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法之门——广义脑图初论 百度脑图 客户端

  到暑假为止我今年一年关于脑图的计划和任务就基本完成了,我本可以装模作样地写一本书,但以三篇较为充实的文章呈现出来,成果还是比较可观。这是第三篇文章,也算一次综述与总结。前些天一位好友给我留言鼓励我将脑图计划善始善终,也坚定了我作此文的决心!这篇文章本应该是在今年端午节前完成的,然而却由于自己的惫懒而一再拖拉,对此我感到十分自责。也或许正所谓好事多磨,也未必就是一件坏事。
  这半个学年以来我完成的比较像样的脑图大概有五、六张,虽然与上半个学年的十多张相比数量上少了一些,但由于后半学年的教材难度加大,所以后期的每一张的容量和难度都有很大的提升,有的章节甚至百余页,都可以单独成立一个分支了,却依旧被我总结在一张脑图里。当然更有我的一种挑战的心理在作怪,所以还时而试图多融合几套教材几种思想。可喜的是脑图所呈现出来的潜力还是游刃有余,其中有的脑图容量可以顶得上以前的两三张的。可以说,虽然我大体延续了上半学年的经验成果,但受益于客观条件的转变以及自身的努力,脑图的构图水平还是有了相当大的质的提高。这一点值得肯定。显然今后面临的问题会更复杂,考虑到自己挑战的兴致似乎还有愈发高涨的态势,故决定将脑图计划继续往后执行一年,也算我一尽吧主的义务。
  同一个普通的现代学生一样,我没什么宗教信仰,想说这个是因为有人问及过我,记得我曾在街道的路标上看到这样一句话——学习是一种信仰,很能形容我现在的心情。同龄人眼中我对学习的态度似乎是不可理解的,可以用“过分”这个词来形容,我也并非神人从而感觉不到学习的枯燥。或许尽管表面上我是一副落寞的表情,但我却从未怀疑过自己奋斗的价值。我希望通过学习达到一种超验的精神自由,让其过程变为一种超于一切的终极快乐,我梦想有朝一日学习会变为一种对我来说世间最完美的享受。如此华丽的梦让我一次次从困顿中振作起来。而且最关键的是每一次的颓废和放纵之后,随之感到的自责与痛苦,如同无穷的梦魇,这时只有什么都不顾一头扎进书堆里才能解脱——呵,我长舒一口气。
  我觉得一个人因为某样东西给他带来荣耀和快乐从而开始喜欢它,这容易理解;然而一样东西给他带来的是打击和痛苦,他却依旧喜欢着它,这其实是更深一层的喜欢。因为融入了痛苦的快乐才是真切的。
  言归正传,我原计划自己的脑图计划到今暑假截止,然而巨大的惯性效应令其很难骤然停止下来,所以我决定继续往下进行一年。而到那时终止与否要取决于其自身的发展潜力——我其实很看好这种潜力。完善之余我还应有许多开创性的工作要作,虽然我现在还很年轻,但依旧感到一种紧迫感,不容拖滞。说到这里,不得不描述一下我学习的整体计划。
  一个学生上了十几年学还没有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学习的话,也真算比较失败的。当然这种学习观完全是一种个人意愿的集中体现,跟现今的应试教育扯不上什么关系。这种学习观,也即对学习整个过程的一种认识与看法。大概在初中的后半段,我的这种基本观点便开始逐渐形成了这种基本观点。最近两年这种观点在我脑中却愈发清晰起来,于是前两天我便对其进行了一次总体的领会与总结,新奇的发现我所有的学习元素大体上包含在了三个层面之中,也即所说的“三元结构”。
  第一层面:元学习。即对整个学习过程的学习。包括了对整个学习过程的领会、领悟、内省、调控、转变、改进、提升与升华。以前提到的元研究、元认知、元策略等也有此意。具体表现在对各种学习方法、学习理论的研习、掌握。其中阅读、记忆、思维、认知神经学等方面是我集中关注的。当然还包括兴趣、动机、价值以及情感因素,如何拥有浓厚持久的兴趣,如何获取强大的动机、学习的本质意义是什么,学习的终极价值又何在,还有,如何体验学习的终极快乐也是我所关心的。最终的结果其实只占整个过程的以小部分,如何使整个过程感到充实、愉快与开心才是我真正关注的。这也涉及到了学习的终极境界与终极意义。
  在学习的诸多品质如效率、精度、深度、广度之中,速度是我追求的核心精神。如何快速地吸收掌握大量的新知识是我最关注的问题。所以我极其关注一切提升效率的方法:快速阅读(速读)、快速记忆、快速思维(包括意象、演绎、发散、辐合、创新、灵感等等众多思维形式与思维技法)。由此引发了我向此外诸多领域的拓展,其中脑图就是其中的领域之一,并且我深切的希望这些领域能反作用于速度。为此我决定读完两百本有关学习方法的有益的书,现在我完成了不到一半。我现在尽我所能,收集古今中外一切的关于学习方法的书籍,包括电子书,然后将其分门别类概括总结,分析异同,分块排列,进行学习方法的大汇总。可以利用领域脑图将方法丛书进行抽取、排布、融合。其实囊括众多的有形的学习方法、技巧并不是我的终极目的,因为众多的方法将会提升到一种更高的学习思维,而众多思维背后又隐现着精深的至理,内在的规律,也即古人所论之“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精深至理——学习之道、众法之门,这才是我真正的追求。
众法之门——广义脑图初论 百度脑图 客户端
  同时学习也讲究“多渠道”化促进,深刻发掘、挖掘自身的擅长方面。组合、联合各领域的优势(个人感觉自己的强势在于综合),借用多手段、多方向,利用并融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擅长,正如此文一般,形散而神不散——四面伸展发散、交错连通而核心主流如一。而且有关大脑的锻炼、激发以及潜能的因素也是我关注的,其中新技能的习得对大脑开发的作用很关键。经常新学习一种技能(包括艺术、游戏等诸多专长于领域),在这些新的领域中会不断涌现出新的问题新的情形,随而一些新的方法会派上用场,从而能激发大脑的不同区域,开发脑的无尽潜能。可能虽然这些领域与学习的知识没有内容上的相关,但必能对人的整体学习能力有质的提升。如果从广义的视角、从融合的精神来看,其实所有的兴趣、爱好与学习都有共通之处,都可以对学习进行促进和激发。

  第二层面:书籍的积累。主要指的是看书,当然也适当辅助以一些资料书籍的获取与储存。总的来说这是一个充实、实践的过程。充实各学科领域的知识。其中既有包括数学和自然科学在内的理论学科,也有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即所谓“文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即专业领域和非专业的其他领域都要试图精研,二者能够联系、互补、互促。周边专业领域可以为中心专业领域指明方向,增加广度,从而为深度的加大提供了铺垫。在量和质上以求质为主,同时也积累一定的量,二者形成统一。我觉得一个人若能领悟一千本书的内涵,就可以说有一定学识了。可以说,我现在的学习形式主要都表现在这种形式上,也占据了我大部分学习时间。当然表面上阅读书籍的积累,本质上是为了知识结构思维体系的积累、丰富和提升。这也便涉及到了文献学——
  文献学(也作目录学、资料学)——是指将已读书目或已有书目用一个本(或电子)总结、纵列、排布下来,形成一个列表。分门别类制成档案(即图书管理员的工作,记录每本书的一些包括作者、年份、出版社等一些资料),摘录其要点、重点,标出新收获、新顿悟;表明书本结构(目录),以备将来提取查阅之需。我觉得有时能根据需要快速地找到手头的资料,也便相当于该知识已为大脑所掌握,因为我们可以根据需求随时获取它。利用书本脑图,即一本书的脑图,着重于找到所谓的“书本之外”,着重于新收获、神顿悟、新灵感(利用鲜明特点的形象符号标识出来),并融入自己理解、见解,并结合该领域其他书的共通、异同之处,构画本书的脑图。文献学可以联合广义脑图,也即领域脑图,将同一领域的几本书概括出共有的知识块和互补的知识块(利用目录),找出共通之处加以强调并找出互补之处加以完整,制成整提脑图,深入挖掘诸模块间的内在联系——力求符合脑图的形式美。文献学包括书籍的收藏,可利用各种先进的存储工具收集并整理一些电子书,制成索引。充分利用现代的先进媒介是我核心精神。文献学联合温故知新(重读旧书),根据旧书的关键程度,选择一批进行重读,以巩固、加强旧有的知识体系;“知新”——借此找到一些相关的新书以作补充(可留意书后参考资料),若有需要还可重整旧的知识体系,结合新的情景、新的理论而得到新的见解与收获。温故知新的必要性在于人自身的知识结构是一个自然地、发展的过程。是一种时间性的顺序推移,即在就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知识体系,仿佛一棵树的旧的枝干上逐渐生长出新的枝叶。将这种知识体系的发展过程继续向前推进,而不是完全抛弃旧有的体系而去凭空地直接地创造新的知识。所谓温故知新,不温故不足以知新。 
  第三层面:广义脑图。这是一个包含了灵感思维、顿悟思维、摘记、日记、文章等形式的输出过程。存储上两个层面中的丰富成果并加以外部展现。其中诸多方式中又以广义脑图为代表,采取一书一图方式,将关键书用脑图作总括、涵盖与存载,并积累一定的脑图的数量(百图计划)。与上一层面的输入过程形成对照,旨在得到新收获、新见解、新知识,促发新顿悟、新融合与新的创造,旨在吸收、领会、总结、融合以及升华。并将这些元素(灵感、顿悟、收获、创造、摘录)用特定的符号标识出来并也加以存储。如果说广义脑图用以总括领域,是人认知的“望远镜”的话,那顿悟法,即局部抄录新收获、心得、局部分析、总结、联系和提升就是认知的“显微镜”
  关于输出还有另一层含义那就是分享,包括交流、讨论。一个人不应该独揽一些知识,而应该作为整个发展互动的知识体系中的一个中转站,借助纯朴的分享精神而共同进步,整体的提升带动个人的提升,从而形成积极的反馈。
  既然讲究多渠道,那就不妨将现代媒介与广义脑图联合起来。比如我们可以利用便捷的拍照工具将书中的重点和有益部分(如灵感、顿悟、关键、新收获等等)拍摄下来,利用合成软件进行拼接、压缩,组成一个整体也方便收藏(文献学)。或者将对熟悉书籍的脑图框架法与上述的详尽拼组重点块的方法联合起来——形成独特的“脑图嵌套法”(或脑图层叠法、脑图层次法),就像程序一样,一点即“开”。先进的手机、先进的电脑——不要总想着娱乐的作用,也想想学习上的作用。
  可以看到,这三个层面是一个互补互促、相辅相成的三元动态系统结构:书籍的阅读(第二层面)为学习方法(第一层面)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材料,获得提升的方法技巧(第一层面)又可以反作用于阅读(第二层面)以提升其效果;阅读(第二层面)中不断涌现的新发现、新收获又可以以顿悟、笔记等方式(第三层面)记载存储下来,书本又可以转化成脑图以融会贯通;而且得到提升的新境界(第三层面)又可以回过头来指导书籍阅读和学习方法(第一层面)。如果以开山比喻学习的话,那第一层面就是钻头,构造合理结构坚锐的钻头对开山的总体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第二个层面就是整体钻机的中坚部位,支撑着工作的主体,是开山工作的中流砥柱;第三层面便是后面的助推器,是整体进程的保障。如此三元结构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式的结构,并且每个层次还可以无限延伸与扩充。
  于是这种“三元结构”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三者间有众多交错、交叉、融合的部分,即其一元的某一部分即为另一元,可相互转化,时合时分,时分时合,形成一种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也即三元结构可能表示同一事物容易过程的不同方面、不同阶段。又有鲜明的独特的侧重点已标分出三个各自独立的不同维度。显然这“三元结构”是一种模态的、立体的、多维的、变化的、发展的、可拓展的结构。
  于是我发现自己研究的有些话题已经到了教育家的领域,这些知识甚至对于老师来说都是比较陌生的。当然我也从未和自己的老师谈其过这些学习观的问题,关键是我发现我的老师除去应试教育之外对学习的热情还没我一个学生高,想来也真够戏剧性的。
  所以在向终极境界的无限探索中,脑图应该只是一个阶段性的工具,当然我更希望尽我的能力使这个阶段性工具更加完善。下面谈一下关于脑图这半年的一个重要收获——“模态主干”,是我这半年不断摸索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构图方法。
  所谓“模态主干法”,简单的说,就是先借助直觉或下意识等,形成一个对整体知识的模糊的动态的主干框架,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充与完善。而新颖之处在于“模态”二字,它与主流意识即显意识(包括归纳、演绎、推理等)形成区别——它是直觉的、先验的、潜意识的,并带有鲜明的主观情感与意愿成分——“我隐约感觉它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在这里我先预定两个假设:
  一 审美假设:真正地反映复杂知识本质的形式一定是深符人自身的审美标准的。即满足统一性、简单性、对称性、和谐性、新奇性等审美因素。
  二 潜能假设:人的身体内部(主要是指大脑)蕴涵巨大的潜在能量,从而使人的本质力量无限提升成为可能,包括人的自然方面与思维方面。
我觉得可以建立一门学问叫意图学或者是用意学,用以揣摩分析书本作者的目的或用意。这才是书本的隐脉,它是模糊的、动态的,却带有作者本人清晰地主观色彩,这条隐脉驾驭着书本的外显框架、外显流程,决定着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兼具着内隐的模糊性与本质的决定性这双重矛盾,从而使人在构画脑图之前对大体的形态似乎有种隐隐的直觉。对脑图中“大块”的形状、走向似乎成竹于胸,渐渐坚定起来。这时保持着对这模态主干的清晰直觉,立即将其准确如实地构画出来,或许奇形怪状,比如倒流逆施、比如齐头并进、比如发散聚合、比如跳跃横跨……——真实反映了作者模态思维的复杂性,但基本已经通过并贯穿了脑图中心,即完成了核心模块与核心流程,剩下的不过是补充一下细节,自然是顺理成章,如秋风扫落叶般了。
  如此看来,如何精准快速地把握住这根模态主干就是问题的关键了,我希望采取一种迂回的、旁敲侧击的战术来予以解决,以充分利用并验证第二条的潜能假设。工作重心转移到了潜意识,即外线意识的对立面——内隐意识。隐情、内情往往提前就有所交代,所以有意留心一下序文、前言、目录、评论,观察一下苹果的外皮来决定从何入口,同样,一本书的前后“外皮”往往交代了整体的用意和目的,甚至透露了整本书的任务情况——它所处的发展阶段与历史背景。这样便提出了“背景说”,我们可以借助课外书籍了解一下该学科的简介,它的历史、发展、转变等等,以及该书在整体阶段的地位和做用,放在一个历史的大背景去观察,深远的高度的全局观去体会,这样或失细节但总体上不致偏颇。这样便建立起了对该学科的同心理,从而能够设身处地,宛然该学科的创造者与缔造者。而建立这种同心理的妙法莫过于读一些该领域学术名人的人物传记,从而好好体会学习他们的治学方法、治学精神,领悟他们的创造心理、思维特点,仿佛自己经历了创造的前后始末,这样平面的脑图、平面的知识就有了历史的厚度。仔细留心书本正文的字里行间、只言片语,可能隐含着作者的些许用意,并且还要积极地反思反省自己的认识、领会,利用潜意识的这种持久的强大的整合功能。学会听老师讲课的“画外音”,虽然不是实在的知识,却是对你关键的一句,它或者从本质上瞬时极大加大了自己的脑图进程。所谓得意忘言,要是能和大师交流一下那便更好了,找到本书作者若能二人座谈少许,哪怕是十几分钟,他直言不讳地就告知了你他所写的这本书的精髓用意,这样好几百页的书也便瞬间读完了,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借助人际交流网络的互助的确可以大大加快读书的进程,或许这是速读中所能见识到的最高效率。总之,不论是细心察外,还是积极内省都要求着一种乐观的、积极的心态,一种纯朴、自然的态度。
  我们不能奢求一下子就准确无误地把握住了作者意图,这也是“模态”的缘由,它要求着结构、流程的一种动态化、发展化,从而允许了自己的模态主干向着作者的精确地意图主干逐步靠拢、统一。而主干自然抛去了许多细枝末节的牵连,使这种动态化的运转成为可能。这也是我这半年来脑图内隐式方向的发展,我称其为“内隐式脑图”,从以前的以陈列复杂、全面的联系而事无巨细转型到现在的以表意鲜明直接、涵盖全面与整体记忆效果的提升为目的。提出了更深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彻底涵盖所有细节以便应用即时之需,一方面还要用脑图力求表现更深刻的、更内在的思维,包括作者的策略、意图、目的等内隐的主观思维,并追求一种内在的形态审美。既要全面涵盖表面的书面的知识,又要体现内在的看不见的思维。
  脑图的联系一定要符合内在性、本质性,不要从表面的条框的字面浅显关系就随意联系,一定要深入内容的本质,挖掘到深远意义、操作过程、用意动机目的等层面,总之不要敷衍于表面形式。
  数学大师庞加莱曾断言创造或灵感等思维的关键步骤是选择,即在众多组合方案中选择一个最有实际效用的。因为脑图模态主干中诸多模块、流程、关系等形成了可组合的众多方案,而这选择的一个关键标准就是审美需求,这是美学与脑图的一次联合。而这种美学要求体现了五个方面:统一性、简单性、对称性、和谐性、奇异性。统一性是指理论的深广程度已足够强势从而能一统大领域中的所有事物。它不再是片面的、局部的、阶段性的学科,而是融合了众多前者学科的一个大一统理论。而这种简单却是复杂过后的简单,它是由统一性的基础所决定,分析、统一了众多表象后得到的为数不多的深刻的、精微的道理。这是一种返璞归真的高级境界,同普通人所讲的好逸恶劳的偷懒是完全不同的。又有奥卡姆剃刀的思维经济性原则,总之追求的是一种思维快感。而对称、和谐正是前者原则所要求的一种物质各部分关系的一条准则,而体现在脑图这种形式上便有据可循了,形状上的对称、分配上的和谐,总之看起来就是“顺眼”,这种形象性的审美是人天生具备的。而这些审美原则似乎形成了一种先验性的、由上而下的预判与决策,是先于众多细节的学习而提前发生的。比如我在构画欧空间与酉空间那张脑图中,我隐约地预感我们的老师(那本书的作者正是我们老师)有一种将二者对比的对称性思维意图,所以在理顺所有知识之前我便它们的关系事先画成完全对称的形状,借由成对出现的知识点竟然将很多知识就此补充了进去,代替了复习,还由此发现了以前学习中的一些未发现的道理。能对未来进行准确的、长远的、强大的预测正是一张好的脑图所应具备的鲜明特点。最后的奇异性正是平凡中见不凡,是深入客观现象背后所发现的一种独特与新奇,使人产生一种惊讶的、赞叹的思维美感,所以脑图保持个人独特的、创新的风格是很有必要的。总之这五条审美原则是相互依存、交互促进的。而这审美假设的基础正是由于纷繁的客观世界正是同一在物质之中,而物质微观或宏观的结构组成及运行方式却深深符合着美学的诸多原理,其实应该说是前者决定着、书写着美学的定义,由物质决定意识的辩证唯物论可以得出,作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有形反映的脑图(意识)理所应当地要具备前者的特点——美学的特点。所以平常多领悟一些美学、多学习一些艺术还是很有帮助的。
  所以广义脑图的构画要符合一定的审美要求与美学特点,甚至要利用一些对称性、守恒性等一些宏观规律、宇宙规律。学术学科与美学的联合——众多美学原则是学术学科发展的动力,统、简、对、和、奇等性质推动了科学的发现、创造,所以将美学方法、美学精神与学术学科的方法与精神联系起来将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理性的东西不妨用感性的艺术的眼光去看待,而感性的东西又不妨用理性的眼光去分析。如果说学术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生到熟的过程,那艺术就是一个返璞归真、由熟到生的过程。对艺术要始终保持一种惊讶感、新奇感、新鲜感、陌生感,而艺术与学术也并非水火不容的,两个过程也不是不可统一的。比如最理性的学科与最感性的文学,二者竟然都需要丰富的想象技巧,都需要某种形象性的跳跃性的意象和观念(Einstein),二者竟是有许多共通之处,完全能够相互促进、相互提升,常规的文理学科划分有时是一种偏见,我觉得有必要重新审视各学科间的内在交融,需要重新划分与定义不同的内在技能。


  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传统精神就深深具备美学的特点。儒、道、佛所追求的精神境界、终极之道,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等文学经典所提到的审美意象,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三才、五行、河图、洛书等诸多概念都具有美学特点,应当给我们以些许启发与暗示。好友“思维易图”曾经提及脑图与易学的联合,当时我没有太在意,其实讲易经与广义脑图进行联合,利用易经中可视符号与自然万物的全类比思维,应用于现在的学习领域,现在的众多领域进行全类比,即广泛类比。我对传统文化也有一些了解,只是以前觉得与现代科学联系不大,现今我也是突然顿悟到其实二者的精神实质有着众多的相同之处。古典传统的精神、古代人的智慧对现代科学的创造、发展都很有启发;同样我们也可以用现代的方法、现代的科学水平重新观察体悟审视和提升传统经典的视角和思想,比如对中国某些传统的思想、体系用脑图作一优美的展现,将传统经典的精神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两者相辅相成。我们不妨再作一次现代科学与传统美学的联姻,比如就可以是形式逻辑联合审美逻辑(直觉、想象、美学等)形成一种更广义的逻辑——大逻辑。以此解决形式逻辑的诸多局限。二者形成交互提升。所以脑图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合也是我今后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如传统的美学、易学、文学、艺术等等和玄览、移情、超脱等等精神境界,我的想法是经验中国文化并融合现代和西方的文化。
  如此说来,“模态主干法”的步骤基本已然明了,先找到核心的模态主干,再添加主干的细枝末节——诸多细节,模态的主干时而处于一种动态的过程,于是众多枝叶细节也紧跟着应势而动。于是“模态主干法”完全打破了以往的传统脑图的画图顺序,这时我们不一定非得从理论根基开始画起,完全可以先从核心环节、核心流程、主要的推导步骤开始,快速有效地先构造出知识主干与关键流程,然后再依次向边界细节与理论根基延伸。如果说《思维盛宴》里提到的“脑图三步曲”是一种由下而上的过程,那这“模态主干法”便是由上而下了,按照经典的图式阅读理论,由上而下、由下而上两个过程完全可以融合在一起,并发生在一切阶段中。至于模态主干法的具体操作可以借鉴三步曲的方法,即概括列表、草图布局、最后成图。不妨重温一下,这三步其实是给初学者说的,用20个小时边看教材边概括总结知识要点,然后用5个小时构思脑图的草图布局,最后用2个小时正式地画下来。每一步都不难,难就难在这一步你得迈出去。
  文中提及概括列表的过程伴随着认真的读书过程,同时脑图构图的需求决定了读书的方式方法,也即在读书时我们有了一种前瞻和预谋,根据脑图的需要找出并标出每个知识块的前后联系、前因后果。我习惯用缩写符号“RT”(referto)来标记该知识块的根据(前因),包括引用的公理定义定理等;用“ST”(suchthat)来表示该知识块的推论(后果)。由于各种联系的具体性复杂性,我强调了联系的分级制,即诸多联系(RT、ST)的轻重等级是不同的,有主有次(那些是决定性的、强烈的,那些是非决定性的、不强烈的;那些是直接地,那些是间接地;那些是新近知识的联系、那些是就有知识的联系……即将诸多联系进行具体的分类),将这种等级差别用标记在纵列的联系后面分别标识出来,以备将来构图之需(即利用粗细、颜色等诸多脑图特有形式表出这种联系间的差异,一些已然熟悉的联系可以予以弱化或省略),同以往的强调将所有的联系完全地呈现出来有所不同,现在我强调充分利用脑图形式上的优势充分地、真实地体现诸多联系之间的具体的差别——一团乱麻的联系显然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我们不得不考虑到后期的效用,不得不为脑图成图后的表意的清晰化、有力化与直观形象化作准备。强调脑图的有效性(也即后期的效益)是我近期脑图的一个重要特点,我希望将来复习之时能得到长远的、有效的应用。
  第二步草图布局有着核心的地位,提出脑图的形式即模块的组合为灵感的大量产生提供了可能,留心观察、体会、领悟自然等众多渠道,并提出了联系的优化,即满足完备性(缜密、全面、牢固、厚实)、有效性(联系的力度和构局的合理),无矛盾性和可扩展性,其实都对应了美学要求的诸多特点,例如统一性、简单性、和谐性等。
  最后的成图即思维盛宴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可以融入自己的很多优势项目,关于形象性(颜色、图形、线条)的问题我希望大家不要太固执于表层,而应追求一些更深刻的、更内在的形象性。
  看来无论是“模态主干法”还是“脑图三步曲”都有相同的追求本质——思维特征。我觉得思维特征在总体上有五个方面——思维的形式方面:“深度”,“广度”;思维深度着重思维的纵向深入,思维广度着重于思维的横向拓展,当然深度的目标是极深、更深,广度的追求是最广、更广。深度与广度的相互促进:深度的加深促进广度的拓广;而广度的拓广有利于深度的加深(应用广泛的类比、联想来加深某一领域的深度)。思维的品质方面:“速度”、“准度”。思考速度是指内容思考的快慢,思维准度重点在思考的取向、选择,当然二者的追求是快和准的极致,而准的极致又称精准,它能反促思维的速度。二者同时具有又称思维的灵活度。思维的个性方面;“独特”;即讲究思维的创新、创造、与众不同。很显然的,深、广、速、准、新这思维五特征也是一个互补互促、相辅相成的有机联合体。后文所描述的众多有形的脑图技法,其内在追求都是这些内在的思维特征——名目虽很繁杂,但其内在最求还是统一的。
  尤其强调的是思维的深度方面,深挖诸多思维技法(如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类比思维等等)之中的内规律,即众多技法背后的内在的支撑——有关大脑运行规律的更深刻的、更本质的、更广义的道理。不要被外在的表象、形式、名字所局限,更不能因此死抱旧理,墨守陈规。将脑图所拥有的一切特点要素,诸如颜色、图像、符号、形象、想象、节奏、完整倾向、空间意识、整体组织等等统统广义化——深入化、泛化,从而实现其本质原理及内在作用,而不拘于外部形式。
  洋洋洒洒已数千言,到现在关于广义脑图的彻底定义还是不甚明了,还是十分模糊。那好,我便给广义脑图一个精准的定义。其实大家顺着我的思路往下走,这个定义的得出其实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所谓广义脑图就是脑图的一种,一种广义的脑图。然而何谓“脑图”呢?我们不妨把这个词拆开——一曰“脑”,一曰“图”,脑是指大脑,图是指图式。这就是说这个词涉及到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涉及到大脑神经元的微观物质基础;一方面涉及到将这种复杂的精微的物质结构与运转规律用一种可视化的图式方式展现出来。好,将这两点挪下来,就成了下面的由陈妃楚创立的广义脑图的标准定义——所谓广义脑图,就是指,好了,我不再重复了。
  这样也便解决了长久以来关于广义脑图的定义问题。
  解决了这个问题,我就有种如释重负的轻松感。
  事先声明本人主要向来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分析视角。严格遵守物质决定意识的基本默同。广义脑图所涉及的这两方面,前者是微观复杂的物质层面,后者是有形的可感思维。于是物质层面讲一意地决定思维形式,而对思维形式进行主观内省又可以反推一些物质层面的性态。二者处于一种互动的联合结构,显然的,二者的本质原本统一。这些最基本的认识取自于人们大量的时间和丰富的历史经验,而非凭空杜撰。
  这样说来,如果可以对物质层面的问题作一些有效地解决,比如可以对大脑神经元作一任意的微观操作,那所有的思维层面问题也便不复存在了,我们可以随心所欲控制阅读的速度、修改记忆的容量、填充复杂的思维体系……因为所有思维形式都有其物质基础,所以从理论上将这种通过物质层面完全控制思维意识是可以实现的。不过这种技术太难了,恐怕这几个世纪也难见其端倪。但这毕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分析方法——
  我们关心的所有思维层面的问题都有了一种本质决定性的微观物质基础——大脑神经回路的物质结构(具体性的)与思维方式(发散、熟练、创新……)形成结构上的一一对应(即同构),二者形成一种相互推理、预测的交互关系。比如大脑神经回路的具体形态可以决定思维的具体方式,而根据思维方式也可以用内省的一些方法推测一下神经回路的样子。神经元联系的复杂化——神经回路的多样化决定了人记忆交错连通的特性,我们可以通过回想大脑念头、想法产生于互相引发的过程来反映出这种复杂。如此看来神经微元的众多联系的质量和数量,也即众多的神经回路,其重要性要远大于单纯的神经微元的数量。其实根据一些数学常识也易知任给几个模块其联系的数量要远大于模块的数量,当然相对于神经元的绝对数量(约140亿),各种纷繁复杂的神经回路的数量更是一个天文数字。这也符合广义脑图的联系大于数量(即分散出模块的数量)的基本精神。从此也定义了广义脑图的“大联合”精神,当然这里联合并非几个元素机械的拼凑和相加,而是在深入分析了各自的优势后将其作一有机的融合,融合之后的协调统一体将完全涵盖各自的优势,同时彰显出新生的联合优势,就像完型理论的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统一体将是所有组成部分的一次升级,并产生了以前各自前所未有的新优势,这个新的统一体将慢慢融入到整个体系中,将不再另类和突兀。将会看到,“联合”这个词将反复出现在后文的叙述里。   
  这也为我提供了一个新的学习方向——神经生物学(即在分子水平上呈现大脑的结构与机制),抑或分子生物学,这需要很多现代科学的常识与思维,当然我并不期冀从此对思维又质的改变,但总会带来一些启发与收益,得到一些有益的推测或解释。关于大脑,真是惭愧,我对其专业知识还知之甚少。为此我还选修了神经生物科学基础的课程,我觉得如果神经生物学即现代的分子层面的生物学如果可以和现代数学等的一些先进科学另率联合起来,将创造出一片崭新的天地,我十分看好。对于现在的认知神经学的状况我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我认为这个学科现今还正处于一个相当初级的阶段,对于大脑细微层面的反映和理解还相当粗糙,比如功能性核磁共振脑成像技术的误差几乎在毫米级,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标成像法的时间误差基本在1秒左右,显然对于纳米级别的瞬息万变的大脑微观物质世界,这些技术还是太显浅陋了。于是便更无法借助物质手段反映人类的诸多高级思维,比如我心里在默诵一首唐诗,就没有任何一个现代仪器可以检测出我背诵的哪一首,背诵到哪一个字。二者还只应是认识阶段的一个初级工作。至于更高等的思维,现代的认知神经学几乎还是一无所知。看来,现代神经生物学与现代科学作一系统的联合真乃势在必行。
  也许当一个人强烈的责任与浓厚的兴趣融为一体,将产生前所未有的巨大动力。为此我决定深钻神经生物科学的一些书籍,我现在已经收集了这方面的几十本专业书。可以看到,广义脑图所涉及到的任何的一个方面一个环节我都要参阅研读很多书籍,少则十几本,多则数十本。我基本避免了现在某些人夸夸其谈、振振有词的作风。我希望向着更朴素、更求实的治学风格逐步靠拢。这里先哲马克思为我们做出了标榜。我觉得马哲理论体系的优点有:1 该体系是发展的、动态的、变化的;2 马哲不断引进先进科学、现代学科的最新成果、最新理论来增强、完善和扩充自己的体系;3 马哲体系的逻辑系统结构复杂、深入,有厚重感,不像以前的欧洲诸多旧哲学流派的那种简单、单一、固执、臆断和幼稚(他们最擅长的是以极高的热情高喊上帝是存在的,永无休止的喋喋不休,抑或以极其饱满的态度跟你郑重其事的说,看,地球是方的,你要敢说一个不字,那么他们就会像被抢走幼仔的母狮一样朝你疯咬过来);4 马哲吸取了众多的前人的历史文献成果,马克思穷尽六十年之功,研读上万本著作才得以创立学说。如此厚重与稳实的学风,为我们今后的学术研究作出了极高的典范与标榜。我觉得脑图的理论也可以向辩证唯物论的基本思想、基本精神靠拢,这也是我整个脑图理论的指导性原则。
  所以,不妨以大脑神经元的终极结构和精微运转之物质层面为一切心理、思维、方法的终极依据和基础,以物质为根基建立一种理论,达到万法归一,其他的各种解释、学说相对来说不过是这种统一学说的一个层面、一个阶段、一个局部。
  从唯物论讲,大脑的物质基础、运行规律是同一的,尽管它是深奥的、精微的、复杂的,尽管在不同阶段人类对其有不同层次的认识,但对其的终极认识是可以达到或接近的。于是这种统一的、同一的物质基础为一切学习方法(流程图、概念图、思维导图)提供了相同的物质背景与物质支持。通过反演,深入学习方法的各自本质将会有共同的核心精神。这也为广义脑图能一统众法提供了理论支持。
  思维导图创始人托尼布赞曾提及根据大脑的特点来选择学习记忆的方式,比如用脑图的发散来类比神经元的树突。这种想法在大方向上是对的,但却还停留在很表面层次上——它没有涉及到大脑神经元及其回路的微观结构,没有谈及大脑更高深的、更精深的规律,当然也无法知道这些细微的结构、精深的规律又是如何作用到我们的学习、思维上的,如何利用这些物质规律来有效促进学习。这需要一个人身兼数学家、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化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之专长,六家于一身。然而据我所知,这种跨专业的横断领域人才基本是没有的,因为能身居一家并能干出一番事业的人已是少之又少,但我想众多领域不精通则已,如果精通就很可能将所有领域都融会贯通,不难想象,一个高深的数学家或哲学家,可以瞬间精通其他众多领域,专百家之长。这深符广义脑图之精神。正像众多学习方法中存在着众法之门,众多领域也应存在着所谓的众域之门,因为所有领域、所有专业当深入到最高深的层面之时,精神都是共通的。就像所有思维方法都可以上升到大脑中的原子运动规律一样。每一个原子也可以当做一个宇宙来进行无限划分,当然如果是需要的话。
  好的理论,其根基要取自于现实的实际和实用。并能贴切地反映终极目标。以公认的、坚实的基础为公理,扩展出整个体系,其推导过程严格、精密、有力,能实现快速高效的连通,并具有深刻的启发性和扩展性,具有深远的预见性。整个体系严密合一,又不失动态性、模态性、发展性。言及至此,我们也可以类比现今的理论体系来建立一个有关学习的理论。我们通过大量的观察、实践、丰富的历史经验和规律(包括一些现代科学的常识),推测并建立一种有关大脑微观物质规律和机制的假设,以此作为根基或公理。比如我们可以假设寻在某种神经微元,所谓神经微元——思维的最小组成单元或元素,从物质角度来讲可能是一个神经元,或为某几个神经元,或为某局的某一片的神经网络。众多神经为的交互连同、连接搭配、运行运转,形成神经微元回路,构成了复杂思维的物质基础。经过严密的演绎,推理出一套完整的丰富的学习理论,包括现有的学习方法,还有新发现的思维方法,追求最大化的学习效益和现实解释力。并根据实践的反馈,随时对大脑机制的根基作一些调整与改进。这是一个动态结构,推理方法就是物质决定意识。以上所述方法,即如广义脑图定义那样以大脑神经物质基础为根基推演有形思维的方法,我将其作一统一的命名——“广义脑图基础公理化”(简称“广基公”)
  人的感觉、知觉、思维、意识与大脑神经元活动具有同构关系。即神经元的某一种活动对应同构于人的一种意识或思维。从而带来了激发论:一种物质(运作)激发一种思维,这时所谓的主观能动性不过是一种感知与错觉。因此广义脑图公理化基础可立得有关“无形转有形”的思考策略。所谓无形转有形,也就是把人们感觉无形的、内在的、不可描述的内隐思维转换为某种有形的、外显的、形式的可见思维,并将其作某种图式展示从而在这个外显的形式平台实现更有效地操作。。比如创造学就有一些固定的图式技法与流程(矩阵法、信息场、多维立体法),可显著提升创造的效率。我们知道,学习需要一种很玄妙的、很灵动的灵感或感觉,恰似体育或游戏项目中的一些绝招,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虽然这种感觉很玄妙,但我们就不要再故作玄虚了——我们争取利用一种最贴近的外在手段或形式将这种不可言传的东西表示出来,言传出来,以便自己今后还能把握这种玄妙,更有利于大家的分享。只可意会也好,只可言传也好,但言传(物质手段)毕竟是意会(精神领悟)的跳板的入口——它能带人走向意会。在此我是坚决坚持乐观的可认识论。
  如果在考虑到潜能假设,就有了“潜能开发联合有形技巧”——利用一定的方法、技巧让潜能更容易地、更充分地发挥出来;当潜能发挥出来时利用一定的手段与技巧使其发挥功效达到最大,其保持时间达到最长。即利用一些有形的理论、方法与技巧可以激发出无形的潜能、灵感等。看似无规律可循的能力、技法、创新、灵感等一系列思维都可借助一定的事先安排好的、合理世界的可视化流程(方案)进行无限激发。
  谈到灵感,我们又回想到“三元结构”的第三层面,而关于灵感的本质,庞加莱强调灵感在于联合——没有新的创造、只有新的联合。其实这就是广义脑图的精神,如果在考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104128.html

更多阅读

龙之谷工程师刷图加点 龙之谷93机器刷图加点

 虽然知道有些人会喷鸭子和机器人的智商,但机械师的加点肯定得出鸭子系。而且鸭子系的确有不可忽视的团队作用,个人加点的习惯永远是先考虑团队。龙之谷工程师刷图加点——工程师加点龙之谷工程师刷图加点 1、龙之谷工程师刷图加点

world war z攻略密码篇 world war z门密码大全 world war z 百度云

?  为各位玩家带来world war z攻略之world war z所有门密码集合,避免玩家被一些比较复杂的密码卡住游戏进度,总的来说这里的门密码应该还是比较全的。顺便在这里向各位玩家说一下world war z中所有密码门通用的解法思路:所有有黑板提

龙之谷学者刷图加点 龙之谷学者刷图二转

龙之谷学者刷图加点——简介龙之谷学者刷图加点方案,转职后讲解了“机械大师”和“药师”的加点方案龙之谷学者刷图加点——工具/原料电脑游戏龙之谷学者刷图加点——龙之谷学者转职后加点龙之谷学者刷图加点 1、学者,转职后是分别是

声明:《众法之门——广义脑图初论 百度脑图 客户端》为网友翠烟寒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