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儒学网 >> 易经古歌考释·乾 坤 屯 蒙 易经乾坤卦



今天是 2010年12月6日 星期 一

【以下第1頁】

1.乾

乾:元亨,利貞。

初九:潛龍勿用。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

九四:“或躍在淵。”无咎。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上九:亢龍有悔。

用九:見群龍无首,吉。

【占辭考釋】

●元亨,利貞。

《纂言》:“元亨,占也。” ○“元”,本義爲“首”(人頭),引伸爲“大”。《纂言》:“元,首也。”《左傳·僖公三十三年》:“狄人歸其元”,注:“元,首也。”《孟子·滕文公下》:“勇士不忘喪其元”,注:“元,首也。”《禮記·曲禮下》“牛曰一元”注:“元,頭也。”“元”與“大”相通。從字形看,兩者形近。《説文》:“大,象人形。”不僅如此,“大”的字形也突出的人頭。《易經》的“元亨”,《彖傳》往往釋爲“大亨”,如釋《屯》“元亨利貞”爲“大亨貞”,《隨》“元亨利貞无咎”爲“大亨貞无咎”,《臨》“元亨利貞”爲“大亨以正”,《无妄》、《革》亦然,《升》“元亨”爲“大亨”,《鼎》“元吉亨”爲“大亨”。與“元亨”相對的是“小亨”,見於《旅》、《巽》。可見“元”确爲“大”的意思。《本義》:“元,大也。”《漢書·董仲舒傳》:“元者,辭之所謂大也。”《詩·六月》“元戎”傳:“元,大也。”“元”爲《易經》常見占辭,出現26次,有“元亨”、“元吉”及“元永貞”等形式。 ○“亨”,同【以下第2頁】“享”,本義爲獻饗於神,引伸爲“通”、人神相通。《纂言》:“亨,字與獻饗之饗同。備物以獻,謂之亨。”《説文》:“亨,獻也”;“象進孰物形。《孝經》:‘祭則鬼亨之。’”《釋文》:“亨,訓通也。”《集解》引《子夏傳》:“亨,通也。”《左傳·昭公四年》:“以亨神、人”,注:“亨,通也。”“亨”爲《易經》常見占辭,出現44次,分爲“亨”、“元亨”、“小亨”三種形式。其中“元亨”出現10次。 ○“元亨”,神、人大通。故下文接“利貞”,利於占問於神。 ○《纂言》:“利貞,占也。” ○“利”,本義爲收割稻榖,故從禾、從刀;引伸爲有利、宜於、便於。《本義》:“利,宜也。”《纂言》:“利者,宜於事,如刀之刈禾,順而便也。”《國語·魯語》“唯子所利”注:“利猶便也。”“利”爲《易經》常見占辭,出現118次,分爲下列形式:(1)“某利”,如“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2)“利某事”,如“利貞”、“利見大人”、“利牝馬之貞”、“利永貞”、“利建侯”、“利居貞”、“利用刑人”、“利禦寇”、“利涉大川”、“利用恒”、“利執言”、“利君子貞”、“利用侵伐”、“利用行師征邑國”、“利建侯行師”、“利女貞”、“利用賓于王”、“利用獄”、“利艱貞”、“利有攸往”、“利巳”、“利西南”、“利用爲大作”、“利用爲依遷國”、“利用禴”、“利于不息之貞”、“利用享祀”、“利用祭祀”、“利幽人之貞”、“利武人之貞”等;(3)“小利某事”,如“小利有攸往”、“小利貞”等;(4)“不利某事”,如“不利爲寇”、“不利涉大川”、“不利君子貞”、“不利有攸往”、“不利東北”、“不利即戎”、“不利賓”等;(5)“无攸利”(9次);(6)“无不利”(13次)。 ○“貞”,問於神。《周禮·大卜》司農注:“貞,問也”;又《天府》“以貞來歲之媺惡”,注:“問事之正曰貞。”《説文》:“貞,卜問也。”出現111次。 ○“利貞”,利於占問。《今注》:“利貞猶言利占也。” ○筮得此卦,人神大通,利於占問。

●潛龍勿用

本句當爲占辭而非歌辭。《纂言》:“勿用,占也。”《經解》:【以下第3頁】“言‘勿用’,皆占辭。” ○“潛”,潛伏,隠藏於水淵中。《集解》引崔憬:“潛,隠也。”《正義》:“潛者,隠伏之名。”《本義》:“潛,藏也。” ○“龍”,詳見古歌“見龍在田”考釋。“龍”原爲本卦古歌中的藝術形象,作《易》者借用來象徵陽性、陽爻。《釋文》:“龍,喻陽氣及聖人。”《集解》引《子夏傳》:“龍,所以象陽也。”《本義》:“龍,陽物也。”《易經》占辭往往套用所引古歌的藝術形象,即《正義》所謂“因象明義,隨義而發”(《乾》初九);“凡《易》者,象也,以物象而明人事,若《詩》之比喻也”(《坤》初六)。這是因象爲占的手法。例如《乾》“亢龍有悔”,《坤》“大不習,无不利”,《屯》“盘桓利居貞”,《井》“可用汲”,《小過》“飛鳥以凶”。 ○“潛龍”指爻位和爻性而言:“潛”指第一爻即最下位“初”,“龍”指陽爻“九”。《象傳》:“‘潛龍勿用’,陽在下也。” ○“勿用”,不可施行,不宜有所行動。《方言六》:“用,行也。”《説文》:“用,可施行也。”“勿”爲《易經》常見占辭,出現25次,有“勿用”、“勿逐”、“勿恤”、“勿問”、“勿恒”、“勿幕”、“勿憂”、“勿疑”等形式。其中“勿用”出現10次,分爲三種形式:(1)單用“勿用”,僅見於《坎》;(2)“勿用某事”,如“勿用有攸往”、“勿用取女”、“勿用師”、“勿用永貞”等;(3)“某事勿用”,如“潛龍勿用”、“小人勿用”、“十年勿用”等。 ○筮得此爻,君子應當象潛伏的龍一様深藏不露。《正義》:“聖人雖有龍行,於此時唯宜潛藏,勿可施用。”

●利見大人

《纂言》:“利見大人,占也。”《本義》:“其象爲‘見龍在田’,其占爲‘利見大人’。”這也是《易經》中常見占辭,出現6次,見於《乾》(兩次)、《蹇》(兩次)、《萃》、《巽》。 ○“利”,宜。參見本卦“利貞”考釋。 ○“見”(xiàn),今作“現”,顯露,這裏指出仕、登位。與“隠”相對。《論語·泰伯》:“天下有道則見”,皇疏:“見,謂出仕也。” ○“大人”,聖人,指天子或國【以下第4頁】君。《釋文》引王肅:“大人,聖人在位之目。”《今注》:“大人者,有位者之稱也。”《論語·季氏》:“畏大人”,集解:“大人即聖人”;鄭注:“大人,謂天子諸侯爲政教者”。“大人”常用於占辭,如“利見大人”、“小人吉,大人否”、“大人吉”、“用見大人”、“貞大人吉”等。僅《革》“大人虎變”用於古歌。《注譯》:“《易》中言‘大人’者二十見,《否》卦六二爻辭,以‘大人’、‘小人’對舉,則‘大人’爲有官位者,‘小人’爲無官位者明矣。” ○筮得此爻,有利天子、諸侯登位。

●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

“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是占辭的一部分,“厲无咎”的條件。 ○“君子”,指在位者,次於“大人”。與“小人”相對。這裏指占筮者。《纂言》:“君子,指占者而言。”《荀子·大略》“君子聽律習容”注:“君子,在位者之通稱。”《左傳·襄公十三年》“君子尚能而讓其下”注:“君子,在位者。”“君子”常用於占辭,《易經》中出現15次,如《坤》“君子有攸往……”、《小畜》“月几望,君子征凶”、《否》“不利君子貞”、《同人》“利君子貞”、《謙》“君子有終”(兩次)、“君子用涉大川吉”、《觀》“小人无咎,君子吝”、“君子无咎”(兩次)、《遯》“君子吉,小人否”、《大壯》“小人用壯,君子用罔”、《解》“君子維有解,吉”、《未濟》“君子之光有孚”等。另又用於古歌,如《屯》“君子几不如舍”、《剥》“君子得輿,小人剥廬”、《明夷》“君子于行,三日不食”、《夬》“君子夬夬獨行”、《革》“君子豹變,小人革面”等。 ○“乾乾”,勤勉進取的様子。《吕覽·士容》“乾乾乎取舍不悦”高注:“乾乾,進不倦也。”《漢書·王莽傳上》“終日乾乾”注:“乾乾,自強之意。” ○“惕若”,惕然,憂懼的様子。《今注》:“惕若猶言惕然,懼貌也。”《通義》:“若:助詞,猶‘然’。”《釋文》:“惕,怵惕也”;又引鄭玄:“惕,懼也”。 ○“終日乾乾,夕惕若”爲互文,是説日夜勤勉憂懼。《集解》:“君子以之憂深思遠,朝夕匪懈。” ○《纂言》:“厲,占也”;“无咎,占也”。【以下第5頁】 ○“厲”,危險。《釋文》:“厲,危也。”《正義》同。“厲”爲《易經》常見占辭,出現25次,分爲三種形式:(1)單稱“厲”或“有厲”;(2)“某事厲”,如“婦貞厲”、“貞厲”、“有疾厲”、“小子厲”、“往厲”;(3)“厲如何”,如“厲无咎”、“厲終吉”、“厲吉”、“悔厲吉”、“厲無大咎”等等。 ○“咎”,罪過,災殃。《詩·北山》“或慘慘畏咎”箋:“咎猶罪過也。”《説文》:“咎,災也。”《吕覽·侈樂》“必離其咎”注:“咎,殃也。”“咎”爲《易經》常見占辭,出現99次,有“无咎”、“何其咎”、“匪咎”、“何咎”、“无大咎”、“爲咎”等形式。其中“无咎”出現93次,除單稱“无咎”外,還有“厲无咎”、“无咎无譽”、“永貞无咎”、“往无咎”、“艱貞无咎”、“有命无咎”、“艱則无咎”、“有攸往无咎”、“有子考无咎”、“小人无咎”、“君子无咎”、“白賁无咎”、“剥之无咎”、“朋來无咎”、“終无咎”、“裕无咎”、“雖旬无咎”、“見惡人无咎”、“有愠无咎”、“吝无咎”等。 ○“无咎”,無災。《繫辭傳》:“无咎者,善補過也。” ○“厲无咎”,雖厲无咎。 ○筮得此爻,只要日夜勤勉警惕,即使有危險也不至遭受祸殃。《文言》:“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无咎矣。”《正義》:“言尋常憂懼,恒如傾危,乃得无咎。”

●无咎

筮得此爻,不遭祸殃。參見上爻考釋。

●亢龍有悔

“亢”(kàng),本義指咽喉,今作“吭”(háng)。《爾雅·釋鳥》注:“亢,即咽。”《漢書·劉敬傳》“不搤其亢”注引張晏:“亢,喉咙也。”引伸爲高、過高。《纂言》:“亢,人之喉骨,剛而在上者也,故剛居高曰亢。”《釋文》引《廣雅》:“亢,高也。”《集解》引王肅:“窮高曰亢”;引干寳:“亢,過也”。 ○“亢龍”是指爻位和爻性而言:處最高位第六爻,故稱“亢”;爲陽爻,故稱“龍”。這也是因象爲占的手法。作《易》者有辯證觀念,認爲過猶不及,過於深藏不好(“潛龍勿用”),過於高亢同様不好【以下第6頁】(“亢龍有悔”)。這後來發展爲儒家的“中庸”思想。《正義》:“物極則反,故有悔也。” ○“有悔”,《易經》常見占辭。《纂言》:“有悔,占也。悔,謂事闕敗而追恨也。”《繫辭傳》:“悔吝者,憂虞之象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悔”字出現32次,有“有悔”、“无悔”、“悔”、“无祗悔”、“悔亡”、“悔厲吉”等形式。其中“有悔”出現4次,如“亢龍有悔”、“遲有悔”、“小有悔”、“曰動悔有悔”等。 ○筮得此爻,行事過分必敗,以至悔恨莫及。《文言》:“‘亢龍有悔’,窮之災也”;“亢之爲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

●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這是《易經》中特殊的占辭,僅見於《乾》、《坤》兩卦。《乾》“用九”指本卦純用陽爻。《集解》引劉瓛:“總六爻純‘九’之義,故曰‘用九’也。”《坤》“用六”指該卦純用陰爻。《易經》其他六十二卦都是陰陽錯雜而成。 ○“見”,現,呈現。參見本卦九二爻占辭“利見大人”考釋。 ○“群龍”,指本卦各爻中的“龍”,實指六陽爻。《彖傳》稱爲“六龍”。《纂言》:“群龍,六畫皆陽也。” ○“無首”,看不見頭,無始無終。指本卦所表現的辯證法螺旋式的循環結構,由“潛龍勿用”到“亢龍有悔”,是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就象群龍盘繞、首尾相連一様。《經解》:“無首,猶言循環無端。”作《易》者認爲這體現了周而復始的自然法則,故《文言》稱:“乾元用九,乃見天則。” ○“吉”,吉利,與“凶”相對。《纂言》:“吉,占也。”《繫辭傳》:“吉凶者,失得之象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吉”在《易經》中共出現148次,其形式如:(1)單用“吉”字;(2)吉之程度,如“元吉”、“大吉”等;(3)某事吉,如“安貞吉”、“往吉”、“小貞吉”、“納婦吉”、“貞吉”、“貞丈人吉”、“幽人貞吉”、“征吉”、“大人吉”、“永貞吉”、“不家食吉”、“居貞吉”、“畜牝牛吉”、“取女吉”、“居吉”、“貞婦人吉”、“畜臣妾吉”、“艱則吉”、“用拯馬壯吉”、“小事吉”、“往遇雨則吉”、“无所往,其【以下第7頁】來復,吉;有攸往,夙吉”、“用大牲吉”、“貞大人吉”、“改命吉”、“女歸吉”、“旅貞吉”、“用史巫紛若吉”、“豚魚吉”等;(4)何時吉,如“月几望,吉”、“先庚三日、後庚三日,吉”等;(5)合用其他占辭,如“中吉終凶”、“小人吉,大人否”、“厲終吉”、“厲吉”、“君子吉,小人否”、“悔厲吉”、“虞吉”、“初吉終亂”等。

【古歌考釋】

●乾

“乾”,當通“見”(xiàn),出現。前人釋“乾”爲“健”,是受《易傳》影嚮(《象傳》釋“乾”爲“天行健”),實因不知易詩體例。《易經》卦名通常就是所引古歌的詩題,往往摘自古歌的首句,《詩經》與此一脉相承。參見《緒論》、各卦古歌的詩題(卦名)考釋。本卦名“乾”,摘自古歌首句“見龍在田”,而用“見”的假借字作“乾”。也借作“健”(《象傳》)、“鍵”(《帛書》)。“乾”字本身也有“出現”的意思。《説文》:“乾,上出也。從乙”;“乙,象春艸木冤曲而出”。“見龍”正是説的龍由淵而“上出”。王弼:“出潛離隠,故曰‘見龍’。”可見本卦古歌的詩題本當爲“見”,而借作“乾”。

●見龍在田

“見”(xiàn),出現。參見本卦九二爻占辭“利見大人”考釋。《今注》:“見龍在田,《釋文》云:‘賢遍反。’是即今之‘現’字。” ○“龍”,古代傳説中的一種動物。《左傳》昭公二十九年:“秋,龍見於絳郊。魏獻子問於蔡墨曰:‘吾聞之:“蟲莫知於龍,以其不生得也。”謂之“知”,信乎?’對曰:‘人實不知,非龍實知。古者畜龍,故國有豢龍氏,有禦龍氏。’獻子曰:‘是二氏者,吾亦聞之,而不知其故。是何謂也?’對曰:‘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實甚好龍,能求其耆欲以飮食之。龍多歸之,乃擾畜龍以服侍帝舜。帝賜之姓曰董,氏曰豢龍,封諸鬷(zōng)川。鬷夷氏,其【以下第8頁】後也。故帝舜氏世有畜龍。及有夏,孔甲擾於有帝,帝賜之乘龍,河、洛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獲“豢龍氏”。有陶唐氏既衰,其後有劉累,學擾龍於豢龍氏,以事孔甲,能飮食之,夏后嘉之,賜姓曰“禦龍”,以更豕韋之後。龍一雌死,潛醢以食夏后,夏后飧之。既而使求之,懼而遷於魯縣。範氏,其後也。’獻子曰:‘今何故無之?’對曰:‘夫物物有其官,官修其方,朝夕思之。一日失職,則死及之,失官不食。官宿其業,其物乃至;若泯棄之,物乃坻伏,欎湮不育。龍,水物也。水官棄矣,故龍不生得。’”由此可見,龍在上古時代原是常見的東西,人们“畜龍”猶如今天养豬。在《易經》時代,龍似乎也是不難見到的。而到了春秋時代,就很罕見了。於是,龍逐漸被神化,以至光怪陸離,捕風捉影。但從眾説紛纭之中,似還可隠約窺見龍的真面目。古人在動物分類上必然粗陋,很可能將若干種有鳞的爬蟲統稱“龍”。《集解》:“龍之爲物,能飛能潛。”能飛的可能是飛蜥,此即“飛龍”;能潛的可能是水蜥或鳄,此即“潛龍”。《韓非子·説難》:“龍之爲蟲也,柔可狎而騎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徑尺,若人有嬰之者,則必殺人。”這可能是一種肉食鉅蜥。總之,所謂“龍”多半就是“易”,亦即蜥蜴。《説文》:“易,蜥易、蝘蜓、守宫也。”《易經》原名《易》,可能就是“龍”(蜥蜴)的意思,故以《乾》《坤》兩卦爲首,因爲只有這兩卦才有“龍”的形象。另相傳有《連山》、《歸藏》兩種遠古筮書,不以《乾》、《坤》兩卦爲首,故不稱《易》。 ○“見龍在田”,龍出現在田間。

●或躍在淵

“或”,有的,有些。 ○“躍”,跳躍。《正義》:“躍,跳躍也。” ○“淵”,水潭。《詩·旱麓》:“魚躍於淵。”《説文》:“淵,回水也。” ○“或躍在淵”,有的龍在水潭中跳躍。

●飛龍在天

“飛龍”,可能是指飛蜥。《文言》:“雲從龍,風從虎。”《莊子·天運》:“龍,乘雲氣而养乎陰陽。”《韓非子·難勢》引《慎【以下第9頁】子》:“飛龍乘雲。” ○“飛龍在天”,龍在空中飛翔。

本詩“田”、“淵”、“天”用古韻真部。這首詩可能未被作《易》者盡引。

【古歌譯評】



群龍之歌

見龍在田,

有的龍出現在田間,

或躍在淵,

有的龍跳躍在水潭,

飛龍在天。

有的龍飛騰在雲天。

這是一首群龍出沒之歌。從體裁看,這首古歌類似於《詩經》的“風”。從藝術手法看,這首古歌用“賦”的白描手法,描繪出一幅群龍百態图:有的在田野上出沒隠現,有的在水澤中跳躍嬉戲,有的在天空中飛舞翻騰。龍是中國遠古先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對龍的讚美表現了他们對自己生活的热愛。

2.坤

坤: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初六:“履霜,堅冰至。”

六二:“直方。”大不習,无不利。

六三:“含章。”可貞;或從王事无成,有終。

六四:“括囊。”无咎无譽。

六五:“黃裳。”元吉。

上六:“龍戰于野,其血玄黃。”

用六:利永貞。【以下第10頁】

【占辭考釋】

●元亨,利牝馬之貞。

“元亨”,人、神大通。參見《乾》占辭“元亨”考釋。 ○《纂言》:“利牝馬之貞,占也。” ○“利”,宜於。參見《乾》占辭“利貞”考釋。 ○“牝”(pìn),母畜。《説文》:“牝,畜母也。” ○“貞”,占問於神。參見《乾》占辭“利貞”考釋。 ○筮得此爻,人神大通,有利於占問關於母馬的事。

●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

“君子”,在位者,這裏是占筮者。參見《乾》占辭“君子終日乾乾”考釋。 ○“攸”,所。《釋文》:“攸,所也。”《爾雅·釋言》同此。 ○“有攸往”,有所前往。常見於《易經》占辭中,出現20次,如“勿用有攸往”、“有攸往无咎”、“小利有攸往”、“不利有攸往”、“利有攸往”、“則利有攸往”、“有攸往,主人有言”、“有攸往,見凶”等。其反面爲“无所往”,如《解》“无所往,其來復,吉;有攸往,夙吉”。 ○“迷”,迷路。《彖傳》:“‘先迷’失道。”《集解》引盧注:“先則迷失道矣,故曰‘“先迷”失道’。”《韓非子·解老》:“凡失其所欲之路而妄行之,則爲迷。” ○“先迷後得”,起先迷路,後來得路。 ○“主”,當指占者。古代主祭者稱“主”,占筮亦然。《公羊傳》昭公十五年“摄主而往”注:“主,謂巳主祭者。”《穆天子傳二》“以爲殷人主”注:“主,謂主其祭祀。” ○“主利”,占者有利。 ○《纂言》:“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占也。” ○“西南”、“東北”,《易經》占事中所強調的方位,如《蹇》“利西南,不利東北”、《解》“利西南”;其它有關方位的筮辭如《升》“南征吉”、《小畜》和《小過》“自我西郊”、《隨》“王用亨於西山”、《明夷》“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既濟》“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祭”等。几乎總是西南優於東北。這大概是由於作《易》者爲周族人,而周國當時在商都的西南方。另一説見《通義》:“因爲周人西南多友邦,【以下第11頁】跟武王伐紂的就有庸、蜀、羌、髳、微、盧、彭、濮八國(見《書·牧誓》),多在周西南,…… 而在東北卻有個強敵鬼方。” ○“朋”,朋貝,上古用作貨幣。《詩·菁菁者莪》“錫我百朋”箋:“古者貨貝,五貝爲朋。”《漢書·食貨志下》“爲大朋十貝”注:“兩貝爲朋。”王國維《觀堂集林·釋朋》:“古者五枚爲繫,二繫爲朋。釋‘二貝’者言其繫,釋‘五貝’者舉其一繫之數也。” ○“喪”,失。《釋文》引馬融:“喪,失也。” ○筮得此卦,有地位者如果有所前往,起初迷路,後來得路,占者將能得利:往西南則將發財,往東北則將蝕本。

●安貞吉

《纂言》:“安貞吉,占也。”另見於《訟》。 ○“安”,指尚未出嫁的處子的居處安否。《説文》:“安,靜也,從女在宀下。”《莊子·逍遙游》“若處子”釋文:“處子,在室女也。”“在室女”即“女在宀下”,故“安”與“處”意義相通:《左傳》文公十一年“自安”注:“安,處也”;《禮記·檀弓下》“何以處我”注:“處猶安也”。 ○“貞”,占問。參見《乾》占辭“利貞”考釋。 ○“貞吉”也是《易經》常見占辭,出現39次。或單稱“貞吉”;或“某事貞吉”,如“安貞吉”、“小貞吉”、“幽人貞吉”、“永貞吉”、“居貞吉”、“旅貞吉”等;或“貞某事吉”,如“貞丈人吉”、“貞婦人吉”、“貞大人吉”等。“貞吉”的反面則是“貞凶”,也是常見占辭。 ○筮得此卦,占問處女之事則吉。

●大不習,无不利。

《纂言》:“无不利,占也。” ○“大”,指大地的廣博。《集解》引干寳:“地體甚大,故曰‘直方大’。”歌辭“直方”形容大地,故占辭相承、取象爲占。 ○“不習”,不重(chóng),無與倫比。《今注》:“習者,重也。”《坎·象傳》“習坎”釋文:“習,重也。” ○“大不習”,廣大無比。《纂言》:“‘直’之厚,‘方’之廣,有形之物,其大無可與比,故曰‘不習’。習,重也。言不再有如此大者也。”故《象傳》稱:“‘不習无不利’,地道光【以下第12頁】也。”博大無比,即是“地道”;發揚光大“地道”,故“无不利”。《象傳》“德合无疆,含宏光大”,也是這個意思。《本義》:“德合无疆,坤之大也。” ○“无不利”,無所不宜。參見《乾》占辭“利貞”考釋。“无不利”也是《易經》常見占辭,見於坤、屯、大有、謙(兩次)、臨、剥、大過、遯、晉、解、鼎、巽諸卦。 ○筮得此爻,猶如大地廣博無比,諸事吉利。

●可貞;或從王事无成,有終。

《纂言》:“可貞,占也。” ○“可”爲《易經》常見占辭,出現10次,如“可貞”、“不可疾貞”、“可用亨”、“可用汲”、“可小事,不可大事”等。其中“可貞”單用出現3次。 ○“貞”,占問。參見《乾》占辭“利貞”考釋。 ○“或從王事无成”,另見於《訟》。 ○“或”,有的,有時。參見《乾》古歌“或躍在淵”考釋。《易·損》“或益之”疏:“或者,言有也。”又《小過》“從或戕之”疏:“言或者,不必之辭也。” ○“從王事”,爲天子办事,即服務於天子。 ○“无”爲《易經》占辭中所常用,如“无咎”、“无譽”、“无虞”、“无不利”、“无攸利”、“无眚”、“无悔”、“无疾”、“无初有終”等。 ○“成”,成功。用於《坤》、《訟》占辭“无成”和《豫》占辭“成有渝”中。 ○“有終”,如《謙》“君子有終”(兩次)、《睽》和《巽》“无初有終”、《困》“吝有終”等。其反面爲“不終”,如《萃》“有孚不終”。 ○“有”常用於占辭,如“有悔”、“有攸往”、“有孚”、“有言”、“有得”、“有渝”、“有大敗”、“有眚”、“有喜”、“有厲”、“有尚”、“有慶譽”等。 ○“終”,了結。《禮記·檀弓上》“曰終”注:“事卒曰終。”《國語·周語》“庶人終食”注:“終,畢也。”上言“无成”,此言“有終”,則“終”與“成”不同:“成”指成功,“終”指了結,不成功也可以了結,例如不了了之。 ○筮得此爻,可以占問;爲天子办事不成功,可得了結。

●无咎無譽

另見於《大過》。《纂言》:“无咎,占也”;“无譽,占也”。【以下第13頁】 ○“无咎”,不遭災祸。參見《乾》九三占辭“无咎”考釋。 ○“譽”,稱譽,美名。《詩·振鷺》“以永終譽”箋:“譽,美聲也。”《説文》:“譽,稱也。”“譽”爲占辭,出現5次:“无譽”(兩次)、“用譽”、“有慶譽”、“終以譽命”。 ○筮得此爻,既無災殃,也無美名。

●元吉

《纂言》:“元吉,占也。”在《易經》中出現14次。 ○“元”,大。參見《乾》占辭“元亨”考釋。 ○“吉”,吉利。參見《乾》占辭“吉”考釋。 ○筮得此爻,大吉大利。

●用六:利永貞。

“用六”,指《坤》純用陰爻。參見《乾》“用九”考釋。 ○“利永貞”,另見於《艮》。《纂言》:“利永貞,占也。” ○“利”,有利,宜於。參見《乾》占辭“利貞”考釋。 ○“永”,長久。《正義》:“永,長也。”《詩·白駒》“以永今朝”箋:“永,久也。” ○“永貞”,長久占問。與“疾貞”(見《明夷》)相對。《今注》:“占問長期之休咎,謂之永貞。”此又一説。“永貞”爲《易經》中常見占辭,出現7次,如“元永貞无咎”、“永貞吉”、“元永貞悔亡”、“勿用永貞”等。 ○筮得此爻,有利久占。

【古歌考釋】

●坤

“坤”,地。《象傳》:“地勢,坤。”《説卦傳》:“坤也者,地也”;“坤,地也”;“坤爲地”。《釋文》:“本又作‘巛’,坤今字也。”《帛書》即作“川”,當爲“巛”的隸變。用“坤”從“土”,則與詩意相關。本卦古歌當爲行役之歌,《説卦傳》:“致役乎坤。”“坤”字似非古歌原題,而疑爲作《易》者所定;但其意義爲“地”,當是得自詩意,因爲行者所見,不外大地山川之象,故《象傳》稱:“君子攸行”,“行地無疆”。

●履霜,堅冰至。【以下第14頁】

“履”,踏。《通義》:“履,踩踏。” ○“霜”,秋霜。《今注》:“霜,秋日之象也。” ○“履霜”,踏著秋霜。《詩經》也有這種形象,例如《葛屨》:“糾糾葛屨,可以履霜。” ○“堅冰至”當作“堅冰”或“至堅冰”。《象傳》:“‘履霜堅冰’,陰始凝也;馴致其道,‘至堅冰’也。”“至堅冰”與“履霜”句式相同,均爲動賓結構。“霜”(陽韻)與“冰”(蒸韻)上古可合韻。 ○以上交代行役之人的行踪:當是由南而北步行,在南方時還是一片秋霜,到北方時已見千里冰封了。故卦辭中出現“西南”“東北”字様。參見本卦占辭“西南得朋,東北喪朋”考釋。《集解》引干寳:“履霜則必至於堅冰。”《通義》:“《禮記·月令》:‘季秋之月霜始降,季冬之月冰方盛,水澤腹堅。’履霜,説明季秋起程;堅冰至,説明季冬才到。”

●直方

“直方”,大地的形象。《纂言》:“以地取象。”行役之人眼中的北方黃土高原的直觀:平直,方正。“天圓地方”乃是古人通常的觀念。《通義》:“直、方、大:這是對大地的一種粗淺的認識,認爲大地是平直、四方、遼濶的。” ○《類纂》引《熊氏經説》:“鄭氏古《易》云:坤爻辭‘履霜’、‘直方’、‘含章’、‘括囊’、‘黃裳’、‘玄黃’協韻,故《象傳》、《文言》皆不釋‘大’,疑大字衍。”(第537頁)“大”字實非衍,而當屬於占辭“大不習”。

●含章

“含”,包含,充溢。《史記·禮書》“含及士大夫”索隠:“含,謂包容。” ○“章”,光明。這裏當指冰天雪地的一片光亮。《離騒》“芳菲菲其彌章”注:“章,明也。”《書·堯典》“平章百姓”鄭注:“章,明也。”《淮南子·原道》“宏宇宙而章三光”注:“章,明也。”即“章”有“明”的意思。《文言》稱《坤》“含萬物而化光”。或説“章”指文彩,《通義》:“含章:指大地充满文彩,猶言山河秀麗,物產豐富。”

以上描冩行役之人的視野:大地平直方正,冰雪一片光明。【以下第15頁】

●括囊

“括”,打結,結紥。《集解》引虞翻、《釋文》、《正義》均同:“括,結也。” ○“囊”,口袋,行囊。《正義》:“囊,所以贮物。”《經解》:“小曰橐,大曰囊;無底曰橐,有底曰囊;囊之口在中,兩頭著底。” ○“括囊”,紥緊袋口。《本義》:“括囊,言結囊口而不出也。”《今注》:“括囊者,束結囊口也。”這是謹慎的表現,故《象傳》説:“‘括囊无咎’,慎不害也”;《文言》也説:“《易》曰:‘括囊无咎无譽。’蓋言謹也”。

●黃裳

“裳”,下身的服飾,也泛指衣服。《左傳》昭公十二年:“裳,下之飾也。”《詩·東方未明》“顛倒衣裳”傳:“下曰裳”;疏:“裳亦稱衣也”。 ○“黃裳”,黃色的衣裳。《經解》:“黃裳,元端服之裳,自人君至命士皆服之,下士則雜裳矣。”可見詩中人物并非普通平民百姓。

以上描冩行役之人的裝束:肩挎行囊,身著黃裳。

●龍戰于野,其血玄黃。

“龍”,古代傳説的一類爬蟲。參見《乾》古歌“見龍在田”考釋。或以爲蛇,《通義》:“龍:神化了的大蛇。古人龍蛇不分,《左傳》記鄭國兩次蛇斗,一次説蛇,一次説龍。《韓非子·難勢》引慎子説:‘飛龍乘雲,騰蛇游雾。’飛龍即騰蛇。” ○“野”,野外,田野。《集解》引干寳:“廓外曰郊,郊外曰野。” ○“龍戰于野”,龍蛇在田野裏厮斗。 ○“玄黃”,當通“泫潢”。《今注》:“疑玄黃爲血流之貌。玄借爲泫”;“黃疑當讀爲潢”。《説文》:“泫,湝流也”;“潢,積水也”。這裏形容“其血”。

以上再冩行役之人的所見。

本詩用古韻陽部“霜”、“方”、“章”、“囊”、“裳”、“黃”與蒸部“冰”諧韻。《經解》:“方叶霜、章、囊、裳、黃韻。”《今注》:“本卦履霜,直方,含章,括囊,黃裳,龍戰于野,其血玄黃,皆韻語。”兩説均遺“冰”字。【以下第16頁】

【古歌譯評】



大地之歌

履霜,

踏著秋霜,

堅冰。

來到冰封的北方。

直方,

大地平直方正,

含章。

充满冰雪的白光。

括囊,

肩挎緊紥的行囊,

黃裳。

身穿黃色的衣裳。

龍戰于野,

龍蛇在原野上撕咬,

其血玄黃。

它们的鮮血流淌。

這是一首行役之歌,類似後世游子之詩。從體裁看,似“風”,而且是所謂“南”,亦即“南國之風”。從手法講,則用“賦”,通篇記敍、描冩,寓情於景,不用比興。詩中首先交代了這位行役之人的去向:從深秋的南方向冰冻三尺的北方進發。接著描繪了一幅北國風光:空濶、廣袤,千里冰封,萬里雪光。突然筆鋒陡轉,又回到主人公身上,冩他的行裝,冩他的衣著。廣大無邊的空間與孤立無依的個人形成極鮮明的對比,以襯托出這個生命的孤寂。作者似乎意猶未盡,最後又出人意料地展示出一幅血淋淋的畫面,更進一步暗示了命運的殘酷性。

3.屯

屯:元亨,利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初九:磐桓利居貞,利建侯。

六二:“屯如,邅如。乘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

六三:“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

六四:“乘馬,班如。求婚媾。”往吉,无不利。【以下第17頁】

九五:“屯其膏。”小貞吉,大貞凶。

上六:“乘馬,班如。泣血,漣如。”

【占辭考釋】

●元亨,利貞。

人、神大通,有利占問於神。參見《乾》占辭“元亨利貞”考釋。

●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纂言》:“勿用有攸往,占也。”另見於《遯》初六。參見《乾》占辭“勿用”、《坤》占辭“有攸往”考釋。 ○《纂言》:“利建侯,占也。”另見於本卦初九、《豫》。參見《乾》占辭“利”考釋。 ○“建侯”,封侯,建立侯國。《今注》:“建侯者,建立諸侯也。古者封侯授國,新侯嗣國,皆自天子命之,統曰建侯。” ○筮得此卦,不利於外出,但有利封侯建國。

●磐桓利居貞,利建侯。

“磐桓”,或作“盘桓”,徘徊不前。《釋文》:“磐,本作盘。”《集解》引荀爽:“盘桓者,動而退也。”《正義》:“磐桓者,不進之貌。”《通義》:“磐桓,猶徘徊。”“磐桓”一語當得自古歌辭“乘馬班如”,《釋文》:“班,鄭本作般。”“般”與“磐”相通,“班如”即“般如”,亦即“磐桓”。但“磐桓”當不是古歌原辭,而是作《易》者所撰,爲占辭的一部分,因爲詩題爲《屯》,則古歌首句當爲“屯如”,而“磐桓”不當爲古歌首句。取古歌形象來構成占辭,這是《易經》占辭因象爲占的手法。 ○“利居貞”,《纂言》:“占也。”參見《乾》占辭“利貞”考釋。類似占辭有“居貞吉”(《頤》、《革》)、“居吉”(《咸》)等。 ○“居”,安居、居處。《纂言》:“居,靜處也。”《詩·蟋蟀》箋“所居之事”疏:“居,謂居處也。”《荀子·正論》“居則設張”注:“居,安居也。” ○“利建侯”,見上條考釋。 ○筮得此爻,徘徊憂欎之際,有利占問日常居處;有利封侯建國。【以下第18頁】

●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

《纂言》:“占也。” ○“字”,孕育,哺乳。《集解》引虞翻:“字,妊娠也。”《經解》:“字,妊娠也,乳也。”《説文》:“字,乳也。” ○筮得此爻,若有女子占問不能孕育之事,十年之後才得受孕。

●往吝

另見於《咸》。 ○“往”,前往,外出。常用於占辭中,出現42次,如“有攸往”、“无所往”、“往吝”、“往吉”、“往无咎”、“小往大來”、“往何咎”、“往遇雨則吉”、“往不勝爲咎”、“往有尚”、“往得疑疾”、“往厲”等。 ○“吝”(lìn),悔恨,而比“悔”程度略輕。《釋文》引馬融:“吝,恨也。”《説文》:“吝,恨惜也。”《易·蒙》“以往吝”集解引虞翻:“吝,小疵也。”《繫辭傳》:“悔吝者,憂虞之象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吝”爲《易經》常見占辭,出現19次,如“吝”、“往吝”、“以往吝”、“貞吝”、“往見吝”、“小吝”、“有它吝”、“終吝”、“吝无咎”、“吝有終”等。 ○筮得此爻,外出必將有所悔恨。

●往吉,无不利。

“往吉”,類似的如《无妄》“无妄往吉”、《晉》“往吉”、《睽》“往遇雨則吉”、《解》“有攸往夙吉”等。參見《乾》占辭“吉”考釋。 ○“无不利”,參見《坤》六二占辭“无不利”考釋。 ○筮得此爻,外出必將大吉大利,無所不宜。

●小貞吉,大貞凶。

《纂言》:“小貞吉,占也。大貞凶,占也。”類似的如《睽》“小事吉”、《小過》“可小事,不可大事”等。 ○“小”、“大”即指小事、大事。《睽·彖下傳》“是以小事吉”集解引荀爽:“小事者,臣事也。”與之相對,大事當指君事。《通義》:“大事指戰爭與祭祀。” ○“小貞”,占問小事;“大貞”,占問大事。參見《乾》占辭“利貞”考釋。 ○“貞吉”,參見《坤》占辭“安貞吉”考釋。 ○“貞凶”也是常見占辭,出現8次,如“貞凶”、【以下第19頁】“大貞凶”等。 ○“凶”爲《易經》常見占辭,出現49次。《繫辭傳》:“吉凶者,失得之象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 ○筮得此爻,占問小事則吉,占問大事則凶。

【古歌考釋】

●屯

“屯”(zhūn),艱難,引伸爲止而不前。《本義》:“難也,物始生而未通之意,故其爲字,象屮穿地始出而未申也。”《纂言》:“屯之字,象草上穿出地,而下猶未伸,物始生艱難未暢達之時也。”《説文》:“屯,難也。象草木之初生,屯然而難。從屮,貫一。一,地也。尾曲。《易》曰:‘屯,剛柔始交而難生。’(按見《彖傳》)”《説文》所謂“屯然”,即歌辭所謂“屯如”。參見“屯如”考釋。 ○“屯”爲詩題,摘自古歌首句。 ○但本卦六三爻古歌似不屬於本詩,而自爲一首詩,因爲兩首古歌文字無關,音韻不諧,詩意也不連貫:《屯》歌咏婚媾之事,而《即鹿》歌咏獵鹿之事。

●屯如邅如,乘馬班如。

“如”,通“然”、“若”,形容詞詞尾。《釋文》引《子夏傳》:“如,辭也。” ○“屯如”,屯然,知難而止、猶豫不前的様子。見上條“屯”考釋。“屯”與“邅”(zhān)意義相近,可構成雙聲聯綿詞,如《文選·幽通賦》:“紛屯邅與蹇連兮。”《通義》:“屯如邅如:屯邅,猶逡巡。欲進不進,有如行路艱難的様子。” ○“邅”,轉,回轉。《纂言》:“邅,遲回不進也。”《文選·長笛賦》“遞相乘邅”注:“邅,邅回也。”《離騒》:“邅吾道乎昆侖兮”,《湘君》:“邅吾道兮洞庭”,注:“邅,轉也。楚人名轉曰邅。”由此看來,《屯》歌似屬南方楚地土風。 ○“邅如”,轉然,回轉不進的様子。《釋文》引馬融:“邅如,難行不進之貌。”《正義》:“‘屯如邅如’者,屯是屯難、邅是邅回、如是語辭也。” ○“乘”(shèng),即“駟”,四匹馬駕的車。《釋文》:“四馬曰乘。”【以下第20頁】《纂言》:“乘馬,四馬也。” ○“班”,通“般”、“盘”,盘桓,徘徊。初九占辭“磐桓利居貞”即取此意。《正義》引馬融:“班,班旋不進也。”《釋文》:“鄭本作般。”《爾雅·釋言》:“般,還也。”《易·明夷》“夷于左股”,“股”或作“般”,《釋文》:“般,旋也。” ○“班如”,班然,盘桓不前的様子。《釋文》引《子夏傳》:“班如,相牽不進貌。”《正義》引《子夏傳》:“班如者,謂相牽不進也。”《文選·演連珠》注引王肅:“班如,盘桓不進也。”

以上描冩來求婚媾的車馬的情態,造成懸念。

●匪寇,婚媾。

“匪”,通“非”,不是。《集解》引虞翻:“匪,非也。” ○“寇”,攻掠,劫奪。《書·費誓》“無敢寇攘”鄭注:“寇,劫取也。”又《舜典》“寇賊奸宄”傳:“群行攻入劫曰寇。” ○“匪寇”,不是攻掠。 ○“媾”,重婚,即互爲婚姻。古代族外婚制,甲族男子娶乙族女子,乙族男子則娶甲族女子。《釋文》引馬融:“媾,重婚。”《正義》引馬融:“重婚曰媾。”《説文》:“媾,重婚也”;段注:“重婚者,重叠交互爲婚姻也”。 ○“婚媾”,泛指婚姻。

以上交代車馬的來由,點明主題。

●乘馬班如,求婚媾。

“乘馬班如”,反復。這是民歌的常用手法,《詩經》常見。 ○“求”,尋求。《榖梁傳》隠公三年:“求之爲言,得不得未可知之辭也。” ○“求婚媾”,尋求婚配,求偶。

●屯其膏

“屯”(tún),囤積,引伸爲满、盈。本卦“屯”字,唯本句“屯”字義特異。《通義》:“屯:借爲囤,積聚也。”《序卦傳》:“屯者,盈也。”《釋文》:“屯,盈也。”《廣雅·釋詁一》:“屯,满也。”“屯”(tún)與“屯”(zhūn)是不同的:“屯”(zhūn)爲形容詞,用引伸義;“屯”(tún)爲動詞,用假借義。 ○“膏”,肥肉,脂油。《國語·晉語》“膏粱之性”注:“膏,肉之肥者。”《説【以下第21頁】文》:“膏,肥也。”《禮記·內則》“脂膏”疏:“凝者爲脂,釋者爲膏。”《左傳》成公十年疏:“雖凝者爲脂,釋者爲膏,其實凝者亦曰膏。” ○“屯其膏”,盛满脂油。大概用作聘禮。

●乘馬班如,泣血漣如。

“乘馬班如”,再次反復。 ○“泣”,淚。《漢書·外戚傳上》“哭而泣不下”注:“泣謂淚也。” ○“泣血”亦指流淚。《詩·雨無正》傳:“無聲曰泣血。”《禮記·檀弓上》“泣血三年”注:“言泣無聲,如血出。”《纂言》:“泣者,無聲而出涕;血者,出涕如出血也。”疑“血”當借爲“洫”,指淚流如溝洫。《左傳》襄公三十年“田有封洫”注:“洫,溝也。” ○“漣”,流淚。《説文》作“慩”,“血”作“涕”,釋爲:“慩,泣下也。從心,連聲。《易》曰:‘泣涕慩如。’”《纂言》:“漣,泣貌。” ○“漣如”,漣然,漣漣,流淚的様子。《今注》:“漣如猶漣然,亦猶漣漣也。”《詩·氓》:“泣涕漣漣”,釋文:“漣漣,泣貌。”《楚辭·憂苦》:“泣下漣漣”,注:“漣漣,流貌也。”

以上描冩女子哭婚的情景。

關於“婚媾”的古歌,可另參見《賁》、《睽》兩卦。

本詩“邅”、“班”用古韻元部;“寇”、“媾”用侯部,又與宵部“膏”諧韻;“班”、“漣”又用元部。

●即鹿,无虞。

“即”,就,從,追逐。《集解》引虞注、《纂言》:“即,就也。”《訟》疏:“即,從也。”《象傳》:“‘即鹿无虞’,以從禽也。”“從”有追逐的意思,《詩·還》“并驅從兩肩兮”傳:“從,逐也。”《左傳》成公十六年“晉韓厥從鄭伯”注:“從,逐也。” ○“即鹿”,追逐鹿子。《今注》:“鹿在山野,獵者往就之,是爲即鹿。即鹿猶言從鹿、逐鹿耳。” ○“虞”,虞人,掌管獵苑的官吏。《集解》引虞翻:“虞,謂虞人,掌禽獸者。”《孟子·滕文公下》“招【以下第22頁】虞人以旌”注:“虞人,守苑囿之吏也。”《禮記·緇衣》“若虞机張”注:“虞,主田獵之地者也。” ○“无虞”,(獵鹿時)沒有虞人作向導。《正義》注:“雖見其禽,而無其虞,徒入於林中,其可获乎?”疏:“如人之田獵,欲從就於鹿,當有虞官助己,商度形勢可否,乃始得鹿;若無虞官,即虚入於林木之中,必不得。”《纂言》:“若無虞人向導,則惟有陷入林中而已。”

●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

“惟”,思量,考慮。《詩·生民》“載謀載惟”箋:“惟,思也。”《爾雅·釋詁》同。《通義》:“惟:考慮。” ○“惟入于林中”,考慮到(鹿)已逃進密林深處。 ○“君子”,有位者。參見《乾》占辭“君子”考釋。這裏當指獵鹿者。 ○“几”(jī),近,接近,與“即鹿”的“即”義相近。《釋文》:“几,近也。”《集解》引虞注同。又《中孚》“月几望”釋文:“几,京作近。” ○“舍”(shě),通“捨”,放棄,停止追獵。《本義》:“舍,音捨。”《釋文》:“舍,止也。”《集解》引虞翻:“舍,寘。”《經解》:“舍,寘也。”“寘”即棄寘、放棄。 ○“君子几不如舍”,(既無虞人向導,鹿又逃入深林),君子與其継續追獵,不如放棄。

本詩屋部“鹿”與魚部“虞”、“舍”諧韻。

【古歌譯評】



婚禮之歌

屯如,邅如。

踌躇不進,徘徊不前。

乘馬,班如。

駕著馬車,猶豫盘桓。

匪寇,婚媾。

不是盗寇,而是婚媾。

乘馬,班如。

駕著馬車,猶豫盘桓。

求婚媾,屯其膏。

尋求配偶,盛满脂油。

乘馬,班如。
中国儒学网 >> 易经古歌考释·乾 坤 屯 蒙 易经乾坤卦

駕著馬車,猶豫盘桓。

泣血,漣如。

哭泣無聲,淚水漣漣。

【以下第23頁】

這是一首古老的婚禮進行曲。從體裁看,似典型的“風”,而且似乎屬於“南國之風”。而其手法,仍然用質樸的“賦”:首先進行細致的行動描冩,造成一種懸念:這是些什麽人?強盗吗?他们在窺伺什麽?一開始便緊緊抓住了讀者。然後雲破月來,挑明主題:原來不是盗寇,而是求婚的隊列。讀者不禁松了一口氣。這是婚禮的開端。接著便是婚禮的發展,介紹求婚的聘禮。最後進入高潮,新娘無聲飮泣,淚流满面,淚水中似乎交融著悲與喜。全詩在高潮中結束,給人留下無限的遐想。

即鹿

獵鹿之歌

即鹿,

君子追獵麋鹿,

无虞。

沒有虞人幫助。

惟入于林中,

想到鹿已逃進林裏,

君子几不如舍。

継續追赶不如放棄。

這是一首逐鹿之歌。詩中主人公是“君子”,還有専門掌管獵苑的虞人,因此,體裁似“雅”,是貴族的詩。而手法上仍然不用“比興”,爲“賦”。詩中質樸無華地記載了一次獵鹿的行動,而尤其著力於心理描冩:追踪到了鹿子,卻沒有虞人來作向導,鹿子又逃進了深林,經過一番思量和權衡,覺得與其徒勞無功地継續追獵,不如知難而退地趁早罷休。寥寥數語,主人公遺憾而又通達的心態躍然紙上。

4.蒙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

初六:“發蒙。”利用刑人,用説桎梏;以往吝。【以下第24頁】

九二:“包蒙。”吉;納婦吉,子克家。

六三:勿用取女,見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六四:“困蒙。”吝。

六五:童蒙吉。

上九:不利爲寇,利禦寇。

【占辭考釋】

●亨

“亨”,通。筮得此卦,人、神相通。參見《乾》占辭“元亨”考釋。 ○《本義》:“‘亨’以下,占辭也。”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纂言》:“占也。”从“匪我求童蒙”到“瀆則不告”,是一種特殊占辭,不是吉凶判斷,而是以占筮學者的口吻,談占筮的原則。 ○“匪”,非。 ○“我”,當指筮人,占筮學者,一種神職人員,似即作《易》者。《今注》:“我,筮人自謂也。” ○“求”,請問吉凶。《榖梁傳》定公元年:“求者,請也。”《吕覽·貴公》“上志而下求”注:“求猶問也。” ○“童蒙”,指年幼無知者,此處為求卦者。《本義》:“童蒙,幼稚而蒙昧。”《今注》:“年幼而无知者,謂之童蒙。此童蒙為求筮者也。” ○“童”即少年兒童,引伸為無知者。《釋文》引鄭注:“童,未冠之稱。”《禮記·雜記》“稱陽童某甫”注:“童,未成人之稱也。”《太玄·錯》:“童,無知。”《詩·褰裳》傳“童昏”疏:“童昏,謂年在幼童,昏暗无知。” ○“蒙”,通“萌”,也有幼稚的意思。《釋文》引《方言》:“蒙,萌也。”《集解》引鄭注:“蒙,幼小之貌。齊人謂萌為蒙。”《序卦傳》:“蒙者,物之稚也。”《釋文》:“蒙,稚也。”又有蒙蔽的意思,而引伸為蒙昧無知。《經解》:“蔓草加於草木之上曰蒙。”《本義》:“蒙,昧也。物之初生,蒙昧未明也。”《纂言》:“蒙者,昏昧無所見,如巾之掩覆,草之【以下第25頁】遮蔽。”《正義》:“蒙者,微昧暗弱之名。”《左傳》僖公九年注:“童蒙,幼末之稱”;疏:“蒙,謂暗昧也。幼童於事多暗昧,是以謂之童蒙焉”。但作為詩題及卦名的“蒙”則用本義,為一種藤蔓植物“女蘿”。參見古歌考釋。“萌”、“稚”為假借義,“蒙蔽”、“暗昧”為引伸義。 ○“童蒙求我”,無知者來請我占卦,求問吉凶。

●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

“初”,第一次。《正義》:“初者,發始之辭。” ○“筮”,蓍法,用占筮問吉凶。《楚辭·招魂》“汝筮予之”注:“筮,卜問也,蓍曰筮。”《儀禮·士冠禮》“筮與席”注:“筮,所以問吉凶,謂蓍也”;又“筮於廟門”注:“筮者,以蓍問吉凶於《易》也”。 ○“告”,神示,告知。《釋文》:“告,示也,語也。” ○“初筮告”,第一次占問,即告之以吉凶。 ○“再三”,第二次、第三次。 ○“瀆”,通“黩”,褻瀆神明。《集解》引崔憬:“瀆,古黩字也。”《今注》:“瀆借為黩。”《釋文》:“瀆,褻也。”《禮記·表記》“再三瀆”注:“瀆之言褻也”;又《少儀》“毋瀆神”注:“瀆,謂數而不敬”。 ○“再三瀆”,一而再、再而三地求問,不相信第一次,这是對神不敬,褻瀆神靈。 ○“瀆則不告”,褻瀆了神明,就不再告知以吉凶。 ○另《帛書》作“初筮吉,再參■<扌賣>,■即不吉”;又漢石經殘文“瀆則不吉”。則為普通占辭。

●利貞

筮得此卦,有利占問。參見《乾》占辭“利貞”考釋。

●利用刑人,用説桎梏;以往吝。

“利”,有利,宜於。參見《乾》占辭“利貞”考釋。 ○“用”,以,於,介詞;又:可以,可行,動詞。參見《乾》占辭“勿用”考釋。《經傳釋詞》:“用,詞之‘以’也。《一切經音義》七引《蒼頡篇》曰:‘用,以也。’”《今注》:“利用猶利於也。”“用”常用於占辭,出現36次,形式如:(1)“勿用”;(2)“利用”,如“利用刑人”、“利用恒”、“利用侵伐”、“利用行師征邑【以下第26頁】國”、“利用賓于王”、“利用獄”、“利用為大作”、“利用為依遷國”、“孚乃利用禴”、“利用享祀”、“利用祭祀”等;(3)“用”,如“用説桎梏”、“君子用涉大川”、“用譽”、“用行師终有大敗”、“小人用壯,君子用罔”、“用拯馬壯吉”、“用凶事无咎”、“用見大人”、“用史巫紛若吉”等;(4)“可用”,如“可用享”、“可用汲”等。其中“利用”出現12次。 ○“刑人”,服刑之人,罪囚。《通義》:“刑人,受刑之人。” ○“説”,通“脱”,解脱。《釋文》:“説,土活反。”《今注》:“焦循曰:‘説讀如脱去之脱。’”《通義》:“説,同脱。”《集解》引干寳:“説,解也。” ○“桎梏”,枷械。《釋文》:“在足曰桎,在手曰梏。”《正義》同。《説文》:“桎,足械也”;“梏,手械也”。 ○“以”,通“用”,因而。《彖下傳》“文王以之”虞注:“以,用也。”《説文》同。 ○“往吝”,外出則將悔恨。參見《屯》六三占辭“往吝”考釋。 ○筮得此爻,有利服刑之人,因而解脱桎梏;但若因而外出,則將追悔莫及。《纂言》:“既説桎梏之后,當羞愧懲艾而不出;若遽有所往,則吝矣。”

●吉;納婦吉,子克家。

《纂言》:“吉,占也”;“納婦吉,占也”;“上之‘吉’,泛言之,凡事皆吉也;此之‘吉’,指定言之,占納婦則吉也”。參見《乾》占辭“吉”考釋。 ○“納”,取(娶)。《國語·晉語》“納其室”注:“納,去也。” ○“婦”,兒媳,媳婦。《爾雅·釋親》:“子之妻為婦。”《公羊傳》僖公二十五年:“其稱‘婦’何?有姑(公婆)之辭也。”《今注》:“納婦者,為子娶妻也。”可見“婦”是針對男方父母而言,與下句“子”一致。 ○“克”,能。《爾雅·釋言》:“克,能也。” ○“家”,成家。《周禮·小司徒》注:“有夫有婦,然后為家。”《離騒》“貪乎在厥家”注:“婦謂之家。”《左傳》僖公十一年“家謂子圉”疏:“夫謂妻為家。” ○筮得此爻,吉利,娶兒媳更大吉大利,兒子能够成家。

●勿用取女,見金,夫不有躬;无攸利。【以下第27頁】

“勿用取女”,另見於《姤》。反之爲“取女吉”,見《咸》。 〇“勿用”,不可施行。參見《乾》占辭“潛龍勿用”考釋。 〇“取”,通“娶”。《釋文》:“取,本作娶。”又《咸》“取女吉”釋文:“取,本作娶。”《今注》:“古無娶字,故《易》作娶。” 〇“金”,金屬,當指銅,可爲兵器、刑器;爲“五行”之一,則象徵凶殺。《國語·晉語》“金足以禦兵亂”注:“金,所以爲兵也。”《莊子·列禦寇》:“爲外刑者,金與木也”;注:“金謂刀鋸斧鉞”。《春秋繁露·五行逆順》:“金者,殺氣之始也。” 〇“見金”,遭遇凶器。这相當於占辭“有凶”(《夬》)、“起凶”(《姤》),故繼言之“夫不有躬”,丈夫不能保全其身。 〇“躬”,身。《詩·谷風》“我躬不閱”箋、《烝民》“王躬是保”箋:“躬,身也。”《說文》同。 〇“无攸利”,无所利,凡事不利。 〇筮得此爻,不可娶婦,否則將遇凶殺,丈夫性命不保;且凡事均不利。《纂言》:“‘見金夫不有躬’,申明‘勿用取女’之義也。”

●吝

悔恨。參見《屯》六三占辭“往吝”考釋。

●童蒙吉

參見本卦占辭“童蒙”、《乾》占辭“吉”考釋。 〇筮得此爻,求卦者年幼無知則吉利。这是因象爲占、藉題發揮的手法。

●不利爲寇,利禦寇

《纂言》:“不利爲寇,占也”;“利禦寇,占也”。參見《乾》占辭“利貞”考釋。 〇“寇”,攻掠,侵奪。參見《屯》古歌“匪寇”考釋。 〇“禦”,防止,抗禦。《集解》引虞翻:“禦,止也。”《小爾雅·廣言》:“禦,抗也。”《左傳》襄公十四年注:“禦,止也”;疏:“止寇謂之禦”。 〇“利禦寇”另見於《漸》。 〇筮得此爻,不宜攻掠他人,而有利於抵禦來犯。

【古歌考釋】

●蒙【以下第28頁】

“蒙”,一種藤蔓植物,又叫“王女”、“女蘿”、“兔絲”。《說文》:“蒙,王女也。”《爾雅·釋草》:“蒙,王女”;“唐蒙,女蘿”;“女蘿,兔絲”。《經解》:“(女蘿)附草而蒙其上,故曰蒙。”古歌的“蒙”與占辭的“蒙”有所區別,后者是作《易》者的引伸發揮。參見占辭“童蒙”考釋。 〇“蒙”爲詩題,摘自歌辭。

●發蒙

“發”,通“拔”,采摘。《禮記·檀弓下》注:“衛文子名拔,或作發。”《經籍纂詁》:“衛公叔發,亦名拔。見《禮記·檀弓》注。”《荀子·王制》“以時禁發”注:“發,謂許民采取。”《說文》:“拔,擢也。” 〇“發蒙”,采拔女蘿。

●包蒙

“包”,包裹,包紥。《詩·野有死麇》“白茅包之”傳:“包,裹也。”《左傳》僖公四年“爾貢包茅不入”注:“包,裹束也。”《纂言》:“包,如包裹之包,容物於內也。”《通義》:“包蒙,把割了的草包捆起來。” 〇“包蒙”,包紥女蘿。

●困蒙

“困”,通“稛”。“稛”爲“捆”的古字。《說文》无“捆”,有“稛”,釋爲“稛,絭束也”;段注:“絭束謂以繩束之”。《通義》:“困:藉爲捆,與包義近。”此說不够确切,古代“捆”字沒有今天“捆束”的意思,《詩·既醉》釋文:“捆,致也。”可見“困”藉爲“稛”,“稛”今作“捆”。 〇“困蒙”,捆束女蘿。

●擊蒙

“擊”,通“繫”,繫連,連接。《釋文》:“擊,馬、鄭作繫。”又《繫辭》釋文:“本繫也,又音繫,續也。” 〇“擊蒙”,繫連女蘿,即把收攏的女蘿拴在一起。【以下第29頁】

【古歌譯評】



女蘿之歌

發蒙,

女蘿拔起來,

包蒙,

女蘿包起來,

困蒙,

女蘿捆起來,

擊蒙。

女蘿連起來。

这是一首歡快的勞動之歌。这種明快的節奏在遠古勞動歌謠中常見,如《吳越春秋》中所載《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肉。”这種急促的節奏正適應於勞動的場合。以相同的詞語來作爲韻腳的也有,如《卜辭通纂》中所載:“其自西來雨,其自東來雨,其自北來雨,其自南來雨。”这正是民歌所特有的樸拙風格。从其內容來看,主人公是婦女,她(们)以歡快的歌唱,來抒發勞動的快樂。其體裁自然是“風”;而手法也是很典型的“賦”,平實樸質地描冩勞動過程,沒有絲毫的矯揉造作。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104335.html

更多阅读

创世西游宣布停运网易西游三部曲终结 万物创世 三部曲

  2012年3月19日,网易《创世西游》正式发布公告:网易公司宣布旗下的3D回合制网游《创世西游》将于一年后(2013年3月19日零时)正式停运,并将关闭《创世西游》及。至此,由《大话西游》、《梦幻西游》、《创世西游》所组成的“网易西游三部

中国儒学网 >>? 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朱云汉 重新认识大陆

重新认识中国历史韩德强如果给中国古代历史选定一些关键词,一般人可能会想到:封建社会,封建地主,小农经济,专制,中央集权,腐败,吃人,人身依附,禁锢,愚民政策,愚昧,停滞,落后,保守僵化,缺乏创新,服从,假道学,王朝周期性崩溃,农民起义,士农工商,重农抑商,阻碍

中国儒学网 >> 儒的起源 儒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儒的起源徐山[摘 要]“儒”字(其初文为“需”)在形、声、义三个互为关联的层面上,都有各自的原型和演变系列。“需(儒)”的产生源于原始的雷神崇拜。“需(儒)”字的原型上为雨,下为人形,其形义反映的是祭祀雷神的求雨仪式。“需(儒)”的本义为

中国儒学网 >> 人间佛教与生活儒学 儒学与生活作业答案

.人間佛教與生活儒學龔鵬程(宜蘭佛光大學校長)一、在現代化情境中的儒家與佛家當代東亞國家,整個儒家文化與佛教文化重疊的文化圈,在二十世紀,都經歷過現代化的衝擊,形成了整體社會結構的變遷。在社會「現代化」之後,或者更準確地說,在社會

声明:《中国儒学网 >> 易经古歌考释·乾 坤 屯 蒙 易经乾坤卦》为网友黑月亮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