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是社会学研究方法中重要的两位方法。一般认为定性研究更适合于个案研究,实地观察等微观领域,而定量研究偏向于大量的问卷调查、大范围地数据样本统计。由于两者采用的方式方法、以及其背后的理论依据不同,导致其在社会研究过程中的使用范围不尽相同。本文通过比较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在概念、理论基础、研究方法、适用议题等方面差异,做出简单描述性的概括分析,从而希望对这两种社会研究方法作更深入的了解,以准确运用到实际的研究中。
关键词:定性研究定量研究
一、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概念
定性研究(qualitativeanalysis),虽然国内外已有相当关于此的研究,但是不同的学者对此也作了许多定义。定性研究首先是陈向明教授翻译的,它是以相对于(Quantitative analysis)定量研究而言,但是陈向明接而又把它译作“质的研究”。就定性研究这一词而言,也有学者作出不同的翻译,也有人认为“质性研究”。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即使是同一个单词的两种翻译,质性研究与定性研究,也认为其内涵有所不同。“定性研究在中国学术语境中是一种虚幻不实的东西,因为它什么问题也没有解决。”[①],它是一种“以思辨性的论述玄想、空洞的词汇概念、想当然的综合结论来从事学术论著的习惯”(熊秉纯,2001)。熊秉纯对定性研究的翻译以及其内涵表示质疑,并提出“质性研究”,并对此作出进一步的解释:(1)它不是空对空、思辨性的;(2)它也不是已由理论到理论的逻辑推理来建构知识的;(3)它是以文字叙述为材料(data),以归纳法为论证步骤、以建构主义为前提的研究方法。因此,对于(qualitative analysis),中国学者对此认识存在着争议。在熊秉纯看来,质性研究更多包含了除单纯理论研究外的实证研究。并认为它是充实的,具有实质性的研究架构。
陈向明也对此提出自己对定性研究的定义,他先与之译作定性研究,但是转年又译作质的研究。“质的研究方法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研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构建获得解释性的一种活动”。(陈向明,2001)从陈向明的定义可以看出,定性研究一般情况下使用归纳法的思维逻辑,注重于研究对象的互动以解释现象的因果关系等。
定量研究(quantitativeanalysis),也有译作量的研究,同样关于这种重要的社会研究方法,概念的界定不完全统一。陈向明认为,它是一种对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自己关于该事物的某些理论假设的研究方法。[②]此种观点认为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进行测量和统计检验,利用假设检验等数学方法得出相应的结论。
另外一位学者黎荷芳认为,定量研究在方法论层面上,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研究范式,强调从经验事实出发,对研究对象进行变量分解,通过变量分析达到对事物的认识,以事实来证实理论假设;而从操作层面的方法具有具体的操作程序和规范。[③]黎荷芳认为定量研究从事实出发,最终也是回归事实,用事实检验理论的正确与否,而且是运用自变量与因变量间的联系通过相关统计技术来推算出普遍性的结论。
事物都有质和量两个方面。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者相辅相成的研究范式,在大量的社会研究中都充分运用。定性研究趋向于访谈、个案研究,能够深入直接地与研究对象进行互动,并有效提取相关信息。定性研究“能够在自然状态下观察社会生活:到行动发生的地点去看看。这种类型的研究比其他观察方法能够提供关于很多社会现象更丰富的理解,也使得研究者能够以一种深思熟虑的、周详计划的、主动地方式进行观察。”[④]正因为由此特点,定性研究有其独特的地方。许多非常精彩社会学研究论文、调查报告都采用诸如个案分析,访谈等方法,这也证明了定性研究在当今社会研究中依然充满着活力。
定量研究不仅只运用在自然科学上,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也被广泛使用。主要运用数理统计等方法,像物理、数学等学科建立模型体系,试图通过较为精确数学运算找出背后的原因,得出相应的结论。定量研究由于重视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因此需要一套缜密思维推断,其得出的结果有相当的说服力。因此定量研究在社会研究中亦是相当受欢迎。
虽然,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是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但是两者也不是根本对立的。“我不同意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这两种方法对立起来,也不同意定性是定量的基础,定量是定性的精确化这种说法。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层面,用不同的方法对同一事物的“质”的不同侧面上。”[⑤]
二、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般上,定性研究的哲学基础是人文主义,而定量研究的基础是实证主义。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这两种不同的方法论在社会研究中并发展成了两种不同的探究事实真相的方法。
人文主义是西方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哲学理论和世界观。许多学者认为,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产物。这种重视人的价值,以人为中心,而不是围绕物外物作为最主要的任务。人文主义与这些观念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个人的尊严、对个人的价值,人生目的的尊重,以及对个人能力和创造力。”[⑥]而在文艺复兴时期更是强调人的自由、平等、追求个人主义等。
人文主义在定性研究中更多地体现是一种价值观,对人、群体、组织一种研究对象的作为中心。因此在定性研究中,对个人对研究对象的访谈,往往以此来展开研究,重视研究对象的主观感受和观点看法,从个人推及群体、组织。所以定性研究很多情况下是采用个案研究、面对面访谈,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直接交流。这也是重视个人在研究中的作用。
定性研究除了体现人文主义外,解释主义亦是其相当重要的理论部分。“整体而言,质性研究内部仍旧是解释主义占主导地位。”[⑦]解释主义从互动主义发展起来,它认为主体与客体是密切联系的。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是在与客体的互动联系中不断深入了解。因此解释主义认为研究者本身的思想观点、个人阅历对研究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个人的因素占据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强调人的个性。
相对于人文主义和解释主义,实证主义产生时间是19世纪30~40年代的法国和英国,并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始祖孔德等提出。[⑧]实证主义不仅在哲学领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它对社会学的的发展也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实证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现实事物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是客观存在的,不会受到主观价值的影响,而且,认为主体与客体是相互独立的,可分离的,这与解释主义是相反的。实证主义极力推崇经验作用,认为所有的研究都必须最终通过经验来研究,“因此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社会现象可以被经验地感知,一切概念必须还原为直接的经验内容,理论的真理性必须由经验来验证。”[⑨] 他们认为知识有其客观的规律,具有可重复性。所以,实证主义往往偏好于科学方法,并试图把自然科学的方法运用到所有的人文学科中,把自然科学的学科研究方法运用于一切学科,往往夸大了其适用性。从这看来,实证主义与科学主义密不可分。并且,科学主义在社会研究领域中提倡强调应精确化量化客观存在的东西。
孔德是实证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同时他也是社会学的创始人。因此由孔德开创的社会学亦是具有强烈的实证主义色彩。“孔德在其《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用社会学取代了社会物理学的提法,其主要目的是将自然科学的精确方法引入对社会的研究当中。孔德认为对社会的研究也可以像物理学、生物学的研究那样实现定量分析,这在当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⑩]孔德的实证主义对其他社会科学的影响,使得与其同时代的社会学家都以引入实证主义作为学科成熟的标志。
从实证主义的主要特征和主张可以了解到定量研究其产生发展得来龙去脉。自然科学方法的引入也是站在客观的立场上研究。
虽说定性研究的基础是人文主义,定量研究的哲学基础是实证主义,但是两者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定性研究的理论基础亦有实证主义。在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基础》中,他提炼了定性的实地研究中各种理论,包括自然主义,草根理论、个案研究等。在自然主义(Naturalism),“属于定性研究中的古老传统。最早的实地研究是在实证主义的假设下进行研究的,他们认为研究者应该自然地进行观察并汇报。”[11]由此看来,虽然传统认为定量研究的基础是实证研究,但是其尊重客观现实的思想在定性的实地调查中也有体会。通过深入到当地进行深入观察、调查,以得出现实的报告。同样对于草根理论,将“实证主义和互动主义结合起来。通过对来自观察资料的模式、主题和一般分类进行分析,进而得出结论。”[12]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理论基础有着一定的交叉部分,两者非完全的对立矛盾关系。
三、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研究方法
基于不同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在实际社会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不尽相同。定性研究主要通过现场观察、深度访谈与研究对象直接接触,从而获得了最为真实可靠的原始资料。而这些原始资料包括场地笔记、记录访谈、图片、对话等。目的在于描述、解释事件、人物以更好地理解所研究的问题。很多的社会定性研究,研究者都参与其中,成为事件发展中的一员。在定性研究往往采取个案研究的方式,通过选取社会现象中的一个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然后进行深度调查访谈。以从个案研究中推出较为普遍性的结论。个案研究可能是描述性的,对个别案例可以提供解释性的观点。定性研究由于研究者的亲身经历,比没有真正参与到课题研究的更有发言权。诚如熊秉纯在《客厅即工厂》一书中为研究台湾卫星工厂体系中的已婚妇女的就业经历和家庭生活,长期累月地与工厂工人,老板打成一片,并取得他们的信任。她自己也讲述到,“在参与观察的过程中,我变成了一个研究的工具和机器,不仅靠着视觉、听觉收集田野资料,在整个收集资料和写作过程中,还不断地对宏观的制度、微观的机制以及自己进行了深刻的批评与反思。与临场当事人的社会互动都成了我日后梳理、认识、洞悉微观社会机制的素材。”[13]熊秉纯诚然让自己成为研究课题对象的一员,切身体会到他们的真实感受与心理状态。亲身的参与有利于细致、深入观察,从而提炼、归纳出理论,把现实中具体的、离散的事件升华。她用“抽丝剥茧”来形容自己的定性实地研究。这种以深入事实,细微观察,更贴近于实际,所提炼的理论也让人容易接受并产生共鸣。
与定性研究不同,定量研究较大程度上是研究者与研究对象分离,强调必须以价值中立的态度进行社会研究,研究过程中不参杂研究者的主观思想。定量研究主要使用的方法有问卷调查,实验统计等,采用精确的量化的数据,分析收集到资料信心中变量间的相互关系,按照特定的检验方法,与预设的模型理论进行比较,最终得出相应的结论。定量研究可运用于大量的普查性质的问卷调查,或者容易被量化的统计调查,例如经济金融领域。定量研究从资料的搜集,测量到分析,都离不开数据的处理。问卷资料的转换从文字转换为数字,转化为统一标准可供处理后,再进行数据分析。“定量分析可以是描述性的或者解释性的。”[14]而且定量数据可以是单变量分析也可以是双变量分析。单变量是一次只检验一个变量的分布情况,可以描述统计对象的出现频率和分布状况,双变量或者多变量分析可以讨论变量间的相互作用对因变量的影响。
四、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一般适用议题
对于那些需要尽可能完全接触、观察研究对象,而且不宜简单把数据定量的研究类型比较适合定性研究。艾尔巴比也指出,“定性实地研究尤其适合在自然情境下的研究态度和行为。”对于问卷调查或者实验等,属于一种人为地创造情境,对真实还原事实真相有一定的差距。“它还特别适合跨越时间的社会过程研究。例如想现场了解暴动时间的酝酿以及发生,就胜过时候对其中重新构建。”[15]对于许多社会学科,定性研究也是被广泛运用。如:教育学、社会学、文学文化研究、新闻学、政治学、行政学等等。除了社会学科可以有效运用定性研究外,John Lofland 在其《社会情境分析》中,也归纳出一些社会生活因素适合于定性实地研究。(1)实践类:指各式各样的行为,比如交谈或阅读。(2)情节,包括各种事件(3)邂逅,包含两人以上的会面以及在世界状态下与他人互动。(4)角色和社会类型,分析人所处的地位以及再次地位上所表现的行为(5)社会与人际关系:通过适合的角色从的行为来考察(6)群体和帮派,研究小群体,如运动团队,工作群体(7)组织,研究正式组织,学校医院等。定性研究在实地调查访谈中有独特的优势,它与定量研究也没有孰优孰劣之分。
定量研究非常适合于具有普查性质的问卷调查,能够针对大型群体作出精确的统计描述,并且标准化和精确化程度高,逻辑推理比较严谨。采用统一的严格的研究技术。把研究事情用数学模型,数学符号表示出来,并以一种图表、数量关系等展示出来。在一些新兴学科,例如系统工程、运筹学、现代管理学都是定量研究方法发展起来的。通过对事物的靓的研究和分析,阐述事物的本质特点。因此,定量研究也遍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如“社会科学领域,环境生态和水资源问题、交通运输、工程项目管理等等。”[16]
五、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存在的问题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特别适合的研究领域,但是单纯的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也有一定程度地局限性。对于定性研究而言,由于研究方法多采用个案研究,面对面的访谈,较少能够这对大型的群体作出一个普遍性的概论。定性研究中所选取的研究对象,特定观察对象是否有代表性,是否能以此来推理与此相关整个群体的都有相类似的特点,这会让人产生质疑。定性研究由于研究者的参与和深入调查,是否主观感情亦会参杂到其中,是否会缺乏客观性;或者参与其中的研究者是否影响到事件的发展,脱离中立的角色,这些都是让人觉得怀疑的地方。
与定性研究相反,定量研究对那些微观、深入的描述显得力不从心,这就导致研究者往往会把难以量化的问题,但又不可忽视的问题剔除。由于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相对分离,研究者是否能准确了解到事情的真相,而对着大量的甚至有些冰冷的数据能否说明事情背后错综复杂的关系,这些也会另人产生疑问。
参考文献
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基础,【M】华夏出版社
熊秉纯,客厅即工厂,【M】重庆大学出版社
风笑天,现代社会调查方法,【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陈向明,定性研究方法评介,【J】教育实验与研究,1996
陈向明,质性研究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意义,教育研究与实验【J】,2008
余从,浅谈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异同,【J】管理纵横
杨春苑,李春荣,论西方人文主义,【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王革,李钊,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喜冲,论孔德的实证主义,【J】人文论坛
伍红梅,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比较结合,【J】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①] 客厅即工厂,熊秉纯,译者前言,重庆大学出版社
[②]余从,浅谈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异同,管理纵横
[③]余从,浅谈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异同,管理纵横
[④] 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基础P176,华夏出版社
[⑤] 陈向明,定性研究方法评介,教育实验与研究,1996
[⑥] 杨春苑,李春荣,论西方人文主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⑦] 陈向明,质性研究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意义,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
[⑧]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51528.htm
[⑨] 王革,李钊,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⑩] 喜冲,论孔德的实证主义,人文论坛
[11]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基础P184,华夏出版社
[12]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基础P187 华夏出版社
[13] 熊秉纯,客厅即工厂,重庆大学出版社
[14]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基础P235,华夏出版社
[15]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基础P179 华夏出版社
[16] 伍红梅,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比较结合,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