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云剪水吟今古烹雪煮霞论武夷
刘红波
受《对联•民间对联故事》(下半月刊)执行总编薛宗翰先生之约,嘱我写一篇文章,谈谈去年在第六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暨武夷山旅游节最佳茶楹联征集大赛上获得一等奖的心得体会。念及这么多年以来,一直得到薛总编的关心和支持,受益匪浅,那就恭敬不如从命吧。
由武夷山市人民政府主办、武夷山市文联和武夷山市诗词楹联学会协办的第六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暨武夷山旅游节最佳茶楹联征集大赛,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营造第六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暨武夷山旅游节的文化氛围,扩大茶博会在海内外文化界、旅游界、茶业界的影响力,围绕茶博会,弘扬中国茶文化,提升武夷山旅游知名度,打造武夷山旅游品牌。由于考虑到上一届茶博会已经成功举办过一次征联大赛,且征集到了不少优秀的作品,再加上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咏茶这一题材的对联自古至今多如恒河沙数,而其中的佳联妙对亦是层出不穷,因此要在这次大赛上脱颖而出,使用“常规武器”看来是不行了,必须别出心裁,独辟蹊径,才能最终击败各路高手,站到领奖台上。
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我对武夷山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武夷山不仅秀甲东南,名驰宇内,武夷岩茶也同样是香飘四海,饮誉天下。名胜配名茶,真是天作之合,两相益彰。蕴含于武夷山水以及武夷岩茶的人文历史和底蕴,更是令人吟诵不绝。有了这么一个内涵丰富的创作题材,我的创作激情一下子被点燃了,虽然我没有到过武夷山,也没有喝过武夷岩茶,但此时此刻真可谓是心潮澎湃,文思泉涌,脑海里不断浮现出武夷山的丹崖碧水,在呼吸的空气里也似乎闻到了武夷岩茶那种独特的芬芳。然而,想象归想象,要把这种具体的“图像”、“气味”转化为抽象的“文字”,那就确实需要一番文学上的酝酿和提炼了。事实上,一副好的对联往往是一个主题(题咏之人或物)下的两个方面(上下联)。拿这次武夷山茶博会征联来说,就是要反映茶博会这样一个主题,至于通过哪两个方面(上下联)来反映这个主题,则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事情了。以茶博会为主题撰联,不仅要写茶博会的盛况,更要写茶,写出两岸同胞以及四海茶友之间的茶缘茶谊,写出武夷山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正如茶博会所宣传的那样:“缘聚武夷,茶和天下。”为了把这些元素写进联里,通过深思熟虑,我决定从宏观方面去写这次茶博会,大角度描写茶文化及其与人的关系,而不是把笔墨重点放在描写茶的色香味上面去,这样才能做到视野开阔,雄浑大气。所以“七度卢仝碗;三篇陆羽经”这样的联写茶馆可以,但写茶博会则不行。考虑到千百年以来,武夷山一直是佛儒道三教心驰神往的胜地,而武夷岩茶更是这三教爱不释手的杯中物,且自古以来,茶的内涵一直被佛儒道三教以不同的方式诠释着、解读着,这样一来上联就有了:一杯参透佛儒道。再联想到武夷岩茶的生长环境,吸天地日月雨露之灵气,悦帝王将相平民百姓之心,直接沟通了天地人三者的关系,这么一来,下联也跟着出来了:千古融通天地人。
一杯参透佛儒道;
千古融通天地人。
写完之后,左看右看,还是觉得缺少了点什么。虽然题的是武夷山茶博会,却象是一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通用咏茶联。为了做到“切事切地”,使之具有唯一性,还必须增加一些地域色彩。联想到武夷岩茶特有的“岩骨花香”,于是将上联改为:岩骨蕴花香,一杯参透佛儒道。至于下联,了解到这次武夷山茶博会将在秋季举行,而秋风又有金风之称,因而下联也跟着变为:金风携玉露,千古融通天地人。在这里,“玉露”有着双关的含义,既可指秋露,又可指珍贵的茶液。
岩骨蕴花香,一杯参透佛儒道;
金风携玉露,千古融通天地人。
这样一改,上联将武夷岩茶特有的“岩骨花香”嵌入,阐明了武夷岩茶和佛儒道三教的密切关系,让人联想到武夷岩茶悠久的历史和底蕴;下联点明第六届武夷山茶博会的举办时间在秋季,而武夷岩茶更是一位沟通天、地、人三者关系(包括两岸同胞的关系)的“天使”。全联紧扣武夷山最具特色的岩骨香茶和茶博会的举办时令,将武夷岩茶与佛儒道三教的悠久历史及其沟通天地人的作用做了一个全方位的阐述,短短二十四个字,词约旨丰,事近喻远,清新典雅,也比原来大气了许多。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副经过我无数次炼字炼句、精雕细琢的参赛联,终于在数千副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最终获得了一等奖。
(本文登载于2013年《对联•民间对联故事》下半月刊第5期,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