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塞尔协议III (以下称“Basel 3”) 一周前得以通过并将提交给于G20峰会审议。媒体对此给予了足够的覆盖,认为Basel3从根本上加强了国际银行业的资本标准,并将对国际长期金融稳定作出举足轻重的贡献。
Basel3的规定细节很多,核心是要求银行的一级资本金比率不得低于7%(其中普通股构成的一级资本金不得低于4.5%、资本留存缓冲资金不得低于2.5%)等。 至于Basel3的实施时间表,4.5%的比率必须在2015年前达到,但是2.5%的缓冲资金在2019前年不作硬性要求。
对于普通投资者,这些Basel 3新规定到底是什么意思?对银行业的影响究竟有多大?投资者又应该如何适时操作?
不妨让我们从银行的操作看起。以按揭服务为例,银行从1元的资本金开始,将其放贷于购屋者并在将来陆续收回本金和利息;与其坐等未来的本金和利息,银行转手将这些应收款打包出售(即房贷证券化),获取新的现金,并将它放贷于新的购屋者;如此重复,只有1元资本金的银行很快便运作起50元的资产。这就是所谓的“杠杆作用”。在这个通俗的例子中,银行的资本金比率只有2%,意味着资产值只要下降2%,银行的资本将全部化为乌有!
投资者不难认出,过分的使用杠杆是2007-08美国次贷风暴和全球经济危机的原凶之一。这场危机不仅导致了著名银行贝尔思通,雷曼兄弟,美林等被廉价吞并、破产、兼并等命运,还使得银行业整体损失4万亿美金、上千万购屋者丧失房屋回赎权。在西方各国政府动用了巨量纳税人资产拯救银行后,世界经济还是走不出这场危机的阴影。
从层面上看,Basel3的出台是为了避免2007-08年危机的重演。提高资本金要求无疑能缓冲未来危机对银行系统的冲击。
但是,Basel3不见得能防范未来的金融危机!原因很简单,金融风暴的真正元凶不杠杆,而是运用杠杆的人。一个银行的命运决定于它能否控制银行各职人员贪婪的动物本性。
抛开这个抽象的概念不谈,Basel 3本身也有不少还未被充分讨论的话题。
首先, Basel 3的苛刻程度低于预期,各国银行对此喜出望外。
世界各国银行的体质不同, 它们受Basel3的影响也相差悬殊。美国银行业由于刚刚经历过破产、政府援救等,总体已经度过了最黑暗时期并积累了相当的资本;亚洲银行业总体也有着充足的资金,都不难达到Basel3的最新资本要求。 于此相比, 欧洲银行业总体最差,债务阴云未散,不少银行还处在求生时期。但是,Basel 3的要求如此宽松,欧洲银行恐怕也没有几个达不了标。
由此揣测,Basel3的目的并非是为了促使银行业汰劣留良、增强体质,更像是对银行业采取了“一个也不能少”的原则。 Basel3公布后,虽然巴黎,亚典,法兰克福、马德里,都柏林的街道上没有游行庆祝的场面, 但是交易市场上充斥着一种解脱的喜悦感。 Basel3出台后的第一个交易日,纽约交易所综合指数上升1.25%,金融指数跳高2.3%。欧元因此坚挺!
众所周知,利口的药不一定利于病。
其次,Basel3时间表也有些可笑,似乎是在为以后的变更作好铺垫。如果一个规则要准备近10年的时间才实施,那基本上等同于没有这项规则。试想,如果银行们过了2015年还凑不足最低资本的话,届时的Basel当局肯定能在2016~18年间讨论出新的修改案,或者从目前规则中找到一些漏洞对银行们在2019年前提供缓解,这相当于让目前的规则失效。
从历史上看,银行资本每8~10年经历一次启动、积累、冒险、崩溃的周期。Basel3的预备期跨越一个周期所需的时间,隐喻着Basel当局情愿冒险在Basel3的正式实施前让银行经历另一轮危机。Basel当局对国际各国银行(尤其是欧洲银行)的状况有着透彻了解,他们既然情愿冒如此风险,暗示着他们对目前的担心远远大于对未来的忧虑。欧洲银行的状况到底有多差?
理性的投资者自然能想到: 何不因此作多“优质”银行和作空“劣质”银行来追求投资收益? 遗憾的是,由于银行的资本信息披露有限,加上 Basel3中对资本成分和风险权重等定义不无完全确定,筛选出“优质”和“劣质”银行并不是一项容易的事。或许理性的投资者能因此多了一个理由作空欧元、作多美洲/亚洲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