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义广场位于武昌阅马场,蛇山南面,面积8.4万平方米(含红楼),整个范围呈长方形,西式园林部局,原被武珞路分为南、北两边,后随长江大桥下桥遂道工程建成整体,于2007年10月建成开园。
广场北部为红楼(武昌督都府)、孙中山先生铜像,西面有湖北剧院,西南角有彭刘杨三烈士塑像,南面有拜将台,东部为武昌主干道武珞路的起点,广场正中建有辛亥十八星图案的喷水花坛。
整个广场采用对称式绿化,东西轴线依次是(从西至东)三排法桐树阵和六排乐昌含笑树阵,其中,西北角的中山杉树阵,临街外围分别是栾树和樟树。
1991年,在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之际,武昌区人民政府立彭刘杨烈士塑像,于10月8日在首义广场落成。2007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文化公园建成,将原塑像西移至彭刘杨塑像广场,以供瞻仰、纪念。塑像为水泥浇筑而成,深红色,高4.8米。彭刘杨三烈士塑像,1911年10月9日,革命党人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在执行武昌起义任务时,当晚被清军逮捕,受审时坚贞不屈,自认革命,于1911年10月10日凌晨慷慨就义于湖广总督署东辕门前(今武昌造船厂东大门处)
在三烈士就义处修建的“三烈士亭”(今武昌造船厂东大门处),1956年公布为湖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彭楚藩烈士,湖北鄂城人,共进会成员,起义前夕任起义军指挥部军事筹备员,就义时年仅25岁。刘复基烈士,湖南常德人,同盟会成员,出任文学社评议部长,就义时年仅28岁。杨洪胜烈士,湖北谷城人,在武昌右旗后门开设了一小杂货店,作为革命党的联络点,首义前夕,负责运送炸弹,传送情报,就义时年仅36岁。
红楼(湖北咨议局、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现为辛亥革命博物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后,革命党人在此设立湖北军政府,后改为鄂军都督府。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孙中山先生铜像,建于1931年。铜像通高约6米,像高约2.4米,像座占地约20平方米。像底座为铜质,基座系麻石砌成,四周嵌有长方形的汉白玉石。正面原镌“精神不死”四字,其它三面刻有“像赞”铭文。五十年代后期,皆被磨平。六十年代初,在正面镌“孙中山先生之像”七字。1981年和1986年曾两次进行修葺。1983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与汉口铜像不同的是孙中山身著中国传统服装长袍马褂面南庄严肃立。
磨掉“像赞”铭文的碑身
黄兴拜将台遗址,1911年11月3日,湖北军政府都督黎元洪效汉邦拜韩信为将仪式,在北登台拜将,任黄兴为战时总司令。故此地有“拜将台”之称。1928年,辛亥首义同志在此修纪念亭。1948年,因亭毁改建纪念碑。现紫红色水磨石纪念碑乃1955年武昌区人民政府改建。正面镌刻“拜将台辛亥首义鄂军都督黎元洪任黄兴为总司令在此授印”,阴刻“中华民国十七年十月十日辛亥首义同志会”款识。1956年该遗址公布为湖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了解,首义广场整个绿化用树达30种,乔木1040棵。
广场中央的喷泉有56个喷头,象征56个民族大团结,喷泉主体由3层叠泉、18个跳泉和1个主喷组成。
喷泉的18个角上各有一个花坛,地下有地热装置,保证大雪纷飞之时,也有鲜花绽放。广场西北角1800平方米的笔柏阵是一个“迷宫”,是武汉绿化广场中的首创,给市民和游客一个私密的休闲空间。
湖北剧院,老剧院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现在的剧院于原址在2001年底建成。
广场里的道路宽敞整洁
湖北咨议局于1909年(清宣统元年)成立,翌年以阅马厂绿营旧址辟建局所。1911年10月武昌首义成功,次日义军聚咨议局,宣告建立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2007年,首义广场改建施工,出土咨议局界碑,遂于原址竖立保护。
雕花的喷水池
花坛对面就是武昌主干道武珞路的起点
临街外围分别是栾树和樟树湖北剧院边的道路通过地道与黄鹤楼公园相连炎炎夏日里很好的休闲场所据说广场保留了原来的松树和樟树各2棵,让游客在新的广场中,也能捕捉到过去的影子。
首义广场平面图
首义广场卫星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