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绪论教材解读和教学思考 高一物理必修1绪论

高中语文必修一 绪论 教材解读和教学思考

(一)了解语文必修①教材的编写意图

从《普通高中课程教科书语文(必修①)》编写说明来看,突出了以上几点。

1.力求照顾高一学生“初始”的特点

高中语文必修①是提供高中必修课起始阶段使用的,所以,在选文、撰写导语以及确定“研讨与练习”的题目上,不但力求照顾高一学生“初始”阶段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而且力求体现初高中语文在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上的异同,以便明确师生在认知上的定位,促进教师教法和学生学法的转变,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使教和学在效果上达到本质的提升。作为高中起始阶段,要面对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形成的基本语文能力,而作为“起点”的“初始”相对应的就是发展问题。高中阶段与义务阶段的语文课程相比,对培养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在语言运用方面,义务教育阶段重在使学生掌握语言运用的一般规律,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用相对多样的语言形式表达丰富的内容。义务教育阶段关注探究的形式,学会探究的方法,高中阶段这种在通过问题的探究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义务教育阶段重在理解感悟作品,而高中阶段则强调根据学生知识与身心发展的水平和实际需要,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和批判能力,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个人与民主、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群体、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与认知,以适应现实生活和自身实际发展的需要。

例如:必修①第一单元,作为学生升入高中接触语文的第一块知识,本单元“阅读与鉴赏”重点是“情感与意象”,力求借助诗歌中典型的、具体的意象,来倡导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从而通过多种形式的语言交流建构起心灵的联系,达到对学生情感素质的培养。这就要求在阅读与鉴赏中不能局限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分析诗中运用的意象,而且更加开放地对诗中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感受、思考、领悟、拓展与整合。

必修①第三单元,是学生升入高中后接触的第一个现当代散文单元,所选的文章都是写人叙事散文。对于这类散文,学生并不陌生。但初中阶段的要求侧重在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品味语言,对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高中阶段,则强调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品文”来“品人”,通过阅读、鉴赏、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就本单元教学而言,老师一定要注意把握学生的起点在哪里,朝什么方向去发展。

2.落实本套书综合性的特点

“综合性”是指:

第一,教学目标的综合。教科书中包含“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综合。就必修①第一单元,要求对本单元的诗歌“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这是“过程和方法”方面的要求。而本单元选用不同时期不同作家的作品“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是“知识与能力”方面的要求。“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其三个维度目标在本单元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第二,课程内容的综合。学科本身各种要素的综合,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内容的综合,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的综合。语文学科与跨学科内容的综合等。例如,第一单元《沁园春长沙》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毛泽东既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又是一位有着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的诗人、书法家。课外欣赏毛泽东的诗词和书法作品,并与同学交流心得”,就是对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的综合,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沁园春·长沙》这首诗的思想内涵的理解,又可以使学生联系自己的已有阅读或拓展课外未知的阅读,培养积累整合、联想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知识内容的综合由此得以体现。

又如,第三单元《记念刘和珍君》一课“研讨与练习”第四题:“关于‘三一八'惨案,除课本介绍的之外,你还了解哪些?你对刘和珍、杨德群等受害学生了解多少?你还读过其他作家描写和议论这场青年学生请愿运动的文章吗?查阅有关资料,作些归类、分析,拟出发言提纲,与同学交流、讨论。想想扩展阅读和交流讨论怎样深化了你对课文的理解,你受到怎样的启发,写一点心得体会。”这就是通过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的综合,既要求联系课文,整体深入地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又要求放宽眼光,开拓思路,广泛地搜集材料,深入地思考问题,并与同学合作、讨论,得出自己的认识。

第三,过程和方法的综合。教科书是一个载体,力求让学生通过对多种学习过程的体验,采取多种学习方法,立足于自己的特点,各取所长、各尽所能,充分展示自我思考、领悟、应用和创新能力,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例如,必修①第一单元三课四首诗的“阅读鉴赏”过程的设计都充分考虑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多种方法和形式对原始文本阅读与鉴赏,把握住诗歌中意象或思想感情进行多重对话,实现多维思想碰撞和动态心灵的交流。让学生在学习本单元诗歌的过程中得到体验,初步形成了鉴赏的能力。

(二)了解语文必修①教材的板块安排

本册教材是高中必修课程起始阶段使用的教材,与必修课程的全套课本一样,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以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和相应的人文素养为目标,建构体系,确立纲目,敷设篇章。

必修教材的每一册都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部分。

1.阅读鉴赏:

“阅读鉴赏”包括“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用 *号标出)”,同时还有“扩展阅读”和“名著导读”,从而形成从课内到课外、校内到校外、单篇文章到整本书互相回环结合的阅读系列。为避免课内学习分量过重,“扩展阅读”部分单独成册,供学生在课外选读,使学生得法于课内,获益于课外。

必修一教材中“阅读鉴赏”部分的单元安排

单元


第一单元


高中语文必修一绪论教材解读和教学思考 高一物理必修1绪论
品味与赏析


情感与意象 (中外诗歌)

1 . * 沁园春·长沙

2 . 诗两首 《雨巷》 《再别康桥》

3 .大堰河——我的保姆


第二单元


写景与抒情(古代写景散文)

4 .烛之武退秦师

5 . 荆轲刺秦王

6 . 鸿门宴


第三单元


思考与领悟


品人与品文 (中外记叙散文)

7 .记念刘和珍君

8 .小狗包弟

9 . *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第四单元


沟通与运用


博观约取 ( 新闻、报告文学 )

11 .短新闻两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

12 .包身工

13 . * 飞向太空的航程

2 表达交流

“表达交流”部分包括“写作”与“口语交际”两个板块。

教科书中关于“写作”的教学内容实际上有三个子系统:首先是集中独立的写作专题,每册共安排了4个专题,5册共20个专题;第二个系统是与阅读整合在一起,在每篇课文后的“研讨与练习”中安排相应的写作练习,写一些读书笔记,强调读写结合;第三个系统与“梳理探究”整合在一起,安排了一些带有综合性、研究性的写作练习。这样安排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初步的研究思考,同时引起学生更为浓厚的写作兴趣。

必修一“口语”和“写作”专题安排是:

口语专题

写作专题

朗诵

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

人性光辉写人要凸现个性

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

3.梳理探究

教科书中“梳理探究”部分实际上是一些语文专题活动。这些活动有的侧重于对学生以前在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所学过的内容进行梳理,便于在长期积累基础上的巩固和整合;有的属于专题研究,重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一些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些专题活动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可以有选择地开展。必修一教材中“梳理探究”部分的专题是

必修一

梳理探究专题

优美的汉字

奇妙的对联

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

4.名著导读

为了落实课程标准中的“关于课外阅读的建议”,这套教科书还安排了“名著导读”栏目。每册教科书介绍两部名著,以中外文学名家名著为主,其中部分与学过的课文内容衔接。“名著导读”分为“背景介绍”、“作品分析”和“思考与探究”三部分,主要也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养成阅读经典和优秀作品的习惯。必修一教科书中“名著导读”的内容是

必修一名著导读

《论语》

《大卫·科波菲尔》

(三)语文必修①的“阅读鉴赏”单元内容概述

第一单元学习现代诗歌。本单元是必修阶段唯一的现代诗歌单元。在组织学生进行本单元学习时,首先应把激发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放在首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具有学习诗歌的兴趣,会为以后的诗歌阅读及对诗歌兴趣爱好的发展打下基础。其次,依据本教材综合性的特点,帮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中的节奏、韵律,体会诗歌的音乐美;通过感知和品味诗歌语言,调动联想和想象,感受作品及作者的感情。鉴于本单元是五册必修教材中仅有的一个新诗单元,应该帮助学生了解新诗的一般特点,理解诗歌通过意象表达感情的艺术方法。注意引导学生在新诗的学习中积累朗读、品味、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在学习中,感受美的语言及美的事物,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提倡有兴趣的学生尝试诗歌写作,来真切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这4首诗的主题,可以共用一个“情”字来概括:《沁园春长沙》饱含革命领袖的革命豪情,《雨巷》委婉吟哦一位青年对丁香姑娘的朦胧爱情,《再别康桥》抒发了一位学子对母校的绵绵别情,《大堰河──我的保姆》以感激的笔墨抒写了一位乳儿对乳母大堰河的赤子之情……份份感情串联成情感的珍珠,晶莹夺目,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可谓情深。

教学时,用“情”以一贯之,学生必收获情感,启迪思想。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可谓意重。

第二单元是古代记叙散文。关于文言文阅读,高中新课标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字词句,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艺术或用法,注重在阅读时间中举一反三,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二是体会作品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这就是说,文言文的教学,首先要克服语言上的障碍,因此,掌握未能言文常用词语,理解词义和句式,始终是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重点,而朗诵,背诵、词义、句式的归纳对比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

《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三篇文章都是叙事写人的文章。情节的生动性,人物的形象性,是三篇课文的共同点。从个性特征看,《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荆轲刺秦王》选自《赵国策》,《鸿门宴》选自《史记》,这三部史书,都是有典型特征的著作(《左传》不正面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与战争相关的政治、经济、人心向背等因素的描写,来表现战争的结果,语言非常简洁;《赵国策》擅长刻画谋臣策士的思想言论,叙事时往往有意识地铺陈其事,以达到感人的艺术效果。标志了古代历史散文发展的新的高度;《史记》被尊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既是写史,又有强烈的文学性,带有作者强烈的主观倾向。)所以,这三篇文章,无论在叙述故事,还是在刻画人物方面,又都具有各自鲜明的特征。

第三单元是现代散文。就本单元而言,单元的主线是“品文与品人”,品文包括品味课文的思想内容、感情、写作手法和语言艺术等;品人,主要指品鉴作品中的人物。从品文与品人的关系看,品文是品人的基础,品文在先,品人在后。本单元的三篇课文,若从“品文与品人”的角度看,都有许多可以挖掘的东西,但教学中没有必要、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有一个取与舍的问题,详与略的问题。再者,进行本单元的教学,还要思考如何将“阅读鉴赏”与“表达交流”乃至“梳理探究”中的相关内容打通处理,这是语文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决定的,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例如,本单元中《记念刘和珍君》可作为精读篇目处理,《小狗包弟》可作为自读篇目处理。读本中的《金岳霖先生》,故事非常吸引人,作者善于选取有趣的材料,善于将材料有效地组织成一篇生动有趣的文章,其间叙事的先后、详略,描叙、议论、过渡、照应等,都自然而然,又妥帖恰当。可以考虑将其纳入整个单元的教学中,与《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同作为略读篇目处理,并为“表达交流”中所要求的“写人要凸显个性”做好写作的导引。“梳理探究”中有“奇妙的对联”,教师也可以考虑将其融入到本单元的教学中。

第四单元新闻是现代社会中阅读群体最多、阅读范围最广的一种实用类文体。阅读新闻作品对我们来说有两重意义:一方面,新闻之为新闻,在于它是新近发生的事情,这些可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有用的信息,引导我们关注当下发生的事情,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另一方面,当我们阅读这些新闻作品的时候,我们面对的并非正在发生的事件,因为新闻所反映的都是已经发生了的事情,它永远是过去的新闻,到了今天已经成了历史,我们可以从容地回顾那段“历史”,引发对生活的思考,汲取经验和教训。

现场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记录了英国撤离香港,香港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观感,直接讲述作者参观集中营的所见所感。这是新闻写作中的一种平常写法,谈不上“打破客观报道的传统”。因为任何新闻都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客观”,之中巧妙地隐藏着作者的价值观和爱憎情感。《包身工》是经典报告文学,其崇高的社会责任感与记者职业素养永远会感染人们。《飞向太空的航程》是一篇通讯,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虽然载人飞船来去成功,但其背后有大量的细致工作需反复实践:一个零件有问题就得重新设计制造。此文教育学生懂得:做好一件事要做充分准备和耐心细致而富于想象得品质,这是取得成功的前提。

(四)语文必修①教学建议

1.语文必修①课时安排建议

阅读教学:

32课时。对于起始年级学生来说,文言文单元可适当多予课时。每篇课文之前,学生必须提前预习。

第一单元:诗歌教学7课时。(第一课时:教授如何学习高中语文、初高中语文的不同、初高中语文的过渡)

第二单元:文言文教学10课时;

第三单元:现代文教学10课时;

第四单元:新闻教学5课时。

写作教学:

4课时。记叙文训练。

主要训练学生能够写作出有真情实感、文从字顺、有条理、能得体的表述情感及价值观的记叙文。

2.阅读鉴赏的教学建议——起始课的教学

案例介绍:

高中语文的第一节课

教学目标:

1.让老师了解学生,让学生了解老师。师生之间形成合作意识,共同构建稳定、高效的语文学习系统。

2.明确语文学习双重目标,掌握并运用高中语文学习的方法。

3.明确本学期的学习任务,按计划完成学习内容。

教学设计:

1.学情:学生由初中走向高中,经历了学习史上的重大转折,但是在语文学习上并没有质的提升。因为,开学初的语文课应该以实现又初中向高中学法上的过渡,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的习惯。

2.教材:无。

3.教法:介绍法,互动法。

教学过程:

一、双方交流、认识

二、今天是我们进入高中的第一节语文课,我想和同学们探讨三个问题——“什么是语文”、“为什么要学习语文”和“怎样学习语文”。

(一)什么是语文?

(二)为什么要学语文?

(三)怎样学好语文?

1.练好语文基本功
2、优秀诗文勤记诵
3、报纸杂志常翻阅
4、看书买书做书虫

5、课内、课外练笔不放松

6、语文笔记贵坚持
7、他山之石把玉攻

三、本学期学习任务

四、结束语

完成这样的任务,必须要有坚强的语文意志: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说: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五、作业:预习《沁园春·长沙》,能熟读课文,掌握生字注音。

3.阅读鉴赏的教学建议——诵读与阅读

重视诵读,重视背诵,让朗朗书声回归课堂。诵读,就是熟读成诵,通过反复朗读达到熟练的程度,最终烂熟于心,不期然而然地背诵出来。诵读必以朗读为基础,即要大声读,通过对作者喉舌筋肉活动技巧的模仿,在身、心两方面留下痕迹,使文章词句甚至意绪从口中心中自然流出。因声求气,从作品的声律气韵入手,这是诵读与朗读之所同;但诵读不等于朗读,它强调的是“反复”多遍,达到熟练,在多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诵读又不完全等同于朗诵,朗诵是表演给人看(听),它有较多的对技巧的自觉追求,是为了感染别人(当然前提是自己首先受感动);诵读是一种自我体验,是沉浸其中,达到设身处地、身临其境,技巧相对显得次要,而感受是第一位的。著名古代教育家朱熹有两段话,说的就是诵读的要领:“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浪漫(随便)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5]由反复熟读至于自然成诵,终至背出,朱自清先生称为“记诵”,他认为:“偶然的随意的吟诵是无用的,足以消遣,不足以受用或成学,那得下一番切实的苦功夫,便是记诵。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

诵读这种方式有着古老的历史。诵读,《辞源》解释为:“念,熟读。”是我国语文教育优秀传统中一种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好方法。诵读是符合阅读的认知规律――充分自主、多元感受,口、眼、耳、脑并用,诵读出作品的声音、形态,玩味、揣摩语调与节奏,可以直接把握主体的情感、思想。诵读是有关逐渐领悟、不断内化的过程。

让朗朗读书声回到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响亮”起来。

例如有的语文老师就进行了这样的尝试:他们选定了周正逵主编的语文教材,高一学习《文言读本》。一年内学生在课堂上共背诵课文40篇,古诗词曲60篇,并阅读浏览课文64篇,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这里,我仅用此例来说明,诵读是我们打开文章大门的一把钥匙,多读,能培养我们良好的语感,往往在读的过程中,更能准确的领悟文字内在的思想感情。教材中的第一单元现当代诗歌、第二单元的散文,五六单元的文言文,都是诵读的材料。借助诵读,将文字、声音、形象、审美熔铸在一起,激发了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敏锐和感悟,提高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怎么进行诵读教学。

前有气氛营造。诵读要把握要领,营造气氛。可以选择与文本意蕴接近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烘托气氛;可以由教师或诵读较好的学生进行领读。

  中有方法指导。要有诵读和背诵方法的具体指导。诵读的精神必须饱满眼到、口到、手到、心到。读书是一件需要全身心投入的事情,形式和内容都不能忽略,尤其在起始阶段,要给学生一个正确的诵读的明确要求。学生要注意力集中,读书要有好的坐姿,要发出洪亮的声音,要看清每一个字,要积极思考所读内容。所以读书要四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

诵读的整体思考:诵读要避免随意性,在每一个单元,要有诵读的整体安排。每一次的设计都应该体现出教师三个方面的思考:一诵读的内容与目的;二诵读的方法与形式;三诵读中师生的不同活动。例如《雨巷》的教学

4. 表达交流的教学建议

(1)首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走进课本,多角度、多层面的思考。

课本是语文教学的一个依据,课本也是学生阅读时间最长的一本书,课文内容是学生学得最细、最深刻的文章,所以,借助学生最熟悉的内容,引导学生对课文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思考,无疑是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这个问题的最好的方法。

顺着课文走,发现细小信息、发现相关信息、发现推理信息。例如:《烛之武退秦师》:

走进生活,以小见大。

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巴尔扎克)。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郁达夫)

(2)其次是解决“怎么写”的问题。

寻找感动点;真实再现场景(片断描写)

5. 梳理探究的教学建议

(1)完成任务,不可不理。

(2)把握弹性,有所选择。

(3)自主设计,加强指导。

把“优美的汉字”、“成语:中华文化的缩微景观”与字词积累的学习结合起来;把“文言词语、句式”和翻译的学习与文言文单元结合起来;把“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作为一项研究性学习,学习搜集交流。

6.名著导读的教学建议

(1)教师首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班、本年级学生的实际,参考教材中“名著导读”部分的书目,选定一定数量的书推介给学生,每学期1~2部为宜,要求在一定的时限内读完。

(2)要对学生进行一些读书方法的指导。如读书之前先翻翻前言、后记和目录,对书的背景、作者和大致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略读和精读相结合;做点读书笔记,可以写摘要,做批注,列提纲,制卡片,画图表,写心得等。

(3)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指导学生进行一些阅读后的活动,如开展读书报告会、辩论会、诗歌朗诵会、戏剧表演、编文艺墙报等。

(4)怎样推荐书目

注意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和互补 ; 兼顾体裁和题材的多样性。例如:《毛泽东诗词选》《人间鲁迅》林贤治.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100630.html

更多阅读

18.《广玉兰》教材解读及教学设计 18公分广玉兰

教材解读:第六单元的主题是“咏物抒情”,课文由《广玉兰》、《夹竹桃》、《古诗两首》组成。《广玉兰》这篇散文描写了广玉兰花的色美、形秀、香幽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以传神含情的笔触,描绘了广玉兰的洁净、高雅,形态多样,叶片放光,充满

铅球的教材分析和教学参考 掷铅球教学视频

铅 球一、教材概述推铅球是速度力量性项目,是以力量为基础,以速度为核心的田径投掷项目。推铅球是单手持球置于肩上锁骨处,在直径2.135m的投掷圈内通过滑步(或旋转),集中全身的力量以最快的出手速度将铅球推出以获得尽可能远度的投掷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全集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全集4、烛之武退秦师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基础知识学习要点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基础知识学习要点 烛之武退秦师【重点实词】1、贰①从属二主。(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③不专一(例:贰则

声明:《高中语文必修一绪论教材解读和教学思考 高一物理必修1绪论》为网友沉醉花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