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4月间,我在台儿庄大战纪念馆新馆开馆那
天,遇到了一位老人,他说他是汤恩伯的大女婿。这
次是专门来纪念馆看看对汤恩伯的评价的。看了新的
展览,显然是不满意。他以为我是纪念馆的工作人
员,就说起汤恩伯在台儿庄大战时的贡献,说汤军并
非像《李宗仁回忆录》里所言,见死不救。他托我有
机会给纪念馆领导反映一下,希望恢复历史的真相。
我虽然对当地的这次战役,是感兴趣的,但是历史太
复杂了,汤军当时的情形,我是说不清楚的,也就一
直没有替老人家向领导反映。这几天清闲,看了一本
去年出版的书《鏖兵台儿庄》,读到了书中对汤军的
记述,从当时的一些日记、文件原文中虽然能看出当
年的一些蛛丝马迹,但也不好下结论。书中有这么几
节:据《徐永昌日记》载称:“蒋先生[蒋介石]以台
峄间敌人不能消灭,台儿庄时被侵占,电责汤军团作战不力,因后方预备队不多,嘱令二十一
师缓加入作战……”3月31日下午7时,汤军团关麟征军长向固守台儿庄的三十一师发出通报:“军
以任务关系,不克及时南来,殊引为憾,现奉命以全部攻击台儿庄之侧背……”还有,汤军4月6日
接到蒋介石5日12时手令:“台儿庄附近会战,我以十师之众对师半之敌,历时旬余未获战果。该
军团居敌侧背,态势尤为有利,攻击竟不奏效,其将何以自解?……”从这些资料中大约可推断
出,汤军在战役间有一段时间是“作战不力”的。《李宗仁回忆录》是这样写的:“在此同时,我
也严令汤恩伯军团迅速南下,夹击敌军。三令五申之后,汤军团仍在姑婆山区逡巡不进。最后,我
训诫汤军团长说,如再不听军令,致误戎机,当照韩复榘的前例严办。汤军团才全师南下。然此时
台儿庄的守军已伤亡殆尽。”据说李宗仁在台湾那边一直不受欢迎,自然他写的回忆文章也受到了
一些人的质疑。不过我在《徐州会战》(团结出版社2005年1月)一书中看到,李宗仁在开战五天
后的28日、29日、30日,每天都有电报催促汤军团南下,李宗仁说的“三令五申”并非虚语。历史
专家、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宏志先生对此有过一段论述:“濑谷看透了汤恩伯的内心世界,
仅以1个步兵大队(相当于营)监视汤军,而倾其全力攻打台儿庄。至4月1日,由于孙部的顽强抵
抗,濑谷伤亡惨重,索性把监视汤军的1个大队也转用于攻打台儿庄。汤恩伯畏敌如虎,噤若寒
蝉,始终未敢一动。4月6日,濑谷在死伤3000余人后终于退却,汤军才加入战斗,截击濑谷,但还
是被跑掉了3000多名敌人。”另外,据国民党原第二十军团一一0师副师长吴绍周回忆:“汤部依
据上述的战术指导,经过约两个月昼伏夜出的东奔西跑,占用兵力达八万人以上,除迫使敌人龟缩
在所盘踞的城镇没有猖狂进攻外,一大片战场却始终处在胶着状态,对台儿庄整个战局不起积极作
用。”(《徐州会战》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年9月)
汤军善于保存实力,这在台儿庄大战前的滕县保卫战中也已有所表现。守城的王铭章师长一
度曾听到汤军援兵的枪声了,但这枪声却越打越远。看那段历史记载,实在让人着急。汤明白得
很,他知道这种对待杂牌军的方式,是蒋介石愿意接受的。有一位“从日本史料揭秘中国抗战”的
学者萨苏先生,在《国破山河在》一书中这样评价汤恩伯:“滕县、台儿庄两战,汤恩伯的决定有
他的道理,但都需要坐视友军的大量伤亡无动于衷。我的看法这不是一个巧合,而是汤恩伯心灵中
冷酷一面的体现,坐视友军灭亡等待自己成功的机会,或许有时合乎兵法,但不能不说其消极影响
也是很严重的。汤恩伯一生崇拜曹操,曹操对于屠城和权术的看法未必不是他所暗许的。那么牺牲
王铭章还是牺牲自己,就很难说汤恩伯是从全局的角度还是从自己的利益的角度考虑了。”
蒋军这种保存实力的做法,一直影响到后来的解放战争。比如山东的几场战役:鲁南战役、莱
芜战役、孟良崮战役、鲁西南战役、周张战役、潍县战役、兖州战役、济南战役等等,无不是解放
军以数倍兵力包围蒋军,然后打援。援的如何,举足轻重。然而蒋军的援兵基本上都是做做样子,意思一下就回去了,这在当时几乎成了一种风气。就像现在路上躺着一位待救的老人,几乎没有人愿意把他扶起来一样。
不论怎么说,台儿庄大战,离了汤军是不会取得胜利的,汤军在枣庄、峄县至少起到了迫使日
军逐次向台儿庄使用兵力的作用。战后的5月10日,国民政府发布命令,授予孙连仲、汤恩伯等人
青天白日勋章,这说明蒋介石对汤军的功绩是很肯定的。当年,对汤恩伯的评价,也不排除蒋介石
和李宗仁都存有个人的观点,历史就是这样,有些问题,谁能说得清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