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欠我一个婚礼——《惊沙》观后感 惊沙观后感400字




你欠我一个婚礼——《惊沙》观后感 惊沙观后感400字


引言

阴差阳错,有幸成为第一批观看《惊沙》影片的观众之一。看过之后,心情异常激动,有一抒胸臆的冲动,但因为储备知识较少,不敢妄加评论。后来翻查了部分史料,对那段历史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却又由于时间过去很久,那种想写的冲动又几乎消失了。后来就到了纪念建党90周年的时间,在统一组织下,又看了一遍《惊沙》,影片中的场景和看史料得来的印象,一下子契合,而我也就觉得,确实是有写个评论的必要了。

(一)《惊沙》名字的由来

起初之所以不能迟迟落笔,其实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想不通这部电影为什么叫“惊沙”?从影片内容看,大致说的是1937年初,红军战士在衣不蔽体,缺少弹药的情况下和彪悍、战备精良的马家军精锐部队血战临泽,最终在秦基伟将军的指挥下守城三天,突出重围的故事,以前的片名“秦基伟血战临泽”更加扣题。但后来想,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是讲究集体主义的,个人不能贪天之功,亦不能宣扬太过。由此,秦基伟将军的名字确实不适合出现在片名上。但“惊沙”名字的好,绝不仅仅是暗合了这种传统思维,更重要的是用一个“惊”来统领影片,既渲染了环境,又直面了心境,还表明了态度。

渲染了环境,是指西路军和马家军战斗的茫茫的戈壁滩,不是天生的战场,也曾青青草长,姹紫嫣红。但当时环境,就像电影旁白所说的是“惊沙扑面,呵气成冰”,只能让人心惊不已。遥想唐诗中的描述,此地是“黄河远上,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幽怨,春风不度玉门关。”而宋时杨家将曾于此与西夏战,一段戏文描述当时的情景为:“风潇潇,雾漫漫,星光惨淡。人呐喊,胡笳喧,山鸣谷动,杀声震天。一路巡来天色晚,不觉得月上东山,风吹惊沙扑人面,迷雾衰草不着边……”。明时诗人高启,游历到此处,曾叹:“惊沙四边起,寒日惨欲昏。上有饥鸢声,下有枯蓬根。白骨横马前,贵贱宁复论!”明清之交的著名遗民诗人屈大均,也说此地“惊沙如白雪,杀气为严霜”,而感叹自己“游子一何微,落叶同飘飏。”由此可见,古往今来,河西道上的风雪惊沙,埋葬了多少英雄幻梦!而这也成为整个影片的基调。

直面了心境,是指西路军官兵在执行此次打通与苏联国际通道的战略任务普遍的心态,也可用一个“惊”字来形容。首先,从战略上讲,这个任务不是在一个平稳的政治环境下进行的。一则西安事变前后,国共关系变化突兀,谁也无法对下一步形势进展做出准确判断。因此中央军委对西路军的期望,有西进接近蒙古和苏联、驻扎河西走廊建立根据地和东返策应陕北抗击围剿三种,不仅难以提供有力后援,还在决策上举棋不定。二则是受张国焘“成立伪中央”的牵连,以陈昌浩为主导的西路军指挥部,诚惶诚恐,不敢在政治上“再犯错误”,对于中央军委的命令往往不顾实际的去执行,造成多次贻误突围战机。其次,在战役上,西路军几乎陷入一种有劲使不上的状态。一则西路军以步兵对马家军的骑兵,丧失了“机动”这个兵家之魂的优势,加之河西走廊茫茫戈壁,一览无遮,让红军看家本领——游击战,难以施展,长处被彻底限制。二则青宁二马家族统治多年,革命思想在此地传播较少,红军没有民众可以依托,人民战争的思想难以贯彻。三则青宁二马熟知红军无后方,难补给的软肋,既坚壁清野,又给冲锋人员配发少量弹药,造成西路军逢战必有损耗,难以实现从敌方取得补给的意图。这既造成很难形成对敌有所震撼的胜仗,而且弹药越打越少,伤员越打越多,积重难返,终成难以扭转之劣势。最后,在个人情绪上,也存在一些难以忽视的压力。一则西路军多为鄂豫皖根据地战士,来自南方,对西北呵气成冰的天气不适应;二则西路军已是三过雪山,两过草地,九死一生,会师后,未作有效休整,生理与心理上的双重疲惫;三则没有后方和后援,孤军千里挺进,一路先有古浪失利、后又有武威、永昌、山丹、张掖恶战,夜夜行军,日与敌战,胜负皆有,及至进驻临泽、高台之后,军需、给养、医药、弹药等保障都出现问题,个人承受力已成强弩之末。在这样一种战略、战役和个人状态均有较大差距的情况下,“惊”的情绪弥漫,是可以想见的。

表明了态度,是指导演及编剧对于西路军悲壮失败的历史,被后世设为禁区、讳莫如深、弃之如敝屣表示了“惊”讶。西路军的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竟然一度成为“禁区”,1980年后,才在邓小平的坚决支持下,有所改善。反映到影视作品上,据有关人士统计,能和西路军题材扯上边的电影,截止目前,算上《惊沙》,才只有五部。都是1984年以后拍摄的,其它四部为《祁连山的回声》、《姐姐》、《红流》和《西风烈》,但这四部都不是战争题材,都没有直面描写战争,更没有给西路军定性。从这个角度讲,《惊沙》虽然还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其不失开创性意义,其所表明态度的历史价值,也将会将《惊沙》推到一个较高的地位。

(二)《惊沙》表现了什么

看完《惊沙》之后,曾和几个同事聊天。我问他们看《惊沙》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他们几乎一致的说是战斗精神。我深以为然。从作为向建党90周年献礼片这个角度讲,《惊沙》就是一部通过对一场战役的描摹渲染,来展现弘扬西路军战斗精神的影片。但在表现手法上,却不是一味高歌狂飙,而是一方面采用以小见大手法,通过小事来展现处境,揭示矛盾,暴露问题,预示命运;一方面又多角度、多层次展现,让战斗精神破空而出,淋漓尽致。从这个角度讲,《惊沙》所讲的又不仅仅是一个战役,而是整个的西路军的历史。

首先说以小见大。影片一开始名是为大战之前做铺垫,其实是在展现西路军的处境。秦基伟不喝一口“羊奶”,指出只有重伤员才能喝,已经显示出这支后勤部队的后勤供给已经跟不上了。接着场景一转,从妇女独立团营长张桂芳与丈夫副厂长韩仕宏的冲突中,透露出了两个信息,一是韩仕宏用两个骨干的性命换来了两千八百发子弹,自以为是要立功的,可见子弹的缺乏到了何等的地步!二是从引导韩仕宏找弹药其实是民团收编的战士设下的一个陷阱来看,可以知道当地民众对西路军态度!再后来就是秦基伟在调回总部途中,发现敌情后与接任他的彭定山发生冲突。这儿也有两点信息,一是执行命令和结合实际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矛盾。执行命令的彭定山坚决果断,盛气凌人,因为他有上级的尚方宝剑,实在不行可以掏枪执行纪律;结合实际的秦基伟却只能情真意切,晓之利害,不能用强。如果不是敌情紧急,如果不是还有可以裁定的郑部长,秦基伟怕是连守城的机会都没有。二是秦基伟对敌我情况之判断,说敌人骑兵只侦察不攻击,又说在这戈壁滩上遇见骑兵,被骑兵一冲,就成狼赶羊了。可见敌人之狡猾,而素以游击见长的红军,此刻没有了机动的优势,也只能退而求其次,以己之短对敌之更短,来进行城市攻防战。而争吵冲突也立即引来后果,退避不及时的伤员及医护人员被杀被俘,女战士惨遭蹂躏,凸显了马家军的人性灭绝。这一段层层铺垫,气氛逐渐紧张,展现了西路军后勤供给几断,弹药匮乏严重,民众基础薄弱,机动作战劣势,指挥员意见不一和面对的敌人狡猾残忍,被俘将士命运悲惨的大背景。

在这个大背景下,西路军失败的命运无法扭转。但身处临泽县城的300余名西路军官兵没有放弃。在敌人五个团万余人的围攻下,坚持了3昼夜,不仅转移了物资,而且小部突围成功。这应该说是一个成功的战例,但看完此影片后,没有一个人有胜利的喜悦。因为这种胜利,扭转不了整个战局,而所逝去的每一个官兵所拥有的战斗精神都是那样的鲜明强烈,哪一个都让人扼腕叹息。正是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战斗精神,把“悲壮”这两个字演绎的淋漓尽致,而我也觉得这才是西路军精神的精髓所在!而在影片中,能展现这种“悲壮”的是三个字——智、勇、义。

“智”主要由秦基伟来体现。第一天先是由秦基伟主导避免了遭遇战,为守城提供了可能;接着冷静分析敌我态势,打破“节约子弹”的常规,给长途奔袭,仓促攻城的一个下马威。这个下马威既瓦解了敌人初始采用的“攻心术”——即用红五军军长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杨克明的人头来威慑,想不战而屈人之兵,又让敌人不敢轻举妄动,为接下来的夜袭和重要物资突围创造了条件。等到九团前来接应的时候,秦基伟果断冒险,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出其不意的在正面战场夜袭,确保了守城最大任务的完成。第二天秦基伟实施空城计,将官兵预先撤离敌人炮火猛攻的阵地,保存了有生力量,待敌人冲上来时,突然出现,近身肉搏,击退敌人。第三天面对敌人的正面来侵和暗道突袭,秦基伟果断分兵,两面对敌,最终再次将敌击退。经过几个回合的碰硬较量,敌人进攻乏术,士气下降,也到了突围的最佳时机。在第四天凌晨距天亮还有三个小时的时候,秦基伟再次采用一部牵制,大部突围的战术,率部突围成功。这三天的时间,第一天展现的是出敌不意,第二天展现的是料敌于先,第三天展现的是临机应变,而这正是在秦基伟熟知敌我的基础上实现的,其效果就是掌握了战斗的主动权,牵住了敌人的牛鼻子,让敌人有劲使不出。正是秦基伟的指挥智慧,让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成为事实,也展现了一个优秀指挥员的素质。

“勇”是由全体临泽守城官兵集体体现的。从最高领导郑部长到最小的幺妹,从强壮威猛的秦基伟、韩仕宏到伤病员,从妇女独立团营长张桂芳到文护士,从一直和秦基伟对着干的彭定山到恪尽保护职能的米娃……,难以尽述。只记得在一次次的炮火隆隆,贴身肉搏中,有秦基伟刀片飞舞,彭定山刺刀见红,韩仕宏火棍翻腾,张桂芳点射无虚发,伤病员神炮自生威……。这种战场上的雄浑悲壮,是一个人最为原始的力量的爆发,是战斗精神的最直接体现。狭路相逢勇者胜,而勇,是战场上最强悍的执行力。正是这种强悍的执行力,确保了秦基伟之智的全面落实,也正是这种强悍的执行力,给敌人以心灵震慑,造成敌众我寡的态势此消彼长,竟然产生奇迹,达到了一种短暂的平衡,争取到了突围的良机。

“义”的繁体字是上羊下我,会意字,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而仪仗是高举的旗帜,“羊”表祭祀,合起来的意思是为了信仰的旗帜而不惜牺牲,这是“义”的本意。在影片中,有几次生死抉择,而他们却都是不惜牺牲,慷慨赴死。一是秦基伟回总部,行至半路,发现部队处境十分危险,决然返回部队组织战斗。二是张桂芳营长在组织要求她和小分队趁夜突围时,她坚决地留了下来。三是彭定山部队组织突围时毅然决然选择留下执行牵制任务。这些是主角之义,是影片大力渲染的。而另外像红五军最后死去的“俘虏”在对话马元海所展现出的慑人的力量,伤病员发出的“战场上只有战士和烈士,没有伤员”的豪言,红军官兵在战斗中所展现出的舍身忘我,相互救援的一幕幕场景,都生动的衬托出为了信仰的旗帜而不惜牺牲,身体力行贯彻“义”之本意的精神,而这也正是西路军精神的要义。

大背景的悲凉,智勇义的雄壮,是由彭定山在殉难前用歌声总结的,“三六年,十月份,三大主力会师到会宁,一部分过河西啊,一部分留河东”这是战略态势;“十二月,天气寒,红军身上衣正单,脚上血涟涟,肚子直叫唤,西路军是好汉,挥舞大刀把敌砍”这是我情分析;“敌人太多杀不完,哎呀,月啊,敌人杀不完”这是敌情判断;“英勇不屈的红军啊,拉响了手榴弹”这是战争结局。而若要问个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其实影片早就给出了答案。就是王医生送给文护士手杖上的“革命到底”四个字,这四个字代表了信仰的执着坚韧,正是这种信仰的力量,促成了西路军背水一战、敢打敢拼的英雄气,激情满怀、充满力量的精气神!

(三)惊沙的诉求

在“悲”的背景的衬托下,“壮”的主题更加鲜明,是《惊沙》这部影片带给人的最为主要的感觉。但以“悲”单纯作为“壮”的衬托,是不明智的,因为会让影片缺乏内涵而看起来单薄。导演显然是懂得这一点的,我在看完这部影片进行回味的时候,突然想到如果这是单纯的为秦基伟将军歌功颂德的一部影片,应该不会选择这样的一个败仗,这样一个秦基伟将军的人生低谷。显然,应该把目光聚焦在举世闻名的上甘岭上,那才是秦基伟将军的无可比拟之处。而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败仗,更加显然,看中的是这段长期被尘封的,有争议的历史。而这段历史的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悲”而不是“壮”,那么,“悲”就不仅仅是陪衬,更是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贯穿整个影片的主线。而“壮”就成了增强“悲”的手段,于是两个地位逆转。然而“悲”仅仅是一种情绪,单纯表现是没有意义的,因此重点还在后面,就是通过表达这样一种不良情绪,让我们自然而然的想到一种诉求,就是这些人这么“悲”,我们需要做什么来弥补?当我怀着这样的念头再看影片的时候,就发现这部影片有几个导演反复强调的“点”,而这些点,就构成了影片隐藏的一条诉求“线”。

第一个反复强调的是秦基伟喝“羊奶”,直接出现两次,在表现后勤供应不足的同时,重点在讲“苦”这个字。中国人讲究民以食为天,有饭吃、能活着是一个底线,西路军是到了这个底线边缘的,但自此之后,一路向好,略过上甘岭不提,直接到了1984年阅兵,过上好的生活,这个“生活好”的诉求已经实现。

第二个反复强调的是彭定山记下烈士姓名,直接出现三次。在表达彭定山作为政工干部的职责的同时,重点在讲这个“忘”字。中国人讲究人过留名,雁过留影,更何况这些人是壮怀激烈,慷慨赴死,舍生取义,理应被后代记住。当然这一点在影片中没有后续,但在现实中,我们知道西路军纪念馆。烈士陵园已经建立,烈士的名字已经尽力找寻。我觉得在“被记住”这个诉求的实现上,虽然还不尽人意,但毕竟已经展开。

第三个反复强调的是给韩仕宏、张桂芳补办结婚仪式。影片也直接出现了三次,但从戏份而言,是前两者不能比拟的。重点在讲这个“冤”字,其中张桂芳对韩仕宏的表白说的很清楚,她说她是“从小参加革命,多少枪林弹雨都闯过来了……,”“我桂芳是个黄花大姑娘的时候就跟了你(韩仕宏),我生是你的人,死时你的鬼,我就是死了,到了阴曹地府你给我记住,你也欠我一个堂堂正正的婚礼!”而这个婚礼不是一两碗水酒,悄没声息就能打发的,这个婚礼必须是:“等革命成功了,我们要把全团的人都请上,你给我穿上又鲜亮又好看的嫁衣,再抬上个大花轿,咱们敲锣打鼓,放着鞭炮,热热闹闹的让我当一回新娘!”桂芳最后问:“好吗?”秦基伟、韩仕宏都没有回答。因为在当时他们两人想的是生死,这种虚名仪式还考虑不到,也情有可原。但一直以来,没有人回答这个问题就有问题了!这种“要正名”的诉求,还不仅仅是被漠视,被搁置,还被尘封,被划为禁区,即便从七十四年后的今天来看,也还看不出要补办这样一个“堂堂正正的婚礼”的一丝丝端倪!

你欠我一个婚礼,为什么不补办?当影片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的时候,不是在耍小女人的脾气,而是要我们党、国家、民族怎么来正视西路军这段历史,由此而拓展到如何正视那段艰苦卓绝的历史。金一南教授用“苦难辉煌”四个字来形容,用“他们历尽苦难,我们获得辉煌”来揭示因果关系。如果我们只去攫取那片刻的辉煌的荣耀,而忽略那辉煌之前的辗转挣扎,不知道还能不能找到辉煌之因而积累经验,再创辉煌?

你欠我一个婚礼,为什么不补办?当影片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的时候,不是在耍小女人的脾气,而是要我们党、国家、民族怎么来正视西路军的失败,由此而拓展到如何正视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还有政治、经济等等诸方面经历的一些失败。刘亚洲在《金门战役检讨》一文中指出,“我军应加强对败仗的研究。胜利有一百个父亲,失败是一个孤儿。……越战是美军战史中最惨痛的一页,虽已翻过去二十多年,可美军仍不停阅读,在这方面花费了大量人力和财力。失败是警钟。胜利又何尝不是警钟。美军对失败死死咬住不放,对胜利则格外当心。其实这正反映它求胜心切。我们正相反:胜利浓泼重彩,失败轻轻带过……。”对失败讳莫如深,何谈恢弘气度,又何谈长远眼光?

你欠我一个婚礼,为什么不补办?当影片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的时候,不是在耍小女人的脾气,而是要我们党、国家、民族怎么来正视为国捐躯的将士,由此拓展到解决好一切历史遗留问题。用处理遗留问题来表明一种态度,一种导向。国外为国牺牲的将士英灵在环境优美的国家公墓中安息,年年接受政府、民众的祭拜,而我们的烈士们却在黄土荒草中灰飞烟灭!这样的对比,对于我们凝聚人心、鼓舞士气起到怎样的负作用是可想而知的。而且这种对牺牲奉献的尊重是理所当然的,是人之常情的,是人心所向的,如果只在承诺中提及,而在兑现中让人失望,影响的可不仅仅是一时之损益,而是关乎根基的,一个国家、民族的公信力!

片尾曲唱着:昨天的风,昨天的雨,昨天血染的戈壁;今天的天,今天的地,今天高扬的国旗;不要说,我已倒下,看不到,黎明的晨曦;不要说,我已离去,听不到,胜利的乐曲……!是啊,那些逝去的英灵还能听到,还能看到,而我们还欠他们一个婚礼,我们要怎么办?我们还要在事业上惊沙呼啸,狂飙万里,我们要怎么办?

你还欠我一个婚礼,你要怎么办?这才是《惊沙》的精魂!

后记

军旅作家裴指海有一次在他微博中提到有个军旅评论家对他的小说横挑鼻子竖挑眼,对另一个军旅作家却常常赞赏有加。而他却将这个军旅评论家引为知己。因为这个军旅文学家评论的参照系不同。对裴指海,他是放在世界文学的范畴,而对于另一个军旅作家,则放在了红色谱系之中。我对他的这个微博很有感觉,觉得他也说出了我对《惊沙》的感受。放在世界电影的范畴,《惊沙》无论从思想、技巧、场面、音乐都不出众,还没有超越主旋律电影的模式,人物性格还很脸谱化,这从《惊沙》票房的惨淡上可以看出来。而把《惊沙》放在献礼片、主旋律影片中,就显得有些鹤立鸡群了,尤其是在思想诉求上,我觉得是很大胆很出色的一部。而这也算是我对《惊沙》电影的一个总体评价吧!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0/42773.html

更多阅读

电影《致命魔术》观后感上篇 致命魔术 电影下载

真正的科学家都是承认无知的——电影《致命魔术》观后感(上篇)张卫民一、电影《致命魔术》与科学超人尼古拉·特斯拉如果你知道了魔术的奥秘,那么这个“魔术”将变得一文不值!其实一个出乎意料的电影结局就像一个魔术的机关一样,一

20130720-转载 强力推荐:《学校2013》观后感作者:siedust

我自己写在前面的:无意间在湾湾痞客邦中看到《学校2013》的剧评两篇,几乎完全写全了我的感受,贴在这里,分享之。作者为:siedust(博客地址不知道会不会河蟹就不贴了)[韩剧] 强力推荐:《学校2013》 观后感(上)剧情篇认识我的人大概知道,我对韩

电影《海洋天堂》观后感 电影 天堂奇迹 观后感

昨天,学校组织大家看电影(班里的投影仪)。是《海洋天堂》。老师让写观后感,我的这个,也不是很好吧,竟然是班里唯一合格的一篇。《海洋天堂》观后感《海洋天堂》,一个舒扬的名字。这部电影

声明:《你欠我一个婚礼——《惊沙》观后感 惊沙观后感400字》为网友风吹萤火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