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写作杂谈之五:如何看待执行政策中出现的打擦边球现象
在执行政策中出现打擦边球现象,有时甚至是一个带有一定倾向性的问题。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客观事务的错综复杂性,以致很难划清界限,因而给“擦边球”现象提供了客观依据;二是有些政策本身界限不清,弹性太大,甚至可以做多种解释,给“擦边球”现象提供了政策依据;三是有时政策本身存在问题,执行者没有办法,只好通过打“擦边球”来解决。“擦边球”既有社会处于发展和转型期各项制度法规不健全的因素,也有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缺少必要和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的影响。
在执行政策中打“擦边球”,不是现代社会的发明和产物,而是从社会和国家出现的那天起就有。从古人的“摸棱两可”,到今天的“好事要把政策用足,宁高勿低;坏事要把政策穷尽,能低就低。”本质是不能正确处理好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打擦边球是一种人为因素,往往表现在一个部门或一个单位,是一种集体违规现象,是自私自利、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具体表现。
在执行政策中打擦边球,表面上能够得到一些利益,解决一些问题,但从长远看是十分不利的。而且“擦边”始终是处于政策的边缘地带,难以把握,容易违规。“常在河边走,那有不湿鞋”。另一方面,随着法制的健全,要逐步把政策的“边”变小,乃至变无,让大家无边可擦。
我们对待“擦边球”的态度:一是要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分析。如果政策本身是基本正确的,作为政策制定者,要通过别人打“擦边球”从中发现政策上存在的不足,及时加以解决,尽量使政策更加科学准确、规范适用。二是如果打“擦边球”现象是由于政策本身错误所致,就应该纠正政策的错误,重新制定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