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线平片、CT、磁共振(RMI)、放射性核素扫描(ECT)、正电子成像术(PET),是诊断骨髓瘤骨病的主要手段。
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90%以上存在骨损害,主要表现为骨痛、溶骨性病变、弥漫性骨质疏松、高钙血症和病理性骨折。溶骨性病变最常累及的部位包括椎骨、肋骨、头颅、股骨、髂骨、肱骨,约15%的患者出现弥漫性骨质疏松。
在骨髓瘤骨病的诊断中,主要的诊断方法有下列几种:
常规X线检查
在疾病诊断和病程中,X射线广泛用于鉴别骨髓瘤相关的骨病变。常规X射线检查显示的骨髓瘤溶骨性病变的特点为:颅骨和骨盆等扁骨的穿凿样骨损空洞,周围缺乏反应性的骨硬化;在长骨可有从骨内膜的扇形损害到不连续的小的溶骨性损害,或较多部位的斑点样小病灶及大的破坏性病变。
缺陷:通过X线检查难以观察到早期的骨髓瘤的改变,有10%—20%的患者会被漏诊。
计算机X线体层摄影术(CT扫描)
CT扫描可以发现常规X线检查不能发现的小的MM溶骨性病变,其优势表现在CT的检查时间低于常规X线检查的3倍;CT在一次检查过程中可对患者进行完整的诊断评估;CT的诊断敏感性优于常规X线检查,可以显示更多的常规X线检查不能精确显示的病变区域,如肩胛、肋骨或胸骨;CT可显示出容易被忽略的病理性病变,特别是累及肺部的病变。另外,一种新的CT技术——多层计算机断层扫描(多排螺旋CT)对检测脊柱的小溶骨性病变(﹤5mm)非常敏感。
缺陷:CT扫描的负面影响是患者承受的辐射量,是常规X检查的1.3——3倍。
磁共振成像(MRI)
MRI检查没有放射线照射,已经广泛用于MM患者的诊断和评估。MRI可以清楚地显示髓腔的情况,直接评估MM细胞浸润的程度;能对肿块的大小及侵袭硬模外腔的程度以及肿块对脊髓或神经根压迫的程度进行精确的评估;预测椎体骨折的风险;更好的评价软组织浸润、头部和颈部浆细胞瘤、心脏淀粉样变和软组织淀粉样蛋白的沉积;在检测骨骼的溶骨性病变,尤其是骨盆和脊柱的溶骨性病变及骨浸润方面,较常规X线和CT扫描有明显优势。
缺陷:不能用于体内有金属异物、心脏起搏器及不能耐受MRI检查的患者。
放射性核素扫描(ECT)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是一种高敏感显像技术,在骨髓瘤全身骨骼侵犯时,可表现为放射性浓聚或缺损。此方法敏感性高,可发现早期病变,较X线平片提前3——6个月。核素全身骨显像可一次完成全身骨骼显像,同时发现多处受累骨骼,优于X线各部位检查,减少患者接受的照射剂量。但是,此检查发现的骨骼受累部位与X线不完全一致,仅反映骨骼血流和骨代谢状况,故诊断单纯性骨疏松作用有限,在MM溶骨引起骨密度降低等方面较X平片、CT差。所以,一般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有助于提高MM的检出率。
正电子成像术(PET)
PET是一种DSA体层摄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主要应用正电子作为放射性标记,并通过正负电子湮灭反应产生的γ射线找到放射性标记处。将PET和CT联合起来即PETCT,在发现小的溶骨性损害方面较X线扫描敏感,在发现脊柱和骨盆的骨病方面与MRI有相同的敏感性。
主要局限性为在感染或新近接受过化疗、骨折的患者可能出现假阳性结果。此外,PET设备尚未普及,价格也是限制其应用的重要因素。据资料显示,一次检查的费用大约为6000元以上,甚至超过万元。
综合起来,对于初诊和复发的MM患者的分期,常规X线检查仍是“金标准”,但由于敏感性低,有被全身低剂量的多排螺旋CT扫描取代的趋势。对于常规X线检查正常或怀疑孤立性浆细胞瘤的患者,可行全身MRI检查,以排除其他骨损害。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酌情选择放射性核素扫描(ECT)或者正电子成像术(P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