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 汝爱我心 我怜汝色

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 汝爱我心 我怜汝色
今天看见好友的QQ上引用了此句作为签名,谈及感情,亦生感慨,遂就此句以问自心。

这句话原本出自《楞严经》卷四,当时是因富楼那尊者请问佛:“世尊,假若世间的一切万法,六根、六尘、五阴、十二外、十八界等,都是如来藏中所生之法,皆是常住真心,清净本然,既属清净则不应该更有染相之法。为何忽然生出山河大地诸有为相的染法呢?既是本然,为何又有生灭之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灭了又生,生了又灭,循环不息?”

佛因此问为尊者及大众讲说宇宙人生的真相,从一念无明生三细讲到十二因缘所生法,继而讲到此句,原文是这样的:“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唯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

负即是欠,你欠我命,你就要还我命。我欠你命,我亦要还你命,所谓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必定要互相偿还。就是今世侥幸不还,但千百劫后,怨仇相遇,亦一样要还清。因此之故,众生时常在生死苦海中,不能出离。爱心生出就是无明,你爱惜我的心,我亦怜惜你的色,这是无明惑业为因,现行为缘,想爱永结同心,不愿分离。就经百千劫,都被欲爱所缠缚,不得脱离。

如是想到自己曾经之所“爱”,亦不过是欲望之左右。世间的人多会说:我爱你!但是揭下这个爱的外衣,其中到底是什么呢?

一般男女之爱,因由不同,或因貌而生爱,或因情而生爱,或因某个原因而生爱,这时所谓的爱不过是自己贪欲的喜欢,因自己的喜欢而生出爱,因这个爱欲而希望能够得到对方的感情,拥有对方。其真实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这个喜欢而已。所以这个爱还不是爱对方,而是爱自己,爱自己的贪欲。

继而为了满足自己的爱欲,则会作出种种行为,追求、付出,在没有得到对方之前,或者说在没有满足自己爱欲之前,是可以为了对方付出的,而其实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爱欲而付出,所以这个付出是有目的的,是有索取的,而并非真爱于对方。

为了这个爱欲,为了满足自己的爱欲,为了拥有自己所爱慕的,往往做出各种行动,一切都是为了使对方可以对自己产生好感,亦即使对方也对自己升起爱欲之心,以此而满足自己拥有对方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可以为满足对方而做出种种对方所喜爱的行为,只要这些行为没有超过自己的原则,或者说是自己的行为底线,那么一切都是可以去做的。而这个行为底线,因为个人的习性不同而没有一定的标准。

比如:有人可以为了所谓的爱(自己的爱欲)付出金钱;

有人可以为了所谓的爱(想拥有对方)付出时间和劳动;

有人可以为了所谓的爱(满足对方的需求)采取各种手段;

有人可以为了爱欲放弃亲情;

有人可以为了爱放欲弃事业;

有人可以为了爱欲放弃伦理道德;

甚至有人可以为了这个爱欲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而这一切的根本,大多在于为了满足自己的爱欲,说白了是爱欲的驱使而不能自已。

因此而得到的爱往往并不能够长久,往往因为已经拥有了就不再如未拥有的时候一样的付出和放弃,因为已经不需要再如此付出和放弃了。因此将将更多的已经付出和放弃的慢慢寻找回来;那么此时再面对所谓的爱时,行为底线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很多人不再会象未得到的时候一样的付出;不会再象未满足欲望时一样的容忍对方的缺点;很多人不再会象未得到的时候一样包容对方的过失。

任何人都不是完人,任何人都有着自身的缺点和错误,而这些在很多热恋中的人看来并没有什么,但是,当热恋的温度渐渐的过去,本来就存在的那些缺点和错误就成了致命的问题。

问题原本存在,只是自己的意识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在过去一味地为了满足自己的爱欲而根本将本有的缺点和错误视而不见,或者等闲视之。而在拥有了之后,或者彻底失去之后,就从热恋时的无所谓转而为后来的有所谓,甚至到很严重,以至于无法容忍直至疯狂。

而其实事相的本身并没有发生什么改变,甚至很多缺点和错误都远远的要小于当初,而能够包容和容忍的心早已经不存在。因此而产生分手、离婚这些行为。

还有一些人因为自己的爱欲得到了满足而产生了更多的爱欲,因为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往往在满足了一个之后,新的欲望就替代了原有的,因此才产生了婚外情,产生了二奶,三奶以至于更多。

佛说: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沈。以是因缘。众生相续。意思是:情想合离,皆因业感多少而受果报,更相变易即互相变化迁易。情变为想,想爱为情,或舍合为离,或易离为化,彼此变易不定,没有主宰。只是随业而受报,随善恶之业,而受升沉之报。如善业则上升为天为人,恶业则下沉为鬼为畜。以这因缘,四生转换,三界升沉,死此生彼,相续不断,没有停息之日。

接着是: 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是说妄想和情爱结在一起,就生欲爱不能舍离。即是说,同想成爱,乃是结缚之因。由想爱既深,如胶似漆,就不能摆脱。既然深结生缘,所以世间的父母子孙,递代相生,没有间断。这一类众生是以贪欲为其受身之根本,因同想成爱。爱则生欲,欲则受身。故贪欲为受生之本,就代代相生不断。

这些象我一样的凡夫之爱并不是爱对方,而都是爱自己,而真爱却不同,是不爱自己而爱对方。

上帝爱人,佛爱众生!爱是平等,爱是慈悲,爱是包容。不具备慈悲与包容的爱都是欲望之爱。慈悲与包容的心是智慧的心,不会因为时间而改变,不会因为情况而改变。的

真爱的人会不因初恋、热恋、失恋的变化而一如既往地爱对方,不会因为拥有或者失去而满足、痛苦和烦恼,因为这个爱的本身就不在于为了满足自己的爱欲,不是为了自己情感的占有。所有的爱都是为对方在付出,不管对方跟任何人在一起,不管对方如何的变化,或者成为了美女或者失去了双目,或者成为他人的贤妻良母,或者沦落为风尘女子。慈悲与包容的爱是不会因为这些而改变的。

而能够拥有这样的真爱的人,他也一定不再是凡夫,因为他已经具有了真正的智慧,因为他已经拥有了无尽的慈悲,这样的人就是菩萨,就是佛陀。他们把私欲的小爱扩大到无尽的大爱,从对某个人的爱扩展到一切众生的爱。

所以他们不再流浪生死,不再颠倒轮回。

《楞严经》是助人智解宇宙真相,所以古人曾有:“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的诗句。

今从楞严一句而感满纸之言,愿一切有缘众能或明真心,早得真爱。

末以一偈以赠:

早除无明本,远离贪嗔痴,看破爱欲勾,永脱生死海!

娑婆苦无尽,极乐爱无疆,携眷同船渡,莲界永成亲!

清舞飞扬 10:07:11

今天看见好友的QQ上引用了此句作为签名,谈及感情,亦生感慨,遂就此句以问自心。

这句话原本出自《楞严经》卷四,当时是因富楼那尊者请问佛:“世尊,假若世间的一切万法,六根、六尘、五阴、十二外、十八界等,都是如来藏中所生之法,皆是常住真心,清净本然,既属清净则不应该更有染相之法。为何忽然生出山河大地诸有为相的染法呢?既是本然,为何又有生灭之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灭了又生,生了又灭,循环不息?”

佛因此问为尊者及大众讲说宇宙人生的真相,从一念无明生三细讲到十二因缘所生法,继而讲到此句,原文是这样的:“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唯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

负即是欠,你欠我命,你就要还我命。我欠你命,我亦要还你命,所谓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必定要互相偿还。就是今世侥幸不还,但千百劫后,怨仇相遇,亦一样要还清。因此之故,众生时常在生死苦海中,不能出离。爱心生出就是无明,你爱惜我的心,我亦怜惜你的色,这是无明惑业为因,现行为缘,想爱永结同心,不愿分离。就经百千劫,都被欲爱所缠缚,不得脱离。

如是想到自己曾经之所“爱”

...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103409.html

更多阅读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切问而近思的而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此句出自《论语·子张》一节此句和《中庸·第二十章》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互为发挥,讲的是儒家增进学业、修养人格的功夫。译文:一个人心有远大理想就要有丰富的知识,要多多提出

声明:《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 汝爱我心 我怜汝色》为网友迷雾的朦胧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