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1953年12月,毛泽东指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惟一的经济基础。
1954年9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法律的形式把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作为全国人民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确定下来。
(二)、社会主义改造同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

过渡时期总路线简称“一化三改”或“一体两翼”,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总路线的主体;二是国家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总路线的两翼。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和目的。离开了工业化,社会主义改造就失去了意义。社会主义改造是工业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手段。不对落后的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工业化也无法真正实现。三大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在这种经济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体现了变革生产关系同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辩证统一关系。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1、中国不能走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如果走,那就得走西方国家同样的路,即通过到非洲去掠夺和贩卖奴隶,依靠殖民掠夺,依靠对农民的剥夺,依靠对工人的压榨来积累原始资本,就得通过社会两极分化来造成少数资本家,使多数人失去生产资料。而这些对中国来说是不可能的,也是与中国共产党革命的目的不相符的。
2、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国营经济力量比较强大,理应成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发展工业,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原有的工业;一方面要建设新的工业。此时原有工业的主体是国营工业,已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56%,不仅规模大,而且技术设备先进。利用原有的工业,首先和主要的利用国营工业。同时,在中国,由于私人没有能力投资兴建新的、足以为国家的工业化奠定基础的那种大型工业企业,只有国家才有能力来做这件事。所以,工业建设的发展,就意味着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发展。这是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