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伶官传序原文及翻译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伶官传序原文及翻译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浏阳二中熊晓燕

一、教材分析

《伶官传序》是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的自主赏析文章。本单元均是古代散文学习。单元学习目标是“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学习重点为把握文章中的思想情感脉络。学习方法主要有“提要勾玄”与“因声求气”。《伶官传序》首先是一篇文言文。《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同时,《伶官传序》又是一篇选修教材中的自主赏析文章,这就要求学生能运用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伶官传序》与《六国论》一样,是一篇结构严谨、说理严密,论证充分的议论文。文言作品的语言虽然和现代文有很大的不同,但是说理议论的方法总是一致的,所以可以通过分析本文的议论方法,来指导学生的议论文写作。

《新五代史·伶官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这一篇史论文,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行文特点,都堪称中学生学习的典范;并对学生认识“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重要意义,从而养成关注细节,提高素养,树立理想有着深远的现实影响。当然文章提出的观点如果能更客观辩证地去认识,更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

我所教的班级语文基础知识薄弱,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耐心也不够,较多学生华而不实,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小毛病不以为意,所以要特别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并利用本文让学生明白“事在人为”的深刻道理。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的文言基础知识。

2、提要钩玄,把握本文的论证结构,学习史论以史带论,以史论证,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因声求气,诵读品味本文抑扬顿挫且富于感情的语言,体会作者行文的匠心,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

4、引导学生树立“兴亡之理在于人事”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因声求气,把握文章的情感及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
自读品味,同类比较,由浅入深,因事而明理。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时间:

2011年12月7日(星期三)

教学过程:

伶官传序

一、导入:我们从六国论的学习中学到鉴赏文章的方法:提要钩玄、因声求气。今天我们就用这两种方法来学习《伶官传序》,进一步体会古代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二、释题:看预习资料【关于五代】以及课文注解一

伶官,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伶官。后唐庄宗李存勖取得政权后,荒淫腐化,癖好音律,宠用伶人,让他们做官掌权,以致败政乱国,只做了三年皇帝便身死国灭。

在史书上有记载。庄宗自己会谱曲子,“御制”的歌曲到处都是,他还给自己取了个艺名:李天下。庄宗李存勖有多宠伶人呢?有一次,他宠爱的伶人周匝被梁国俘虏了。后来庄宗灭了梁,把周匝救了出来。庄宗非常高兴,忙着赐周匝财物,犒劳他说他兴苦了。周匝说他是被陈俊、储德源(两个伶人)救出来的,要赐两个州给他们。庄宗当场就答应了。后来,有大臣说有战功的将士还没受封就封伶人,这样会失去民心的。庄宗就说:我已经答应周匝了,我没脸见他们。最后还是封了这两个伶人为州刺史。 庄宗宠爱伶人可见一般。

三、读文章,梳通字词,课堂解疑:

1、一生朗读课文(刘露),请同学们将预习中的字词方面的疑难问题稍作整理,请小组组长代表提出(板书在黑板上),大家一起解答。

重点:预习检测题第3小题与第4小题相关内容。

附:难句译注。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黄婵、刘威蒙)

之:助词,的。理:道理。这里指原由。事:动词,从事,做。“人事”,可译为“人干出来的”,“人为的”。一说,“人事”即“人为之事”。哉:助词,在句末表语气,相当于“吗”。兴盛和衰败的原因,虽然说是上天决定的,难道不也是人为的吗?

2.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抑:连词,还是,本:推究……根源。其:代词,那。之:第一个和第二个都是代词,指代“天下”;第三个是助词,的。而:两个都是转折连词,相当于“却”。自于:由于。人:人为的。欤:两个都是助词,都表语气。第一个相当于“吗”;第二个相当于“呢”。难道是得到天下困难而失掉天下却容易吗?还是推究那成功和失败的事迹的根源,却都是由于人为的因素呢?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谢维)

夫:语首助词,不译。忽微:名词,极细微的事。“忽”和“微”都是极小的计量单位。而:承接连词,不译。智勇:指智勇的人。文言中,定语修饰的中心词有时被省略,只剩下定语部分。于:两个都是介词。第一个相当于“从”;第二个相当于“被”。所溺:溺爱的人或事。“所”,代词,指代后边的“溺”涉及的对象。“溺”,沉迷不悟,嗜好过分。伶人:指伶官。也哉:语气助词,相当于“吗”。灾难祸害常常是从小的事情上积累起来的,聪明勇敢的人都被沉迷不悟之事所困惑,难道单单是几个伶官(造成的)吗?

4、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陈萍)

与,给。尔,你。其,语气副词,表祈使语气。乃,你的。之,的。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

5、其后用兵,则遗一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此后出兵,就派遣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枝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它归还到祖庙。

6、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

四、 分析文章结构层次:

《古文观止》的编者清人吴楚材和吴调侯评点这篇文章说:“起手一提,包括全篇之意。”

(一)自读课文,思考: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明确:本文开门见山提出盛衰由人的主张:“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请同学翻译此句。(并朗读)

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的作为吗?

——明确:国家的盛衰在于人事。

诵读指导:反问句要重读反问词、强调的观点。开篇感叹,表明作者对此事的感慨和遗憾之深了。作者内心郁结之情深到了极点,不得不发,却又一时不知说什么。因此,读书人一声长叹,多少惋惜,多少感慨!此句奠定了全文的基调。“呜呼”一词以无比的惋惜、感慨口气来读,语速放慢,“呜”字后要有稍长时间语音的延长,延长中语调要有低沉到感慨的过程。

(3)追问:作者立论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4)请同学翻译此句。

明确: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明确,概括:通过庄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5)通过课文大家推知本文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例证法和对比论证

(二)再自读课文,思考作者是如何来写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

1、学生齐读第二、三段,用文中的话概括:作者写了庄宗的哪些事?

2、用文中的话概括:作者写了庄宗的哪些事?

教师利用课件整理。教师黑板板书关键动词。

908年(23岁),接受遗命,“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912年(27岁),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38岁),灭后梁,“函梁君臣之首”,建后唐;

926年(41岁),身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再追问:从这四个时间节点上的四件大事来看,庄宗的人生其实就是两个过程

——明确:庄宗得天下用了15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3年。

3、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强调“兴”“亡”使动用法。)

4、“忧劳”体现在哪里?

“忧”:→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内忧外患)

——“劳”:→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身先士卒)

追问:为什么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

——明确: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报的决心和意志,更好地突出“忧劳兴国”,突出他的成功与其不断的努力分不开,强调了“人事”的作用。

5、“逸豫”体现在——宠爱伶人,沉溺声乐。

6、写庄宗由极盛到极衰,作者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对比)

作者是怎样运用对比论证的?(指出相应的句子并朗读相应的句子)

——引导:先找出对比的句子来

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②“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从过程和结果两方面来对比,突出盛衰在于“人事”。

7、教师引导朗读第三段:让学生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一扬一抑的写法。读出语气,一赞一叹。再引导齐读。

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和情感强烈的句式描述了庄宗由盛转衰的过程。这是文章的重点。方其……可谓壮哉!极言庄宗志得意满,在赞叹中含有轻蔑;又为下文张本。昂扬激越

及仇雠已灭……何其衰也,沉痛凄怆

作者对庄宗得天下时的盛,以昂扬的情调、激越的笔势记录了自己对此事的情感态度。但是仅3年的功夫,庄宗就仓皇出逃,君臣相顾,泣下沾襟,场面是多么的悲惨,结局是多么的可怜,“何其衰也”,笔试至此迂回,情调低沉凄怆,犹如从万丈高空跌落下来,充分传达出作者对此事深深的遗憾和惋惜。与先前形成强烈反差。

8、在写庄宗的“盛”与“衰”时详略是如何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面对唐庄宗由极盛到极衰,作者发出怎样的感慨?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明确:不是得之难而失之易,通过庄宗的事例我们看到的还是成功与失败都是由于“人事”。

(回应论点)

(三).学生齐读第四段,思考:既然已经强调了“盛衰之理在于人事”,为什么在第四段中还要加上“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这一结尾?(自由发言。)

——明确:引人深思,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的治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启发人们通过历史看到现实,告诫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

五、 小结:教师完善板书。

全文围绕“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句来谈,因此这句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板书设计:

伶官传序

欧阳修

1、论点:盛衰之理,岂非人事“呜呼” (惋惜感慨)

2、论证:得天下(受/藏/告/请/盛/负/纳/还)“意气之”(昂扬激越) → 忧劳

失天下(仓皇/不知/身死/国灭)“何其也”(低沉凄怆) → 逸豫

3、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4、推论: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六、拓展提高。

你认为文章中哪些语句可以视为格言警句?选择其中一句,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它对你的启示。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参考提示: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庄宗不是一朝而蹈死地的,他也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他最后死在自己宠幸的伶人手里。这个现象启示我们,打倒自己的,往往是自己身边的一些人和事,或者就是自己。这些因素由小积大,由少积多,最后来个总爆发。这就启示我们,要防微杜渐,发现不良的苗头,立即改正,如此才能保证国家长治久安。欧阳修的这句话,其实是写给北宋最高统治者看的。北宋王朝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政权,正是因为不能自强,所以最后也落得个“身死国灭”。历史就是这样无情,也是这样惊人地相似。

隋炀帝杨广,骄奢淫逸,修宫庭,疏运河,凡冒天下之大不韪之事,不一而足。终于导致农民大起义,国破家败,身死部将之手。继之的唐太宗李世民,吸取古人教训,励精图治,换来了“贞观之治”,名垂青史,实为忧劳兴国之典范。

明末农民领袖闯王李自成通过大小几百战,虽然其间有过挫折,有时甚至只剩下几十人,终于推翻了统治了200多年的明王朝,可是进入北京城后,被胜利冲昏头脑,内部不和军纪涣散,最后竟败于他手下败将吴三桂手里,叫后人扼腕长叹。 

其它:

庄宗继承晋王遗志,为了报仇雪恨,发奋图强治国,终于消灭了仇敌,平定了天下。之后,庄宗没有了奋斗目标,无所事事,整天只跟宠爱的伶官、伶人在一起,纵情声色,朝政日非。一个武夫兵变,四方响应,连父亲养子的矛头也指向自己,庄宗岂不身亡国灭?所以,为人须心中时时有志向,要始终给自己留下一点压力,并将其转化为动力,不能沉迷于享乐,须时时奋进,处处小心,防微杜渐。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成了欧阳修的警世之言。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就是最好的例子。越王被吴王打败,献出美女西施才保住性命,他忍辱负重替吴王做了几年的奴隶,才获得回国的权利,且要年年向吴王进贡。几年中他和他的大臣极讨好吴王,使吴王不再警惕,而且摸清吴国的种子全是从越国进贡的种子中挑选的。次年他们就进贡了熟的种子;吴王用了,颗粒无收,国内大乱。越王趁机讨伐吴王,大获全胜。 
 曾记得《湖南人口报》登过这么一篇报道:岳阳湖畔一个女孩,父亡母病,身负重重债务,还要供两个弟弟生活、学习。每天她起早贪黑,田里种水稻还养鱼,多种立体作业,家里鸡鸭成群,肥猪十几头,她的感情、她的智慧全都投入进去。多种的作业让她几乎没有太久的休息时间,但迎来了每年的大丰收。几年后,她不但还清家里的巨债、送两个弟弟读大学,而且储蓄十几万。同样在农村,别人种田只能养家糊口,谁不羡慕她的成功?但谁又曾付出她那样多的时间和精力呢?谁又有她那不怕苦不怕累、持之以恒的精神呢?
     动画片《爱迪-奥特曼》中,冰雕艺术的迷人被心魔利用,它把人迷住并唆使人们自相殴打,连护卫队队员也忘记消灭心魔的任务。只有奥特曼克服心魔对他的心理召唤,最终战胜心魔。其实“心魔”在我们生活中无时不在,有时是来自外部的,有时是源自我们自己,它就是我们的弱点,它就是其他阻碍社会文明和进步的因素。所以,希望我们都象奥特曼,时时保持清醒的头脑,运用顽强的毅力,不懈地努力,事事有成。

【教后反思

《伶官传序》是一篇史论性文章,论述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一历史盛衰规律。本文平易流畅,论证条理井然,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两个内容:一是文言基础知识的巩固与梳理。二是文章结构的梳理与情感的体验。重点放在第二个方面。

在设计本文的教学设计时,自我感觉还不错,觉得抓住了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提要勾玄”与“因声求气”。在课堂实际教学中,刚开始引导学生读“呜呼”一词,激起了学生朗读的热情,开启了他们对文章情感体验的心门。在对比朗读“意气之盛”与“何其衰也”中,情感体验产生共鸣,课堂学习达到高潮。

学生课前预习工作做得比较充分,所以上课表现积极,回答问题也比较活跃,整堂课也上的比较流畅,教学任务基本完成。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难度不大,更多的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但在梳理重点字词时,虽有设计学生提问,师生答疑的过程,但教师过于谨慎与担心,还是利用课件与学案把5个重点句子挑出来逐一地讲。因而字词巩固环节稍长了,导致最后总结环节只能草草作结。连带的结果是,对全文的论证结构与方法的讲解,没能给学生一个整体的清晰的概括。成为最大的遗憾。

反思本堂课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到教学节奏把握的艺术性,想到问题的根本还在于教学思想的开放性。

如果在字词梳理时能放开手脚,那么可能不仅省下了时间,而且获得了师生、生生交流的思想的火花,课堂的生成将可能更加绚烂。

如果在分析文章的论证部分时,不把问题细化,而是以“文章是如何展开论证的?”一个问题带动对文章主体部分的学习,那么课堂节奏不仅更紧凑了,还能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的空间与表达能力的锻炼,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便深刻了。

教无止境,学无止境。每上一堂公开课,就是一次蜕变的机会。教学探究的路,正在延伸……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104244.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黄婷婷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原文地址:《伯牙绝弦》教学设计黄婷婷作者:狗尾草一、教材分析《伯牙绝弦》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二篇文言文,全文共77字,5句话,语言凝炼典雅,抑扬顿挫,内涵丰富,堪称中华优秀经典诗文中的经典,是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方法学习文言文,感受艺

《夸夸我的同学》教学设计 夸夸我自己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口语交际》      《夸夸我的同学》教学设计 ●中山市实验小学 卢小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引导学生发现同学的长处,能用具体的事例真心实意地夸奖同学。2、培养学生的口语交

《我的五样》教学设计 我的五样教案

《我的五样》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技工学校的学生,都为十六、七岁的年龄,有梦想但缺乏规划;有些成熟但又有些稚有激情但缺少坚持。

声明:《《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伶官传序原文及翻译》为网友准风月谈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