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焦乃为元气、水谷之通道 正确处理三焦之火 通道线的正确画法
三焦是中医藏象学说中一个特有的名词,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称,即将躯干划分为3个部位,横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肺;横膈以下至脐为中焦,包括脾、胃、肝、胆等内脏;脐以下为下焦,包括肾、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作为六腑之一,一般认为它是分布于胸腹腔的一个大腑,惟三焦最大,无与匹配,故有“孤府”之称。正如张景岳所说:“三焦者,确有一腑,盖脏腑之外,躯壳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类经·脏象类》)。 《中藏经·论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对三焦通行元气的生理作用作了更为具体地描述:“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号曰中清之府,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营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也。”因为三焦通行元气于全身,是人体之气升降出入的通道,亦是气化的场所,故称三焦有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的功能。如果元气虚弱,三焦通道运行不畅或衰退,就会导致全身或某此部位的气虚现象。
上焦如天,中焦如地,下焦如海;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心肺要像雾,不能实,沤即沤熟,渎即通。清气上升为云,下降为雨,上焦和下焦要通,清气上去了后,大脑清醒。上面的东西下来后,人会感觉轻快。中间不能堵,这叫上下交通。“交通”一词也是从《黄帝内经》来的,如果中间出了问题,吃多了,上下就不能交通。清气不能上去,人就会昏昏沉沉。浊物不能下行,人就会浑身臃肿。所以脾在中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就像大地一样。脾将食物经过进一步的升化上升到第五关,就是上输于肺。
对上、中、下三焦所属脏腑的认识,除肝的分属不统一外,其余均较一致。即上焦胸部,包括心、肺两脏;中焦上腹部,从解剖部位来说,应包括脾、胃、肝、胆;下焦下腹部,包括肾、膀胱、小肠、大肠。
三焦自《内经》以来就有肝属中焦与肝属下焦两种说法。肝属中焦说的如:《灵枢·胀论》指出“肝大”、“肝偏倾”、“胁下痛”,肝居胁里,当位于中焦。《内经》的脉法和晋代王叔和的《脉经》中,均以肝应左关,而属于中焦。《素问·金匮真言论》王冰注明确指出:“肝为阳脏,位于中焦,以阳居阴,故为阴中之阳也。”从部位划分而言,肝归属于中焦。肝属下焦说如:唐代孙思邈在《干金要方·卷第二十·三焦虚实》中说:“下焦……主肝肾病候也”,对其治疗,“热则泻于肝,寒则补于肾。”王冰在注释《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厥固泄,皆属于下”时又说:“下,谓下焦肝肾之气也。”至于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将温病后期出现的一系列肝的病症,归于下焦的病变范围后,则肝属下焦又成为辨证概念,现在临床辨证中,仍多从之。因此,肝属下焦之说,主要是辨证上的概念,不是说肝位于脐下。
三焦通行元气之说,首见于《难经》。如三十一难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三十八难说:“所以腑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别使,主持诸气。”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原文明确地说明三焦是人体元气(原气)升降出入的道路,人体元气是通过三焦而到达五脏六腑和全身各处的。
元气,为人体最根本的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别入十二经脉而达于五脏六腑,故称三焦为元气之别使。《中藏经·论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对三焦通行元气的生理作用作了更为具体地描述:“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号曰中清之府,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营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也。”因为三焦通行元气于全身,是人体之气升降出入的通道,亦是气化的场所,故称三焦有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的功能。如果元气虚弱,三焦通道运行不畅或衰退,就会导致全身或某此部位的气虚现象。
《素问·五藏别论》称三焦为传化之府,其具有传化水谷的功能。《素问·六节藏象论》说:“三焦……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指出三焦具有对水谷的精微变化为营气,以及传化糟粕的作用。《难经》明确提出三焦的运行水谷作用,如三十一难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水谷在人体运行道路及气之所终始,包括饮食物的消化、精微物质的吸收、糟粕的排泄全部过程,用“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来概括。并根据上、中、下三焦所处部位不同,对水谷运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而有上焦主纳,中焦主腐熟,下焦主分别清浊、主出的具体描述。这是以三焦运行水谷来概括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排泄的功能。
人体水液代谢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是多个脏腑的一系列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如《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水液代谢虽由胃、脾、肺、肾、肠、膀胱等脏腑共同协作而完成,但人体水液的升降出入,周身环流,则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实现。因此,三焦水道的通利与否,不仅影响到水液运行的迟速,而且也必然影响到有关脏腑对水液的输布与排泄功能。也可以说,三焦运行水液,是对脾、肺、肾等脏腑主管水液代谢作用的综合概括。如果三焦水道不利,则脾、肺、肾等脏腑调节水液的功能将难以实现,引起水液代谢的失常,水液输布与排泄障碍,产生痰饮、水肿等病变。正如《类经·藏象类》所说:“上焦不治,则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
脏腑都可以看成是无形的,况且三焦一腑,说它有形还不如说它无形比较确切一些。中医学中的脏腑是在医疗实践基础上推断出来的,包含解剖、生理、病理的综合概念,任何一个脏腑都不会恰好是西医学中的某一个脏器,或者是某一个生理解剖系统。三焦也不例外,只是从表面上看它指不出一个现成的同名脏器,而显得特殊,其实应当是中医学整个脏腑学说中的一部分。为此有人认为:若三焦是无形的,那么五脏六腑亦为无形,这是藏象理论特点所决定的;若三焦是有形的,那么五脏六腑亦当有形,其有形是指脏腑功能活动的实体,而不是西医学某一个同名脏器。
以上焦、中焦、下焦三焦为纲,对温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证候特点及其传变规律进行分析和概括,确立治疗原则并藉以推测预后转归的辨证方法。为清代吴鞠通所创立。侧重于对湿热病证的辨证。
①上焦病证。温病由口鼻而入,鼻通于肺,故温病开始即出现肺卫受邪的症状。温邪犯肺以后,有两种传变趋向:一为顺传,病邪由上焦传入中焦,出现脾胃经的证候;另一种为逆传,从肺卫传入心包,出现邪陷心包的证候(见热入心包证)。上焦病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微恶风寒、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脉浮数或两寸独大,治宜辛凉解表,方用银翘散、桑菊饮等。
②中焦病证。温病顺传到中焦,则见脾胃之证。胃喜润恶燥,邪入中焦而从燥化,则出现阳明经(胃、大肠)的燥热证候;脾喜燥而恶湿,邪入中焦而从湿化,则见太阴(脾)的湿热证候。中焦病证的临床表现为阳明燥热,则面红目赤、发热、呼吸俱粗、便秘腹痛、口干咽燥、唇裂舌焦、苔黄或焦黑、脉沉实;太阴湿热,则面色淡黄、头胀身重、胸闷不饥、身热不扬、小便不利、大便不爽或溏泄、舌苔黄腻、脉细而濡数。中焦病证的治法,阳明燥热,则通腑泄热。方用三承气汤;太阴湿热,则清热化湿,方用三仁汤。
③下焦病证。温邪深入下焦,多为肝肾阴伤之证。临床表现为身热面赤、手足心热甚于手背、口干、舌燥、神倦耳聋、脉象虚大;或手足蠕动、心中憺憺大动、神倦脉虚、舌绛苔少甚或时时欲脱。治宜滋阴潜阳,方用加减复脉汤、三甲复脉汤等。
正确处理三焦之火
中医将身体分为三部分:上焦是胸膈以上部位,包括心、肺在内;中焦是胸膈以下、脐以上部位,包括脾、胃等脏腑;下焦指脐以下部位,包括肝、肾、膀胱等部位。三焦之火,处理方式当然不同。
◆上焦火
重要“火种”:心火、肺火
主要症状:口干、目赤、耳鸣、失眠等
日常调理:泡脚
这就属于“上症下治”的疗法。很多时候,“上火”是由于“下凉”造成。所以,当火气上升的过程中,就要通过下热给上升的火气“做引流”,让其恢复“上凉、下热”的正常状态。泡脚时用中药液或精油帮助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让下火的效果达到最佳。泡脚也可以达到提高睡眠质量的功效,这无疑对上焦去火也有不错的辅助作用。
◆中焦火
重要“火种”:脾胃火
主要症状:食不知饱,胃泛酸,爱打嗝;或腹胀满,饮食少进
日常调理:多吃黄色食品、改变用餐习惯
在五色食品中,黄色食品可以调理脾胃,也可以帮助降脾胃之火。比如南瓜,含有淀粉、蛋白质、胡萝卜素、维生素、钙、磷果胶等成分,能粘结和消除体内细菌毒素及其他有害物质,如重金属中的铅、汞和放射性元素,对脾胃也有不错的调和作用。
另外,最好三餐要定时,可以为自己订一个“用餐闹钟”,让每天的用餐时间固定。另外,不妨尝试少食多餐,注意细嚼慢咽,每口饭咀嚼20下,减少脾胃充血的时间,也就在另一个侧面辅助胃部降火。建议在饭后10分钟后去散步,让脾胃有个舒缓的过程。在饭后适当散步,防止胃中食物淤积而导致脾胃上火。
◆下焦火
重要“火种”:肝火
主要症状:阴部时痒,妇女白带多,甚至带黄,还容易引起小便赤黄,大便干燥等症状。
日常调理:饮食清血、常饮花茶
去肝火最重要的是要清血,让全身血液循环通畅,不妨多食用木瓜、燕麦。木瓜含丰富的木瓜蛋白酶,可分解体内的废物和积累的脂肪,然后将其清除;而燕麦含丰富的纤维素,与蔬菜、果汁混合具有清除胆固醇的功效,又能调节血糖。
菊花茶可以疏散风热,每天饮用可以达到清热解毒的目的。常常做做运动,也是加快循环的好办法。
你伤元气了吗——告诉你几个大补元气的穴位
人活一口气”,相信每个人都对这句俗语耳熟能详,武侠功夫片里说人的伤势很重,也往往说“元气大伤”。那么什么是气呢?
我们中医一般把气分成三个方面:一是元气,就是受之于父母、先天的气,这是与生俱来的;另一个是水谷之气,就是我们通过吃饭、喝水得到的气,是通过人的脾胃运化食物得到的;还有一个是肺脏吸入的清气,大约相当于我们通常说的空气,主要取决于肺的呼吸功能。人体的健康与这三个气密切相关,任何一方面出了问题,生命都会失去动力。
气出了问题,直接的表现就是气虚。生活中常见一些久病之人、重病之人、劳累过度的人、后天失养的人、年老体弱的人,由于脏腑机能衰退而气不足,他们少气懒言、声音低微、神疲乏力、呼吸气短、头晕目眩、面色无华,一系列健康问题也接踵而来。
怎么样保养我们的气呢?有三个重要的穴位,就是气海、膻中、足三里,百用百灵。
气海,顾名思义,就是人体元气的海洋,具有极高的补益元气的功能,中医经典上认为气海能够治疗脏气虚弱、真气不足等一切因气虚导致的疾病,所以补气首选气海。气海是任脉上的穴位,位置很好找,在肚脐正下方1.5寸。你把除拇指外的其余四指并拢,从肚脐处向下量,四指并拢的宽度为3寸,一半就是1.5寸。
气海是全身非常重要的强壮穴,用艾灸的方法最好。可以用艾柱灸5~14壮,或者用艾条灸20~30分钟。经常灸一灸气海,可以培元固本,起到很好的防病保健作用。
膻中有上气海之称,主要的功能是调益肺气,能调一身之气,尤其对肺脏的保健功效很好。用膻中配气海,一上一下,既能补元气,又能调肺气,气机调顺了,人体就不会产生淤滞,身体自然安然无恙。可以经常按摩膻中进行保健,也可以用艾条灸20~30分钟。
膻中很好找,在人的胸口位置,两个乳头之间的中点就是。人们悲伤的时候往往捶胸顿足,捶胸的地方就是膻中的位置。这也很有科学道理:捶胸其实就是对膻中进行按摩,从而使肺气顺畅,排解了抑郁。同时,捶胸能刺激胸部的胸腺,有免疫调节作用。
再一个就是足三里。足三里既能补脾胃之气,又能补元气。上文说过,水谷之气是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靠脾胃运化而来,所以补气用足三里是必不可少的。用足三里保健,最好是艾灸,每次用艾条灸20~30分钟,可以经常灸它。
足三里怎么找呢?我有两个方法。第一个方法:正坐着的时候,小腿和大腿成直角了,我们从外膝眼往直下取4横指的距离,也就是你的同身寸的3寸,然后再往胫骨前缘量1横指(中指)。第二个方法:站着的时候,把同侧的手掌张开,虎口围住髌骨上外缘,四指直指向下,中指尖所指的地方就是足三里。
现在你可以看出用气海、膻中、足三里大补元气的奥妙了吧?用气海补元气,用膻中调肺气,用足三里补脾胃之气,这样先天之气、水谷之气、清气三气同补,生命的原动力强了,身体想不好都难。
这里特别说明一下,用气海、膻中、足三里补元气的这个方法,可以作为中老年人养生保健的基本方法,常用它,能够强身健体、祛病延年。另外, 便秘、排尿困难、经常感冒。免疫力低下等问题也可以用这个方法治疗。
更多阅读
闲谈历史:汉朝郡国并行、七国之乱、推恩令、内朝、察举制
闲谈历史:汉朝(郡国并行、七国之乱、推恩令、内朝、察举制)一、郡国并行。汉初既沿袭秦代郡县制,又实行分封诸侯制。前朝灭亡,后朝总会汲取经验教训。刘邦认为秦朝灭亡在于未行分封,无同姓王护驾。另外,在楚汉之争时,刘邦为了分化项羽势力,
水谷雅子保养秘诀 不老仙妻用的胶原蛋白
化妆在基础化妆之前,为脸部做一个中国式的刮痧,用刮痧的小板在脸部轻轻刮,达到促进脸部血液循环的效果,两到三分钟就可以了。化妆水的三步法则 在水谷雅子的护肤法则中,化妆水是最重要的,并不见得你每天使用一整瓶化妆水皮肤就会变得熠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你真的知道什么意思么? 天下之土莫非王土
凡学历在高中以上的人,对【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句话,恐怕少有不知道的。 那它的意思是什么呢?恐怕也少有“不知道的”:在网络上,在“百度”或google的搜索栏中,键入这几个字,能找到许多的与此相关的解释或评论,大致的
水谷雅子大妈通常学习借鉴别人的补水小妙招
秋冬季节气候干燥,皮肤干燥发紧,甚至粗糙起皮,让很多美女提心吊胆,就怕脸上出现让人恶心的皮皮,怎样才能令你的肌肤在干燥的秋冬依旧水润细嫩呢?水谷雅子大妈经常会借鉴别人的不会妙招,然后仔细斟酌是否适合自己使用,一些妙招的确很有道理,虽
15、戚姬、刘如意之死 刘如意怎么死的
15、戚姬、刘如意之死五月二十日,太子刘盈即皇帝位,时年十六岁,是为汉孝惠帝,尊吕后为皇太后。高祖八子:长男刘肥,年龄长于孝惠,曹氏所生,为齐王;戚姬子刘如意为赵王;薄夫人子刘恒为代王;其他姬子所生子刘恢为梁王,刘友为淮阳王,刘长为淮南王,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