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皮影戏:电影始祖
皮影戏在我国有许多支派,最著名的当属唐山皮影。唐山的“俏夕阳”老年舞蹈队,还将皮影舞蹈还带到了春节晚会,让古老唐山皮影戏的艺术传承造就了皮影舞在舞台上的辉煌成就。
唐山皮影戏始称滦州皮影或乐亭皮影及冀东皮影,在昌黎、滦县、乐亭一带也俗称驴皮影,在东北俗称老吠影。它是中国皮影戏的个支派,有独特的唱腔和操纵技巧,台前立设影幕,操纵演员在后面操纵影人做各种形象逼真的表演,同时有配音演员的演唱以及灯光、布景、音乐、唱腔等艺术形式的烘托,活灵活现地刻画人物,演绎故事,表达情感。通常认为滦州影戏初创于明代末期,盛行于清末民国初年,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历史渊源
明万历年间,在滦州有一位不得志的生员,姓黄,名素志,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不但文才好,而且绘画、雕刻件件精通,他出关游学奉天(沈阳),在那里教授几个村童过活,在这悠闲的岁月里慢慢地成就了他对艺术的贡献——创作影戏。黄素志到过北京,见识过北京的影戏,滦州乡间也有影戏。当地有“远看灯火照,近看像个庙,里头人马喊,外边哈哈笑”的谜语。《河北省地方剧资料汇编》中就有对明万历年间手抄滦州影剧本《薄命图》的介绍,可见本县境内在明代已有影戏。黄素志游学沈阳时,把影戏带到客地。最初用纸剪刻影人后来改用羊皮剪刻影人,这种雕刻艺术见于北宋,黄素志将这种雕刻艺术加以改进。正如顾颉刚在《滦州影戏》中写道:“原来影戏自黄先生发明(实际上是传播和改进)以后,传者很盛,数十年后势力遍及东三省,这时满洲大势方兴。”因昌黎、滦县、乐亭与东北三省邻近,历史上去关东的人多,长期以来满族的汉化语言和生活习性日益接近,黄素志传播改进的影戏以“滦州影戏”名,影戏因清初随清军驻防而广为流传。
明末清初,由于统治者倡导,皮影戏兴盛繁荣,传播较快。至清朝中叶白莲教起义,各地人民响应,清王朝统治者害怕江山不稳,预防人民聚众闹事,一反初时对影戏的炽热态度,他们把嘴脸一变说影戏是用纸人纸马兴妖造反,禁止官员私养影班,禁止夜演影戏。
清朝至民国年间的皮影戏和现在的皮影戏是一脉相传,形成了地道的滦州影,也就是所说乐亭影、老吠影。当地群众非常爱好影戏,积久而成风俗。民国初年,乐亭崔家聚德堂影班、张家中兴堂影班、刘家庆和堂影班、史家翠荫堂影班办得最大最好,皮影名艺人荟萃,又培养了大批新秀,影响深远,名满京东。20世纪30年代,乐亭影在沈阳、长春等大城市演出,受到热烈欢迎,传播到日本、朝鲜等国。张绳武、张占科等著名皮影世人应邀陆续在国内和国外灌制了大量唱片,使皮影戏的流域更为广阔。
唐山皮影以唱功见长,有男女两种声腔,男腔高亢粗犷,女腔清脆婉转。其剧本俗称“影卷”,有连演数十个晚上的连台本戏,也有演一个晚上的“单出”戏,还有演十几分种、几十分钟的童话剧和寓言剧。唐山皮影剧目多达500余出,代表剧目有《五锋会》、《杨家将》、《二度梅》、《白蛇传》等。历代皮影艺术家有李秀、高容杰、张茂兰、齐永衡等。
皮影传说
传说之一:在很远以前,南海大士观音菩萨带领徒弟韦驮护法和善财童子离开南海,到北方宣卷讲经。讲完经义,留下了经卷,返回南海。以后人们用素纸刻制了南海大士、韦驮和善财童子的影像,操纵着三个影子人继续讲经宣卷,由此产生了乐亭影。艺人们说乐亭影里的大手厮就是韦驮护法,小球厮就是善财童子。直到近代,乐亭影艺人还称大手厮为师兄,小球厮为师弟,拜南海大士为师祖。
传说之二:说唱戏的祖师二郎神,以唱戏的形式教人学好,感化人间,却总也不奏效,人间还是有很多恶人,观音菩萨于是便与老郎说,你这个戏一段一段的太短了,只演一场就完了,难以让人们记在心里,不能感化大众,你看我发明一个连本戏,天天接演,肯定能把人劝学好了。
神仙像都是面南背北坐着的,观音菩萨和二郎神打赌,如果自己输了,自己的长篇皮影戏还劝不了世人学好,自己就宁愿永远面朝北坐着,啥时世人全学好了,再改为向南坐。
结果,虽然天天演皮影戏,还是劝不了世人全部向善,还是有人作恶。愿赌服输,观音菩萨脸一羞,只得面朝北坐了。
皮影大王
张绳武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家庭,父亲常年给地主打长工,由于家境贫寒,仅在本村的私熟念过二年书,但他自幼勤奋好学。对皮影这种通俗的大众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模仿着腔调唱起皮影来。家乡文化艺术底蕴的积淀和影响,对形成一个未来的艺术家起了很重要的启蒙教育。当时,在本村有一个小影班,张绳武为了实现学习皮影戏的心愿,经人介绍到这家小影班学唱皮影戏,并拜马继三为师,学唱老生。出科后,年轻的张绳武怀着兴奋和探索的心情,步入皮影戏艺术实践的领域,来到乐亭的庆丰堂影班。一连五年,边演唱,边锤炼着演唱技艺,在这期间,通过学唱几十本影卷,逐渐丰富了有关方面的皮影戏知识,也提高了文化水平,给以后深入这一艺术殿堂,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后又到乐亭的翠荫堂影班唱影,通过不断的努力和表演艺术实践,唱出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颇受群众欢迎。
1907年至1917年间,张绳武在东北的沈阳、营口等地活动。他特别在唱腔上进行了艰苦地探索和改革,创造出独特的“呵腔”唱法,“呵腔”也称咳腔,韵味醇厚,遒劲有力,苍老中别具雄壮韵味,尾音一“呵”,魅力无穷。这种唱法颇受观众喜爱。
1918年唐山老庆光戏院的老板慕其名,特邀请他赴唐山演出,此举为影戏进入剧场演出开了先河。这时张绳武的演唱艺术也臻于成熟,演唱效果很好,观众日益增多。演出约有六年之久。居住在唐山近郊的农民,有时趁农闲和进城的机会,专门来听张绳武唱的皮影戏,皮影戏在小山这块土地上,盛极一时。由于他唱影的独特技艺,农民达到酷爱的程度。于是,送他一个亲昵的绰号“张老绳”,表现了人民大众对一个皮影戏表演艺术家的崇敬和热爱。,被称为“影界大王”。他引起天津昆仑唱片公司的瞩目,1934年该公司特邀请张绳武、齐怀、康雅亭等人灌制皮影戏唱片。这次灌制的唱片有《大封官》、《天河配》、《武家坡》、《张彦看画》、《假金牌》、《江东计》、《唐明皇哭妃》、《花菱戏褚贵》等。唱片投放市场后,颇受欢迎。1935年日本国宝利唱片公司和荣利唱片公司相继邀请他去日本灌制唱片。1936年长春的胜利唱片公司也邀请张绳武去灌唱片。其后,共灌制了五十七出皮影唱片,进一步奠定了表演艺术家张绳武的“影戏之王”的地位,也标志着他的皮影艺术达到更臻美、更完善的境界。
1940年轩乾利堂影班解散,后与影界同仁集股在沈阳成立了共和影班,到黑龙江的鹤立岗等地演出。1948年东北全境解放后,张绳武加入了沈阳戏剧协会。1949年又回到唐山,在天光影社唱影,一直到1958年。他的皮影艺术,在五十年代唐山广大观众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是一个皮影表演艺术家的黄金时代。
同年,唐山戏校成立,他被聘为教师,精心培育皮影幼苗,每天教学生念唱基本功和刻画人物等演唱技巧。张绳武的皮影艺术,不断提高,颇受我冀东地区、东北各地群众的欢迎。同时他为皮影的改革做出了重大贡献,由于他的演唱技巧和风格独树一帜,所以被誉为“影界大王”,成为“滦南三枝花”的代表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