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师、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师:接着是《浣溪沙》中的“谁道人生无再少”——

生:“门前流水尚能西”

师、生:“休将白发唱黄鸡”。

师:最后是我们十分熟悉的《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

生:“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师:同学们都背得很好,从以上几句诗句中,你能谈谈你所认识的苏轼,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吗?如果你要用一个形容词来形容他,你会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生:豪迈。

师:在才学方面呢?

生:多才多艺。

师:在性格方面呢?

生:乐观。

师:在人生、政治上遇到重大挫折时,他又是以一种怎样的态度来面对的呢?

生:豁达。

师:很好!同学们都各抒己见地谈了一下印象中的苏轼,确实我们从苏轼的作品中可以感知他的积极乐观、豪放、豁达,除此老师觉得我们还可以用“坚韧”来形容他。

(教师多媒体投影:乐观、豁达、坚韧)

三、千古绝唱说赤壁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篇千古美文,更全面地认识、理解黄州时期的苏轼。

(教师多媒体投影:“千古绝唱说赤壁”)

师:苏轼在黄州写下了“赤壁三文”,分别是《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大家一起来想一想:苏轼为何钟情于赤壁呢?请结合“赤壁三文”,找出相关写景的句子。

师:先来看《念奴娇·赤壁怀古》,哪些句子是描写赤壁美景的?

生:“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师:好,再来看《赤壁赋》,你找到了哪些句子?

生:“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师:非常好!我们再来浏览一下《后赤壁赋》,你能找出哪些是写赤壁景色的句子吗?

生:“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师:虽然苏轼游赤壁的时间不一样,但三篇文章中提到了赤壁的景色,你们觉得赤壁的景色怎样?

生:赤壁的风景很优美!

师:对,除此以外,苏轼游赤壁时还联想到什么了?

生:三国时候的“赤壁之战”。

生:联想到周瑜和曹操。

师:是的,赤壁不仅风景优美,而且还拥有久远的人文景观。而更重要的是,在黄州、在两次的赤壁游览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经历了一次精神洗礼。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后赋,看看他究竟经历了一种怎样的精神洗礼。

四、亦真亦幻品后赋

(一)整体感知

师:下面,我给大家3分钟自由朗读的时间,要求大家能够读准字音、质疑字词、在书本上把疑难的地方圈点勾划出来。

(学生在座位上自由朗读。)

师:好了,不少同学都开声、自由地诵读了一遍。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示范朗诵一遍课文,要求大家能够进一步明确朗诵的节奏,并结合课文下的注释,初步感知文意,把握后赋中作者的情感变化。

(播放古乐《云水吟·赤壁怀古》,教师配乐朗诵课文。)

(学生安静聆听,沉醉其中,朗诵结束,全班同学热烈鼓掌。)

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经典美文《后赤壁赋》。

(二)理解课文

师:首先请大家默读第一段,并比较我们在课前重温过的《赤壁赋》第一段,看看在景色方面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生:前赋的景色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师:在后赋中的第一段写到的景色是?

生:“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师:大家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生:两次游赤壁的时间不同。前赋是“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后赋是“是岁十月之望”。

师:对,前赋之景是秋天,后赋之景已是初冬。回忆一下,苏子第一次和友人游赤壁时,情感的变化是怎样的?可以用一个什么字来概括呢?

生:开始是高兴的。

生:可以用“乐”字来概括。

师:然后呢?

生:听到洞箫的声音很悲凉,客人就悲叹起来。

师:对,中间发生了变化,我们可以用一个“悲”字来总结。是否一直就“悲”了呢?

生:不是,之后苏子安慰客人,客人就开怀了。最后还是以“乐”结束游历。

师:当苏子再与客游赤壁的时候,景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他们重游赤壁的兴致、心情有变化吗?

师:从第一段中归纳一下,诗人与客的心情,可以用其中哪个字来概括呢?

生:可以用“顾而乐之”的“乐”字。

师:通过主、客、妇三者的对话说明了什么?

生沉思。

师引导:第一段并没有直接写赤壁,而是写了游赤壁的准备,这里包括了什么呢?

生:有客,有酒,有肴。

师:对,重游赤壁之“乐”就在于“有客、有酒、有肴”,还有“如此良夜”,使苏子与客再游赤壁的兴趣就更加浓厚了。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赏读第二段,我们班的同学向我推荐了一位朗诵不错的同学,我们请她来朗读第二段,其他同学思考一下,在这一段中,让你感兴趣,或者比较喜欢的句子有哪些?也可以找哪些让你感到迷惑的句子,一会我们请一组同学开火车来谈谈。

(学生朗诵第二段。其他学生听读并勾画文中的句子。)

师:大家觉得XXX同学读得怎样?

生:很好!(学生鼓掌)

师:谢谢XXX同学的精彩朗读。她读得很流畅,而且感情充沛,假如能够适当放慢一下语速,把节奏把握得再准确一点就非常好了。下面我们请一组同学分别谈谈在这一段里,你找到了哪些句子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1:我谈谈我比较欣赏的句子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师:你为什么欣赏这个句子呢?

生1:我觉得这个句子充分地表现了赤壁壮美的景色。

师:他运用了“壮美”这个词来形容赤壁,非常好!

生2:我也谈谈我欣赏的句子是“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师:你能谈谈你是怎么理解这个句子的吗?

生2:我觉得这个句子也同样表现了赤壁的美景,山高通过回声,风起而水动,表现了赤壁给予人一种“清新”之感。

师:这位同学用了“清新”一词来形容登上赤壁给诗人的感觉,大家觉得呢?我们暂且放一放,先听听其他同学的看法。

生3:我来谈谈我听读这一段中感到疑惑的地方是“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为什么诗人会忽然感到“悲”和“恐”呢?

生4:我也同意以上一位同学的看法,我也觉得读到这里感到很疑惑。

生5:我也是觉得诗人在登上赤壁后,感情的变化让我比较疑惑。

师:好的,就以上几位同学不约而同的困惑之处,我们班上有哪位同学能够自告奋勇地说说自己的看法呢?

(学生看书,安静思考,没有同学发言。)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品读一下第二段。“于是携酒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这是一个什么句式?

学生:省略句。

学生:是宾语前置句。

师:我们来联想一下在《赤壁赋》中学过的“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这是一个什么句式?

生:状语后置句。

师:对了!“复游于赤壁之下”与“游于赤壁之下”是相同的句式,请大家做好笔记,课后归纳。

师:在赤壁上,诗人看到什么景色,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

生:诗人看见了“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赤壁美景,发出了“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的感叹。

师:我想请个同学来谈谈,他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呢?我们可以怎么理解这句话。

生:诗人从七月到十月隔了三个月,再游赤壁,这时赤壁的景色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江山的景象也变得难以识别。

师:是的,季节的变迁,随之而来的是景色的变化,心情也随之而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一次,诗人游赤壁与上次有什么不同呢?

生:诗人登上了赤壁。“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师:我们结合课文下的注解,看看这几句是什么意思?是不是在赤壁上看见了“虎豹”和“虬龙”?

生:不是,诗人提起衣襟,登上陡峭的岩石,拨开茂盛的草木,坐在像虎豹般的石头上,登上形如虬龙似的古树。攀上赤壁上鹘的巢穴,俯瞰下面的幽深激流。

师:这位同学答得很好,不仅结合了课文下面的注解,还根据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把诗人登赤壁的过程给我们再现了出来。我们也许可以问问,苏轼登的是山吗?他能攀到鹰隼筑巢的高高的山顶,又能俯瞰到水神河伯幽深的宫廷。是写实吗?

生:不可能。这是虚写。

师:那么大家觉得赤壁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

《后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 名师作文教学课堂实录

生:险峻。

师:从哪可以看得出来呢?

生:“盖二客不能从焉”。

师:诗人没有因为赤壁的陡峭险峻而停止了前进的脚步,相反,在二客都放弃不再攀爬的时候,他还是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登上赤壁的险峰峭岭,放声呐喊,草木也随之震动,山谷也为之应和,风起水涌,确实是赤壁之颠的忘情抒怀。

师:站在这么高的地方,让我想起了苏子另一首词中,他曾提到的“高处不胜寒”,此时,他有相同的感受吗?

生:应该也会有。“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久留也”。

师:这一句是刚才很多同学感到疑惑的,为什么此时诗人会从登山的“乐”转为了“悲”和“恐”呢?

生1:因为诗人觉得孤独,同游的客人都不能登上赤壁,所以由此转悲。

生2:我觉得诗人登上赤壁那么险峭的地方,又那么阴森恐怖,还是自己一个人,站久了也不愿再留了。

生3:因为诗人觉得几个月的变化,使赤壁的景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他由此也联想到自己被贬黄州的辛酸,所以在此情此景,他更感悲恐。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不错!确实当我们结合苏轼登赤壁的过程,看见的景象,结合他个人的坎坷经历,我们不难理解,从登山时的乐,到勇往直前,随之而产生的悲从中来,恐怖的氛围更让他联想到当时的政治环境险恶多变,所以不愿久留,不如回到船上,任意飘荡,更自由惬意。

师:诗人行文至此,你们觉得赤壁之行结束了吗?

生:没有结束。

师:真的吗?再想想。

生笑:结束了。

师:真的结束了?那你们觉得第三段写得是什么呢?

(教师多媒体投影:这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有何深层的寓意呢?)

生,默然,不回答。师提问个别学生。

师:你觉得呢?

生1:我觉得赤壁之行还没有结束,第三段写的是游完赤壁后,诗人梦见了一个道士化鹤。

生2:我觉得赤壁之行已经结束了。第三段是写游赤壁后,诗人在梦中遇见一个道士化成了鹤,与游赤壁不相关了。

师:好了,这里我们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我们在看看第二段的最后一句。

(生默读第二段最后一句,笑。)

师:怎么样?有答案了吗?

生:结束了!因为诗人从登山到下山上船,然后离开了赤壁。

师:对了!但,怎么解释他还要写与赤壁之行无关的第三段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朗读第三段,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教师与全班学生一起朗读第三段。)

师:谁来说说,这第三段是不是画蛇添足的多余段呢?

生:不是。我觉得,第三段可以看作是游赤壁之感,正是因为他与杨道士游了赤壁,才有遇见一个道士,诗人问他姓名,道士没有回答并化作了鹤的梦境。

师:这位同学的理解相当高见啊!我们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在游完了赤壁后,也可以说诗人是心潮澎湃啊,半夜夜阑人静之时,看见一孤鹤从他的船掠过,之后在梦境中,他遇到了一道士,随后化鹤等等,都和生活中的经历有点相似。

师:大家觉得除此以外,还有其他寓意吗?

(学生沉默,看书,思考。)

师引导:我们不妨从“鹤”和“道士”作为切入口来思考一下,这两者的联系。

师:大家想想,鹤在我国传统意象里,是怎样的?

生:鹤,是有仙气的。

师:对!带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等特征的仙鹤一直为诗人所偏爱,苏子曾作《放鹤亭记》,以放鹤招鹤、与鹤相处来宣发内心弃世的幽情与超脱尘世的情怀。而“道士”呢?

生:道士是练仙的!

师:“练仙”,实际上就是想……?可否结合《赤壁赋》中的一句来说说呢?

生:超脱尘世!(全班一起背诵)“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师:同学们答得非常好!确实,此时的苏轼处境窘困,心情苦闷,在现实中又找不到出路,只好借助“梦鹤仙境”寻求解脱,希望能够像在《赤壁赋》中提到的超脱尘世,遁入仙境。

(三)感悟提升

(教师多媒体投影,并小结。)

师:后赋是苏轼黄州时期最出色的作品,也是他一生中最高境界。深刻的哲理思考,人生体验,对生命本质的探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阐释,都蕴涵在形象的叙述描写之中。他懂得生命的渺小,当处在高高的峰巅他知道悲哀和恐惧。黄州四年,苏轼尽管与佛道多有来往,但并没有遁入空门或皈依道教,而是以一种现世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迎接生活给他的挑战和磨砺。他的“了悟”就是回到人间,回到人间坚韧而乐观的活着——这就是苏轼的人生态度。

五、最是风流苏东坡

师:相信同学们在学习完《后赤壁赋》一定会对处于黄州时期的苏轼有进一步的了解,下面,我想请大家看看以下这首以《东坡》为题的诗歌,这首诗歌也正好能够总结黄州时期苏轼的真实想法。

(教师多媒体投影:《东坡》: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歌,感受一下苏轼的心声吧。

(教师与全班同学朗读诗歌。)

师:这首名为《东坡》的诗歌,讲述了傍晚的东坡月色分外清明,当所有人都散尽时,只剩下“我”这个山野农人步行回家。不要嫌弃凹凸不平的山头路不好走,我更爱听的是竹杖击打在石头上发出的声音。你们从这首诗歌中读出了什么?

生:这首诗歌反映了苏轼的豁达与乐观。

生:这首诗表现了身处黄州,身陷逆境的苏轼依然悠然自得,乐观潇洒地生活。

师:同学们都概述得很好。有一位名人他是这样概述黄州时期的苏轼。我们一起来看看。

(教师多媒体投影:余秋雨《苏东坡突围》的选段——“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教师朗读这段话,学生静听,领悟。)

师:确实,在黄州的苏轼是成熟了的苏轼,赤壁用它美好的山水风光,深远的人文景观让苏轼经历了一次精神的洗礼,让他由建功立业的报国之情,转入了寄情山水的永恒之情,归于物我两忘的空无之中,完成了一次历史永载的文化突围。在这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中,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升华。让我们穿越失控,认识、理解苏轼,不仅记住他的诗文,更记住他的豁达、乐观与坚韧吧!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下课!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0/42015.html

更多阅读

——《少年闰土》课堂实录(转) 少年闰土识字教学实录

重温真诚质朴的友谊,再现元气淋漓的闰土——《少年闰土》课堂实录及点评执教: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桥小学罗才军点评:浙江省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特级教师莫国夫一、沉醉美好的想象,初识那闰土。师: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位海边少年,这少年

《赤壁赋》课堂教学设计 赤壁赋课堂实录胡萍

浙江省余姚市第五中学 俞建望教学目的要求:1、知识要目标:掌握本文所涉的音形义(通假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并感受文本所表现的画面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2、能力目标:通过诵读法指导背诵文本,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背诵能力;指

《前赤壁赋》原文、翻译及赏析 作者:苏轼 前赤壁赋原文

前赤壁赋(1201人评分) 8.4朝代:宋代作者:苏轼原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

《济南的冬天》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 济南的冬天教学实录

《济南的冬天》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执教学校:济渎路学校七年级(4)班执教人:史佩霞课堂实录及反思:师:上课!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去年,中国一位作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让所有华人为之自豪。其实,有能力获得这个奖项的中国作家不止莫言

声明:《《后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 名师作文教学课堂实录》为网友羡慕嫉妒恨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