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姜鹏老师讲《汉武帝的三张面孔》 汉武帝的三张面孔下载

1、帝王脸谱

汉武帝在位54年,仅次于清朝康、乾。

用16个字概括其一生:内强皇权,外服四夷,迷信神仙,晚年改辙。这16个字表达了汉武帝一生的文治武功,信仰,自我批评。

历史上对汉武帝的看法:

班固,《汉书》,正面评价;

司马光,《资治通鉴》,悲观怀疑的态度,负面评价;

司马迁,《史记》,晦涩不明,通过分析,发现对汉武帝很有看法。

例如:江充与太子刘据的矛盾

《汉书》对这件事的记述,太子的家臣因触犯法令被江充依法处理,得到汉武帝的赞赏,随着汉武帝的日渐衰老,江充担心太子刘据继位后“算账”,设法阻止太子顺利登基,太子迫于无奈起兵造反,兵败自杀,史称“巫蛊之祸”。

《汉书》把此事的祸源记在江充的账上,而司马迁的《史记》在记录此事之前多写了一段“怀胎14个月”的故事,给读者勾画出汉武帝手段老辣、劲气逼人的政治家形象。

三位作家与汉武帝的关系

司马迁是汉武帝时代的目击者、参与者、思考者;《史记》与汉武帝,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班固与汉室皇家的关系非同一般,班固的父亲班彪目睹西汉没落东汉建立的过程,受政治目的的影响,证明汉朝强大是《汉书》的重要内容。

司马光距离汉武帝1200年,宋朝宋神宗时代的大臣,担任给皇帝讲历史故事一职,是当朝政治的实践者,写《资治通鉴》,利用历史经验干预宋神宗的政治管理,民生是司马光写书的基本点,宋神宗的很多做法与汉武帝相似,司马光通过写书提醒皇帝,不要走汉武帝的老路。写的书,成为揭示历史经验,指导当下政治工具。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三位作家与汉武帝的时代距离不同,司马迁是身在此山中,班固是刚走出此山,在路口回头仰望,司马光是站在另一座山看此山。

而我们今天看汉武帝没有政治目的,没有政治压力,我们的立场可以超脱。

中国帝制自秦始皇开创,至汉武帝时期基本完成,我们称之为中国帝制的第一阶段。

UID

4075

帖子

7931

精华

11

积分

28278

阅读权限

90

在线时间

43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1-9

最后登录

2012-6-28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平湖秋月

注册会员A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3#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2-6-14 18:52 只看该作者

2、整饬诸侯

自汉朝建立到汉武帝年间,汉朝一直实行郡县制与分封制并行的政治制度。

秦朝末年战争可以说是郡县制与分封制较量的战争,结果是郡县制暂时受挫。刘邦取得政权后采取妥协的态度,对离中央近的便于控制的地方实行郡县制,边远地区实行诸候分封制,死前又先后铲除了韩信等势力较大的三个诸候,异姓诸候王的封地转封给刘家人管理,降低“政变”内险,但随着世代久远,同姓与异姓的风险相同,七国之乱就是例证。

当刘邦听说吕后除掉韩信时,《史记》写“且喜且怜之”,怜,刘邦猫哭耗子,《汉书》写“且喜且哀之”,哀,刘邦为了维稳不得已除之,除掉后也觉得心痛。

七国之乱后,汉景帝颁布新政策,分封国的大臣由中央任命,对分封的诸候实行了半郡县化管理,诸候王的势力开始走下坡路。

汉武帝时期实行一条新的政策“推恩令”,允许诸候王将自已的封地分封给自己所有的儿子,如此一来,诸候国那些没有机会继承王位的儿子高兴,而诸候的封地会越分越小,汉武帝既打击了诸候又落个好名声,是釜底抽薪的德政,出这个点子的人名叫子父偃。

“推恩令”从颁布到收到效果还需要有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穿插其他手段配合使用,打击诸候。

燕王、齐王自杀案的共同特点:

1、与汉武帝血缘近

2、代表中央出面处理这件事情的都是子父偃

3、都是“禽兽行”罪

在中国文化,君子扬人之善不扬人之恶,扬人之恶把人逼上绝路的做法本身也是不道德的行为。

这两个案子是有时间间隔的。

子父偃如果没有汉武帝的撑腰他干得了吗?可见,他是汉武帝整治诸候的代理人。

淮南王刘安的谋反案,要追潮到上两代人的恩怨。

刘安的父亲刘长,在封地讲排场;(与汉文帝)处处别苗头。

汉文帝没有在刘长杀死审食其的时候给予警告处置,使得刘长的胆子越来越大,到最后不可收拾,在这里,汉文帝最少负有未尽教导的义务。

刘长是汉文帝最有利的皇位竞争者,故意放纵刘长,让他恶贯满盈,欲擒故纵。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兄弟不能容”的民谣,让人觉得刘长之死,有可能是汉文帝的意愿。

而《汉书》则多记载了一封信,表明汉文帝已经教育刘长了,而刘长不受教。

UID

4075

帖子

7931

精华

11

积分

28278

阅读权限

90

在线时间

43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1-9

最后登录

2012-6-28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平湖秋月

注册会员A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4#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2-6-14 19:57 只看该作者

3、淮南大案

公元前122年,淮南王刘安畏罪自杀,此案意味着诸候与中央的冲突接近尾声。

刘安的太子刘迁找雷被比试剑法,雷被不小心刺中太子,为躲开太子的报复报名参军出去打仗,但刘安父子不许雷被去参军,雷被没法跑到中央告状,汉武帝派人查实此案后让大臣讨论如何处置刘安,汉武帝把大臣“处死”的方案降到“削二县”。

《汉书》对这件事的描写,“上不许”,直接突出汉武帝的作用

《史记》写“诏不许”,抄诏书

《资治通鉴》干脆把汉武帝斡旋的这一段直接删除。

刘安不太喜欢的庶子刘不害,而按照“推恩令”刘不害可以享有封候的资格,刘安没给刘不害封地,刘不害的儿子刘建恼了,告刘安谋反,这事又被审食其的孙子抓住机会替祖父报仇,挑唆办案人员,把刘安谋反的案子下了结论。刘安死后,此案还牵涉到刘安的弟弟刘赐,也自杀了。

刘安谋反案疑点:在准备谋反的14年间没有调动过一兵一卒,说明没有谋反事实。

在刘安与门客伍被谈话的细节描写中,《汉书》、《史记》、《资》三书有出入,司马迁只写过程,两人谈话之后,有一个人情绪悲愤老泪纵横,这个人是谁,没有主语;《汉书》说这个人是伍被,《资》说这个人是刘安。

刘安谋反动机:1、对父亲之死心怀怨恨,2、在田分的鼓动下觊觎皇位。

谋反动机疑点:1、年龄,在刘安与田谈话时,汉武帝17岁,刘安41岁,田有可能让一个40岁的刘安去等一个17岁的、没有儿子的汉武帝死去之后继承皇位?2、田是汉武帝的舅舅,此时高官厚禄,仗的正是汉武帝的势力,他去叫一个八杆子打不着的人谋反,难道脑子是被门板夹了?

结论:谋反案是冤案。

诸候王的口碑好不见得是一件好事,是皇帝寝食难安的心病,会遭嫉妒,刘安当时很得人心,加上喜欢养门客,招揽人才,引起中央的提防;窦婴、田分、刘安三人都喜欢养门客,结局都一样。

回头再看汉武帝由大臣的“杀刘安”到“削二县”的做法,虚伪,欲擒故纵。

杀刘安的真正原因:

1、政见不同

2、刘安口碑太好能力太强,对汉武帝构成威胁。

UID

4075

帖子

7931

精华

11

积分

28278

阅读权限

90

在线时间

43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1-9

最后登录

2012-6-28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平湖秋月

注册会员A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5#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2-6-16 15:05 只看该作者

4、大侠之死

公元前127年,具有影响力的民间侠客郭解(河南人)被处死。

在当时政府不能对社会起到有效的管理作用,当地老百姓怕郭解甚于怕政府。

郭解小时候示顽劣,做了不少坏事,后来改邪归正,行侠仗义,以德报怨,但有些做法是立私德破公义。其他人摆不平的事情只要他出面众人就能信服。独立于政府法令之外有一套处理纠纷的办法。

在汉武帝建造陵墓的地方,有三类人被迁徙:

1、豪杰

2、兼并之家

3、乱民

郭解在被迁徙名单内,有官员替他求情,引起汉武帝的提防,求情的官员被处罚,这是第一次进入汉武帝的视野;郭解被迁徙后又有人替被处罚的官员出气,汉武帝知道这事后更怒,第二次进入视野,逮捕郭解。

审讯时翻出郭解以前所犯过错的老账。

公孙弘:有人主动替他杀仇人而他本人不知道,其危害性比知道更甚,建议把郭解杀了。

郭解在民间的影响力太大,被汉武帝认为是向皇权示威,他不允许皇权之外有任何权力。

对郭解民间势力的评价:

司马迁认为是产生正面影响,同情皇权以外的民间力量;班固的看法,是会产生负面影响,是违法分子,布衣操纵老百姓的生杀大权,当诛,支持汉武帝打击郭解;司马光,大篇幅引用班固的观点而没有引用司马迁的,说明其看法与班一致。

汉武帝杀郭解,为收拢社会力量的道路扫清障碍。

UID

4075

帖子

7931

精华

11

积分

28278

阅读权限

90

在线时间

43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1-9

最后登录

2012-6-28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平湖秋月

注册会员A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6#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2-6-16 15:22 只看该作者

5、独尊儒术

沉默也是一种态度。

汉文帝时期的统治思想,推崇老子的无为而治,史称“黄老学说”,汉文帝死后,汉文帝的皇后、汉武帝的祖母,史称窦太后一直沿用。

田粉、窦婴等在汉武帝即位初期,为了与窦太后争权,以期脱离窦太后对朝政的控制,夺取政权,力推儒术,新旧集团围绕统治思想拉开争闭斗。

用儒家的积极进取精神取代黄老学说的无为而治符合年轻气盛的汉武帝口味。

申公,虽然没有政治地位,但资历压过窦太后。

复旦大学姜鹏老师讲《汉武帝的三张面孔》 汉武帝的三张面孔下载
第一次尊儒运动失败了,这次斗争不是单纯的学术之争,而是政治斗争。

取得斗争胜利的窦太后却把汉武帝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四年后窦太后去世,汉武帝立即罢免窦太后任免的宰相,重用田粉,尊儒反败为胜,董仲舒脱颖而出。

三位历史人物对尊儒的态度:

司马迁,知识面广,并不认为儒术是惟一的正确,不认可独尊儒术的做法,评汉武帝是表里不一,属批判性工作。

班固,表彰汉武帝尊儒,悍卫汉朝、儒学,属建设性工作。

司马光,批判汉武帝,悍卫儒学的正确性,在写《资》的时候,有意让董仲舒在汉武帝即位的时候就出场(削弱汉武帝尊儒的功劳),引起后人认为,汉武帝是在董仲舒的建议下尊的儒。

下集:

6、真假儒学

UID

4075

帖子

7931

精华

11

积分

28278

阅读权限

90

在线时间

43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1-9

最后登录

2012-6-28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平湖秋月

注册会员A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7#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2-6-17 21:13 只看该作者

6、真假儒学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任命70岁的公孙弘为宰相,这是汉代第一位不是贵族出身的宰相。

公孙弘年轻家贫,40岁才开始学儒学,从一名贫寒的儒学者成为宰相仅用了6年时间。

年纪大的好处是老于世故,公孙弘调整与汉武帝相处的策略,开会时只陈列各种不同的意见,却不说自己的看法,就算汉武帝的决策有失误他也不提意见,深得汉武帝赏识。他摸透了汉武帝的脾气:不在于你能不能提出好的建议,而在于你是不是尊重他的意见。

公孙弘的学问不及董仲舒,官却当得比董大,公孙弘的两个特点:一是年龄大,少了血气方刚,二是儒学差,因为差,所以不会因坚持儒家理想而反对皇权统治者。

汉武帝提拔重用公孙弘,表明:不会因为你是贵族而用你,而是因为用你,让你成为贵族。

培养独立人格比取得富贵更重要。

司马迁看到当时社会用当官作为诱饵来鼓动人们读书,担心儒学者在诱惑面前是否能坚持自己的理想。

三位学者的看法:

司马迁:汉武帝是儒学的伤害者

班固:汉武帝是儒学发展的推动者

司马光:儒学是汉武帝走向政治舞台的引介者。

下集:

7、丞相命运

UID

4075

帖子

7931

精华

11

积分

28278

阅读权限

90

在线时间

43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1-9

最后登录

2012-6-28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平湖秋月

注册会员A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8#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2-6-21 11:10 只看该作者

7、丞相命运

汉武帝任命公孙弘为丞相,实现了皇权对于相权的绝对优势,公孙弘三年后去世。之后又任命的7位丞相,5人死于非命,石庆侥幸寿终正寝。

石庆出生于万石世家,家族官员以谨小慎微著称。石庆在任期间,国内出现200万流民现象,这200万流民中有40万没有户籍,这件事情如果处理不好极易引发社会稳定问题。石庆等官员向汉武帝建议将这40万人发边,这一建议与汉武帝早些时候提出的《流民法》相违背,但汉武帝并没有指责石庆。汉武帝的不指责反倒让石庆慌了神,打了辞职报告。

辞职报告交上去后汉武帝大怒:当丞相的没有尽到丞相的责任,等国家出现烂摊子了你就撂挑子!?你回家待去吧!

有人劝石庆自杀,经旁人点醒,石庆知道皇帝真怒了,这才不敢自杀,也不敢辞职。

200万流民问题责任分析,三位史学家的写作方法:

班固,拐个弯子说

司马光,直接说

司马迁,换个角度说。

汉武帝需要的不是有才华的丞相,而是象石庆那样顺从于皇权的人,而且可以在必要的时候,充当替罪羊。

UID

4075

帖子

7931

精华

11

积分

28278

阅读权限

90

在线时间

43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1-9

最后登录

2012-6-28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平湖秋月

注册会员A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9#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2-6-22 21:40 只看该作者

8、张汤沉浮

汉文帝陵园被盗一案,演变成丞相与副丞相张汤博斗案。张汤欲借机打击丞相取而代之,丞相的三名手下进行反击。

商人如何知道官廷的政治走向?肯定是有高官透露消息。张汤出卖消息与商人坐在分脏的做法传到汉武帝那儿,汉武帝处死张汤。有人打算厚葬张汤,张母说,张汤是被冤死的,你们这么做,做给谁看?最后,张母薄葬张汤以示无声的抗议。加上抄家时并没有发现张汤家里有多余的钱财,汉武帝杀了丞相三名手下,丞相也吓得自杀。

颜异,主管国家财政,与张汤性格不入,亦被张汤伺机,向汉武帝建议以腹诽罪处死,汉武帝竟然也同意了。

张汤向汉武帝献计,假借权威用白鹿皮变相“抢钱”,颜异看不过,公然批评了这种做法,汉武帝当时不表态也治颜异的罪,等出了“腹诽”这件事,才干掉颜异,由此可见,张汤只不过是汉武帝的打手罢了。

张汤办理的大案还有陈皇后、淮南王刘安等,张汤总是能想出办法来帮汉武帝清除异己,又在经济上排忧解难,顺着汉武帝的意思去办事,而颜异的性格却相反,两人的命运可见。

张汤与公孙弘的共同点:

1、出身贫寒,没有背景,便于控制。

2、晋升途径都是汉武帝的推动提拔,两人能从不同的角度来满足统治需求。

3、为官之道,所治即上意所欲。

上下其手

不同点:

司马迁说,汉武帝是以儒术缘饰吏治。公孙弘是花边,张汤是真正的统治工具,公孙弘是表,张汤是里。

《酷吏列传》

UID

4075

帖子

7931

精华

11

积分

28278

阅读权限

90

在线时间

43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1-9

最后登录

2012-6-28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平湖秋月

注册会员A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10#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2-6-23 19:59 只看该作者

9、酷吏当道

司马迁的《史记》里记载的汉代一共十三位酷吏,其中,汉武帝时代8,由景帝时代过渡而来的2,在景帝时代的3。班固的《汉书》,加了2人。

通过对汉景帝与汉武帝两个时代的酷吏分析对比,发现酷吏时代是从汉武帝开始。

《史记》笔下的循吏,比如春秋晋文公时代的李离。

司马迁在《史记》中,汉代没有循吏,列举的是春秋时代的5位,这一写法,旨在谴责当代。

《汉书》中,汉代有5位循吏。

《资》,全面否定汉武帝时代的酷吏,并直接指出这是由于汉武帝的个人喜好与作法产生的后果,直接抓住治理国家的后果来质问,可谓眼光准确。

UID

4075

帖子

7931

精华

11

积分

28278

阅读权限

90

在线时间

43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1-9

最后登录

2012-6-28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平湖秋月

注册会员A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11#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2-6-24 09:23 只看该作者

10、四面出击

汉武帝即位初期,国内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到了中晚期,由于对外扩张,四面出击,国库消耗一空。

万国领袖、万王之王之言,18岁的汉武帝听进去了。

揽虚名而受实祸。

年青帝王,意气风发。

老臣们的建议:在处理外部矛盾之前,应先关注国内民生的安定问题。

老百姓生活的愁苦与战争取得的成绩,是硬币的两面。

对汉武帝发动战争的评价:

司马迁,批评汉武帝建功不深,一干君臣缺乏远见,君不会用人,而提意见对外发动战争的那些臣子都是怀有私心的,皇帝的用人同样存有私心。

《资》,一贯反对轻易启动战争机器,不主张牺牲国内老百姓生活质量来获取战功。司马光不仅是历史学家,更是一位政治家。

班固,肯定汉武帝用武力解决匈奴边境问题,是英雄。

UID

4075

帖子

7931

精华

11

积分

28278

阅读权限

90

在线时间

43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1-9

最后登录

2012-6-28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平湖秋月

注册会员A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12#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2-6-24 10:17 只看该作者

11、马邑失谋

自刘邦至汉武帝即位初期,与匈奴之间的战略优势一直被匈奴方占据着。

马邑县,今山西塑县。

聂壹,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从事对外贸易的人,他在经商过程中了解匈奴人的情况,通过汉朝官员王恢向汉武帝献策,在马邑准备一场迁灭匈奴的伏击战,由此拉开了汉匈长久之战的序幕。

在匈奴被诱入马邑时,匈奴的单于发现有埋伏后撤军,伏击战变成了追击战,四大首领之一的王恢心想追上去也捞不到什么便宜,放弃追击,汉朝的整个伏击战最终一无所获,回来后汉武帝第一个最恼怒的就是这个极力主战又临阵退缩的王恢,判王恢斩刑,不杀,不好向天下人交代。

班固对这件事的看法:同情王恢之死,虽然这次战事因为谋划不周最后没有取得成功,但通过武力解决匈奴问题的路子是走对了,我们不可能要求所有的事情一上来就能取得预期效果,总会有失误的地方,而王恢就是可以用来借鉴的前车,因此王恢是值得同情的。

司马迁:王恢只是献策者,而决策在汉武帝,不成功,两人都有责任。

这次战争的领军主帅是谁,《史记》《汉书》《资》三部书都没写,经分析,主帅是汉武帝本人,在汉朝后期,刘几编的《新序·善谋篇》里有记载。

UID

4075

帖子

7931

精华

11

积分

28278

阅读权限

90

在线时间

43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1-9

最后登录

2012-6-28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平湖秋月

注册会员A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13#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2-6-24 11:44 只看该作者

12、卫霍功业

卫青,是汉武帝时期抗击匈奴的头牌巨星,出身卑微,父亲姓郑,与平阳候府一位姓卫的女仆私通所生,关于卫青母亲的身世,司马迁写的是平阳候府的小妾,班固写的的女仆,司马光觉得这是什么烂事情,干脆不写身份。

莫欺少年贫。

平阳候的太太是汉武帝的姐姐,史称长公主,一次汉武帝去姐姐家里玩的时候,长公主让歌女卫子夫出来唱歌,被汉武帝看中,随着卫子夫的得宠,弟弟卫青的命运有了转机。

卫青第一次带兵攻打匈奴表现出色,汉武帝非常高兴,在随后的七次战役中战绩辉煌。

司马光对卫青取胜的原因分析:

1、能力不错

2、性格不错

3、作风不错。

在这里之所以拿司马光的评价来说事,是要与司马迁对“汉武帝不会用人”的观点作对比。

卫青的外甥霍去病,也是私生子,也象卫青一样善于骑马射箭,第一次出征,是汉武帝对卫青说:我看你那个外甥不错,给他一支小军队历练历练。给霍去病封了一个“票姚校尉”的称号,取其劲疾之意,劲锐,快速。

霍去病初战告捷,少年英雄,一鸣惊人,在随后的6次战役中,节节胜利,又由此可见,汉武帝是慧眼识人。

封狼居胥山,幕南无王庭

从此扭转了匈奴长期以来战略优势占主动的局面。

霍去病打仗的次数比卫青少一次,但质量都不差,获得的待遇与官职也与舅舅持平。去世时24岁。

战争没有绝对的胜利。

UID

4075

帖子

7931

精华

11

积分

28278

阅读权限

90

在线时间

43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1-9

最后登录

2012-6-28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平湖秋月

注册会员A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14#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2-6-26 20:34 只看该作者

13、舅甥异趣

卫青低调谦退的处事风格,是他始终获得汉武帝信任的秘诀。

霍去病的性格,是以自我为中心,这两个性格上的差异,与他们小时候的成长经历有关。

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

《佞幸列传》

三位历史学家对汉武帝与卫青之间关系的看法:

司马迁:汉武帝用人,是看自己喜不喜欢为前提,有没有才能是其次的。

司马光:卫青有将帅之才,卫青霍去病之所以能登上历史舞台,与他们的能力有关,说明汉武帝是知人善任的。

班固:对这件事和稀泥,一方面承认他们与汉武帝有特殊关系,另一方面又没把这两人列入宠幸名单。

UID

4075

帖子

7931

精华

11

积分

28278

阅读权限

90

在线时间

43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1-9

最后登录

2012-6-28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平湖秋月

注册会员A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15#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2-6-27 17:33 只看该作者

14、李广难封

飞将军李广的能力、胆识都远胜卫青霍去病,但命运却远不及这两人。

李广虽然能力强,但打了几十年的仗,都没有一场大规模的漂亮仗,用汉武帝的话说,李广是“数奇”,用今天的话说,是运气不好。

李广最后拔刀自裁,是用一种极端的方式向卫青提出抗议。

宿将:老资格的将领。

卫青善待下属,受下属爱戴,性格谨慎。

李广性格刚烈,心里装不下事,记仇,度量小,性格不及卫青。

李广个人英雄色彩强,与卫青的对比,如果从全面来衡量,很难说谁更优秀。

司马迁写李广虽然个人表现突出但不被封候的原因:

1、因果报应。李广“杀已降”,背信弃义。

2、个人打仗风格。李广射术高明,追求百发百中,总是把与敌人的距离拉近,控制在(有效)射程以内,因为与敌人的距离近了容易被敌人围困,这也是不成功的原因之一。

另外,李广带兵风格,军队无纪律,“治众而不用法”,管理一批人而法度不严明是一个很危险的事情,李广仗着自己艺高胆大,可以这么做,换了别人这么做,十有八九出乱子。

个人能力虽强,但打仗靠的是整个军队的协调。

司马迁认为李广不成功的原因,是汉武帝把粗锐部队都拔给霍去病他们了。

班固不象司马光那样立论反驳司马迁,只是非常客观地叙述事情的经过。

15、通使西域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月氏,打算与大月氏联盟抗击匈奴。

张骞在出使途中被匈奴抓起来,扣留在匈奴10多年,还给他分配了一个老婆,张没法,只好住下来养儿育女,但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终于找到机会逃出匈奴,暴走到月氏,与月氏首领见面后,月氏人对联盟的事不感兴趣,对这个战略心里也没底,联盟的使命没法完成,张在月氏待了一年后返回汉朝,途中再次被匈奴逮捕,可巧匈奴人发生内讧,张趁乱逃出来,回到汉朝,这一去一回,一晃十三年。出使的时候带了100多个随从,回来只有一个跟班,和一个匈奴人老婆。

正是这些磨难,使张骞名垂千古,成为沟通西域的第一人。

虽然与月氏的联盟没有成功,但张在匈奴期间的个人生活经验对与匈奴打仗很有帮助,回来后跟卫青出征,使得部队能及时找到水源与马草。汉武帝封张为“博望候”,后来与李广一起打仗,吃了败仗,拿钱消灾,虽然保住性命,但“候”没有了,贬为庶人。

张为了再打一个封候的机会,向汉武帝推荐一个潜在的盟友——乌孙。

其势宜听——按理说他们会答应的。

汉武帝派张骞二次出使西域,主要目的不是找盟友,而是“威德四海”,炫耀大汉威德。

张骞被乌孙拒绝结盟的理由:

1、乌孙内部分裂

2、贵族不愿意东迁

3、长期服从匈奴,风俗与匈奴相近。

张虽然没能完成与乌孙联盟的使命,但第二个任务不难完成,他带了很多副手,让这些副手将钱送给西域的其他国家,让这些国家臣服汉朝,这些国家得钱后也派使者到汉朝,名义上是来谢恩,实则来探虚实,等他们看到大汉的确富有后,带回这些信息,这些小国才重视与汉朝的关系。西域使者的来访让汉武帝看到了不少新鲜东西,满足了虚荣心,心情很愉悦。

后果:

1、其他人仿效张骞的做法,表示愿意出使,他们之所以愿意出使,是因为辛苦的同时有巨大的利益回报

2、以与西域沟通为名,变成了耗费国库的无底洞

人类文明史的进程,一些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往往被一些荒谬的理由和手段推动。

对出使西域的评论:

司马迁,仅仅落脚在改变了当时人的地理认知,拓宽了视野

班固,直接批评,开辟西域的代价太沉重,犯了局部性错误

司马光,汉武帝外服四夷,打击匈奴,开拓西域是一个整体性错误。

UID

4075

帖子

7931

精华

11

积分

28278

阅读权限

90

在线时间

43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1-9

最后登录

2012-6-28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平湖秋月

注册会员A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17#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2-6-27 21:20 只看该作者

16、血汗宝马

张骞出使西域,对传播物种历史很有意义。

汉武帝最感兴趣的是大宛国的血汗宝马。

初时派使者带重金去大宛国求宝马,大宛国不愿意献宝马,汉使拂袖而去,弄的大宛国贵族也不高兴,派人杀了汉使,劫持财物。这个消息传到汉朝,汉武帝大怒,采取军事行动进行报复,派宠妃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带兵出征攻打大宛国,李广利的部队由于沿途粮食不足,败阵而归,这一仗不但得不到宝马,还在沿途西域的小国落下笑柄,汉武帝更怒了,再次发动大规模战争,几乎动作全国的力量,还安排了两位会相马的技术员,志在必得,结果这个阵势震住了沿途小国,纷纷给汉军送粮食,汉军到达大宛国时军队由原来的6万减至3万,到大宛国后切断大宛国的水源,大宛国贵族内部分裂,有人把国王杀了,提着人头来跟李广利求和,愿意献出宝马,李广利趁势和平解决,挑选了中等以上的宝马3000匹,带回汉朝。

三人看法:

司马迁,汉武帝有私心,让李广利走卫青富贵的道路;在李广出征期间,关东关西闹虫灾也不管,这是批判汉武帝的落脚点;

班固,汉武帝发动战争抢宝马,是个人享乐行为;

司马光,有人说汉武帝在对待李广利的问题上,虽然是宠妃的哥哥,也不能白给功名,要拿出军功来换取,这个做法好,司马光批判这个观点,说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拿军国大事开玩笑,还不如直接给他候呢。

UID

4075

帖子

7931

精华

11

积分

28278

阅读权限

90

在线时间

43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1-9

最后登录

2012-6-28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平湖秋月

注册会员A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18#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2-6-28 17:36 只看该作者

17、财政告急

汉朝初年,刘邦连找到四匹同样颜色的马来拉车都难,其他大臣只能坐牛车,文景之后至汉武帝期间,马不再是稀奇物,老百姓聚会的时候规定不许乘母马来参加。

汉武帝统治的中后期,由此长期四处出征,财政拮据,采取了以下改善办法:

1、盐铁专卖

2、增收财产税

3、平准均输

4、铸钱币

5、增人头税

6、买卖爵位

这些政策虽然给国家带来了财富,但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官商的思维方式不一样。

司马迁是超级文章高手,当读到“前言不搭后语”的情况时,你就要静下心来思考看作者隐讳了什么意图。

在对汉武帝的评价方面,司马迁与班固的整体思路不一样。

司马迁用的是障眼法,不点明主语,不能直接点名批评汉武帝

班固,替罪羊法,点出秦始皇的名字,为汉武帝开脱,想从整体上维护汉武帝的形象。

司马光,秦始皇与汉武帝一个样。

聪明却不学好。

国内不稳定,国大又有什么用?把老百姓逼上绝境,很危险。

汉武帝是汉代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102334.html

更多阅读

姜宗福:《我的官样年华》转自网络

姜宗福:《我的官样年华》(转自网络)41岁的姜宗福曾经挂职担任湖南省临湘市副市长,曾经炮轰张艺谋“印象”系列演出和高房价,由此成为网络名人。今年5月初,姜宗福离开临湘,就任岳阳的湖南民族职业学院院长助理。他说自己确实不适合官场,尽

沈玉芬老师执教《青海高原一株柳》课堂实录 里皮执教国足

关注语言训练体悟生命启示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沈玉芬执教《青海高原一株柳》板块一:矛盾入手体会写法感受作者情感(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师:作者陈忠实呀,在文章的开头就用了两个自然段直接描述了这一株柳,谁来读读这两个自然段?师:

声明:《复旦大学姜鹏老师讲《汉武帝的三张面孔》 汉武帝的三张面孔下载》为网友掏心丿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