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07年进入BELLEVILLE.
早就想写些关于这个学校的相关介绍了,但又一直无从动笔,一来以事务繁忙为借口,二来确实是初入门者,所知甚浅。
不管怎样,今日还是先写个架构,有了开头,总会是硬着头皮继续下去的。也可让某些人安心了。自己先开一块地,再慢慢的花儿草啊什么的种上去。
内容大抵是这样子的,
第一部分为之前之前的选择学校的考虑和一些废话(源远流长啊,看官耐心)
第二部分为具体的主观的看法。(JYETI)
第三部分为有关如何考入这个学校的标准与有关信息
第四部分为客观的介绍.
第一部分(原创)
一直没有动笔写学校的介绍,就是心中也一直有矛盾存在,不知如何下手,直接进入主题,介绍似乎有些不足以表达我所想表达的内容。
是啊,在建筑的路上,自己读书5年,工作两年,现在还背着双肩书包在大街小巷晃荡。有很多朋友和我现在一样,也有很多前辈已经悟到些许,展开自己的职业生涯,也有很多的学弟学妹们在门口犹豫正准备进入。
于是,就当是写给刚刚开始的自己,也当是写给前辈和后辈茶余饭后看看了。
于是,有关学校的内容都是技术性的,不要着急,都会有的。再加一些自己的感想也许对文章更加负责。
同时,既然是论坛,也就当是一个糊里糊涂的年轻人和很多糊里糊涂的年轻人们坦率的交流所得和所想了。想想20年前小学生时代的有一种叫思想心得的文体,我这个就是了。
说起来也挺有趣,和大多数兄弟们一样,大学时代的自己是在星际争霸和搞怪建筑中混合开始的,从来也不想认认真真的读书和研究,单凭年轻的冲劲和灵光一闪的所谓的灵感就足以应付了,整天也都是张口言必称大师浅薄的和大家争个面红耳赤。什么是现代建筑?够了,只要做个酷的就足够了。有看点嘛。
大三时,一个带我的老师在劝服另一个疯狂的学生时,这个学生举了一个毕加索的例子,他说毕加索画的画,都是随意的,抽象的,也可以称之为艺术,他的设计的,为什么要遵循这么多无聊的规矩,这个老师的回答,我现在仍然记忆犹新,他说,“毕加索在还没有成为人们眼中的那个毕加索的时候,临摹过无数达芬奇,莫奈,甚至以及其他古典画家的作品,他的临摹,可以说是以假乱真,今天,我们不要被他简单的几根随意线条所迷惑,他的背后,是扎实的基本功在帮助他达到他的精神世界的巅峰。”你们没有任何的基本功,就试图表象的模仿学习,是很坏的习惯。
老师的话是对的,就在去年,在法国的一个小城,闲逛时偶买了一本关于比较马蒂斯和毕加索的杂志,我看到了毕加索的关于那个牛头的抽象的研究草图,为了最后简单的那几根线条,几十张的枯燥的牛头速写,大师一开始是完全的写实,照片级别的牛头,然后慢慢的去掉一些元素,然后再去掉一些元素,不停的精减,甚至可以看到大师对事物真相的艰难的探索过程,今天,我们这些普通人看到最终的极度抽象的最终作品时,在惊叹的同时,似乎转身回去,自己也可以用同样的手法去创造类似的作品。
但是,我们忘记了一切。我们失去了学习创作的方法,我们只是学到了表面的结果。
建筑也是如此,在现在这个骚动的年代,那些看上去成功的人只是表面的成功的模仿了我们的经典前辈,而那些不成功的人则是笨的连模仿都不会的人。
而那些二十世纪初真正推动现代建筑革命的柯布西耶们,也许只是在天堂带着讥讽的表情看着整个这个世俗的世界。
“现代主义老土?”
那时候我才开始思考,在欣赏和佩服MAD或者马达斯班的时候找到了荷兰建筑师们的影子,又在学习JDS或者MDRDV的时候能不能看看他们在想谁学习,是了,库哈斯和哈迪德也许是他们的老师,撇看今天令人惊愕和佩服的库哈斯的许多方案后,二三十年前的库,竟也是现代建筑的忠实追随者,达尔雅瓦别墅不也是对萨夫伊别墅的致敬吗?一样的自由的底层空间,只不过,规律的柱网,被70年后的库,转化成了另一种表达形式。而屋顶花园,则戏剧化的变成了游泳池,朝向艾菲尔铁塔的游泳池。
想起2000年库哈斯拿到了建筑圣殿的最高奖时发表的感言,“我们在(水泥)砂浆的死海中泥足深陷。如果我们不解除自己对真实的依赖,并重新将建筑视作一种思考古老问题的方式,建筑学也许将不会持续到2050年。”是的,重新返回源头。
呵呵,库哈斯,也许是这个星球上被人误解成最前卫,最后现代建筑师但是本质却是最坚定的现代建筑师。骨子里比谁都现代!比谁都老土!土的连细部都懒的做。
日本人就不用说了,和库哈斯分别穿两个裤腿儿,但是上面是一个腰带扎着的。
康呢?却是一个只想为柯布西耶工作的另一个伟人,贝聿铭福斯特皮阿诺霍尔等等,他们建筑生涯的开始则也是由柱网和灵活的空间划分开始。
现代建筑究竟有什么巨大的能量,能够有如此的生命力,在后现代,结构,解构,高技等等角色出现以后,直至今天仍然旺盛的活着或者说是延续的活着。我们今天的人们研究现代建筑正如同现代主义者当初研究古希腊神庙一般的推崇,其实一切都是有联系的,现代主义也不是凭空出来的,那些密斯们做的又可以看见帕提农的影子。
举个例子,连法国最穷的地方,克莱蒙市的一个企业的不出名的普通的一个五层建筑物的里面处理上,用的双柱分割单调冗长的立面,这不正是从十七世纪建筑师LESCOT对卢浮宫的双柱处理上移植过来的么?
这又是何等高的地位。也是对研究对象的何等尊重。它就像一把宝剑,钝的无锋,但杀人于无形。又是大拙若巧。(不太通顺)
马克思也说过,看上去简单的玩意不简单,(不太确认马克思说的)
于是,03年考研时毫不犹豫的填报的是南京大学建研所,这是一所有着由一群瑞士苏工留学回来的青年人们的热情和理想(现在不知道了)组建的教育系统,老师们的名字大家也许也并不陌生,张雷,丁沃沃。。目的很简单,教授现代建筑。给中国的建筑学生补习一节不可或缺的课程。老师不多,但很有针对性,丁沃沃讲理论,张雷讲空间和具体的设计,冯金龙讲节点,构造。还有个老爷爷讲历史。那时候同济出版社的时代建筑有一期特别经典,讲的就是中国的现代建筑进程,该出来的人都露脸了,张永和王树张雷马达什么的很多。
后来的事情不多说了,湘王有意,神女无心。栽倒英语上被拒了。构造也不是很好。
但是复习南大的考研时,为了搞好针对性,什么土看什么,到是稍微认真的读了些字,看了些杂志,尤其是80年代的建筑师(推荐),就是99年改版以前的了,上面有什么彭一刚,张开济,齐刚等经常写些文章,精彩极了,比现在的随便几张图片投稿严肃认真多了,甚至找到崔凯,崔彤等这些牛人当初学生身份在学校学习的获奖设计刊登等。
空间组合论这本书大家也一定都读过吧,看了十遍以后才发现牛逼。
也许吧,慢慢的,自己的思想就开始转弯了,就开始迷惑了,就开始“中立”了,因为当初看似酷酷的也并不前卫,也一点没有个性。想不通啊,什么都不是了。
英语挂了就搞法语,这就模模糊糊的又进了一个比南大更学院派现代建筑的学校——BELLEVILLE。(对于它,后面还有个兄弟讲的更详细)
一切从头再开始吧,现在还迷着呢。
前些日子替一位回国的江湖朋友送外卖,于是忆苦思甜了一段时间,骑摩托送外卖,每天晚上走访了巴黎郊区的各个住宅小区,当然也包括了社会住宅,也有中产的集合住宅。在这里,我好像发现了另外一个巴黎,完全不同于小巴黎的巴黎,那个二十世纪初的巴黎,那个柯布西耶的巴黎。
在任何一个角落里,都可以发现当年柯布西耶的影子,比如说是圆柱,也一直以为圆柱,其实来自于希腊的神庙,只要一转角,就可以发现悬挑,或是一根漂亮的圆柱在那里支撑,一直以为西方的人并不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以小窥大,移步换景等,但是在这里你就疑惑了,为什么空间如此人性化,底层转角的架空整体上完善了空间的几何分割,但是只有当你走上前去的时候,却又是另一番景色。一根柱子只是立在那里,搭在上面甚至可以看到裸露出来的顶梁,从上面转过去,是一个切了角的没有窗户的实墙,走近了,你便可以看得右边的另一座建筑,楼上的木质的百叶窗向两边划开,灯光的冷暖和强弱反映出内部房间的用途。当每一个建筑以类似的各种手法精心处理之后,你会惊叹于整个小区的复杂和巧妙,也可以想象这里的孩子们白天在同样的地点游戏着,嬉闹着。
现代建筑也很粗鲁,有一栋9层的住宅,建筑师为了强调体型立面的雕塑感和立体感,直接对外的整个楼梯间,除了看上去被强风都可以吹跑的细铁丝作为阳台栏杆的防护外,没有一点实的元素存在,从顶楼向下楼走的时候,感觉就要直接冲下去跳楼似的的。走到跟前,腿都软了。
但是不管是粗鲁还是细腻,我都感到了建筑所要表现的一种感情,而这,也是就是我所或缺的。
这个时候,才明白巴黎的建筑为什么很少的贴瓷砖,中西方的文化在此刻也得到了体验,想起几年前参观颐和园的时候就惊叹于湖边长长的廊坊上雕刻的惊为天人的复杂的雕花,是啊,一百年前中国人就热衷于精巧的工艺,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热衷于如此的手法,在巨大的建筑体量上由尺度渺小的工人们手工的一块一块的贴上去,就想我们的祖宗一样,一笔一笔的在木梁上刻画。只是,在这里,如此虽然是冷冰冰的混凝土甚至只是简单的白浆刷灰,也一样的有生命。而且是旺盛的生命,甚至可以看到那种沸腾的血液。
唉,法国建筑,活就活在柯布西耶,死也死在柯布西耶上了。
BELLEVILLE,也一样。为什么这样的一个ECOLE选在了BELLVILLE,打开学校的网址就可看到历史介绍,是的,这是第一任校长们的理想主义情结,70年代大家从巴黎美院四分五裂的时候,巨头们聚在一起给自己的学校分地选址。
美丽城的校长就找啊找,正如其名,BELLEVILLE,美丽城,多么一个美丽的虚幻的乌托邦啊,就正如柯布的乌托邦城市情结一样,然而当我每次穿过叫嚣的闹市,脚下还粘着烂菜叶,同时还要小心乱开的汽车溅起路边的污水。,现实却证明了这是一个典型的反乌托邦。
因为乌托邦里,人们不需要吃饭,不需要买菜,但是在这里,你可以买到包子拿在手里吃,甚至可以买到韭菜,有奔驰也有破车,有破房子,但居然也有公园。。。
于是呼,后来的校长们又说我们作为建筑师,要有社会责任感,研究城市和建筑的发展,美丽城,就是我们最鲜活的课堂和教材。大家研究吧。要选就选最穷最社会性的地点。那就BELLEVILLE吧。
第二部分(由 好友jyeti代为完成)
(注:以下内容主观性较强,相关对比主要基于个人在国内,西建大受教育及在上海的工作背景,以及对于在巴黎美丽城硕士第一个半年的个人选课的学习经历,不适合于泛化)
总的说,因为这里的课都是自己选的,而且范围很大,对这一点十分满意。怎么说呢,起码选错了你也没什么好抱怨的,只怪你自己阿,哈哈。
和国内一样,都是一个主要设计课,搭配一些其它的相对副科,但是就是多了一个:这里叫“seminaire”研究所,其实就是后来论文的选题,一直持续三个学期。
说主课,设计吧:
这学期选的是一个相对传统,或说是保守的老师。(这里老师什么样的都有,所以以下的描述不适合于扩大到整个学校风格)
一些大家经常听说的东西:
有一部分老师很推崇柯布的东西(比如我碰到这个,最铁的那个老头退休了,呵呵)
老师,有些固执,偏执,不接受其他风格之类的,但是在他们自己坚持的这些东西上,确实是内功深厚的。
上课过程中:
在这个老师这里,从设计发展过程上来说,十分重视前期概念设计(就是实际的理论阶段,这里的概念还不是那些很高深的哲学的内容,挺实在的)从城市尺度开始,我感觉这也是欧洲设计的一个极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们想坚持的(参照,有一个竞赛的评选方式:europan 。在国内可买到盗版,或正版书,两年一届。对城市的关系处理,不是设计前期内容,而是设计第一组成部分,及方案的基础。)在这一点上,个人觉着比大学时明确而坚决。(又有废话:在西安上学,所以从来对于方案的背景及文脉以有着相当的重视程度,还有前一阵看到一本时代建筑上有翻译jeannouvel的一片文章,主题比较老套,文脉,简单说方案背景是建筑的成因,所以建筑是有唯一性的。事情是螺旋发展的,转了一圈又转回来了)
然后方案发展中对“空间”的看待更加具体,一个空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有一个位置,一个尺度,和城市适宜的产生条件及联系关系,光线,室内外的关系,每个空间单元之间的联系和关系。。。。这些基本的东西在这里都变得不那么抽象了,以前设计中,可能因为一两个比较好的原因就可以继续下去(几个小效果,呵呵),在这里和多因素都会较全面的要求被分析,简单的说,不是说:"这个空间如何如何”,而是:通过对与哪几个方面,出于什么原因或目的,进行了如何的处理,最后形成了这样一个场所。
反正就是这些强化基本功的东西。
来到欧洲,跟了这老师半学期,发现建筑史是连续的,以前在个人印象中,现代主义之后,和当代这一块是跳跃的/
这个老师水平其实还是很不错的,经常随口说的一些东西,都正好给了我一些长期疑问的解答,当然我水平就那样,可不是什么博览群书的好学生。
比如,荷兰建筑业的大胆前卫风格,和二战中受重创,之后大兴土木建设城市的建筑实践经验是分不开的。比如一些现在大家眼前一亮的设计,其实也是受到之前大家的相关设想或理论影响的,只不过这些前人,就像那些永远听不完的老摇滚乐队,对于一个18岁后才接触建筑设计,20岁才关注西方建筑的中国学生来说希望很全面了解,是不容易的一件事,没什么办法,大家多读书吧。
我总是在东扯西扯,思绪混乱/又要注一下,这是适合大多数人的方式,个别天才确实不能一概而论,有人从来不看杂志,因为它更需要自己思考,而不要受到别人的一点影响,比如那个做牙刷什么的philippestack。
插一句,有一天讲一个方案,说到"存在主义--存在就是合理的,不用解释.”类比作方案。 以前有个老师形容是"拍脑瓜,灵光一闪出来的."
这样是一种状态.但不是一种能够可以持续发展的状态.因为你很难保证你灵光一闪的时间及品质.
这么说.做设计是有方法的,什么方法,别问我,正想呢.要是在这边这两年能想通了,那就算是赚大了.
另一方面,负面的,这个老师好像还有受巴黎美院教学系统的影响,他自己也这么说来者,对于方案与后期与如何实现不够重视,这么给我说过:”我们先把空间的问题解决了,再来看怎么把它盖起来“////我当时都没话了。
( 前题是,为了解决一个大体量的支撑,我希望由一些有功能的小单元提供支撑结构。)
(但问他问题时,看他对结构系统还挺了解的,包括一些同学比较特殊的结构体系,比如OMA类型的。可能这老头打心眼里没把这这算到教学内容里吧。)
后来在方案介绍时,他请来的另一个建筑师也提出来这个问题。因为他们是朋友,听口气好像这已经是我们老师一个长期问题。
再顺便提一句,这里每个学期结束,设计课都会有公开讲图(presentation),回请其他的建筑是来参加,个人觉得这非常好,学生可以锻炼,大家可以交流。还可以听到其它不了解你和你的方案的建筑师的意见。。。。
(每次都憋不住不说,那个XX周文霞,同志们辛辛苦苦,五年就讲那么一次毕业设计,都没耐心听,催着“从入口到出口顺着讲一下就行了”/。。。。。。没时间就别来啊你!!!)
看来以前的老师们是都太忙了,一学期最后就是黑着头把图一交,和同学/老师之间很难完完整整到最后大家交流交流的。但这里一个老师也要带十几,二十个学生的,和以前来两个老师带一个班数量差不多阿。
这里的学生和老师都兴做模型。上学期结束时,第一次看到一个学期,一个学生做的模型,一张桌子都摆不下的,从小比例一个指头大小,到大比例半人高的。算算有十来个吧,平均每个星期1.2个吧。(原来杂志上那些照片是真的)
相比,我上大学的时候,从没见过这样的。
提一句,这里有两个香港同学,才知道他们那也是这样的,模型最重要。当然这样一来,有一个男孩的模型水平确实令我十分佩服,那真的叫又快又好(我一般很少夸人啊)。
当然,这样的环境下,电脑的平均能力是相对弱的。
(个人认为,在学习他们长处的同时,应该有效利用自己的优势,比如咱们的软件方面,或是很多朋友的手绘方面的能力,
毕竟还是要评分,大家也还都是要毕业的,所以在满足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适当的发挥自己的长处,还是很有效率的一个方法。)
(刚看了谢兄写的东西,佩服阿,有点长,但句句都是实在话啊,另外你那外卖没白送阿,除了工钱看来还收获了不少心得阿,"哪家还有送外卖的活?"
看到谢兄连自己的心路历程都写了,那我也配套不是
其实,选这个学校时心情比较复杂,为什么选这个学校,真说能说一大堆,有人想听吗。。。。
到最后很简单,妈的,只选贵的,不选对的,这个世界不存在性价比,都说这个最难考,要求最高,好就他了。
是真的,不和大家开玩笑。其实以前也问过很多人,还买过一本法国出的20来个建筑学校介绍的书,
最后发现法国的学校各有各的说法,但是bellevilleN...年以前,被某记不清楚名字的评论家评为全球建筑基础教育最好的十个学校之一,法国就他一个。
然后走访过巴黎的几个学校,和那些学生聊天,出了统一地说自己学校好之外,都还会提到的总有belleville。
另外关于,学校对柯布的态度,在法国学习的方向取舍,以及犯贱的想找茬的我的奋青情绪 ,等等等等。。。。
(这个还是参考谢兄的比较有意义,但说是不是最好的,这个觉得也很难说,毕竟还是个体最重要,也不会有人上完所有学校的,就算最好之一吧)
这个老师比较喜欢说的,
simple , clear and strong.(这个我个人是十分赞成的)
你想一想柯布的阳光城市,就有点那么个方向的。(阳光城市作为一个规划概念挺好的,保持尺度是前提)
对于具体形式,被柯布归为“styles"(风格)里面的,而不是"architecture"(建筑学)的范围
一切都是要有逻辑的,包括形式,比如说一个自然形态,对于他是欠缺逻辑的。
简单的说,圆,方,三焦,椭圆...这些最基本的几何元素,是最基本的逻辑形态。
除了柯布的”纯净主意“的影响(超越风格,地域,文化,的人类所共同认知的基本元素,(后来的国际主义)
从他们的古代,希腊,落马,对于几何形态的追求,就已经是很重要的内容,虽然后来柯布觉着那些装饰还是掩盖了这些最基本的元素。
也是老师反复强调的:减法设计,“用橡皮做设计”。
又是些老生常谈,但想想,对于现在的建筑设计状态,这句话听值得听的。
相反的,那些自然或自由形态,是很难用逻辑关系来描述的,(当然,盖里,哈迪德,自然得成了他经常取笑的对象)
呃。。。。。
好像说完了。
2009-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