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崔颢《黄鹤楼》一诗的理解 黄鹤楼崔颢翻译
古代名家对这首诗评价极高。《唐诗纪事》中说诗仙李白游黄鹤楼读了此诗后大为佩服,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宋代严羽《沧浪诗话》评价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定论了这首诗为唐七言律诗排行第一的文学地位,就连黄鹤楼因这首诗也扬名天下。
大学时,老师怎样分析这首诗早已忘得干干净净。过了将近二十年,二00一年,我再读这首诗,读第一遍,就被这首诗的感情所深深触动,久久不能释怀。我深深感悟到,这首诗是一个大诗人站在天地之间对人生的发问,是一个身心疲惫的人所发出的深沉叹息!
可是,我所看到的所有书籍文献,也包括我们的《教师教学用书》,却简单地称这首诗抒发的是一种“乡愁”之情。若仅仅是“乡愁”或“怀乡”之情,就不可能让李白叹服,不可能被严羽评为唐七言律诗的第一吧?
我在给学生讲解这首诗时,总觉得按《教师教学用书》的“乡愁”理解太肤浅、太教条,给学生分析太牵强,动不了情,打动不了学生,达不到我读这首诗时心灵得到触动的那种感觉。
也许是人到中年,工作上生活上的体验,更能使人体会这首诗的意境吧,下面我把我对这首诗不同于别人的理解阐发出来,以供搞文学研究的老师以及其他阅读者参阅。
在这里,我抛开它的声律等艺术手法不说,单就它的思想内容进行阐发。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首诗,需要对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进行分析。
1、崔颢创作《黄鹤楼》时的年龄:
崔颢(704?-754),唐代著名诗人,字号不详,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开元十一年(723)登进士第。开元后期,曾在代州都督杜希望(杜佑父)门下任职。天宝初(742-744),入朝为太仆寺丞,官终尚书司勋员外郎。
唐代殷璠《河岳英灵集》说:“颢年少为诗,名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说尽戎旅。”可见,崔颢诗风转变是在他“晚节”时期,即人生的中后期。
现存的《崔颢诗集》一卷共有43首诗,只有几首艳体诗,风格浮华而内容轻佻,应该是他早期的作品。其他大多写戎旅边塞生活,慷慨豪迈,雄浑奔放。《黄鹤楼》没有浮艳的儿女私情,反映的是一种长期郁结于心的愁情,是长时间形成的一种心境,是诗人内向、稳重、成熟心理的表现,是有一定人生阅历的心理表现,是一种对人生的感悟,所以,这首诗是他的后期诗作,是他中年以后的作品。
而自考教材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段),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罗宗强、陈洪主编的2000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325页却说“崔颢诗歌的忽变常体,是从他及第前两年的南游开始的,其标志是由汉水行至湖北武昌时创作的《黄鹤楼》诗……”,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合情理。据一般的书籍资料记载,崔颢生于704年,及第中进士时为723年。那么按这个说法,他创作此诗时为721年,即当时他的年龄为十六七岁。十六七岁的崔颢,正是一个苦学备考的少年书生,顶多是一个卖弄文采的花花少年,根本抒发不出这么深沉的人生感受,这种感受是他长期仕途不顺畅和远离家乡落泊飘荡所凝成的体验和感受。
2、从崔颢中进士时的年龄可见他的聪明和才气:
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注为“开元十一年源少良下及进士第”,宋代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九内注“唐司勋员外郎崔颢开元十年进士”,明正德十年刻《崔颢诗集》则注“开元十二年姚重晟下进士”。这几个说法不管哪个正确,都能说明一点,崔颢中进士时是在18—20虚岁之间。这个年龄在古代社会中进士可谓奇事,简直可以说是不可能的,只有崔颢这类极其聪明、富有才华、出类拔萃的人才能可为。因此,闻一多在《唐诗大系》中给崔颢的出生时间往前推了四年,即便这样,也还是说明了崔颢的出类之才。
3、对崔颢性格为人以及创作本诗时心境的分析:
才子,尤其是像崔颢这样出类的才子,大多性格清高孤傲,给人感觉很特别,不合群,别人不能理解,因此,朋友少,人际关系不怎么好,心情自然苦闷、抑郁。而且,一般才高的人,常遭人嫉妒,遭人暗算,反而时运不顺。再加上长期离家在外漂泊,内心孤独,心无所依。
另外,崔颢年轻时的名声,对他的负面影响也很深远。《旧唐书》记载:“崔颢者,登进士第,有俊才,无士行,好蒱博、饮酒。及游京师,娶妻有貌者,稍不惬意,即去之,前后数四。”《新唐书》记载:“初,李邕闻其名,虚舍邀之。颢至,献诗首章曰:十五嫁王昌。邕叱曰:小儿无理。不与接而去。”这两段说明,年轻时的崔颢是一个有文采,但爱赌博、爱喝酒、轻浮好色、薄情寡义的浪荡才子,给人的印象不好。交际场中,虽然有才,但不惹人喜欢,人际关系差。有才,却不讨人喜欢;有才,却无人理睬他,以至有才却无人赏识、无人引荐,自然产生这样的思想——自己虽然有出类之才,但怀才不遇。由于性格和让人厌恶的爱好的原因,这种想法估计在他年轻时期有,中年时期有,甚至出仕以后至死都有。当然能推知,他长期的心境应是失意、伤感、郁闷和愤懑的。
再者,古人寿短,三十而立,即三十岁就应该功成名就,事业有成,而崔颢显然人到中年一事无成。——崔颢不到二十岁就离开家乡汴州去长安赶考,然后在外地漫游差不多二十年,直到742年才入朝作太仆寺丞这样的小官,而742年崔颢已入不惑之年,已是人生的后半晌了。他一直想成就一番事业,一直想有所作为,他也自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凡人俗人庸人,而是一个能扬名天下、名垂青史的人物,但现实却没有成全他这番心愿,这自然使他感到苦闷、焦虑、惆怅。
以上是对这首诗创作背景的分析,以下对这首诗的内容进行分析。为方便读者对照阅读,先把这首诗抄录如下:
黄鹤楼
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我是这样理解这首诗的:
诗人登上高楼,放目远眺,或伫倚雕栏,或把酒沉吟,从眼下的黄鹤楼到万里长空,从长江对岸“历历”可见的“汉阳树”,到江中的“鹦鹉洲”,再到“日暮”时分的“烟波江上”,看了很久,当然也想了很久,想得很多很深很沉,最后发出感慨。
首联和颔联:抚摸着眼前的黄鹤楼,想起乘黄鹤仙子的传说。“白云千载空悠悠”,人去事过天地却长在,时间从眼下推延到久远的千年古代;向远眺望,白云长空,空间从眼前的黄鹤楼延伸到远方的无穷广袤,空远开阔,顿然产生空阔渺茫孤独之感,正是唐代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感受。
颈联:上一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课文注释为“阳光照耀着汉水平原,(对岸)汉阳镇四周的树木显得格外分明”,那么,看到对岸汉阳镇树影历历在目,当然也能看到汉阳镇的村落房舍,这自然让人产生看到“小桥流水人家”之感,自然勾起“断肠人在天涯”(元代马致远《秋思》)的游子思乡之情,顿生落泊飘零之感。
下一句“芳草萋萋鹦鹉洲”,除写人去事过芳草依然萋萋在的感慨外,更主要的是“鹦鹉洲”三字的用典上(在这首诗中“昔人已乘黄鹤去”也是用典)。在古代,诗人写诗很讲究用典,以显示自己文学素养、学问才华的高深,崔颢的时代,正是写诗讲究用典的时代。此句中“鹦鹉洲”三字,是全诗的关键,是最后两句所抒感情的闸门。由“鹦鹉洲”想到《鹦鹉赋》,想到葬在鹦鹉洲上的《鹦鹉赋》作者祢衡,想到他与自己相似的才气性格甚至名声,想到他一生的命运,想到他遭人杀害的遭遇,对照自己当时的命运处境,感到自己正和祢衡是“同病相怜”的同一类人,感到自己也许命不久矣,内心愁苦忧愤。
这样由祢衡到自己,想到了自己的人生归宿,长期抑郁的忧愤之情陡然涌上心头,不免发出“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慨叹!这慨叹是诗人从心底迸发喷涌出的郁闷之气!这慨叹震撼人心!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表面上是写诗人看到日落西山,放眼望长江,江上烟波缥缈,油然而生思念故乡寻觅故乡的感情,而实质上却是诗人面对苍天大地对人生发出的慨叹!这是身体疲惫的人的慨叹,更是心灵疲惫的人的慨叹!
在这一联中,诗人运用了双关的手法,“日暮”字表写的是“天色将暮”,实质说的是“自己也许所剩不多的时日”;“乡关”字表写的是“家乡”、“故乡”,实质指的是“自己的人生归宿”;“烟波江”字表说的是“烟雾波涛弥漫着的长江”,而实质道的是“自己无法预知的漫漫人生之路”。
理解到这里,读者仿佛看到了诗人百感交集哽咽哭泣之状,这首诗深深震撼人心的力量就显示出来了。
从这个角度去分析,这首诗才配得上“压卷”之作的称号!这首诗与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异曲同工,但本诗所抒发的感情更丰富。
也正因如此,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被称作“千古绝唱”,崔颢的《黄鹤楼》被称作唐七言律诗的“压卷之作”。
我自认为自己的理解较入情入理,可《教师教学用书》和课后练习题答案都是“乡关”即“故乡”、“烟波江上”即“江上的烟雾波涛”之类的说法,而学生不按《教师教学用书》的说法答题,中考高考将不得分,这使我有点彷徨。我不知道同我一样站在教学一线,亲自讲授过这首诗的同行是否与我有相同的理解?《教师教学用书》的说法该不该修改?
蔡玉莲,教师,现居内蒙古呼和浩特。
更多阅读
若可心安,便是归处——吾读阮义忠老师《想见看见听见》一书的几 看见听见
若可心安,便是归处——吾读阮义忠老师《想见 看见听见》一书的几点感触。见或不见,或许我们永远无法将它完整的结下定义;但对于见与不见,又是我们不得不正视的一个未知的难题。阮义忠老师在他的《想见看见听见》一书的序中这样写道:“
对小学课文《落花生》的吹求 落花生课文原文
对小学课文《落花生》的吹求陈林森外孙今天放学回来,告诉我今天上了《落花生》这篇课文,他指着课文中的句子:“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对我说:“为什么课文说‘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他说晚上父亲回
转载 力闻老师博客——《青年导师的可怜理想》一文的跟 力闻
原文地址:力闻老师博客——《青年导师的可怜理想》一文的跟贴回复作者:《长安夜话》知音说来真巧,这期《新周刊》我一看封面“青年导师”,便当即买下、并当即就想到了我们的“力闻老师”——力闻老师完全可以上这期封面、并且当之无愧!
转载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一节的教学反思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习题
原文地址:《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一节的教学反思作者:欧树敏《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一节的教学反思《细胞膜——系统的边界》是第三章的第一节,前两章学习了细胞的定义以及组成细胞的分子,后面还要学习细胞的物质、能量以及生命历
《珍珠鸟》一课的主题教学后记 于永正珍珠鸟教学实录
深入成就深度——《珍珠鸟》一课的主题教学后记为什么把教学主题定为“信赖”,在《将“信赖进行到底”——《珍珠鸟》的教材解读》中已经说明,这里不再赘述。那么,课堂教学怎样把课文中“信赖”具体转化为学生感受得到的东西?让学生们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