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风后遗症——补阳还五汤
今天我会结合一类疾病和一个千古名方,讲述中医组方用药中的智慧。
现在大家都很关注健康,中风这个词大家相信都知道,——就是脑血管意外包括脑梗塞和脑溢血。那么今天我就从讲故事说起吧。
我从医这么多年,中风患者接触非常多。症状相信大家也都了解的差不多: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手不能持物。一般我们临床分期,把两周到一个月左右之内,称为急性期,到半年叫恢复期,半年以后叫后遗症期。
目前中医在治疗中风时,急性期多数采用配合西药脱水降颅压,降压,营养脑细胞等,结合中药来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来治疗。还有很大一部分是针对中风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来治疗的。
我仅举一个例子:
有一个病人,男性,60多岁,脑梗塞1个半月,从神经内科出院找我看病,当时有左侧半身不遂,左手不能持物,左足走路缓慢无力,脚底踩棉花。当时血压在140/85mmHg。脉象弦弱,左侧肢体温度低于右侧,左脉细弱无力。舌质淡暗,苔白腻。
我给病人开了一个小方子,7味药。吃了7副以后,病人肢体功能逐渐好转,足底踩棉花感减弱。继续吃7副以后,病人基本恢复,嘱咐他每3天吃1副,这样过去半个月,复诊,嘱咐他每星期吃1副。这样坚持了半年左右,病人基本没有留下后遗症。我对他做了进一步康复的嘱咐,随访2年没有再复发。
究竟我用的是什么方子呢?我还得从一个古代小故事讲起。
话说200年以前,还是清朝道光年间,有一位医生,身穿青布长袍,在(某地)出诊,这个时候有人抬来了一个老者,双下肢萎软无力,上肢略好些,“大夫,你救救我,我感谢你八辈祖宗。”经询问已经病了3个多月了,这位名医于是开了如下这个方子,
黄耆四两生 归尾二钱赤芍一钱半
地龙一钱去土 川芎一钱 桃仁一钱红花一钱
水煎服。
过没几天,病人来复诊,手脚都比原来好多了。这位医生对病人讲,幸亏你来的早,要是超过半年就很难恢复了,不过你还要坚持吃一阵子,每3天吃一副,过半月每星期吃一副,可以保证你病不再加重。可能那个时候不说星期,那么他说的是“threeday ,one week ,one month。”
我们的中医对人体的脏腑气血也是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很长一段时期内,我们对中风后遗症的认识,根据腿脚无力的表现,停留在《内经》“治痿独取阳明。”认为足阳明胃经湿热,上蒸于肺,肺热叶焦,皮毛焦悴,因为肺主一身之气,发为痿症。所以古人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把清凉攻下作为治疗痿症的大法,因为中风后遗症的患者,都有便秘等情况。这种情况是存在的。
王清任认为,中风以后,人体正气大亏,再兼气滞血瘀,不能正常布散于四肢,所以出现四肢各种瘫痿情况。——气虚血滞证。
此方专治气虚血滞——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大便于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舌苔白,脉缓,或者细弱无力。
那么这首方子有什么特点呢?在讲它之前,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中医组方中的思维妙笔——君臣佐使。
君药:一个方子里,针对主病和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它的药力居方中之首,或者用量比其他药物大。君药是一个方子中必不可少的药物。
臣药:1,辅助君药加强疗效的药物;2,一个疾病,包括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比如肾阴虚证,腰膝酸软是主证,那么小便黄就是次要的症状。那么补肾阴、强腰膝的就是主药,比如知柏地黄丸中的熟地,山萸肉。而治疗次要症状小便黄的知母黄柏,就是臣药。
佐药:是佐助君臣药物来治疗,或者佐制君臣毒性的,比如半夏泻心汤中的半夏和生姜的关系。又或者反佐,即佐药的性味与君臣相反,但却可以起到相反相成的作用。比如左金丸中的吴茱萸辛温,和黄连的苦寒,是完全相反的,但却可以起到相反相成的作用。
使药:①引经报使,就是引方中药物直达病所的药物。俗称“药引子”。②调和,即调和诸药。如甘草。
其实中医经典医籍里,留下的这些千古名方,作者并没有写出来具体的哪味药是君药,哪味药是臣药,包括我治疗疾病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说,哪一位是作为君药或臣药的,我想到的只有病人疾病中哪一个需要主要关注的,然后在我的方子中怎么用简便精妙的组合来调治,所以君臣佐使的概念,对于我们侧重于临床实际治病的医生而言,更多的是用于分析古方古法,并从中吸收作者的诊治和辩证思路中的精华。
那么这个方子里:(分析)
君药——重用黄芪4两(120克)大补脾胃之元气,使得气旺血行,祛瘀通络。
在应用黄芪治疗气虚血滞一证的方法上,实际上并不是王清任独创,在仲景《金匮要略》就记载有一首方子,“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组成〗黄芪+调和营卫的桂枝汤(去甘草的甘缓,书中还曾经记载有加入人参,协同补气)。〖主治〗骨弱肌肤盛的血痹病。阴阳俱微,外证肌肤麻木不仁,如风痹状。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脉微涩而紧。当时采用黄芪的目的是为了补充元气,并可益气固表。今天王清任以黄芪为君,是由原来对阳气可以温煦固表的认识,发展到深刻理解了阳气对血液具有推动作用,侧重点有了变化,这实际上是对补元气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这个君药黄芪,体现了两个特点:①用药剂量重,②这个疾病的特点就是气虚血瘀,用大剂量黄芪专治这个疾病本身元气大亏的主证。而且我临床中会选择生黄芪,因为生品补气力量更足,效果更好。
有人可能会顾虑黄芪补气,量太大,会不会导致病人难以吸收而腹胀。我讲一个故事,100年多前有位名医范文甫,曾经诊治过一个病例,“一个妇女产后,腹胀如鼓,说,初起在腹,后渐及全身,按之而软,生产过后,恶露很多,诸医以为水胀;但皮不起亮光,又有人以为是气胀;而皮不过急,又以为是血鼓。水鼓,气鼓,血鼓,前面这些医生把这三通鼓敲完,一概无效。那么是不是中医无效了?范老先生仔细诊查,病人气喘,舌淡红,芤脉(气血大亏),初按之急甚,重按极虚。他想了半天没有办法,忽然想到1840年左右的一位医家陆敬安的《冷庐医话》里有记载,产后肿胀,用生黄芪30克煎汁煮糯米半杯,成粥,淡食,依法治之,五日豁然若失。”
由此可见,①医生的成就都是站在历代名医的肩膀上的,中医确实博大精深,经典里有很多值得我们挖掘的东西。②只要能够确定气虚显著,而无明显气机逆乱的情况下,只要掌握好补虚泻实的关系,黄芪是可以放心使用的。
臣药——归尾二钱(6克)长于活血,化瘀生新不伤正气。
体现了三个特点:①治疗兼证—瘀血内阻;②用药剂量小于臣药;③本病毕竟为中风后期,所以化瘀不能伤正,用当归尾很温和。临床上我还会选择鸡血藤,鸡血藤这味药非常好,行血的同时还能补血,所以对于血瘀和血虚的疾病,比如妇科常见的月经不调,闭经、痛经等,我每次用它效果都非常好。另外鸡血藤还可以舒筋活络,对于血瘀导致的腰膝疼痛,或者瘫痪,或者手脚麻木,效果都很好,包括有些由于放射线引起的白血病,鸡血藤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并且,鸡血藤还有一个好处,便宜。因为我组方考虑的就两点,效果好,便宜。所以平常我为了节省病人费用,会去掉当归,选用鸡血藤。
佐药——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
大家看这几味药,就是桃红四物汤养血祛瘀的意思,主要目的是为了佐助臣药起到活血化瘀的目的。
地龙——通经活络。
地龙这味药,通经活络的时候,因为它的走窜力度不够强,不如全蝎和蜈蚣,多用于佐使药,作为引经药而已。但它在降血压和平喘中有很好的效果,因为它降压安神,有些因为情绪激动造成的血压升高,加入地龙,效果很好。而且它能显著舒张支气管,因此临床上我经常用来治疗老慢支、支气管哮喘的病人,效果很好。
这个方子,药物组成味数少,很简单,需要注意的是,需要久服缓治,并且需要愈后坚持服用一段时间,以巩固疗效防治复发。
临床上,偏寒者——加炮附子,桂枝来温经散寒。
痰多者——加半夏,天竺黄,化痰
脾胃虚弱——加党参,白术,补气健脾
语言不利——加石菖蒲、郁金、远志,开窍化痰
中风后遗症,当然并不全部都是气虚血滞证,还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分。从神志清醒与否来划分。
一般中经络比较轻,比如我们常见的面瘫嘴歪斜,就是中经络,血压等指标没有变化,只是风痰入络,——牵正散,用虫类药入络搜剔祛风,就很好用。
还有平常血压比较高,生气,或者使劲大便,突然出现头晕头痛,口眼歪斜,甚至半身不遂,只要没有神志昏迷,就可以根据虚实分别用药。——是肝火旺盛、肝阳上亢,给予天麻钩藤饮。
是肝肾阴虚、风阳上扰,给予镇肝息风汤来治疗。
如果出现神志昏迷,中医称“中脏腑”。还分闭证和脱证。根据具体敝阻的情况,比如是痰浊,还是瘀血,来具体相应处方用药。而一般脱证期,主要是回阳救逆法,用大剂量人参附子来抢救。
而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因为有的病人是气虚血滞证,选用补阳还五汤,而有的是肝肾阴虚为本,那么我们就选用地黄饮子,等补肝肾的用药。
所以,治疗中风这个病,中医并不是全部选用活血化瘀,或者平肝潜阳,等等,而是辨证论治,补阳还五汤,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所以,我根据目前临床常见的情况,对于中风后遗症患者的进一步康复,给一些保健方法。
食疗:
黄芪15克,党参15克,鸡血藤15克,核桃仁2个,桃仁10克+ 薏苡仁米或者粳米,同煮粥,熬稀烂,挑出药物服用。
主治:中风后遗症期,血压稳定,半身不遂,患侧肢体温度明显低于健侧,且畏寒肢冷,少欲懒言,大便干燥。
功效:益气养血,祛瘀通络。
加减:无便秘者,去桃仁,加山药30克。
禁忌:阴虚火旺者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