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十一式轻机枪 十一年式軽機関銃 | |
---|---|
类型 | 轻机枪 |
原产国 | 日本 |
服役记录 | |
服役期间 | 1922年- 1950年代 |
用户 | 日本 中华民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参与战役 | 中国抗日战争 国共内战 韩战 |
生产历史 | |
研发者 | 南部麒次郎南部铳器制造所(中央工业) |
研发日期 | 1922年 |
生产日期 | 1922年 |
基本规格 | |
总重 | 22.49 磅 (10.2 公斤) |
全长 | 43.3 寸 (1,100 毫米) |
枪管长度 | 17.44 寸 (443毫米) |
弹药 | 6.5 x 50毫米 |
口径 | 6.5 毫米 |
枪机种类 | 气动式 |
发射速率 | 500 发/分钟(理论射速), 120 发/分钟(实际射速) |
枪口初速 | 730米/秒 |
供弹方式 | 30 发,弹斗供弹 |
设计
1937年入侵上海的日军装备的大正十一式轻机枪。大正十一式轻机枪及弹夹。大正十一式轻机枪采用气动式设计,枪管上有螺纹状散热片,使用与三八式步枪相同的6.5x50毫米步枪子弹以及标准5发弹夹,射程较远,精度较高,但枪弹威力不大。它最为独特的是弹斗供弹原理,这个弹斗又被称为“压弹机”。开放的供弹弹斗容量为30发,弹斗位于机枪枪身左侧,可以容纳6个水平放置的5发弹夹,弹斗上方的盖子向下施加压力使最底层弹夹打完后叠在上面弹夹会进入输弹位置。弹斗底部的推弹装置将弹夹中的枪弹推向给弹口推弹入膛,依次反复。机枪上配有油壶,子弹需要经过油刷给弹壳涂润滑油否则容易做成退壳不畅。理论上只要不断向弹斗中装填弹夹即可持续射击,但是由于弹药装填繁琐,实际射速不能达到理论射速,很难达到每500分钟发。在实战中亦存在枪管过热(枪管固定,不能更换)、结构复杂易出故障等问题。
十一式轻机枪在使用中暴露出的问题不能适应作战需要,之后以昭和十一年(1936年)定型的九六式轻机枪替代。但是由于日本持续扩军的原因因此十一式轻机枪并未就此退役,而是转用于各扩编师团以及各地伪军;除了日本以及其附庸政权以外,中华民国的奉天兵工厂以及山西兵工厂由于抗战前的亲日立场因此也自行仿制十一式轻机枪配备部队,抗日战争期间,侵华日军装备的十一式轻机枪也曾被各地敌后游击队缴获大量使用。另须注意的是虽然理论上ZB-26比它优秀,但是据<抗战时期国军轻兵器手册>,国军用的武器在抗战爆发后都面临枪管钢无从进口的问题,使得质量大为下滑.据老兵回忆日本的歪把子只要保持缴获的65子弹干净就少有故障,由于国造的质量问题,捷克式在用国产79子弹时经常不能合膛,所以机枪手在平时得一发发合膛,这是落后的工业基础对武器限制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