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英语教育是严重的浪费 中国教育功利化严重

2012-10-05

1977年以来,我国已有3亿多人接受了高中以上教育,如果不改变中国当今的教育制度,以后每年必有1000多万人要继续接受高中以上的英语教育。然而,在这3亿多已经辛辛苦苦学习了高中以上英语的学子中,无论如何统计,真正在他们的工作中有必要用英语的人不足500万人。可就是为了这不足500万人要使用英语这条拐杖,却每年花费数百亿的国民财富来给全国人民安装数亿条拐杖,这不是“误国误民”又是什么呢?

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语言之一,国家汉字的扫盲标准是1500个字,理工科大学生一般掌握3000个汉字就可以了。就凭这3000个汉字,大家可以读书、看报、搞科研。可以很顺利地读一些名著。

而在英语的世界里,没有1万个词汇别想读报,没有2万个词汇别想看名著。新事物的涌现,总伴随着英文新词的产生,可汉语则无须这样,只须要将那3000个汉字进行新的组合就行了。

20世纪50年代前半期,英语被认为是“帝国主义语言”, 1964年教育部以“红头文件”的形式把英语列为第一外语,从此“英语热”在中国掀起,八十年代《跟我学》被捧成“学习圣经”,九十年代疯狂李阳吸引万人……国人对英语的狂热度从未消减过。图为1984年,上海高校的研究生在联谊活动上的“英语角”用英语热烈交谈。

· 咿呀学语满口ABC

中国人惯于凡事从娃娃抓起,英语自然没有落下,胎儿则在母腹中就接受莎士比亚的启蒙,幼儿赶趟上各种“天才班”“剑桥班”“双语班”,咿呀学语时满口ABC,母语洋文都难地道。社会上把精通英语的人戏称为“精英”,把精通中文的人戏称为“精华”,中国父母显然认为精英优于精华。图为一名3岁小孩参加幼儿英语口语比赛,孩子们千篇一律的公式化回答,跟机械地背诵书本没有多大区别。

· 青春全部献给你

普通中国人,小学至少学3年,中学学6年,大学又要学4年英语,读研究生的时候还要学,加起来一辈子要学十几年的英语,而我们的汉语教育大多只到高中就结束。更悲哀的是,大把的时间换回了多是蹩脚英语,且基本派不上用场,除了考试。图为2007年11月10日,某大学校园内,一名女生正在看书 。

· 英文谋杀人才?

曾以外语零分考入中央美院的陈丹青,因为英语这道关卡,他的第一炉博士生“作废”,而且长达4年没有招到一名硕士生,最终他愤然辞职。学位与英语挂钩,让英语成了大学生最努力学习的科目,人人都是“英语专业”,专业课被忽视,甚至有人将中国没有诺贝尔奖怪罪于学英语上。图为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开考,学生等待进入考场。

· 3亿人扎堆儿啃英语

曾有专家言:“全国约有3亿人在学英语,占全国总人数的1/4,讲英语的中国人将超过英语母语者的数目。” 这一壮举引起关注,仰仗的是其庞大的学习人数,而非英语水平。全民皆兵学英语,这其中被逼所迫者、滥竽充数者、因利而诱者……3亿人扎堆儿啃英语,阵容超强,成绩却难喜人。图为2009年9月24日凌晨,深圳福田警方通宵破获一卖淫团伙。在窝点的电视机顶,放着一本被翻烂了的英语字典。

· 我为英语狂

2008年奥运会开幕前,新加坡导演莲·派克赴华拍摄纪录片《我为英语狂》。影片中老北京为了迎接奥运掀起的“全民学英语”热潮,堪称“狂热症”。的哥、警察、孩子、离退休警察全都拿起英文课本,语音语法的错误令人发笑,但规模之宏大和热情之高涨,让人震惊。面对这种景象,已经解释不清是因为“方便为外国人提供服务”还是“可怜外国人不会中文”。图为该记录片视频截图。

· 最疯狂的英语老师

1998年,上万人聚集在故宫,人头攒动气氛热烈,李阳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在故宫太庙前的英语演讲。用尽全身力气喊出的“Don’t be shy. Speak English loudly and crazily”成为当时的口号。为达到最好的现场效果,李阳每次演讲都会随车带着自己的音响设备,保证“疯狂情绪”的输出和传达到位。90年代,李阳的“疯狂”横扫全国。2007年,李阳在包头某中学演讲时,让学生给老师下跪,并称“这是伟大的一跪”。

· 不怕全民学英语,就怕全民考英语

从幼儿园到大学,从儿童到教授,从胎教到评职称,大家都在忙着考英语!呀呀学语的孩子考英语,拿到级别证书;白发苍苍的教授学英语,为了评一个职称!不分青红皂白,举国之内,任何人要想升学、升职、升官,都必须通过英语考试,浪费青春、扼杀人才现象在所难免。图为2008年11月,华中师范大学体育馆,一名学生投完简历后在看台上做英语试题,准备参加商务英语的考试,以期可以多一个找工作的砝码。而看台下,是如潮的求职大军。

· 办英语培训班等于在地上拾钱

庞大的英语“考民”,衍生出了利益丰厚的培训市场。有人说英语培训产业快成为中国最大的无烟工业之一了。中国最大英语培训机构“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被奉为“中国最有钱的老师”,他一路高唱着“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他出的一本教人背单词的GRE“红宝书”,红遍大江南北。图为2008年3月25日,北京中关村第三级书店。

· 以英语论英雄

在中国,英语学习在某种程度上异化成国人的考试工具和晋升之阶,无处不在的以英语论英雄的人才评价机制,都叫人分外惶惑。英语成了一道高门坎、硬门坎、洋门坎、时髦门坎,相当多的人将英语这个敲门砖用过之后便弃之如敝履,关于学英语我们在歧路上走了太远,但至今仍“义无反顾”。图为西安工业学院朱晓娇老师给的哥的嫂普及实用英语。

“用不用,都得学英语;学不学,都不会用英语”

苦读十余年时光,耗费大量财力,却仍然张不开口听不懂话。学习能力与实践运用能力严重脱节,这是中国大多数学英语人心中的隐痛。直到今天,大多数人仍重复同样的悲哀——“用不用,都得学英语;学不学,都不会用英语。”图为在西安环城公园里, 28岁的小伙姓雷,毕业于西安一所民办高校,月工资只有1000来元,想要找一份高工资的工作很难,因此,借工作之余,在烈日下苦读英语。

· 中文夹英文如同“牙缝里的肉屑”

英文盛行,出了丰富的现实意义,还因崇洋心态作祟。《围城》里面的洋行买办张吉民,中文里夹杂无谓英文,钱钟书戏谑地说那好比“牙缝里的肉屑”,除了炫耀,毫无实际用处。在职场中,碰到捎带英文者成为办公室里最可恨经历之一。图为2008年4月23日上午,在北京大红门服装市场,来自北京商贸学院的英语老师正为商户教授英语。扣子、衣领、袖口等和商户们息息相关的英语单词,成了商户们第一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

· 文化自卑感丛生

英语以强悍的姿态侵入,随之而来的文化思想更是大摇大摆。比如在城市中,我们离开“罗马嘉园”,路过“柏林爱乐”,遥望“东方夏威夷”,来到“威尼斯花园”,共聚“原乡美利坚”……随处可见洋名泛滥的住宅小区,让人如同在环球游。这种名称上的“异域风情”,是崇洋媚外更是文化自卑。

· 重洋文轻母语数典忘祖的新文盲

一方面中国人只有一半能说普通话,同时有四成人看不懂繁体字,另一方面却是几亿国人在学英语。与其说是英语的“入侵”,倒不如说是“母语”的悲哀。中国人使用汉语能力的普遍下降,这种现象广泛存在于我们眼中的那些受高等教育者———长年使用电脑却提笔忘字,喜爱英文的表达方式却连给爱人写封文辞精彩的情书都难以胜任。图为2006年8月24日下午,安徽省合肥市举行领导干部英语演讲比赛总决赛。

· 投入产出严重不合理

全民学英语作为几十年来经久不息的热潮,究竟收到了多大的社会效益,似乎还从没有人细细算过这笔糊涂账。英语教育体系占用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现行的英语教育体系是把国家有限教育资源“好钢用在了刀刃上”,还是已经沦为万金油式的人造知识、智力测验?是促进人才成长的利器,还是束缚人才的框框?图为图为2004年6月2日,北京夏季书市。

· 国外视英语为语言杀手

当大多数国家美滋滋地享受英语所带来的便利时,有些国家却制定法律以消除潜藏的种种危险。法国等国将英语视为一种“杀手语言”,认为英语的“入侵”对本国语言和文化构成莫大的威胁,最终将使整个世界因失去多样性而变得一片灰暗。英语带来的并非都是福祉,不该让英语带走的还是要想想怎样才能留下。图为2005年9月11日,上海32名中国学生及一位来自英国的老师正在挑战由波兰一所学校创造的连续66小时上英语课的世界纪录。准备不间断上课72小时。

· 母语式微英语不是唯一杀手

总有一种声音:“母语能力的退化都是过分重视外语惹的祸。”其实,汉语式微,英语不是唯一的杀手。许多学界大师,中西语言融会贯通之功,让人叹为观止。国人汉语水平低,与多年来的语文教育制度脱不了干系。图为2007年9月22日,江苏省淮安市一所中学的英语演讲现场。

· 让英语回归工具本性

对于全民学英语的争论从未停止过,只是停留在了口头上,现实中我们依旧不得不屈服。因此,我们不仅要知道英语是“通行证”,更要认识到英语是“拦路虎”,我们需要让它回归工具本性,需要了解学以致用,需要把它落下神坛,需要用理性而非疯狂。图为老师带着学生进行英语课外拓展游戏。

·

1

误国误民的英语教育

英语只是工具,相当于一个残疾人的拐杖而已。如果你的腿脚灵便,你大可不必配备拐杖并随身携带。

·

1977年以来,我国已有3亿多人接受了高中以上教育,如果不改变中国当今的教育制度,以后每年必有1000多万人要继续接受高中以上的英语教育。然而,在这3亿多已经辛辛苦苦学习了高中以上英语的学子中,无论如何统计,真正在他们的工作中有必要用英语的人不足500万人。可就是为了这不足500万人要使用英语这条拐杖,却每年花费数百亿的国民财富来给全国人民安装数亿条拐杖,这不是“误国误民”又是什么呢?

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语言之一,国家汉字的扫盲标准是1500个字,理工科大学生一般掌握3000个汉字就可以了。就凭这3000个汉字,大家可以读书、看报、搞科研。可以很顺利地读一些名著。

而在英语的世界里,没有1万个词汇别想读报,没有2万个词汇别想看名著。新事物的涌现,总伴随着英文新词的产生,可汉语则无须这样,只须要将那3000个汉字进行新的组合就行了。不止我一个人认为:英语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

英语只是一种学习和交流的工具,相当于一个残疾人的拐杖而已。如果你的腿脚灵便,你大可不必配备拐杖并随身携带。

我国目前的人才培养和选拔制度是非常错误的,不管你是搞中医、中药、古汉语、二十四史的,还是做教师、工程师、技术员、编辑、记者、搞企管、做内贸的,一概不管你的专业能力,也不问对提高工作的业绩有多大帮助,只要你评职称、考研究生等等,如果你学不好英语就“没门”。

一个13亿多人口的泱泱大国,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几乎每个人都在为这门语言疯狂,好象不学好英语就会亡党亡国。

很多科学家取得重大成果是在35岁以前。而中国大学四年黄金时间,就是在学“中国人听不懂,外国人笑掉牙”的哑巴英语,错过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最佳时机。如果目前的大学教育不改革,大家只能在梦中见到神圣的诺贝尔奖。

中国经济要继续发展,我们需要大量的各行各业的人才,我们重视英语教育没错,但我们不能把英语教育凌驾于任何专业教育之上。如果继续执行现行的英语教育制度和考试制度,必将使千千万万的千里马“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

·

英语入侵折射汉语的贫乏

习惯于贫乏语言的国民无法有深刻的思维,也无法承载伟大的思想。

英语词汇的“原装入侵”和人们的担忧,反映的是文化间的互相交流、渗透和冲突。从某种方面来看,这似乎是好事,因为人们可选择的词汇更多、更有趣了。英文原装词汇起到了很多汉语无法表达的精当作用。不断有外来词汇被翻译成中文,成为中文的一部分,这也是历史的趋势。实际上任何一种语言都避免不了外来词。

但是这种文化的互相渗透并不是“你来我往”、互相平衡的。一个强势文化的语言,不可避免会改变、影响另一种毗邻文化中人群的思维方式。在汉语表达中频繁出现的英语就表现了这种不平衡性。虽然不少汉语词汇也进入了英语体系,但总体来说,在这场词汇战中,中文显然处于守势。

充斥在中文表达之中的英语外来词,似乎都在验证这个理论:中国的发展尚没有支撑起一个竞争力强大的文化,它足以抵抗任何西方外来词的入侵。在英语词汇大肆闯入中文领域的背后,是中国人使用汉语能力的普遍下降,不得不需要外来词来填补思维上的空白。随着中国文化的开放,这些年来,英语的习语和新词慢慢渗透到汉语体系中,并成为汉语词库的一部分,甚至取代了一部分汉语词汇。语言的能力跟思维的能力有莫大的关系。语言的贫乏就是思维的贫乏。习惯于贫乏语言的国民无法有深刻的思维,也无法承载伟大的思想。可想而知,汉语水平的衰落,不管有没有英语词汇的入侵,都将是国民智慧无法挽回的损失。

更重要的是,英语悄然“入侵”背后依然隐藏着我们缺乏自信的国民心态。只要一些公司内部还以取英文名为荣耀,以口语中夹杂英文单词为时尚的语言特点未改变,汉语的混杂很可能长期都会是一个问题。

真正应当引起我们关切的,不只是那些夹杂在汉语里,偶尔蹦出来的外来和尚的洋泾浜,而是汉语出版物的语言准确、质量、丰富程度。提高国民汉语水平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不仅政府部门应加以必要引导,教育机构也应积极贡献力量。与此同时,如何在语言问题上提升国民自信力,更是一个长期问题。至于网民们出于娱乐性发明的各种中式英文词汇,并不是最值得担心的。

保卫汉语不在几个英文词

令人焦虑的不是汉语的纯洁问题,而是国人对汉语的普遍冷漠与疏离。

平心而论,眼下国内大众媒体上和各类出版物中确有英文缩写越来越多的趋势,言首席执行官必称“CEO”,言国内生产总值必称“GDP”。时间长了,人们不免生疑:很多人连“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碳排放”是什么都还没弄清楚,难道明白“SDR”(特别提款权)、“CDM”(清洁发展机制)的意思?媒体热衷于将那些生僻的英文缩略词挂在嘴边,是想表示跟国际接轨,还是想标榜所谓专业性?无论是从传播效果角度考虑,还是出于维护汉语的纯洁,都应该搞点大扫除,让英文词的不规范使用少一些。

不过,语言文字毕竟不是一成不变的死东西,在其变迁的过程中,没有绝对的纯洁,约定俗成的力量也往往大于规定。对那些大家用惯了的词,如“NBA”,用中文全称的好处并不明显,相反有些人还不适应。

更何况,今时今日,令人焦虑的不是汉语的纯洁问题,而是国人普遍下降的汉语应用能力,在大学生写张假条都错字连篇、歪歪倒倒的背后,是国人对汉语的普遍冷漠与疏离。一方面,汉语教育的死板生硬、唯考至上破坏了不少人与母语的亲近。另一方面,全社会对英语的热捧有增无减,幼儿园的娃娃话还没说利索就开始“双语教育”,大学生忙于应付雅思、托福、四六级……面对如此情境,有专家呼吁“保卫汉语”,显然,保卫绝不是少用几个英文词这样简单的事情。

静观这几年来的汉语发展,倒是可以看出,由于汉语和外语的天然糅合,从而有更多的新词,开拓了汉语的境界。比如“粉丝”一词,起先来源于英语的“fans”,随着大众娱乐的不断发展,使得英语原先的词被遗忘了,反而是中式的表达越来越有广阔的天地了。从传统的“有力”到彰显时代特征的“给力”,这本身就是一种语言内涵与表现的延展。

由是观之,所谓“保卫汉语”不过是一场虚构的战斗罢了。硝烟散尽之后,或许我们就会发现,最该拯救的不是汉语不是国学,而是我们自己。

我们可以提倡汉语出版物,少些字母缩写、含混不清的词,但是没有必要搞到非要“禁止”不可。如果禁止汉语“交配、交流”的话,保持规范纯洁之身,那么等于是给语言“闭关锁国”了。把自己装在语言的天朝大国里,自娱自乐,对汉语还是弊大于利。

人们常以汉语逐渐走出国门证明汉语崛起和中国打造文化大国的可能性,但汉语崛起与全球建了多少所汉语学校、国内媒体和出版物又是多么纯洁关系不大,而在于普通中国人愿把母语和中国文化放在怎样的位置,如何去尊重和珍惜。

日本为何不搞全民学英语

成语“学以致用”,高明地指出:“学”是为了“致用”,如不能“致用”,为何要学?

有句成语叫“学以致用”,它高明地指出:“学”是为了“致用”,如不能“致用”,为何要学?遗憾的是,“全民学英语”恰恰是这方面的典型。

相比之下,我们的邻国日本就理智得多:学生学英语的负担不重,压力不大,有的日本大学采用学分制,只要学生修够规定的英语学分就算合格;也有的学校采用国际交流英语测评考试,考试分数只代表应试者使用英语交流的能力,没有及格与不及格之分。

尽管日本总体英语水平不如我国,但这并没成为日本现代化的绊脚石。相反,依靠令人信的技术创新、产品质量以及高效率管理,日本创造了举世惊叹的经济奇迹。

中国英语教育是严重的浪费 中国教育功利化严重
这里还不能不提到日本专业化的外语翻译。日本非常注重培养真正对外语感兴趣的人,并把他们打造成具有世界水准的专业翻译人才。有了这样一支高度精干、专业的翻译队伍,日本人就没有必要人人背外语单词、记语法了。

日本人没有搞全民学英语,一来是因为日语中已经吸收了大量的英语单词,日语词汇中有十分之一的词是外来语,而其中90%都来自英语。所以一个有一定知识水平的日本人掌握的“英语单词”要达到4000-5000个左右。二来日本的翻译出版业发达,国外有什么新书很快就能用日语读到。当然,单凭这两点还不能解决日本人与外国人面对面交流的问题。

日本高度重视并大规模翻译外语科技著作。日本发达的翻译事业使之“淡化”了学习外语的热情。日本的出版界多年来已演化出一套分工制度:数百家出版社各自负责一个专门学科,培养自己的翻译班子,不但外语素养高,有专业知识水准,并且判断力强,能熟悉世界科技动态,只要有重要的外文书籍、文章发表,他们立刻翻译成日文,使日本科技人员随时知晓世界最新科技信息。整个美国,精通日语的美国人不过几百人,然而其中大多数美国人又被日本“高价收买”,专门为日本翻译美国的科技资料和其他重要信息。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102839.html

更多阅读

长城文:天村的《中国孤儿青春梦》是我们的中国梦

长城:天村的《中国孤儿青春梦》是我们的中国梦长城/文作家天村先生的长篇青春励志小说《中国孤儿青春梦》,给我们创作了一名独具睿智的中国孤儿东山石,他以大思想、大情感、大智慧筑起一个青春梦——中国梦——我们的中国梦。每个人都

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歌词 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

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清晨我放飞一群白鸽。为你衔来一枚橄榄叶,鸽子在丛山峻岭飞过。我们祝福你的生日我的中国,愿你永远没有忧患永远宁静。我们祝福你的生日我的中国,这是儿女们心中期望的歌。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清晨我放飞一群

声明:《中国英语教育是严重的浪费 中国教育功利化严重》为网友嘻嘻哈哈搞怪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