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德沃夏克的《e小调第九交响曲新世界交响曲 》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赏析

波西米亚色调的美国大陆——简评德沃夏克的《e小调第九交响曲(新世界交响曲)》

(2011-03-13 20:00:00)

著名捷克作曲家安东宁·德沃夏克(Antonín Leopold Dvo?ák)的《e小调第九交响曲》是一部出色的交响乐作品,也是不可多得的经典作品。这部作品中很多旋律都优美动听,朗朗上口,其中第二乐章的主题被后人改编成各种器乐独奏曲,甚至还填上歌词,在许多国家传唱,而歌词内容大多是怀念家乡怀念故土。在中国,这段旋律被改编成乐曲《思故乡》,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就已进入学堂乐歌,为人们所熟悉。

一、乐曲题目辨析

此作品的标题为“e小调第九交响曲”,它还有一个副题:From the new world。在中国,由于文化、习俗的不同,人们对于西方作品的“某小调或某大调第几交响曲”、“作品某某号”这样的曲目命名方式非常不习惯,大家更加喜欢“高山流水”、“平沙落雁”这样充满人文气息的曲名。所以此曲在中国往往更多地以其副题为正题,而其原本的标题“e小调第九交响曲”反倒没有其副题出名。但有意思的是,这部作品在中国一直通行着两个副题,一个是根据原文译出的“自新世界”,有时就称为“新世界交响曲”,另一个则是翻译的并不准确的“自新大陆”,也被称作“新大陆交响曲”。而后一个名字“新大陆”的流行程度要高于前者。这是艺术史上很奇怪的事情,所以非常有必要进行一下分析。

其实,这个副题并不复杂,“自新世界”,就是最准确的翻译,由此将其称为“新世界交响曲”也完全是顺理成章的。但是“自新大陆”翻译的出现也是有其历史原因的。

1954年是德沃夏克逝世五十周年。在这一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德沃夏克确定为当年的世界文化名人予以纪念。当时新中国急需在国际社会获得更多国家的承认,世界和平理事会的宗旨——争取和平,保卫和平,反对军备竞赛,反对核武器等也是中国的要求。所以中国积极参与世界和平理事会的活动,郭沫若还担任了理事会副主席。所以,中国决定响应世界和平理事会的决定,由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音乐家协会等联合主办了声势浩大的“世界文化名人德沃夏克逝世五十周年纪念会”,其中重头戏就是“德沃夏克作品音乐会”。

这次音乐会的高潮就是下半场由中央歌舞团管弦乐队演奏的德沃夏克代表作《e小调第九交响曲》。但这里有一个问题,虽然现在看起来似乎不是问题,但在当时确实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中国正在朝鲜与美军作战,虽然1954年时战争已经结束,但美国仍然是中国人民眼中的世界头号敌人。新中国成立初期,人们常用“新社会”、“旧社会”、“新世界”、“旧世界”来作对比,忆苦思甜。而德沃夏克这部作品的副题如果直译成“新世界”,就很有美化美帝国主义之嫌。于是,我们便搞了个文字游戏,将副题翻译为“新大陆”。这样,“新大陆交响曲”这个名称便在中国流传下来。而现在,当时以避一时之讳的“新大陆”仍然在沿用,许多很严肃的正式出版物上还在使用这个不够准确的曲名。这也给不少爱乐者造成了困扰。所以,正视此曲的曲名翻译问题,极有必要。

二、作者简介以及本作品的创作过程

德沃夏克是十九世纪捷克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捷克民族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于 1841年9月8日诞生在捷克首都布拉格近郊的一个贫苦家庭里。他的童年是伴随着辛勤的劳动度过的。十三岁时,他便沿袭父亲的道路,当了屠户学徒。但是少年德沃夏克是一个十分上进,他刻苦自学,并逐渐显露出音乐才能。他最先跟本村的乐师学习小提琴,十六岁时进入布拉格风琴学校学习。这所音乐学校是他成为音乐家的摇篮。1859年,德沃夏克以优异的成绩从布拉格风琴学校毕业,此后他便开始在捷克国家剧院里担任中提琴师。在此期间,他广泛地吸取各种音乐知识和技能,努力学习西欧古典主义和浪漫乐派作曲大师们的创作经验,并且迈上自己的音乐创作道路。他是一位富有强烈民族感和热爱祖国民族艺术的音乐家,对捷克民族乐派的伟大创始人斯美塔那所倡导和致力发展的民族音乐文化事业由衷地赞赏和拥护。在捷克民族独立运动的影响下,他为发展民族音乐作出了自己的很大贡献。

1891年,在德沃夏克50岁时美国纽约国家音乐学院的创始人萨尔伯夫人向德沃夏克发出邀请,诚恳地请他做这所新学校的院长,主持音乐学院工作,年薪15000美元——这笔年薪是德沃夏克原来年收入的25倍左右,可见萨尔伯夫人求贤若渴的态度。于是,德沃夏克接受了邀请,于1892年来到纽约。当时,美国工商业以及金融业已经得到了极大发展,纽约又是这个帝国的中心。车水马龙的街道,彻夜通明的灯光,鳞次栉比的金融机构,都在向初来美国的德沃夏克证明,这是一个繁华的欲望都市。而这一切与德沃夏克生活的布拉格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也正因为此,他的创作灵感被激发了。

到美国后三个月,德沃夏克开始着手创作一部新的交响曲,在此之前他已经有八部交响曲,但美国音乐界的朋友们热切地希望德沃夏克写一部能代表美国精神的作品。美国历史很短,不像欧洲那样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尤其是在音乐上,美国更是乏善可陈,所以美国人也非常期待一部产生在这片大陆上的作品。于是,在1893年5月,德沃夏克终于完成了《e小调第九交响曲》的总谱。同年12月,第九交响曲在纽约首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新闻媒体对演出的盛况作热情的报道,并宣布“属于美国自己的交响曲”诞生了。应萨尔伯夫人的请求,德沃夏克在出版第九交响曲时加上了“来自新世界”的副标题。

三、作品简析

第一乐章,序奏,慢板,e小调,4/8拍子。此序奏部分颇为宏大,其主题与相继的主部快板部分有极其微妙的关系,担负一种连贯全曲的特殊任务,甚至可称之为全曲精神的中心旋律。乐章的引子部分由弦乐器、定音鼓和管乐器竞相奏出强烈的节奏,尤其是弦乐、定音鼓的轮番演奏,其气氛之强烈不言而喻。其中蕴含的不和谐音程也让人感到紧张。暗喻了美国那种紧张、忙碌的快节奏生活。在这里,圆号,巴松以及双簧管的美妙配合让人又在紧张中感到一丝甜美,如果展开联想,大概可以认为,生活节奏紧张的美国,其物质生活也是极大丰富的。紧张的节奏,丰富的物质,如果从这样的矛盾构成来进行对音乐的解读,也不失为一个有趣的角度。

在这一乐章中,长笛和短笛的作用不可小觑。作者别出心裁地利用了它们的特殊音色,使音乐更加富有张力和感情。

此乐章的主部主题贯穿了全曲的四个乐章,这一特殊主题靠着巧妙发展,转达了不同于以往音乐世界的“新世界”的消息,具有强烈的震撼效果。德沃夏克当时背井离乡,乡愁蕴积,故而引用了他少年时期耳熟能详的民俗歌曲特质,以遣思乡念国的情怀。

第二乐章,最缓板,降D大调,4/4拍子,复合三段体。这一乐章是整部交响曲中最为有名的乐章,经常被用来单独演奏。多数乐评家都认为,这是德沃夏克本人身处他乡时,对祖国无限眷恋之情的体现。

简评德沃夏克的《e小调第九交响曲(新世界交响曲)》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赏析
第二乐章一开始,管乐组用天鹅绒般柔和的和声拉开静溢的夜幕。定音鼓的轻击象是从人们心灵深处升起一层薄雾。加弱音器的小提琴呜咽着,泣诉着……悲凄的夜,空虚的心,拓出一个荒漠的空间,让人们洒下无限的思乡情、怀亲泪。这时,英国管独奏,唱出这支感动过无数人的著名旋律。据说,《新大陆交响曲》在美国首演时,旋律响起,席间顷刻泛出呼嘘之声——不少听众热泪盈眶,暗自悲泣。此后,这个主题便如添双翼,飞出第二乐章,飞出交响曲,也飞出作曲家旅居的美国和他的故乡波希米亚,被人们配上怀念故乡的各种歌词,成为一支流传甚广的歌曲;以致有人误认为这首歌是先于德沃夏克而在美洲大陆存在的一首古老民谣。

英国管一曲歌罢,阴郁的和弦再次浮现。小提琴将思乡歌调稍加变化,便又召唤英国管接唱下去。两支圆号迷蒙地重复着主题断片音调,渺远地消失在升C小调的更为暗淡的音响色彩中。这时,长笛与双簧管奏出另一主题,颇具忧愁哀怨风格。接着,作曲家笔锋一转,写出两个明朗的主题。一个,由单簧管领奏,长笛、双簧管接奏;悠长的旋律散发出田园气息。另一个,在弦乐长音衬腔中,由双簧管、长笛和单簧管重奏出活泼的音调,它象小鸟一样啼鸣着,飞跃在明亮的升C大调音响中。显示出充沛的活力和热情。在渐渐平静的音响中,英国管又吹出凄恻动人的思乡旋律,加弱音器的小提琴的应和更是让人如痴如醉。

可以说,这一乐章是全曲精华所在。英国指挥家和音乐学家唐纳德·托维的在《音乐分析随笔》(中译本为《交响音乐分析》)第二卷中谈及这段音乐时指出,这些和弦“像瓦格纳乐剧里的诸神之主沃坦一样,驾驭着暴风雨,在大地上空掠过。”此部分被誉为所有交响曲中最为动人的慢板乐章。事实上,也正因为有了这段旋律,这首交响曲才博得全世界人民的由衷喜爱。

这段旋律从技术上来说,可以说毫无难度。但是如何让乐队恰到好处地相互配合,这里的玄机极为微妙。很多版本中,指挥在处理这一段时,能感觉出他们的尽心尽力,但是效果往往不能如人意。卡拉扬1966年与柏林爱乐的这一乐章处理,刀削斧凿痕迹很明显,到1985年和维也纳爱乐合作时,这里的处理沉稳很多,尤其是乐队音色的调配堪称无懈可击,但速度变化仍有不足之处。相比之下,伯姆的速度感很好,阿巴多的节奏把握也让人叹为观止,库里贝克的音乐张力十足,如果能结合他们的各自优点,这段充满无限乡愁的美丽旋律就应该更加完美了。

本乐章的第二主题由长笛和双簧管交替奏出,旋律优美。这两种乐器从本质上都属于木管乐器,声音柔美纯净,与金属色彩十足的铜管乐大相径庭,这样的配器也进一步凸显了这一乐章的情绪基调。一般认为,这仍是作者思乡之情的反映。不过我认为,这并不一定是作者本意,一个卓有成就的艺术家,离家几个月就会那么想家?这不是很符合常理。但是毫无疑问,这一段经典旋律会让人油然而生一种怀念家乡,怀念故土的情感。所以,与其理解为思乡之情,倒不如理解为对家乡、对民族的深厚感情。

第三乐章,谐谑曲。这是一个反映印第安人乐观生活的乐章,用三段作曲式写成。第一段与第三段体现出明快的舞蹈意境。在木管乐、圆号时吸定音鼓交替奏出召唤的长音中,长笛、双簧管与单簧管犹如舞者分为两组,应召而出。它们彼此应答,互相模仿,衔接一体,回旋舞跃;其中的节奏型,贯穿在整个舞曲律动之中。很快,舞曲占据整个管弦乐队。到处闪出舞者的矫健身影。一个急剧的收束,只剩下弦乐与大管飘出节奏的回响,构成延续的背景音型。这时,木管奏出一支悠远婉转的旋律。纯朴的五声音阶,与印第安民间音乐有内在的血缘联系。它以优雅的步态与闲适盼情致,在谐谑曲的欢快气氛中,插入了抒情性的小憩。

中段,有两个主题。第一主题由木管奏出。定音鼓和三角铁织出富于色彩的伴奏背景。建筑在C大调和弦音上的曲调,使这个主题明朗昂奋.一扫沉郁情绪。这个主题是植根于捷克民间音乐沃土中的一朵纯净的花,它没有美国格调,音符中映出了故乡波希米亚的美丽风光。在低音弦乐砰砰作响的步伐中,中段的第二个主题由小提琴幽默地奏出。轻俏的休止,明快的颤音,把主题音调打扮得欢趣横生,纤丽多姿;圆号引来尾声。第一乐章的号角音调与舞蹈节奏相互呼应,汇成音潮。而后,潮起潮落,在寂如无声的背景下,管弦猛然一声爆响,结束了谐谑曲乐章。

这一乐章,我相对比较欣赏马泽尔的演绎。他的演绎在诙谐中透出严肃,在快乐中蕴涵思考,大概指挥家的法国血统中浪漫的基因发挥了作用吧,听了他的演绎,总会觉得别的指挥家不够放松,似乎过于用力,过于紧张。当然,艺术的欣赏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没有什么一定之规。

第四乐章,快板,奏鸣曲式。气势宏大而雄伟,这个总结性的乐章将前面乐章的主要主题一一再现,同时孕育出新的主题,彼此交织成一股感情的洪流,乐章的主部主题由圆号和小号共同奏出,威武而雄壮;副部主题则是柔美、抒情性旋律,由单簧管奏出。这一切经过发展之后,形成辉煌的结尾。

这一乐章的受欢迎程度几乎不亚于第二乐章。这一章也是经常被单拿出来演奏的,尤其是很多学生乐团,特别喜欢演奏这段极富激情、节奏感十足的部分。

这一乐章前面的由弦乐奏出的重复小二度,效果很突然,一般来说这样的不够稳定的结构,后面往往会接续相对消极的情绪。但作曲家却突然转折,由铜管奏出了情绪激昂的旋律——这段旋律也是极受欢迎的。这时,刚才还处于不断摇摆状态的弦乐,配合定音鼓进行气氛的烘托,整体效果让人简直坐不住,有一种跳起来的冲动。这里非常有意思的是,向来都是担任旋律演奏任务的弦乐部,在这一段居然和定音鼓一起在强化节奏。这种效果是以前作曲家不常使用的。从这一点也可以感受到作曲家不拘一格、敢于大胆进行尝试的艺术风格。

接下来,弦乐终于开始演奏旋律,跳跃的、韵味十足的音型好似民间群众性的集体舞场面。副部主题由单簧管奏出,气息宽广,情调温存,大提琴动情地呼应着主题。展开部在发展了主部主题后,第二乐章慢板主题一改凄婉的形象,以宏大的气势穿插进来。再现部主部继续着高潮的轰鸣。副部大提琴演奏的主题广阔无垠,温暖而深情。尾声,音乐以雷霆万钧之势结束了全曲。

最后这一乐章,库贝利克指挥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的版本堪称无出其右。演奏气势磅礴,又如行云流水。而卡拉扬的演绎则过于慎重而导致内敛。但即使是中国国家交响乐团的演奏,在连管乐部音准尚不能统一的情况下,也掩盖不住作品的光辉。40分钟的时间转瞬即逝,让沉浸其中的人们感觉似乎时间静止了。能带给人们这样愉悦的欣赏感受的作品,实在是不多。

四、关于此作品欣赏的另一常见谬误的分析

在这部作品的欣赏过程中,有一点很值得大家去研究,那就是作曲家到底使用了怎样的音乐素材,是一种什么样的风格形式主导作曲家创作整部作品。

《e小调第九交响曲》公演以后,各种溢美之词蜂涌而至,各大报纸纷纷发表乐评,高度赞扬这部作品。这些乐评多是美国当地乐评家所写,当然也就按照美国社会的愿望来进行评论。为了证明这是一部“美国的交响乐”,很多乐评家对《e小调第九交响曲》作出了种种符合他们主观意愿的分析和评论,对乐曲本身妄加穿凿,其中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就是,此曲的音乐素材取自于美国黑人音乐或印第安音乐。这种说法影响极广,在我国,关于德沃夏克这部作品的赏析文章中,抱持这样“黑人音乐起源论”或“印第安音乐起源论”观点的占了多数。

事实上,不用我们去分析去研究,在当年,在作曲家还在世时,德沃夏克本人就对这样的分析予以坚决的反对。他说:“我没有使用过任何一个黑人或印第安人旋律,我只是在作品中写了体现印第安音乐特色的自己的主题。我用现代节奏、和声、对位和乐队音色的一切手段来发展他们。”德沃夏克在一封写给学生的信中更加直白地说:“送你一份克雷奇马尔对此曲的分析评论,供参考。其中说什么这个作品的素材是美国黑人及印第安人的,那是瞎说,你不要听他。我不过在写作过程中常联想到美国民间音乐的一种风格而已,我的笔锋始终没有离开波西米亚。”

作为民族主义音乐家的德沃夏克一向珍视捷克民间音乐那丰富的音乐素材。他首先是一位捷克人,他具有浓厚的捷克人气质,他的前8部交响乐,里面就充满了浓郁的波西米亚风格。德沃夏克对美国,这个在当时还是非常年轻的国家,有着相当强烈的印象。美国大工业化给社会带来的变革,也让他感到震撼。这些在《第九交响曲》里都可以找到对应。但是,尽管德沃夏克在美国享受优厚的待遇,但他对故土的感情却没有淡薄。这部《e小调第九交响曲》第二乐章之所以被无数人理解为思念家乡,正是因为作曲家对家乡情感的真实流露,是在用感情作曲。而第四乐章弦乐奏出的起伏不定的旋律,恰恰是典型的捷克民间舞蹈常用的节奏型。这部作品最为人熟知的第二乐章和第四乐章,里面充满着浓郁的波西米亚音乐风格,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与其说德沃夏克在美洲大陆写出的第一部作品是“美国风格”,不如说这是一道用美国原料做出的捷克大餐,或者说,这是一片波西米亚色调的美国大陆。

故乡情——德沃夏克的音乐世界——

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曲《自新世界》是一部公认的传世之作。《自新世界》在中国当下被译为《自新大陆》还有一段政治故事——1964年,在一次国家级别的演出前,演出曲目审查过程中发现《自新世界》,审查人认为不可:只有新中国被称为新的世界,哪有美帝国主义能称为新世界?好在中国的文人玩文字于股掌之上,毫不费事的将《自新世界》改为《自新大陆》,于是审查通过,皆大欢喜——既不违背“无产阶级”政治需要,又享受了“资产阶级”的文化艺术。

德沃夏克在1892受邀任美国国家音乐学院院长。美国人希望德沃夏克在美期间能写一部歌剧,他没有写成却在1894年完成了第九交响曲《自新世界》,该曲将印第安、黑人、斯拉夫、波西米亚的音乐元素作为该曲的主要成份。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103077.html

更多阅读

声明:《简评德沃夏克的《e小调第九交响曲新世界交响曲 》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赏析》为网友此情可待追忆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