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懂一点人情世故》 男朋友不懂人情世故
在这个江湖里头混吧,你总得通晓人情世故,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什么话得这么说,什么话得那么说。不通人情世故,恐怕活下去都有困难。
——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主持人 窦文涛
人情大于王法,甚至人情大于圣旨,甚至人情大如天。也就是说在中国老百姓看来,人情在中国几乎相似于西方所讲的那种自然法了。那么一般有什么问题,就爱用这种人情解决,而且法律也是不脱开人情的,人情搞久了,就成为习惯,习惯搞久了,就出来法律,那么在这个情况下,所谓的法律,是要跟人情拉上关系的。
——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主持人 梁文道
一个人不管有多聪明、多能干、背景条件有多好,如果不懂如何做人做事,那么他最终的结局肯定是失败。很多人之所以一辈子碌碌无为,就是因为他活了一辈子都不懂人情世故。
——读者 小猪狗
无富贵爹妈未嫁入豪门,注定这辈子要靠自己打拼的人都推荐看下这本书。
扭转命运的机会就是玩转人情世故!看这本书之前,只模糊的知道人情世故的厉害,但不清楚他真正的威力和作用,对于经营人情世故的方法更是知之甚少。读后收获颇丰,醍醐灌顶,尤其推荐那些努力但并未挣到钱的人看此书。
——读者 夜里挑灯
序一 为什么有的人飞黄腾达,有的人穷困潦倒
在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是有才华的“穷人”。他们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甚至有着上天入地的本领,但为何最后却落了个穷困潦倒、一事无成的下场呢?而许多并没有什么才华的人却能功成名就、春风得意?都是两个肩膀扛着一个脑袋,为什么我们的人生竟会如此不同?
究其原因,就是人情世故!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否懂得人情世故,决定一个人的一生是飞黄腾达,还是穷困潦倒!
大凡成功的牛人,无一例外都明白这一点。他们读懂了社会的本质和人际交往的潜规则,知道对方需要什么,知道对方脑子里在想什么——要想钓到鱼,就要像鱼那样思考!你几乎看不见他奔波劳碌,但是在不动声色中,他就已经实现人生目标。他们成功的密码是什么?其实很简单,人情世故四个字而已!
出来混的人,一定要懂人情世故!这是个最基本的要求。如果不懂人情世故,一个人还出来混什么呢?因为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没有成功的可能,这样折腾下去也只是白白浪费精力。而一个对人情世故运用纯熟的人,哪怕刚开始能力差一些,出来混还是大有希望的,因为只要他掌握了这一独门绝技,就迟早能够迎来命运的转机。哪怕你是一名武林高手,如果不懂人情世故,也混不长久,肯定会混到走投无路的地步。这是真理。只要你稍微动脑想一想,就能想出很多身边的事实。你会发现,真正的聪明人做人做事恰到好处、滴水不漏,不仅收获了实利,也落下了美名;而有的人则刀子嘴豆腐心,不少帮别人的忙,却没有一个说他好,培养了不少敌人在身边。这大都是不懂人情世故的缘故。
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每个人都必须面对残酷的竞争!因为不懂人情世故,历史上很多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名将,最后落了个被诛杀的下场——他们没有倒在敌人的剑下,却冤死在自己人的手中。鲜血横溅、脑浆涂地,世上无处可售后悔药。即使有,后悔也已经来不及了。他们光辉灿烂的一生,就这样草草收场。如此用鲜血和脑浆写下的沉痛忠告,我们怎可不懂?
出来混很难,混好更是难上加难。一不小心就会穷困潦倒、一事无成。事业不成,哪怕你才高八斗、学富五车,都将沦为狗屎不如!如果事业有成,哪怕是一个酒囊饭袋,也会被人吹捧成天才!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这就是现实的残酷之处。中国人太多,生存压力太大,要想在外面混得好、混出个名堂,就必须让自己懂一点“混”的游戏规则。的确如此,人生就像一场游戏,不懂游戏规则的人,最终会死得很难看,而对游戏规则运用纯熟的人,才能在游戏中玩得痛快,玩得开心,玩出自己想要的一切!
这是一本敢于说真话的书,一本将千年潜规则一语道破的书!
每一个出来混的人都要读!
序二 老祖宗们用鲜血和脑浆写下来的忠告
世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人与人交往的本质其实就是利益交换。如果你不懂利益交换原则,凡是好处都自己独吞,那么即使惊世的才华也只能沦为无用的白纸!
永远不要瞧不起那些现在看起来很俗的人。若干年以后,他们或许就是最不俗的人。
锋芒太露没饭吃——这是跌过跟头的老祖宗们用鲜血和脑浆写下的忠告!凡是做大事业的人,都应该修炼好“藏露”之功。当智则智,当愚则愚。必要时,甚至装一装“低能儿”,做一做“糊涂人”,都是明智之举。
天桥上摆摊算卦的老头,随便弄把胡子就能冒充大师,糊弄那些貌似很精明的人们。为什么可以得逞呢?人类趋吉避凶的本性使然。这一与生俱来的天性,可不是读了几天《三字经》就可以彻底抹杀和消除得了的。如果你能在这个世界上找到一个不懂趋吉避凶的正常人,我可以毫不犹豫地给你一百万!
从另类角度来看,嫌贫爱富的人性本质推动着社会发展。如果人人喜欢贫穷落后,那么谁还愿意从事体力劳动?谁还愿意从事脑力创造?哪儿来的吃的、穿的、用的和住的?这样社会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所以,我们应该将嫌贫爱富看做一种社会正常现象。
别人凭什么要把自己辛苦得到的午餐送给你?换句话,你会把自己辛苦挣来的午餐给别人吗?如果觉得不可以,那么为什么相信别人可以做到呢?所以,与其把毫无根据的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不如自己去努力,挣自己的午餐!
面对那些沉默寡言、喜怒不形于色的人,我们说话办事需十分谨慎,不能急着把自己的底牌暴露给他。这些人的城府往往很深,心计也比较多,如果你说话办事欠考虑,很容易被他抓住把柄,反过来利用你!
亲友之间大多只能同患难,却不能共享福。老板和员工之间,则大多只能同享福,却不能共患难。
人不怕不聪明,就怕太聪明。聪明一过头便会盲目,便会目中无人,便会不知天高地厚、忘乎所以,这个时候看似很聪明的人其实就已经等于半个傻子了!
古今得祸者绝大多数都是精明的人,现在的人唯恐不能精明到极点,这才是愚蠢。
一个美丽的女人炫耀自己的美丽时,就开始变得丑陋了。一个聪明人炫耀自己的聪明时,就开始变得愚蠢了!一个有才华的人,当炫耀自己的才华时,就开始变得一文不值了!
如果利润10%是合理的,本来你可以拿到11%,但还是拿9%为上策,因为只有这样才会有后续的生意源源而来。
在官场混的人,须处处小心、时时注意。哪怕你荣耀了大半辈子,如果最后犯个大错,可能一生就这样毁了。人生就是如此奇妙。做人就像种田,最后收成才是评定的标准。
“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意思就是说,如果一开始的期望是一流,最后达到的效果可能只是中流;如果一开始期望的只是中流,最后达到的效果只能是末流;如果期望只是末流,最后可能什么都得不到。
在一些特别场合中,有些聪明人,主动将主角的位置让给别人,而自己心甘情愿当配角。这并不是失败,甚至可以说这是一种策略性的胜出,他让出的只是一个主角的虚名,而赢得的却是真正的实惠。
有句话说:“呼唤什么缺什么。”中国人虽然呼唤中庸,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处处走极端。正因如此,现在国家才提倡和谐社会,其核心含义就是中庸,让世人不要偏激和走极端。
对一个中国人来说,生命有多宝贵,面子就有多宝贵。你给足他面子,他就会给足你一切!可如果你伤了他的面子和自尊,他就会对你恨之入骨,彻底把你推向他的对立面!
不要用情绪化的方式批评别人,尤其注意就事论事,避免评价别人的人格、兴趣与家庭教养。批评时若能提出解决方案,就更有建设性,同时不忘肯定别人的长处。此外,如果批评时能采用幽默的语言,效果往往会更佳。
爱听甜言蜜语是每个人的弱点,无论是谁都容易上当。世上几乎所有的女人都喜欢听甜言蜜语,许多女人正是因为男人的甜言蜜语嫁错了人。
最高明的情感投资技巧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一开始先给下属一个下马威,让他们知道你的厉害,然后再慢慢放宽尺度,让他们感激你的退让和随和。这就是CEO的管理智慧。
不管对方的话有多难听,我们都要让对方把话说完,听听他到底想表达什么。
上苍总是厚爱那些沉默和隐忍的人。年轻时看到他人的风光,我们不必眼红嫉妒。只要持之以恒地做事,积极认真地做人,每个人都会迎来属于自己的成功!
要想钓住鱼,就要像鱼那样思考。无论你本人多么喜欢草莓,鱼也不会理睬它;只有以鱼本身喜爱的蚯蚓为饵,它才会上钩。
一个施恩惠于人的人,不要将此事记挂心头,也不要张扬出去让别人赞美,那么即使是一斗粟的付出也能得到?斗的回报。一个以财物帮助别人的人,而总是要求别人回报他,那么即使付出万两黄金,也难有一文钱的功德。
有这样一个经典的公式:欲望-实力=痛苦程度。当欲望远远超过实力,无论如何不能实现时,就是一个人最痛苦的时候,就容易走火入魔。
一个人在春风得意的时候,往往是最危险的。
第一章 锋芒太露容易没饭吃
好东西不要一个人独吞,要分给大家一些
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一极乐法。
在道路狭窄时,要留一步让别人能走;在享受美餐时,要分一些给别人吃。这是立身处世取得成功的最好方法。
小时候,爸爸经常告诫我说:“好吃的东西不要一个人独吞,要适当分给大家一些,否则小伙伴就不跟你一起玩,别人就嫉恨你,有了好处也会把你挤到一边。”那个时候,我对这些话似懂非懂、半信半疑,所以总因小事与人争个你死我活。
等我长大踏入社会,现实的磨砺和复杂的人际关系,让我彻底明白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一个人只有懂得了这个道理,才能顿悟成功人物之所以成功的原因。比如,小朋友聚在一起做游戏,其中一个孩子肚子饿了,就从包里拿出好吃的糕点,正好被大家看到。这时,他有两种选择:分一些给大家,或者自己独吞。选择是瞬间做出的,但却能导致一生截然不同的结果。
1.分给大家。小伙伴因为得到美食,都很喜欢他、拥护他。从这一刻起,他在这群同龄人中脱颖而出,成为这个小团体中当之无愧的领袖,将来成为号召力很强的人。
2.自己独吞。旁若无人,全塞进自己嘴里吃掉。糕点是他的,这没问题。但大家都拿他当小气鬼,以后没人跟他玩。他失去了一个在团队中当头狼的机会,而且失去了团队的信任,拐进的是另一条狭窄的胡同。顺着这个轨迹成长,他将来很可能就是普通人。
一个不经意的选择,就决定人的一生。明白了这个道理,你还会轻视必要的分享吗?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狭路相逢勇者胜,在恰当时机懂得与人分享,可以让大家都得到利益,最后自己也会戴上赢家的桂冠!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很多时候并不是单项选择题——有你没他,而是多项选择,可以双赢。有些人不明白,他们只知道鱼死网破,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为争名夺利打得头破血流、同归于尽的例子,我们身边经常上演。这种人永远没能体悟到,在必要时让一步,反而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好处。
有个年轻公务员,毕业于名校,才华横溢,走到哪儿都带着一股指点江山、舍我其谁的气势。他觉得别人都如无用蝼蚁,不配跟自己比。“我的能力最强,所以理应得到最多。”他总是这么想,得到好处不与同事分享,事事都独占头功。
结果怎么样呢?部门里的同事联起手来,结成同盟,跟这位“优秀人才”较劲,合力拆他墙角、拖他后腿,处处给他麻烦,任你多么大公无私、尽职尽责,我等就是不配合。一个人处在这种环境下,要想做成点事情,那真是比登天还难!
最后,这位年轻人的工作当然做不好,走到哪儿都碰壁,一身才华困在腹中无法施展,甚至没处诉苦!于是,领导痛责,同事不怜,他在每个人面前都没落下好印象。到这地步,单位分给他的那把椅子就该收回去了。
只想好处独占却落个一无所有,你说可怜不可怜?有句话说:“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话表明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根本问题其实就是利益分配。懂得利益分配,其实就悟透了人性的本质、社会的真相。
《菜根谭》中有话说:“人情反复,世路崎岖。行不去处,须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处,务加让三分之功。”意思就是,人间世情反复无常,人生之路崎岖不平。在人生之路走不通的地方,要知道退让一步的道理;在走得过去的地方,也一定要给予人家三分的便利,这样才能逢凶化吉、一帆风顺。
留一步让三分,不仅给别人留一条活路,也是拓宽人际资源的绝妙之策。今天你让了他一步,明天他会还你两步,等于交了一个好朋友,在社会上打开一道通往成功的方便之门。如果你不懂利益均沾原则,凡是好处都自己独吞,那么即使惊世的才华也只能是无用的白纸!如果学点分享主义,好处利益分给众人,让每个人的心理得到平衡,这样大家肯定会通力合作,协助你顺利成功。
大凡成功的“牛人”无一例外都懂得这一点。他们大都是一掷千金,让跟随自己的人得到实惠,从而死心塌地、赴汤蹈火。即使是最精明的大商人,也都奉行这一理念。比如,一个大项目,明明自己有能力承接,也要拉合作伙伴一起开发,以此展现自己“路留一步,味让三分”的气度,宣告自己不是那种断人财路、独占福源的人。
事实正是如此,唯我独尊最危险,大家都有汤喝才是王者之道!这一处世法,是中国几千年来一直奉行的“潜规则”。是否懂得这一处世法,决定一个人的一生是坎坷不平,还是顺风顺水!
锋芒太露容易没饭吃
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它攫人噬人手段处。故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肩鸿任钜的力量。
雄鹰站立的样子好像睡着了,老虎行走时懒散无力仿佛生了大病,实际上这正是它们取食吃人的高明手段。所以真正聪明的人要做到不炫耀、不显露才华,这样才有能力干大业做大事。
锋芒太露容易没饭吃——这是跌过跟头的老祖宗们用鲜血和脑浆写下的忠告!可惜很多人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认为自己聪明过人、能力超群,看谁都是豆腐渣,唯有自己是朵花,什么都不放在眼里。这种人最容易没饭吃,甚至会为此丢掉性命。
大家都听说过“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这句话,意思就是,真正的聪明人身怀绝技而深藏不露,绝不到处炫耀,而是等待时机一鸣惊人。有才华固然好,但是能力再强,也不能整天顶在头上到处去炫耀。就像财富一样,有钱当然是好事,但你会每天都穿金戴银、提着钱箱子到街上去显摆吗?
才华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一个有才华的人能得到大把的表现机会,一个无能的人,即使再张扬表现自己也不可能成功。但一个有才华的人过于炫耀自我,压制了他人的表现空间,损害了他人的利益,就必然招致众人的一致嫉恨。如果发展到这一步,他的前途和事业就非常危险,随时可能被人拉下马来!
三国晚期的诸葛恪,是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的儿子。名门之后,家教严格,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展现出了才思敏捷、天赋过人的特质,大家都认为他的才能超过了其父诸葛瑾。不过,诸葛瑾不为有这么一个好儿子感到高兴,反而觉得诸葛恪会给家族带来不幸。为什么呢?诸葛瑾说:“恪性格急躁、刚愎自用,而且太喜欢表现自己,锋芒过于外露,终将引来祸端。”果不出父亲所料,诸葛恪长大掌权后,独断专行、以才压人,认为自己什么都最好,目中无人,最终引起众怒,被大臣们设计害死,牵连家族也遭到诛灭。
在这个世界上,才华出众却被排挤的人随处可见。他们才华在手,就像拥有一把传世名剑,逢人就要吹嘘一番,拿在手中四处挥舞,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有的惊世之才,傻乎乎地把自己树成人人想打的活靶子。他们看不见自己脚下的火坑,就这样不知不觉掉了进去。
才华犹如一把双刃剑,可以刺伤别人,也会刺伤自己,所以运用起来应当小心翼翼,平时应插在剑鞘里。很多时候,锋芒太露都会招致小人的嫉恨和陷害。凡是做大事业的人,都应该修炼“藏露”之功。洪应明在《菜根谭》中说:“文章做到好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才智的使用也应如此,用至好处,只是恰好。当智则智,当愚则愚,愚也是一种智。必要时,装一装“低能儿”,做一做“糊涂人”,都是明智之举。
当一个人遭遇挫折的时候,或许会抱怨呐喊——我这么有才华,为什么却落了个穷困潦倒、一事无成的下场?苍天真是不公!苍天真的不公吗?非也,是他不懂基本的人情世故的缘故。这一切都是他自己造成的。当他面临人生败局时,是否应该自我反思一下呢?是否做得太过分了?是否目中无人,过于突出自己,忽视了众人的感受?是否自以为聪明绝顶,别人都愚不可及?一个人如果这样反思一番,就能找到问题的症结,然后对症治疗,等顿悟明澈之后,也就真正成熟起来了!
翻开《二十四史》,我们可以轻易地发现被小人运用阴谋诡计杀害的忠臣良将不计其数。一方面是因为小人过于奸诈残忍,另一方面又何尝不是因为被害者不懂玉韫珠藏的智慧呢?他们风头过于张扬,才华过于横溢,同时又目空一切,不把身边的同僚放在眼里,这样的人不掉脑袋才怪。
西方世界有这样一种说法:“法兰西人的聪明藏在内,西班牙人的聪明露于外。”前者是真聪明,后者是假聪明。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一定不能自作聪明,要学会真聪明——切忌只知伸不知曲;只知进不知退;只知自我表现,不知韬光养晦。这样的话,我们即使才高八斗,也照样两手空空!
在社会上行走,我们每个人都要掌握这种低调隐忍的做人绝学。多一些深思熟虑,少一些锋芒毕露,千万不要把肚子里的“宝贝”像竹筒倒豆子一样全拿出来。若不懂这一道理,肚里有再多的宝贝,也终将成为别人的囊中之物!
兔子急了会咬人,千万别把对手逼到绝路上
锄奸杜倖,要放他一条去路。若使之一无所容,譬如塞鼠穴者,一切去路都塞尽,则一切好物俱咬破矣。
铲除邪恶、杜绝小人,有时应给他们留一条改过自新的生路。如果逼得对方无立足之地,就像把老鼠能够逃生的出口都堵住,它会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把一切好东西全都给你咬坏。
为什么说兔子急了也会咬人呢?要知道,兔子本来是温顺的动物,不到万不得已它一定不会反击。但如果被人逼到绝路上,就必然会孤注一掷!
正因这个道理,落水狗不能打,打急了会窜上来跟你拼命。穷寇不要追,是因为困兽犹斗、垂死挣扎,会对你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做人做事要懂这个基本常识。给对方留条活路,你也受益无穷。有些人就喜欢落井下石、斩尽杀绝,结果呢,对手永远杀不绝,自己的立足之地反而越来越窄。
东汉年间,大将窦固率军攻击匈奴。这支匈奴骑兵只有500人,从大漠深处飞奔而来,为的就是趁秋收期间抢夺老百姓的粮食。但他们刚入关不久,就被窦固的兵马围在了一座山谷中。汉军把山谷两侧的出口堵个滴水不漏,然而连续向内攻击了十几次,都没能把这区区500人歼灭。匈奴人组成一个圆阵,躲在石头后面,不停地向外放箭,谷口躺满了汉军士兵的尸体。
窦固见此情景,命令部下把一侧出口的士兵撤走,留出另一侧出口。部下大惑不解:“将军,敌军陷入重围,就是插翅也飞不出去啊!何况只有区区几百人!只要再攻数日,一定能将他们全歼!不知您为何要放他们逃生?”“当然不是放他们逃生。”窦固说,“现在他们没有退路,必然个个向前,奋勇死战。何况谷内草木繁盛、水源充足,他们也困不死。长时间这样耗下去,就算我军最后大获全胜,也已经伤亡惨重,所以才要放他们出来,在追逐中斩杀他们。”
情况果然就如窦固所料,这支匈奴部队从山谷里逃出来之后,眼见有了生路,拼命地向北逃跑,犹如惊弓之鸟,队形散了,人心乱了,没有人再想着回头跟汉军拼命。窦固率领的汉朝骑兵就在后面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不断用弓箭进行射杀,不到一天,就消灭了这股入侵之敌。
兵者,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如果我们把敌人逼到绝路,看不到一点希望,他们反而会破釜沉舟,跟我们来个鱼死网破。此时的敌人个个是猛虎,个个背水一战。我们要想打胜仗可就不那么容易了!即使最后赢了,也已经付出巨大的代价,得不到任何好处。
在历史上,像这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例子屡见不鲜。春秋时,燕将乐毅出兵攻打齐国,只有即墨城没有攻打下来。他们就围得死死的,猛攻紧打。这时齐军已到垂死的边缘,突然齐国名将田单振臂高呼:“国就要亡了,我们怎还会有家?”于是士兵人人有誓死报国的决心,竟然一战收复全部失地。请让我们假设一下:如果燕军在攻到即墨城时能放对方一条生路,他们必将争相逃命,哪有士气可言?就算换个地方再战,对方因为有了失败经历,如同惊弓之鸟,也是最容易对付的敌手,可谓最薄弱的环节。照准这个环节一刀砍去,哪有不胜之理?
生意场上也是如此。蒙牛总裁牛根生说:“不要把你的竞争对手逼到绝路,也不要轻易激怒他……损人一千,自耗八百的蠢事不要干!”事情往往如此,当我们咄咄逼人,把对手逼得无路可逃的时候,往往自己发不了财,甚至会赔个精光。因为对方无路可走的时候,必定会像兔子蹬鹰一样,以疯狂的策略给我们致命的一击!这样一来,即使我们击败了对手,自己也伤得不轻。这样的话,就算不上什么胜利,反而是不败之败了。
上海有一家贸易公司的老板,做生意特别厉害,运用“大鱼吃小鱼”的吞并策略,将当地大大小小的十几家企业全都吃进了肚,形成了一个局部垄断的大集团。他最喜欢的一句诗,就是毛泽东的“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出手毒辣,不留余地,因此扩张得很快。
可是,此举得罪了不少人,尤其那些失去当前财路、又没有机会另寻生路的人。就在这家公司生意蒸蒸日上,名声达到顶峰的时候,一些被他打败的对手搜集到了他在某项投资中官商勾结、暗箱操作的证据,举报给了经侦部门。这个霸道十足的商业帝国,就这样顷刻间轰然坍塌。
为人处世,这个道理同样适用。我们总会碰见形形色色的人,许多人或许会露出弱点和错误,这个时候如果你步步紧逼,抓住别人的错误打击到底,不给一点面子,也不给对方一点台阶下。如此一来,对方就会跟你针锋相对,撕破脸皮斗到底,不是他死就是你亡!你们之间不仅做不了正常的朋友,说不定会成为世代的仇敌。这对你人脉圈的拓展非常不利,必将严重影响你未来事业的发展。
我们一定要懂得“千万别把对手逼到绝路上”这一处世法则。对于那些无伤大碍的小错误,应该大度地给对方一个调整纠正的空间,必要时甚至可以帮对方遮掩一下。这样一来,你收获的不仅是衷心的感激,还有众人死心塌地的支持!
诚实不当傻瓜,坦诚而不幼稚
遇沉沉不语之士,且莫输心;见悻悻自好之人,应须防口。
对沉默寡言、表情阴沉的人,不要轻易地推心置腹;碰到固执己见、自以为是的人,则一定要管住自己的大嘴巴。
凡是吃过亏、栽过跟头的过来人都喜欢说这样一句话:“忠厚是无用的别名。”也许太刻薄了一点,但如果我们仔细想一想,就会发现这句话绝不是空穴来风,更不是教人作恶的不良言辞,而是无数过来人在屡屡碰壁之后,归纳总结出的人生警句——他们都曾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
让我们假设一下:如果你过于忠厚和实诚,别人套什么话都一一作答,但等你问别人的时候,他却以各种各样的理由给予推托。过后的感觉就像被人扒光了衣服,而别人却穿戴体面地坐在车厢里笑你傻瓜!确实如此,在现实中到处可见被骗了还帮人数钱的人,他们回头还不忘说句“谢谢”。
我的朋友林立就是一个特别忠厚老实的人。在外地生活了二十年后,却怎么也学不会社会上人的狡猾,更不会辨别他们的虚伪。林立曾经做过电器生意,总是因为过分地相信别人,不是被客户拖欠货款,就是被员工勒索盗窃。这种忠厚老实,在亲友们看来其实就是懦弱,经常被指责和埋怨。几经挫折之后,再加上患有心脏病,林立终于放弃做生意的念头,踏上去东北的火车,在黑龙江一家农场帮人打工,一直艰苦地生活着。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为生存而奔波。我们逃避不了这个板上钉钉的现实。为了生存下来,为了生活得更好,我们有必要让自己智慧起来,有必要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之间游刃有余。因此我们要牢记的一条就是——做人不可太老实,否则很可能一辈子拼命奋斗而一无所获。很多人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勤奋一生而仍然不能富有起来?相信在这里能找到正确答案。
做人不可太老实,并非教人学坏的言辞,而是痛心教导世人在为人处世时要懂得弹性和技巧。要知道,历史上很多人就是因为过于忠厚实诚,轻易交心而泄露底牌,最终为自己惹来了杀身之祸。
汉文帝刘恒是个忠厚坦诚的长者,平易近人,为人大度,深受百姓们喜爱。在其晚年的时候,太子刘劭急于篡权,把文帝的玉像埋在含章殿前,诅咒他快死,好快点继位。刚开始,汉文帝蒙在鼓里不知道。但是不久,刘劭的奴仆陈天兴与婢女王鹦鹉私通被发现,让刘劭给杀掉了。与他一起埋文帝玉像施行诅咒的太监门庆国吓坏了,误以为自己肯定也要被灭口,就向文帝坦白告发了事情的真相。
文帝得知以后,又惊又气,派人搜查王鹦鹉家,获得太子的罪证。当夜,文帝与尚书仆射徐湛之密谋,准备废太子,还要赐死太子的同党小王爷刘浚。
眼看两个阴谋家就要完蛋了,因为皇帝只要一下令,这个局面也就定了。可是,这个轻而易举的胜局,竟然坏在皇帝自己身上。胸无城府的汉文帝一时晕了头脑,把此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潘淑妃。潘淑妃是什么人哪?小王爷刘浚的养母!她爱子心切,秘密通知小王爷刘浚。刘浚马上派人速报太子刘劭。他们连夜起兵,进入皇宫,把文帝给杀了。
如果汉文帝能事先想想潘淑妃与刘浚的关系,以及刘浚与太子的交情,参透其中的利害,又怎会轻易泄露这么重要的机密呢?所以,仁慈诚实可以,但切莫在任何关键问题上都胸无城府、毫无戒备。这就告诉我们在说话做事之时,一定要看清对方是谁,了解他是什么性格,平时做事的特点是怎样的……这一切事先都要有个基本的分析,千万不可对谁都忠厚老实,动不动就掏心窝子!
特别是那些沉默寡言、喜怒不形于色的人,他的城府往往很深,心机也比较多,与之交往过程中就更需要注意——千万不能太急着把自己的信息暴露给他,因为你不知道他是善意还是恶意。如果说话做事太仓促、太缺乏考量,很容易被他抓住弱点,反过来利用你!
相信被欺骗利用的滋味没人愿意品尝吧?为了避免这样的下场,我们就要让自己“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这一忠告听起来好像很滑头,实际上并非如此,这是一种谨慎的处世态度。
我们跟人交往时,应该牢记一个原则——诚实但不当傻瓜,坦诚而不幼稚!
诚实但不当傻瓜,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保证自己说给别人听的话大都是真实的,不含欺骗成分。但如果把自己的全部毫无保留地告诉对方,那你就是傻瓜了。比如做生意,你不弄清合伙人是什么人,不十分了解他的用意,然后就将客户信息泄露给他,这时他就会甩开你,直接去跟客户做生意。
坦诚而不幼稚,又怎么讲呢?世界上总有人心险恶的一面,我们要懂得把握分寸。如果总是怀疑一切,拒人于千里之外,说明你不够坦诚。但如果不管对方是什么人,都傻呵呵地跑过去掏心窝子,一厢情愿地以为会收到对方善意的回应,这就相当幼稚。
诚实与傻瓜之间的区别就在于此。这要求我们,对待不同的人,说话做事一定要有区别!逢人只说三分话,这三分都是真话,那七分不说的,也是真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抛出来的是真心,藏在心里的当然也是真心!所以在为人处世过程中,我们可以忠厚,但绝对不能当傻瓜,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是可悲的,这种丑事千万不要落到自己身上!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掉的馅饼别乱吃
非分之福,无故之获,非造物之钓耳,即人世之机阱。此处着眼不高,鲜不堕彼术中矣。
不该得的福分、从天而降的意外之财,即使不是上天故意诱惑你,也肯定是让你上钩的机关陷阱。如果不睁大眼睛,就很难逃过这些诈术圈套,很少有人不上当受骗的。
几百年前,一个老国王交给他最聪明的臣子一个任务:“你去给我编一本书,叫《各时代的智慧录》,以传给我们的子孙。”
这个臣子接到任务之后,就带着一批人去编书了。他花费了很长时间,整整编写了十二卷,几百万字。老国王看到他编好的书说:“我相信这是各时代的智慧结晶,但是它太厚了,我怕后人不能认真地看完,最好把它浓缩一下。”
臣子又精简了很多,最后将十二部书精简到一卷。但是,国王还是认为有些长,又命令臣子去压缩。臣子无奈,把这卷书浓缩到了一篇文章。老国王还是觉得有些长。臣子不得不又进行浓缩,把一篇文章浓缩到一页,后来又把一页浓缩到一段,最终,浓缩到一句话。
老国王看到这句话,十分高兴:“各位爱卿,这可是各时代的结晶啊!只要大家抓住了这句话,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这句经过千锤百炼的话,就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磕磕绊绊成长到现在,许多骗子给善良的人们上过昂贵的“人生课”,这些都是血泪经验。我们要牢牢记住一个信条——天上不会掉馅饼,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如果不是互有利益关系,谁也没有义务为你提供免费的午餐,就好像糖衣炮弹,蜜糖下包裹的可能是致命的毒药。
收下免费的午餐,就得收下伴随而来的诸多麻烦,这就叫“吃不了兜着走”。
是的,谁不想一夜成名、一夜暴富呢?这样就省得自己辛苦拼命了。但是这怎么可能呢?别人凭什么把自己辛辛苦苦得到的午餐送给你?换句话,你会把自己辛苦挣来的午餐给别人么?如果觉得不可以,那么为什么相信别人可以做到呢?所以,与其把这些毫无根据的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不如自己去努力,挣自己的午餐。
母亲曾跟我讲过一次自己受骗的经历。一天,她走在繁华的马路上,突然看到路边不引人注目的角落里放着一个钱包。钱包的拉链敞开着一半,里面露出几张百元大钞。母亲顿时就动了心,上去把它拣起来。打开一看,里面有五千元钱。
这下可发财啦!母亲正想揣进兜里,旁边过来两个人,警告说:“这不是你的钱,我们也都看见了,要想不让我们告发你,就得分给我们一半!这样吧,你先把这个钱包藏起来,别让人发现了。现在你口袋里有多少钱,随便给点就行!”
母亲心想也可以啊,我口袋只有几百块钱,堵住他们的嘴巴,这些钱都全归我了!于是想都没想,把口袋里的钱全部掏给他们。等这两人走后,母亲越想越不对劲,重新把拣到的钱拿出来,对着太阳仔细一瞧——全是假钞!
骗子就是这么成功的。他们利用了人性中贪图非分之财的弱点,跟鸟儿和鱼儿被诱饵引上钩是完全相同的道理。小人欲有所图,就会抓住你对财富的贪欲,让你主动跳进他们事先设计好的陷阱。
社会是一个大林子,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在这个骗子林立的世界上,我们必须懂点明哲保身的学问。正因于此,凡是电话、网络通知中奖,手机短信告诉领钱的,我们都应该一律不当回事。要知道,世上哪有这么美的事,都让你一个人赶上了?
其实,每个人身上本来就有别人可能有所图的地方,只是受害者本人也许不清楚自己到底能付出什么。这样的人在警惕性不足的情况下很容易上当。
免费的午餐会以很多形式出现,比如善意的面孔背后往往藏着恶心的要求,比如赤裸裸的交易,比如送上门的好事,然而接下来却麻烦不断……记住,没有人能不付出任何努力就得到好处,除非是陷阱。因此当遇到“免费午餐”的时候,一定要继续往前看看,是不是还有好大一个圈套在等着?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如果有人莫名其妙地送午餐给你,一定要动脑筋想想这午餐里是不是有毒?如果有个陌生人无缘无故将一只大包裹送给你,你也一定要怀疑,包裹里面是否装有毒品、炸弹?总之,虽然骗子的圈套和陷阱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牢记两句话,保你安全无虞。
天上不会掉馅饼!
不见兔子不撒鹰!
不要做功高盖主被诛杀的那个人
爵位不宜太盛,太盛则危;能事不宜尽毕,尽毕则衰;行谊不宜过高,过高则谤兴而毁来。
权势不宜太盛,否则会带来危险;做事不要总想一下子做完,等做完人也累个半死;言行举止不可标榜过高,否则会惹来诽谤和诋毁。
读过《二十四史》的人,不禁生出感慨:“开国皇帝打天下成功之后,都免不了要杀戮功臣!”这似乎已成了一条铁律。即使英明君主如汉高祖刘邦,如唐太宗李世民,如明成祖朱元璋等,无一例外。这一规律是如此残酷和血腥,令功臣名将们稀里糊涂地就掉了脑袋。
这一铁律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
曾经无比英明的君主们为何突然变得如此糊涂,如此残忍绝情、忘恩负义?
一言以蔽之,功高盖主是也!正所谓:“树大招风,官大担险。”就是因为你的能力太强、势力太大,而且又不懂得收敛和低调,这个时候就成了老板或上级眼中的刺,弄不好就刺得他满手是血。只要事情到了这一地步,哪怕原来是光屁股一起混的伙伴,你们之间的关系离破裂也不远了。历史上许多开国大臣,都是因功高盖主而又不知进退最后丢掉性命的。
韩信是秦末汉初的军事奇才,年轻时忍受胯下之辱,终于得到机会,辅助刘邦击败项羽,建立了汉家四百年江山。但是权势通天、位极人臣的他,却失去了年轻时的睿智与警醒。他明知自己功高盖主,已是刘邦的眼中钉、肉中刺,对刘邦的统治造成了巨大威胁,但仍然不懂得急流勇退,甚至连低调一点的态度都没有。
不仅于此,韩信还幻想着刘邦把山东等地分封给他,建立一个世代存续的国中之国,永远不向朝廷纳税。到最后,甚至有了将刘邦取而代之的想法。结果可想而知,在刘邦的默许、萧何的精心策划下,他被骗进京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被诛杀。
凡事做得太过、力量用到极点,风头盖过上司,就没有回旋的余地,就无法保护自己。越是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越会招来君主的猜忌,担心这些人垂涎自己的位置,自然要先动手除去他们了。所以人们总是只能共患难,不能共享福。
朱元璋为太子摘刺的故事,又是一个血淋淋的例子。为了让太子接位,能够镇服满朝大臣,朱元璋采取个个击破的办法,逐一将过去一起打天下的丞相胡惟庸、大将军蓝玉等人以各种罪名满门抄斩,剪除了对太子的威胁。看到朱元璋如此残忍地杀人,性情仁厚的太子前去劝阻。朱元璋一句话都没说,只是扔到地上一根带刺的木棒:“把它捡起来!”太子一摸,顿时刺了满手鲜血,赶紧扔掉了。这时朱元璋拿起木棒,用剑将上面的利刺全部削掉,然后交到太子手中,冷笑道:“这些刺,如果我不替你除去,你拿得了吗?”在朱元璋眼中,功高盖主的开国大臣们就像这些扎手的刺,严重威胁了皇权未来的统治。
政治家功高盖主、得意忘形会掉脑袋,而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如果思考不够审慎,在现实中也会乐极生悲。掉脑袋不会,摔跟头倒大霉却是一定的。网络上有位功高盖主的中层经理这样写道:“现在我遇到了许多像朱元璋这样的人,他们攻击并且诬陷我,我被整得好惨、无奈至极。我庆幸没有出生在封建社会,出生在了法治社会,否则我肯定会被那些小人杀了。”
在现实中,如果你有翘尾巴的嫌疑,就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了。
第一,态度上要端正。你要认清形势,无论你的上司多么无能,他就是上司,你就是下属,你不能改变就必须面对。
第二,行动上要低调。将心比心,你也不希望下属的锋芒盖过你吧?所以,不论在公共场合或者私底下,你都要给足上司面子。比如写个报告,做好后可以给上司审阅,让他做些无伤大雅的修改;有上司在的话,别人表扬你的工作不要忘了附带一句,谢谢上司的支持。在大家讨论工作问题时,不要和上司发生激烈的争执,有话可以私底下好好说。
第三,千万不要越级汇报和邀功。这在很多公司都是非常忌讳的。我曾经历过这样的事情,销售员王凯在销售经理肖金指导下,出了一个20万的单,该业绩理所当然算做两个人的。但是王凯觉得所有工作都是自己做的,肖金只是在旁边指点一二,根本就没参与!凭什么把劳动成果占为己有?于是,在愤愤不平之下,王凯给老总发了一封电子邮件说明情况,证明这个单100%是自己做的,跟肖金没关系。老总信了他的话,追加了提成。尽管他的提成增加了,但还是在经理肖金手下干活,从此他的噩梦开始了,肖金动不动就给小鞋穿,最后不得不辞职了事。
我曾听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亲戚朋友之间大多只能同患难,不能共享福。老板和员工之间只能同享福,不能共患难。”创业为什么难?就是因为缺少能一起冲锋陷阵的人,大多员工都期望坐享其成。但也有少数员工忠心耿耿陪老板一起创业,不怕吃苦受累,终于把公司做大做强。这个时候,面对老板的春风得意,功勋员工的心理不平衡了。对于功勋员工的心理变化,老板们当然察觉得到。一般来说,功勋员工的下场无外乎三种:继续做企业的奴仆,另立山头,或者被取而代之。
《黄石公兵法》中有一项“推恩施惠”的主张很值得现代人参考。推恩施惠即有功劳的时候要懂得将功劳向上推;有利益的时候要懂得将实惠分给下面的人。
如果你能够做到推恩施惠,相信不仅可以避免功高盖主的定时炸弹,而且能够成为一名卓越的领军人物,因为你抓住了为人处世中最核心的部分。可以说,这是千百年来秘而不宣的潜规则之一。有很多聪明人,因为不明白这一点,最后稀里糊涂地掉了脑袋。也有很多看起来很傻的人,因为明白了这一点,从而在人生中游刃有余,最终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和一世的美名!
伸出去的拳头只能被人打,收回来的拳头才能打人
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真涉世之一壶,藏身之三窟也。
即使再聪明灵巧,也要显得笨一点;即使再清楚明白,也要显得糊涂一点;人格再高洁,也要显得世俗一点;即使再有能力也不激进,宁可以退为进。这才是立身处世的救命法宝,明哲保身的狡兔三窟。
拳头,只有收回来打人才能打得疼!年轻人往往不懂这一智慧,总是喜欢用愤青思维去做人做事,一厢情愿地将个人的意志强加于别人,这实在是一种愚蠢的自我主义。如果一个人不明白藏巧于拙、以屈为伸的道理,就必然会急于求成,不讲策略与方式,这样必将限制才华的发挥,影响一生的前途和命运!
记得我的大学同学H君,当年刚毕业时,雄心勃勃地想做一番大事。皇天不负有心人,他最终被一家公司录用。到了这家单位仅半个月,H君就洋洋洒洒给领导写了一封意见书,大谈公司内部问题,上至领导的工作作风,下到员工的薪酬福利,将现有的弊病全部列举,并且还提出详细的改革建议。
H君的意见都很正确,但是结果怎么样呢?领导很难堪,虽然口头表扬他“精神可嘉”,却没半点采纳他建议的意思,而且没过多久,就找借口辞退了他。之后,H君又换了不少单位,都没办法长久干下去。
该装傻时装傻,该聪明时绝不含糊!这才是智者处世的原则。凡是真正聪明的人情老手,大都懂得藏巧于拙、以屈为伸的道理。他们不管说什么话、办什么事,都会给自己留有余地,同时韬光养晦,积累爆发的能量。想想看,你在生活中是不是遇到过这样的智者呢?他们平时看起来不怎么显眼,好像什么本事都没有,但关键时刻总能一鸣惊人,让众人刮目相看。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智若愚,即智慧的人表面上看好像愚笨,实则大智在其内心。这并不是让我们去当傻瓜,而是告诉我们懂得隐藏自己,冷眼观物,默默努力。不要咄咄逼人、聪明外露,这并不是让你变成藏头缩尾的“胆小鬼”,而是为人处世要分清主次,懂得方法和技巧。时刻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具有与时俱进的敏锐和灵活。如果在任何时候都是一颗木头疙瘩,那就真的变成傻蛋了!
赫蒙是美国著名的矿冶工程师,毕业于美国的耶鲁大学,又在德国的佛莱堡大学拿到了硕士学位。可是当赫蒙带齐了所有的文凭去找美国西部的大矿主赫斯特的时候,却遇到了麻烦。
那位大矿主是个脾气古怪又很固执的人,他自己没有文凭,所以就不相信有文凭的人,更不喜欢那些文质彬彬又专爱讲理论的工程师。当赫蒙前去应聘递上文凭时,满以为老板会乐不可支,没想到赫斯特很不礼貌地对赫蒙说:“我之所以不想用你就是因为你曾经是德国佛莱堡大学的硕士,你的脑子里装满了一大堆没有用的理论,我可不需要什么文绉绉的工程师。”
聪明的赫蒙听了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心平气和地回答说:“假如你答应不告诉我父亲的话,我要告诉你一个秘密。”赫斯特表示同意,于是赫蒙对赫斯特小声说:“其实我在德国的佛莱堡并没有学到什么,那三年就好像是稀里糊涂地混过来一样。”想不到赫斯特听了笑嘻嘻地说:“好,那明天你就来上班吧。”
以屈为伸方为真英雄!才华在没有兑现之前,是一文不值的粪土!所以我们一定要让自己智慧起来,懂得隐藏自己的拳头,在关键时刻才能猛力打人!要知道,我们这一生要做许多事,不可能每件都劳心费神、张扬冒进,我们应该轻舟漂水、进退自如。
在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种景象——很多人四处折腾、喊来喊去,生怕别人不知道他很聪明,他很忙,他在做事情……结果到头来,没见他做成一件大事,还是慷慨激昂却一无所有的老样子。岁月一天天地流逝,别人都变得越来越富有,他依旧朋友很少、收入很低,一大堆的理想等着实现。即使这样,他还在到处宣扬着自己的某个计划,恨不得让全世界都听见。
在这个世界上,拼命穷忙而不得要领的人比比皆是。很多人之所以一辈子都碌碌无为,那是因为他活了一辈子都没有弄清楚该怎样去做人做事。一个人不管有多聪慧、多能干,背景条件有多好,如果不理解如何去做人做事,那么他最终的结局也是失败。他并不缺少才华,更不缺少勤奋,但每天的工作仍然毫无效果——因为不懂做人做事的基本方法,付出很多却得到很少。而那些在转眼间就能飞黄腾达的人,他们总能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成功——这是因为他们掌握了四两拨千斤改变命运的神奇手段!
所以,迈向成功的第一步,不是释放自己的能量,而是以屈为伸,隐藏自己的才华。我们当然需要表现自己的聪明才华,但在表现之前最好把它包装一下,做到进退自如,给自己留有余地!切记,收回来的拳头才能打人,伸出去的拳头只能被人打!
第二章 风光时的朋友是铁,落难时的朋友是钻石
攀龙附凤是人的天性
饥则附,饱则翱;燠则趋,寒则弃,人情通患也。
穷困潦倒时投靠别人,吃饱了就远走高飞;对富贵的人巴结,对贫穷的人鄙弃。这是每个人都有的通病啊!
穷人没有亲戚,“亲戚”这个词就是专用于富人的。有句话说得一针见血:“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确实如此,当你春风得意之时,人人都想跟你交朋友,在众人眼中,你的缺点也很可爱。当你落难遇险之时,昔日的亲朋好友呼啦啦跑掉大半,一下子跟你彻底划开界限,即使优点也变得一文不值。这时你才发现,在风光时巴结你的,几乎全是唯利是图的小人。困难时留在你身边的,才真正拿你当朋友!
明代富商沈万三,原籍吴兴南浔镇。小时候特别穷,连一件完整的衣服都穿不起,全身上下都是补丁,走起路来不是后面露屁股,就是鞋子前面露脚趾。街上讨饭卖唱的都不搭理他,在他面前都感觉特有尊严,用嘲笑的口吻叫他“光屁股”。
有一次,他实在饿极了,看见镇上一个店老板的儿子正坐在店门外吃甜糕,就笑呵呵地问:“兄弟,能不能给我吃两口,我实在饿坏了。将来我一定会加倍还给你!”店老板的儿子斜他一眼,说了一个字:“滚!”然后放狗咬他,追得沈万三满街跑,在人们的哄笑声中飞快地逃走。
后来,沈万三在外打拼,混出了名堂。他是中国明代的大富豪,富可敌国,连皇帝都知道他的名字。他出资帮助朱元璋营建首都南京,而且出资建了明城墙正阳门、三山门、通济门和聚宝门等处。当年那些不理他的人,现在都想跟他攀上关系,他家宅子的大门都快被挤破了。人们不惜重金贿赂看大门的家丁,都希望能见他一面。
可沈万三是怎样做的呢?他在街上摆了上百桌酒席,宴请当年和自己一样贫苦的乡亲,让大家都来吃个饱。一贫如洗、没米下锅的人,吃完饭还能分到五斤粮食加二十文钱。这时众人都竖起大拇指,夸赞他是全天下最有魅力的好心人!
如果你成功了,一定有人巴结你、讨好你;但你可千万别失败,一旦失败他一定会像避瘟疫一样避开你。每个人都喜欢接近成功的人、走运的人,而避开失败的人、倒霉的人。即使是世界上你最爱或最爱你的人,也无一例外!
这是世之通病、人之常情,符合人性趋利避害的特点。从古到今,人人都喜欢跟有钱人交往,不愿跟穷人做朋友,因为前者有便宜可占,后者没油水可捞。《菜根谭》中说:“炎凉之态,富贵更甚于贫贱;妒忌之心,骨肉尤狠于外人。此处若不当以冷肠,御以平气,鲜不日坐烦恼障中矣。”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富贵之家比贫苦人家更显得明显;嫉妒猜疑的心理,在至亲骨肉之间比外人表现得更为厉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用冷静的心态来看待,那就会天天处在烦恼的困境中了。
从全新角度来看,其实嫌贫爱富的人性推动着社会发展。如果人都喜欢穷、崇尚落后,那么还有谁愿意从事体力劳动?还有谁愿意进行脑力创造?哪儿来得吃的、穿的、用的和住的?哪儿来得新生活?这样,社会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
穷人大都喜欢说“人穷志不穷”这句话。他们认为只有贫穷才能使人更虔诚,信仰只有在贫穷那里才有最完美的表现,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害怕有钱就变坏,而不敢去挣钱,这是无能的表现,当你没钱时,可以骂金钱是粪土;当你急需用钱时,才发现自己是粪土。如果因为害怕老鼠,就说不能打老鼠,那是胆小、懦弱的表现。
在人类攀龙附凤的本性下,是否还有真正不掺杂任何功利的朋友存在?答案无疑是肯定的。时间能考验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正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当你失去往日的财富权势,突然从高位跌到低处时,你们之间的友情还在不在?还真不真?是不是因为你对他没有任何利用价值,他就不理你了?这个时候,你就能准确地判断出谁是废铜烂铁,谁是你人生中真正的钻石!
对于人的本性,我们没什么可抱怨的。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更何况是这种千年不变的人性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不是好人与坏人的关系。我们不应为此愤慨和不平。在现实人生中,我们除了挑选真正的钻石级朋友外,更应该全心拼搏,奋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一个资源多的人喜欢与另一个资源同样多的人进行交换
曲意而使人喜,不若直躬而使人忌;无善而致人誉,不若无恶而致人毁。
违背自己的心意讨好有权有钱人的欢心,乞求他们的恩赐,不如保持正直,并积极提高自己的能力,丰富自己的资源,让别人去嫉妒;没有值得称道的善行却让人赞颂,还不如没做坏事却遭小人诽谤。
小米家里很有钱,所以在小玩伴中,他的玩具是最多的。然而,大家一块玩的时候,他是最不开心的。我很好奇地问:“你有那么多的玩具,为什么还不开心呢?”小米说:“正因为我的玩具最多,所以常常有人抢我的来玩,可是他们却没有什么玩具给我玩。”我继续问道:“在小伙伴中,你觉得谁是你真正的朋友呢?”小米回答:“只有一个,他叫小云。”“为什么跟他关系最好?”“只有他从不抢我的玩具,每次都是跟我交换。”
从幼儿园开始,我们就开始有自己的一套选择朋友的原则了——都想跟比我们玩具多的人交往。换个说法,就是“攀龙附凤”。我们攀的是什么龙,附的又是什么凤呢?说白了,是那些资源多的人。
而那些资源多的人又是怎么想的呢?好了,现在让我们回到开头的小故事。一个玩具多的小孩,会把一个玩具数量跟他差不多并且经常跟他交换玩具的小孩当作真正的朋友。我们成人世界又何尝不是如此?资源多的人,更愿意跟那些资源同样多的人交朋友。那些资源少、常常依附于他的人让他心里不舒服——就像幼儿园小米说的那样“他们常来抢我的玩具”,世界上又有谁喜欢自己被“抢”呢?
所以,当你开始盘点自己的人脉关系之前,请先冷静地问问自己——你对别人有利用价值吗?
每个人都期望找到有利用价值的朋友。你手里的资源越丰富,身上可供人利用的地方越多,证明你越具有价值,而当你越有价值,就越容易建立强大的人脉关系——在某种程度上说,这就是人脉的真相。
曾经有人认为,保罗·艾伦是一位“一不留神成了亿万富翁”的人。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真正的原因是因为他年轻时就与盖茨在一起,他们志趣相投,一起干事业。当初他们将一家名为微软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公司在波士顿注册,总经理比尔·盖茨,副总经理保罗·艾伦,这就奠定了他的未来。
现在微软公司已成为世界上的一个巨无霸,总经理已成为人所共知的世界首富。副总经理在总经理的巨大光环下,虽然有些暗淡,但在《福布斯》富豪榜上也名列前五位,个人资产达210亿美元。也许,在世人的眼里,保罗·艾伦是被盖茨利用了,但是如果没有这种利用,他未必能够像今天这样有钱。
“利用”这个词,听起来好像很不舒服。在这里我们需要脱离其表层意思来理解,比如我们在公司工作,其实便是一种利用关系。因为我们身上有可利用的价值,像知识、技术、聪明的头脑、有力的双手等,于是就可以通过出卖自身的资源获得劳动报酬。这便是一种交换关系,也是一种利用关系。这种交换也是一种公平交换,你具备的资源越多,获得的报酬也就越高。
在一个主题为“创造财富”的论坛上,有一个人说:“请大家写下和你相处时间最多的6个人,也是与你关系最亲密的6个朋友,然后记下他们每个人的月收入,从他们的收入我就知道你的收入。为什么?因为你的收入就是这6个人月收入的平均数!”
大家都说他这是在胡言乱语,怎么可能呢?但经过测验,基本应验了这一“真理”。实在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最后,这个人总结说:一个人的财富在很大程度上由与他关系最亲密的朋友决定。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很容易理解,正是因为世人都偏爱公平交换,你交往的人资源都比较一般,所以你们之间互惠互利的资源十分有限,通过互利交换之后,你们大体上总的收入也就看起来相差无几了。这就是人际交往中的隐形法则——我们看不见它,但是它无时无刻不在起着作用。
犹太经典《塔木德》中说:“和狼生活在一起,你只能学会嗥叫,和那些优秀的人接触,你就会受到良好的影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渐渐成为一名优秀的人。”这句话的确是人类社会的“金科玉律”,所以,如果有可能,我们要与那些资源多的人、优秀的人交往,这样可以让我们学到更多东西。
然而这只是一种一厢情愿的理想模式。社会上只有少数才是资源多的人,大部分都是资源一般的人。这个时候,资源多的人对那些蜂拥而来的“朋友们”就会有不同的对待态度。如果前来交往的人拥有同样多的资源,他会满心欢喜、引为知己。如果前来拜会的人资源太过一般,那么他就会不屑一顾,表现得十分不乐意。
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并不是你主动跟优秀的人交往,别人就会接受你。假设你几乎认识世界上所有重要人物,比如比尔·盖茨、马云、张艺谋等,这个时候你的人脉够牛吧?但如果你这个时候的身份只是一?乞丐,你想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这就是说,虽然你认识这么多一流人物,但他们根本不睬你!你每天过的仍旧是穷困潦倒的三流生活!
这就是现实的残酷之处——没有任何一个总经理级别的人,会热情地和一个乞丐称兄道弟。如果有的话,这也一定是一个思维有些另类的怪人!换句话说,你认识优秀的成功牛人容易,但要利用到人家手里的资源可就难了!一个资源多的人喜欢与另一个资源数量、质量对等的人进行交换。唯有在这种情况下,公平交易才能实现。如果我们的资源不够多、不够好,充其量也就是一个“索取方”,完全成为对方的负担。如果你想与那些资源多的人交往,并且希望跟他们之间的友谊稳定持久,那么请先丰富你的资源。当你拥有的资源与他们大致对等时,他们就会非常乐意跟你打交道。
请牢牢记住这一点吧!别总是妄想一个资源多的人无偿为你服务,只有当你的资源与之相当,他才会真正把你当做朋友!
宁得罪十个君子,不得罪一个小人
君子而诈善,无异小人之肆恶;君子而改节,不及小人之自新。
如果伪装成一个善良君子,和恣意作恶的小人就没什么区别;君子如果改变自己好的操守志向,还不如小人痛改前非。
在这个世界上,庸碌小人并没什么真才实学,却凭着能把咸鱼说得游水、让死人开口说话的本领,从而春风得意、前途无量。中国有句古话,叫“学做事必须先学做人”。自古以来,会做事的终究不如会做人的,四处碰壁、历尽坎坷的必定是不懂人情世故的君子;飞黄腾达的则多是左右逢源的人情老手。
我参加工作以后,爸爸经常在电话里告诫我不要得罪小人。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不得罪小人,不要让小人抓住把柄,才不会在阴沟里翻船。经历过因为戒备小人而寝食难安的太多,于是古人传下来一句话,以告诫后人——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有些人在这句话上添油加醋,又成了另一句话——宁得罪十个君子,不得罪一个小人。可见说这些话的古人吃过小人的苦头,所以他们才说得罪不起。
为什么“宁得罪十个君子,不得罪一个小人”呢?这是因为君子会反思自己,不和你计较;小人却会长久地记恨你,绝不会饶了你。君子一言不合拍案而起,小人却善于背后报复。得罪了君子,我们还知道因何得罪,如何补救。得罪了小人,却让我们如坠云雾之中,哪天遭害了也想不起是谁。得罪了君子,反倒结识了一位朋友,君子只认理、不记仇,事情过了便云淡风清。得罪了一个小人,便多了一个敌人,从此一刻也不得安宁。
与君子相遇,足够幸运。君子的谦恭、忍让,使得得罪君子变得很困难,因为他通常对你的所作所为一笑置之,甚至,给你真诚的意见和建议。如果与小人相撞,就非常不幸了。他们造谣生事,挑拨离间,有仇必报,拍马奉承,落井下石,往往带着伪善的面具。他们是善于制造陷阱的工厂,在一举手一投足之间,就能让你寝食难安。
然而我们最需警惕的,倒还不是小人,而是伪君子。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伪君子往往隐藏最深,他们要么沉默寡言,以胸有城府的形象出现,要么就是假装热情真诚,好像跟你是世界上最好的朋友,为了你可以两肋插刀、万死不辞。殊不知,这正是最欺骗你的地方。我们一定要保持警惕,千万别被人卖了还帮着数钱!
《笑傲江湖》中伪君子岳不群的形象一定让你印象深刻。岳不群行走江湖20多年,处处行为周正、为人坦荡,博得了“君子剑”的美誉。但是随着剧情的发展,他伪君子的一面逐渐暴露出来:打着救人危难的旗号,将林平之收归门徒,默认甚至促成女儿与林平之的婚姻,目的却是为了得到《辟邪剑谱》,最后竟置女儿的终身幸福于不顾,将林平之置于死地;对结发之妻巧言令色、百般蒙蔽,可谓费尽心机。到后来,君子剑的形象轰然倒塌,露出了伪君子的嘴脸。
像岳不群这样的虚伪之人,却要时时装出一副正人君子的模样,他们的内心世界和外在表现有着巨大的反差,甚至矛盾。某种程度上讲,伪君子比真小人更高一级。真小人是低档的无赖,伪君子则是高档的小人!跟这样的人打交道,还不如跟那些痛改前非的真小人做朋友。
刘志浩是一家公司的策划总监。有一次,他在上司那里受了莫名其妙的批评,心里觉得冤屈,就跟自己的同事黄春明倒起了苦水。黄春明善解人意,一边对他表示理解,一边痛陈这位上司的斑斑劣迹,说得志浩心里暖洋洋的,于是两人热乎得就像一对亲兄弟。
几天后,刘志浩刚进公司就被上司叫去,宣布免去他策划总监的职务,改由黄春明担任。刘志浩实在接受不了这样的决定,就懊恼地离职了!后来才知道,原来黄春明在背后偷偷告了他一状,把他们那天的谈话添油加醋告诉了上司。这位上司又恰巧喜欢偏听偏信,于是就决定让黄春明取代他在公司的位置,这个位置黄春明眼红很久了!在名利与心机面前,友情竟是如此不堪一击!
黄春明是一个标准的伪君子,表面上跟人打得火热,好像可以“抛头颅洒热血”,但突然就会背后一刀,让你死得非常难看。这说明伪君子比真小人更可怕。真小人容易分辨,他们或不讲道理,或刁钻泼辣、蛮横粗暴,赤裸裸的卑鄙无耻,让我们未见其人,先闻其味,有足够的时间事先提防。伪君子就不同了,挂着正派的面具,说话做事挺有“道理”,让你难辨真假,极容易上当受骗。
所以,在交朋友的时候,以下这几种人需要提高警惕,对其不可掉以轻心。
一、阴险的人
阴险的人没有明显的标志,一般情况下,短时间内不容易辨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终究会露出蛛丝马迹。阴险之人的表现大体有以下几个特点。
喜欢造谣生事。他们把造谣生事当成家常便饭一样,乐此不疲。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诽谤别人,诋毁别人的名誉。
喜欢挑拨离间。他们为了达到谋取个人利益的目的,通常会使用离间法挑拨朋友之间的感情,好从中坐收渔利。
擅长拍马奉承。这种人嘴甜如蜜,善于恭维别人,拍马屁,无中生有说别人的坏话。
具有势利眼病。他们对有权有势的人关怀备至,一旦有一天他们发现自己所依附的靠山,调离此处或出现问题轰然倒塌,他们就会落井下石,迅速抛弃对方,另寻高枝。
二、吹牛的人
社会上有不少虚荣心强的人喜欢吹牛,妄图通过吹牛抬高自己。吹牛的人是虚伪的,因为吹牛等同于谎言,而谎言很容易被人戳破。如今的社会,弄虚作假是长久不了的,最终还是需要真本领。
面对吹牛的人,你如果不得不和他打交道,那就赞同他,并且表示出对他的欣赏。比如在他的朋友面前称赞他,可以当着他的面说,也可以当他不在时说。或者少说话,就静静听,适时地点头应声。如果并不是非要和他交往,那么就尽量少接触吧!
三、嫉妒心强的人
在生活中,那些对别人的荣耀和成功过于在乎的人,都可能会产生嫉妒心理。在嫉妒心理的驱使下,犯下滔天大罪都有可能。忠告那些嫉妒心强的人——“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只有摆正心态,勇于奋斗,你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荣誉和成功!
四、不孝的人
俗语说:“百善孝为先。”如果一个人连父母都不爱,那他对待朋友的态度也一定不会好到哪去。尽管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市场意识越来越强,但是父母亲情总不能用金钱来衡量吧。
对那些不孝而不知耻的人,要记住“不孝父母,不堪为友”的说法。因为连自己父母都不孝顺的人,你别指望他会对朋友付出真情,即使对你目前不错,那也是因为有他的利益所在,迟早有一天,会让你痛悔今日之交!
永远不要瞧不起看起来很俗的人,他们或许就是最不俗的人
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
大鱼大肉并非真正的美味,真正的美味只是粗茶淡饭;超凡脱俗的人,算不上世间真正的聪明人,真正的聪明人,可能就是那些看起来很俗的人。
我曾看到这样一句话——永远不要瞧不起那些现在看起来很俗的人,若干年后他们或许就是最不俗的人!也许,现在的你处于一个优越的位置,很多人都不如你,在你眼中,他们是那样的俗不可耐、平庸之极!但请你收敛起清高孤傲的心,因为若干年后,你或许会发现一切都改变了,那些看起来很“俗”的人个个都成了大人物,而自己很可能还在原地踏步。这绝对会是心理上的一种刺激。
在古代,那些隐居山林的智者大多都具有经天纬地之才,并且大都有怪癖,其中之一就是清高孤傲、曲高和寡,只和自己相知的人来往,对其他人更是不屑一顾。《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才和有卧龙之称的诸葛亮见上一面,古人的清高孤傲在这里表现得就十分明显了。另外,著名诗人陶渊明曾用菊花表现自己的清高孤傲,这是因为他隐居深山,不和官宦同流合污。
不过,到了现代,智者的清高孤傲早被打击得七零八落了,因为在当今社会,想找几个有能力甚至在某方面是天才的人根本不费什么事,当大家都是能人的时候,就不要奢求自己还能清高孤傲起来了。才华横溢而又年轻帅气的成功人士大有人在。所以,如果你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就不要以自己那点微不足道的“本钱”孤高自傲了,因为这可能正是你失败的原因。
从小学到大学,陈佳一直是别人羡慕的对象,他不仅长得英俊而且成绩好,并且文艺、体育上也能捧上几个大奖回来。毕业后,陈佳被聘到一家跨国企业做总经理助理。第一天工作时,陈佳发现原来经理助理并不只是他一个人,还有另外一个同事,从总经理介绍看来,这个人绝不逊色于自己,一向十分自信的陈佳感到了压力。虽然对方总是笑眯眯地对自己说话,但陈佳总会感到一丝寒意。虽然总经理有两个助理,但是并不意味着陈佳的工作就会轻松许多,带着对同事的“寒意”,陈佳开始了职业生涯。
一次会议结束后,总经理对两个助理说:“最近和外商有一个谈判,你们之中有个人要和我一起去,但是我现在还不能决定谁可以胜任。所以现在进行一个小型的资格考核。题目是,在一周内了解这几个人的性格和家庭情况。我会把你们安排在两个不同的部门之中,前提是你们不能“泄密”自己是总经理助理,并且不能向你已经了解的人打听你想知道的人。”很快,陈佳被安排到市场部,而那个人被安排到财政部。一向自信的陈佳被这个题目难倒了。因为他始终找不到一个叫林云的人,更无法去了解他了。一周的考核时间很快结束了。总经理看完两个人的调查结果,吃惊地问陈佳:“你怎么没有找到林云?”陈佳一时无语。“他就是我们公司门口的保安,我记得他还带着你的朋友去市场部找过你。这次考核的主要目的是考查你们的交际能力和信息总结的能力,所以,这次你落选了。”陈佳十分懊恼。
为什么陈佳没有找到这个叫林云的人?因为他根本没有料到一个公司的保安竟然和许多公司经理级人士一起排列在名单之上。而没有想到的根本原因,是陈佳骨子里存在那点不合时宜的“孤高自傲”。陈佳开始审视自己的性格,他打电话问朋友们——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得到的结果几乎一致:有点清高。这时,陈佳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尝试让自己“俗”起来,于是他发现原来自己的眼界是多么狭隘!
没有谁比谁高雅多少,每个人都是俗人。生活在滚滚红尘之中,即使是神仙下凡也注定无法躲开世俗的追击!说到底,我们都是常人,即使身居高位,即使拥有万贯家财,即使声名远播,即使众人仰慕……我们都应该记住自己本来就是一个世俗之人,没什么了不起。
世界上几乎所有具备完美人格和高尚品德的人,都是在不动声色中实现着自己的理想。一代思想大师孟子,拥有无穷的智慧。尽管如此,他仍是平凡依旧,看起来跟一个老农没什么区别。一次,齐国的一个人与孟子相遇,问孟子说:“国王总打发人去探视先生,想必您一定有什么与别人不同的地方吧?”孟子回答说:“我能有什么与别人不同的地方呢?即使尧舜禹也同一般人一样啊!”
每个人都是大同小异,我们没必要把自己搞得过于鹤立鸡群、清高孤傲,这样做的后果只有被世人孤立,从而无人与你交朋友,真正变成孤家寡人。《菜根谭》中有这样的话:“士君子之涉世,于人不可轻为喜怒,喜怒轻,则心腹肝胆皆为人所窥;于物不可重为爱憎,爱憎重,则意气精神悉为物所制。”意思就是告诉我们要让自己表现得与一个常人无异,哪怕你身怀绝技以及兴趣爱好都很突出,也要做出一副?混沌沌的俗人模样。这才是悟透世间三味的聪明人!
从今天开始,千万不要因自己的那点优点而对人“另眼相待”,否则只能让你成为一个自负的孤独者,被排斥在众人之外。长此以往,你的人脉就会被自己束缚,出现沟通的障碍,所经营的事业自然也是进展缓慢。因此,你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我跟人一样,人跟我一样,圣人和我也没什么不同。一个人只有在平凡之中保持纯真本性,进而才能显出英雄本色。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地至秽者多生物,水至清者常无鱼;故君子当存含垢纳污之量,不可持好洁独行之操。
污物之地往往滋生众多生物,极为清澈的水中反而没有鱼儿生长。所以真正有德行的君子应当有容人度量,绝不能自命清高、孤芳自赏。
《汉书》中有句话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思就是说,河水太清澈了,鱼儿就没法生存;一个人太苛刻了,就很难交到朋友,没人敢跟他打交道。凡事都有利弊,从一方面来说,水清本来是个好事,因为混浊的水会让鱼窒息。但水太清了,就不是好事。这需要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大鱼需要吃小鱼,小鱼需要吃更小的水生物,最小的水生物需要吃水藻,而水藻类的微生物存在是不会让水非常清的,也就是说如果水非常清了,就没有水藻,而作为上级食物链的鱼也就没有食物吃了,没有食物自然也就无法生存了。
在这个世界上,谁又能保证自己不犯一点错呢?人与人之间总会有看法和思想的区别,对方不可能跟你的行为举止一模一样。毕竟,谁也不是谁肚子里的蛔虫!我们不能抱着自己那套标准严苛地去要求他人,总得容忍一些不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事物。
美国的乔布和沃兹是“苹果Ⅱ”微电脑的开发者,他们的一个重要的合作者是马克库拉。其实,最初光顾乔布和沃兹两位年轻人的并不是马克库拉,而是乔布的老板介绍来的一个名叫唐·瓦尔丁的人。
当唐·瓦尔丁来到乔布的家中,看见乔布穿着牛仔裤,散着鞋带,留着披肩长发,蓄着大胡子,不管怎样看都不像是一位企业家。于是,唐·瓦尔丁就把这两位奇怪的年轻人介绍给了另一位风险投资家马克库拉先生。
马克库拉原来是英特尔公司的市场部经理,对微电脑十分精通。他并没有被乔布和沃兹的样子“吓坏”,而是先考察了乔布和沃滋的“苹果Ⅱ”样机。最后,马克库拉问起了关于“苹果Ⅱ”电脑的商业计划,而乔布和沃兹只精通于技术,对商业买卖一窍不通,所以二人面对马克库拉的提问,一下子面面相觑,说不出话来。但马克库拉并没有因此失望,而是决定和这两位年轻人合作,并出任董事长。
唐·瓦尔丁,就因为对乔布和沃兹的外表形象过于求全责备,而丧失了一个有可能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成功机会。而马克库拉却与他相反,没有对乔布和沃兹求全责备,而是与他们进行了深度的接触了解,所以他成功了,他抓住了人生中重要的机会。
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很多肯定和我们不是同路人,无论是志趣还是性格都与我们不合,甚至格格不入。但这些都不要紧,要紧的是他对我们的事业发展是不是有用。在这个时候,苛求完美不是一种正确态度。
不要强迫别人一定要跟自己相同,须知“方便有多门,根机有多种”;更不必要求人人都顺从自己的意思,眼耳鼻舌各司其职,才能成为健全的有用之人。有了铁路,再建一条公路,甚至再加高速公路,分工合作,才能发挥更高的功能。有人说:我们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了一口的苹果,带有各种各样的残缺,都有这样那样不如意的地方。确实如此,你必须让自己接受这个事实。如果你过于追求完美,对人求全责备,那一定严重影响你的人际关系,就会没有一个人敢跟你交朋友,你也将因此错过成功和幸福的机会。
有这样一个禅学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古代有位禅师,一日晚上在禅院里散步,突见墙角边有一张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位出家人违犯寺规越墙出去溜达了。老禅师也不声张,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而蹲。过了一会,果真有一小和尚翻墙,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
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父。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父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一个人的心能包容一个家庭,就能成为一家之主;能包容一个城市,就能成为一市之长;能包容一个国家,就能成为一国领袖。在现实世界中,几乎每个成功人士都有容人的雅量,从而交到各个层面的朋友。当他遇到麻烦时,到处都有人主动帮忙,从来不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这就告诉我们——朋友的缺点,你要宽容;伴侣的缺陷,你要容忍;同事工作能力低下,你要有一颗激励之心。要知道,世间并无绝对的真理,没什么东西一定就是对,或者一定就是错。所谓的对错,只不过因为立场不同、角度不同,得出的观点也就有所区别罢了。我们眼中看到的缺点或不可理解的事情,站在对方的立场看,很可能就是理所当然的。朋友对你说了谎,应先思量他是不是有什么为难之处?或许就能体谅他了。若是不加思考就把丑话说出口,朋友想必是做不成了。对你,对他,都没好处。
芸芸众生,性格各异,你不可能喜欢每一个人,也无法让所有人喜欢。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对自己不喜欢的人嗤之以鼻或敬而远之,这种做法其实是过于偏颇的行为,势必对人际关系和事业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如果你想获得更多的朋友,就不要过于苛求完美,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一、对朋友生活、工作中的习惯要给予尊重。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作息方式、家庭背景,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习惯也不可能与你相同,所以,尊重别人的习惯应当是最起码的要求。
二、不念人恶。就是说不要对朋友过去的错误耿耿于怀。朋友之间的矛盾,总会随时间的流逝而减淡,抓住过去的恩怨不放是不明智的。忘记以前的不愉快,以后还会是朋友。
三、不责人过。就是不要责难对方犯下的小错误。《菜根谭》中说:“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这句古语告诫我们,攻击别人的错误不可太严厉,一定要考虑对方的承受能力,否则虽然泄了一时之愤,但也破坏了人际关系。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人之过误宜恕,而在己则不可恕;己之困辱宜忍,而在人则不可忍。
对于别人的过失和错误应该采取宽恕的态度,而如果错误在自己那么就不能宽恕;对于自己遇到的困境和屈辱应当尽量忍受,如果困境和屈辱在别人身上就不能袖手旁观,忍心不顾。
记得我上小学时候,教室墙上挂着这样一幅字——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当时每天见它那样挂着,并没想这句话的深意。在以后的成长中,我发现这幅字就像神奇的法宝,运用得当,总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许多成功人士,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大都恪守这一处世法则。
某位著名的IT经理,在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说:“在我看来,人生其实很简单,归根结底就是八个字,‘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如果能做到这一点,许多事情就能豁然开朗!”这位经理所说的,正是《菜根谭》所推崇的处世之道——待人要宽,律己要严。
待人为什么要宽?为的是给人自新的机会。律己为何要严?因为不严会放松自我约束,让小错误发展成大错误。这是一种规范的待人之道,也是为人处世最重要的原则。它的核心是强调自悟,对事物的标准,要有一个超然的体悟,对是非的判断,要有一个尽可能客观公正的把握。一个具备这种高贵品格的人,他的成功将是水到渠成的。
明王朝的建立,大将军徐达功不可没。儿时与朱元璋一起放牛,长大后一起打仗。有勇有谋,深得朱元璋的喜爱。但是,就是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人,却从不居功自傲,而是律己甚严。
徐达处处跟士兵同甘共苦。遇到军粮不济,士兵填不饱肚子,他主动少饮少食,把口粮节省下来分给他们;大军还没扎好营寨的时候,他从不提前进帐休息,一定会等到大家都安顿好了,他才放下心来;士卒伤残有病,他亲自慰问,端药治疗;如遇上兵士牺牲,他会更加重视,筹集棺木葬之。所以,明军将士对他无不既感激又尊敬。
在生活方面,他也无声色酒财之好。史书记载说:“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所疵,昭明乎日月。”朱元璋曾经赐给他一块好地皮,但正好处于农民的水路必经之地。家臣看到有这个好处,于是用这块地皮谋取私利,向农民征收“过路费”。徐达知道后,马上将此地上缴官府。
朱元璋用严刑重刑,杀了包括功臣在内的十多万人,可是徐达却得善终。他病逝于南京之后,朱元璋为之辍朝,悲恸不已,追封他为中山王,并将他的画像陈列于功臣庙第一位,称之为“大明第一功臣”。能逃过朱元璋“诛杀功臣”的屠刀,不得不说,这跟徐达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处世之道是分不开的。
在现实中,我们往往又是怎样做的呢?如果你注意观察,就会发现许多人采取的方式恰好相反,他们把这句话颠倒了一下,变成了“严于待人,宽以律己”。对自己很宽松,什么都能做,做了坏事也从不感到羞愧,但对别人却要求极严,犯一点错误就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有一点小事对不起自己就喋喋不休。
“以圣人望人,以常人自待”,用圣人的标准要求别人,却用常人的标准对待自己。像这样的人,他交不到几个朋友,做起事情来,也很难跟别人顺利地合作。因为他不懂得什么叫做“恕人”,只知道用最苛刻的标准去要求别人,用最宽松的标准对待自己。这是一种严重自私自利的体现。为什么不想想,你有什么资格这么要求别人?又有什么资格如此放任自己?
一个这样的人,往往不能客观地看待问题。一旦境遇不顺,就会抱怨别人对他怎么不好,社会如何不公。受到一点委屈,就会大呼小叫。社会上有不少这样的人,他们总认为自己怀才不遇,觉得全世界都是凶手,全都对不起他。他们永远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眼睛盯在别人身上,从来不反思,到头来吃亏的,肯定还是他自己——长此以往,将没有任何人喜欢他。即使是一个深爱他的人,也终将离他而去。
如果一个人能对自己严格要求,凡事身体力行,那就没有过不去的坎,攻不克的难关!另一方面,当我们遇到别人陷入困境中,而自己又可以举手帮助的时候,切不可袖手旁观、做冷冰冰的无情路人。如果自己确实有能力,就尽量伸手扶一把;没能力帮,也尽可能分担他人精神上的痛苦。今天我们能感同身受,给予别人最大的支持,明天当我们落难时,他人就会慷慨解囊,以同样的真情回报我们。
为人处世的要点就在这里——以责人之心责己,就会减少很多过失;以恕己之心恕人,就可以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不应该总是去抱怨别人。如果你总是抱怨别人,就请先想想自己又是怎么做的?不要只看见别人眼中的刺,而看不见自己眼中的横木!请将心比心,对别人多点理解与宽容之心!
记住别人的好处,忘记别人的坏处
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过则不可不念;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则不可不忘。
给别人的恩惠和帮助,不要挂在嘴上念念不忘。对不起别人的地方,我们一定要时时反省;别人对我们的帮助不能忘记,而对不住我们的地方,需要有一颗体谅之心。
他是一个孤儿,曾经先后被三户人家收养。
第一户人家从五岁到八岁共养了他三年,后来他们因为有了自己的儿子,便将他送了人。他不肯走,结果被养父母打得浑身是伤。实在挨不过了,痛不过了,才断了回去的念头。
第二户人家养了他五年,到十三岁那年,还是被狠心的养父母送了人,原因是他们收养了自己亲戚家的一个儿子,好过这个没有一点血缘关系的人。
他还是不想走,哭着喊着爸爸妈妈,你们别赶我走,我一定会听话的,我会做很多事来养活自己的,只求你们别赶我走。
最终他还是没有被留下来,又去了第三户人家。
第三户人家只养了他一年,就因为不愿意拿钱供他上学,而将他赶出了家门。
已经习惯了被人抛弃的他,居然再也没有了哀求的欲望,只想早点逃出牢笼。才十四岁,他就成了街头的一名流浪儿。
刚开始,他只能从垃圾桶里捡些剩饭吃,后来他结识了一些流浪儿,于是便跟着他们一起卖花,给人擦皮鞋,还四处捡破烂。困了就睡在下班的商店门口,第二天天不亮便被商店的主人用脚踢醒。
过了六年流浪生活后,他去了一家建筑公司当泥水工,算是有了一份正当工作。他用那点可怜的收入报考了夜校,获得自考文凭的那年他已经22岁,顺利进入一家公司当起了推销员。
还有什么苦他没有吃过呢?正是由于他能吃苦,他的业绩很快便排在了所有推销员的前面。他当上了销售部经理。
再后来,他开起了公司,当上了老板。有了钱,也就有了房子、车子,凡是应该有的也都有了。
他什么也不缺了,唯一缺少的就是父母亲情。他决定将他的三对养父母都接来与他同住,200多平方米的房子,完全能够住下来。他还叫他们爸爸妈妈,给他们好吃好住。
他的助理,也是曾经跟他一起流浪过的朋友说:“你疯了,你的养父母曾经那样对你,你还想给他们养老送终啊?他们抛弃你、虐待你的事情,难道你都忘记了吗?”
他说:“是的,我都忘记了,我为什么要记住呢?我的苦难已经够多的了,我不想全都记在心里。”
他接着说:“我只知道,他们曾经给过我一口饭吃,给过我睡觉的地方,我才没有被饿死冻死。如果没有他们,我很难活到今天!”
在如此环境长大的孩子,一般有两种人生走向:一种孩子心理严重失衡,对世界和别人充满仇恨,长大后沦为罪犯,报复社会;另一种则由于看尽世态炎凉,以超强的心理素质化解全部委屈。他们或许没有上过几天学,但在社会上早把人情世故这本无字天书读得滚瓜烂熟。他们在社会大学的学历已经是博士后级别!像这样的人,一旦出手亮剑,就意味着无往而不胜!就这样,他们从一无所有到腰缠万贯,从穷困潦倒到飞黄腾达。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与这个世界达成了和解,不仅懂得如何操纵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复杂游戏,更懂得宽恕和感恩的深刻含义!在某种意义上说,第二种人不仅是名副其实的成功者,更是一位智者!
一个人的境界高低决定了其成就的高低。如果只记住别人的坏,而全部忘记别人的好,那么必定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这样的人做什么事情都放不开,锱铢必较必定一事无成!
记得我在上海工作期间,公司招过一名大学生帅哥,可谓相貌出众、一表人才。初次跟他见面的人,都觉得这人很不错。但是相处久了,才发现他是一个斤斤计较、心胸狭窄的人。在公司给同事帮了忙,哪怕只是举手之劳,也要把这个人情讨回来,非得找机会让同事帮他一次不可。谁要是不小心得罪了他,他就会长久地怀恨在心、伺机报复。有次在工作讨论会上,有位同事对他的方案提出反对意见,他便把对方视为仇敌,立即展开一场激烈的辩论。
他进入公司不到一年,上司就开始忍无可忍,借机把他调到西部城市的分公司。临走的时候,没有一个人去为他送行。到了这地步,他仍然没意识到问题出在哪里,还给每个同事都发了电子邮件,感慨自己怀才不遇,痛陈上司的“八宗罪”。
你是否也有过同样的心理?凡是别人得罪自己的地方,总想找机会报复,以取得心理平衡?凡是对方帮过自己的事,却转眼就忘了,好像从来没有这回事儿?像忘恩负义、过河拆桥、恩将仇报等成语,说的就是这些人。我们千万不要让自己变成这样的人!
阿里、吉伯和马沙一起旅行。三人行至一个山谷时,马沙失足滑落,幸而吉伯拼命拉他,才将他救起。马沙就在附近的大石头上刻下了:“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救了马沙一命。”三人继续走了几天,来到一条河边,吉伯与马沙为了一件小事争吵起来,吉伯一气之下打了马沙一耳光,马沙就在沙滩上写下:“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打了马沙一耳光。”
当旅游归来,阿里好奇地问马沙为什么要把吉伯救他的事刻在石头上,而将吉伯打他的事写在沙滩上?马沙回答:“我永远都感激吉伯救我。至于他打我的事,随着沙滩上字迹的消失,我会忘得一干二净。”
著名诗人萨迪说:“谁想在困厄中得到援助,就应在平日待人以宽。”记住别人对我们的恩惠,洗去我们对别人的怨恨,这样的人生才会快乐而有意义。我认识一位搞编剧的朋友,在一次喝酒时他说:“我只记着别人对我的好处,忘记了别人对我的坏处。”因此这位朋友受到大家的欢迎,拥有很多至交。事实上就应该如此——别人给我们的帮助切不可忘,而别人有愧于我们的地方,应该乐于忘记。
乐于忘记其实是一种心理平衡的办法。要知道,生气是用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老是念念不忘别人的“坏处”,最受其害的就是自己的心灵,搞得自己痛苦不堪,何必呢?这种人,轻则自我折磨,重则可能导致疯狂的报复。乐于忘记是成大事者的一个特征,既往不咎的人,才可甩掉沉重的包袱,大踏步前进。乐于忘记,也可理解为“不念旧恶”。人要有点“不念旧恶”的精神,况且在许多情况下,人们误以为“恶”的未必就真的是“恶”。退一步说,即使是“恶”,对方心存歉意,诚惶诚恐,你不念恶,以礼相待,进而对他格外地亲近,也会使为“恶”者感念其诚,改“恶”从善。
在日常生活中,凡是别人帮过你的,一定不要忘记,要懂得报恩。而如果你帮助过别人,就不要奢求回报了。如果你刻意要求回报,你先前的这份情感投资就成了注水的猪肉!你最终不会得到任何好处。别人得罪了你,本是一件芝麻大的事,笑一笑就过去了,你却气愤难平,好像对方在故意刁难,就会把小火星烧成冲天大火。到那时,你的人际关系会糟糕得不可收拾,大家见了你就绕道,唯恐避之不及!等你遇见困难、摔了跟头,谁还会帮你?
第三章 世界上到处都是“聪明”的傻子
你是真聪明,还是假聪明
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
刚踏入社会时,阅历较浅,沾染不良习惯的机会就比较少;经历的事儿多了,城府就会越来越深。其实,我们与其过于圆滑,还不如对生活保留朴实的态度;与其事事委曲求全、谨慎小心,倒不如豁达开朗地去做事,依据自我的本性去待人接物!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到处可以看见自以为是的聪明人。他们无时无刻不在闪动着炯炯有神的眼睛,他们无时无刻不在精明地计算着什么。在他们面前,有时候你会感到自己为什么这样笨?最终你会有个疑问——这些貌似聪明的人难道真的很聪明吗?而那些貌似很笨的人是否真的很笨?
真聪明和假聪明混杂在一起,让人不知道究竟谁是聪明人谁是傻瓜。但是没关系,一切都可以用事实来证明。你只需要看看最终的结果就明白了:看似很聪明的人每天四处折腾,到最后仍然是一无所获,而那些看似很笨的人不动声色却拥有了一切,人生中的权势、地位都是水到渠成。他们绝对拥有自己的独门手段,但他们又深藏不露,从表面上你看不出丝毫蛛丝马迹。他们仿佛笨蛋,但事实证明,他们才是真正聪明的人。
不怕不聪明,就怕太聪明。一个人聪明一过头便会陷入盲目,便会目中无人,便不知天高地厚,这个时候看似很聪明的人其实就已经等于半个傻子了!这只不过比笨蛋多了一分胆量,比傻瓜多了一分虚伪,比白痴多了一些花样。其实,这种“聪明”并不比笨蛋、傻瓜、白痴强到哪里去,而是更可怜、更可厌、更可悲。他们的这种心计是一望而知的,他们成了众人口中的小人,但事实上,他们虽然落了个小人的骂名,最终并没有得到什么实惠。他们依然穷困潦倒地狼狈着。
《菜根谭》中有句话说:“聪明人宜敛藏,而反炫耀,是聪明而愚懵其病矣,如何不败?”意思就是,聪明有才华的人应该掩藏自己的才智,如果到处炫耀张扬,那么他的言行就跟愚蠢无知的人没有什么区别,他的事业哪有不失败的道理?这是那些自以为是的聪明人一定要牢记的座右铭。
在这个世界上,处处可见小聪明者的身影,大智慧者却寥寥无几。小聪明以自我为中心看问题,有种别人都是笨蛋,唯有我最聪明的炫耀。这种聪明是表面上的,就像漂在水面的一层油,看似光彩亮丽,其实并没有深入水的内部去。但真正的聪明是什么呢?是一种大智大勇的谋略和远见——不动声色,大智若愚,运筹帷幄,有种水滴石穿的坚韧,有种任你千变万化,我早已将你看穿的沉稳。这就像一个貌似没啥了不起的风险投资人,到投资项目的关键时刻,一投就是几个亿,而且出手必中!
如果说大智慧是深刻,那么小聪明则是肤浅;如果说大智慧是战略,那么小聪明是战术;如果说大智慧看到的是西瓜,那么小聪明看到的是芝麻。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境界,一个是一飞几万里,一个则是跳跃几十步;一个是说句话掀起暴风骤雨,一个则是整天叽叽喳喳却讨人嫌!
真正聪明的人都懂掌握“度”,太聪明了反倒不如不聪明。《呻吟语》中说了一段十分精辟的话:“精明也要十分,只需藏在浑厚里作用,古今得祸,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浑厚而得祸者。今之人唯恐精明不至,乃所以为愚也。”译成今天的话就是:精明还是非常需要的,但要在浑厚中悄悄地运用。古往今来得祸的人绝大多数都是精明的人,没有因浑厚而得祸的。现在的人唯恐不能精明到极点,这正是之所以愚蠢的原因啊!
真正聪明的人从不炫耀才华,只有蠢材经常卖弄学问
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
君子的内心像青天白日一般明朗,光明正大,没有一丝一毫的阴影与黑暗。但他的才华和能力却应该像珠玉一样深深地藏起来,不可轻易向世人炫耀。
世间往往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越是有本事的人,他们往往越低调,看上去就像什么都不会一样。而那些经常显摆自己无所不能的人,到了关键时刻就腿软,其实什么都做不好。
《道德经》中说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听起来好像是让人装笨装糊涂,其实不然,其中有着很深刻的为人处世的道理——隐藏自己的聪明,不做挨打的出头鸟。炫耀自己的人,从来都是优点打折,而缺点却暴露无遗。这个道理看看孔雀开屏就全明白了——孔雀在开屏的时候,在炫耀自己绚烂羽毛的时候,往往也露出了最丑陋的屁股。如果你炫耀自己的聪明,你最愚蠢的一面就呈现在众人面前了。
有一个师父去非洲旅行,他和门徒们来到一家客店过夜。客店的老板前来请教问题,他说自己有两个妻子,一个很美,另一个很丑。
“不过,问题是,我爱那个丑的,而讨厌那个美的。”老板说。
师父问:“怎么回事?”
“那个美的太炫耀她的美了,这使她变得很丑,而另一个意识到自己很丑,变得十分低调、谦虚,这使她变得很美。”
那个美的一直在想自己是美的——她变得骄傲了。当你骄傲的时候,怎么可能美丽呢?她变得十分自我,自我是不可能让一个人变成美丽的天鹅。另一个丑的,当她意识自己是丑的,她变得谦逊了,而谦逊有它自己的美。
所以那个老板说:“我很困惑,我爱那个丑的,而我恨那个美的,请你解决我的困惑。”
师父叫来所有的门徒说:“不要骄傲你是聪明的,否则你就是无知的。如果你认为你是无知的,你就是聪明的。”
几年以后,这个师父再次访问这家客店,老板对他说:“令人困惑的事情又发生了!上次你来我这里,我向你提过这个问题,你把它解决了。但是,从此以后,一切都改变了。那个丑的变得以她的谦逊为骄傲,变得自以为是,现在我不爱她了。不仅她的身体是丑的,现在她的本质都变丑了。而那个美的,她知道对美丽的骄傲破坏了自己的美丽,惭愧不已,变得谦虚了。现在我开始爱她,不仅她的身体是美丽的,她的本质也变得很美丽了。请你告诉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师父说:“请让我保持沉默,如果我说了什么,那么这个故事又会发生一次转变。所以,保持沉默!”
世情就是这样奇妙,当一个美丽的女人炫耀自己的美丽时,她就开始变得丑陋!当一个聪明人炫耀自己的聪明时,他就开始变得愚蠢。我们可以继续延伸——一个本来很有才华的人,当炫耀自己的才华时,才华就开始变得一文不值了!一切都在悄悄地发生变化,仿佛其中有魔鬼在控制一般。我们每个人都逃脱不了这样的控制,这就是人心的复杂之处。你的态度可以创造一种美丽,也可以毁掉一种美丽。聪明是可以创造和修炼的,而自作聪明也可以变得像粪土一样廉价和令人生厌。
《菜根谭》中有这样一段话:“利欲未尽害心,意见乃害心之蟊贼;声色未必障道,聪明乃障道之藩屏。”意思就是说,名利和欲望未必都会伤害自己的本性,而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的偏见才是残害心灵的毒虫;淫乐美色未必会妨碍人对真理的探求,自作聪明才是修悟道德的最大障碍。在现实中,许多人正是因为急于表现才智,才导致四处碰壁、举止维艰。
有家公司老板,带着三个得力部下去打高尔夫。前两个部下先打,都表现得十分差劲,第一位把球打出了只有20米,第二位甚至把球打到了水塘里。老板拿起杆问第三位部下:“你能把球打到80米对面的那座斜坡上吗?”这位部下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能!”说罢啪地一杆,球飞出了一道优美的弧线,足足有100米远,完成得十分出色。他得意洋洋地望着老板,可是,看到的却是老板的一张苦瓜脸。
第三位部下根本不理解老板的弦外之音。这种场合,本来是让老板满足自己虚荣心,展示领导权威的机会。他却卖弄聪明,还以为能在老板面前讨个头彩,留下好印象,为今后在公司的发展增加筹码。不料正好撞到枪口上,倒霉也是活该!与其说这是聪明有才,倒不如说他蠢笨如牛。在这种场合,他越卖力表现,就越给自己在公司的前途带来不利。
在现实生活中,自作聪明的人到处都是,但成功的人却没有几个。他们炫耀自己的才华和聪明,结果却只落了个颗粒无收的下场,可以说腹内学富五车,但口袋里却空空如也。这是否是上天给予世人的一种警告?
说到这里,你还敢轻视这样的处世法则吗?完全不是耸人听闻,这样的处世法则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一个深谙其中密码的人,往往能够在不知不觉间获得成功,而不明白其中真相的人,往往一败涂地又不得要领,直到临死的那一天,还处于懵懂状态,不知道自己的一生问题出在哪里。
千万不要做这样的无知者!从今天开始,让自己真正低调起来,从内心里谦逊起来,而不是假装的样子。要知道,假装的低调没用,因为它是一种更加炫耀的姿态。世界上没有谁是傻瓜,没有人是看不出来的。我们需要做到真正的不张扬,真正的谦卑和努力。如果你能够做到这一点,你就能够慢慢变成一个最明智的人,一个有能力改变自己命运的人。
但是,不张扬并非让你不作为,内敛也不是让你将自己锁进大箱子,而是等待最佳时机,然后一鸣惊人。况且,如果没有前期大智若愚的铺垫,一鸣惊人的效果也不会达到,整天忙着表现自己的人,其实永远也不会惊人。
聪明在关键时刻表现出来,才会有爆发力,才能引起众人足够的关注,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些平时聪明过度的人,他的心思全用在如何吸引大家的眼球上,轻浮冲动、沉不住气,到了紧要关头,反而拿不出让人眼睛一亮的东西,于是也就现了原形。
不管是为人处世,还是在工作中,这个道理都是适用的。“立名者,所以为贪”,到处宣扬、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的人,肚子里装的其实全是草;到处卖弄小聪明,显得自己智商很高的人,往往就是我们正在“寻找”的那个超级大笨蛋。碰到这些眉头上刻着“我很聪明”的蠢材,要赶紧离他远点!
真正聪明的人都懂推功揽过这一招
完名美节,不宜独任,分些与人,可以远害全身;辱行污名,不宜全推,引些归己,可以韬光养德。
完美的名声和荣誉,不要一个人独占,应该跟人分享,才不会招来嫉恨,被人算计;不好的名声和错误,不可全推给他人,自己也要承担几分,这样才可以保全功名获得美德!
有个幽默故事,说一只黑猫好不容易捉到一只老鼠,把玩了一阵,却把它给放了。黄狗见了,不解地问:“辛辛苦苦抓到的美味,你为何放了它?”黑猫回答说:“你当然不会明白,我是同上司一起被派到这里抓老鼠的。现在,上司连一根老鼠毛都没捞到,我怎么能抢它的风头呢?所以,我把它放掉,让上司来抓它!”
这只黑猫就是一只聪明的黑猫。它知道身为下属,有时为上司做出一份恰当的“牺牲”,是一种值得的投资。它先把老鼠追得筋疲力尽,再把它放掉,让上司轻而易举地抓到它。上司得到了功劳,心里肯定也明白到底怎么回事。黑猫虽然没有捉到老鼠,却得到比一只老鼠更大的实惠,那就是上司的信任和提拔。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许多干部在做汇报的时候,将功劳和业绩都归于上级的英明领导,把自己置于一个执行者的角色。他们抓住的恰恰就是上司对于虚荣的心理需求,把功劳推给上司,并不意味着你就没有功劳了,大家对事实心知肚明。一个合格的上司,他也不会真的抢你的功劳。相反,他会对你的做人处事的风格非常赞赏。如此看来,“推功揽过”实在有百利而无一害。
在这个世界上,凡是成功的牛人,大都懂得与别人分享美名。在他还没有成功的时候,懂得与人一起分享利益,所以朋友帮助了他。当他成功以后,又懂得推功揽过,认为都是大家的功劳,失误自己承担。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让亲人、朋友聚集在他身边,只有这样的人才会成功!
某地产集团运营经理,与下属群策群力,历经半年,完成了一个项目。上级过来检查工作,他夸夸其谈,将功劳全扣在自己头上,好像全靠他才完成了如此壮举。上级大喜之余,当然将他好一顿表扬,许诺给他各种奖励。但下属们却不乐意了,对这种阴险的自私鬼非常失望,从此跟他离心离德,不管做什么都不再配合他,还有许多人给上级写检举信,揭发他的错误,暗地发誓,不打倒他决不罢休。
为了贪图一个美名而葬送未来的前程,又是何苦呢?看看瞬间就站在他敌对面的庞大的同事阵营,你就能明白——不懂得推功揽过这一潜规则,何其危险?
《菜根谭》中说:“当与人同过,不当与人同功,同功则相忌;可与人共患难,不可与人共安乐,安乐则相仇。”意思就是,应该有和别人共同承担过失的雅量,不应当有和别人共同享受功劳念头,共享功劳就会引起彼此的猜疑;应该有和别人共同渡过难关的胸襟,不可有和别人共同享受安乐的贪心,共享安乐就会造成互相仇恨。
每个人都难免在工作上有失误,这很正常。但就有这么一类人,出了事就把责任往同事或下属身上推,先把自己撇干净,生怕上司责怪到自己,嘴里说着“全赖你全赖你!”好像全是对方的错,自己成了不吃五谷杂粮的大圣人。这么做的结果,只会让自己失去信任,前途岌岌可危。
老板正与客人谈话,市场部的负责人小李敲门进来,告诉老板,一位重要客户发来了一份电报。老板谈兴正浓,只是点了点头,不耐烦地说:“我知道了。”结果两天以后,老板把小李叫到办公室,怒气冲冲地质问他,为什么不将客户打来电报的事情向他汇报,以至于差点耽误了一笔大生意。
如果你是小李,你会怎么说?下面是三种答案:
A、这不是我的错,我接到电报就告诉你了,当时你正与一位客户谈话,你还说知道了呢!
B、我没有责任,请不要怪我!
C、对不起,我没有及时地让您知道,请原谅!
很显然,A和B讲述的都是事实,小李丝毫没有责任。但是真正聪明的人,一般都会选择答案C,马上将错误归结到自己头上。因为这正是老板期望看到的,他并非不知道错在自己,而是因为自己的身份是不允许出错的,所以,必须找一个替罪羊。此时你非常配合地站出来,让他发泄一番怒火,给他一个台阶。虽然他嘴上责怪你,内心其实会感谢你!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上司也会出现疏忽和漏洞,决策的失误、指挥的不当,经常会有发生。作为下属,你绝不要放大他的窟窿,甚至想墙倒众人推,取而代之。而是最好主动出面,帮助上司适当遮掩差错,往自己身上揽些责任!上司都喜欢可以为自己“补台”的下属,如果你在关键时刻对他落井下石,或对他的“落难”不闻不问,冷漠置之,那你就要小心了,因为他很快就会“报复”你。
当你跟朋友或爱人发生争吵时,也可以这样去解决问题。即使你没有错,如果也能主动地说一句“不好意思,可能是我搞错了”,而不是一味地纠缠于“一定是你错了”,是不是更有利于尽快地化解纠纷呢?有时候,两个人吵来吵去,争的不过是个面子,是一个彼此都能摆脱尴尬的台阶而已。
当同事有些工作做得不到位,领导正要训斥他,你过去帮他解围:“对不起,刚才我请他帮我做了一份图表,所以耽误了他的时间,导致他的工作没有及时完成。”你看,这个理由既能助他摆脱尴尬,又不会把你陷进去。领导不会再深究什么,同事也会对你充满感激,这可是一笔无形的投资!
但“分享”与“担责”,还不同于普通的哥们义气,而是在公平合理的基础上,与他人共同分享美名,共同承担过错。无论是公司的管理者,还是生活中的我们,都需要体悟和运用这方面的智慧。
第一,揽过要适度。小过小错可以由你来承担,挨几句批评,甚至罚一些奖金的损失,都无关紧要。但绝非什么过错都可以揽,比如你上司贪污腐败,你若还站出来代人受过,岂不是自寻死路?所以,揽过的时候,要眼明心亮。
第二,推功要巧妙。别轻视你上司的智商,不要赤裸裸地把功劳强加到上司身上,造成张冠李戴的尴尬场面。那样只会弄巧成拙,招致上司的怨恨。而且,当你把功劳让给上司的同时,万不可到处宣扬。否则,会让人误以为你别有目的。
真的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吗——自私自利的底限
世人只缘认得我字太真,故多种种嗜好,种种烦恼。前人云:“不复知有我,安知物为贵?”又云:“知身不是我,烦恼更何侵?”真破的之言也。
世人只因把自我看得太重,所以才有各种嗜好和烦恼。古人说:“假如不知道有自我的存在,又如何能知道事物的可贵呢?”又说:“既然能明白连身体都不是自己能永远占有和控制的,世间还有什么烦恼能侵害我呢?”这些话真是一语中的,切中要害。
当自身利益和别人利益发生冲突时,我们往往会不由自主地选择维护自己的利益。这就是人类自私本能的充分体现。
世人喜欢用“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为自己的自私自利开脱,可又有多少人知道这句话的真实含义呢?在佛家用语中,为是修为的意思。其义就是,人不修为自己,天理难容!而很多人却解释成:人不为自己牟私利,那么天地就会诛杀他。这个意思明显不通,要知道,老天爷在中国人眼中可是公平的化身,怎会如此糊涂?
中国古人的处世哲学,强调无我无欲,反对突出自我与自私。以现代文明的视角来看,古人宣扬的灭私欲存大义,不允许人有丝毫的自私心,当然有不可取的一面。因为自私是人类的天性之一,没有自私自利就没有热火朝天的干劲,每个人都会丧失积极性。但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任凭自我意识泛滥,将自私自利作为行事的主要标准,这样必然被人不耻,在生活中难有朋友,工作中难寻合作者。
退一步来说,即使我们承认自私自利是人的天性,但也要掌握一个度的问题。中国人做什么事都讲个“度”,一旦突破这个度,就会物极必反。如果你在现实中过于自私,就必遭众人的一致排斥和反对,这样的话,不仅私利追不到,反而连自己已有的利益也要原样吐出来!
自私自利的底限是不应该建立在别人的痛苦和损失之上,而是以人之常伦的做法去实施,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我觉得,就算是出于个人的私利目的,那么至少也要以“互惠互利”为前提才可以,只有这样才能受到世人的支持和推崇。所以,现代人自私自利不是什么不可以的事,但一定要注意掌控底限,坦坦荡荡地去努力奋斗,光明正大地打拼自己的一片天地!
在具体的处世中,我们务必坚守以下两点:
1、自私的底限是不要伤害到他人
如果我们的利益建立在别人痛苦的基础之上,就会被人唾弃和鄙视。某公司的一位经理,为了讨好总经理,也不征求大家的意见,就自作主张地宣布国庆假期取消,让部门的所有员工都留在公司加班。这种行为就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牺牲他人的正当权益,踩着别人的肩膀往上爬。所以切记,自私的底限必须是维护自我的正当利益,不可伤害他人。
2、自私的容忍度是不要影响团队合作
“一个和尚挑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三个人都不想吃亏的自私心理,造成了这样的结果。一个和尚时,他只能自己挑水,所以有水喝;两个和尚可以一起抬水,谁都不能偷懒,也能喝上水;三个和尚时,都盘算着让另两位到山下受累,自己留在庙里休息,结果就是三个人都不想动屁股。这种自私不但自己捞不到好处,还大大地影响了团队的利益。
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双赢
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为人处世懂得谦让容忍才是高明的做法,因为退让往往是更好的进步的基础;待人接物能够宽容大度就是有福之人,因为便利别人是为方便自己奠定了的根基。
在美国农村,住着一个老头,他决定让儿子成为不平凡的人。于是,他找到美国当时的首富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对他说:“尊敬的洛克菲勒先生,我想给你的女儿找个对象。”洛克菲勒说:“对不起,我没有时间考虑这件事情。”老头说:“如果我给你女儿找的对象,也就是你未来的女婿是世界银行的副总裁,可以吗?”洛克菲勒同意了。然后,老头又找到了世界银行总裁,对他说:“尊敬的总裁先生,你应该马上任命一个副总裁!”总裁先生说:“不可能,这里这么多副总裁,我为什么还要任命一个副总裁呢,而且必须马上?”这个人说:“如果你任命的这个副总裁是洛克菲勒的女婿呢?”世界银行总裁爽快地答应了。
世界上最出色的生意就是这样谈成的,因为给对方提供了利益,所以到最后自己也收获大利。人际交往的实质是什么?就是利益交换,这和人要吃饭鸡要啄米一样简单。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上,我们一定要抛开“个人利益就是所有”的陈旧观念,当然你可以“利己”,但利己却不一定非得建立在“损人”的基础上。有很多的合作模式,最后都能得到双赢的结果。
中国人崇尚“君子之交淡如水”,很多人忌讳将利益和朋友联系起来,以为如果承认了利益是友谊的前提,就会被贴上“势利”的标签。其实人生中大部分朋友都是在谋取共同利益的过程中结交的,利益越一致,关系越深厚。尽管人与人之间有各种矛盾,但利益的凝聚力会使双方去磨合、修复,自动寻求平衡。
对每个人来说,要想成功就要懂得先利人再利己,最终做到既利人又利己,这才是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只有懂得舍弃小的利益,让人一步,惠及他人,才能迎来别人对你的回报。当我们对别人让利的时候,其实也是为了让自己得到更大的实惠!
庄吉集团的创始人之一郑元忠是改革开放初期温州有名的“电器大王”,后来,他选择了服装业,成立了一家服装公司,但却一直没有做出大成绩。
一次偶然的机会,郑元忠认识了同样搞服装的陈敏,两人一谈,相见恨晚。于是,两人在商量后成立了温州庄吉服装有限公司。
不久,吴邦东也加入其中。三人在公司各司其职,各有所长,被业界称为“黄金三角”。
当时,对于谁当董事长的问题,三人都看得很开。按股份,郑元忠是理所当然的董事长。但是,郑元忠却选择让陈敏来当董事长。正如他日后所说:“服装该由懂服装的人来做,陈敏是当时温州服装界数得着的少帅,又是服装商会副会长,三个人中肯定他最行,而且也年轻。”
三人从一开始组合就达成一致:庄吉的权利在董事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裁负责制。公司绝对不安排任何人的家族成员。有一次,陈敏的侄子大学毕业后,想到庄吉来工作,被陈敏拒绝了。如今的庄吉,股权清晰,事事由董事会集体决策,已经创造了许多第一:全国第一家利用品牌做质押贷款的民营企业;温州市第一家民办服装文化研究所等等。庄吉还与中国美院、杭州丝绸学院等多家科研单位合作,成功地把庄吉定位于高层次的服饰品牌。
有人说当今社会是一个合作型的社会,各取所需的合作模式可以表现在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样也表现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互利和双赢应该是经营者始终要牢记的最高准则和追求目标。尤其是创业的时候更需要借助别人的力量,这就需要合作。寻找一个好的搭档,才能够迸发出无限的能量,才能各得其所。
要记住,世界上没有“全能冠军”,任何人都得凭靠身边的朋友和关系才能做成事情,比如一件复杂的工作凭借个人的力量很难完成,此时就必须有一种团结合作精神。合作精神在生意场上是不可或缺的一种品质,一个普通人只有放进团队中才能彰显力量,做出不一般的成绩,所以要想让自己更好的发展,就要有跟人合作共赢的决心。
每一个成功人士的背后都有一大批人在帮忙。那些电影明星,都有制作群;而那些歌星,也都有帮他们作词、作曲的人,以及帮他们推广的唱片公司,这些人的成功不仅仅凭借自己的能力,更多的是团队的力量,所以有人说这是一个“合谋的时代”。
成功者都深谙这个道理——成功是靠组织、靠团体,而不是靠个人。他们一旦遇到任何问题,首先想到的,肯定不会是自己单枪匹马地去解决,而是找他们的伙伴一起来商量,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如此,大家都得到了实际的利益,而成功也变得更加容易。
在这个世界上,你可以没有知己,但是一定要有很多互利的朋友。你们不一定在生活中很谈得来,但是在?意上你们一定要有共同的利益。如果你想赢得朋友,那就必须在你们之间有种互利关系,这是稳固你们关系的一个根本。有了互利的朋友,你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华人首富李嘉诚说:“如果利润10%是合理的,本来你可以拿到11%,但还是拿9%为上策,因为只有这样才会有后续的生意源源而来。”这句话表达了一种互利的经营观念。互利的目的是寻求更多的机会、财富以及资源,而非敌对式竞争。这正是人际交往与生意场上的最高境界。
做人要真诚,处世要变通
做人无点真恳念头,便成个花子,事事皆虚;涉世无段圆活机趣,便是个木人,处处有碍。
做人没有一点真诚,就成了一个老滑头,无论做什么事都让人感到虚假。为人处世如果不懂灵活变通,也会像一个没有生命的木头人,无论做任何事都会处处碰壁。
我有个当公务员的朋友,跟我讲过一件小事——他们单位有个同事,模样忠厚老实,长得特别有“欺骗性”,不管谁看到他,都觉得这个小伙子很实在,一脸善相。所以,他刚进政府做文职工作的时候,跟同事相处得很好,聊得也投机。大家一高兴,几个同事凑了点钱,就给他举行了一次欢迎宴。在酒宴上,年轻人豪爽地连干数杯,在感谢众人美意的同时,许下承诺:“第一个月的薪水发下来之后,我一定请诸位去省城最好的饭店大吃一顿。”众人也都竖起大拇指,说他前途一定光明。
两个月很快过去,薪水都发了两次,同事们数次对他进行暗示,这位年轻人充而不闻,当初答应的还请一事,早就抛到脑后了。在他看来,原来的承诺不过是随口应酬的客套话而已,不足挂齿。但是在别人眼中问题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初来乍到就一点不真诚,竟敢玩虚的、说话不算数!同事们黑了脸,认定这小子是个大滑头,就开始整他,让他负责最烦心的工作。
做人不真诚,总是华而不实,朋友就会疏远你。时间久了你会被帖戴上骗子的标签,后果严重。事实就是这样,真诚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最重要的一项品质。但是,如果一个人固执呆板,处世不懂得变通,同样会到处撞墙。因为开车需要拐弯,为人处世同样需要转动方向盘。
有位推销员跟某老板约好了,坐了五个小时的车去向他推销公司的产品。到了目的地,老板的秘书把他拦住了,说老板有事出去了,今天没办法见面。这名推销员眼珠一转,抬起一脚就把门踹开了,老板果然就坐在里面,见他踹门,站起来吼道:“你怎么这样?”推销员也生气瞪着眼,说:“我坐了五个小时来给你谈生意,帮你挣钱,你却这么拒绝我,难道平时你就用这种态度对待自己的客户吗?”老板哈哈大笑,立刻变得友好起来,说:“不错,跟我对脾气。”两个人坐下促膝长谈,很快就谈妥了合同。
全世界没有一本销售教材会让人伸脚把客户的门踹开,他不但这么做了,还成功地搞定了一宗大生意。因为他知道,销售的虽然是商品,但归根结底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他在来之前,仔细查看了这名老板的资料,发现他是一个江湖气很足的人,讲义气,不按规矩出牌。所以,当秘书拒绝他入内时,他马上就明白,这可能是老板有意试探他。于是他调整策略,破门而入,果然大对老板胃口。
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如果一个人不懂变通,那就是一个呆子。我们都知道刻舟求剑的故事,这就是一个学富五车的人不懂变通的活例子。船已经走了,那个所刻下的印记自然也变化了,靠这样的死脑筋又怎么能够找到自己的宝剑?同样的道理,我们如果不懂变通就会变得迂腐不堪,如同没有生命的雕像和傀儡,为人处世的时候就会不得要领,做出让人哭笑不得的傻事来!
虽然处世需要变通,但我们也不能因此而丢掉自己的原则,否则就成了随风而动的墙头草。或许刚开始给人一种聪明伶俐的好印象,但决不会长久。太滑头了让人讨厌,太死板了也没人喜欢。针对不同的人与事,善用变通之法。比如一群人坐在一起聊天,富有幽默感、擅长调动气氛的人,总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你严肃得像一个领导,字字讲究、枯燥无味,大家都会对你敬而远之。
做人就像种田,最后收成才是评定的标准
声妓晚景从良,一世之烟花无碍;贞妇白头失守,半生之清苦俱非。语云:“看人只看后半截。”真名言也。
歌姬、舞女如果在晚年嫁人做良家妇女,那么曾经的风尘生涯对后来的正常生活不会有什么妨碍;一生坚守贞洁的少妇,若在晚年耐不住寂寞而放纵自我,那前半生的清苦也都白费了。所以俗语说:“观察一个人的节操如何主要是看他的后半生。”这真是至理名言啊。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本来很牛的成功人士,在壮年时期是炙手可热的人物,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且美名远扬,几乎没有一个人不称赞他的。但是,好不容易熬到快要回家养老的时候,他撑不住了,干了一桩罪大恶极的坏事,因为这件事落了个名声扫地,甚至被砍了脑袋。这样的人其实是最愚蠢的,本来眼看着都活到人生的最后了,为什么偏在这节骨眼上憋不住,拉泡屎搞臭自己的一生?
一个人的名声怎么样,往往不看他的从前,而是看他现在和今后要做什么样的人。
晚节不保的例子,最著名的当属大汉奸汪精卫。他从青年时代起就追随孙中山闹革命,为推翻清朝立下了汗马功劳,还曾冒死刺杀摄政王。那时的他,可谓知名人物,有着很好的名誉,受天下人的推崇与敬佩。岂料到了后半生,他却不顾民族大义,甘为日本人的走狗,落一个遗臭万年的汉奸骂名。
一个人混到这步田地,再辉煌的过去又有什么价值呢?完全化为粪土,变得一文不值!
无论做人做事,我们都需谨记这一忠告,尤其是那些在官场混的人,更需要处处小心、时时注意。哪怕你荣耀了一辈子,如果最后犯个大错,可能一生就这样毁了。人生就是如此奇妙,哪怕一个以前做尽错事的人,但如果他痛下决心洗心革面,仍然是浪子回头金不换,能够获得大家的原谅。如果他再做一些善事,就能够获得众人口中的美名。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个人生的道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有的是让人尊敬的老领导,眼看就要退休了,却被查出贪污受贿,接受国法的审判。
中石化集团原总经理陈同海因受贿1.9亿余元,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没收个人全部财产。陈同海犯事并突然辞去中石化领导职务是在2007年,当时已59岁,距离功成身退的60岁大限不过几个月时间。晚节不保,是每个人最懊恼的事情,因为明明离功成身退只有一步之遥,却在最后关头一失足成千古恨。
《菜根谭》中有这样一段类似的话:“事穷势蹙之人,当原其初心;功成行满之士,要观其末路。”意思就是说,对于在事业上遭受失败、事事不顺心的人,应当体谅他当初的本意是为了奋发上进;对于事业成功感到万事圆满的人,要看他在以后的道路上能否保住晚节。这就告诉我们不要为一时失败而懊恼,更不要为一时的得意而忘形,因为还未盖棺定论,远不是喝庆功酒的时候。
有一些人,以前毫不起眼,我们都觉得他没什么能力,也就是个普通人,最后却突然像吃了激素一样勇猛无比,连连发力。接二连三完成艰巨的任务,让所有人都刮目相看。当具体到某项工作,道理亦如此,只有最后的结果可以证明一切。不管前期有多少失误,别人不理解、竞争对手的冷嘲热讽,这些都不重要。只要你坚持努力,做出好的结果,一切的非议都将烟消云散!由此可见,做人做事就像种田一样,最后的收成才是评定的标准,那个时候胜负才见分晓!
更多阅读
从《张锡纯医案》‘心虚不寐’案观心理紊乱状态失眠症 妊娠恶阻医案张锡纯
今天主要跟大家分享“从《张锡纯医案》‘心虚不寐’案观心理紊乱状态状态失眠症”。张锡纯医案“心虚不寐”案:徐某,六十六岁,道尹(总统介弟),寓天津一区小松岛街。症诊:性嗜吟咏,喜与文士结社,赋诗联句,暗耗心血,遂致不寐。自冬令间有不寐之
《贝家花园往事》讲述一个朋友圈改变两个国家的文化传奇 民国往事之江湖传奇
《贝家花园往事》讲述一个朋友圈改变两个国家的文化传奇纪录动态 央视网 2015年05月28日 10:01 Once Upon a Time in Bussiere's Garden《贝家花园往事》我们不会忘记,无数法国友人为中国各项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便有冒着生
睡前故事之三十一 印度电影《偶滴神啊》:不重颜值也逆袭
印度电影《偶滴神啊》继续讲述了宗教反思,用巧妙的方法绕过宗教辩论,无情鞭挞欺骗民众的神棍们。电影的男主角是一个有些大男子主义的无神论者,他试图主导自己两个孩子的生活,很狭隘的界定了两个孩子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家庭之外,工作中
电影《卧虎藏龙》影评 卧虎藏龙影评
电影《卧虎藏龙》影评距离第一次看《卧虎藏龙》已经不知道有多长时间了,每次都是片片段段七零八落地看一点点。也看不懂电影,今天终于沉下心来把这部电影完完整整地看了一遍。这几年,看《英雄》看《无极》,越来越感叹《卧虎藏龙》的好
廖阅鹏:《每天用一点神奇催眠术》
(2010-11-11 13:26:40)转载标签: 文化分类: 心理与潜能开发“催眠”的前世今生打从现代催眠学创立之始,“催眠”一词就不是一个精确的术语。19世纪,被视为现代催眠学之父的詹姆士·布莱德(James?Braid,1795~1860年),借用希腊语hypnos(希腊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