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狮子林
狮子林,苏州四在园林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列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位于苏州老城区园林路,园址原为宋代富家别墅,元代至正二年(1342年),名僧天如禅师弟子“相率出资,买地结屋,以居其师。”因园内“林有竹万杆,竹下多怪石,状如狻猊(狮子)者”;又因天如禅师维则得法于天目山狮子岩普因国师中峰,为纪念佛教的师承关系,取佛经狮子座之意,故名狮子林。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更名菩提正宗寺,后寺院荒废。明万历年间重建称圣恩寺。清康熙年间,寺庙和花园部分隔墙分开。花园为衡州知府黄兴祖重修,名“涉园”。乾隆十二年(1747),更名画禅寺。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黄兴祖之子黄熙高中状元,重整庭院,取名“五松园”。至清末亭台頹圯,叠石倾危,庭院荒芜。民国七年(1918年)苏州颜料大王贝仁元(字润生)购得旧园,延请名师重建亭榭厅堂,并扩大园址,化9年时间,大致建成现在规模:前祠堂,后住宅,西部为花园,占地约15亩。贝仁元撰写的《重修狮子林记》称:“仁元世居茂苑,侨寓凇滨,非无鲈绘之思,林壑怡情,敢效菟裘之筑,吾将老焉。”“菟裘”一词,出自《左传·隐公十一年》:“使营菟裘,吾将老焉”。后称“菟裘”为士大夫归隐住所。宋代陆游《暮秋遣兴》诗句:“买屋数间聊作戏,岂知真用作菟裘。”可见,贝氏营构此园是为自己颐养天年。1953年,贝氏后裔将狮子林捐给国家,经整修于1954年2月开放。
狮子林景区座北朝南,拱形门洞上刻着“师子林”三个隶字,相传此字为乾隆皇帝御笔。细看“狮”字少了“犭”旁,“狮”、“师”同音,字义相去甚远,令人遐思。景区正门关着,游客从两侧边门进出。检票进入前院,迎面是一幢高敞的大厅。屋脊上塑有福禄寿三星雕塑,意为“三星高照”。此厅原是贝家祠堂。走进大厅,堂上陈列清式红木雕花靠椅、茶几,中间是一对青铜南狮,很是活泼可爱。抬头见梁上高悬“云林逸韵”横匾,为著名苏州籍书法家顾廷龙手书。云林,元代画家倪瓒的号。倪瓒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在画坛并称“元四家”。明洪武六年(1373年),倪瓒经过狮子林时,应如海方丈之请,为狮子林作画、诗各一。诗为五言:
密竹鸟啼邃,清池云影闲。茗雪炉烟袅,松雨石苔斑。
心情境恒寂,何必居在山。穷途有行旅,日暮不知还。
云林创作狮子林画卷时,寺院已显冷落。自云林作画题诗后,狮子林名声大噪,成为文人雅集、觞咏之地。清代顾嗣立编辑的《元诗选》载:“倪高士符镇(倪瓒字)每过狮子林,爱其萧爽,为之绘图。徐幼文复图之为十二景,高季迪诸人题咏相继。”后人便把狮子林和倪云林连在一起,乾隆题诗称“倪氏狮林存茂苑”。
堂上挂有一副柱联“枕水小桥通鹤市;森峰旧苑认狮林”。上联“枕水小桥”,突出苏州水乡景色。有诗云:“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鹤市”是苏州古街名。东汉赵晔《吴越春秋》载:吴王阖闾之女夭亡,出殡日,仙鹤舞引,群鸣于市,其地称“鹤市”,桥曰“鹤舞桥”。用在联句中更显狮子林的仙风逸情。下联说狮子林向以假山叠石著称,园中玲珑峻秀的太湖石叠成各种形态的假山,峰底石洞空灵,园西为水景园。虽经多次重建,但建园之初的简洁和写意的造园手法尚可依稀辨识。
贝家祠堂位于狮子林景区东南角。步出祠堂大厅,向左走过一道月洞门,又是一处庭院。庭院后面是主厅,名“燕誉堂”。堂上高悬“燕誉堂”匾额,款署“丙寅中秋后二日,毕诒策,年七十又四”。毕诒策,字勋阁,太仓人,寓居苏州,乾隆年间状元毕沅(1730—1797)裔孙。有介绍说,燕,古称玄鸟,象征吉祥富贵。燕“通“宴”,意为安闲;“誉”通“豫”,意为欢乐。“燕誉堂”是主人宴请宾客的场所,以“燕誉”为堂名,意在主人与客同乐,欢聚一堂。乾隆皇帝游狮子林时,“燕誉堂”为临时御膳房。中堂屏风挂有八幅楠木板,上刻园主贝仁元于民国十四年撰写的《重修狮子林记》。
“燕誉堂”被分隔成前后两厅,故称“鸳鸯厅”。后厅梁上高悬“绿玉青瑶之馆”横匾。“绿玉青瑶”,语出倪瓒“依微同里接松陵,绿玉青瑶缭复萦。为咏江城秋草色,独行烟渚暮钟声”诗句。倪诗用“绿玉”来形容水城苏州的“碧水”。以“绿玉青瑶”名馆,寓意吉祥富贵。堂上柱联“具峰岚起伏之奇,晴云吐月,夕朝含晖。尘劫几经年,胜地重新狮子座;于觞咏流连而外,赡族承先,树人裕后。名园今得主,高风不让谢公墩”。此联为孙宝琦1923年撰书。孙宝琦(1867—1931)杭州人,曾任晚清山东巡抚,民国时为北京政府总理。上联描绘园林景色,“吐月”、“含晖”均为园中石峰之名;下联称赞贝氏高风亮节,犹如东晋的谢安。谢安少以清谈闻名,初次为官仅月余便辞职,之后隐居东山别墅,教育谢家子弟。后来,谢氏家族朝中人物尽数逝去,才东山再起,成功挫败桓温篡位,“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建立功勋。谢安曾在江宁(今南京)建“谢公墩”,邀集名士饮酒赋诗,玩赏风景,人称“江左风流宰相”。贝仁元自幼丧父,由母亲教养成人。发迹后,捐资造苏州平门桥,名“梅村桥”,意在纪念父亲贝梅生;为承诺母亲遗训,捐十万银元、一千四百多亩地,创办“承训义庄”,义庄内建族校、祠堂,即联语中“赡族承先,树人裕后”所讲内容。
走出“绿玉青瑶之馆”,西侧是峰峦叠嶂的太湖石假山,放眼望去规模极其宏大,堪称石海云山;而且堆砌艺术高超,下有洞窟,上下串连,洞洞相通,如入迷宫;上有峰峦,峰峰错落,出神入化。我钻进洞窟、登上假山几乎迷了路。踏着光滑的青石台阶,登到假山深处,见山巅有座方形小屋,堂上挂着“卧云室”横匾。有介绍说,“卧云”语出金代元好问诗句:“何时卧云身,因节遂疏懒”。此室建于假山中央,原为寺僧静坐养心的禅室。四周环以酷似群狮起舞的峰峦叠石,小楼恰似卧于峰峦之上。古人称石为云根,高山为云顶,室命“卧云”意为高远,营造出“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的超然意境。
走下假山,返回庭院,院北一幢建筑名“小方厅”。厅上高悬“园涉成趣”匾额,语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意思是天天在小园独步,自有乐趣;关起门来过自己的日子,也挺有意思。表达主人向往归隐田园的生活的情趣。厅上有副对联“石品洞天,标题海岳;钟闻古寺,境接嫏嬛”。据曹林娣教授《苏州园林匾额楹联鉴赏》的解释,出句咏厅北小院堆叠的假山。“石品洞天”,是说宋代米芾嗜石成癖,曾品一石名“洞天一碧”,并为之下拜。假山巨峰气势雄伟,峰体多孔穴,形体俯仰多姿。小方厅院墙辟有四窗,窗花分别为琴、棋、书、画四物,精美而又古雅。米芾号称海岳外史,满园奇石以“书圣”志趣立意,更添逸趣。对句亦为咏景。清代狮子林寺、园分设,古寺传来钟声,如嫏嬛雅境。嫏嬛,传说中天帝的藏书处。《琅嬛记》载,晋人张华游洞宫,至一处岩洞,大石中开,别有天地,宫室豪华,每室均有异书……“境接嫏嬛”,暗指贝家藏书丰富。
小方厅后廊柱联“红药当阶,越鄂相辉堆绿被;青峰架石,郁林遥望迓归舟”。据曹林娣教授解释,出句“红药”即芍药花,南齐谢眺《直中书省》诗:“红药当阶翻,苍苔依砌上。”“堆绣被”语出汉刘向《说苑·善说》:鄂君子皙,楚王母弟,官至令尹,爵为执珪。越人悦其美,因作《越人歌》赞之。鄂君子皙乘舟,操舟越女以歌声表达爱慕之情。鄂君举绣被覆盖越女,得以交欢尽意。这里是形容芍药花之绚丽灿烂;对句用陆绩“廉石”典故:汉末吴郡陆绩为郁林太守,罢归少行装,舟轻难以渡海,因取巨石镇之。后世称之为“廉石”。这里将北院九狮峰等太湖石,比作陆太守之“廉石”,有比德之意。
离开小方厅,绕过九狮峰,便是花园区的正厅“揖峰指柏轩”。厅为楼式建筑,底层称轩,有围廊,翻轩有挂落。厅堂前假山林立,柏树龙盘虬绕。“揖峰”意取宋代米芾见石作揖典故,表示对园中山石的珍爱之情;“指柏”,语出“赵州指柏”典故:一僧问赵州从稔禅师:“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庭前柏树子。”曰:“和尚莫将境示人?”师曰:“我不将境示人?”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庭前柏树子。”赵州从稔禅师的回答看似文不对题,却充满佛教禅意。明代学者高启有“人来问不应,笑指庭前柏”诗句。这里用作轩名,并非赏景,旨在悟禅。
“揖峰指柏轩”右前方池边有幢庄重典雅的轩厅,名“花篮厅”。有介绍说,此处原为荷花厅,不慎焚毁。后将娄门郑宅花篮厅移建于此。花篮厅步柱不落地,柱下端雕刻成花篮状,故名。走进花篮厅,堂上悬挂“水壂风来”匾额。壂指堂室,水壂,水边之屋。“壂”与“殿”同意。语出唐朝诗人王昌龄《西宫秋怨》“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诗句。用在这里,突出花篮厅的位置和景观特色,因其前临荷塘,夏日荷花凌波,水面清风吹来,满室花香飘溢。
花篮厅左前方有座二层小楼名“见山楼”。此楼式样别具一格,底层为四面实墙,每面墙上开有方窗;二层为单檐歇山亭式建筑,四面玻璃长格,光线透亮。人在室内,可坐楼观山,故名“见山楼”。
花篮厅右后侧一幢建筑名“古五松园”。堂上“古五松园”匾额由南汇一百零一岁老人苏局仙手书。据说园内原有五棵古松,故狮子林曾名“五松园”。如今古松早已无存,唯见堂上悬挂一幅李复堂先生画的《五松图》,观物思景,令人遐思。五松,古人屡有题咏。唐朝诗人李商隐七律《五松驿》“独下长亭念《过秦》,五松不见见舆薪。”泰山登山道上有五棵古松名“五大夫松”。相传秦始皇封禅泰山,遇大雨,在五棵松树下避雨。之后,封五棵松树为“五大夫松”。这里用作堂名,一是怀念园中五棵古松;二是松树凌霜傲雪,为历代文人称颂。用作堂名以示主人坚强高洁的品格。
“古五松园”右前方池边有一座描金重彩的方亭,名“真趣亭”。有介绍说,乾隆皇帝曾五游狮子林。乾隆二十二年,首次带着倪云林的画图,展卷对照游览,有“假山似真山”、“疑其藏深谷”诗句。五年后,又游狮子林,见园内“一树一峰入画意,几弯几曲远尘心”,遂赐匾“画禅寺”。乾隆二十九年(1765年),乾隆三游狮子林,见峰峦俯仰多姿,石洞剔透空灵,环境幽雅清静,写下《游狮子林即景杂叹》七绝三首、七律一首,并御赐“真趣”匾一块。“真趣亭”为卷棚歇山结构,外观典雅庄重,内饰豪华,描金刻花,富丽堂皇,具有皇家建筑气派。亭中挂有六扇屏刻,系清末名家杰作。亭柱挂有对联“浩劫空踪,畸人独远;园居日涉,来者可追。出句集自唐司空图《诗品》,意思是,古老的园林从远处走来,人们对它既熟悉又陌生。好比一场浩劫过后,留下的是空荡荡的天地。然而,他身负的历史文化却犹如一位性情孤僻的人继续在独自远去。对句借用陶潜《归去来兮辞》中“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句意。意思说,居住在园内每天散步自乐,虽然过去的事情已不可挽回,但从今开始还来得及补救。描写园主人向往自然,求新求变的生活情趣。
真趣亭下是一艘石舫。此舫虽无北京颐和园石舫装饰华丽,但其质朴的外观,简洁的装饰,恰能反映江南的水乡意趣。船头舱口有副对联“柳絮池塘春暖;藕花风露宵凉”。石舫横列池边,是个极好的观景点。春日里,站在船头可近观池塘水草,水中游鱼,顿感满目春色,一派生机。颇有宋代诗人晏殊“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的闲淡诗意。下联为一幅夏日观荷纳凉图。藕花的清香,河风的凉意,夏日里令人神清气爽。宋代诗人黄庚《临平泊舟》诗云:“万顷波光摇月碎,一天风露藕花香。”夏日月夜,乘上小舟在池中赏荷,该是何等舒心惬意!
离开石舫,登岸步行来到对面的“湖心亭”。亭额挂有“观瀑”匾额,又名“观瀑亭”。此亭建于水池中央,有曲桥与两岸相连,土山上有股人造瀑布落入池塘。那是在山坡悬崖处用湖石筑成五级水池,山顶一缕清泉落下,成五叠逐级下泻,虽无奔腾之势,恰有涓涓细流不息之美。站在湖心亭,环顾四周皆景:北有真趣亭、石舫;西是问梅阁、听涛亭;东看花篮厅、见山楼;南见接驾桥。我们已在园中游览了二个小时,已觉腿脚酸麻。于是,依着导游指示牌走出景区。
走到南园墙边又看到一座“文天祥诗碑亭”。亭中挂“正气凛然”匾额。文天祥,字宋瑞,号文山,江西吉水人,官至南宋右相。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受命赴蒙古兵营谈判,被扣留。后伺机在镇江逃归。从海路到温州居留一月,后去福建坚持抗战。祥兴二年(1279年)战败被俘,英勇就义。碑上刻有文天祥狂草手迹《梅花》诗一首:
静虚群动息,身雅一心清。春色凭谁记,梅花插座瓶。
那是文天祥身陷囹圄时,寄梅咏怀,表明洁身自守的节操。细看文天祥书法笔走龙蛇,雷霆万钧,浩然之气跃于笔端。清代学者吴其贞《书画记》评价:凡见者,“怀其忠义而更爱之”。
文天祥诗碑亭旁边有座“御碑亭”。亭内刻有乾隆二巡江南狮林寺时所题五言诗《游狮子林》,故名“御诗碑”。亭内悬“凝晖”匾额,意为早晨之阳光凝聚到亭中,有称颂乾隆皇帝圣德之意。
将到出口处,又看到一幢“立雪堂”。“立雪”一词,佛、儒两家均有传说故事。《景德传灯录》载:慧能初次参见达摩(佛教禅宗始人),适逢大雪纷飞,因求师心切,立于门外至天明,积雪已没及膝盖。达摩见其心诚,遂收为弟子,授《楞枷经》四卷。儒家则有“程门立雪”故事,说的是福建学子杨时、游酢好学上进,得知洛阳大儒程颐学问深厚,便到洛阳求学。来到程家门前,正逢大雪,程颐关着门在家午休。杨时、游酢立在雪地中等候。程颐一觉醒来,开门见雪地上立了两个雪人。赶紧请进屋内,一问才知来求学的,遂收为弟子。“程门立雪”成为儒学佳话。“立雪堂”上挂有一副对联“苍松翠竹真佳客;明月清风是故人”。款署“乙丑春日重书明代唐解元旧联京兆邓云乡”。唐解元即唐伯虎,“吴中四子”之一。唐寅集元代胡天游《绝句》:“独酌何须问主宾,兴来鱼鸟亦相亲。苍松翠竹真佳客,明月清风是故人。”中的两句;唐代学者元结在《丐论》写道:“古人乡无君子,则与云山为友;里无君子,则与松竹为友;座无君子,则与琴酒为友。”与此联为同一意趣。
游览狮子林,不仅领略到苏州园林造园叠石的高超技艺,更享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醇厚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