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王风·黍离》 诗经最唯美的是哪几首

《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王风·黍离》 诗经最唯美的是哪几首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解题】

本篇是东周大夫悲悼宗周覆亡之作。《诗序》说:“《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谓西周首都镐京,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此诗也。”今人或以为是流浪者抒写思乡之情的作品。

朱熹《诗经集传》卷二说:“周既东迁,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故赋其所见黍之离离,与稷之苗,以兴行之靡靡,心之摇摇。既叹时人莫识己意,又伤所以至此者,果何人哉?追怨之深也。”

【注释】

彼,犹今言那个地方,指西周宗庙宫室所在之地。黍,即大黄米。离离,纷繁的样子。

稷,郝懿行《尔雅义疏》说:“稷为谷子,其米为小米。”

行迈,复合词,即行。靡靡,迟迟,指行走缓慢。

中心,心中。摇摇,忧苦不安。《毛传》:“摇摇,忧无所愬(诉)。”

悠悠,谓远。苍天,犹今言青天。此何人哉,造成这种局面的到底是哪个人?

醉,《毛传》:“醉于忧也。”言心中忧愁犹如醉酒一样。

噎,咽喉闭塞,不能喘息。这里指哽噎。

【赏析】

《诗经·王风》,是指周王畿地区的歌谣。周平王由于王室力量的衰微和西部古代少数民族的滋扰将都城由西周的镐京迁到洛邑,自此东周开始。东周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为特殊的时代。一方面,王室对各诸侯国的控制力量逐渐减弱,使得诸侯国的实力有了空前的增强,各诸侯国擅征伐之事,已不在周王室的直接控制之下。另一方面,周王朝固有的分封制使得周王朝仍然是一个统一的朝代,但实力已经落在了几个强大的诸侯国后面,以至于不得不靠诸侯国的帮助来维系王朝的统一。历史上说齐桓公曾“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大致就是这个时代。王室日趋衰微,天子位同诸侯,昔盛今衰的哀伤亡国之词于此时就占据了诗歌的主体部分。因此,《诗经·王风》就缺少了地方歌谣的生活气息,而多乱离之作。

《黍离》这篇作品就是《诗经·王风》中的代表性作品。诗中讲的是周人东迁之后一位大夫行役到故都,看见昔日繁盛的宗庙宫室已经坍塌倾圮,满目遍是黍稷,不觉悲上心来,反复吟唱,痛苦伤怀的情形。

我们可以假想这位大夫就是镐京人,也许他曾经在此执笏上朝,谈论国事,也许他家就在附近,对故都的一草一木都满怀深情。东迁之后,由于行役而到此地,恰如游子远行归乡,本身心中就充满了期待。然而当他目睹今日旧都,不觉悲上心来,宗庙宫室俱已不在,只剩离离黍稷宣示着昔日王朝的覆灭。这又是怎样的一种伤怀!

此诗由眼前之景下笔,铺叙黍稷纷繁之貌,这是《诗经》典型的表现手法,即“赋”的表现手法。诗人以“离离”来极言黍稷的繁盛,其实正是反衬故都的荒凉。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夷为平地的故都已经长满了禾稼,这种沧桑巨变对这位以故国为念的大夫来说无异于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然而,这并不是诗人的目的,诗人的真正目的在于后面的诗句,是在“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这正是“兴”的表现手法。所以,作者赋黍离的真正目的是在于引出后面的“所咏之辞”,即由于自己内心忧郁不安而迟缓无力的脚步。这种内心的痛苦是语言无法形容的,也是别人所不能理解体会的。所以诗人又用虚写的手法再次渲染自己内心的苦痛。真的有人问他为什么在这里“行迈靡靡”吗?我们不得而知。周王室已经东迁,这里已成为秦人的禾田。他们面对眼前的这位老者徘徊留恋也许会真的问一下对方在寻找什么,或是有什么别的企求。但这已经不重要了。这本是由“兴”而来的“所咏之辞”,所以当以抒怀为主。如果真的有人问他,这两句如果真是写实的话,诗歌的抒情深度恐怕就会大打折扣了,所以还是没有人问的好,是在虚写,是在假托别人的表现来抒发这种无人理解也无人关心的痛苦。痛苦已到极致,再继续写下去无疑也是赘言,所以诗人就假托别人的理解或不理解来为自己的心情代笔了。别人理解,很痛苦;别人不理解,那就更痛苦了!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这样的话:“……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这是人的本性,是人痛苦已极之后最常用最直接的表达方式。所以,诗人在此并不是在探究宗周覆灭的原因,而是痛苦至极以后发出的用来抒发怀抱的“天问”!

《黍离》全诗共三章,这种章法结构在《诗经》中是很多见的。每章之间只有几个字是不同的,而大部分则形成了一种重复的语句。然而,这种结构绝不是重复这两个字就了得的。这正是《诗经》在章法上的特点,即:重章叠句,一唱三叹。这种章法使得章与章之间衔接的更为紧密,表情达意也更为集中。另外,这种重章复沓的结构也不是只用反复来加深抒情的,而是在章与章之间形成了一种层层推进的写作技法,即每章之间在反复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递进和加深。

通读全诗,我们可以看到有鲜明的两条线索,即由“苗”到“穗”到“实”

和由“摇”到“醉”到“噎”。

第一条线索写出了谷物生长并成熟的全过程。通过谷物的生长展现了一个时间轨迹。在这条时间轨迹上,有两件事正在发生:第一,作者通过谷物由“苗”到“穗”到“实”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停留此地之久,对故都有着深深地凭吊之心;另外,谷物的生长变化也绝不是作者一次就能目睹的,这又说明了作者屡经此地,对故都充满依恋。第二,时间到此并没有停止,而是将继续演进。也就是说,时间不会停止,那么旧都就会一天天的荒凉下去,今日的“彼黍离离”还极有可能发展到明日的“芳草萋萋”,而昔日的繁华将成为永久的过去,这种沧桑巨变“人何以堪!”

第二条线索写出了诗人感情的变化。三章内容相同,但诗人所表达的感情却是在逐渐的加深,其凭吊故都遗址所引发的哀伤之情正逐步的变得浓重而深厚。在由“摇”到“醉”到“噎”的感情脉络中,诗人的忧伤苦闷、悲悼故国的情感得以表现的淋漓尽致!

《黍离》这篇诗作的表现手法是《诗经》这部作品中极具代表性的。首先,他充分动用了《诗经》中“赋”和“兴”的表现手法,以铺陈起兴起笔,以感情逐渐深化作为重章复沓的线索,一唱三叹而意味无穷。其次,《黍离》还使用了叠字的修辞手法和押韵的诗歌表现技巧,使得全诗节奏明朗,韵律和谐,更富于音乐美。

朱熹《诗经集传》卷二说:“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故赋其所见黍之离离,与稷之苗,以兴行之靡靡,心之摇摇。”,此言甚得。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104100.html

更多阅读

《国风·唐风·绸缪》 国风.唐风.绸缪

《国风·唐风·绸缪》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绸缪束刍,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绸缪束楚,三星在户。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堂实录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5457字(注:2007年6月,由王乃宁老师执教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获全国中语会高中语文录像课比赛一等奖)【教材简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苏教版高中语文读本必修二“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专题的一篇课文。该

声明:《《诗经·王风·黍离》 诗经最唯美的是哪几首》为网友滥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