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结合月亮的阴晴圆缺,简介太极图,为农历11月学习画太极图做准备。
关于月的词语:披星戴月众星拱月残冬腊月春花秋月长年累月成年累月风花雪月风清月明海底捞月 寒冬腊月 花好月圆 猴年马月花前月下花容月貌皓月千里经年累月近水楼台先得月九天揽月面如满月明月清风日月如流日月如梭
和中秋节、月亮有关的童谣、儿童诗、古诗等:
月亮月亮明明,走路带上大烧饼,
一边走一边咬,到月底吃完了,下月十五又圆了。
月儿弯弯挂树梢,好像一把小镰刀,
我要借它用一用,割把青草喂羊羔。
月亮弯弯弯上天,牛角弯弯弯两边,
镰刀弯弯好割草,犁头弯弯好种田。
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
天上月亮尖尖,水里月亮弯弯;
天上月亮挂胸间,水里月亮当小船。
初一一条线,初二看得见,
初三初四像娥眉,十五十六圆又圆。
月亮走,我也走,我和月亮交朋友。
袋里装着两只蛋,送给月亮当早饭。
月亮奶奶,爱吃韭菜,韭菜侯辣,爱吃黄瓜,
黄瓜有种,爱吃油饼,油饼喷香,爱吃片儿汤,
片儿汤不烂,爱吃鸡蛋。
紫不紫,大海茄,八月里供的是兔儿爷。
自来红,自来白,月亮码儿供当中,
毛豆枝子乱哄哄。鸡冠花,生个红,
圆月的西瓜皮儿青。月亮也吃得哈哈笑,
今晚的光儿分外明
八月十五月亮圆,月亮圆圆像银盘,
红木桌子金闪闪,西瓜月饼供上天,
海棠果,红枣鲜,当中摆个大鸭梨,
红白石榴两边站,手捧甜球把月拜,
拜的月亮爷爷心欢喜,银辉朗朗撒满地,
保咱天下都平安。
月姑娘在天上,圆又圆亮又亮,
花姑娘在树上,又美丽又清香。
月光光照谷场谷场上农人忙
今年稻谷收成好家家户户乐陶陶
月亮光光骑马燃香
东也拜西也拜
月婆婆月奶奶
保佑我爹做买卖
不赚多不赚少
一天赚仨大元宝
椅仔姑
请你八月十五来坐土
土脚起铰莲花绣莲子
莲子烩姑仔今年你几岁
三岁三穿白衫滚乌边
穿绣裙绣荷包
荷包腰肚围穿色裤滚青边
也有花也有粉
也有胭脂给你姑仔点口唇
也有铰刀尺也有花粉镜
姑仔神那到
梏三下水桶来显圣
中秋拜月歌
月亮亮/吃大饼/大饼勿吃吃小饼
小饼勿吃吃香稃/吃了饼/风调雨顺
吃了稃/生活步步高
拜月娥
月娥姐/月明明/月中有株婆娑树
婆娑树上挂紫微/紫微星出保子星保夫星
保男保女接宗支/枝枝叶叶兴旺生好子
月娥出来免灾星/家中添财又添丁
全家拜月
八月初一/太平初一/月到中秋/全家拜月
宝塔灯/照照天地/花下藕
藕丝连连/红石榴
榴开见子/团圆饼
夫妻同偕到老/和家和睦团圆
谜语: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
儿童诗:
水城威尼斯姜尼·罗大里
水面上一座古桥,
一个月亮在古桥上挂。
水面下一座古桥,
一个月亮挂在古桥下。
天上一眨一眨的是星星,
水下是星星一眨一眨。
你说哪一座古桥是真?
你说哪一座古桥是假?
一卷真经保团圆
清夜/(英国)布莱克
月亮像一朵鲜花,
开在天庭高高的枝丫,
乐陶陶,静悄悄,
坐对着清夜微笑。
古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小识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李白
《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八月十五夜玩月》(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指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嫦娥》(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水调歌头》(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歌曲:
蓝蓝天空银河里有只小白船。船上有棵桂花树白兔在游玩
桨儿桨儿看不见船上也没帆飘呀飘呀飘向远方
月娘娘,月娘娘,站在青天上,身穿白衣裳,像一面小锣明晃晃
月婆婆,月婆婆,映着白莲花,向我笑呵呵,俺和小朋友唱支歌
月妈妈,月妈妈,露着白脸瓜,向我笑哈哈,像一条小河起浪花
月公公,月公公,站在半空中,披着白斗篷,像一面小鼓响咚咚
八月十五月儿明呀,爷爷为我打月饼呀
月饼圆圆甜又香啊,一块月饼一片情啊
爷爷是个老红军呐,爷爷待我亲又亲呐
我为爷爷唱歌谣啊,献给爷爷一片情啊。
接下去是讲述孔子的故事:
孔子周游列国
孔子五十六岁开始周游列国,受尽了艰难困苦,其中在卫国前后三次时间最长,因此门人中卫国学生很多。孔子虽然在卫国受到礼遇,但却没有被任用,在其他国家一样没有出仕。
孔子在卫国时,为国仪邑的那个封疆的官吏,要求见孔子。他说:“到这里来的有道之士,我从来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随从弟子,答应了他的要求。那个执掌封疆的管吏见了孔子退出来以后,就告诉孔子的学生说:“你们各位何必忧虑夫子失去官位呢?天下已经混乱很久了,上天要夫子做木铎,教他警醒世人呢!”
有一次,孔子和学生在离开卫国的途中,师徒口渴,忽然听到水声潺潺,于是循声前往,发现有一流泉清澈见底,弟子们正欲争相掬饮,不料孔子在旁喝阻道:“这种流泉喝不得。”弟子们很诧异的王者孔子,孔子指着山上刻字说:“石上刻为‘盗泉’不是吾等所当饮。”原来这盗泉是当年有位盗拓的盗匪,他洗劫卫国边境,并且杀人无数,卫将军率兵捉拿,盗拓逃藏在这山中,口渴得快要死了,后来发现了这泓泉水而得以解渴,因此在石上刻上“盗泉”二字,永留纪念。
孔子在周游列国期间,很不得志,在离开卫国经过匡这个地方时,竟被匡人团团围住,要加以杀害,原来孔子面貌很像阳虎,从前阳虎在鲁国造反失败,曾逃来匡迪,阳虎在匡横征赋税,匡人要杀他,阳虎连夜改装脱逃。孔子被误作阳虎,在匡地被围困了五天,才被解危。
孔子在匡被解危后,很久才看见颜回跟上来。孔子说:“许久未见你归来,以为你死于匡人之手。”颜回说:“夫子在,回那敢死。!”
孔子在匡地脱难后,又回到卫国,为国有位贤大夫史鱼,是位非常刚正的人。他数次向卫灵公进谏说:“不可用弥子瑕,要用贤士蘧伯玉。”卫灵公一直不肯听从。后来史鱼病入膏肓,自知无救时,便告诉儿子:“我在朝为官,生不能谏正君王,死不当成礼。我死后,将尸体移放在牅窗下,且慢大殓。”他儿子谨尊吩咐,当卫灵公前来吊丧时,不见大殓,很是诧异,孝子具实相告,卫灵公很惊愕的说道:“史鱼真是正直啊!已经死了,还行尸谏,感动国君进用贤臣。”
卫灵公夫人——南子,美而淫乱。有一天,卫灵公请南子同车出城浏览名胜,召孔子陪乘同行,孔子深感卫君好德不如好色,不久便又离卫去宋了。
孔子到了宋国,很受到宋君的赏识,想请他过来整顿松果的政治,然而却引起宋国司马桓魋的嫉妒。有一天,孔子在屋外的大树下为学生们讲学,正上的起劲时,桓魋带着士兵,想要来暗杀孔子。他们拿着刀,绕到大树后,喝了一声便往前砍,还好孔子在学生的保护下,没有被杀死。经过这样的险难,孔子在学生的苦劝下,又离开了宋国。
孔子离开宋国后,经过郑国到陈国的途中,曾和弟子们走散了。孔子便一个人独自站在东郭门外,子贡四处寻找,有位郑人告诉他说:“东门外有个人,长得九尺六寸,它的额头像尧,头像皋陶,肩像子产,而腰以下不及禹三寸。他很失意的样子,像丧家之犬。”子贡找到孔子之后,便把郑人的话转告老师,孔子笑着叹息说:“是啊!是像丧家之犬。”
孔子到陈国,惠公颇为礼敬,住了三年,晋国和楚国争强,波及陈国,后来吴国也来侵犯陈国,陈国常被侵扰,孔子在陈国没什么发展,便与弟子们再到卫国。
孔子再回到卫国,也是不得志,卫灵公礼貌渐衰。于是又与弟子们到陈国,然后也到蔡国,总之栖栖楻楻,在列国中都不被重用。在陈蔡之间,还发生绝粮之事,当时弟子们都饿得面有病容,惟有孔子依然讲诵经史,弹琴作歌。子路很不高兴的问孔子:“君子亦有穷乎?”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意思是说君子虽穷,但不会像小人一样,一穷变便放弃原则,为非作歹。
孔子与弟子在陈蔡绝粮七日,后得获接济,颜回负责炊煮饭食,子贡在不经意中发现颜回从饭锅中,抓了一口饭,送入口中,于是很不以为然,便问孔子:“仁人廉士,穷困时也有改节的吗?”“改节的怎能称得上仁廉呢?”孔子说。于是子贡便把颜回先行取饭充饥的事告诉孔子,孔子便把颜回请来,要他炊煮好的米饭,先祭祀祖先。颜回说:“饭已煮熟,只是看见饭中杂了一些垢黑,丢弃了觉得可惜,留着也不干净,便先取来迟了,这样要祭祀便不恭敬。下餐再祭吧!”如此一来,子贡才知道误会了,颜回果真是安贫乐道的君子,绝不因穷困而改变志节。
接着孔子到楚国,也很得楚王的敬重,昭王打算封地给孔子,怎奈为令尹子西所阻,子西向楚王说:“孔子乃当世圣人,门下又人才济济,接受封地后,必代楚为君。”楚王听信谗言,取消封地之事,又对孔子很是冷淡。孔子见状,又开始他周游列国的生活了。
孔子走遍天下,游说诸侯,结交各国士大夫,无非忙于救世。而孔子看富贵就像天上的浮云一般,看功名就好似脚上的破鞋一样。孔子很谦虚地告诉学生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听到以后就说:“这是孔子自道也。”孔子正是智、仁、勇三者都具备的人。
来自百度知道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72019320.html
孔子周游列国图
孔子周游列国地理图
汉画像 孔子见老子
孔子见老子画像石刻,形象生动的展现了儒道两位始祖互敬互学的历史画卷。孔子率领弟子们去向老子讨教学术,老子高冠长袍,手拄曲足杖,虽年事已高,仍出门远迎。孔子手捧雁作为见面礼,据《仪礼.士相见礼》说“下大夫相见以雁。”雁在古代是一种高贵的馈赠礼品。孔子与老子之间有一孩童,名为项橐[tuo],据<</SPAN>史书>记载,孔子拜见老子时并未提到项橐在场,这是作者把不同时期的人和事融合到了一起,这样可使画面更加丰富!几千年来,孔子被尊奉为至圣先师,老子只被看作是个道家.但圣人求教于老子虚心好学的精神为后人津津乐道,二位哲人相会,成为中华文化史上的美谈!
来自:关于汉画像石概况与介绍http://bbs.artron.net/viewthread.php?tid=1246467&page=2
孔子学琴于师襄
师襄是与孔子同时代鲁国著名的乐官。古代乐官一般叫师,后来担当这一职务的人就把师作为自己的姓,冠于名之前。如师襄,又称师襄子,加子表示尊重。
师襄也许一生也没有见到能够如孔子这样学琴的人。本来孔子的琴技已经相当好了,但他不满足。在他听了师襄的弹奏之后,就下定决心要向师襄学习,好让自己的琴技提高到新的境界。已经学习弹奏了半个多月了,孔子还是坚持继续学习同一支曲子。连师襄都觉得已经相当好了,就劝他:“这个曲子你确实已经会了,学一首新的吧。”孔子却说:“曲调是学会了,可是奏曲的技巧还尚未学好。”过了几日,师襄听着看着,觉得这下连技艺也熟了,又劝他:“技艺已经学好,该学新曲子了。”孔子还沉潜在曲调中,好一会儿才回答说:“我还没有能够全部领会这首曲子的志趣神韵呢。”又过些日子,细心的师襄清楚地觉察出,自己的这个学生已经将曲子的志趣与神韵真正把握住了,便再次郑重劝他:“志趣神韵都有了,可以学习新曲子了。”但是让师襄想不到的是,孔子还是坚持要继续学习这一支曲子。他向师襄请求:“再等等吧,等我体察出这个曲子的作者是谁并想象出他的精神风貌,再学新的曲子吧。”
终于有一天,孔子在琴声缭绕的余音中站起身,推开窗子,向着遥远的天边抬头仰望,许久,才若有所思地说:“我已体察到作者的为人风貌了,这样的曲子,除了周文王还有谁能作得出来呢?!”此语一出,师襄顿感震惊。他一下子从座位上站起来,向着二十七岁的孔子连连作揖道:“是呀是呀,我的老师向我传授此曲的时候,正是说此曲名叫《文王操》呀!”
如在《论语·述而》篇中,有这样的记载:“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他听到一个人唱歌唱得很好听,肯定要请这个人再唱一遍,然后自己再去和他同唱。孔子一定是有着一副好听的嗓子吧?再加上胸中奔放的激情与飘扬的才思,这歌声肯定会有着感染人的穿透力。在同一篇中,还有着这样的记录:“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之至于斯也。’”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的乐章,三个月都尝不出肉味来,喟叹道:“想不到欣赏音乐竟然可以达到这样令人忘我的境界!”其实,在《史记·孔子世家》里,在“三月不知肉味”之前,还有“学之”二字,或者这才是表达了当时孔子的真实情景,就是孔子的好学与学习的投入,学习起来到了入迷的程度,连吃肉都不知道味道了。
孔子讲学图
孔子语录选: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巧言乱德。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孔子论学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不学诗,无以言。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有教无类。
孔子画像
孔子简介:
孔子姓孔(祖父字孔,以其为氏),名丘,字仲尼,在家中排行第二。是中国古代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古文献整理家,儒家学派编撰人,被后人推崇为儒家学派创始人,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出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作成《论语》。
在天道观上,孔子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主张依照礼仪和本分行事,“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与孟子并称“孔孟”,他们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孔子被尊为“至圣”“素王”,曾子则为宗圣,孟子为“亚圣”。
孔子精通《周易》,据说是《十翼》所作者,孔子是中国古代突破对自然山水宗教式态度的第一人,我爱大自然更爱自然山水,大自然包涵灾难、地震、龙卷风、恐龙的灭绝等,而自然山水是永存的好风水,提出了“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的著名美学命题。[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知难而退,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怀着与人为善的理念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来自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2176.htm
孔子立像
2012年8月9日初稿
2012年9月3日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