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浪漫主义文学开端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

主讲人:李小杰

导论:作为历史存在物的浪漫主义就是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1.浪漫主义的艺术精神: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浪漫主义文学开端
情绪性
主观性
理想性
想象性

2、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19世纪西欧:雨果
中国20世纪前半叶的浪漫主义的一种历史形态

第一节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演变
第一阶段:五四时期

第二阶段:20年代后期(1928——1929)

第三阶段40年代(抗战时期)

第二节中国现代几种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描述与比较

二、三种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比较
三种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有共同之处:
重主观、重抒情、重理想

五四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1、观察生活角度的影响
(1)泛神论
(2)生命哲学

三、五四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发展的两个阶段及不同面貌

四、五四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理论形态
五四浪漫主义文学理论体系由三大块构成:
1、文艺本质论
浪漫主义美学的回答则是主观,艺术是对主观心理世界的开掘和探求
2、艺术生成论
五四浪漫主义诸位竭力主张“自我表现”说
3、艺术功能论
一方面,他们主张,文艺超功利,“为艺术而艺术”,另一方面,他们又认为“艺术本身是具有功利的,是真正的艺术必然发挥艺术的功能。”
不矛盾:揭示了文艺创造的艺术规律和文艺的社会本质属性

第四章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导论:关于浪漫主义

我们知晓“浪漫主义”的途径:

有的是通过自己的“阅读”经验;

有的是通过“文学原理”课;

有的则是通过文学史(中国古代、现代、当代,外国等)的课程……

通过思考我们会发现:浪漫主义既是一种文学的艺术原则与精神,也是历史的存在物。作为历史存在物的浪漫主义就是浪漫主义文学思潮。(181)

1、作为文学艺术原则与精神的浪漫主义

作为文学艺术原则与精神的浪漫主义,中外人士有不同的解说:

高尔基认为:浪漫主义乃是一种“情绪”;

朱光潜认为:浪漫主义的本质在于它的“主观性”;

一般文论教材则认为:浪漫主义的特质就是“理想性”;

波特莱尔(《恶之花》的作者)认为:“浪漫主义既不是选择题材,也不是准确的真实,而是感受的方式。”是创作主体“非常态”即不是按现实生活的逻辑,而是按想象的逻辑感受对象的方式。

将以上论述综合,浪漫主义的艺术精神(或者说作为文学的艺术精神与原则的浪漫主义)就全面了。这就是:

情绪性

主观性

理想性

想象性

其中主观性是最主要的特征。

2、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主要指19世纪西欧的一股文学思潮。代表性人物是法国的雨果。

我们今天要讲授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是在中国20世纪前半叶的浪漫主义的一种历史形态。

这是一股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深远、成就显赫、激动人心的文学思潮。

它与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一起,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壮丽景观,因此,是应当重点研究的一股文学思潮。

第一节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演变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经历了一个由盛而衰的演变过程。它曾经一度蔚为壮观,大放异彩,后来几经反复、波折,逐渐趋于中落。具体说来,其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五四时期

这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激荡澎湃,成绩斐然、盛况空前的阶段。正如郑伯奇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三集·导言》所说,“在‘五四’运动以后,浪漫主义的风潮的确有点风靡全国青年的形势,‘狂风暴雨’差不多成了一般青年尚习的口号。当时簇生的文学团体多少都带有这种倾向。”这种判断并非夸张之词。

当时具有浪漫主义倾向的文学社团,除了创造社、浅草社、弥洒社、新月社等外,就连以提倡现实主义著称的文学研究会的一些著名作家,也无不或多或少地显现了明显的浪漫主义创作倾向。请看例子:

如,冰心,她创作的小诗、散文,饱寓情感,以情取胜,吟唱出了一曲曲浪漫主义色彩浓厚的母爱、童真、自然的颂歌。庐隐,则以非常接近郁达夫的笔调,用书信体、日记体的形式,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抒发内心的主观情感。还有许地山,则用别一种笔调,表现了浪漫主义另一方面的特色。他早期的作品《缀网劳蛛》等充满浓郁的宗教意味,富于传奇色彩和异域情调。

即使是具有严谨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的叶绍钧与王统照,他们早期的创作也仍然流露出较多的主观因素,强调“美”与“爱”,甚至将“美”与“爱”的力量强调到不适当的地步,如王统照的《微笑》。时常在灰色的现实人生上点缀一两点“光明”的理想,同时,侧重描写人物的内心感受,通过人物内心的镜面去折射社会现实,表现了明显的浪漫主义特色。还有,沅君、王以仁等的创作。

当然,在这一阶段,最能代表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自然是作为“异军突起”的创造社。这个社团中的郭沫若的诗歌,郁达夫的小说,田汉的戏剧,成仿吾的评论,在比较完整的意义上显示了五四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倾向。

这个基本特征和倾向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抒发了破旧立新的狂飙突进的精神,焕发出昂首天外的英雄主义气度,如郭沫若的《女神》;

二是展示了知识分子分裂的灵魂与苦闷的心灵,弥漫着浓重的感伤气氛与忧郁情调,如以郁达夫的创作为代表的一大批自我抒情小说。

女神之一〕

  我要去创造些新的光明,

  不能再在这壁龛之中做神。

  〔女神之二〕

  我要去创造些新的温热,

  好同你新造的光明相结。

  〔女神之三〕

  姊妹们,新造的葡萄酒浆

  不能盛在那旧了的皮囊。

  为容受你们的新热、新光,

  我要去创造个新鲜的太阳!

前一个特征和倾向,在当时是曲高和寡,因为,人们虽然仰慕《女神》,但却无力效法。

后一个倾向却吸引了创造社内外的众多作家,使得感伤主义一时间几乎主宰了文坛,就是郭沫若也向这个方向靠拢,如郭沫若随后创作的《星空》等诗歌。

与此同时,作为五四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组成部分的还有浅草社(沉钟社)、弥洒社和新月社。它们都受到了创造社的影响,从而极为有效地丰富了五四浪漫主义的文学思潮。

浅草社(沉钟社)的作家,主要为创造社对现实的强烈反抗精神和真挚坦率的自我表现以及感伤主义情调所吸引。如沉钟社的陈翔鹤的小说,多以C君为主人公,带有明显的“自叙传”的性质,显然是受到了郁达夫小说的影响。

中篇小说《不安定的灵魂》中的“我”——孙树立在爱情上有过三次移情别恋,多次易地逃避爱情的牵绕,总是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作品借主人公这种飘忽不定的心情,倾泻郁结为情怀。作者善于用第一人称的创作手法,写出真实感受,令读者感到格外真实可信。

但,他们又有自己独到之处,他们更注重对人物内心的刻画和剖析,更注重吸取西方现代主义作品的表现方法,因而更具有现代感。这正如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所说,他们“每一期都显示着努力:向外,在摄取异域的营养,向内,在挖掘自己的魂灵,要发见心里的眼睛和喉舌,来凝视这世界,将真和美歌唱给寂寞的人们。”

弥洒社,当时大力提倡浪漫主义,认为在死囚牢里初解放出来的民族中间,在古典文学还没有十分驱逐完了的时候,有提倡浪漫主义运动的必要。并认为,浪漫主义运动就是以反抗一切旧制度旧礼教束缚的运动,是表达个人天才的运动,是以青年人的理想和小孩子的心为唯一永久真理创造的运动。

当然,弥洒社创作中的反抗精神并不强烈,它比创造社更具有唯美主义倾向。在小说方面的代表人物是胡山源。他的小说《睡》,没什么含义,但写得很别致,把几种不同的睡态速写连缀起来,简约而富有诗意。

《睡》

“我的身体渐渐沿着椅背往左倒了。忽然靠着一根柱子,心中很是快乐,谅必我佛慈悲,要保全我这金刚不坏身”

新月社,是继创造社之后又一个重要的浪漫主义社团。其同人也重主观,崇尚感情、灵感与天才,也主张个性解放,赞美自然,流露出“回到自然”的情绪。正因为如此,新月社的诗人早期曾视创造社为同调者,并极力推崇创造社诗人的创作,闻一多便写过两篇著名的评论《女神》的文章。

徐志摩也曾写信给创造社,表示对“贵社诸贤向往已久,……今识君等,盖喜同志有人,敢不竭驽薄相追随,共辟新土”。当然,1926年后,新月社开始转向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但浪漫主义倾向仍很明显。

结论:仅从上面的简单描述中我们就可看出,五四时期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确实是蔚为壮观的。

第二阶段:

20年代后期(1928——1929)

这一时期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以“革命浪漫蒂克”文学为代表(主要是小说)。革命浪漫蒂克文学与“五四”时期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表现在三个方面:

(1)性质与作家队伍的联系性

革命浪漫蒂克文学实际上也是一种浪漫抒情文学,它的创造者很多就是创造社的成员,后来出现的一些青年作家如蒋光慈、阳翰笙、洪灵菲等,也是热情、敏感的新人,具有浪漫蒂克的气质和行动,有的甚至在当时反对浪漫主义的氛围中,仍为浪漫主义辩护,公开宣称自己是浪漫派。

蒋光慈便说过一段很有名的话:“我自己便是浪漫派,凡是革命家也都是浪漫派,不浪漫谁个来革命呢?”又说:“有理想,有热情,不满足现状而企图创造出些更好的什么的,这种精神便是浪漫主义。具有这种精神的便是浪漫派。”蒋光慈对革命的理解虽然是幼稚的,但他却抓住了浪漫主义注重主观,注重激情,注重理想的特征。

(2)风格上的相似性

当时革命浪漫蒂克文学保留了前期创造社文学的风格:放任感情,直抒胸臆,袒露作者的浪漫气质,是表现而非再现。

(3)倾向上的一致性

革命浪漫蒂克文学继承了创造社开创的两个传统:

一个是郭沫若的浪漫英雄的传统。作品洋溢着英雄主义气息和雄浑慷慨的激情以及狂热的复仇精神,发出了一种“粗暴的叫喊”,追求艺术上的“simple andstrong”(朴直与强猛)。

二是郁达夫的忧郁感伤的传统。

不少作品仍有明显的“自叙传”性质,诉说着一己的痛苦和哀愁。不过,又将这种个人的感伤情绪与当时的政治情绪结合了起来。孟超后来在《我所知道的灵菲》一文中说,洪灵菲“以浪漫主义的表现方法,在革命的故事中糅杂了不少的恋爱场面,我们也不能否认在风格上是受了郁达夫的影响。”

走了一会,再向那西方的明星看了一眼,他的眼泪便同骤雨似的落下来了。他觉得四边的景物,都模糊起来。把眼泪揩了一下,立住了脚,长叹了一声,他便断断续续的说:

  “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

  “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

  “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

从“区别”看,革命浪漫蒂克文学实际是“五四”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向“左”延伸与发展的产物。

(1)它摈弃了“五四”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为艺术而艺术”的倾向,强化了对文学社会功利作用的认识,并将它推到了极端,从而导致了“标语”、“口号”式的文学出现。

“左”是指思想超越客观过程的一定阶段离开了当时大多数人的实践,离开了当时的现实性,坠入空想和盲动。

(2)它摈弃了“五四”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个性意识,强化了阶级意识与群体意识,作品表现出一种社会化、群体化的情绪。

这一阶段的浪漫主义文学,由于三个方面的原因,使其未能产生深远影响,很快就消失了。

(1)严酷的现实斗争不允许人们以浪漫的态度对待革命,不允许人们有更多的幻想,而要求人们投入实际的行动。

(2)当时理论界对革命浪漫蒂克文学持尖锐批判态度,瞿秋白认为:“这种浪漫主义是新兴文学的障碍,必须肃清这种障碍,然后新兴文学才能够走上正确的路线。”(《革命的浪漫蒂克》),这无疑给革命浪漫蒂克文学施加了很大的压力,甚至可以说是宣判了它的死刑。

(3)革命浪漫蒂克文学本身存在着许多弊病。它对政治功利性的追求极大地影响了作家对艺术性的探索,它对个性意识的批判,又限制了作家创作个性和主体意识的发挥,而它所构置的“革命+恋爱”的创作模式更是倒了人们的胃口,遭到了人们的嘲笑。这样,革命浪漫蒂克文学并没有产生像“五四”时期浪漫主义文学思潮那样的一大批优秀作品。因此,它很快沉寂了。

蒋光慈

《少年漂泊者》、《野祭》、《菊芬》、《最后的微笑》、《丽莎的哀怨》、《冲出云围的月亮》

郭沫若承续了自己五四时期所开创的浪漫主义诗风,他40年代创作的历史剧是继《女神》之后又一次浪漫主义诗情的强烈爆发。这些历史剧想象丰富,感情奔放,气魄宏大,理性色彩浓郁,且把自己的主观情感融进剧中人物身上,常常成为“夫子自道”。

郭沫若一方面承续了自己五四开创的浪漫主义的诗风,另一方面,也在对待历史的态度和历史剧的创作原则上,形成了自己浪漫主义历史剧的新的特征。

他是借古人的骨骸,鼓吹时代的声音,如《屈原》的反对分裂,主张团结的思想;《棠棣之花》反对暴政的爱国主义主题等。

在历史剧的创作原则上,郭沫若从不企图描绘历史的本来面目,而是追求一种历史的诗意,并使这种诗意融合在时代精神与作家的激情中,他把这种历史剧的创作原则概括为“失事求似”。正是这一创作原则,集中显示了郭沫若历史剧的浪漫主义显著特征。

第三阶段 四十年代的浪漫主义思潮

徐訏与无名氏是两位在40年代国统区红极一时的小说作家,他们小说的创作风格非常相似。他们也承续了“五四”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而又有所发展。

他们的作品所表现出的那种感情无节制的宣泄,人物和故事的凭空虚构,异域情调和神秘色彩的极力渲染,哲理、象征的刻意追求,以及华丽、浓艳的辞藻铺陈和“回到自然”情绪的流露,都明显地映射出五四浪漫主义文学的余绪。

并使中国现代文学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尤其是小说中)一直匮乏的奇特想象、大胆夸张、传奇色彩、玄思意味、偶然性的情节等因素,终于得以集中表现。

风萧萧

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新版徐訏的经典长篇《风萧萧》,继《未央歌》去年出版后,又一部尘封65年之久的新经典再版。这部间谍小说比张爱玲的《色戒》更扑朔迷离、精彩异常。徐訏小说和《风萧萧》更是被写入《现代文学史》获得很高评价。建议此书最适合电视剧改编,呼吁国内知名导演重视这部非常适合影视表现的小说,并期待早日转化为影视作品。人民文学版《风萧萧》由作家王蒙作序,此书获得王蒙的高度评价。《风萧萧》是一部内容精彩并展现小说艺术魅力的淋漓尽致之作。

1943年,首次以“无名氏”为笔名发表小说《北极风景画》,轰动一时。《北极风情画》、《塔里的女人》二书在海内外曾为中国新文学第一畅销书,多年来各销五百数十版,历久不衰。

在这个意义上说,徐訏与无名氏的小说创作丰富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表现形态,填补了一个重要的创作空白。这正是他们创作的价值与文学史意义之所在。

第二节

中国现代几种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描述与比较

一、描述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代表性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如果从形态上进行归纳,应当说,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在三个发展阶段中,出现了四种主要形态。(这里我套用学术界对浪漫主义形态划分的理论。)

1、积极浪漫主义的文学思潮。以“五四”浪漫主义为代表,还包括40年代的徐訏和无名氏。

2、“革命浪漫蒂克”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这是一种特殊的、有明显缺憾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又可称为“准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见温儒敏《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97页。)说它是“准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是因为它比“五四”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更加不纯,尤其在艺术创作的公式化、概念化方面,它显出了“无所适”的尴尬。故称为“准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3、革命浪漫主义的文学思潮。以郭沫若的历史剧为代表。

除了上面三种以外,还有一种我们没有提到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这就是第四种。

4、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在属性上,它仍属于积极浪漫主义的,但在风格上,它与“五四”积极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又有区别,属于温婉、韵雅、灵秀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其代表人物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丰子恺等作家。

代表这股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作家,他们的创作没有去表现各个时期知识分子苦闷、躁动的心灵,也没有去描绘那个时代风云变幻的社会大潮,

而另辟蹊径,着意描写20世纪中国的田园生活与田园风光,讴歌淳朴、真挚的人情美与人性美,在那个严峻的岁月吹奏出一支优美和谐而又略带忧愁的田园牧歌。他们的作品十分符合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

(1)他们的作品充满着主观抒情性。

沈从文在20世纪20年代末谈到废名的小说时曾经认为,废名是“用抒情诗的笔调写创作”。30年代,沈从文谈到自己乡土题材的小说时,也承认,“作品一例浸透了一种‘乡土抒情诗’的气氛”。

(1)他们的作品充满着主观抒情性。

不过,他们抒发的不是郁达夫式的忧郁、感伤之情,也不是郭沫若、蒋光慈式的豪放粗犷之情,而是一种闲适恬淡之情,在对田园生活与日常琐事的品味中,悟出一种人生哲理与人生境界。

(2)他们也主张“文艺以自己表现为主体”(周作人《文艺上的宽容》),但他们决不像其他浪漫主义作家那样张扬个性,锐气逼人,而是追求表达自己的个人意志,自己的审美情趣,乃至自己的政治态度,决不丧失自我去追随或迎合时代大潮。因而,他们的创作都带有鲜明的个人特色。(主观性)

(3)他们作品的自然性表现得最为明显。(212)

他们欣赏宁静平和的自然风光,追求人与自然的契合,赞美淳朴、敦厚的风俗人情和天真、烂漫的童心、童真,厌恶现代文明对田园生活与自然人生的玷污。

王维

《鹿柴》

空山不见人,当闻人语响

返景入森林,复照青苔上。

这种类型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与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没有直接的渊源关系(前几种则有),它主要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深受老庄、禅宗思想的浸滞,师承陶渊明、王维田园诗的传统,并在一定程度上流露出中国古典主义的审美情趣。

因此,它很适合那些与传统文化保持有较多联系的知识分子的口味,但是,它却不会受到热情、冲动的青年知识分子的欢迎,不会得到时代的垂青,不可能产生巨大的社会轰动效应。它始终是寂寞的,但也因此而避免了大起大落的命运。

清华文科师生从来有爱国精神,与祖国患难与共。日寇侵华,清华师生发起一·二九救亡运动。蒋南翔振臂高呼:"华北之大,竟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

应如何评价这种类型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呢?

从风格艺术来讲,这种类型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不仅特色鲜明,而且价值很高。

但是,从文学的时代属性来看,这种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代表性作家的作品应作具体分析。有的可以说是十分杰出的,如周作人的很多创作。

鲁迅谈到散文家,把自己的弟弟排在第一位。在兄弟失和的背景下,凸显鲁迅的坦荡与公允。

胡适在晚年,有这么一句话,“到现在还值得一看的,只有周作人的东西了。”

《开卷》提及巴金说周作人,“人归人,文章还是好文章。”

如他的《乌篷船》等。《乌篷船》虽写的是乡村风光,但回答的却是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关系。(具体分析)。

小资的后现代生活。

你如坐船出去,可是不能象坐电车的那样性急,立刻盼望走至。倘若出城,走三四十里路(我们那里的里程是很短,一里才及英里三分之一),来日总要预备一天。你坐在船上,应该是游山的态度,看看四周物色,随处可见的山,岸旁的乌柏,河边的红寥和白苹,渔舍,各式各样的桥,困倦的时候睡在舱中拿出随笔来看,或者冲一碗清茶喝喝。偏门外的鉴湖一带,贺家池,壶觞左近,我都是喜欢的,或者往娄公埠骑驴去游兰亭(但我劝你还是步行,骑驴或者于你我不很相宜),到得暮色苍然的时候进城上都挂着薜荔的东门来,倒是颇有趣味的事。

倘若路上不平静,你往杭州去时可下午开船,黄昏时候的景色正最好看,只可惜这一带地方的名字我都忘记了。夜间睡在舱中,听水声橹声,来往船只的招呼声,以及乡间的们犬吠鸡鸣,也都很有意思。雇一只船到乡下去看庙戏,可以了解中国旧戏的真趣味,而且在船上行动自如,要看就看,要睡就睡,要喝酒就喝酒,我觉得也可以算是理想的行乐法。只可惜讲维新以来这些演剧与迎会都已禁止,中产阶级的低能人别在“布业会馆,等处建起“海式”的戏场来,请大家买票看上海的猫儿戏。这些地方你千万不要去。

首先,具有平和冲淡的文体风格,舒缓自然的语言表达,是谈话风文体的典范。

周作人自称写文章是和“想象的友人”闲谈,“只是我的写在纸上的谈话”,他的文章带有家常闲话的随意性和亲切感,所谓“信口信腕,皆成律度”,随兴而谈,毫无拘束。

我们在这里看到周作人对故乡的印象却是轻描淡写的,只“知道一点情形”,态度是超然物外的,“觉得可怀恋的地方,并不是在那里”,很少流露出对故乡的眷恋和亲切,十分奇特。

文章的第二节更是优游自在,似与老友促膝闲谈。

“四处可见的山,岸旁的乌柏,河边的红寥和白苹,渔舍,各式各样的桥。”

周作人最早从西方引入了“美文”的概念,以独树一帜的记叙抒情小品享誉文坛,在现代散文史上开创了闲适的言志的艺术流派,其散文有“浮躁凌厉”和“平和冲淡”两种风格。

五四前后及20年代谈时事的战斗的杂文属于浮躁凌厉的一类,五四时期的杂感、读书随笔,以及20年代被其称之为“美文”的艺术性散文,属于平和冲淡的一类。在这类作品中,才真正显示出了周作人创作的个性之所在。

他将英国的小品、法国蒙田的随笔、日本的俳文等外来文化的影响和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融化为一体,表现在其文章里,就形成了他的文体风格。

日本17世纪著名诗人松尾芭蕉的俳句:

古池塘,

青蛙跳入波荡响

水边新簇小芦苇 青蛙刚开始叫 那种早晨

  

村鸡午啼 白粉墙下堆着枯秸 三树桃花盛开

  

使你快乐的不是你原先想的那个人

  

雨还在下 全是杨柳

首先,具有平和冲淡的文体风格,舒缓自然的语言表达,是谈话风文体的典范。

有的作家的此类浪漫主义的作品,则只能说是优秀的,而且是有明显缺憾的。如,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

《边城》精心描写的是黑暗时代中的一片净土(山村)的生活,着力渲染的是乡村人的人性美,要表现的是人性美的“魅力”。

在作者所描绘的那片土地上,没有欺诈,没有竞争,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财主是善良的,劳动者更是无人不善良,无事不美好,翠翠和她的爷爷,不仅摆渡不收别人的任何钱,还为过河的人准备了茶水。如有人偷偷将钱放在了翠翠她家的什么地方,她或她的爷爷是一定要追上去还给人家的。(比共产主义还理想的社会。)总之,在作者所描写的那个世界,一切人都符合人性善的标准,所有事物都具有美的形式与内涵,人与人是心心相印的,相互理解的(如,两兄弟对翠翠的爱。其中一个后来退出了),人与自然也是和谐的。

作者所构造的这种境界,的确是美的、好的,充满了理想色彩的。作者在自己所构造的这个世界中,回避了现实中残酷的人与人斗争的事实,回避了历史在前进中必然要出现的打破传统的格调,追求现代化的事实。

作者的人生视点是向后看的,他希图在未被现代文明熏染的土地上,建立一个理想的、美的世界,而不愿向前看,不愿在严酷的现实斗争中,在时代的风雨里寻找到达理想人性的现实途径。

原因就在它缺乏“现代品格”,没有回答在现代文明中人们所面对的重大问题,即,没有指出现代人走出现代文明困境的“现实道路”,而以空幻的理想代替了严峻的思考,将“过去了的时代”,作为现代人追求的楷模。

http://news.sina.com.cn/s/p/2012-02-15/103023936616.shtml

http://v.ku6.com/show/fijjWirDG-ZIhHm3ikVxHg...html

二、三种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比较

五四浪漫主义、革命浪漫蒂克和革命的浪漫主义。

(第四种之所以不放在这里比较,主要是因为我们是从风格形态上将它划分出来的。如果从思想倾向上讲,它与积极和消极浪漫主义有可比之处。)

三种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有共同之处:

重主观、重抒情、重理想。

但也有不同。最大的不同表现在:五四时期的浪漫主义是以“自我”为本位;后两次是以群体、阶级、民族为本位。

正是这方面的不同,导致了其思想倾向、情感内涵及艺术风格的差异。

从思想倾向上看,五四时期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基本倾向是反封建,要求打破人性的藩篱,呼唤个性的解放。20年代末——40年代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也倾向于反帝反封建,要打破的是束缚阶级、民族解放的各种落后的政治制度、帝国主义势力和落后、反动的意识形态,呼唤的是阶级、民族的解放。如徐訏的《风萧萧》等。

从情感内涵上看,五四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表现出的特点是:同情弱者——包括自己,伤悼自我的失落,崇拜个人英雄。(<女神>)

20年代——40年代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表现出的特点是:颂扬人民,反思自我。(《风萧萧》)

从风格来看,五四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表现出的是热烈而感伤,奔放而悲凉;明朗中常有忧郁,欢快中不乏沉思。20年代末的革命罗漫蒂克的文学思潮则乐观得可爱,但不踏实,缺乏生活与个性的基础;天真得做作,悲而不壮,实用理性太强。抗战时期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则悲壮激烈,如,郭沫若、阳翰笙等历史剧等。

第三节

五四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二、三种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比较
三种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有共同之处:
重主观、重抒情、重理想

五四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1、观察生活角度的影响
(1)泛神论
(2)生命哲学

三、五四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发展的两个阶段及不同面貌

这是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中,规模最大、发展最充分、理论与创作特色最鲜明、成就最高的一股思潮。所以我们讲一讲。

一、五四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哲学基础及对理论与创作的影响

其哲学主要是泛神论与生命哲学。对理论与创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观察生活角度的影响

(1)泛神论:天人合一、物我一体,是泛神论的世界观,也成了五四浪漫主义文学家们观察社会、人生、自然的思想基础。

(2)生命哲学:生命哲学关于人作为生命现象的观点,内在地构成了创造社同人的文艺思想与创作倾向的出发点。

创造社同人极大地发展了“感性生命形式”,并形成了从个体生命形式的角度透视一切的特点。

Bergson’s philosophyof life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

他一反传统的哲学,认为世界的真实,既非精神,又非物质,而是一种神秘的“生命冲动”,只有它才构成哲学研究的对象,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而所谓“生命冲动”则是指内在于生命中的“生命欲”或意志,有了这种冲动,生命就变化、发展,因此,生命的冲动是创造进化的动力,也就是说世界上一切事物的产生,都是以生命(心理意识或精神)的冲动为根本动因的,它们的发展、变化都不过是在无限的生命之流中,亦即在一种意识之流中。

二、五四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理论与创作的特色

总体特征是:突出主观、个人与自然,我行我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1、满蓄生命意识,向外,敢于反叛一切束缚生命的规范、条条、框框。

三、五四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发展的两个阶段
及不同面貌

五四时期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与时代的变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对应关系。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历史内容,显示出不同的美学风貌。具体说来,五四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经历了“五四”高潮时期与“五四”低潮时期两个阶段。

先看“五四”高潮时期:

这一时期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主要特征是,突出地反映了破旧立新的狂飙突进精神,集中地熔铸了在艰韧中奋进着的人们那高昂而深刻的审美感受。

郭沫若的《女神》是最杰出的代表,《女神》破坏旧世界,憧憬新世界的精神,高度浓缩了五四高潮时期的时代精神和生气勃勃的浪漫主义文化心态。即使在郁达夫的《沉沦》那忧郁感伤的情调中,我们也分明感到了向封建伦理道德挑战的时代精神和执著追求理想的心声。

总的看来,“五四”高潮时期所出现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大多切合着时代那紧张的脉搏,追随着时代庄重的步伐。它们不屑于描绘和谐、宁静的小小感情画面,而急于展现时代那崇高的思想、热烈的情感和我们民族在长期忧患中所形成的强烈的向上力。

再看 “五四”低潮时期:

这一时期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主要特征是:鲜明地展示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分裂的灵魂和苦闷的心灵,弥漫着浓重的感伤气氛与忧郁情调。(《药》1919年)代表这一时期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作品,大多不着力摄下广阔的时代风云,没有呈现狂放的战斗姿态,更没有奏响高昂的理想旋律,而是侧重展示个人的内心世界,开拓个人的灵魂深层,对外的破坏与追求,让位给对内的解剖与反思。

如郭沫若的《星空》、《瓶》。郭沫若将自己的《星空》称为是“潮退后的一些微波,或甚至是死寂”,认为诗集《瓶》“可以用‘苦闷的象征’”来解释。还有郁达夫、庐隐的小说。

五四高潮过后,他们的小说大多浸透了哀怨的苦汁,翻滚着凄凉的阴霾,作品中的主人公大都是作者的自况,如郁达夫小说中的“我”、伊人、于质夫、文朴等男性人物总是面带病容,郁郁寡欢。他们事业潦倒,爱情失意,生活困顿,仿佛世界上的一切不幸都聚集于一身,无路可走,只好沉溺酒色,以求暂时的解脱。其他此类作品也是如此。如:

庐隐作品中的亚侠、丽石、露莎等青年女性 也每每有着不幸的身世和坎坷的经历。她们追求人生的究竟,探索生活的真谛,却苦于找不到答案,只好惆怅地发问:“到底何处是归程!”……。

这些作品凝聚了人们在“五四”高潮过后的黑暗现实环境中所作的严肃而痛苦的思考,充满着自我反省的哲学思辨的精神,弥漫着忧郁和感伤的美学气氛。

四、五四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理论形态

五四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代表作家们,在致力于创作的同时,还通过大量的理论文章、作品评论、西方文学与理论的评价等阐发了一系列的美学见解,基本建构起了一个中国现代的浪漫主义文论体系。尽管这一体系同那种严谨、完整,概念意义精确,范畴分类详尽的理论学说相距甚远,并且由于时代的急遽变化而很快趋于解体,但它毕竟表明了中国第一次具有了现代意义的浪漫主义文艺理论。

五四浪漫主义文学理论体系由三大块构成:

1、文艺本质论

文艺的本质是什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直观地显示了不同创作方法的美学追求。现实主义美学回答是客观,艺术是对客观感性世界的观照与描摹;浪漫主义美学的回答则是主观,艺术是对主观心理世界的开掘和探求。

作为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代表社团的创造社同人,在登上文坛时,便亮出了自己对文艺本质的观点,主张“把内心的要求作一切文学上创造的原动力。”(成仿吾:《新文学之使命》)按照创造社诸位的观点,艺术不是客观现实的再现,而是创作主体内在心灵的外化,艺术的发生与归宿均属于人的主观精神的范畴。

五四浪漫主义的另一个社团新月社的同仁,早期也强调主体的情绪、感受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如,闻一多就说,诗是“最主观的艺术”,提出作家在审美过程中,要对客观对象“加以主观的渲染”,要把自身的主观感情移注于具有感情色彩的审美对象上去,“渗透物象底生命里去”,使审美主体的主观情感对象化、物态化。

情感,在他们看来,是文艺的中心和基础。

郭沫若认为:“艺术的根底,是立在情感上的”。

闻一多认为,“文学本出于至性至情”。

梁实秋认为,“艺术品的中心是情感”。

在这种“主情说”的理论中,他们也形成了一种偏颇:将感情与理性对立起来,并对理智痛加鞭挞。

想象,在五四浪漫主义作家们看来,是文艺生成的起点。

徐志摩认为:“诗人与艺术家按定义就是宇宙的创造者……想象的活动是创造的起点。”在强调想象对文艺创造的作用时,他们强调了客观实在对想象生成的决定和制约作用。

如,郁达夫曾给想象下了个定义:“想象,系根于过去的经验,由感觉记忆智力等而得之心象,综合创造,使各个心象(Image)同时得发生感情的一种综合作用。”从这里可以发现,浪漫主义诸位强调主观想象,并没有遁入唯心主义的泥沼。在认识论上,仍属于唯物主义的范围。

灵感,在五四浪漫主义作家们看来,是艺术成功的保证。

郭沫若在《三叶集》里的一段话,集中代表了他们对灵感的认识。郭沫若说:“我想诗人底心境譬如一湾清澄的海水,没有风的时候,便静止着如像一张明镜,宇宙万汇底印象都涵映着在里面;一有风的时候,便要翻波涌浪起来,宇宙万汇底印象都活动着在里面,这风便是所谓直觉,灵感(inspiration)……”。

2、艺术生成论

在这一论中,五四浪漫主义诸位竭力主张“自我表现”说。郑伯奇就曾说:“艺术只是自我的最完全,最统一,最纯真的表现”。新月社作家虽然有的成员对创造社作家的“自我表现”持反感和批评态度,但也有一些作家赞同此说。

梁实秋认为:“诗人永远是在诗里表现他或她自己的”,饶孟侃也说:“任何艺术,也只能是个人的表现。”正因为他们坚定地认为,艺术的生成来自自我,是“自我的表现。

因此,他们提出:“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新月社的态度明显比创造社诸位要温和。从这里也预示了这两个浪漫主义社团日后的转向:创造社转向革命文学;新月社转向古典主义。

3、艺术功能论

在这一论中,浪漫派诸位的理论主张从表面看往往是自相矛盾的。一方面,他们主张,文艺超功利,“为艺术而艺术”,即成仿吾所说:“至少我觉得除去一切功利的打算,专求文章的全与美有值得我们终身从事的价值之可能性。”(《新文学使使命》)另一方面,他们又认为,“艺术本身是具有功利的,是真正的艺术必然发挥艺术的功能。”(郭沫若语,见我的智慧启示录58页。)

但如果具体分析,我们就可以发现,在“艺术功能”的问题上浪漫主义诗人的理论主张是不矛盾的,不仅不矛盾,还有着深刻的内容,这内容就是:天才地揭示了文艺创造的艺术规律和文艺的社会本质属性。

我们只要具体分析就可以明了。我们知道,艺术的创造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起点是生活,终点则是作品。在起点与终点之间,是艺术家的创作活动。用图表示:

生活

作品

创作

事实上,当浪漫派诸位谈文艺的超功利、为艺术而艺术的时候,他们是基于文艺创作过程的“创作”阶段而言的,即,他们认为,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作品的时候,是超功利的,是“为艺术而艺术”的。这就是成仿吾所说的:“不是对于艺术有兴趣的人,决不能理解为什么一个画家肯在酷热严寒里工作,为什么一个诗人肯废寝忘餐去冥想。”

这正是艺术创造活动的规律。文艺家在创作作品时,如果不从现实的物质功利中超脱出来。正如郭沫若所说:“假使作家纯全以功利主义为前提,从事创作,所发挥的功利性恐怕反而有限。”(我的智慧启示录58页。)

同时,当浪漫派诸位谈文艺的功能时,提出文艺是有目的、有功利的观点时,他们着眼的是文艺生产之前(作家总带着一定的目的进入创作状态)和文艺生产过程完成之后,即,当作品投入社会,它就会有功利,也才能发挥艺术的功能。

用郭沫若的话来说,就是“就创作方面主张时,当持唯美主义,就鉴赏而言时,当持功利主义”。以前我们指责浪漫主义诸位,特别是创造社诸位的“为艺术而艺术”主张时,大多是因为没有对他们主张提出的具体前提进行而造成的“误解”。

参考书:

1、罗成琰:《现代中国的浪漫文学思潮》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2月版。

2、陈国恩:《浪漫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

3、贾植芳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潮》第66页—106页(美国)李欧梵的文章。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思考题:

1、五四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与西欧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2、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由盛到衰的原因?

(提示:社会历史原因。这是最显然也是解说中最方便、最不会引起争议的原因,也是人们论述的最多的原因。另外的原因,则是创作主体的原因,这就是他们的边缘化的心态;平民化的姿态;自恋型的情态。)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100519.html

更多阅读

中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中西神话与文学

1、中国古代神话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文学史的开端,是中国文学史的第一页。古代神话是远古人类借助想象以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为内容的故事,反映了原始人类特有的意识形态,它通过幻想的形式,反映了那个时

西方文学经典与后现代意识 西方经典文学作品

西方文学经典与后现代意识马汉广本文认为,在西方,文学经典化的过程是和去经典化同时并存的,因而不能因为后现代时期重视对经典的颠覆与解构就否认这个时代有经典。后现代文学经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经典。这些经典是我

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从文艺思潮到艺术方法——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摘要]五四新文学全面开放的姿态为我们迎来了象征主义等西方文艺思潮,时至今日余威犹存。着眼于二者的复杂勾连,理清象征主义的概念,无疑有利于分析中国现代文学家对其偏爱的多方考虑

四季歌文学社区成立公告 四季歌社区登陆

《四季歌文学社区成立公告》经过这一段的试运行和调试准备,四季歌文学社区已经具备了正式运营的条件,在这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里,今天正式开始运行了,感谢各界朋友和同仁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使我们有了这么好的一个高起点的开端,在此我谨代表

外国文学19世纪--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十九世纪文学?现实主义文学成为主流一.文学特征概述  19世纪文学指法国“七月革命”(1830年)到“巴黎公社革命”(1871)这一时期的文学。主要包括浪漫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以及早期无产阶级文学、象征主义文学和唯美主义文学等。

声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浪漫主义文学开端》为网友帅气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