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埃兹拉·庞德
出生年代:1885-1972
职业:诗人、评论家。
国家:美国
简介:1885年生于美国的爱达荷州。1908年他来到伦敦,发起了一场旨在改变当时文坛诗风的意象派运动,开创了美国现代派文学的先声。庞德一生的著述颇多,主要作品有《面具》(1909)、《反击》(1912)、《献祭》(1916)、《休·西尔文·毛伯莱》(1920)和《诗章》(1917~1959)等。此外,他还写了不少文学评论文章。他的早期诗歌遵循意象派的理论,用准确、鲜明、含蓄的意象来表达事物,文字简洁,通俗上口,并富有流畅的音乐美。他的某些诗在一定程度上讽刺了西方社会中商品化倾向和市侩气息对文艺的侵蚀,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境遇。不过,他的诗也有内容空泛、一味追求形式和个人色彩太浓的缺点。
诗观:1912年,庞德发起成立意象派,1913年3月在《诗刊》发表文章,宣告了意象派的三条原则:1、直接处理“题材”,不论其是主关的或是客观的都要如此;2、绝对不用无助于表述的词;3、在节奏方面,按乐句的节奏来创作,而不是按节拍机的节奏来创作。1915年又在《意象派诗选》序言中增加了三条原则:1、使用普通口语的语言,但总是用准确的词——不是差不多准确的词;2、创造新的节奏,提倡写自由体诗,但并非一定要这样做;3、选择题材要绝对自由。庞德曾写信给《诗刊》主编哈丽特.蒙罗说:“写诗应该想写散文一样。诗歌的语言必须精炼,除了高度凝练(即简洁)之外,同口语没什么区别。必须杜绝文邹邹的书面语,不必拐弯抹角,不必用倒装句。诗歌的语言必须像莫泊桑的最漂亮的文字一样简朴,又像司汤达那样凝重——客观,再客观,然后是表现客观。”
作品:
在地铁站台
人群中这些面孔突然出现;
湿漉漉的黑树枝上的花瓣。
————英文原作:
In a Station of theMetro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这首诗并不是用“花瓣”比喻人的“面孔”,而是“湿漉漉的黑树枝上的花瓣”叠加在“人群中这些面孔突然出现”的画面上,表达了诗人在阴暗、潮湿的地铁站台上见到一张张漂亮的面孔时的惊喜之情。
刘彻
丝绸的窸窣已不复闻,
尘土在宫院里飘飞,
听不到脚步声,而树叶
卷成堆,静止不动,
她,我心中的欢乐,长眠在下面:
一张潮湿的叶子粘在门槛上。
——英文原作:
《LiuCh'e》
EzraPound
The rustling ofthe silk is discontinued,
Dust drifts overthe court-yard,
There is no soundof foot-fall, and the leaves
Scurry into heapsand lie still,
And she therejoicer of the heart is beneath them:
A wet leaf thatclings to the threshold.
——这一首《刘彻》是庞德根据意象派的创作原则改写的,是美国诗史上的名篇,诗的原文来自传说是汉武帝刘彻所作的哀悼已故李夫人的《落叶哀蝉曲》:“罗袂兮无声,玉墀兮尘生。虚房冷而寂寞,落叶依于重扃。 望彼美之女兮,安得感余心之未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