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高树勋与邯郸起义
02吴化文与济南起义
03曾泽生与长春起义
04何基沣、张克侠与贾汪起义
05傅作义与北平和平解放
06张轸与金口起义
07董其武与绥远起义
08程潜、陈明仁与长沙起义
09陶峙岳、包尔汉与新疆和平解放
10卢汉与昆明起义
陶峙岳上将——为和平解放新疆做出贡献
陶峙岳,原名陶纪常,字岷毓,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解放勋章。1915年,陶峙岳转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习,并在年底参加了声讨袁世凯复辟称帝的斗争。
1946年夏,陶峙岳调兰州任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在张治中不在兰州期间,他全权代行处理军政长官公署的日常事务,以公正态度周旋于甘、宁、青、新4省,平息了一系列棘手的事件,使西北局势维持住相对的稳定。1947年5月新疆政局再次出现动荡后,经张治中推荐,他兼任新疆警备总司令。
自1949年年初开始,陶峙岳便积极探寻和谋划新疆和平解放的途径,一方面为实现这一目标进行着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一方面主动派人与共产党和解放军接洽。在克服重重困难之后,终于在9月25日和26日,他与新疆省主席包尔汉分别代表国民党驻疆10万名官兵和新疆政府,通电宣布起义,并致电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彭德怀,请求迅速派人民解放军部队入疆,随后又有效地制止了因起义引起的局部骚乱,为新疆的和平解放作出了重大贡献。
1955年,陶峙岳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解放勋章。
董其武上将——投笔从戎的爱国将领
1899年11月27日(农历十月二十五),董其武出生在山西省河津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自幼由外祖母抚养,长而好学,攻读经史,早年受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立志救国救民,后怀着富国强兵之志,毅然投笔从戎,决心当一名爱国军人。
1946年年底,董其武任国民党绥远省政府主席兼绥远省保安司令,以后又任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后,董其武审时度势,明确表示要追随傅先生走和平道路,毅然接受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以和平方式解决绥远问题的主张。
9月19日,在傅作义将军的帮助下,董其武率绥远军政人员通电起义。
1989年3月3日,董其武上将在北京逝世,终年90岁。
上将陈明仁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代上将中,有3位是解放军昔日战场上的对手。他们是解放前夕率部起义的原国民党将领陈明仁、陶峙岳、董其武。他们都曾是蒋介石的爱将,都曾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也都曾率部起义,为共和国的诞生作出了历史贡献,并因此被授予上将军衔。
陈明仁(1903~1974年),字子良,洪源人,1924年春入广州大本营陆军讲武学校,11月19日转黄埔军校第1期,曾参加广东革命政府两次东征,官至国民党兵团司令,被授予中将,1949年8月率部起义并加入解放军,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上将陈明仁
1947年5月,林彪率领东北人民解放军发动夏季攻势。从6月11日起,林彪率10余万人的大军从西南北3面包围位于长春和沈阳之间的战略要地四平。当时,防守四平的国民党军队只有两万余人,守城司令是国民党军的著名战将陈明仁。
1949年,他同国民党元老程潜一起率部起义,为和平解放长沙作出了历史贡献。
1974年5月21日,陈明仁将军在北京病逝。
李明灏
(1897-1980),国民党第九十七军中将军长,全国政协委员,我党高级情报员。

湖南省醴陵县(今醴陵市)人,1897年9月19日出生于醴陵县新阳乡横田村。1914年入醴陵渌江中学。翌年转入河北保定私立中学。后入日本东京士官学校,在此期间由国际共产主义组织秘密进行高级情报培训,直接受周恩来同志单线领导。1922年7月归国后,奉命打入敌营内部,相继任长沙陆军讲武堂少校队副、广州大本营军政部铨叙科科长。同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23年,任广州陆军讲武学校教育长,后任攻鄂军司令部参谋处长,两次参加东征讨伐军阀陈炯明的战斗。
1949年6月,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和谈代表团先遣代表身份到达长沙,会见程潜、陈明仁,商谈起义大计,努力促成湖南和平解放。其的到来打破了陈明仁与林彪两部在岳麓山前的军事对峙,促进了国家统一的进程,对历史的发展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湖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任。后任湖北省副省长、湖北省政协副主席等职,为湖北的政权建设、法制建设、民兵建设和统一战线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是国民党军政人员中少数没有购置产业的高级将领之一。建国后,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0年8月25日在武昌病逝,终年83岁。他是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合作共事的老朋友,毛泽东曾对他几十年如一日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的历史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黄绍竑
(1895~1966)字季宽。广西容县人。辛亥革命时参加广西学生军北伐敢死队。
1914年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16年毕业后,在广西陆军历任排、连、营长、支队司令等职。1923年被孙中山委任为广西讨贼军总指挥。
1949年4月为国民党政府和平谈判代表团代表,和谈破裂后去香港。8月13日通电脱离国民党。9月应邀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政务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务委员等职。著有《五十自述》。
黄绍竑于文革中惨遭迫害,两次服毒不死,1966年8月31日在北京以剃刀刎颈自杀而死。
张治中
(1890~1969),著名爱国将领,原名本尧,字文白。安徽巢县(今巢湖市居巢区)黄麓镇洪家疃人。
黄埔系骨干将领,原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领导人之一。
1949年4月,张作为国民政府谈判代表团首席代表,率国民政府代表团赴北京与周恩来为首的中央代表团谈判。当和平协定被国民党拒绝后,张治中留在北京。6月,张治中发表了《对时局的声明》,宣布脱离国民党阵营,投向人民阵营。9月,致电陶峙岳将军和新疆包尔汉主席,促成新疆和平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会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副主席等职。1969年4月6日在北京病逝。张治中一生为和平而奔走,被誉为“和平将军”。
邓宝珊
(1894—1968),原名邓瑜,甘肃天水人。辛亥革命时,参加新疆伊犁起义。1917年后,在陕西任靖国军第四路营长、团长、副总司令。1924年参加冯玉祥领导的国民军,任第二军旅长、师长。1926年后,任国民联军援陕前敌副总指挥、国民联军驻陕副总司令、国民党陕西绥靖公署驻甘肃行署主任、代理甘肃省主席、杨虎城部新编第一军军长等职。
1949年邓宝珊率部起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甘肃省人民政府主席,甘肃省省长;全国政协第一届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四届民革中央副主席和全国政协常委。
傅作义
(1895-1974),字宜生,山西荣河人。1910年入太原陆军小学。1911年响应辛亥革命,在太原参加反清起义,任起义学生军排长。1915年入保定军校第五期步兵科学习。1924年后,任晋军第四旅第八团团长,第四师师长。1927年参加北伐。次年任第三集团军第五军团总指挥兼天津警备司令。1930年参加阎、冯反蒋战争,任津浦线总指挥,失败后进驻绥远。1931年任晋绥军第35军军长、绥远省政府主席等职。
1949年1月底天津解放后,接受中共提出的和平解放北平条件,率部起义。同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当选为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政协第二、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政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水利部部长,水电部部长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