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考研政治新大纲增加考点《毛中特》部分重点部分已经整理完毕 2016司考大纲新增考点

2016考研政治新大纲增加考点《毛中特》部分

(蒋中挺版)

《毛中特》“复习全书”或者“暑假讲义”第一章新增一个考点。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特别说明:此考点为2016考研大纲新增考点,需加在《复习全书》p106正数第三行,暑假小讲义正数第九行。《复习全书》正数第四行标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标题,改成“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从时代和全局高度,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科学回答当代中国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鲜明提出新形势下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要方略,特别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指导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

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特就特在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上;要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决不能丢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决不能否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决不能动摇;要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下去。

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强调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围绕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强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坚持把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

围绕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习近平强调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要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下定决心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围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全面依法治国,习近平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继续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习近平强调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必须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要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围绕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习近平强调不断改善民生是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围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以系统工程思路抓生态建设,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美丽中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围绕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习近平强调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要准确把握这一目标,铸牢听党指挥这个强军之魂,扭住能打仗、打胜仗这个强军之要,夯实依法治军、从严治军这个强军之基,努力把国防和军队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围绕建立新型国际关系和我国外交战略,习近平强调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必须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按照亲、诚、惠、容的理念推进周边外交,贯彻正确义利观,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围绕全面从严治党,习近平强调管党治党一刻不能松懈,要用科理论武装头脑,补足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培养选拔更多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作风建设,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严明党的政治纪和政治规矩,用铁的纪律维护党的团结统一。

围绕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习近平强调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和武装全党,引导党员干部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能力;要深入调查研究,发扬钉钉子精神,切实干出实效,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此外,习近平还就贯彻“一国两制”、做好港澳台工作、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等做出了重要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博大精深,贯穿着坚定的信仰追求、强烈的历史担当意识、真挚的为民情怀、务实的思想作风、科学的思想方法,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理念、工作思路和信念意志的集中反映,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奋斗目标提供了科学指南和基本遵循。

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我国的发展实际,顺应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从破解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出发,在深入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首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适应了我国发展的现实需要。当前,我国仍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具有很多有利的发展条件。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法治国家建设进入新的征程,从严治党进入关键阶段,“发展起来后”“欠发展”的各种问题交织叠加,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各种挑战不断显现。“时”和“势”总体有利,“艰”和“险”正在增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是党中央适应我国发展新要求,站在时代前沿进行战略思考、战略谋划、战略部署。其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顺了人民群众的愿望期盼。“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随着我国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人民群众对生活的愿景不断提升。人们期待各项改革全面推进,期盼经济更有活力,生活更有保障,权益得到更好维护,政府更加高效清廉,社会更加和谐,生态环境更加美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回应了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最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为解决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当前,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问题依然存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不断解决问题、化解挑战、攻坚克难的行动纲领。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整体,它既包括战略目标,又包括战略举措。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举措。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源泉,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招”;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法治保障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石;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推动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实践新成果,是对党治国理政经验的科学总结和丰富发展,集中体现了时代和实践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行动纲领。

……

《毛中特》“复习全书”或者“暑假讲义”第二、三、四、五、六章没有增加考点。

……

《毛中特》“复习全书”或者“暑假讲义”第七章新修订一个考点。

二、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特别说明:此考点为2016考研大纲新修订考点,需加在《复习全书》p154暑假小讲义P104。《复习全书》和暑期讲义“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原标题及其内容被这个考点替换,原内容作废。)

30多年来,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无论国内发展如何推进,中国始终不渝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在对外开放中坚持实施互利共赢的战略。

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主要是在通过对外开放更好地促进中国自身发展的同时,兼顾各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关切,切实承担起相应的国际责任,综合考虑维护中国发展利益和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要求,完善有关方针政策和体制机制,使中国的发展为世界创造更多的机会,为全球其他国家带来更多的福利,与国际社会实现共同发展。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符合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要求。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同舟共济、同担责任、共享权利,建立起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符合人类共同利益。“命运共同体”具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连带效应,世界长期发展不可能建立在一批国家越来越富裕而另一批国家却长期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各国经济,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因为只有各国共同发展了,世界才能更好发展。那种以邻为壑、转嫁危机、损人利己的做法既不道德,也难以持久。互利共赢倡导各国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自身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不断扩大共同利益汇合点。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要推动建立更加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通过深化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当前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是在西方国家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形成的,总体上有利于维护西方国家的优势地位。由于自然资源、科技水平、人才资源等方面的竞争日益激烈,国际市场供求关系重组加速,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加快了世界财富的进一步集中,使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面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的趋势,现行的全球经济治理已经难以满足各国发展的要求,提高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地位已成必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重在推进各国和各国人民共同享受发展成果。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将继续积极推动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致力于推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平衡发展,夯实世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

中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是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也是实现与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共赢的重大举措。“一带一路”建设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共建“一带一路”符合沿线各国的共同利益,是对国际合作以及全球发展新模式的积极探索。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要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同时要树立世界眼光,更好地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不断扩大同各国的互利合作,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努力为全球发展作出贡献。

……

(特别说明:此考点为2016考研大纲新修订考点,需加在《复习全书》p161,暑假小讲义P117。《复习全书》和暑期讲义“四、对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原标题及其内容被这个考点替换,原内容作废。)

四、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

从我国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九个方面来看,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新常态。这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科学分析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对于进一步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经济发展新常态主要有几个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经济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第一,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经济规模决定的实际增量依然可观。第二,在经济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中国经济正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稳定的动力和保障。第三,在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第三产业增加值逐年上升,已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部门。第四,在经济新常态下,政府积极推动职能转变,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充分结合,共同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我们应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围绕转方式、调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发展理念变革、模式转型、路径创新的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转变;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四化同步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

(特别说明:此考点为2016考研大纲新修订考点,需加在《复习全书》p176,暑假小讲义P143。《复习全书》和暑期讲义此节内容变动较大,请同学们用我下面给出的新内容替换原有内容,原内容作废。)

第五节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一、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理念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是指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主动保护自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立足于当前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现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建设状况、社会政治条件以及人口素质等,走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

党的十八大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持的首要态度,要求人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感恩之情、报恩之意,尊重自然界的创造和存在,绝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历史上,在生产力相对低下时,人类曾崇拜自然、畏惧自然。近代以来,随着改造自然能力的大幅提高,人类开始轻视自然、藐视自然,甚至以征服者、占有者的姿态面对自然,为满自身需要向大自然不断索取,使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反思过去,正视现实,只有尊重自然才是人与自然相处的科学态度。尊重自然,就要深刻认识到人类与自然是平等的,人类不是自然的奴隶,也不是自然的上帝,人属于自然,而不是自然属于人;就要深刻认识到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类生活所需要的一切均直接或间接来自自然;就要深刻认识到一切物种均有生命,均有其独特价值,均是自然大家族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顺应自然,人和自然和谐共生,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要求人顺应自然的客观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因为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界是一个完整有机的生态系统,具有自身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内在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只有适应自然规律,才能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应自然,就是要使人类的活动符合而不是违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以制度约束人的行为,防止出现因急功近利和个人贪欲而违背自然规律的现象。

保护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承担的重要责任,要求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向自然界索取生存发展之需的同时,呵护自然,回报自然,保护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把人类活动控制在自然能够承载的限度之内,给自然留下恢复元气、休养生息、资源再生的空间,实现人类对自然获取和给予的平衡,多还旧账,不欠新账,防止出现生态赤字和人为造成的不可逆的生态灾难。“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就是生产力”。“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只有更加重视生态环境这一生产力要素,更加尊重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保护和利用好生态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就是要实现和谐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循环发展,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201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阐述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重要任务。提出到2020年,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在全社会得到推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进一步优化,资源利用更加高效,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态文明重大制度基本确立。

二、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把祖国建设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美丽家园,既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根本要求,也是亿万人民的共同愿望,更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第一,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中,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在环保工作中,把预防为主、源头治理放在首位;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中,把利用自然力修复生态系统放在首位。这三个方面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和重点。

第二,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要注重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共进,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更加自觉地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积极发展节能产业,推广高效节能产品;加快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推动矿产资源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壮大可再生能源规模。

第三,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在现代化建设中,要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尽可能集中集约利用国土空间,减少对自然生态空间的占用,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

第四,

三、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实现这样的根本变革,必须依靠制度和法治。对此,习近平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用制度保障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最重要的是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犹如指挥棒,通过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把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突出位置,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的成绩要建立在生态环境指标良好的基础上。

第二,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生态红线就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这个红线不能突破,一旦突破必将危及生态安全、人民生产生活和国家可持续发展。要让生态红线的观念广为人知、根深蒂固。“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资源环境是公共产品,对其造成损害和破坏必须追究责任。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导致严重后果的领导干部,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终身追究。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第三,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顺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我国涉及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也要不断与时俱进。要加快“立改废”进程,尽快完善生态环境、土地、矿产、森林、草原等方面保护和管理的法律制度,要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独立进行环境监管和执法,提高执法工作的权威性。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实行赔偿制度,依法追究责任。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中国将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从而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

三、全面依法治国

(特别说明:此考点为2016考研大纲新修订考点,需加在《复习全书》p165,暑假小讲义P124。《复习全书》和暑期讲义“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原标题及其内容被这个考点替换,原内容作废。)

1.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全面依法治国,不仅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要内容,而且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方式,对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引领、规范、促进和保障等重要作用。

“法者,治之端也”。全面依法治国,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只有全面依法冶国,充分发挥法律的引领和规范作用,才能更好地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推动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建康发展,使中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增进人民福祉。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党带领人民进行了不懈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也走了一些弯路。改革开放以来,党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始终高度重视法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重大方针。十五大明确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依法治国”正式写入宪法。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十七大提出,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强调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0年,中国已经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十八大以来,进一步加快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步伐。十八大明确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为政治改革和政治发展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任务。2012年12月4日,首都各界隆重纪念我国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习近平明确提出“捍卫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中国,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新征程。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了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中国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也前所未有,人民群众对幸福安康生活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期望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这样一个关键发展时期,要推动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从法治上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制度化方案。

依法治国是一项十分庞大和复杂的综合性系统工程。要在较短时期内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战略目标,任务艰巨而繁重。中国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法治政府建设稳步推进,司法体制不断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但是,有法不依的情况仍然比较严重,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情况比较突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还不够强,需要中国人民以更强的决心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从严治党、保持长治久安,都必须在全面依法治国上做出总体部署。法治是框架和轨道,也是理念和方法。重大改革需要于法有据,全面依法治国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制度规则。全面依法治国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又是基本保障。要让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从严治党本质一致、辩证统一。要跳出历史周期律、走好中国道路,必须落实好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全社会都能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把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过程、落实到改革发展的大棋局,法治才能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坚强保障。

2.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是高度统一的。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具体体现在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上。一方面,要坚持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统筹依法治国各领域工作,确保党的主张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另一方面,要改善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不断提高党领导依法治国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党自身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依据党章从严治党、依据宪法治国理政。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法律制度与社会性质紧密相连,有什么样的社会性质,就必须实行与之相适应的法律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始终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法治建设领域的具体体现。全面依法治国,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从根本上规定和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制度属性和前进方向。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科学指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法治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了关于依法治国的一系列重要思想,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是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

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必须坚持以下原则。第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第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法治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法律既是人民保障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第三,坚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第四,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要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要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第五,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但绝不照搬外国法治理念和模式。

3.全面依法治国的主要任务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的一场革命。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为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全面依法治国要重点完成以下任务:

第一,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通过科学民主程序形成的根本法,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就是要在宪法的统帅下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要完善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完善立法体制机制,明确立法权利边界;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加强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联系的重点领域立法,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

第二,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设。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政府是执法主体,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法律实施的核心。各级政府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创新执法体制,完善执法程序,推进综合执法,严格执法责任,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第三,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实现司法公正,必须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第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这就需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第五,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全面依法治国,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的法律人才队伍是关键。这就需要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准,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人才保障。

四、新形势下对台湾工作方针

(特别说明:此考点为2016考研大纲新增考点,需加在《复习全书》p183倒数第8行,暑假小讲义P155倒数第6行。《复习全书》和暑假小讲义上的“四点意见”内容被以下习朱会谈的“五点意见”更新,原内容作废。)

……

2015年5月,习近平深刻总结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经验和启示,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两岸关系发展的五点重要主张,回答了新形势下两岸关系未来之路应该怎么走的重大问题,也回应了当前两岸民众关心的一些切身利益问题。

第一,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其核心是认同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否认“九二共识”,挑战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法理基础,搞“一边一国”、“一中一台”,就会损害民族、国家、人民的根本利益,动摇两岸关系发展的基石,就不可能有和平,也不可能有发展。我们始终把坚持“九二共识”作为同台湾当局和各政党开展交往的基础。各方都应坚持对两岸关系的正确认识,旗帜鲜明反对一切损害两岸关系政治基础的言行,绝不能让来之不易的台海和平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得而复失。为此,可以积极探讨构建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制度框架。

第二,深化两岸利益融合,共创两岸互利双赢,增进两岸同胞福祉,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宗旨。要充分考虑两岸双方社会的心理感受,努力扩大两岸民众的受益面和获得感,尤其要为两岸基层民众、中小企业、农渔业合作发展、青年创业就业提供更多机会,让两岸同胞参与越多受益越多。我们愿意首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发展机遇,愿意优先对台湾开放,并且对台湾同胞开放的力度要更大一些。我们将继续维护在大陆投资的台资企业的合法权益,为他们的发展创造更好条件。在台湾参与区域经济合作问题上,两岸可以加强研究、务实探讨,在不违背一个中国原则的情况下做出妥善安排。对台湾方面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意愿,我们持欢迎态度。

第三,两岸交流,归根到底是人与人的交流,最重要的是心灵沟通。两岸同胞要以心相交、尊重差异、增进理解,不断增强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财富,也是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精神纽带。两岸同胞要加强文化交流,发挥各自优势,共同传承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建设共同精神家园,实现心灵契合。两岸双方要继续创造条件,扩大同胞直接交往。我们将适时实施进一步便利两岸同胞来往的措施。青年是民族的未来,也是两岸的未来。我们要更多关注两岸青年成长,为他们提供更多机会和舞台,让他们多交流多交心,成为共同打拼的好朋友好伙伴。

第四,两岸双方要着眼大局,本着相互尊重的精神,不仅要求同存异,更应努力聚同化异,不断增进政治互信。对两岸间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和难题,两岸同胞都要勇于面对,汇聚智慧,积极探索解决之道。双方可以在一个中国原则下进行平等协商,做出合情合理安排。关键是要“虑善以动,动惟厥时”。只要秉持同胞情、同理心,两岸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来。

第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大家一起来干。只要两岸同胞、全世界的中国人团结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是指日可待的。

两岸同胞一家亲,根植于我们共同的血脉和精神,扎根于我们共同的历史和文化。民族强盛,是同胞共同之福;民族弱乱,是同胞共同之祸。两岸同胞命运与共,面临着共同繁荣发展、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机遇,应携手努力,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问题,共同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2016考研政治新大纲增加考点《毛中特》部分重点部分已经整理完毕 2016司考大纲新增考点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0/42206.html

更多阅读

新凤霞的《花为媒》 评剧花为媒全剧新凤霞

评剧大师新凤霞的《花为媒》,是我最喜欢的一出喜剧形式的戏曲。戏中演员的表演一流,故事本身也妙趣横生。大师新凤霞的唱作俱佳。据说当时她已经是三十多岁的年纪,将步入中年,但人家仍把二八佳人的风情神态演绎的惟妙惟肖。《花为媒》中

电影《局中局》精彩影评 神奇队长精彩影评

电影《局中局》(原名《麻局》)以黑色喜剧的方式,围绕一桌麻将牌局下面隐藏着的各种秘密展开,用生动精妙的西方影像风格把中国传统文化和人们的现代生活巧妙结合。“麻将”本身就是一个牌局,而影片中的这次牌局又是有人做的一个局;在这次“

《毛公鼎》铭文的临习

————2010年11月17日西周晚期器物。道光末年出于陕西省岐山县。由作器人毛公(厂音)得名。直耳,半球腹,矮短的兽蹄形足,口沿饰环带状的重环纹。铭文32行499字,乃现存最长的铭文:完整的册命。共五段:其一,此时局势不宁;其二,宣王命毛公治理邦

声明:《2016考研政治新大纲增加考点《毛中特》部分重点部分已经整理完毕 2016司考大纲新增考点》为网友不过如此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