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荣施 上航公司总会计师、党委委员
2012年7月,在公司领导的关怀和精心安排下,我跟随“商飞之星”管理人才学员团队赴美,开始了为期十天的第三阶段“国际视野”的培训。十天先后在斯坦福、波音、GE、哈佛进行了学习。紧凑而充实的课程结束了,波音、GE公司的现实案例让这次培训不仅仅停留于理论知识,更拓宽了我的视野,促我感悟这两大公司成功的内在实质,是我此行的最大收获。
波音人强烈的自豪感和归属感,成就了波音公司。
对于那些对“Made inChina”怀有紧张和怀疑情绪的美国人来说,从服装生产到玩具制造,中国人几乎包揽了制造业的各个领域,而航空制造业却是鲜有的一个仍然由美国人占主导地位的制造领域。因此,作为这个行业的霸主,波音公司就成了美国制造业的骄傲。我此次深入波音腹地,感受其独特的企业文化和魅力,也理解了它雄踞全球航空制造业顶端的缘由。
进入波音,我看见了比几个足球场还大的生产车间。然而令人吃惊的是,巨大的生产车间里,没有中国制造企业流水线上的紧张急促,甚至也没有生产车间的规整。在这里,物品杂乱无章地摆放着,工作节奏更像是一个巨大的俱乐部,或是大学校园。如果说他们在制造东西的话,那不是流水线,最多只能算是一个大作坊。由于流水线非常长,许多员工都骑自行车甚至开着高尔夫球车在车间内穿梭,彼此轻松地打着招呼,开着玩笑,干一会儿就喝喝咖啡,听听音乐,不急不慌。每位员工在工作区域外,还有自己的办公桌,上面摆放着个性化物品。更让我吃惊的是,这里没有制服。虽然,一架波音飞机组装的复杂程度毫不逊色于一艘航空母舰的运转,但这里的员工并没有像航母一样,依靠不同颜色的制服来区分工种和等级。相反,他们的衣着和装饰都非常个性化,如同大学校园里的学生。在他们看来,穿着是员工自主权的一部分,公司并无权干涉。
波音公司的这种组织形式,颠覆了我原先的想象。原以为,生产飞机一定是高度集中化,强调严密组织和纪律的工作,而波音的员工,更像大学生兴趣小组,一边玩儿一边就把飞机给造出来了。轻松、幽默的波音文化让此行颇为愉快,但印象最深的却是波音人强烈的自豪感和归属感。讲解员介绍说,波音的每位员工都身怀绝技,哪怕是为飞机打一个铆钉这样简单的工作,也需要至少一年的训练才能达到波音公司所要求的专业程度。这样的训练,让员工充分认识到工作的重要,同时为自己生产出世界上最安全、可靠的航空器而感到骄傲。
这种自豪感和归属感,体现在每一个波音工作人员的身上。由于飞机制造车间十分庞大,因此参观时由讲解员带领,她是一位50多岁的中年女性,原来也在车间里工作,朴素得体的服饰让人感觉十分亲切,近两个小时的讲解耐心细致,如数家珍。虽然车间工作收入要远高于她现在的收入,但我们一行都没有感觉到她的不满,能感觉到的是一位母亲在给你讲述她的孩子是如何成长的那种爱。流露出一种真正的企业主人翁的意识,这在上航公司是不可想象的。
联想到国内一些制造领域的企业,流水线上的工人劳动强度非常高,但只能做出低附加值的产品;而在波音,每个工人都非常轻松地工作,反而能造出世界上一流的飞机。这看似很矛盾,但细想之后可以发现,这种真正让工人当家做主的组织形态,这种自豪感和归属感,是驱使其生产出世界一流飞机所不可替代的精神支柱。在制造业的尖端领域,美国人保持着强大竞争力,我认为这与波音这种尊重工人的文化是分不开的。虽然这种尊重有时是以牺牲效率为代价的,但却为工人创造了一个不赶时间,追求卓越的工作环境,从而缔造了航空制造业的传奇。
感悟GE公司被誉为“企业家的摇篮”。人才培养是GE成功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对于企业而言,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GE,人才培养一直是企业非常重要的战略。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GE也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与其他企业相同,GE非常重视对人才的“选、育、用、留”。在人才培养方面,GE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建立人才培养体系方面,不同的企业情况不同,应该因地制宜建立适合自身的培养体系,而非将GE人才培养的框架或项目照搬照抄。在一些企业当中,企业高层或人力资源管理者来自GE,他们会将GE的人才培养模式带入这家企业。但是,很多企业在移植整套人才培养模式之后,出现了水土不服或者失败的现象。因此,企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必须与企业文化相一致,否则就容易出现不适应的症状。
让高层管理者把授课视为自己的本职工作,是GE公司持续发展之源。
上个世纪50年代,GE非常缺乏独立经营的管理人才。在这样的情况下,经过诸多努力,一个高级管理课程设计出炉。1956年,GE成立了大学式的克劳顿管理学院,实施了其首个长达13周的高级管理项目。GE克劳顿管理学院被《财富》杂志誉为“美国企业界的哈佛”,鉴于“克劳顿村”是GE高级管理人员培训中心,有人把它称为GE高级领导干部成长的摇篮。出自GE公司跻身财富500强的CEO就多达137位,可以说“克劳顿村”与GE共成长。每年在克劳顿村接受培训的GE高级经理人员都达5,000-6,000人,他们分别来自GE在全球的业务部门。而克劳顿村的教员,50%来自GE高层经管人员,其中包括GE前董事长兼CEO韦尔奇先生以及现任董事长兼CEO杰夫•伊梅尔特先生。企业的CEO或者其他高层为管理者授课可谓GE独特的企业文化。对于高层管理者来说,授课被视为自己的本职工作,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这就是GE独特的企业文化。在GE,对于每个企业管理者来说,人才培养都是自己必须尽到的责任。所以,首先在企业文化方面,人才培养已经成为企业成长重要的基因。其次,要把人才培养作为企业重要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者要真正成为企业业务的战略合作伙伴。当企业制定战略决策时,人力资源管理者可占有一席之地。人力资源部门可以了解各个业务前沿的状况,从而制定具体的人才战略。因此,人力资源部门要真正了解企业的业务状况,才能真正成为企业的战略伙伴。此外,每年人力资源部门会召开年度评估会议,对整年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与组织战略的结合状况进行评估,同时对来年进行展望。各层级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参与整个过程。这也表明GE对人才战略的重视,人才战略已经成为支撑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GE重视人才由来已久,而且已经作为整个企业文化的基因由上而下进行传承。同时,GE的多元文化决定了人才是企业的重要资本。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者,最为重要的就是帮助企业把合适的人才放在合适的职位上。
高绩效是GE公司发展的精髓。
对于高绩效而言,如果每个员工都能达到高绩效,那么整个公司自然是高绩效公司。当然,对于企业而言,留住人才尤其是高绩效的员工是人力资源的核心问题。企业要想留住人才,需要在薪资待遇、工作环境、职业发展等各个方面满足员工的需要。在GE,各个职能部门都不断加强员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例如,GE医疗的员工认为自己的工作可以救助更多的生命,水处理业务的员工认为自己的工作可以促进环保,员工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因此,人力资源部门需要不断从企业的业务角度进行思考,真正挖掘员工的潜能,不断提升员工的敬业度和满意度,从而成就卓越绩效。在GE,员工工作满两年就可以在内部进行轮岗,可以在不同的业务领域进行转换。所以,这种做法也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员工对于工作的新鲜感。在工作内容方面,人力资源部门要为员工提供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工作,给与其适当的自主性;在薪酬方面,企业要提供有一定竞争力的薪酬,从整体上来帮助员工达到卓越绩效。
管理者的包容性让GE公司和谐发展。
最近几年,GE更加强调管理者的包容性。企业的管理者不仅要关注员工业绩的提升,还要重视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更加包容,使得企业的员工更加和谐共存。因此,GE的价值观中就包括:关注外部、清晰的思维、包容性,想象力和勇气等。不仅如此,人力资源部门还将价值观与员工的绩效进行挂钩,从价值观和工作业绩两个维度进行评估。这种措施可以让员工真正重视企业价值观,其行为也会相应改变,从而有效推进企业文化的落地与实施。让企业在和谐的氛围中发展。
提升员工的敬业度是GE公司发展永恒的主题。
企业要提升员工的敬业度,需要不断激励员工,让员工感受到工作的意义与价值。同时,让员工不断尝试有挑战性的工作。在GE,人力资源部门也采取了各种措施来留住人才。不仅要留住人才,还需要不断挖掘员工的潜力,为其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提升个人能力。通过让员工参与公益活动,来培养员工的社会责任感,从而达到提升员工的敬业度。如GE公司培养其中国的员工去10所浦东民工子弟小学做义工。仅在2011年,GE中国研发中心1,000多名志愿者已经贡献了超过6,000小时的志愿服务,完成了18个社区、环境和教育方面的志愿者项目,志愿者精神已经深深融化到了企业文化中。
此外,GE的员工还自发组成了各种“学社”。例如,“电子学社”、“机械学社”。在这些学社中,员工针对这个领域的前沿热门话题交换意见。针对工作过程的问题,员工也可以一起探讨。公司也提供一笔“种子基金”,专门用于实施员工在这些“学社”中研究出的特别创意或者想法。这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员工的自主性,也有利于员工之间建立更好的关系。在这种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员工自然而然敬业乐业。
对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而言,最为重要的就是在企业内营造一种氛围,不断吸引和留住人才。当员工感受到大家在共同的价值观下一起奋斗时,也会更加富有激情的工作。尤其在GE,很多员工都是高学历、高智商的人才,企业只有不断建立一种独特有吸引力的企业文化,才能不断提升员工的敬业度。
我们中国商飞不就是GE公司这样的企业吗!通过这次学习,让我感悟到很多,我定会将上述感悟运用到我的工作中去,既要干好当前的工作,还要为中国的大飞机事业持续发展培育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