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字解析 繁体字网

繁體字通俗演義

凡例

從今天這一回開始,我們就正式進入中國繁體漢字的世界。首先我還是有必要聲明:

一,我講繁體字的根本目的是:爲了讓更多的中國人會認,會寫。會懂繁體字,只有學會繁體字,才有可能明白繁體字的重要價值,才有資格去評論“繁簡”漢字孰好孰壞。

二,我講繁體字的主要任務是:講述《簡化字總表》中所有被簡化的繁體字字根,即《簡化字總表》一,二表加起來大約五百個被簡化的繁體字。告訴大家,每一個繁體漢字爲什麼要這麼造,爲什麼要寫成這樣一種形狀,它寫成這樣一個形狀,和這個字的字義之間有什麼聯繫。

三,我講繁體字的基本觀點是:繁體字雖然筆畫多,但是好學,好記,好懂;簡化字雖然筆畫少,但是不好學,不好記,不好懂。

四,我講繁體字的基本方法是:拆字法。就是將一個漢字拆成若干個部分,分別解釋這幾個部分的意思,然後將這幾個部分綜合起來,就是整個一個字的意思了。

五,我講繁體字的基本依據是: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南朝顧野王《玉篇》,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也稱<段注>),現代湯可敬《說文解字今釋》等等。

第一回

開面生演說繁體字 立新場首議象形文

大型播客視頻系列節目《繁體字通俗演義》文字部分

(繁體字版)

注:以繁體字爲準,括號中爲今之簡化字

八零後的威力 八零後的熱血 八零後的夙愿

繁體字不再沉默,繁體字王者歸來

不懂得繁體字,談什麼中國文化

不去學繁體字,說什麼傳統文化

無論是反對還是支持首先應該瞭解

弘揚意味着 拯救

——張北冥


我們曾經講過,中國的漢字(不包括簡化字)從造字法的家角度來劃分,可分爲“象形字”“指示字”“會意字”“形聲字”四大類。而中國漢字的基礎就是“象形字”。“指示字”“會意字”“形聲字”都離不開“象形”。所以我們第一回就從象形字開始講起。所謂象形字,就是用一種類似圖畫的符號來描繪某種事物的外形,你只要明白了這個象形字的字形,就能明白它所要表達的意思。簡單的比如日,月,山,水。明白了字形,也就明白了字義。

我們說,中國是亞洲的一個古老文明,那我們首先就從“亞”字說起。

亞(亚)

這個字的說法很多。

第一種說法

許慎《說文解字》:“象人局背之形。賈侍中說,以爲次弟也。凡亞之屬皆從亞。”

意思是“亞”本義是形容又駝背,又雞胸的人,賈侍中(賈逵,許慎的老師)說,由此引申爲“次一等”的意思。比如“亞軍”。《段注》(即<說文解字.注>清代段玉裁著)認爲“此亞之本義。亞與惡音義皆同。”就是說“亞”含有差和不好的意思。所以有不少學者對“亞洲”“亞裏士多德”“亞特蘭蒂斯”等“亞”字開頭的音譯詞甚覺不妥,何況這些詞本來都是“A”開頭,發“阿”音。

第二種說法

有學者認爲,許慎的說法是引申義。“亞”的本義就是“壺”,《說文》中所說的那種人就是因爲得像壺一樣,“前凸后翹”,又駝背,又雞胸。所以用“亞”借代來表示長的畸形的人。

第三種說法

有人根據甲骨文和金文中的“亞”認爲“亞”的本義是表示中國古代傳統建築的平面圖。如四合院,陵墓,皇宮。大家可以去觀察一下我們的傳統建築,尤其是四合院,四座房子分別置於東西南北四方,中間是“十”字形的庭院。“亞”就表示這個意思。

當然,我們一般用的最多的意思就是許慎的說法,表示“次一等”。但無論怎樣解釋,無論三者哪一種對,都離不開繁體字“亞”這個字的字形。簡化的“亚”是仿照漢代草書改造而成,由於形體改變過大,就無法體現出上述任何一種意思。

壺(壶)

與“亞”相同。象形字。有不少人認爲“亞”表示水壺,和這個“壺”的形體也有很大關係。下半部分是形容水壺圓鼓鼓的外形,上半部分表示水壺的蓋子。簡化後的“壶”是模仿漢代草書改造的,與“亚”一樣,表意不明。都是把這個事物最明顯的特徵搞沒了。

龜(龟)

我們如果把這個繁體的龜放大然後向左倒轉九十度,可以清楚的看出龜的尾,甲克,四肢。簡化後意思就不明顯。

黽(黾)

本義是形容蛙類的動物,頭部與龜,鼈很像。上半部分表示蛙的兩隻大眼睛。青蛙在鳴叫時,腹部會鼓的很大,所以這個“黽”字的腹部很大。簡化以後,特徵全無。

蠅(蝇)

《說文解字》:“蠅,營營青蠅,蟲之大腹者。從黽,從虫(蟲)。”意思就是說蒼蠅和蛙一樣也是大肚子,而且也有一對大眼睛。因此以“黽”作爲聲旁。

魚(鱼)

《說文解字》:“魚,水蟲也。象形。魚尾與燕尾相似。”下面的四點表示魚尾。而且像燕子尾,簡化字是模仿草書改造。既然燕不省下面四點,魚又何苦省之。魚兒無尾,如何游之?

不過說到這個問題,我必須提醒大家,“灬”這個字讀作“火”。它絕對不是我們現在所謂的“四點水”,它絕不表示水。大家用搜狗拼音輸入的時候,這個偏旁就讀“火”。我們現在的簡化字不光是簡省筆畫,相比這些,我更不能容忍的是我們把很多偏旁部首瞎念,瞎讀,瞎解釋。比如還有

把“阝”(讀‘父’)瞎解釋爲“耳朵”;

把“彳”(讀‘赤’)瞎解釋爲“雙人”;

把“冫”(讀‘冰’)瞎解釋爲“兩點水”

等等等等。可笑的是,標榜“爲人民服務”的所謂權威字典《新華字典》和《現代漢語詞典》居然帶頭愚弄大眾,人家給它提意見,它竟然以“身份低賤”爲由拒絕采納。還有臉把“歡迎廣大讀者指正”之類的話放在首頁。不說這些,大家可以翻翻字典,看看以“阝”“彳”“冫”爲部首的字,比如“郭”“附”“部”這些字和“耳朵”有關係嗎?“行”“徐”“很”這些字和“雙人”有關係嗎?“冰”“凍”“冷”這些字和“兩點水”有關係嗎?完全不沾邊的事兒。所以這樣教學生,除了誤導大眾,除了讓學生無法理解漢字,除了命令學生死記死學漢字,恐怕再也找不出什麼有利於大家學習漢字的積極意義了。而且最現實的是,如果你想用拼音輸入這些偏旁,按照現在這種錯誤讀法,絕對打不出來。所以我必須向大家澄清事實真相,還漢字一個清白。以後我們會陸續解釋這些偏旁的真相。

那麼我們繼續剛才的話題,“灬”這個字讀作“火”。意思就是火,它是火的一種變形的寫法。但是我們也必須指出,“灬”在很多時候也表示動物的四蹄,甚至動物的尾巴。因爲我們說過,中國漢字是以象形字爲基礎的,象形也就意味着同一種符號可能表達出很多不同的意思,因爲這些事物看起來樣子比較接近。在金文小篆中,“魚”和“燕”的下半部就和“火”幾乎一樣。由於博客字體限制,無法生動闡釋,歡迎收看視頻博客《繁體字通俗演義》有詳細講述。


馬(马)

《說文解字》:“馬,怒也,武也。像馬頭髦尾四足之形。”繁體的“馬”我們可以清楚看見馬的鬃毛和四蹄,“灬”在這裏就表示馬的四條腿。鬃毛和四蹄可以看作是馬科動物的象征。簡化字是模仿草書改造,既砍了馬腿,又剪了馬鬃,簡直是殘忍啊。

龍(龙)

象形字。像“龍”的形體。龍頭,龍角,龍身,龍尾可以清楚呈現,體現了“龍”的偉大。許多人都特別喜歡這個“龍”字,甚至作爲紋身。簡化的“龙”一點體現不出龍的偉大,完全就是一老泥鰍。中國的圖騰“龍”怎能被簡化的如此磕磣?

鳥(鸟)

象形字。我門可以從這個“鳥”字中看出鳥兒的爪(大多數鳥的足都是四個趾,所以是四點),鳥的翅。這說明古人觀察事物的確非常仔細。無論怎樣也不該將中間的一橫(代表鳥的翅)也省了,沒了翅膀,還能叫鳥嗎?簡化字是仿照草書改造的。

烏(乌)

爲什麼“烏”和“鳥”僅一筆之差,很多人自小到大一直不明白。其實道理也很簡單。“烏”的本義就是烏鴉,由於它身體和眼睛都是黑的,從遠處看就好像烏鴉是一種沒有眼睛的鳥,故“鳥”字去了一橫就是“烏”。所謂“烏黑”這種顏色,就是由烏鴉而得名。可既然“烏”也是一種鳥,那中間象徵鳥翅的那一橫就不能簡化掉。

鳳(凤)

形聲字。從鳥,凡聲。按道理來說,“鳳”僅僅是一個形聲字,但畢竟我們剛才講了烏鴉,又一直再說鳥類,所以我們就順便說一下“鳳”。楷書中的“鳳”本爲形聲字,不過楷書的“鳳”在遵循之前諸多字體的基礎上,演化成這樣一個形狀,就非常巧妙了。大家一定都知道“百鳥朝鳳”這個成語,也聽說過“鳳爲百鳥之王”。所以請看這個“鳳”字,裏面是“鳥”的頭上加一橫,恰好是“百”和“鳥”的合體。其意不言而喻,以後如果大家想寫這個字就非常容易了。簡化爲“凤”,安能解釋?它連形聲字都不是了,它改成了“又”,“又”我們以後會講到,它表示人的手。這個簡化字就非常荒唐了。首先它無法表示這是一種鳥;其次,如果漢字都這樣被簡化,我把裏面改成一橫豈不是更簡單?

風(风)

現代專家認爲,“風”與“鳳”,原來是同一個字“鳳”。可能是因爲“鳳”體型巨大,飛起來百鳥跟從,產生“風”。而“風”裏面是“虫”(蟲)。古人認爲“風動蟲生”。《說文解字》:“風動蟲生,故蟲八日而化。從蟲,凡聲。”因此,後來“風”專用做“刮風”,而“鳳”專指“鳳凰”。

飛(飞)

象形字。像鳥飛行的樣子。兩個簡化的“飞”表示鳥的翅膀。簡化後的“飞”只能表示鳥的一隻翅膀。以偏概全,不可。

萬(万)

許慎《說文解字》認爲“萬”是一種蟲的名字,但並沒有說是什麼蟲。現代文字專家認爲“萬”可能是蝎子,我們從這個字也可以看出蝎子的頭,兩對螯,和尾部的鉤子。但爲什麼“萬”字表示數量詞“一萬”“兩萬”呢?有學者認爲,古人認爲蝎子是極毒之蟲,所以由這個意思引申出一種極大,極多的意思。所謂“萬般無奈”“萬不得已”“萬一”都含有“極其”的意思。簡化以後還能看出它是蝎子嗎?

傘(伞)

象形字,像傘展開的形狀。這個字的簡化字我個人認爲也說的過去。也表示現了傘的基本形態。可惜這樣比較合理的簡化字真是屈指可數。

象形字我們就講到這兒。按順序,我們應該講指示字。不過,指示字被簡化的數量很少,所以我們不單獨將其獨立成章,而是穿插在一些與其相關的漢字中來講。

下一回我們來看會意字。大量的會意字被簡化的面目全非,而且莫名其妙,甚至有時候讓人哭笑不得。

第二回

會意字須心領神會中國字必以人爲本

大型播客视频系列节目《繁体字通俗演义》文字部分

(繁體字版)

回歸繁體字是真進步

抱守簡化字是真倒退

——張北冥

注:以繁體字爲基準,括號中的爲今之簡化字

從這一回開始,我們進入繁體字系列的第二個篇章——會意字部分。首先我們還是要講一講什麼是會意字。我們之前講過,中國漢字(簡化字除外)從造字法的角度來講可以分爲四種——象形字,指示字,會意字,形聲字。所謂會意字就是由多個象形字組合而成,把這幾個象形字各自的意思組合起來就是整個會意字的意思。比如說“木”是個象形字,意思是樹木。那麼“林”就是一個會意字,它是由兩個“木”組合而成的,意思就是很多樹木;而“森”是同樣的道理,意思是數量極其龐大的樹木。也就是說,會意字,你只要明白了它的字形,會寫,就能夠明白它的意思。這與外國文字有很大不同。絕大部分外文都是拼音文字,那也就意味着這種文字,會讀基本上就能寫出來,或者說會寫就會讀,但是不明白意思,我們很多學習外語的同學們應該都有這樣的體會。比方說英文,英文當中的“forest”意思就是“林”,很多人看到“forest”這個單詞可能都會讀,聽到“forest”這個單詞的發音可能都能寫對。但是最困難的就是記它的意思,經常想不起來“forest”的意思。然而中國漢字(繁體字)最困難的是會讀不會寫,因爲中國漢字不是拼音文字,它是以象形爲基礎,但它的優勢在於許多字會寫就能明白意思。會意字尤其如此。可以說,會意字是是最能體現中國漢字精髓的一類字。可是,這樣一種非常好記好學的繁體會意字卻被我們的簡化字“強奸”了。變得既不象形,也不指示,更不形聲,這樣一來,我們大家學漢字就只能通過死記硬背來學,根本搞不清楚這個漢字爲什麽要這樣寫,這樣寫表達了一個什麼道理。我們連漢字都搞不明白,連中國文化最基礎的東西都一無所知。還大張旗鼓地弘揚什麼“詩經論語”“傳統文化”。一句話——捨本求末。如果我們不弘揚繁體字,不讓廣大的中國人都來認識和學會繁體字,“中國傳統文化”永遠弘揚不起來,永遠不可能走向世界。

所以我推行《繁體字通俗演義》視頻播客的根本目的是爲了讓廣大中國人都能會認,會寫,會懂繁體字,告訴人們繁體字比簡化字好記,好學,好懂。

本回開始我們要討論中國繁體字當中最精妙,最重要的一類字——會意字。這些被簡化的繁體會意字(其中相當多的是會意兼形聲字)在我整個《繁體字通俗演義》中大約占百分之七十的篇幅,可見《簡化字總表》“強奸”的都是中國漢字的精華啊!所以我必須爲它們洗去恥辱,還其清白。那麼數量如此龐大繁體會意字,我們應該從何談起呢?一開始我也挺鬱悶。不過後來我在研習的過程中發現,如果我們把這些字按照部首來劃分,可分爲這幾個方面:一,人體器官;二,自然界;三,生活用品;四,其它。因此我們就把《簡化字總表》中被簡化的會意字(包括形聲兼會意的字)按照偏旁部首所屬成四個部分:

一,人體器官

以“人”“心”“辵”“扌”等爲偏旁的繁體漢字

二,自然界萬物

以“鳥”“虫”“氵”等爲偏旁的繁體漢字

三,生活用品

以“殳”“皿”“糸”等爲偏旁的繁體漢字

四,其它一些少量零散不易歸類的漢字

今天這一回,我們就以“人”爲整個會意字部分的開端。因爲我們現在比較流行一個詞“以人爲本”。其實如果我們學習了繁體字,就可以明顯的感覺出,中國漢字中處處含有“人”的身影,我們通過學習繁體漢字就能夠理解爲什麼中國人如此重視“人本”思想。

首先我們來說說“人”如果有人連這個字都要簡化,那簡直就不是人。“人”就是一個象形字。小篆當中的“人”字是一種彎腰駝背的形象。到了隸書和楷書以後“人”才終於“頂天立地”了,“站直了,別趴下”。這非常符合中國傳統文化中所強調的“威武不能屈”“剛正不阿”之類做人的一些基本道德品質。所以我們如果認真的來講解和分析一下繁體漢字,勝於單純的去講什麼歷史典故,勝於枯燥無味的道德說教,只要把“人”這個大字一寫,什麼做人的道德,什麼爲人品質,自己領悟去吧!

“人”這個字比較簡單,我們就不細講。我們接下來要說“儿”。首先聲明,這個“儿”和我們現在簡化字“儿”完全兩碼事。繁體字中的“儿”僅僅是一個部首,絕不單獨使用,它讀作“人”。意思就是人。是“人”一種變形的寫法。以“儿”爲偏旁的繁體字漢字有“兒”(儿)“兄”“先”“見”(见)等等。也就是說,只要你在繁體漢字中看到以“儿”爲偏旁的漢字,基本上都和人有關係。當然,古人之所以要把作爲部首的“人”寫成“儿”,是出於藝術的考慮,因爲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這些字下面直接配上“人”,會顯得頭重腳輕,搖搖欲墜,非常難看。所以要把“人”寫成“儿”,這樣一來,就感覺比較穩固,看起來也很舒服。因此說,古人造字用“精雕細琢”恐怕都不能恰當形容。我們現代相當大一部分人說什麼“簡化字”是“時代的需要”。對,簡化字確實是上個世紀中國“時代的需要”,但絕不是二十一世紀中國的“時代需要”。首先電腦打字早已使簡化字的優勢完全喪失,誰都明白未來人們用手寫字的機會將越來越少,我這些文章用繁體字來寫絕不比簡化字慢;其次,繁體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這一點許多人都明白,我也將會以後加以分析。而我們中國現在又在大力弘揚傳統文化,中國將來也必須依靠傳統文化實現中國文化的全面復興。所以無論從實際還是文化甚至政治這些角度來分析,簡化漢字焉有不滅亡之理?可惜太多的人仍然把眼光僅僅局限在“繁體字”筆畫多,用手寫費時間這個不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層面上。因此回歸繁體字是順應新時代的發展需要,是真進步;抱守簡化字是保守愚昧,鼠目寸光,是真倒退。

我們繼續來解釋一下繁體字當中的“兒”

兒(儿)

這個字的關鍵在上半部分的“臼”。按照《說文解字》的解釋,“兒,孺子也。從人,象小兒頭囟未合。”意思是說剛出生的嬰兒,很多器官都沒有完全發育好,它們的頭部的頂門還沒有完全長好,沒有合攏。所以這個“臼”就表示這樣一個意思。其實我後來看了一些醫學書籍,也確實如此。按照許慎的解釋,就說明古人觀察事物還是相當仔細的。可是簡化的“儿”我們已經詳細講過了,就表示人,跟小孩子完全不是一回事。它把小孩子的腦袋都砍掉了,真是爲了簡化,連人性都可以不要。

但是,排除這些道理。大家如果被簡化字“儿”所迷惑,誤以爲“儿”就表示兒童,那你就不可能明白爲什麽“兄”“先”“見”這些字要以“儿”爲部首。只有大家把兒(小孩子)和儿(人)區分開,才能解釋“兄”“先”“見”這些字,否則只能死記。

兄:由“人”和“口”會意。表示一個人向神靈禱告求福。其實就和“祝”是同一個意思。中國是禮儀之邦,以敬祭爲長。而且在傳統禮儀當中,年幼的人要經常向年長的人禱告求福,要“祝”長者。所以,“兄”就引申爲“長者”的意思,就是後來說的“兄長”。

先:由“人”和“止”會意。“止”我們以後也會細講,表示人的腿腳。“先”就是說一個人走的快,走在前面。

見(见):我們以前反復講過,繁體的“見”就是一個人用眼睛觀察事物,非常好記。

所以大家看,繁體字不僅有道理,而且有規律。可正是因爲我們把“兒”簡化爲“儿”,導致“兒”(儿)“兄”“先”“見”(见)這些字斷絕了聯繫而且無法解釋。所以說,簡化字真的比繁體字好學嗎?

下面這幾個字直接含有“人”字。

夾(夹)

會意字,《說文解字》:“夾,持也。從大,挾二人。”本意是左右相挾持。由一個“大”字被兩個“人”挾持會意。而“大”就是指人張開兩手,兩腿。這個夾字就更形象了,人的兩手臂被兩人挾持住。簡化的“夹”是模仿照草書改造的,字義不明晰。當然,“夾”不僅僅表示人被挾持,後來也用來形容一些植物,它們的果實被外殼夾在裏面,或者兩個對稱生長的果實把枝條夾在中間。比方說豆類,還有水稻小麥都是如此。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些植物。

來(来)

會意字,本義是一種麥子,這種麥子一根麥杆長有兩顆麥穗,是一種優良的麥子。因此,“來”和“麥”是很像的。《說文解字》:“來,天所來也,故爲行來之來。”這種麥子是周朝,周天子所接受的優良麥子,他們稱這是上天賜來的。所以引申爲動詞“過來”。知道了繁體字“來”,我們再來看繁體字“麥”就非常容易理解了。

麥(麦)

由來,夊(讀‘止’)會意。意思是麥子。“來”我們講過,就是麥子。“夊”,是象形字,本義是人的腿腳,在這裏表示麥子的根。簡化後的“来”和“麦”不但表意不明,而且也打亂了“夾”“來”“麥”這些字之间的規律。

那麼由麥子我們來延伸一下,我們看“嗇”。

嗇(啬)

《說文解字》:“嗇,愛濇也。來者而藏之,故田夫謂之嗇夫。”“嗇”的本義是愛惜。“來”我們已經講過,是一種優良的麥子。“嗇”下面的部分是會意字,表示倉庫。農夫們把優良的麥子保存到倉庫中,表示他們非常愛惜這些麥子。但是一個人如果對某物愛惜的過了頭,甚至別人想看一下都不允許,這就成了“吝嗇”。簡化字同樣是仿照草書改造的。

既然“嗇”的下半部分表示倉庫,那我們看。

壇(坛)

《說文解字》:“壇,際場也。從土,亶(讀“膽”)聲。”本義是祭祀的場所。而右邊“亶”的本義是穀物多,引申爲厚,信,誠。說文,“亶”的上半部分就是倉庫,所謂“宗廟粢盛,倉黃而取之。”祭祀用的穀物,顏色要黃了,就小心翼翼地把它從倉庫取出來。而我們知道祭祀絕對少不了穀物。因此整個一個“壇”就是爲祭祀而建成的一座很高的建築。簡化字把右半邊改爲“云”。難道說這個祭壇造的很高,一直建到了雲層裏面?難道“天壇“就是這個意思?

氈(毡)

形聲字,從毛,亶聲。本義是毛毯。《说文解字﹒注》(即<段注>):“亶之本義為多穀。引申之義爲厚也,信也,誠也。”本義是形容穀物堆積的很多。引申爲很多,很厚,很誠實之類的意思。比如擅長,膻味,氈房都有一種很濃厚的意思。

好。由“夾”所引申出來的漢字。就說道這裏。我們還是回到“人”。

競(竞)

本義是強烈的爭辯或角逐。從字形可以明確地看出是兩個人在爭鬥。如果像簡化後的“竞”只剩一個“人”,還有什麼好角逐,好爭辯的呢?難不成是想“獨孤求敗”?我們現在很多學生總是分不清楚“竟”和簡化的“竞”。只好死記,“竟然的竟有一橫,竞賽的竞沒一橫。”像念繞口令一樣,念着念着就暈了。如果不簡化就不會出現這種問題。

競(竞):表示两个人在争辩角逐。

竟:由音和人會意,表示演奏音樂的人突然停止演奏。引申爲完了。畢竟,竟然。

所以說繁體字字形字義雙管齊下,一舉兩得,學起來非常清晰明白。而簡化字毫無條理,隨意簡化。實際上增大了我們學習漢字的難度。

在繁體漢字當中有這樣一個符號——“亼”。這個符號讀作“集”。“亼”就是集中,集合的意思。所以我們看集合的“合”,上面也是一個“亼”。

僉(佥)

由“亼”,兩個“口”,兩個“人”會意。本義是與眾人說話。引申爲“合”。簡化仿照草書改造的。那麼像“檢”“撿”“劍”等字都是以“僉”爲聲旁。

侖(仑)

由“亼”和“冊”會意。“亼”就是集合。“冊”就是古代的竹簡。《段注》中說:“聚集簡冊,必依其次第,求其文理。”我們知道魏晉以前,人們大都使用竹簡寫書。竹簡就是一根根的木條,用繩子將其穿起來,“整理成冊”。如果有一根穿錯了,整個竹簡就亂了。因此“侖”的本義就是指按照順序編次竹簡,引申爲有條理,有規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倫理”(伦理)。後來造的“倫”(伦)就专门表示倫理道德和人的情緒。但簡化后的“伦”把“冊”改爲“匕”,改爲了兇器,在兇器面前有幾個人能講什麼規矩,講什麼倫理呢?

會(会)

《說文解字》:“合也。從亼,從曾省。曾,益也。”本義是會合,會聚。 “亼”表示集合,“曾”的原意是增加.。這個“曾”字我們以後會細講。“亼”與“曾”組合便成了會合的“會”。因爲開會本來就是很多人集合在一起,人不斷地增多。但是你看簡化的会,是模仿草書改造而成。它非要把“曾”改成“云”,云在繁體字當中單獨使用表示說話,比如“人云亦云”。這樣一來就很有意思了。我們現代人是最討厭開會的。因爲我們沒有反對權啊,領導叫我們說什麼我們就說什麼,領導叫我們舉手,我們就舉手。真可謂“人云亦云”啊。

好了。與“人”字有關的繁體字我們就講完了。但是這僅僅是一個開始。因爲我們人體的各種器官,比如手,腳,目,口等等都在繁體漢字當中得以充分體現。可惜,這些人體器官到了簡化之中竟蕩然無存。下一回我們就從人的“心”字開始我們的人體漢字之旅。

第三回

心生愛有心愛無盡愛從心因愛心有情

大型播客視頻系列節目《繁體字通俗演義》文字部分

(繁體字版)

要想評價繁體字,就必須學會繁體字。

——張北冥

注:以繁體字爲基準,括號中的爲今之簡化字

本回我們就從“人”這個抽象的總體概念轉入具體的人體器官,看一看我們人身體上的各個部分,都是如何體現在繁體漢字之中的。今天我們來說“心”。因爲“心”這個字在中國文化中絕不僅僅指心臟,它實際上可以等同於“思想”或者“精神”。這與我們人類早期原始社會之時,認爲心臟就等於一個人的生命和靈魂的這種思想有關。雖然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分析,并不科學。後人也知道真正能夠思維的是大腦,但是作爲一個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心”的特殊含義一直保留至今。我們的成語以及俗語當中,凡是帶“心”的,基本上都是指人的思想感情。比如“心有靈犀”“掏心窩子”“用心”等等。所以說,在繁體漢字當中,凡是帶“心”的字,也基本上都和人的思想感情密切相關。

愛(爱)

這個字在楷書中原本是由兂(頭上插有簪子的人,古人頭上都要插一根簪子),心,夂(腿腳)三字組成。後來繁化爲“愛”。本義是指人行走時徘徊的樣子,因為內心對某物有所牽掛,所以才會徘徊。後來引申為對某事物有深厚的感情。客觀的說,這個“愛”字也有一些訛變,但不管怎麼說,這個字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心”啊,這個部分繁體字沒有隨便刪減。可是簡化的“爱”字是仿照草書而改造的,它偏偏把最關鍵的心挖掉了,代之以“友”,把愛情變成了友情。常言道“愛,是要用心調理的。”而且記得曾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簡化後的‘爱’是‘爱’而無‘心’。”爲什麼我們總是抱怨現代人缺乏愛心,爲什麼我們八零後老是談戀愛不成功,想想簡化‘爱’的字吧。簡直就是沒心沒肺。小男生給小女生們寫情書,如果寫這個簡化的“爱”,一下子就露餡了,說明你對她不是真心。

憂(忧)

會意字。這個字原本寫作一個“頁”下面加一個“心”。本義是內心的痛苦表現在面容上。“頁”我們以後會專門講,它表示人的頭部或者面部。後來人們將這個字繁化,用“憂”來表示。從字形的角度來看,也能表達出人內心的不安表現在臉上。不過我在這裏必須說明,“憂”這個字的本義,也就是最早的意思是指一種猿猴。猿猴是通人性的。我們讀《西遊記》,作者爲什麼稱孫悟空爲“心猿”呢?就是說明猴類和人類都是情感非常豐富而且思維非常接近的生物。不過我們所迷惑的是,爲什麼後人會捨弃原來的那個相對而言比較簡便的寫法(頁下面加一個心),而借用“憂”呢?這個問題我翻閱的很多書籍也沒有找到比較合理的解釋。因此我也只好模仿許慎,把這個問題提供給大家,希望如果有些學識淵博之“高手”能夠把這個問題的答案提供給大家,供我們一同學習繁體字。在這裏我也很坦誠的告訴大家,我在學習繁體字的時候也是遇到了不少疑惑,大多數還是自身能力有限。但也有一些疑惑是連目前的諸多文字專家也未能解決,或者說還有爭論,還有待考證。我的整個《繁體字通俗演義》做到對每一個字來歷的解釋,都是有根有據。如果有個別字我一時沒有找到依據,我也絕不憑空想象。不像有些人,明明簡化字都解釋不通,他非要去“歪解”,這對我們大家學漢字有好處嗎?我把我解釋不了的問題提供給大家,就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能向我一樣,都來關注繁體字,都能夠去學習繁體字,這也就更加意味着我們必須繼承繁體字,否則這些謎團恐怕永遠也解不開。簡化字是現代人改造的。

雖然說這個“憂”字還有一些令人迷惑的地方。但是它的本義是指“猿猴”這一點還是很清楚。因此我們來看“優”字。

優(优)

《說文解字》:“優,饒也。從人,憂聲。一曰倡也。”倡是古代樂舞雑戲的演員,又叫“優伶”。我們現在也經常把一些非常著名的演員稱爲“名優”。我們剛才說“憂”是一種猿猴,這種猴子很會表演,大概就是耍猴了,或者就是像《封神演義》裏面的白猿一樣又會唱又會跳?那麼人們在“憂”的旁邊加了一個“亻”,就是指像猴子一樣會表演的人,即古代的樂舞雜戲演員,被稱爲“優”。因爲這些演員演得很好很棒,而且長相肯定是“絕色”,所以後來這個“優”就逐漸引申爲“美好”“優秀”之類的意思了。如果大家不懂得繁體字“優”的寫法和來歷,我們讀古文,就無法明白爲什麽優秀的“優”會和演員扯到一塊,只好死記下來。這也就是說,簡化字不但給我們學習漢字(包括簡體字)帶來了太多麻煩,也限制了很大一批人去學習理解,甚至喜愛文言文。因爲文言文中的很多字詞的意思都和我們現在常用的意思不一樣。尤其是“先秦”時期的文章,它們多半都是用這個字的“本義”,而我們現在多用“引申義”。但無論是本義還是引申義,只要我們懂得繁體字,通過繁體字的字形就可以把一個字的“本義”和“引申義”聯繫起來理解,這樣就會覺得學的很明白,也很有道理,很輕鬆很快樂。簡化字有這個功能嗎?所以爲什麼我們現在很多人特煩古文,就是因爲我們用簡化字來學,很多字詞講不清道理,講不清爲什麼這些字詞古今意思會不一樣。反正你給我死記下來,考試會做就行了。這就是簡化字的“功勞”。

擾(扰)

從扌,憂聲。簡化字是現代人改造。我想這個字就不用多解釋了,由於“憂”後來借用來表示“惆悵”,所以這個打擾的“擾”就不難理解了。

態(态)

《說文解字》:“態,意也。從心,從能。”由能,心會意。本義是神情,姿容。“能”是象形字,就是一種熊,我們將它倒轉九十度就看出來像熊。因爲“能”這種動物身體特別雄壯,所以“能”在後來逐漸引申為能力,才能。而“態”就是指人的外貌像“能”一樣神情姿容非常雄偉,引申爲姿容,神情。簡化字是現代人改造,其意完全喪失。

在講下面這幾個字之前我們先看這樣一個字。

由囪,心會意。本義是形容心中好像長了一個煙囪在冒煙一樣,非常繁亂急促,匆匆忙忙。引申爲雜亂,匆忙。所以像聰,璁,驄,蔥,總都含有這樣的意思,都以此聲旁。

聰(聪)

《說文解字》:“聰,察也。從耳,悤聲。”由“耳”和“悤”會意。本義是“洞察”。就是說通過耳朵聽,消除心中的雜亂,使內心得以明晰。也就是說,在傳統的東方哲學中,“耳”是非常重要的器官,所謂“兼聽則明”“言多必失”。孔子也強調“多聽”“寡言”。一個人可以看不見,說不出,但只要有耳朵,能夠明辨是非,這個人就是“聰明人”。想一想我們大家非常喜愛的盲人演員“陽光”,就可以領悟出“聰”字所蘊涵的哲理。可是這個字簡化以後,我們很多人把簡化的“聪”亂解釋爲耳,眼,口,心。這么多器官綜合運用,就是聰明。這樣牽強附會的解釋能是“聰明,智慧”的表現嗎?從另一個角度看,“总”是“總”的簡化字,如果“聪”中的“总”被解釋爲“眼口心”。那麼單獨一個“总”又如何解釋呢?顯然說不通。所以我們就來看看繁體字中的“總”。

總(总)

《說文解字》:“總,聚束也。從糸,悤聲。”本義是用手把頭髮凝聚在一起,然後用絲帶扎起來。我們大家都看過古裝劇裏面的小孩子們把頭髮扎成像兩個羊角一樣,這就是“總角”。後來這個“總”就引申爲“把一些雜亂的東西整理的有條理,也就是統領,總綱,總理之類的意思。因此,糸(讀‘密’,指絲線)不可省略,沒有絲,頭髪就“總”不起來,何況簡化字也不形聲。

憶(忆)

《說文解字》:“憶,念也。”本義是思念。“忄”,“意”聲。也是會意字。那麼我們就來解釋一下“意”究竟是個什麼“意思”。《說文解字》:“意,志也。從心察言而知意也。從心,從音。”本義就是心中的聲音。而非口中說出的。引申爲心思,心中的想法。回憶的“憶”要以這個“意”爲聲旁,就非常好理解了吧。但是簡化字是現代人改造的形聲字。改造成了“乙”。“乙”是象形字。本義是植物破土而出的萌芽形狀。與“憶”的意思相差甚遠。

億(亿)

《說文解字》:“億,安也。從亻,意聲。”本義是安樂,滿意。引申爲滿足,富足。它之所以要以“意”作爲聲旁,無非是強調內心的滿足。所謂“億萬富翁”其實通過這個字就可以體會出爲什麼它會成爲很多人心中的夢想,就是因爲人們認爲如果擁有很多的財富,就一定會有一種成就感和滿足感。因此“億”由滿足,富足這個意思就引申爲數量非常龐大的意思。簡化的“亿”是現代人改造的,表意不明。

有關“心”的漢字我們就講到這裏,下一回我們從人身體的“體”字說起。


第四回

美軀體禮儀展丰姿傲鐵骨骯髒顯風流

大型播客視頻系列節目《繁體字通俗演義》文字部分

(繁體字版)

簡化字實際上並不是為了簡化漢字,而是簡化人們學習漢字的能力。

————張北冥

注:以繁體字爲基準,括號中的爲今之簡化字。

這一回我們來討論人的身體。也就是與人的軀體有關係的漢字。首先我們當然要說說“體”字。不過我發現很多人一談到簡化字“体”的時候往往會稱歎道,我們的古人造字多巧妙,“人之本”不就是身體嗎?所謂“身體是革命的本前”。妙妙妙。妙個屁!人性才是人的根本啊!當然即使有對我的說法人會有不同意見,但是古人造的這個“体”字它讀作“笨”,意思就是“笨”。《廣韻.混韻》:“体,粗貌。又劣也。”“本”的意思就是樹根,所謂根本嘛。所以這個“体”就是指一個人長的像樹根一樣,思維也像木頭疙瘩似的很“木”,很蠢。再說,人的本來面貌,最原始的狀態,未經教化,比方說原始人,就是一種很愚笨,很粗劣的形象。現代人不知怎麼想的,非要把這個“体”字當作身體。真是“笨”到家了。所以我們就必須解釋繁體字的“體”。

體(体)

“體,總十二屬也。從骨,豊聲。”本義是人和動物全身的總稱。它是以骨作爲形旁。繁體字當中,以骨爲偏旁的漢字基本上都和人的軀體有關。比方說“放浪形骸”的“骸”就是指人的身體。

因此本回,我們就圍繞“體”這個字,將它拆爲“骨”和“豊”。分別講述與之相關的兩類漢字,然後大家就可以明白繁體字“體”爲什麼要這樣造了。

我們先來解釋一下什麼是“豊”。“豊”的下半部是“豆”。那“豆”又是什麼呢?“豆”是個象形字,本義是盛肉用的器皿,有點像高腳杯。這一類器皿基本上都是圓鼓鼓的。所以,豆既用來表示圓形的器皿,也用來表示一種圓形的樂器,這種樂器就是“鼓”。你看,“鼓”的下面也有一個“豆”。所以我們來看“豈”字。

豈(岂)

這個字本讀“凱”。由山,豆會意。《說文解字》:“豈,還師振旅樂也”。本義是凱旋。豆就是鼓。山是鼓上面的三根羽毛,是用來裝飾的,被稱爲“崇牙”。“山”在這裏就不能理解成“高山”。因爲我以前講過,中國漢字是以象形字爲基礎的,由於很多事物長的比較接近,所以用符號來表達的時候,難免也會有一些雷同之處。話說回來,“豈”這種鼓是一種軍鼓。用來慶祝軍隊凱旋。後來人們用“凱”來表示凱旋,而“豈”則借用來做副詞,表示難道,是否之類的意思。讀音也發生了變化,讀作“乞”,比如“豈敢”,“豈可”。簡化字是仿照草書改造的,其意完全不能理解。

也就是說“豆”和器皿以及鼓有關。後來借用“豆”這個字表示“豆類植物”。當然,爲什麼會用“豆”表示“豆類植物”,說法很多,有人認爲“豆子”也像那種器皿一樣是圓圓的,所以用“豆”來表示。當然這種解釋仍有爭議,這裏就不一一列舉了。

說完了“豆”我們來說“豊”(讀‘里’)的上半部分。在說這個字之前,我們先來看“豐”。

“豐”和“丰”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字。我們現在把二者混爲一談,非常不應該。

我們先說“豐”

《說文解字》:“豐,豆之豐滿者也。”就是在“豆”中插滿了很多麥穗。它的上半部分就像盛滿了許多穀物,這才叫豐收嘛.也指豐滿。回頭再看一下簡化的“丰”就剩了一根小麥穗,這哪叫豐收嘛,分明是欠收。實際上“丰”是另一個字。

《說文解字》:“丰,草盛丰丰也。”本義是指長的很茂盛很美麗的樹。引申爲丰姿,丰采。用來形容女孩子的丰姿。

因此“豐”表示多,而“丰”表示美。二者完全不同,不可混用。

當然,由於《說文解字》中對“豐”的解釋并不到位,沒有明確指出“豆”裏面究竟裝的是什麼,從小篆字體來看,確實很像麥子。但是現代的諸多文字專家認爲,“豐”裏面并不是麥子,而是“王”。“王”這個字很有意思,它本身是形容像斧頭一樣的兵器,上面的一橫是斧頭柄,下半部分是斧身。這種斧頭是權力的象徵,所以用其來表示帝王。不過,後來由於受孔子,董仲舒等人的誤導,他們認爲“一貫三爲王”。因爲在漢字當中“一”表示土地;“二”表示天地;“三”表示天地人。按這種邏輯,孔子,董仲舒等人認爲所謂“王者”就是掌管天地人的這麼一個明君。這種解釋確實非常流行。

不過還有一個字是“玉”這個“玉”早期和“王”字一模一樣。我們學古文,很多時候“王”就表示“玉”。而且我們的漢字當中,凡是以“王”爲偏旁的漢字,這個偏旁都應該讀“玉”而不是我們現在亂叫的“王字旁”。這個問題我們以後會細講。因爲“王”(玉)它是形容把若干玉環用繩子穿起來,當作裝飾品,就跟項鏈一樣。從側面看去,這些玉環就成了一條直線。再加上中國人以“三”爲多,所以造了一個“王”字,表示用一根繩子將很多玉環穿起來。但是這個字就和我們剛才講的“王”字一模一樣了。所以後來人們只好在“王”旁加一點表示“玉”。而“王”就繼續表示帝王了。

那麼我說這個“王”字的目的是什麼呢?因爲我剛才說,現代文字專家通過考證認爲,豐里面的東西應該是“王”,也就是“玉”。所以說“豐”是指“豆”中裝有許多玉器。這就是“豐滿”。那麼“豊”和“豐”意思基本一樣,也是在器皿裏面裝有許多玉器。所以我們看繁體字的“艷”(艳)就是形容美麗的太過頭了,太豐滿了,這就是“艷麗”“妖艷”,我們通常說一個人化妝畫得過頭,就說他“濃妝艷抹”,所以大家想一想爲什麼“艷”(艳)要以從“豊”而不從“丰”了吧。但是人們用“豊”這個東西幹什麼呢?我們就要講到“禮”。

禮(礼)

禮既是形聲字,也是會意字。從示,發“豊”聲。其左邊爲“示”,意思是用來展示給人們看的東西。右邊的“豊”與“豐”相似。古人在祭祀時經常用器皿盛滿玉器以表示敬重,正所謂“犧牲玉帛”。用珍貴的玉器表示對“天”的感謝和尊重(注:本人在視頻播客<繁體字通俗演義>中誤解釋爲‘以穀物示神’,後甚覺不妥,故特此更正,望見諒)。所以什麼叫做“禮”啊,從這個漢字,從這個漢字所反映的現實生活中我們就可以體會出,“禮”的核心就是“尊重”二字。而簡化後的“礼”則完全無禮。完全喪失了“禮”所代表的基本含義。用一個簡單的“豎彎鉤”將禮儀“一筆勾銷”。雖然早在戰國就有一個俗體字類似我們今天簡化字的“礼”。但是爲什麼這個俗體字後來被廢棄不用了,大家通過我剛才的講述應該能明白。人們常說,現代的年青人缺乏基本的禮節。常批評以“禮儀之邦”而聞名的中國早已名不符實。或許,簡化的“礼”字巧妙地諷刺了我們今天的現狀。

說完了“禮”我們再來看“體”。它是一個形聲兼會意字。因爲《說文解字》中對“豐”字還有另一種解釋。也就是所謂聶氏《三禮圖》所云:“豐,罰爵,象人形。豐,國名也。坐酒亡國,戴盂戒酒。”而我們剛才說過,“豐”和“豊”的意思是一樣的,是同一個字。所以,我們就懷疑,古人以“豊”作爲“體”的聲旁,不知是否和“禮”字有關,是否認爲一個人的體態可以反映一個人的修養。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繁體字當中,身體的“體”和禮儀的“禮”非常接近。所以從這些漢字當中,我們就不難理解爲什麼古人如此重視“禮儀”了吧。

當然,學習漢字千萬不能用“一一對應”的原則。因爲我以前反復講過,漢字是以象形字爲基礎,許多事物由於外表相似,在漢字當中就往往用同一個符號來表示。比方說“豊”我剛才說它上半部表示玉器。但是如果你看到繁體字“農”就萬萬不可理解爲“玉”。

農(农)

會意字,本義是耕種。它的上半部分表示田野,人們就在這裏耕種作物。那什麼是“辰”呢?“辰”的本義是一種農業害蟲,像什麼“地老虎”“螻蛄”之類的。“厂”(讀‘緩’)的本義是懸崖或者石洞,在這裏仍然是由這個意思引申的,就表示這些蟲子在地下挖一個洞,然後藏在裏面。所以“辰”就是形容這類藏在地下吃莊稼的蟲子。我們知道,農曆三月被稱爲“辰”,就是形容這個時候,春天來了,各種農業害蟲就要蘇醒了,要開始啃莊稼了,也就是我們說的“驚蟄”。所以這個時候就是“民農時也”。大家要開始種地,要開始除蟲了。因此這個“農”字就充分表現出農業活動的兩大重點——耕田和除蟲。土上種植物,土下除蟲。這就是農業。而且如果你明白了“辰”表示蟲子驚醒,那麼“晨”“震”的意思也就很好理解了,都含有驚醒的意思。所以說我們如果學會了一個繁體字漢字,就能夠掌握多少文化常識啊。簡化字模仿草書改造,意思不明而且看起來像“衣”,只能理解爲衣服。

好像扯得有些遠了。我們還是回到身體。前面我們一直在講它的右半部分“豊”。現在我們講它的左半部分“骨”。以“骨”爲偏旁的漢字基本上都和身體有關。

我們先看“骨”的上半部。

咼(呙)

會意字,從口,從冎(讀‘寡’)。本義是指口歪斜不正。而“冎”是“骨”的上半部分,是個象形字。就好像把肉割完以後,剩下的骨節部分的形狀。因此,“咼”也表示割肉的意思。過,鍋,剮都是以此爲聲旁。簡化爲“呙”就體現不出原意了。

髒(脏)

《說文解字》中沒有,是許慎之後才有的字。這個字由於簡化的緣故,使得今天的人們產生了諸多誤會。

髒(脏)

包含兩個完全相反的意思。

骯髒。形聲字,讀(kǎngzǎng)。本義是形容人剛直倔強的品質。所以用“骨”爲偏旁。比如《紅樓夢》中妙玉的曲《世難容》“到頭來,依舊是風塵骯髒願。”

肮髒。讀(āngzāng)。形容人的品行不佳,也表示身體不幹凈,不整潔的意思。

臟(脏)

從肉,藏聲。讀‘葬’。是形聲兼會意字。本義是內臟,就是藏在肉體里面的器官。它和“髒”完全不一樣,我們現在把它們用“脏”兼并,實在荒唐。

與之相似的一個字是“赃”。

贜(赃)

從貝,藏聲。也是形聲兼會意字。本義就是盜竊所得之物。由貝,藏會意,是把偷來的東西藏起來,這就是“贜物”。

說到“贜”字,它的左半邊是“貝”。所以我們下一回就暫時把人體器官放一放,來講一講和“貝”有關的漢字。

第五回

古時蒙昧貨貝寶龜秦朝一統廢貝行錢

大型播客視頻系列節目《繁體字通俗演義》文字部分

(繁體字版)

本回我們暫時先把人體器官放一放,講一下與“貝”有關的漢字。本來這一類漢字應該放到“生活用品”一類字中。可是由於上一回結尾我們已經提到了繁體字“贜物”(赃物)的“贜”。所以我們就順帶講一講“貝”。雖然我一直認爲這樣安排有些不妥,無奈事以至此,再加調整恐不易爲也,故只好將就了。我們先來說“貝”字。

貝(贝)

象形字。說實話,這個所謂繁體的“貝”字已經夠簡單了。上半部的“目”像貝類動物的外殼,中間的兩橫表示貝殼上的花紋。簡化的贝,仿照草書改造,以其取代“貝”字大可不必。


中國早期社會,人們用貝殼作爲通行的貨幣,把龜甲當作寶物,正如《說文解字》所云:“古者貨貝而寶龜。”但是隨着社會的發展,貝殼這種東西因爲太廉價了很容易到,所以人們就選用其他一些東西作爲商品交換的媒介和符號。

比如布匹。

幣(币)

貨幣的“幣”是一個形聲字。從“巾”“敝”聲。而且這個“敝”的本義是指舊衣服,後引申爲衣服。因此漢字中凡是帶“敝”的字大都與衣服有關係。這個“幣”就是指送給別人作爲禮物的絲織品。後來就引申爲財物,因爲尤其是先秦時期,絲布不是一般人穿的起的,普通人能穿麻就不錯了。正所謂“以珠寶爲上幣,以黃金爲中幣,以刀布爲下幣。”因此“貨幣”“人民幣”的“幣”字就是從這兒來的。

當然,隨着生產力的發展,布匹也變得廉價了。因此金屬是最適合作爲貨幣的。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使用的錢幣形狀都不一樣。有的是鏟形,有的是刀形還有圓形,條形等等。

比方說兩

兩(两)

兩就是指兩個長條形的的錢幣相并。我們平常都說“一兩等於二錢”。這句話怎麼理解呢?因爲一錢就是指一個長條形的錢幣,那麼一兩就是兩個長條形的錢幣加起來。從繁體字“兩”這個字的字形上就可以很明顯的看出是兩個長條形的錢幣合起來,就表達了“一兩等於二錢”這個意思。所以說學習繁體字的確能夠使我們理解很多的生活常識。後來“兩”就用來指“并列成對的兩個事物”。

那什麼是“錢”呢?剛此我們說,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使用的錢幣形狀都不一樣。所以這個“錢”字是指鏟形或刀形的貨幣。

錢(钱)

錢本來是指一種鏟形的農具。注意,“錢”的右半邊是“戔”,這個字我們以後也會細講,它的意思是殘害。爲什麼呢,因爲它是由兩個“戈”會意。“戈”最早也是一種鏟形的生產工具,後來演變爲一種兵器。那麼“錢”的本義就是指這種鏟形的農具。早期社會,農具也是一個人非常珍貴的財物。所以,人們也用“錢”這種農具當作等價交換的物品,也把它當作貨幣使。後來隨着社會的發展,人們不再直接用農具經行交易,而是用金屬模仿“錢”的形狀來鑄造,比如說我們熟悉的鏟形幣,刀形幣。人們就稱這種東西爲“錢”。直到秦始皇一統天下,“廢貝行錢”。刀鏟幣才停止使用。但是“錢”這個名稱一直使用至今。知道了“錢幣”的造字來源,我們以後還用“死記”漢字嗎?

說了這麼多,我還是希望大家明白,中國早期社會是以“貝”爲貨幣的,所以,含“貝”的漢字基本上都和貨幣,經貿,財產,寶物有關。

質(质)

會意字。由貝,斦會意。“質,以物相.贅從貝,從斦。”本義是以財物作抵押。“斤”是一個會意字,就像一個小斧頭在砍木頭,所以“斤”的本義就是“斧頭”。後來人們借用這個字表示計量單位。那麼“斦”(讀‘銀’)就表示兩把小斧頭。而“質”就是指兩把斧頭相交換相抵押,就是原始的商品交換。而“人質”是什麼呢?我們知道,古代社會,包括外國也一樣,一個國家的君主爲了得到敵方的土地,或者求和來保住自己的國家,往往會把自己的太子或公主送到敵方陣營中,換取自己想得到的土地,這些被送走的太子公主就是“人質”,同樣表達了一種“交換”的意思。那麼,我們繼續來說,從這個國王的角度來看,太子和領土,他最想要什麼呢?顯然是想要領土,否則他怎麼捨得兒子呢?因此領土是這個國王原本想要的東西,他用自己的兒子爲“人質”去換自己原本想要得到的東西。因此這個“質”就引申爲原來,原本,本體的意思。比如本質,質量就是如此。你看,只要你理解了這個繁體字的字形,理解了爲什麼這個字要這麼造。你就能明白這個漢字的“本義”,也就是最早的意思。知道一個漢字的“本義”對我們學習漢字有什麼幫助呢?我們知道,許多漢字它往往都含有許多看似不同的意思,比方說“質”,它含有“交換”“人質”“本質”這幾個看似不同的意思,由這些看似不同的意思又可以分別造出不同的詞語。所以說漢語能不複雜嗎?可是,不要怕,這些意思看似不同,實際上我們細分析一下,這些看似不同的意思之間都是有聯繫的,都是由這個字的“本義”引申而來的,都是“本義”的“引申義”。所以只要我們理解了這個字的“本義”,所有看似不同的引申義我們就都能理解了。尤其是學古文的時候,古代的許多字和我們現代的意思不太一樣,但是只要你會繁體字,理解這些不同意思就不成問題。因此學習繁體字對我們學習漢字幫助多大啊,能夠大大降低我們學習漢語的難度。再看看我們現在的小學生們,由於都是學簡化字,所以一旦有些字詞不同意思比較多,就只好照着字典,照着老師講的“詞語本”狂記,死記。根本理解不了爲什麼一個字會有那麼多意思,因此可以說我們這幾代中國人沒有幾個“懂”漢字。所以我們還用的着感嘆“中國文學已經死了”之類的話嗎?想拯救中國文學,想拯救中文,大家想想應該先拯救誰?

賣買(买卖)

這兩個字就沒有什麼好講的了。做生意,做買賣怎能沒錢?沒有“貝”沒有錢如何做生意?簡化字是模仿草書改造而成的,面目全非,根本無法理解。沒有“貝”還買個頭啊。所以簡化字還真是“買個頭(头)”。當然“買賣”的上半部分我們此回先不展開討論。後面的章節自然會解釋。

價(价)

《說文解字》:“價,物直(值)也,從人,賈。賈亦聲。”本義就是一個物品的價值。“賈”就是“商賈”,就是做買賣,都是和做生意,和商品交換有關。而今天簡化的“价”(讀‘介’)其實是另外一個字,意思是身穿鎧甲的小兵,供役使的人。“介”和“价”的意思差不多。所以“價”和“价”這兩個字完全不一樣,不可混爲一談。

寶 (宝)

形聲字。從“王”(玉),“貝”。“缶”聲。也可作爲會意字來理解。整個字由“宀”(讀‘棉’),“王”,“缶”(裝酒的陶器),“貝”,組合而成。本義是屋中有玉器,陶器,金錢,這些東西就是珍寶。又因古人發“缶”音與“寶”接近,故以“缶”爲聲旁。。而簡化的“宝”僅以玉來概括,實在有些淺薄。寧可沒有玉,缶,也不能沒有貝。我們看這個“貝”字在整個字中所占有的空間最大。因爲貝是財富的象徵,簡化字非要把“貝”刪除,敢問不值錢的東西,沒價值的東西怎能稱作“寶物”?

實(实)

本義就是富裕。《說文解字》:“實,富也。從宀,從貫。貫,貨貝也。”上半部的“宀”表示屋子,下面是“貫”。貫在古代表示貨幣。因爲古人把銅錢(貝)用繩子穿成一串,这一串就是“一貫”。比方說《水滸傳》楊志賣刀,他的喊價是“三千貫,不還價。”這個“貫”就是錢的意思。“宀”和“貫”組合起來就是說屋裏充實着貨幣,你說它能不充實,能不富裕嗎。然而簡化後的就很可笑了,是現代人改造的字。居然改成了“头”,還是簡体的“头”。難道是說人頭腦比較實誠嗎?

虜(虏)

客觀的說,繁體字“虜”已經發生了一些訛變了。因爲早期這個繁體字中“男”中間的一橫是要出頭的,就和“貫”是一樣的。意思是形容打仗以後,士兵們把那些戰俘的兩只手捆起來,然後用一根木條從中穿過去,使其無法脫身。而“虍”就是指看押戰俘的人像猛虎一樣凶惡。可惜的是,後來隨着時間的推移,“男”字中間的一橫由於誤傳誤寫,就沒有出頭了,就訛變成了現在的“虜”字。所以說我一直都強調,繁體字也并非十全十美,無懈可擊,它仍然有一些失誤的地方。但是首先,這些失誤的數量不是很多;其次,大家注意,這叫做“失誤”,是在漢字流傳過程中的誤寫造成的,就如同剛才說的“虜”。它絕不等同於我們現在的簡化字是大規模的,“故意”亂寫亂改。有些人說繁體字也有許多失誤嘛,所以簡化字出現了諸多不合理的地方也是可以原諒的嘛。這種說法只能是“狡辯”。通過我剛才的講述大家能夠明白,繁體字之錯乃是“無意犯罪”,而簡化字之錯乃是“故意犯罪”。二者的本質是不同的。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記得《五十年內廢除簡化字如何》之作者王干先生提出“漢字的發展應是擇優而非簡化。”這一點非常正確。我們對繁體字中出現的錯誤應該是去糾正,使其更加完美,更有利於大家學習漢字,而不是像簡化字一樣“一錯再錯”,最終只能是把漢字改得越來越糟,越來越難學。比方說這個“虜”字,我們現在如果恢復它以前的寫法,這是上上策,因爲“男”字出頭最有利於人們理解,學習以及記憶這個漢字;繼續保持“虜”的寫法是中策,雖然有些訛變,但是整體差異不大,仍然有辦法解釋;那麼簡化爲“虏”則是下下策,這樣一來完全無法解釋這個字爲什麼要這樣寫了,只能死記,是最不利於人們理解,學習以及記憶這個漢字的。因此,簡化字必亡。

賓(宾)

由“宀”,“止”,“貝”會意。本義是敬重的客人。

“貝”表示禮品,是客人送給主人的。

“止” 也就是“賓”中間的部分是“止”的變體。比如“步”這個字,是會意字,由兩個“止”組合而成。表示人的兩隻腳一前一後。因此“賓”字中間的部分就表示人的腳。

“宀”(讀‘棉’)就是房屋,主人的房屋。

整個一個“賓”字就是比喻一個人走到主人的屋下,手上再拿些“貝”送給主人,這個人就是“賓客”。

讓我們再看看簡化後的“宾”。真是嚇死人啊,下半部竟改成了“兵”,究竟是主人手握兵器下逐客令呢,還是客人手持武器強行入室呢?除了迎合形聲原則,一點意義也沒有。可怕,可怕。所以我們現在的許多“賓館”用這個“賓”字是非常有道理的,因爲你要去走進去住宿,肯定要向賓館“送錢”的嘛。但是“宾馆”二字充滿殺氣,八成是“龍門客棧”,肯定是黑店,相當不吉利。所以還是改成“賓館”比較恰當。

以“貝”爲部首的漢字我們就講完了。下一回我們還是言歸正傳,重新回到“人體”上來。剛才我們說,“賓”中間的部分實際上就是“止”,而“止”就是指人的腳。所以下一回我們就來講與人的腿腳有關的漢字。


第六回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百步之遙止於九十

大型播客視頻系列節目《繁體字通俗演義》文字部分

(繁體字版)

我們這幾代中國人沒有幾個“懂”漢字。所以我們還用的着感嘆“中國文學已經死了”之類的話嗎?想拯救中國文學,想拯救中文,大家想想應該先拯救誰?

————張北冥

注:以繁體字爲基準,括號中爲今之簡化字

上一回我們講了很多與金錢有關的漢字,本回我們還是不要“團結一致向錢看”,要想得到“錢”還是要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當然,人要行走,自然離不開腿腳,所以今天我們就來看看人的腿腳,分析一下與人的腿腳有關的漢字。

上回末尾我們講到“賓”中間的部分是“止”,而“止”就是指人的腿腳。因此我們首先看和“止”有關的漢字。“止”,《段注》的說法是指人的腳趾。

歲(岁)

《说文解字》:“歲,木星也。越曆二十八宿宣遍陰陽,十二月一次。從步,戌聲。律曆書名五星爲五步。”我們知道,太陽系中有五顆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在中國文化中,這五顆行星的名字分別是辰星、太白、熒惑、歲星、鎮星。由於後來產生了“五行”思想,所以人們就根據這五顆星的特徵,分別將其對號入座。古人以木星停止的位置作爲紀年的標準。木星運行一圈停止到原來的位置需要十二個月。因此“一歲”就是十二個月,也就是一年。按許慎的說法,“歲”是一個形聲字,“戌”是聲旁,“止”是形容木星在“運行”在“走路”。

但是現代專家認爲,“歲”是會意字。是由“步”和“戌”會意。“戌”是一種農具,像斧頭的形狀,中國漢字中,“戊戌戍戉”這些字意思比較接近,都是指像斧頭或鐮刀一樣的農具,後來都演變成兵器。因此,“歲”的本義是指人們手持“戌”這種農具,邁“步”收割糧食。因爲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耕種收割是一年中最大的事,一年收割一次,所以用“歲”代表一年。後來人們借“歲”來指代木星,表示木星運行一圈需要一年。

無論那種解釋正確,我們都離不開繁體字“歲”它基本的字形。可是簡化字“岁”如何解釋呢?完全不可理解。

歷(历)

《說文解字》:“歷,過也。從止,厤聲。”本義是經過,走過。現代學者對“歷”的解釋:“止”爲腳,“禾”表示禾苗。本義是人在田地中行走,巡視禾苗。引申爲經過,經歷。所以無論怎麼解釋,“歷”必須要有腳,歷史就是人一步步走出來的。簡化字是現代人改造的。改爲“力”,不可想像。

因此,漢字中凡是有“止”的字,都是指人的腿腳。還有一類字,是“彳”。

請大家注意,“彳”(讀‘赤’),由於我們現在亂解釋,把它叫做“雙人旁”,結果大家都誤以爲凡是代“彳”的漢字都是指“兩個人”,真是誤導啊。使人們學起漢字來根本不理解只能死記。那麼這個“彳”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按照《說文解字》的解釋:“彳,小步也。象人脛三屬相連也。凡彳之屬皆從彳。”許慎認爲“彳”就是形容人的腿腳,像腿上的肌肉。而且“彳”是指人小步走路。比如“行”“徐”“徒”“徊”。

因此我們再來看“辵”(讀‘輟’)按照《說文解字》的解釋:“辵,乍行乍止也。從彳,從止。”這個字在小篆中用的非常多。從這個字的字形上我們看出,它像人的大腿。但是到了隸書和楷書中,這個字的使用率就大大降低了。都以“辶”代替。“辶”一般是形容“走遠路,走一段路,休息一下。”比如“遠”“進”“逝”“運”。

我在視頻播客《繁體字通俗演義》中是按照許慎的說法進行解釋的。不過,我也看到過很多現代的文字專家通過對甲骨文和金文的考證否定了許慎的說法。他們認爲這個“彳”實際上是“行”的左半邊。“行”在甲古文中寫作╬,就是十字形的街道。那麼,這個街道的右半邊後來就寫作“亍”(讀‘觸’),而它的左半邊就寫作“彳”(讀‘赤’)。由此,“彳”也就不是許慎所說的是指人的腿腳了,而是指用來行走的街道。同理,“辶”或者“辵”也應該是說人在街道上行走。當然,無論哪種解釋正確,這個“彳”首先它絕對和“雙人”無關。其次,“彳”無論是表示腿腳也好,還是表示道路也罷,總之,“彳”一定是表示人走路,這一點毫無疑問。所以,由於視頻播客的長度限制,我只能按許慎之說,將“彳”和“辶”解釋爲人的腿腳。現在我把現代專家的觀點補充上去,將兩種觀點融合一下,凡是“彳”“辶”都解釋爲“走路”。

我們先來看一看以“辶”爲偏旁的漢字 。

選(选)

《說文解字》:“選,遣也。從辵,巽(訊)。巽遣之,巽亦聲。”也是會意字。“巽”的意思是順從。因此“選”的本義就是放逐。因爲一個人如果不順從又怎能輕易被人放逐呢?然後由“放逐”引申為“派遣”。因爲派遣必須要選一個最合適得人,因此又引申爲挑選,選派,選拔。簡化爲“选”,就完全不可理解了。

遷(迁)

本義是向上攀登,移動。是會意字。右半部分就像是兩個人將重物抬起來的樣子。在加上辶,就是搬遷。簡化爲“迁”,不可理解。

我們再來看以“彳”爲偏旁的漢字。請大家以後千萬不要再把它讀作“雙人旁”,更不能理解成“兩個人”。它讀作“赤”,表示人走路。

徵和征

繁體字中,“徵”和“征”完全不同。

我們先說“征”。要明白“征”。首先要明白什麼是“正”。所謂“正”就是由“止”和“一”會意。甲古文中寫作“止”和“囗”。意思是向一座城市進發。後改爲“一”。“一”我們以前反復講過,表示“土地”。也就是說“正”的本義是朝一個地方有目標的遠行。“征”也是如此。所以說,征服,遠征,征討只要和“遠行”的意思有關的詞語,都用“征”字。

但是“徵”是由“微”“壬”會意。《說文解字》:“徵,召也。(從壬)從微省,壬爲徵。行於微而(聞)達者,即徵之。”“壬”的意思就是“人”。是形容人伸開雙臂的樣子。“微”的意思是隱藏。整個一個“徵”的意思就是“三顧茅廬”。就是形容一個君主去尋找和召見一些才華出眾聲名遠揚,但是行爲隱秘不肯輕易出山的人才。這就是“徵”。比如“徵召”“徵兵”“徵兆”。凡是和“尋找”“召見”有關的詞語都用“徵”。因此這兩個字是完全不同的。說到這個“徵”字,我就必須提到一個歷史名人——魏徵。就是唐太宗又恨又愛的那位名臣。我們看現在很多簡體字的史書,這個人的姓名有兩種印法,“魏徵”和“魏征”。顯然“魏徵”才是正確的。因爲古籍當中“魏徵”就是這樣印的。我們知道,中國人(外國人也一樣),他起名字,用字都是非常講究的,都是有自己的想法和用意的。當年他魏徵取名就不用“征服”的“征”,而是用“徵召”的“徵”。根據我剛才的講述,大家是否能夠猜測“魏徵”爲什麼要以“徵”爲名。所以現在有些簡體字書籍按所謂的“規範字”這麼一改,“魏徵”整個人姓名的含義就完全顛覆了。

徹(彻)

按《說文解字》的說法:“徹,通也。從“彳”,從“攵”,從“育”。意思是通順,通暢。“彳”的意思我們前面講了很詳細,指走路,“攵”(讀‘鋪’)早期也寫作“攴”。是個指示字,表示用手(又)抓東西。“育”,從“子”(倒過來)從“肉”,意思就是生孩子。以此,按許慎的說法,徹就是通順,通暢,貫徹,徹底。不過有專家認為,甲骨文金文中的這個字應該寫作一個“鬲”右邊加一個“攵”,比後來的“徹”字要簡單,是用手把“鬲”(古代煮肉的一種器皿)拿走,就是撤銷的意思。但是後來繁化,而且把“鬲”改爲“育”,解釋也就不一樣了。還有一個字是“撤”,這個字倒是沒有被簡化,它是“扌”,是指撤銷,撤退。“徹”和“撤”本是同根生,都是由以前這個字分化而來的。可是現代人非要把“徹”簡化爲“彻”,實在是一點道理也沒有。

從(从)

的確,現代古文字研究者還真從甲骨文中發現了一個類似“从”的字。就是兩個人一前一後。但之所以後來使用“從”也是出於準確表達的考慮。因爲“从”可以理解成兩個人,以“從”代“从”,一方面是爲了讓“从”的意思更清楚,因爲甲骨文很多字太簡練,與其它字區也別不太明顯,後人在這個字的基礎上加了一個“止”和“彳”是爲了強調走路,表示一個人跟在另一個人後面走路。所以我們說,古人爲了讓一些字的字形更準確表達字義,方便人們理解漢字,寧可把它繁化。古人用毛筆寫字都不嫌筆畫多,我們現代人一個星期連一百個字都寫不到,還有理由嫌繁體字筆畫多,想一想,這個理由真是太荒唐。

復(复)

我們今天簡化的“复”它的本義是指地下室,是說一個人走近地下室。由這個意思後來分別加上一些偏旁部首,組合成新的字。

“復”加“彳”表示往返,反復。

“複”加“衣”表示像很多層衣服一樣重疊,再一次,反 復,重複。

“腹”加“肉”表示肚子,腹部。

“覆”加“覀”(讀‘訝’),由於“復”含有往返的意思,而“覀”的意思是覆蓋,所以這個“覆”就含有“覆蓋”和“翻轉”的意思。

大家看,這個“覆”筆畫最多,可是我們現在卻不簡化,偏要把“復”簡化掉,這樣一來,我們就無法理解“覆”下面爲什麼是“復”了。這種簡化實在是沒有經過科學的計劃和思考,隨意簡化。而且我也沒聽人說“覆”有多麻煩,多難寫。可見嫌繁體字筆畫多而拒絕繁體字只能說是一種荒唐的借口。(見下篇)

衛(卫)

形聲字,從行,韋聲。也是會意字。行是行走,“衛”的本義就是兩個士兵繞著城池巡邏,就是守衛,保衛。簡化字是現代人改造。但是“韋”爲什麼表示巡邏呢?

韋(韦)

本義是環繞。這個字中間是一個“囗”(讀‘爲’),注意,“囗”不同於“口”,這個問題我們以前也說過。表示一座城市。"韋"上下的形狀比較像人的兩隻腳。本義是一個人繞着一座城巡視。它是“圍”(围)和“衛”(卫)的本字。後來才分別加了“口”和“行”加以區分。簡化字仿照草書改造。這樣一來就無法解釋了。尤其是“卫”,完全與“韋”(韦)斷絕了聯繫,破壞了漢字之間的規律性,學起來沒有系統,非常凌亂。

說到“囗”,我們順便說一說“圖”。圖也是以“囗”爲偏旁。

圖(图)

會意字。按《說文解字》的說法,“圖,畫計難也。從口,從啚。啚,難意也。”也就是說“圖”的本義是出謀劃策。外面的“囗”意思是規劃,裏面的“啚”(讀‛塗’)意思是困難。大家可以想像這個“圖”的含義了吧,所謂“有機可圖”,“圖謀不軌”。後來,這個字才引申出圖畫,地圖這些意思,因爲做地圖也需要仔細規劃的。

但有學者認爲恰恰相反,“圖”中間的“啚”實際上是“邑”的變體,表示城市,邊邑。因此,“圖”的本義就是繪地圖,謀劃反倒是由此引申的。無論哪種解釋正確,簡化的“图”是仿照草書改造的。竟把裏面改爲了“冬”,實在是既沒有意義也沒有必要。

“術”和“术”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字。

“術”是形聲字。《說文解字》:“術,邑中道路。從行,术聲。”它的本義是供人行走的道路。後來逐漸引申爲某種學問的門道,比如藝術,武術,法術等等。所以,簡化後的“术”沒有了“行”,藝術,武術沒了可以行走的道路,就走不通了,如果這樣,藝術,武術又怎能成為一門體系,一門學問呢?

實際上簡化後的“术”讀“竹”,是另一個字。“术”是個象形字,像一種草的樣子,它就是“白术”。中藥“人參白术”我們很多人念成“人參白術”;還有《說岳全傳》中的“金兀术”,我們很多人也念成“金兀術”,都是受到簡化字的誤導。

與之相同的情況還體現在“後”與“后”二字。

後 后

兩個完全不同的字。

“后”,《說文解字》:“后,繼體君也。像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故厰之。從一,口。發號者,君后也。”按許慎的說法,“后”是指君主。但這其實是引申義。根據現代專家的考證,“后”的本義是指懷孕的婦女。由於人類早期處於母系社會,女人是整個族群的領袖,因此“后”就引申爲君王,君后。後來人類進入父系社會,男人成爲一個族群的最高領袖,所以“后”就不表示君主,而表示國王,皇帝的配偶,比如王后,皇后。

“後”,《說文解字》:“後,遲也。從彳,幺,夂者,後也。”意思是說,“後”就像是一個人的腿腳(夂)就好像被繩子(幺)拴住一樣,無法行走(彳),走不動,走不快,落後了。所以“後”表示“前”的反義詞,“後面”“落後”之類的意思。

所以說我們現在的簡化字隨意將兩個字形字義毫不相干的字合并,確實毫無道理,因爲二者意思毫不相干,你根本無法解釋簡化字“后”爲什麼既表示“王后”又表示“后面”。而且這種被隨意合并的字數量還非常多,我們以後還會陸續講到。

講了這麼多以“彳”爲偏旁的漢字之後。我希望大家不要再受簡化字的誤導,把“彳”讀作“雙人旁”,應該讀作“赤”;更不能理解爲“兩個人”。當然,對於這個“彳”字的本義,無論它是指“人的腿腳”,還是指“街道小路”。有一點是共同的,也就是這兩種解釋都是爲了表達“彳”的意思是“人在走路”,都是和走路有關係。

說了“彳”,我們順便說一下“亻”。“亻”確實就表示一個人,它是“人”這個字的變體。我們來看這麼一個字。

備(备)

會意字,本義是小心謹慎,引申爲戒備,準備。右半邊是象形字。像許多箭插在箭桶里。加“亻”作偏旁,意思是說士兵的箭筒裏已經裝滿了箭。準備好了。簡化的“备”,上面的部分我們馬上要講,它表示人的腿。所以這兩個部分合并,怎麼也表現不出剛才我所說的意思。

現在我們就來看“夂”。“夂”(讀‘止’)這個字前面已經出現過多次,它很像人的兩條腿,所以它的意思就是人的兩條腿。

處(处)

會意字,由“虍”,“処”(讀‘楚’)會意。也是形聲字。本義是靜止,休息。“処”也是會意字,由“几”,“夂”會意。“几”表示是凳子(注:几只能表示供人休息的桌椅板凳,它和‘幾個’的‘幾’完全不一樣),“夂”表示人的腿。因此這個“処”字的意思就是“得几而止”也表示靜止,休息。而且“処”是“處”的早期寫法。但爲什麼後來要在“処”的上面加“虍”呢?有專家通過對金文的研究發現,“虍”是指古人頭上帶的虎皮冠。因此“處”的本義是一個頭戴虎皮冠的人坐在凳子上休息。“虍”作爲偏旁就表示“老虎”。提到“虍”我們說一些題外話,“虎”這個字也是會意字,王筠《釋洌》:“謂其通體皆象虎蹲踞之形也。”“虎”字上半部的“虍”是象形字,像老虎面部的條紋和牙齒。下半部也是“几”,表示老虎蹲踞休息時的樣子,與“處”的意思很接近。

但是“處”簡化成“处”就沒道理了。你要非簡化不可,改爲“処”到還說的通。怎麼也不該把“几”簡化爲“卜”啊,難道是一邊走路一邊算卦?當然,有人發現,“咎”這個字上面好像有一個“处”,這怎麼解釋?實際上,這個“咎”字是由“各”和“人”會意。《說文解字》:“咎,災也。從人,從各。各者,相違也。”本義是災禍。“各”表示與自己的意愿不同,所謂“各自”正是此意。與自己的意愿不同,當然就是這個人的災禍。因此,“咎”中并不包含“处”。

還有一類字是以“舛”(讀‘喘’)爲偏旁的漢字。“舛”的左半邊是“夂”,右半邊就是把“夂”倒過來寫。因此“舛”也是指人的兩條腿。漢字當中帶“舛”的字也都跟人的腿腳有關。比如“舞”“舜”“粦”等等。

說到“舞”,我們就應該說說“無”(无)。其實“無”就是“舞”,兩個字早期的字形字義完全一樣。表示一個人手上拿着野獸的皮毛跳舞。後來隨着漢字的發展,人們在“無”下面加一個“亡”表示沒有,加一個“舛”表示跳舞。楷書分別寫作“無”和“舞”。

還有一個字是“粦”。《說文解字》:“粦,兵死及牛馬之血為粦。粦,鬼火也。”本義是被兵器所殺的人流的血以及死去牛馬的血化作了鬼火。我們知道古人認爲“鬼火”是人的靈魂,它是會走動的,所以它有一個“舛”字。不過老實說,這個“粦”字的上半部應該是兩個“火”。但由於兩個“火”連起來寫,看起來很像“米”,因此後來就逐漸訛爲“米”。所以這個“粦”就引申爲光亮的意思。

在漢字當中,很多字都是由“粦”加偏旁延伸出來的。比如“磷粼燐麟鱗”等等,這些字都含有光亮的意思。

還有幾個字,“鄰”(邻),“憐”(怜),“磷”,“燐”都是互爲通假,有些時候是通用的。這裏我們要指出,“憐”和“怜”也是兩個不同的字,我們今天又按照那條非常不科學的“讀音相同,用筆畫少的代替筆畫多的”簡化原則,以“怜”代“憐”。“憐”是形聲字,表示可憐,憐惜。而“怜”讀作“伶”,意思和“伶”一樣,表示一個人非常機智靈敏。鄰居的“鄰”(邻)也是由“粦”加“阝”(讀‘父’)造的一個形聲字。有時候也和“燐”“磷”通用。這些字都屬於一類字。

請注意,“阝”也和“彳”一樣,被我們現代人亂念,瞎解釋。絕大多數人受簡化字的誤導,把“阝”說成“耳朵”。可是大家可以翻翻字典,找一找以“阝”爲偏旁的漢字,絕對和耳朵沒有任何關係,那麼這個“阝”究竟是什麼呢?我們下回再說。

第七回

五行相克黃土居中陰陽相生二氣爲道

大型播客視頻系列節目《繁體字通俗演義》文字部分

(繁體字版)

學習繁體字,可以使大家很容易就能記憶和理解許多常用詞語和成語。

————張北冥

注:以繁體字爲基準,括號中的爲今之簡化字。

上回我們說,“彳”讀作“赤”,表示人走路。它絕不讀作“雙人旁”,更不能理解成雙人。同樣的道理,上回末尾我們說的“阝”也絕不讀作“耳朵旁”,也絕對不能理解成耳朵。我們現在把很多偏旁亂稱呼,平常大家隨便亂讀也就罷了,可是我們的兩大“權威”字典也帶頭如此。這樣一來對大家學習漢字是一個極大誤導。因此我的《繁體字通俗演義》不僅僅是希望大家能夠熱愛繁體字,同時更是希望我們的漢字教育能夠有所改革,一定要講清楚這個漢字爲什麼要這樣造,這樣寫。如此才能便於人們理解和記憶漢字,才是真正的“減負”啊。

下面我們就具體說說什麼是“阝”(左邊)。這個“阝”讀作“父”。按《說文解字》的說法,像一個土堆的樣子。因此這個“阝”的意思就是土堆,大陸。就和“阜”的意思是一樣的。引申爲土地,領土。

陸(陆)

既是形聲字,又是會意字。《說文解字》:“陸,高平也。從阝,從坴,坴亦聲。”本義是又高又平的土地。但是現代專家根據甲骨文金文中的陸認爲,“陸”的本義應該是很高的樓房,是“樓”(楼)的本字。引申爲又高又平的土地。但是簡化字把它的右側簡化爲簡化的“击”,這與陸地又有什麼關係呢?

所以大家今後看到帶“阝”的漢字,往往都和“土地”“大陸”這些意思有關。下面我們就來說說最能體現中國文化精髓的“陰陽”二字。我們過去總認爲什麼“道家”“陰陽”“五行”都是什麼迷信,說得好聽點,頂多也就是一個“樸素唯物主義”。但實際上,“道家”的“陰陽”觀是對世界哲學做出的最偉大的貢獻之一。“陰“和”陽”說的通俗一點,就是“負”和“正”。“陰”主要形容物質隱晦,衰落的一面,“陽”則是形容相對而言顯達,強大的一面。用我們的現代科學來解釋,任何一種物質都存在“負”和“正”,世界就是由“正物質”和“反物質”構成。這和我們中國古代的陰陽觀是非常接近的,中國古人也認爲世界就是由“陰陽二氣”構成。而且,中國的“陰陽”思想早已超越了哲學的層面,深入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比如天文,地理,農業,甚至政治,軍事等等,可謂無所不及。我們大家感受最深的恐怕就是“中醫”了,可以說,沒有“陰陽協調”的思想,就不會有中醫。還有我們大家熟悉的指南針,中國人發現指南針的秘密,也是與“陰陽”思想密切相連的。所以我們不要再認爲“陰陽”就是封建迷信,要知道如今西方的很多科學家們也都是熱衷於研究中國道家的“陰陽五行”,老子在老外心中的地位甚至超過了孔子。因爲“陰陽”思想的確對我們現在的尖端科學有非常大的啓發作用,何況這種理論也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

既然“陰陽”觀如此偉大,那麼我們應該怎樣理解漢字的當中的“陰陽”二字呢?它們爲什麼要這樣寫呢?很多人認爲簡化字“阴阳”造的很好。因爲古人把“日”稱爲太陽,把“月”稱爲太陰。因此,“日”就是“阳”,月就是“阴”。但是爲什麼古人要把“日”稱作“太陽”,把“月”稱作“太陰”呢?如果你說不清這個問題,你也就無法讓人明白“日月”和“陰陽”之間到底有什麼關係。而且我們道教所說的“陰陽二氣”以及中醫當中所說的“陰性陽性”,以及日常生活中所說的什麼“陽物”“陰險”等等這些詞語和“太陽”“月亮”有關係嗎?好像沒什麼關係吧。所以我們必須從這兩個字的繁體說起,搞明白“陰”和“陽”究竟指的是什麼。我們首先看“陽”。

陽(阳)

《段注》中說,“陰陽”的本字就是去掉“阝”的“侌昜”。“陽”右半邊的“昜”(讀‘陽’),《說文解字》:“昜,開也。從日,一,勿。一曰:飛揚。一曰:長也。一曰:彊(強)者衆兒。”這個“昜”的本義包含明亮,飛舉,生長,強大的意思。

因爲“日”表示太陽,“一”我們講過,最初表示地平線。組合起來就是“旦”。“旦”是指示字,本義是一部電影的片名,叫做《太陽照常昇起》,就是指日出。所以明亮,飛舉,生長的意思都是由此引申而來的。“勿”的本義按照《說文解字》的解釋是一個象形字:“勿,州里所建旗。象其柄,有三游,雜帛,幅半異。所以趣民……”也就是說“勿”像古代的旗子。我們看很多古裝劇,中國古代旗幟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有很多“游”。旗幟是用於催促百姓集結的信號。所以許慎所說的“強者眾兒”表示強大的意思估計是由“勿”體現的。不過現代的專家學者認爲許慎對“勿”的理解并不恰當,他們認爲“勿”實際上是指從雲彩中射出的強烈光芒。這樣一來“昜”的意思就非常好解釋了,就是指早晨太陽昇起時從雲間射出的強烈光芒。那麼“明亮,飛舉,生長,強大”的意思就從這個“昜”字的字形體現出來了。

當然,爲什麼後人要在“昜”字旁邊加一個“阝”呢?因爲像“楊”(杨),“揚”(扬),“煬”(炀),等等這些字都是由“昜”的意思加偏旁發展而來的漢字。古人在“昜”字旁邊加一個“阝”,最早是用來表示朝陽的一片地域。所謂“山南水北爲陽,山北水南爲陰。”實際上“山南水北”就是形容某片地域處於朝陽的地勢。比如中國的很多城市,“襄陽”“貴陽”“南陽”等等。因此這個“陽”的本義是指一個物體朝陽的一面。那麼如果一個物體朝陽,它必然會表現出“明亮,飛舉,生長,強大”的狀態。所以,古人後來就用“陽”來指代某種物體具有“明亮,飛舉,生長,強大”的樣子。而“昜”後來就不單獨使用了。

當然我知道肯定有人不服。你說了半天,“陽”還是和太陽有關嘛。好,那我們來看看“陰”,“陰”就絕對和月亮沒有一點關係。

陰(阴)

陰最早有兩種寫法,“霒”或“侌”。在繁體字中,“雲”表示天空中的雲彩,而“云”一般作爲偏旁,是形容雲彩的花紋,也表示雲彩。因此無論是是“霒”還是“侌”都表示“今天多雲”,按《說文解字》的說法就是“雲覆日也。”形容天空中布滿了烏雲,見不到陽光。這就是“陰”。同樣的道理,後來人們用“陰”(表示一個物體背光的一面)代替了“霒”和“侌”,用來形容一個物體“黑暗”“幽暗”“冰冷”“隱秘”的樣子。所以“陰冷”“陰天”“陰性”“陰險”這些詞語就非常容易理解了。

總結一下。繁體字“陰陽”二字我們只要通過它的字形就能夠體會出:

“陰”表示像天空中布滿烏雲一樣,形容某種物質具有“黑暗”“幽暗”“冰冷”“隱秘”的屬性。

“陽”按照現代專家的解釋,表示像日出時太陽射出的強烈光芒一樣,形容某種物質具“明亮,飛舉,生長,強大”的屬性。

陰陽

明白了這個意思,中國文化中無論是醫學,哲學,天文學,政治學中的“陰陽”概念我們就都能夠很容易的理解了。所以要想理解中國文化中最偉大的“陰陽”思想,就必須首先明白繁體字“陰陽”二字。要想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就必須首先弘揚繁體字。

講完了陰陽,我們再來看看其他一些和“阝”(右邊)有關的漢字。

鄭(郑)

甲骨文和金文當中,“鄭”都寫作“奠”。所以“鄭”的本義就是“祭奠”。我們知道一個成語叫“鄭重其事”,就是形容對待某件事情像對待祭奠一樣隆重而嚴肅。因此我反復強調,學習繁體字的好處太大了,可以使大家非常容易記憶和理解很多詞語以及成語,根本用不着死記硬背。如果用我們現在的簡化字簡(仿照草書改造)“郑重其事”,你看出它是什麼意思嗎?只能死記。不過有人會問,“鄭”爲什麼要以“阝”爲偏旁呢?因爲春秋戰國時期有一個國家叫“鄭國”,金文當中“鄭”就寫作“奠”。但是爲了和“奠”加以區分,人們就在“奠”旁加了一個“阝”(城池領地)表示一個諸侯國的名字“鄭”。因此“奠”後來就繼續表示祭奠,而“鄭”一般多用於國名以及姓氏。

郵(邮)

由“邑”(阝)“垂”會意。垂,通陲,是指邊陲。《說文解字》:“郵,境上行書舍。從邑,垂,邊也。”古代邊陲邑站的一項重要職能就是發送文書郵件,所以說這個字已經很簡單很明白了,完全沒有簡化爲“邮”的必要。因爲“邮”在《說文解字》當中的解釋是指古代高陵縣一座亭子的名字,和傳遞文書郵件沒有任何關係。

上述我們講的“阝”絕對和耳朵無關,都是和土地,領地之類的意思有關。而且,在漢字當中,所有與“耳”有關的漢字都是以“耳”爲偏旁。

聽(听)

聽是由耳,壬,直,心四字會意。“壬”我們講過,是人直立的樣子。整個一個字的意思就是聲音通過耳朵直達於心,用心領悟。所以我們看看,古人是怎麼強調“聽”的啊。用“心”啊。而我們今天所謂簡化的听(讀‘引’)《說文解字》上說:“听,笑貌。從口,斤聲。”表示人笑的樣子,和“聽”完全是兩個字。所以我們現在教育學生上課要認真聽講,試問,用“听”字來教育學生,學生怎能不嬉皮笑臉,無動于衷?

廳(厅)

《集韻》:“廳,古者治官處謂之聽事,後語省,直曰聽,故加厂。”本義是官府辦公的地方。我在播客視頻中將此句話的出處錯寫成《說文解字》,實際上《說文解字》上并沒有這個“廳”字。當時在製作過程中由於疏忽,錯打爲《說文解字》,特此更正,請大家原諒。也就是說,“廳”字產生時間很完,許慎之前都寫作聽到的“聽”。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自己平時拿着材料到領導的辦公室給領導彙報工作,領導要聽你講述;反過來,領導給你指示工作,你又要聽領導給你講述,雙方都是在“聽事情”。所以官員的辦公室就被稱爲“聽事”。後來在“聽”上加了一個“广”(讀‘眼’,表示房屋)和“聽”加以區分,用來表示機關裏某些辦事機構的名稱,比如“辦公廳”,“財政廳”。同時也表示很大的房子,比如大廳。簡化字“厅”除了無法理解意思以外,其最不應該的地方就是把“广”改爲“厂”(讀‘緩’)。因爲“厂”的意思是山崖或者石洞,怎麼能以它作爲偏旁呢?“广”“厂”二字後面有一回專門來細講,本回就點到爲止。

聖(圣)

形聲字,從耳,呈聲。《說文解字》:“聖,通也,從耳,呈聲。”本義是指聽覺靈敏。引申爲明達事理,無所不通。具有極高的人品和智慧。因此我們再次通過繁體字證明了東方哲學認爲五官之中最重要的就是“耳”,只要一個人耳朵好使,能夠明辨是非,就是“聰慧”就是“聖人”。正所謂“上帝給人一張嘴,兩隻耳朵,是要人們少說,多聽。”所以大家想一想爲什麼人們要說繁體字是“中國文化的根”。

可是簡化的“圣”(讀‘哭’)由“又”和“土”會意。《說文解字》:“圣,汝穎之間,謂致力於地曰圣。從土,從又。”本義是用手(又)挖土。和“聖人”的“聖”字完全兩碼事,而且讀音都不一樣。以“圣”代“聖”真是虧您老人家想得出。但是有人會問,爲什麼“又”的意思就是“手”呢?請看下回。


第八回

人之初五指開天地談勞作一議手字旁

大型播客視頻系列節目《繁體字通俗演義》文字部分

(繁体字版)

推廣繁體字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從根本上改變過去依靠“死記硬背”來教授漢字的教學模式。因爲繁體字重在理解,可以巧記。

————張北冥

上回末尾,我們說“圣”和“聖”完全不同。“圣”讀作“哭”,表示用手挖土。但有很多人不明白,爲什麼“又”就表示“手”呢?這裏我們還是要重提以前反復說過的一句老話了。中國漢字是以象形字爲基礎的,同一個事物從不同的角度觀察樣子可能不一樣。這也就造成了同一個事物用很多不同的符號來表達。“手”恰好如此。很多符號看似不同,其實都表示手。“手”“又”“爪”“寸”等字皆像生物爪子的形狀,只是寫法不太一樣,因爲觀察的角度不同。所以“又”就像爪子的形狀,有時也寫作ヨ而且往往形容人的右手。

燦 (灿)

形聲字,也是會意字。《說文解字》:“燦,燦爛,明凈貌也。從火,粲聲。”而“粲”的意思就是用手(又)拿着一個工具來搗米。因爲我們知道,水稻收割完後上面是有殼的,必須把殼去掉,去殼之後剩下的光亮鮮明的精米就是所謂“明凈貌也”。所以這個“燦”就引申爲潔白,光亮,光彩耀眼。還有一個字是“璀璨”的“璨”,和“燦”意思差不多。現代人既然把“燦”簡化爲“灿”,怎麼就不把“璨”也簡化呢?所以簡化字真是一個字——亂,相當亂。

啟(启)

楷書當中原本有三種寫法:“启”,“戶夂”和“啟”。

“启”由“戶”和“口”會意。表示像開門一樣用語言來教育人。

“戶夂”表示用夂(我們以前講過,‘夂’表示用手抓東西),把一個門打開。

“啟”就是將前兩個字合并,這樣一來既能表達“教育”“啓發”的意思,又能表達“開門”“開啟”的意思。所以後人就以“啟”作爲正體。簡化字強行用“启”兼并後兩個,的確是非常不理智。

說完了又,我們再來看“寸”。“寸”最早的意思是指“寸口”,也就是一個人動脈的位置。它是一個指示字是在“ヨ”上加了一點演變而成的。《說文解字》:“寸,十分也。人手卻一寸動脈,謂之寸口。”我們通常用“寸”表示長度單位,而“一寸”有多長呢?我們大家看看自己的手,從人手腕的橫紋到動脈的位置,就是一寸長。後來,“寸”也泛指人的手。

尋(寻)

我們今天簡化的“寻”古體字中也存在,是由“ヨ”(‘寻’的上半部分是‘又’的變體,像手的樣子),和“寸”會意。表示長度單位“一尋”。所謂“一尋”就是將人的兩隻胳膊伸開,從右手到左手的長度,約八尺。後來人們在“寻”下加了一個工具“工”和“口”表示丈量和探求長度。因此這個“尋”就體現出“探尋”“尋求”的意思。

專(专)

會意字。“專”的上半部分就像紡錘的形狀。本義是用手轉動紡錘來紡線。引申爲繞着某個東西旋轉,又引申爲集中于某事物,進而引申爲專門,專長。所謂“文字專家”就是指這個人的一切精力和興趣都是圍繞文字“旋轉”的。簡化字模仿草書改造,就完全無法理解意思了。

團(团)

和“專”的意思一樣,就是“圓”或“旋轉”以及“以某一事物爲核心的一個集體”。以“專”爲聲旁道理非常清楚。簡化爲“团”實在是太讓人費解了。

導(导)

《說文解字》:“導,導引也。從寸,道聲。”本義是引導,帶領。“寸”表示手,“道”就是指引方向,指一條道路。非常好理解。

幫(帮)

形聲字,從“帛”,“封”聲。《集韻》:“幫,治履邊也。”本義是鞋幫,也指鞋的兩側面。後來引申爲物體的兩邊或周圍立起來的部分。比如船幫,桶幫。由於船幫,鞋幫起輔助作用,所以又引申爲幫助,幫忙。而“封”是會意字,由兩個土,寸會意。表示用手堆起一個土堆,上面種上一顆樹,本義就是邊界。“帛”是會意字,由巾,白會意。本義是白色的絲織品,也是各種絲織物的總稱。簡化的雖然注意了形聲統一,但字義就不太清晰了。

還有一類字是以“扌”爲偏旁。同樣也表示人的手。

揀(拣)

形聲字,從扌,柬聲。《廣雅》:“揀,擇也”。本義是選擇。也可將它當作會意字。“柬”是個會意字,它是在“束”這個字中加一個“八”。數字“八”的本義就是“扒”,表示把一個物體分開。“束”爲會意字,是用“囗”把“木”捆綁起來。所以“柬”就是把若干個捆綁好的木條(束),用手(扌)進行區分和選擇(八)。

這樣一來“揀”和“撿”(捡)就很好區分了。我們的小學生經常做“拣”和“捡”的辨析。簡化字都是模仿草書的樣子改造的,很難從根本上讓學生明白這兩個字究竟有什麼區別,只能依靠死記。“僉”(佥)我們以前講過,引申爲“集合”或者“合”的意思。那麼“撿起來”的“撿”就是形容一個人用兩只手合起來去拿東西,這就是“撿”。所以我們通過繁體字很容易就能區分“揀”(拣)和“撿”(捡)。繁體字難道就沒有實用價值嗎?

同樣的道理,煉(炼),練(练)等字都是以“柬”爲聲旁。

捨 舍

舍(shè)爲象形字,像一座小房子。因此“舍”表示房子。比如“宿舍”,“房舍”。多用作名詞。

捨(shě)爲形聲字,是“舍”加“扌”旁的分化字。表示丟棄,不要。如“捨得”“捨掉”。多用作動詞。

所以古人把這兩個音義不同的字寫作不同的形狀,實際上是有利於人們區分和理解漢字的。現在我們又把它倒回去,統統合并,又回到了先秦“通假字”的時代。使很多字的讀音和意思過多。這樣做才是真正的倒退。

擁(拥)

形聲字,從“扌”,“雍”聲。也爲會意字,本義是擁抱。而“雍”的本義是形容鳥(隹)的聲音像環繞城池的流水一樣婉轉和諧。後來引申爲和諧,也引申爲環繞。而且“擁”最早就寫作“雍”。意思也是擁抱,環繞。後來爲了區分,才添加了“扌”。簡化是現代人改造,其意不明。

手是人類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所以漢字當中和手有關的字數量非常多。下一回我們繼續來說另外一些表示手的文字符號。


第九回

知字義先明字形體講筆畫二論手字旁

大型播客視頻系列節目《繁體字通俗演義》文字部分

(繁體字版)

簡化字很多時候把中國漢字改得和古代埃及,中亞地區的符號文字差不多,而這些地區的文字早已失傳。爲什麼?就是因爲有些符號文字過於抽象,既不能依靠“拼音”記憶,也不能依靠“象形”記憶。所以想想我們簡化字吧,不亡才怪。

————張北冥

注:以繁體字爲基準,括號中的爲今之簡化字。

本回我們繼續來說和手有關的漢字。“ヨ”(‘又’的變體)這個符號也表示手,像人手的樣子。那麼在繁體字當中有一類字都帶有“聿”(讀‘玉’)。《說文解字》中說:“聿,所以書也”。本義就是指用來書寫的筆。有專家考證認爲這是說人手中握着一隻像木棍一樣的東西在寫字,木棍的末端還有分叉。但也有專家認爲這就是毛筆,應爲毛筆在書寫的過程中就會分叉。無論怎樣解釋,這個“聿”就表示人用筆書寫。所以我們來看筆。

筆(笔)

《說文解字》:由“竹”和“聿”會意。《說文解字》:“筆,秦謂之筆,從聿,從竹。”因爲筆多用竹子作筆桿,因此以竹爲偏旁。簡化字“笔”有人說它改的非常好,因爲中國古人用毛筆寫字,帶有強烈的中國特色。但是,第一,這樣就把筆的含義變得太狹隘了,只能是毛筆了。二,破壞了以“聿”為基礎的一系列漢字的規律。筆,書,畫,晝。

書(书)

《說文解字》:“書,箸(著)也。從聿,者聲。”本義就是寫,記載,著書立說。簡化字是仿照草書改造。

畫(画)

會意字。按《說文解字》的說法就是指手持筆,畫出田野的形狀。簡化爲“画”不但沒有規律,而且它把最關鍵的“聿”去掉了,使人難以理解其意。

劃 划

這兩個字的讀音和意思都是不一樣的。

劃(讀‘畫’)

由“刀”和“畫”會意。《說文解字》:“劃,錐刀畫曰劃。從刀,從畫,畫亦聲。”就是用刀在物體上刻畫圖形。比如“計劃”“比劃”“規劃”。

划(讀‘滑’)

由“刀”和“戈”會意。《廣雅》:“划,鐮也。”《廣韻》:“划,撥進船也。”本義是鐮刀,引申爲把東西割成兩半。由于船槳有把水分開之意,故而表示划船。

晝(昼)

《說文解字》:“晝,日之出入,與夜爲界。從畫省。”本義是在黑夜和日出之間畫一條界限加以區分,表示從這一刻起世界進入白天。後來專用作指白天。簡化字是仿照草書改造。

盡(尽)

《說文解字》:“盡,器中空也。”意思是器皿中什麼也沒了。“盡”表示手上握有一根棍子,用棍子搗火盆裏燒完的灰。表示炭火已經燒完了。引申爲完了。簡化的“尽”仿照草書而改造,表意不明。

肅(肃)

本義是形容一個人手持船槳,在深淵中划船。引申爲戰戰兢兢,小心謹慎。簡化字是仿照草書改造。表意不明。所以我們來看看“淵”字。

淵(渊)

《說文解字》:“淵,回水也。從水,象形,左右岸也,中象水貌。”本義就是指深水中的漩渦。左邊部分的形狀可以很明確的表達出“漩渦”這個含義。簡化字是仿照草書改造,看不出來“漩渦”的意思了。

因此大家看

筆書畫劃晝盡肅

這些字都和“聿”字有關,都是一類字。是有規律有條理的。只要你明白了“聿”字的含義,也就能明白其中任何一個字的意思,可謂一通百通。

但是簡化以後

笔书画划昼尽肃

這些字完全沒有任何關繫了,非常零散。大家學漢字的時候必須一個一個去學,而且像“尽”字根本就沒法解釋了。所以簡化字真的就比繁體字簡單好學容易理解嗎?

我們繼續來看和“ヨ”有關的漢字。

婦(妇)

《說文解字》:“從女執帚,灑掃也。”意思是手持掃帚服務家事的女人。意思再明白不過了。簡化字模仿漢代草書改造。何必簡化的讓人不可理解。有人非要上綱上線,說什麼:“婦女要解放,打碎萬惡的舊社會。”拋開階級鬥爭不談,就說我們當今社會,作“全職太太”的思想是很流行的。何況西方社會,包括日本韓國,婦女大都是“家庭主婦”。所以說這個繁體字“婦”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即便還是有人不服,認爲這是封建思想。那就請大家看看簡化的“妇”,“ヨ”表示手,“妇”就成“手中的女人”了,這成什麼了?豈不是更加荒唐,更加扯淡?

不知道廣大婦女同胞們作何感想。

歸(归)

本義是指婦女出嫁。所以這個字與“婦”很像。“止”我們以前講過,表示走路。女子出嫁以後不久要回娘家看望父母。所以“歸”也表示女子返回娘家,故引申爲“返回”“回來”之意。簡化字仿照草書改造。意思完全不能理解。

掃(扫)

由“扌”和“帚”會意,本義就是手持掃帚清除灰塵。“帚”爲會意字,由“ヨ”,“冖”(讀‘密’,意思是覆蓋),“巾”會意。就是指一個人手中(ヨ)持拖布(巾)掃除(冖)雜物。而且“掃”就是“帚”的分化字,前者爲動詞,後者爲名詞。簡化字的“扫”仿照草書改造,但是“扌”和“ヨ”都表示人的手,整個一個“扫”就應該理解成兩只手啊,和“掃地”有什麼關係呢?所以說簡化字就一個字——暈,相當暈。

下面我們看看以“爪”爲偏旁的漢字,“爪”同樣是指人的手。

爲(为)

許慎《說文解字》說這個“爲”上面是“爪”,下面是母猴子。這種解釋實在讓人不明白。現代文字學家通過甲骨文證明,下面的這個字就是“象”,我們可以很明確的看出象鼻,象腿。“爲”的本義就是用手牽着象進行勞作,此後“爲”便引申爲做事的意思。通過這個字就更加說明古代中國,大象是一種很常見的生物,可是後來數量越來越少,幾乎絕種了。難怪許慎會不知道這個字是大象的意思。而現在,象已經是世界瀕危物種了。這個繁體字所要傳達的信號隨着社會的發展而產生新的含義,所以說中國漢字(繁體)能不偉大嗎?簡化的“为”仿照草書改造,完全是一個毫無意義的符號,簡化字很多時候把中國漢字改得和古代埃及,中亞地區的符號文字差不多,而這些地區的文字早已失傳。爲什麼?就是因爲有些符號文字過於抽象,既不能依靠“拼音”記憶,也不能依靠“象形”記憶。所以想想我們簡化字吧,不亡才怪。

稱(称)

從“禾”,“爯”(讀‘瞠’)聲。也可作爲會意字來理解。很多人總是不能區分簡化後的“称”和另一個字“枰”。主要原因是將“爯”簡化爲“尔”後就無法理解這個字的本義。“稱”字的本義是測量物體的輕重。而作爲聲旁的“爯”,本身就是一個會意字,像一隻手抓起一個東西掂重量,說白了就是稱量物體。簡化後的“称”是仿照漢代草書改造,把“爯”寫作“尔”,盡失其意。

還有一類字和“爯”很接近,我們順便來提一下。這類字都有“冓”字。

構(构)

《說文解字》:“構,蓋也,從木,冓(夠)聲。”本義是將木材架起,交叉銜接蓋屋子。“冓”是會意字。本義是交架材料,象木頭交錯的樣子。所有帶“冓”的漢字,都與交接,交錯有關。簡化爲“构”,雖然形聲,但“勾”的意思是彎曲,鉤子,怎麼也和蓋房子沾不上邊。

所有帶“冓”的漢字,都與交接,交錯有關。可現代人將其統統簡化爲“勾”,如何理解?

購 (购)

形聲兼會意字。從貝,冓聲。本義是買方從賣方哪里獲取物品。含有商品的交接的意思。因而以“冓”爲聲旁。

溝 (沟)

形聲兼會意字。從氵,冓聲。本義是形容水田中交錯縱橫的水渠。因而以“冓”爲聲旁。

講(讲)

會意字,本義是和解。老師給學生講課,人與人之間講話都是語言的一個交接,傳授的過程。簡化爲井,如何理解?

隱(隐)

右半部分是由“爪”““工”“ヨ”“心”會意。本義就是說一個人兩只手上(爪和ヨ)拿着一個工具(工)建造一座土堆,土墻(阝),作爲遮蔽物,把自己藏起來。這樣一來內心就感覺安全了(心)。所以這個繁體字非常好解釋,也非常便於人們記憶。簡化爲“隐”,請大家注意,它的右半邊是“急”,你說一個人要是心急氣躁,如何能隱藏自己?真不知道老師們上語文課如何面對小學生們疑惑的眼神。

穩(稳)

大家可能都聽說過“揚場”。因爲上一回我們講過“燦爛”的“燦”(灿)。是說農民收割完稻子以後要把穀子外面的殼搗掉,剩下的就是潔白光亮的“精米”,這就是“燦爛”。但是我們都知道農民搗完穀子以後,那些大米中仍然殘留有很多穀殼,也就是秕糠。所以有一道非常重要的工序就是“揚場”。在一個有微風的天氣,農民把這些含有秕糠的米用鏟子往天上一揚,比較輕的秕糠就被風吹走了,而比較重的米就落下來了。這些被除掉秕糠的米就可以被農民收集起來,安安心心的放到倉庫裏面了。正所謂“稻中秕稃揚之使聚者謂之穩。”剛才我們講過,“爪”““工”“ヨ”表示一個人手中拿有一個工具幹活,這裏就是在“揚場”。“禾”就是指稻米,“心”表示內心的安寧。這個字和“隱”是同一類字。簡化字“稳”仿照草書改造。但是我們看看它右半邊仍然是急躁的“急”,急躁怎麼能安穩?太荒唐了。如此簡化漢字居然還能被我們認爲是一種進步。只能說簡化字對中國人毒害太大。

動(动)

形聲兼會意字。本義是用力把一個重物移動位置。簡化字是現代人改造。既不形聲也不會意。我之所以要說這個字,是因爲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認爲:“力,筋也。象人筋之形。”就是說“力”是指人手臂上的筋。也和手有關係。但是現代專家認爲“力”實際上是指一種農具,就像犁一樣。因爲耕地要用力,所以引申爲“力氣”。

所以大家想想,古人造字容易嗎?他們是隨隨便便幾年功夫就造成的嗎?爲什麼歷代王朝都不會輕易使用“俗體字”作爲“正體”,難道是如同很多人說的爲了壓迫人民嗎?難道是爲了搞文化專制嗎?這麼精妙而又容易理解,便於記憶的繁體漢字難道就不值得後人發揚光大嗎?請大家認真思考,簡化字究竟是進步還是倒退。

這兩回我們所說的手基本上都是指一隻手。但是兩只手在漢字當中會用什麼形式呈現呢?請看下回。

第十一回

人之軀體頭腦爲首峰之雲頂領峰爲頁

大型播客視頻系列節目《繁體字通俗演義》文字部分

(繁體字版)

大家之所以認爲繁體字“繁難”,其根本原因是我們并没有學過。這就好比没有學過英文的人當然覺得英文難。

————張北冥

注:以繁體字爲基準,括號中的爲今之簡化字。

本回我們來說說和人的頭部有關繫的漢字。

頁(页)

象形字。本義是頭,與“首”的形義相同。“首”與“頁”都是頭,只是強調的不同。“頁”既有人的頭,也有下半身的兩條腿;“首”專指頭,上面的兩點是人的髮髻。簡化字仿照草書改造,就看不出與“首”之間的聯系了。

頭(头)

形聲兼會意字。《說文解字》:“頭,首也。從頁,豆聲。”“頁”就是人的頭;“豆”我們以前講過表示圓形的器皿或者樂器,,也像人頭的形狀。簡化字就完全無法理解了。

懸(悬)

“懸”和“縣”(縣)的本義差不多,“懸”是“縣”的分化字。

“縣”(县)是會意字。由系,首(倒過來的變體)會意。表示把罪犯的頭用絲線倒掛起來以示眾。後引申爲“懸掛”。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魏風.伐檀》;“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意思是說,“你不去狩獵,爲何院子里掛滿了獾子?”“縣”在這裏就表示“懸掛”。很多老師都告訴學生這倆是通假字,但是爲什麽?不知道。學生們只好死記,所以學生們都特別討厭古文,尤其是什麼通假字。因此說呀,我們強調弘揚傳統文化,讓孩子們背古詩,背古文,還不如從最基礎的“繁體漢字”做起。

後來“縣”加心分化出另一個字“懸”(悬)表示“懸掛”,而“縣”(县)則用於行政區域,表示“郡縣”。那爲什麼“縣”字表示郡縣?它的字形和字義之間有甚聯繫?《段注》說:“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爲百縣,則系於國。”意思是說縣作爲行政區域,就好像腦袋一樣,懸掛在“國”這個更大的行政區域之中,是不可分割的。因此以“縣”來指代行政區劃。

類(类)

《說文解字》:“類,種類相似,唯犬爲甚。從犬,頪聲。”而“頪”又是什麼意思呢?“頪,難曉也。從頁,從米。”它是由米和頁組成。意思是難以分別。“頁“是頭,就是綱領,綱目,總署。而“米”表示白米繁多而且長得又像,難以分辨。再加上一個犬,古人認爲世界上犬類動物長的最相似,最難以分辨。所以整個一個“類”字的意思就是指許多相同或相似事物的綜合體。簡化字是拆了又拆。變成了“大米”。應該說,即使你非要簡化,改爲“頪”還能說出點道理,但是簡化爲“类”就完全沒法解釋了。尤其是“頁”字,它表示統領和總綱的意思,是“類”最關鍵的部分,絕對去不得。

嶺(岭)

形聲兼會意字。“嶺”原本寫作領袖的“領”。象徵拔地而起的山峰,含有“領袖”“領起”的意思。後人爲了區分。故添加山爲偏旁。簡化字是現代人改造,將頁去掉完全是沒有道理的。

說完了頭,我們再看看腦。

腦(脑)

繁體字腦的右半邊有一個“囟”(讀‘信’)字。“囟”是象形字,像人的腦蓋。中間的“乂”表示頭蓋骨之間結合處的條紋縫隙。大家可以去一些賣人體醫學模型的地方,觀察一下,人的頭骨是由一塊一塊骨頭接連起來的,接連的部分,是有裂紋的。說明古人觀察事物非常仔細。而“巛”則像人的毛髪。因此,整個右半部分就是一個完整的腦袋。簡化爲“脑”簡直是把人的腦袋砍開了,頭髪也拔了。真是酷刑啊。

惱(恼)

和“腦”相同,形容人生氣。

《說文解字》“巤,毛巤也。像髪在囟上及毛髪巤巤之形。”意思就是說,巤的本義有兩個:一,指長在腦門頂上的毛。因此邋,鬣這些字都是這個意思。二,由毛髪引申出“巤巤之形”。是指像頭上的毛髪一樣微微顫動的樣子。

“蠟”和“臘”都是以巤爲聲旁,今天我們把它們簡化成“蜡”和“腊”。實際上,這是兩類完全不同的字。

蠟:《廣韻》“蠟,蜜蠟。”意思是蜜蜂產生的一種油脂,可以用來作燃料。比如蠟燭。

蜡:讀“去”。《說文解字》“蜡,蠅蛆也。從虫,昔聲。”意思就是蒼蠅的幼蟲——蛆。

臘:《說文解字》“臘,冬至日後三戌,臘祭百神。”意思是冬至後的第三個戌日,就是祭祀諸神的日子。引申爲“臘月”。臘月吃的乾肉就是“臘肉”。

腊:讀“昔”,是指乾肉。

說到人的頭髮,我們來看看“長”字。

長(长)

象形字。由於甲骨文,金文,小篆寫法略有不同,因而解釋亦很多。但是現在普遍認爲“長”像人的長髮。因爲只有不斷在生長,才能變長。比如“髻”,“髯”這些字都含有一個“長”字,都和人的毛髮有關。簡化的“长”是模仿草書改造,意思就不好理解了。何況“長”本來就不複雜。

松和鬆

松:形聲字。松樹,松果

鬆:形聲字。本義是指像頭髮一樣散亂。引申爲鬆弛,鬆散。

須(须)和鬚

本爲同一個字“須”。《說文解字》:“須,面毛也,從頁,從彡(讀山)。”由“頁”和“彡”會意,就表示胡須。由於胡須要等待一定的時間才能長出來,所以引申爲等待的意思。如“必須”。但後來爲了和表示人面部毛髪的漢字的統一,便添加了“髟”(讀‘山’)。專用於胡“鬚”,而須則專用於“必須”等意思。

胡和鬍

本爲同一個字“胡”。《說文解字》:“胡,牛頷垂也。從肉,古聲。”本義是指牛頷下的垂肉。由於肉上多長有長毛,所以引申爲下巴以及面頰上的毛。古代中原人把西北少數民族稱爲“胡人”,正是因爲這些人都長有大鬍子。而從這些少數民族傳進來的一些樂器以及植物就被人稱爲“二胡”“胡桃”“胡椒”等等。後人爲了使這個意思表達的更清楚,又添加了“髟”強調毛髮之意。因此“胡”就專用於姓氏和西北少數民族的專稱,而“鬍”就特指人下巴以及面頰上的毛。

我們看,“鬚”“鬍”“髯”“髻”“髮”“鬢”“鬆”等等都是一類字,都表示人面部或頭部的毛髮。我們今天把其中的幾個字簡化爲“须”“胡”“发”“松”,怎麼就不把“髯”“髻”“鬢”簡化爲“冉”“吉”“宾”呢?顯然這種簡化方法是非常不科學,完全打亂漢字的基本規律和邏輯,學起來就會感到非常凌亂。

和頭部有關的繁體字我們就講到這裏,下一回我們來說人的眼睛。


第十二回

眼疾者故能通百事睛明者所以視萬物

大型播客視頻系列節目《繁體字通俗演義》文字部分

(繁體字版)

中國漢字演變的重點是形體改變,而非筆畫減少。

————張北冥

注:以繁體字爲基準,括號中的爲今之簡化字。

本回我們主要來學習一下和人的眼睛有關的繁體漢字。

見(见)

會意字。這個字沒什麼好說的。是人都明白,沒有“目”,是看不見任何東西的。我們以前已經多次講到過這個字了,本回就不再過多討論。簡化字是模仿草書改造的。

親(亲)

《說文解字》:“親,至也。從見,亲聲。”本義是感情深厚。這個字的形旁是見,表示經常相見。只有經常相見,才會覺得親。難怪有人指責簡化的“亲”是“亲而不見”。而且我們必須明白“亲”本寫作一個“辛”下面加一個“木”,後組合爲“亲”。本義是榛子,“榛”原來就寫作“亲”,所以不能以“亲”代“親”。

襯(衬)

會意兼形聲字。從衣,親聲。《玉篇。衣部》:“親,近身衣。”本義是近身衣,也就是內衣,是最親近人身體的衣服。因此要以“親”爲聲旁。簡化字是現代人改造的,完全無法理解。

下面這個字是“臣”。郭沫若先生在《甲骨文字研究》中指出,“臣”像一個人的眼豎起來。人的頭低下去時眼睛就會不由自主地向上豎着看,所以“臣”這個字就表示一個人俯身向下看,有些時候就表示人用眼睛看東西。引申爲低頭屈服,侍奉他人。比如戰敗后往往會說“俯首稱臣”。因此,繁體字中凡是有“臣”的漢字都和“看”有關。

監(监)

《說文解字》:“監,臨下也。”本義是一個女人對這一個盛滿水的器皿照自己的容貌,引申爲視察,監視,監督。簡化字仿照草書改造,就完全不明白意思了。

堅(坚)

形聲兼會意字。從土,臤(讀‘千’)聲。本義是剛硬的土地,引申爲堅固,牢固。“臤”的意思就是“堅固”。它從又,臣聲。簡化字是模仿草書改造,表意不明。

艦(舰)

形聲兼會意字。從舟,監聲。《說文解字》中沒有,可見是許慎之後才產生的字。“艦”最初寫作“檻”(槛),“檻”是會意字,右邊的“監”表示監視,本義是用木頭圍成柵欄,以監視和關押牲畜。引申爲關押人的籠子。早期的船,就是一塊木頭。隨着中國造船技術的發展,船體四周都建起了擋板,就好像柵欄一樣,防止人掉下去。因此人們就用“檻”字來表示建有擋板的船。後來以舟爲偏旁,改爲“艦”。簡化字是現代人改造的,完全無法理解。

臨(临)

按《說文解字》的解釋:“臨,監臨也。從臥,品聲。”由“臣”,“人”,“品”構成。“品”表示有很多東西。因此許慎認爲“臨”的本義就是向下俯視衆物。簡化仿照草書改造,其意完全不能體現。

還有一些字裏面有一個“罒”。就是把眼睛橫着放,也表示眼睛。

夢(梦)

形聲兼會意字。《說文解字》:“夢,不明也。從夕,瞢省聲。”“夢”與“瞢”的意思差不多,是同一類字。《說文解字》:“瞢,目不明也。”本義是人的眼睛昏花模糊。“懵懂”就包含這個意思。“夕”的本義是傍晚,它也是會意字,是“月”字去掉一橫,表示月亮隱隱約約要出來的時候,引申爲傍晚。所以說,別看這麼一個簡單字,我們古人造出它來也是動了很大腦筋的。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即使是再簡單的漢字,不明白字形和字義之間的聯繫,仍然會寫錯,用錯。我們很多小學生不就把“昔日”寫成“夕日”了嗎?昔日的“昔”和日子有關,所以是“日”嘛。你看,這兩個字你只要明白了字形與字義之間的聯繫,還會用錯嗎,還用死記硬背嗎?恰恰我們大量的簡化字把字形和字義的聯繫都割裂開了,實際上是加大了人們學習漢字的難度。話說回來,“夢”字這裏用“夕”,也表達了一種隱隱約約,昏昏沉沉的意思。將“瞢”“夕”二字結合就是“夢”,表示模糊不清的幻覺。簡化字上面改爲了樹林的林,是仿照草書改造的,根本就無法解釋了。

憲(宪)

會意字。《說文解字》:“憲,敏也。從心,從目,害省聲。”“害”是會意字,由“宀”,“口”,“丯”會意。“丯”表示割傷,“口”表示口角,“宀”表示屋子。所以“害”就是指人在家中發生爭執,引申爲損害。那麼“憲”在“害”的基礎上加了“目”和“心”表示用心用目,防止損害,這樣就可以使人變得聰明,敏捷,明智。後引申爲法則,所謂“憲法”就是最英明的真理。最值得大家遵守和效法的基本原則。現代人將其簡化爲“宪”,完全不可理解。

讀作“意”。《說文解字》:“目視也。從橫目,從羍。令吏將目捕罪人也。”本義是吏人帶領眼目去拘捕罪人。所謂眼目,就是指能夠尋找和辨認罪犯的人,和偵探差不多。所以有一個橫目,表示辨認之意。下面的“幸”字我們等一下就會講到。我們先來看看另一個跟橫目有關的漢字。

釋(释)

《說文解字》:“釋,解也。從釆,釆,取其分別物也,從睪聲。”本義是分辨。“睪”我們剛才已經講過了,就表示查找和辨別。那麼“釆”(請注意,‘釆’和‘采’是不一樣的,采是‘爪’和‘木’會意)。“釆”讀作“辨”,它是指動物走過之後留下的腳印,人們根據這些腳印來辨別動物,所以說“釆”的意思也是分辨。因此整個一個“釋”就表示分辨和區別事物,。簡化字硬是把最關鍵的“目”給挖了去了,沒了眼睛,如何去看?又如何去分辨和區別事物,更如何去解釋?

不過我們仍然有必要延伸一下,解釋究竟什麼是“幸”。

“幸”在小篆中寫作一個“夭”加一個“屰”。“屰”的意思是相反,“夭”就是夭折。那麼與“夭折”相反就是“不夭折”,按照許慎的說法,所謂“幸福”就是“不夭折”。當然這種說法也是有爭議的,今天我們就不展開討論了。楷書寫作“幸”。但是在小篆中還有另一個字,這個字與小篆當中的“幸”(讀‘孽’)有點類似,這個“幸”就像古代的手銬。改爲隸書楷書以後,就逐漸把兩個字混同爲“幸”了。因該說這是漢字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些訛變現象。不過這種訛變并不會造成混亂,因爲表示刑具的“幸”(讀‘孽’)一般不會單獨使用,都是作爲其它字的偏旁。如果單獨出現一個“幸”字就表示幸福的意思。因此我們來看一看下面這些字,都是和“幸”字相組合,所以這個“幸”就表示刑具。

報(报)

《說文解字》:“報,當罪人也。”本義是按照法律判決罪人。“幸”表示手銬,而右半部分就是“服”的早期寫法,就像一個人被別人用手(又)抓住讓其下跪,就是服罪。所以我們就可以明白所謂報應,報答,報仇是什麽意思了。簡化字仿照漢代草書改造。雖然報仇也要用手才能完成,但是它無法體現這個字中所包含的一種罪惡感和內疚感。包括“報答”也是因爲受人太多的恩惠,心理有一種內疚感,所以才要報答嘛。都是由判決罪人這個意思逐漸引申而來的。

執(执)

明白了什麼是“幸”,執也就很好理解了。本義是捉捕罪人。引申爲掌握。簡化字也是仿造草書改造的。

藝(艺)

《說文解字》中並無此字。顯然是許慎之後才有的。由“艸”,“執”,“云”會意。這個字原本就寫作“執”,表示人用手種植物。顯然這個“執”從字形來分析,無法表達人栽種植物,所以後來加了“艸”表示種植物。而“云”我們以前講過,作爲偏旁的時候表示“雲彩”的花紋,就如同我們的祥雲一樣。那麼整個一個“藝”就表示人栽培的植物細巧精美如同雲彩的花紋一樣美麗,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園藝。引申爲技巧,技能。形容一個人把某件東西做的非常美觀漂亮,這就是藝術。簡化字是現代人改造的,無法表現其意。

所以只要“幸”作爲其它字的一個部分的時候,都與“刑具”有關。還有一個與“幸”很像的漢字是“辛”。“辛”也是一種刑具,它就像匕首的樣子,上半部是柄,下半部是刃,是用來處罰犯人的。所以什麼是“辛苦”大家就能夠體會了。

闢 辟

兩個不同的字。

《說文解字》:“辟,法也。”“闢,開也。”

辟(讀‘必’)是會意字,由尸,口,辛會意。“辛”表示刑具,“口”就相當于斷頭臺,“尸”當然是人的屍體。“辟”的本義就是法律,罪刑。古代有一種叫“大辟”的酷刑,就是砍頭的意思。

闢(讀‘屁’)是形聲字。從門,辟聲。表示打開。比如“開闢”。

辦(办)

由“力”和兩個“辛”會意。這個字是由“辡”分化出來的。辛就是匕首,“辡”就是用兩個匕首分割東西,引申爲剖分,分析。所以“辨”的本義就是辨別。引申爲兩個人打官司。於是分化出“辦”,把中間的部分改爲力,意思是出力做事,專指辦事,而“辨”仍表示分辨。而且“辯”“瓣”等字也含有“分析”“剖分”的意思。這些字都是同一類字。至於簡化的“办”純粹是爲簡化而簡化,講不出什麼道理,還割裂了與上述這些字之間的聯繫。

辭(辞)

“辭,訟也。”左半部分與“亂”(乱)字相同。“爪”,“又”都表示手,中間的部分像一團亂絲線。因此左邊的部分表示整理,治理。“辭”本義是指打官司時的訴訟和口供。後引申爲話語,言辭。簡化後,字意不明確。

還是回到我們的中心話題“目”上。雖然我剛才說,“罒”表示人的眼睛。但是有一個問題我不得不說,在很多繁體漢字中,“罒”并非指眼睛,而是“网”的變體。小篆當中的网和我們今天簡化的“网”很像。後來“网”一般寫作“網”。而作爲部首的“网”卻被寫爲“罒”。

羅(罗)

《說文解字》:“羅,以絲罟鳥也。從罒,從維。”由“罒”和“維”會意,“維”是由“糸”和“隹”會意,意思是用繩子栓住鳥。“隹”就表示鳥,這個字我們后面有一專題會細講。整個一個“羅”的意思就是指用網子把鳥罩住。所謂“門可羅雀”正是此意。簡化字改爲“夕”,完全不可理解。

罷(罢)

由“罒”和“能”會意。按《說文解字》的說法:“罷,遣有罪也,從罒,能,言有賢能而入網,而貰遣之。”意思是說一個有才能的人犯了罪,但就是因爲他太有才了,所以網開一面不予追究,作罷。但是現代專家普遍認爲,“罷”的本義實際上是指人們用網子捕捉熊,因爲我在第三回講過,“能”就是“熊”。由於熊的力氣非常大,人們要想捕捉他,就必須用網子把熊困住,直到它精疲力盡爲止。所以在古文中,“罷”往往等同於“疲”,就是精疲力竭的意思。因爲熊力氣用盡,被人捕捉,所以引申爲完了,停止的意思。至於許慎的解釋則是引申義。但是不管怎樣解釋,都離不開“罷”的字形,反觀簡化的“罢”,模仿行書改造,根本無法體現原意了。

我曾經在第五回提到過“買賣”(买卖)二字的上半部分,當時我說要留到後面解釋,現在你就可以明白了吧。這兩個字都含有一個“罒”,就是指網子。

買(买)

《說文解字》“買,市也。從網,貝。《孟子》曰,‘登壟斷而網市利’。”意思是形容用錢來網羅物品,引申為購買。不過現代專家的解釋是,“買”就是用網子捉貝殼,引申爲購買。無論如何,仍然離不開這個“買”字的基本字形。

賣(卖)

賣早期上面是一個“出”,表示把東西賣出。但是後來逐漸寫作“士”,表意就不太明確了。既然這個字已經有一些訛變,現在就更沒有理由繼續訛變。不管怎麼說,“賣”還是保留了“買”這個關鍵部分,簡化字偏偏要把這個部分改掉,完全讓人無法理解。

也就是說,“罒”在很多繁體漢字當中是表示網子的意思。雖然從字形的角度來看,“罒”也確實有些像網子,但畢竟已經有一個表示橫目的“罒”了,這樣一來無疑給人們學習漢字帶來了一些麻煩。所以還是我的那句老話,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事物,繁體楷書如此,小篆金文甲骨文都有自身的缺點。既然繁體字有它的不足,我們現代人就應該去糾正這些錯誤,把漢字變得完美。然而我們卻走上了一條與之相反的道路,用簡化的方式把漢字改的更加混亂,更加沒道理,比如說這個“罒”和“橫目”在簡化字中糾正了嗎?不但沒有,我們很多人甚至還說“罒”是“四字頭”。你還能說簡化字是一種“進步”嗎?

下一回我們來說說與人的“口”有關的漢字。


第十三回

命運輪回養生喪死戰鼓哀號長歌當哭

大型播客視頻系列節目《繁體字通俗演義》文字部分

(繁體字版)

負責繁体中文申遗專案的“政務委員”曾志朗說,他曾在英國看到牛津大學的出版物,漢字是以繁體字書寫,令他非常感動,讓繁體字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是可以讓民眾感動的一件事。

————張北冥

注:以繁體字爲基準,括號中的爲今之簡化字。

本回我們主要所要學習的是和人的“口”有關的漢字。

號(号)

由号,虎會意。“号”爲會意字。像被拐棍痛打一樣哭喊,本義是痛哭。後加“虎”表示像老虎一樣高聲呼喊。因此後用“號”兼之,取代号。

嚴(严)

形聲兼會意字。《說文解字》:“嚴,教令急也。”本義是督教的命令緊急,不可違抗。所以這個字上面用了兩個口,表現緊急之程度。“厂”我們以前也多次提到過,表示山崖或石洞,在“厂”下加“敢”表示山崖險峻,不敢逾越。因此整個一個“嚴”就從字形當中體現出命令緊急,不可違抗之意。簡化後完全讓人無法理解。

單(单)

按《說文解字》的說法,認爲“單”的本義就是大聲,因爲“吅”(讀‘嘩’)是由個口會意,意思是大聲喧嘩。但是“單”下半部的解釋許慎只用了一個字——闕。表示他無法解釋,只能空着,等待後人幫他解決。因此現代專家接過許慎的大旗,通過對甲骨文的考證認爲“單”是一種打獵的工具。是在一個有枝杈的木棍兩端綁上兩個石頭作爲打獵的武器。中間的“田”原本可能是形容用繩子綁石頭的時候打成結的形狀,可是後來寫成了“田”,只能理解爲在田野中打獵了。因此我們看“戰”(战)的右半邊就是是“單”,就是指人和動物經行搏鬥。簡化字怎麼不按“套路”出牌,把右半邊簡化爲“单”,而非要簡化爲“占”呢?完全沒道理。還有一個字是“獸”,同樣是指人手持“單”這種武器,再領着一條犬去打獵,所以“獸”最早應該是個動詞,後引申爲被打獵的動物,就是“野獸”之意。所以我們再次強調,繁體漢字是有很強的邏輯性和規律性的,簡化字把這些規律和邏輯都打破了,這怎麼會簡便呢,這怎麼可能好學,怎麼可能好理解呢?

畢(毕)

也是指一種捕捉鳥獸的武器。《說文解字》:“畢,田網也。”這個字的本義是田獵中所使用的一種長柄網子,用於捕捉鳥獸。人们用這種網子把田野中的鳥獸捕完了,就引申爲完結,終結,沒有。簡化後的“毕”就無法解釋了。

與“單”同源的一個字是“干”,實際上“干”(gān)和“單”的意思是一樣的,也是指像“丫”一樣分叉的樹枝,用作一種武器。楷書寫作“干”。因此繁體字中,“干”表示武器。比如“大動干戈”“干擾”“干涉”都是與武器有關。也用於“天干地支”和姓氏。

乾(干)

讀(gān)形聲字,從“乙”,“倝”聲。形容缺乏水分,乾燥。“乙”就像是植物種子發的芽,因此,“乾”的最初意思是指植物向上生長,由於種子發芽需要消耗大量的水分,所以引申爲缺乏水分,乾燥。日文中的“乾”與繁體中文的“乾”意思一樣。“乾”(讀‘前’)用的很少,僅僅用於“乾坤”(乾隆皇帝的‘乾’也是來自‘乾坤’)。

幹(干)

讀(gàn)。形聲字。從“干”,本義是指築墻時起固定作用的木樁。引申爲“幹活”“才幹”“幹部”。包括《三國志通俗演義》中的“蒋干”也應該寫作“蔣幹”。

以上這幾個字再次說明了學習漢字千萬不能“一一對應”。這個問題我以前已經多次講過,這裏就不再重複了。

喪(丧)

繁體楷書當中的“喪”,從字形上非常容易理解,就是指人在啼哭,表示對死人的痛惜之情,和“哭”很接近。引申爲死亡。既然哭我們并沒有簡化,又何必要把“喪”簡化掉呢?簡化以後如何理解呢?

到這裏,和人體有關的繁體漢字我們就正式結束了。大家可以回憶一下,會意字部分的前十二回,每一回都是以人的某個部分爲核心來延伸的,包括頭,眼,耳,口,四肢,心臟,軀體等人體最重要的器官,可以說繁體字是源於生活,貼近生活的。那麼從下一講開始,我們就從人轉移到自然界,看看自然界萬物是如何反映到繁體字當中的。

第十四回

影單隻含情傷離別世無雙奪志嘆寂寞

大型播客視頻系列節目《繁體字通俗演義》文字部分

(繁體字版)

繁體漢字的字形和字義是緊密結合的,明白了字形之含義,字義也就豁然開朗了。

————張北冥

注:以繁體字爲基準,括號中的爲今之簡化字。

從本回開始,我們就走進廣闊的自然,來分析一下,自然界萬物是如何體現在繁體漢字當中的。我在整理《簡化字總表》一二表中大約五百個被簡化的漢字時,發現有一類漢字含有“隹”字,數量非常多。結果被簡化的五花八門,凌亂不堪。那麼本回我們就講一講和“隹”有關的漢字。

什麼是“隹”。這個字乍一看似乎很生疏,但我們可以觀察一下比如“集”“雀”中都有一個“隹”字。實際上“隹”就是“鳥”。它很像鳥類翅膀上的羽毛。所以我們以後再看到繁體字中帶“隹”的漢字,往往都和鳥類有關。

雙 (双)

《說文解字》:“雙,二枚也。從雔,又持之。”意思是手中持兩隻鳥。上半部“雔”(讀‘仇’)就是兩隻鳥的意思。下半部“又”是手。這就是“一雙”“一對”。有人認爲“又”不就是手嗎?那麼兩只手不就是“双”嗎?說到這個問題我不得不指出,由於簡化字濫用“又”字作爲很多漢字的簡體,導致了我們無法正確學習和記憶漢字。我們俗語中常說“樹上的鳥兒成雙對,夫妻雙雙把家還”,“江天漠漠鳥雙去”“比翼雙飛”等等,都是由鳥類成雙成對而來的,可見中國人正是由鳥類成對的樣子才延伸出“雙”的諸多意思。“兩只手”的“双”能表達出這些信息嗎?硬把“成雙成對”拆的“勞燕紛飛”,豈不令人痛惜?當然即使大家不能理解這些文化層面的東西,那麼從實用的角度來講,只要你明白了“雙”,那麼另一個字“隻”就非常好記了。

隻和只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字。

“隻”讀“之”音。《說文解字》:“隻,鳥一枚也。從又持。持一曰隻,兩曰雙。”本義是手上握有一隻鳥。用做數量單位,表示一個,一隻,兩隻。你看,兩隻鳥就是“雙”,表達了一種相伴,相隨的溫情;一隻鳥就是“隻”,正所謂“形單影隻”“隻身一人”體現了一種孤單,孤獨的寂寞。從這裏我們就可以感覺出學了繁體漢字能夠極大地方便人們理解很多詞語,成語,典故。有時候你可能并不明這個成語的意思,但是通過觀察成語當中的漢字字形,就能夠猜出它的大致意思。繁體字才是正真有利於大家學習中文。所以請大家看“隻身”這個詞語,假如你不知道這個詞語的意思,但是因爲我剛才講過,“隻”從字形上就能表達是手中握有一隻鳥,引申爲“一個”之意。那麼你肯定能猜出“隻身”應該是指“一個人“的意思。但是如果按我們現在簡化字的寫法“只身”,你絕對猜不出它是什麼意思,只能通過老師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強迫學生“承認”“只”就表示“一個”的意思,你才能明白什麼是“只身”。但事實上,隻和只是完全不同的字,毫不相干。

“只”讀“止”音。《說文解字》:“只,語已詞也。從口,象氣下引之形”本義是形容人說話時的口中吐出的氣息,用作語氣停頓的虛詞。比如只好,只能,只要等等。和表示“一個”之意的“隻”完全不同。因此大家看,繁體漢字的字形和字義是緊密結合的,豈能容簡化字隨意亂改?

躍(跃)

《說文解字》:“躍,迅也。從足,翟聲。”本義是跳起。飛躍。“翟”是由“隹”和“羽”會意。本義指長尾錦雞的尾羽高高翹起的樣子。因此,“躍”的意思就非常容易理解了。簡化字是現代人改造。既不形聲更不會意,只能死記。

“羽”像鳥類翅膀上的羽毛,因此帶“羽”的漢字也大都與鳥類有關。

習(习)

《說文解字》:“習,數飛也。從羽,從白(自)。”本義是鳥兒頻頻學習飛翔。之後便引申爲學習,練習。所以“習”字上的“羽”十分重要。“白”原本寫作“日”,意思是鳥兒在太陽下練習飛翔,後來後訛爲“白”。按照通俗的理解就成了白天在太陽下飛翔。當然如果要準確的來講述,此“白”非彼“白”,它實際上是“自”的另一種寫法,它和表示“白天”的“白”是不一樣的。這個問題我們以後會細講。也就是說,“習”如果準確來解釋應該是“鳥兒自己學習飛翔”。不管怎麼說,我們今天簡化的“习”是現代人改造,明明是表示鳥的一隻翅膀,憑什麽就表示學習?鳥用一隻翅膀就能飛?如果這樣說,“羽”也表示學習了?完全是毫無邏輯。

進(进)

會意字,由“辶”,“隹”會意。像鳥飛昇前進的樣子。本義是像鳥一樣向上或向前移動。簡化是現代人改造的,改爲“井”,難道是一路上都布滿了陷阱?這還讓人如何前進?

離(离)

今天我們用作簡化字的“离”和“禽”是同一類字,是指用來捉鳥的網子。所謂“家禽”就是把鳥養在網子,籠子中。那麼繁體楷書當中的“離”實際上就是指一種鳥被人用網子捕捉。《說文解字》:“離,離黃,倉庚也。從隹,離聲。”這種鳥就是“黃鸝”,也叫“黃鶯”。黃鶯被人用網子捕獲,由它的情感引申爲憂愁,分散,分離之意。從這個“離”字中,我們就可以深刻體會出,中國人對鳥類有一種特殊的感情,認爲世間的生物都是通人性,有靈性的。古人由黃鸝(離)被人捕捉之後所表現出來的傷感之情聯想到人,用這個“離”來表達人類的情感。什麼叫人與自然的和諧,這個字就告訴了我們一切。

懼(惧)

形聲兼會意字。《說文解字》:“懼,恐也。從心,瞿聲。”“瞿,鷹隼之視也。”“瞿”上面的雙目表示左看右看驚恐不安的樣子。“瞿”則表示鷹隼之類的鳥驚視的樣子。引申爲驚恐,害怕。後加上一個“忄”造出“懼”字,以強調內心的恐懼。簡化的“惧”改爲了工具的具,完全不可理解。

確(确)

兩個不同字。“確”的原字是省掉“石”的右半邊。讀作“胡”,由“冖”和“隹”會意。“高至也。從上欲出。”表示鳥兒已經飛的很高了,幾乎要飛出天外。引申爲達到極限,到達極點之意。後加“石”仍含有此意,比如確切。而“确”是形聲字,《說文解字》:“确,磐石也,從石,角(讀‘學’)聲。”本義是堅硬的石頭。也引申爲堅實,非常之意。顯然“確”字既有石頭堅固之意,也有極限之意。故多以“確”爲正體。

準(准)

形聲兼會意字。“準,平也。從水,隼聲。”本義是水準,均等。“氵”表示象水一樣平。“隼”是一種像鷹一樣的鳥,古代的獵人讓這種鷹水平站在自己的小臂上,可以用它來幫人們打獵。“十”的本義是一種標尺,引申爲水平,準則。所以說整個一個“準”字就表達了一種像水和隼一樣平穩。引申爲水平,均等,衡量事物的法度之義。簡化字除了無法解釋以外,它的一個非常大的硬傷就是它以“冫”爲偏旁,有關“氵”和“冫”這兩個偏旁我在後面的一回將詳細講述。

奪(夺)

《說文解字》“奪,手持隹失之也”本義是手中(寸)的鳥(隹)展翅飛走(大)了。引申爲“失去”。正所謂“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百畝之田,勿奪其時”。當中的“奪”都是“失去”的意思。“奪目”也正是形容光芒過於耀眼導致人眼失去視力的意思。因此我們又一次證明了,學習繁體字,可以使我們通過字形明白一個字的本義,而懂得了本義,與之相關的詞語,成語以及古文我們就能夠很容易理解了。簡化爲“夺”,就是“大手”的意思了,如何解釋呢?

不過我們一般用的最多的意思就是所謂“爭奪”“奪取”這類意思。其實,爭奪的“奪”最早寫作“敓”,是個形聲字。後來這個字不用了,被“奪”代替。按理說,這個“敓”有十一畫,而“奪”有十四畫,卻兼并了那個筆畫少的。我個人確實沒有找到古人以“奪”代“敓”的原因,希望更高明的朋友若知道原因,可以告知與我,愿聽教誨。

奮(奋)

會意字。與“奪”相似。由“隹”“大”和“田”會意。表示鳥從田野中飛騰而起。引申爲努力,奮起,奮勇。簡化爲“大”和“田”的“奋”如何理解?

雜(杂)

《說文解字》:“雜,五彩相會。從衣,集聲。”是由“集”和“衣”的變體組合而成。本義是製作衣服時各種顏色相集合。引申爲混合,進而引申爲雜亂。簡化爲“杂”完全不可理解。

顧(顾)

《說文解字》:“顧,還視也,從頁,雇聲。”本義是回頭而視。“雇”也是會意字,《說文解字》:“雇,九雇,農桑候鳥,扈民不淫者也。從隹,戶聲。”“雇”是一種候鳥,這種鳥在秋天時要飛到南方過冬,春天人們要耕種的時節飛回來,人們一看到這種鳥就知道要開始耕種了。估計這種鳥很有可能就是杜鵑,俗稱布穀鳥。候鳥本來就有回顧的意思,它促使人去耕作也含有回顧農田的意思。因此“顧”這個字的意思就很清楚了。簡化爲“顾”,完全無法解釋。

應(应)

會意字。與“鷹”是同一類字。上半部像幫人捕魚的魚鷹,也有人認爲就是獵鷹。古人打獵或捕魚的時候往往會命令鷹去幫人捕捉體型較小的獵物帶回來。加心,表示鷹聽從人的意願,心領神會。引申爲應該,應當,答應。簡化字模仿草書改造,完全無法解釋。

舊(旧)

形聲字。從萑,臼聲。“萑”(讀‘還’)的本義就是貓頭鷹。因爲貓頭鷹的眼睛上方有兩道像眉毛一樣的角毛,非常可怕。因此人們對這個部分印象非常深刻,故在“隹”上加“艹”(眉毛),表示長有角毛的貓頭鷹。由於貓頭鷹經常入侵其它鳥類的巢穴盜取幼鳥,所以加上“臼”表義兼表聲。傳說古人用貓頭鷹捕捉飛鳥,貓頭鷹是獵人手中原先就有的鳥,被稱爲舊鳥,被貓頭鷹捕捉來的就成為新鳥。後“舊”逐漸引申爲新舊的“舊”。

護(护)

《說文解字》:“護,救視也。從言,蒦聲。”本義爲監視,監督。引申爲保護,使其不受傷害。右邊的“蒦”(讀‘或’)也是會意字。從“萑”,“又”會意。《說文解字》認爲,“又”(手)持“萑”表示法度和準則。徐鉉在注釋中說,“又”(手)持“萑”即手持貓頭鷹度人的禍福。所以“護”以“蒦”爲聲旁,含有用言辭監視保護之意。

獲(获)

《說文解字》:“獵所獲也。從犬,蒦聲。”本義是捕捉到的禽獸。“犭”和“蒦”表示手持貓頭鷹和狗去捕捉獵物,也有認爲“蒦”是指捕捉到了一隻貓頭鷹。簡化後的获,意思就難以解釋了。一個“艹”下面兩條狗,這如何解釋呢?

觀(观)

形聲字。從見,雚聲。本義是仔細看。“雚”(讀‘貫’)是個會意字。“雚”的上半部表示角毛,中間是兩個明亮的大眼睛,下面的“隹”講過很多次,表示鳥。仍然是指貓頭鷹,因爲貓頭鷹視力極佳,在夜裏能夠很清楚的看見物體。而且甲骨文,金文中的觀就用“雚”來表示。可見我們的古人非常渴望視力能夠貓頭鷹一樣。後加“見”強調用眼睛觀察事物。

另外還有很多字,比如歡(欢),勸(劝),權(权),鸛(鹳),獾,罐,灌等字都是以“雚”爲聲旁,有些也兼表意。你既然把歡,勸,權的聲旁簡化爲“又”,怎麼不把獾,罐,灌,鸛也簡化爲“又”呢?簡化字顯然一點科學性都不講。

不過在這裏我仍然要提醒大家,爲什麼剛才我說“艹”表示眉毛呢。因爲早期的繁體楷書,“艹”和“卝”是有區別的。“艹”是由“艸”演變而來的,表示草。而“卝”本義是指羊的兩隻角,由於眉毛很像兩隻角的樣子。後引申爲面部的兩道眉毛。因此說“萑”嚴格來講,應該是以“卝”爲部首,而非“艹”。但是畢竟這兩個部首太像了,所以很多時候“卝”就被連起來寫成了“艹”。不過有些繁體字的書籍當中,仍然把“卝”和“艹”區分的很嚴格,把表示貓頭鷹的“萑”寫爲“雈”。

蘭(蘭)

“蘭”上面就是“草字頭”,形聲字,從“艸”,“闌”聲。因爲“蘭”是一種香草的名字,以此爲名的如“蘭花”、“木蘭”等皆有香草的清新之意。若將其改爲簡體的“兰”,就無法明白“蘭”字所蘊涵的美意。簡化的“兰”仿照草書改造,但它實際上是“藍”(蓝)的簡寫體,表示一種顏色,和“蘭花”毫無關係。而像柵欄的“欄”(栏),以及阻攔的“攔”(拦)就必須以“闌”爲聲旁,因爲我們以前講過,“柬”由“囗”和“木”會意,表示把木條用繩子分別捆綁起來。而“闌”就是指在門前插上一根根木條阻攔敵人進攻。比如古代的軍營前面,以及鄉下農舍的四周都會插上“柬”。

言歸正傳。本回我們主要講了和“隹”有關的漢字。“隹”表示鳥,帶“隹”的繁體字往往也和鳥有關。通過本回的繁體字漢字,我們也發現中國人一個非常喜愛鳥的民族,中國的花鳥畫聞名世界,老北京人喜愛養鳥,就連我們的漢字(繁體)也包含有鳥的元素。而且,我們由鳥類的情感(離),鳥類的行爲(觀),鳥類的動作(奮)聯想到人,把它融於繁體漢字之中,用來表達人類的情感,行爲,動作等等。我們都說中國人最崇尚“天人合一”,如果你不能理解,就請認真的體會一下今天我們所講的這些繁體字吧。但是,簡化字把可愛的鳥兒們統統扼殺了,很多都改爲“又”,不僅僅是對漢字文化的踐踏,更重要的是無法讓人們正確理解和記憶漢字,在事實上加大了人們學習漢字的困難。

下一回,我們說另外一種動物,這種動物在繁體漢字中出現的頻率也非常高,而且也是中國人非常崇拜的一種動物。
第十五回

衝冠怒桀驁爲佳麗逍遙游灑脫卻紅塵

大型播客視頻系列節目《繁體字通俗演義》文字部分

(繁體字版)

繁體漢字是中國各種字體之集大成者。

————張北冥

注:以繁體字爲基準,括號中的爲今之簡化字。

上一回我們說,中國人是一個喜歡鳥的民族。不過中國人也是一個非常喜歡鹿的民族。比方說在中國傳統民俗中,“鹿”與“祿”諧音。很多人屋子裏刻上鹿的圖案,象徵“利祿”。南極仙翁(壽星)的坐騎也是一隻梅花鹿。還有“麒麟”二字,都是以“鹿”爲形旁,也就意味着有“百獸之長”之美譽的麒麟也是一種鹿。許多考古學家以及古生物學家推測,麒麟很可能就是以遠古時期的某種大型的鹿科動物爲原型創造出來的,這種鹿類似我們熟悉的《九色鹿》中的那種“神鹿”(也有人認爲就是長頸鹿)。其實不僅僅是中國,像日本以及歐洲在原始社會時期都有過鹿神崇拜。如果大家對宮崎駿的動畫片比較熟悉,就會發現“鹿神”出現的頻率非常高。日本戰國時期,很多將領也喜歡在頭盔上插鹿角來震懾敵人。可見,“鹿”在中國人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心中都有着極高的地位。也就是說,我們很多神話傳說當中的“神獸”都不是我們通常認爲的是古人編造出來的,是根本不存在的。非也。比如,很多學者認爲“龍”的原型就是一種巨型鰐魚,《周處除三害》這個故事中的“蛟龍”就是鰐魚。還有九頭鳥(九頭蟲),不少人聲稱在神農架地區就看見過九頭鳥。它的脖子上長着一圈像頭一樣的羽毛,是一種猛禽。還有大鵬,以前沒有人相信世界上會有這麼大的鳥,但是科學家在南美洲地區就發現一種巨型老鷹的化石,雙翅展開大約六米,像一架小飛機一樣。因此說這些神話當中的神獸,也并非憑空捏造,還是有原型的。說了這麼多之後,我們要明白一點,正因爲中國人也有鹿神崇拜,因此在繁體漢字中,帶“鹿”的漢字往往都是一個褒義詞,都象徵美好。

麗(丽)

《說文解字》:“麗,旅(侶)行也。鹿之性見食急,則必旅(侶)行。本義是兩隻鹿結伴而行,帶有一種成雙成對的曖昧意味。引申爲成雙成對,美好,美麗之意。後來“成雙成對”這個意思用“儷”(俪)來表示。“麗”就只表示美麗了。有專家考證出簡化的“丽”在戰國時期有類似這樣的字,可能是表示長頸鹿的長脖子。但是正因爲這個“丽”字無法明確表達出“鹿”的含義,所以被廢除了,沒有再繼續使用。

灑(洒),曬(晒)等字都是以“麗”爲聲旁。灑和洒是不一樣的字。“灑”表示灑水,瀟灑。而“洒”是形聲字,讀“洗”音。《說文解字》:“洒,滌也。從水,西聲。”本義就是洗滌,是“洗”的早期寫法。因爲“西”表示竹筐子,加“氵”表示在竹筐裏洗東西。後被“洗”字代替。

慶(庆)

按照《說文解字》的解釋:“慶,行賀人也。從心,從夂,吉禮以鹿皮爲贄,故從鹿省。”由“鹿”的上半部和“愛”的下半部組合而成。本義是以鹿皮爲禮物去祝賀別人。簡化字是仿照草書改造,其義完全不能解釋。

塵(尘)

會意字。由“鹿”和“土”會意。本義是一群鹿跑過後揚起的煙灰。引申爲灰塵。通常大家都認爲,簡化的“尘”非常成功,因爲“小”“土”不就是灰塵嗎?的確,這種解釋不錯。但是,今天,我斗膽想對這個簡化的“尘”發起挑戰。我個人認爲,漢字(繁體)的本質雖然是符號,但它已經遠遠超過了符號,每一個漢字都包含中國人對世間萬物的感知和認知,這才成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從社會文化的層面來看,“尘”遠不如“塵”。因爲從字形上來分析,“塵”所表達的意思和“尘”是不一樣的。首先我們來看,“塵”與“尘”都強調了“土”。“塵”是指鹿跑動後,揚起的煙霧,強調的是塵土飛揚的那種狀態和景象。而“尘”強調的是細小的“土”,是靜態的。明白了這一點,有何意義?因爲,在中過文化中,“塵”僅僅指灰塵嗎?所謂“人間紅塵”“看破紅塵”“風塵碌碌”中的這個“塵”難道用“細小的土”就可以解釋嗎?“紅塵”一詞出自班固的《西都賦》:“闐(田)城溢郭,旁流百塵,紅塵四合,煙雲相連。”實際上他就是把鹿換成了人,強調由一群群人以及車馬走過之後,塵土飛揚的那種狀態和景象,把整個城市都籠罩住了,與“塵”這個字的本義完全一致。“紅”字則是強調燈紅酒綠的城市以及夕陽將煙霧映成了紅色。因此“紅塵”就是人間繁華的代名詞。明白了“塵”的本義,當我們登上北京或者上海的電視塔,俯瞰整個都市,真的就是被這座城市中所有活動的物體所揚起的煙霧所籠罩,這就是所謂的人間繁華。還有,我們的成語中有“風塵僕僕”“風塵碌碌”就更是形容人們在行走奔跑中揚起的煙霧,表示人的勞苦奔波。而絕不是說,人滿臉都是“小土”。通過這麼多例子,我們可以總結一下,繁體的“塵”所表現的是群鹿奔跑之時煙霧飛揚動態景象,由這種景象,引發出中國人對人生,對社會的無限感悟。這些詞語以及成語所表達的情感絕不是一個“小土尘”所能達到的。因此,爲什麼說繁體漢字是中國文化的根,爲什麼說要想正真學好漢語,繁體字必須學。道理也就在此。

下一回我們繼續來講一種動物,這種動物非常有意思,它是世間所有動物的統稱。這就是“蟲”。
第十六回

普天之下聖人爲长長百蟲之中春蠶爲甚

大型播客視頻系列節目《繁體字通俗演義》文字部分

(繁體字版)

漢字并非純粹的語言符號,它早已超越了“符號”的層面。

————張北冥

注:以繁體字爲基準,括弧中的爲今之簡化字。

這一回,我們來講和“蟲”有關的繁體漢字。

蟲(虫)

在中國文化中,“蟲”是對普天之下所有的動物(包括人)的通稱。單獨的一個“虫”(讀‘悔’)《說文解字》:“虫,一名蝮,博三寸,首大如擘指。象其臥形。”本義是像一條蝮蛇盤臥的樣子。并不單獨使用,只作爲偏旁部首。中國人以三爲多,故而以三“虫”表示所有的動物。古人把天下所有的動物分爲“羽”“毛”“甲”“鱗”“倮”五類。“有羽之蟲三百六十,而鳳凰爲之長;有毛之蟲三百六十,而麒麟爲之長;有甲之蟲三百六十,而神龜爲之長;有鱗之蟲三百六十,而蛟龍爲之長;倮之蟲三百六十,而聖人爲之長。”所以《水滸傳》中老虎俗稱爲“大蟲”。是指非常兇猛的毛蟲。而我們經常說的“懶蟲”“糊涂蟲”這個“蟲”就指代人。還有我們所說的“爬蟲”也是對以”匍匐爬行爲主要運動方式”這類動物的通稱。而所謂的“昆蟲”它的本義是“種類最多的動物”。“昆”的意思就是數量極多或體積龐大。因爲“昆蟲”的確是所有“蟲”中種類和數量最多的。繁體漢字當中,“虫”一般用作偏旁,表示“動物”之意。

觸 (触)

形聲字,從“角”“蜀”聲。本義是用角抵觸。“蜀”這個字是會意字,它是“葵中蠶也,從虫,上目像蜀頭形,中像其身蜎蜎。”是指蛾,蝶的幼蟲。上面的橫目表示頭,當然有人說就是“目”,因爲這些幼蟲的頭部後面大都有一個像眼睛一樣的斑紋,用來嚇唬天敵。中間的“勹”像其彎曲的身子,說明它是一拱一拱的爬行。我們把四川稱爲“蜀”,正是因爲四川蠶絲製品比較發達,古時也稱四川爲“蠶叢國”。李白《蜀道難》:“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三國時期,吳國人也經常諷刺蜀漢人是蟲子,理由也就在此。獨(独),燭(烛),濁(浊)等字也都是以“蜀”爲聲旁。

屬(属)

《說文解字》:“屬,連也。從尾,蜀聲。”要講清楚這個字,首先要弄懂它上半部的是什麼意思。“屬”的上半部分是“尾”的變體。意思是像“尾”一樣連在身體體後。“蜀”是指毛毛蟲,因爲動物的尾巴也像毛毛蟲一樣。而且許多毛蟲都有一個特點,就是領頭的毛蟲會分泌一種液體,後面的毛蟲就順着這種液體連成一條隊。有科學家將這種液體畫成一個圈,結果毛蟲們就繞着這個圈一直打轉。所以“屬”要以“蜀”作爲聲旁,兼表意。簡單來說“屬”就表示相連,連續的意思。引申爲從屬。簡化後的“属”既不形聲,也不會意,完全不明白意思。

蠶(蚕)

形聲兼會意字。下半部分的兩個虫讀“昆”,表示昆蟲。上半部分乍一看可能覺得很複雜。可是有一個字大家一定認識,那就是《紅樓夢》中的“玉帶林中掛,金簪雪裏埋。”這個“簪”字的下半部恰好和“蠶”的上半部是一樣的。所以我們就先來解釋一下“朁”字。這個字上面是兩個“兂”,表示婦女的頭髮上插兩根竹簽子,下半部的“日”表示頭部。由於簪子的一部分是插在頭髮裏的,換句話說,簪子的一部分是藏在人的頭髮裏面的。故“朁”就引申爲潛藏的意思。因此,帶“朁”的漢字都含有隱藏的意思。比如說“潛”(潜),這個字的聲旁就是“朁”,就表示潛藏的意思。所以說,“蠶”這種動物在羽化爲蛾,蝶之前要吐絲結繭的,要把自己藏在繭裏面,就表達了一種隱藏的意思。所以要以“朁”爲聲旁。有人說簡化的“蚕”造的好,可我實在看不出這個字好在那裏,難道天上飛的蟲就是蠶?用這個字表示“蛾”倒還勉強說的過去。

繭(茧)

這個字表示一隻蟲字在吐絲做成一個囊狀物把自己包起來。很好理解。簡化的是從原字中摳下來組合而成。有些人說,“草”中“虫”,如何理解?怎麼就是“蠶繭”?

爾(尔)

象形字。“爾”像蠶正在吐絲結繭,因為蠶剛吐絲時絲很少,所以看上去像籬笆一樣,一格一格的。能透過它看見裏面的蠶。引申爲稀疏而明朗。後來借這個字表示代詞,助詞。

蝦(虾)

這個字原本讀“蛤”音。《說文解字》:“蝦,蝦蟆也。從虫,叚聲。”本義就是蛤蟆。是青蛙和蟾蜍的統稱。蛤蟆的背上有許多黑點,就好像瑕疵一樣,因此從“叚”。今天我們仍然能在很多書籍當中看到“蝦(虾)蟆”這個詞語。就表示蛤蟆。後來“蝦”被借用來表示龍蝦之類的節肢動物,讀“瞎”音。

還有一個字的簡化和“蝦”有些類似,我們順便來說一說。

嚇(吓)

最早讀“賀”音,後來改爲“下”音。《說文解字》:“嚇,以口拒人謂之嚇。”本義是怒斥,拒絕。引申為憤怒或威脅他人。“赫”《說文解字》:“赫,火赤貌。從二赤。”本義就是火紅的樣子,引申為憤怒,威脅。“赫”曾今就是“嚇”的通假字。就表示威嚇發怒。所以“嚇”要以“赫”爲聲旁。

有關“蟲”的話題我們就講到這裏。大家看,三個“虫”就是“蟲”。泛指天下所以的動物。說明中國人以三爲多。下一回我們就來說說被簡化的繁體漢字中的“三多”漢字。


第十七回

以三爲眾譬如參商憑日作據形容東西

大型播客視頻系列節目《繁體字通俗演義》文字部分

(繁體字版)

甲骨文,金文,小篆并非“漢字”,而是漢字的雛形。

————張北冥

注:以繁體字爲基準,括弧中的爲今之簡化字。

上回說,中國人以“三”爲多。在繁體漢字當中還有很多漢字都體現了這一特點。

轟(轰)

《說文解字》:“轟,群車聲也。從三車。”表示像很多車同時進行時發出的聲音一樣巨大。簡化字仿照草書改造,完全無法表現出車輛奔馳時的轟鳴和壯觀。

聶(聂)

《說文解字》:“聶,附耳私小語也。從三耳”。本義就是說悄悄話,由三個耳會意。這個字非常形象,因爲說悄悄話時,言者要用兩只耳朵判斷自己的聲音是不是夠低且又能讓對方聽的見。而聽著往往用一耳朵湊近了去聽。因此,上面的耳代表聽者,下面的雙耳代表言者。簡化字又改成了“又”,真不知道爲什麼簡化字那麼喜歡“又”字。

協(协)

《說文解字》:“協,眾之同和也。從劦,從十。”“十”是象形字。實際上是一種標尺,上面有刻度。後借用來表示數字“十”。“劦”這個字我不說大家都能明白——眾人拾柴火焰高嘛。整個一個“協”就是說很多人(劦)在統一的指揮之下(十)共同出力,勁往一處使。不知道大家學了這個字之後作何感想。當大家在世界杯賽場上看見韓國,日本的觀眾們步調一致,頑強不屈的吶喊助威之時,心中有些不服更帶有三分慚愧。爲什麼我們中國人非要到大難臨頭之時才想到“齊心協力”?看看簡化的“协”吧,簡直就是個人主義,如何體現所謂的“和諧社會”?很多時候,我們真的不需要講很多的大道理來灌輸什麼思想道德,僅僅只需要把繁體字往上一擺,相信它的教化功能是非常強大的,它對人心靈的觸動是非常深刻的,能夠讓人發自內心的去感悟做人的哲理。很多人都說繁體字是國粹,濃縮了中國文化的精華。以前總有人不服,說什麼繁體字太深奧了,太難學了。請大家最後再看一眼繁體字“協”,想一想它所要傳達出的“教育”意義,是不是非常直觀,非常易懂呢?

脅(胁)

與協相似。《說文解字》:“脅,兩膀也。從肉,劦聲。”本義是腋下至腰兩臂所夾的部分。引申為脅迫,威脅。現代人仿照“協”將其簡化爲“胁”,既不形聲也不會意。

參(参)

讀“申”音。本義是指天上的二十八星宿之一“參宿”。它由三顆星星組成。“參”的上半部分就是形容三顆星星。“大”就是指人,“彡”是形容星星發出的光芒。因此“參”就是指一個人抬頭觀察“參宿”的三顆星星,引申爲“三個”。還有一個字是“叄”(叁),就是由“參”分化出來的,作爲“三”的大寫(注意,“叄”并非“三”的繁體字),專指“三個”。中國人對“三”這個數字有特殊的感情,什麼都要湊成三才算完整。所以,拉來一個人湊成三,就是我們常說的“參加”之意。簡化字仿照行書改造爲“参”,只剩一顆星星,意思就完全難以理解。

堯(尧)

形聲兼會意字。《說文解字》:“堯,高也。從垚在兀上,高遠也。”上部的三個土組成的垚(讀‘遙’)就是一個象形字,表示高高堆起的土,下半部的“兀”表示高遠的之意。但現代學者認為,許慎之說是引申義。“堯”的本義是指燒制陶器的窑,與“陶”是同源。由於它外形像一個土丘,故而引申為高大的土堆。《夏書》:“陶丘有堯城,堯嘗所居,故堯號陶唐氏。”古代的聖人“堯”被稱爲“陶唐氏”,是因爲他居住在陶丘的堯城。可見“堯”確實和陶器有關。簡化字是仿照草書改造的,又不按套路出牌,你不是嫌三個土太複雜嗎,那你簡化成一個土不就得了嗎?哎,他老人家非要簡化成“戈”,那位聖人“尧”豈不是成了好戰分子了?所以簡化真是一個字——雷。

區(区)

原本讀“歐”音。《說文解字》:“區,踦區,藏匿也。從品在匚中。品,重也。”本義是收藏隱匿。由“品”(很多物品)在“匚”(讀‘方’,表示一個匣子)中會意。後來讀“曲”音。由藏匿引申爲居住的地方和疆域範圍。所謂“山區”就是說,很多事物(品)都聚集定居(匚)在山地。簡化後,意思就完全不明晰了。

說道匚,我們順便來說一下櫃子。

櫃和柜

櫃和柜是完全不一樣的字。

“櫃”,形聲兼會意字。從“木”,“匱”聲。“櫃”原寫作“匱”,由匚(匣子)和貴(珍貴物品)會意。表示“挾藏”之意。因此用木頭做的“匱”就是“櫃子”。

“柜”是形聲字,讀作“舉”。是指一種樹的名字。和“櫃”是完全不同的字。而且以“巨”爲聲旁的漢字一般都讀“巨”音,比如“距”,“拒”,“矩”等等。

匯(汇)

《說文解字》:“匯,器也。從匚,淮聲。”本義就是櫃子,與“櫃”意思相同,後專用來形容像河流一樣會合在一起。

“三多”繁體漢字我們就講這麼多。大家看,這些繁體漢字儘管筆畫多,但是非常好理解,也非常容易記憶。可是簡化以後,完全走了樣,根本無法理解,只能強行記憶。

到此爲止,和自然界中的動物有關的繁體漢字我們就全部結束了。下面我們就看看自然界中的其它事物是如何在繁體漢字中體現的。今天先以自然界中的兩大方位“東西”開頭。

東(东)

現在對這個“東”字有三種解釋。

第一種:是流傳最廣,影響最大,也是最容易理解的說法。《說文解字》“東,動也。從木。官溥說‘從日在木中’。”傳統的觀點認爲“東”是由“日”和“木”會意,所謂“日在木中”意思是太陽正在順着樹木向上昇起,是一種動勢。《說文解字》中還有兩個字:一個是“杲”(讀‘搞’),“杲,明也,從日在木上。”意思是太陽已經升起,世界一片光明;還有一個是“杳”(讀‘咬’),“杳,冥也,從日在木下。”意思是太陽已經落下,世界一片黑暗。所以我們就知道什麼是“杳無音訊”了吧,就能很容易區分“杳”和“紛至沓來”的“沓”之不同了。“沓”由“水”和“曰”會意,指人說話(曰)像流水(水)一樣滔滔不絕,引申爲絡繹不絕。所以我再次強調,學漢字千萬要明白字形的含義,決不可死記死學。回到“東”上。“日在木中”之“木”,古代傳說日出之處有棵大樹名曰“扶桑”,太陽就是從扶桑樹昇起的。比方說《三國志通俗演義》最後一回的最後部分有一篇古風,第一句就是“高祖提劍入咸陽,炎炎紅日昇扶桑”。所以“日”從“木”中昇起的地方就是“東”方。

第二種:是現代一些文字專家通過對甲骨文的考證而提出的新說法。認爲“東”像一個大袋子,上面用棍子穿着,是用來搬運物品的,也全新解釋了《說文解字》中“東,動也。”這句話。後來借搬運的意思表示運動的方向——東方。

第三種:也是現代一些文字專家通過對甲骨文的考證而提出的新說法,只是他們認爲“東”是用竹子編成的籠子,可以籠火,類似燈籠。而且“東”是“燈籠”的合音。點燃的”燈籠”這個“東東”,很像早晨的太陽可以給人帶來光明。所以引申爲早晨太陽昇起的地方——東方。

一般我們仍多采用《說文解字》的說法,畢竟古人并沒有留下一部完整的甲骨文演化書籍,或甲骨文版的《說文解字》。何況文字經過幾千年的演變,很多字的含義也是會發生變化的。甲骨文中的那個符號是否就完全等同於“東”這個字,還有待考證。當然無論這三種解釋哪一種對,都離不開“東”的基本字形。簡化的“东”仿照漢代草書改造,上述任何一種解釋無法表達。最關鍵的是,簡化字“东”和“车”由於無法從字形來加以區別,使得我們可憐的小學生們大爲頭疼,經常搞混。

車(车)

象形字。繁體字的“車”你既可以說它是中間是車輪子,上下是車軸,也可以解釋爲中間是車廂,上下是車輪(俯瞰的形狀)。非常簡單。很容易和“東”區分。包括“運”(运)字也含有“車”的意思,因爲運輸必須要用車嘛,真不明白爲什麼簡化字要改爲“云”,簡直是匪夷所思。

說完了東,我們來說“西”。《說文解字》:“西,鳥在巢上,象形。日在西方而栖,故以爲東西之西。”許慎認爲“西”就是鳥巢。太陽落山以後,鳥兒都要紛紛回巢休息。因此和“東”相配合,引申爲太陽落山的地方,即“西方”。但是,現代專家根據古文字認爲“西”實際上是指竹筐子,“東”也是指竹筐子。這就我們常說的“東西”,表示物品之意。當然,由於鳥巢也像竹框子的形狀,所以許慎的說法也并非完全沒道理。總之,“西”就是指竹筐子,竹簍子。第十五回我們講到“洒”讀作“洗”,就是指在竹筐子裏洗衣服。并不是“灑水”的“灑”。

鹵(卤)

指示字。現代專家認爲“鹵”是在“西”(變體)中加上四點。因爲古人制鹽是在竹樓中提煉,剩下的黑色液體就是我們常說的鹵水,可以用來點豆腐。你看,學了繁體字可以使我們瞭解到多少生活常識啊。簡化字是現代人改造,“卤”是“西”的變體,表示竹筐子,怎麼就是“滷水”呢?無法理解。

明白了什麼是“鹵”,“鹽”就非常好理解了。

鹽(盐)

形聲字,從鹵,監聲。簡化爲“土”,“卜”。完全無法解釋。知道了“鹽”,“鹹”也就非常好理解了。

鹹和咸

這兩個字是完全不同的。

鹹,形聲字。從鹵,咸聲。表示鹽很多,味道鹹。

咸,會意字。由“口”(表示大聲吶喊)和“戌”(武器)會意。意思是戰士們手持武器,一起高聲呼喊,是“喊”的早期寫法。引申爲都,全部之意思。這個“咸”字在古文中很常見。比如“群賢畢至,少長咸集。”這個“咸”就是“全部”的意思。由於簡化字濫混用,使很多學生都深受其害,特別討厭學古文。

這一回就到這裏,下一回我們繼續來說繁體字中的自然萬物,從“水”說起。


第十八回

大型播客視頻系列節目《繁體字通俗演義》文字部分

(繁體字版)

曾觀滄海豈見流水除卻巫山焉知雲雨

百家講壇越來越冷了,國學卻越來越熱;國學越來越熱,繁體漢字必然越來越被中國人所重視,因爲它是國學的根基。我也是一個八零後,是被長輩們認爲最不懂得珍惜傳統文化的一代人。既然連我們都開始重視繁體字了,國人還有什麼理由不重視繁體字呢?

————張北冥

注:以繁體字爲基準,括弧中的爲今之簡化字。

本回是有關自然界萬物繁體字最後一回。首先我們來說說“水”。在講之前,我們想問問大家,漢字當中有兩個偏旁“冫”和“氵”。它們究竟有何區別呢?如果大家按照簡化字來學,根本無法區分。所以我們必須通過繁體字來理解。

“氵”是由“水”演變而來的偏旁,就表示“水”。所有以“氵”爲偏旁的繁體漢字都和水有關。比如“江河湖海洋”。

“冫”大家以後一定不要按照簡化字把它讀作“兩點水”,這是誤人子弟。“冫”應該讀作“冰”。它在金文當中寫作“:”,楷書中寫作“仌”,像冰上面的花紋。以“冫”爲偏旁的繁體漢字都和結冰或者凝固有關。比如“凝凍凋冷冰”。

懂得了這個道理,我們再來區分“冶”和“治”就非常簡單了。“冶”是指把融化的金屬凝固成型,所以要以“冫”爲偏旁;“治”表示治理洪水,所以要以“氵”爲偏旁。可是簡化字偏偏把這個非常簡單好記的規律給糟蹋了,很多漢字明明表示流水,以“氵”爲偏旁,他卻非要改成“冫”,把它凍上了,混亂不堪。

沖(冲)

《說文解字》:“沖,涌搖也,從水,中。”它的本義是指水的湧動。所以要以“氵”偏旁,而不能以“冫”爲偏旁。水都凍成冰了,焉能湧動?

決(决)

《說文解字》:“決,行流也。從水,從夬。”由“氵”和“夬”(缺口)會意,表示開鑿出一個缺口,使水流走。因此要以“氵”爲偏旁。

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大家可以翻翻字典,看一看究竟有那些明明表示“水”的漢字被我們現在亂簡化成“冫”。

再來說說其它帶“氵”的漢字。

滅(灭)

會意字。本寫作“烕”,由“戌”,“火”會意。意思是用戌(器械)打滅火。後來又加了“氵”加以強調,表示熄滅火。簡化的現代人改造。是截取中間的一小部分。

涇(泾)

這個字的關鍵是右半部“巠”。《說文解字》:“水脈也。從川在一下;一,地也。壬省聲。一曰,‘水冥巠也’。”本義是象血脈一樣分佈的流水。由“川”在“一”(地面)下會意。另一說法是,“巠”像水流滾滾而流的樣子。所以很多漢字比如“經”“涇”“脛”等字都以“巠”爲聲旁。

還有一些字也帶“水”,不過這是天上的水,那就是“雨”。

雲和云

這兩字代表的意義是不一樣的。《說文解字》:“雲,山川氣也。從雨,云。云,像雲回轉之形。云,古文省雨。”“雲”是山川之氣,是天上的水珠。本來今天簡化的“云”最早是象形字,是描繪雲的外形。但後來爲了表明雲是由小水珠形成,故而加了雨,成了會意字,與“雪”“霧”等是同一類字。表示它們都是由山川之中的水珠形成。後人將這個“云”字繁化爲“雲”,表明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由淺入深,由表及里。而“云”則被借代用來表示說話,比如“人云亦云”。

電(电)

《說文解字》:“電,陰陽激燿也。從雨,從申。”本義是指暴雨時由陰陽二氣衝擊而飛濺出來的光耀。所以雨字頭去不得。

靈(灵)

形聲兼會意字。從巫,霝聲。表示靈巫。“霝”就是下雨。本義是巫師用玉來請老天降雨。所以凡是帶“靈”的詞語,都和鬼神有關,比如精靈,幽靈,靈驗。簡化字“灵”是另外一個字。《廣韻》:“灵,小熱也。”本義是溫度低。表示一隻“ヨ”(手)可以放在火上,說明溫度很低,不燙手。

我們再來看看其它的一些和自然界有關的繁體漢字。

氣(气)

按道理說,這個“气”字就是指雲氣的形狀。而“氣”本義是指贈送柴米,後來被人借用來形容“雲氣”。

棗(枣)

《說文解字》:“棗,棗木也。從重朿”本意爲棗樹,由兩個朿(讀‘刺’)會意。形容棗樹一串串刺狀的枝條。中國古典小說中經常會出現一種兵器叫做“棗木槊”,比如《水滸傳》中的“百勝將韓滔”就是用棗木槊爲兵器。其實這種兵器有點象狼牙棍,是一種前端帶鐵刺的長桿兵器,就好像棗樹的枝條一樣。簡化後的“枣”恐怕就無法體現棗樹的特徵了。

喬(乔)

《說文解字》:“喬,高而曲也。從夭,從高省。”由“夭”和“高”組合而成。“夭”的本義意是彎曲,“高”就是高大。組合起來就是高大而且上部彎曲植物。所謂“喬木”就是這樣來的。所以不能把喬字的下半部省了,如果不高大,還能叫喬木嗎?簡化字是仿照草書改造。

到此,和自然界萬物有關的繁體漢字我們就講完了。下一回我們從自然界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看一看日常用品是如何濃縮在繁體字當中的。


第十九回

大型播客視頻系列節目《繁體字通俗演義》文字部分

(繁體字版)

歃血爲盟一言九鼎殺身成仁大義凌然

繁體楷書是中國各種字體中的集大成者。

————張北冥

注:以繁體字爲基準,括弧中的爲今之簡化字。

本回我們從自然界走進人類的社會生活,說說繁體漢字中的日常用品。今天我們先來說說器皿。因爲器皿是大家最常用的生活用具之一了,我們的鍋碗瓢盆,都是器皿。

盧(卢)

形聲兼會意字。本義是火爐,引申爲盛飯的器皿。因此它以“皿”爲形旁,上半部分是聲旁。簡化字就完全無法理解了。但是大家一定要注意,“户”并不是“盧”的簡化字,繁體字中“户”就寫作“户”。因爲廬山的“廬”被我們簡化成“庐”,所以有不少人就認爲“盧”就簡化成了“户”。這再次說明了簡化字的確是毫無規律性和科學性。所以以帶“盧”漢字大都與器皿有關。比如火爐的“爐”。

蓋(盖)

會意字。由“艸”,“盍”(讀‘合’)會意。“盍”在簡化字中是有的,并沒有被簡化。“盍”的意思就是指器皿的蓋子,引申爲物體的覆蓋物。“蓋”的本義是指蓋房子時鋪在房頂上的茅草,也引申為物體的覆蓋物。

寧(宁)

會意字。由“宁”,“皿”,“心”會意。“宁”(讀‘住’)由“丁”和“宀”會意,是指堆積物品的一種器具實際上就等同於“貯”(贮)。加上“皿”,表示在屋子裏存放有大量食物,這樣就能安寧。因此再加上“心”強調內心的安寧。簡化字是現代人改造,完全不着調。

醞(酝)

形聲字。從酉,昷(温)聲。本義就是釀酒。但是“醞”和“釀”兩個字側重有所不同。“釀”,側重製作酒,而“醞”側重把造好的酒放進地窖儲存使其味道更好。因此用“皿”。許多以“昷”爲聲旁的字都與器皿有關,如溫,鎾,揾。

下面我們主要來說說和“祭祀”有關的漢字,因爲古代祭祀之時必然會用到各式各樣的器皿。

齋(斋)

形聲兼會意字。《說文解字》:“齋,戒潔也。從示,齊省聲。”由“齊”和“示”會意。本義就是齋戒,古人在祭祀或重大典禮之前要戒酒,戒葷,獨居,沐浴更衣。以表示虔誠之心。“齊”(齐),《說文解字》:“齊,禾麥吐穗上平也,象形。本義是指很多麥子吐出的穗高高低低的,上下都比較平整,繁體字“齊”中間的“刀,丫,氏”都是象徵麥穗高高低低起伏錯落的樣子,加上一個“〦”表示平整之意。我們知道,祭祀往往需要用大量的穀物表示尊重之意,同時“齊”也含有整齊,整潔之意。“齋”簡化爲“斋”如何解釋?

獻(献)

《說文解字》:“獻,宗廟犬名羹獻。犬肥者以獻之。”本義是祭祀時用的狗肉。“鬲”是象形字,本義是指煮肉的鼎器。早期的“獻”就寫作一個“鬲”右邊加一個犬。金文在“鬲”上加“虍”表聲旁。簡化字改“鬲”爲“南”,你要實在想簡化把“虍”去掉不就行了嗎,爲什麼要改爲“南”呢?總不會是說鍋裏的小狗在“南無阿彌陀佛”吧。所以說簡化字有時候真是太搞笑了。

既然祭祀的時候,免不了要殺生,要把一些動物當作祭品。那我們就不得不提到“義”。

義(义)

現代專家認爲,“義”和“羲”相同,都是和祭祀有關“義”是由“我”和“羊”會意。這個字的關鍵就是“我”。“我”的本義是一種刑具,用來屠宰牛羊。請注意,“我”的右半邊是“戈”,左半部分是形容這種“戈”上有很多鋸齒。後來借用作指第一人稱代詞。總之,“我”的本義是一種帶鋸齒的刀具,人們用“我”來殺牛羊用於祭祀,表示對神的尊重。所以“義”就包含有“死亡”“犧牲”“殺害”之意。明白了這個意思,我相信大家就能很容易體會出“捨身取義”的含義了吧。爲什麼我們形容革命烈士不怕犧牲要用“大義凌然”呢?爲什麼關公被稱爲“義”的化身呢?可見學會了繁體字,對我們掌握更多的詞語成語有多麼重要的意義啊。簡化的“义”和艾,刈,乂是一類,表示割草,與“天下大義”之“義”毫無關係。

犧(牺)

學會了繁體字“義”,繁體字“犧”也就非常簡單易懂了。《說文解字》:“犧,宗廟之牲也。從牛,羲聲。”本義就是供宗廟祭祀用的牲畜。“羲”是形聲字,它和“義”的意思是一樣的,只是在“義”字的基礎上加了一個“兮”發聲旁。因此羲,義,犧都與祭祀有關。而“牺”是現代人改造的,就無法解釋了。難道是形容革命烈士犧牲之後頭朝西方?

將(将)

繁體字“將”的右邊部分是“爿”(讀‘盤’)。這個“爿”和“片”相同,表示把“木”從中間一分兩半。左半部就是“爿”,右半部就是“片”。本義是被分開的木頭。比如“鼎”,就是如此。下面的“爿”和“片”表示鼎的底座。而“將”(讀作‘江’)的本義是用手(寸)從鼎中(爿)取出肉(月)奉獻祭享。所以“將”最初是動詞,本義是奉獻,引申爲拿。我們學過文言文的同學都知道“將”表示拿,但都不明白爲什麼,還是死記下來的。因此我們通過繁體字,就很容易解釋清楚這個道理了。簡化字是仿照草書改造的,不但把“爿”改掉了,還把“月”(肉)改爲了“夕”,這就完全無法解釋了。

不過有人會問,“大將”,“將領”的“將”(讀作‘降’)爲什麼也是這個字呢?因爲漢語中的動詞往往意思很豐富,比方說現在很流行的“忽悠”,它本來表示“紅旗飄飄”,誰知趙本山在春晚這麼一“忽悠”,大家也就跟着被“忽悠”,只知道它等同於“騙人”,而逐漸忘記了它的本義。由於“將”本義是“拿”,故而引申義很多。其中一個引申出來的意思就是帶領別人,也就含有“拿人”之意。由這個意思就引申出“將領”,“將帥”這些詞彙。

獎 蔣 獎 蔣 漿 醬 槳 狀 裝莊壯妝等字都含有“爿”。

本回和器皿有關的繁體漢字就講到這裏,下一回我們來說繁體漢字中所暗藏的“武器”。


第二十回

大型播客視頻系列節目《繁體字通俗演義》文字部分

(繁體字版)

成霸業焉用上下戈擁天下何必卯金刀

繁體漢字是國學的根基,希望能有更多喜愛國學的人士能夠弘揚繁體漢字。————張北冥

注:以繁體字爲基準,括弧中的爲今之簡化字。

本回我們主要來學習繁體漢字中的“武器類”。

首先我們要講一個字,它就是“殳”。“又”我們已經反復講過,表示人的手。上半部分的“几”就像小木棒前端帶棱角的圓頭。原始人在一個木棍前面綁上一個小石頭,既可以投擲,又可以搏鬥。很多歷史學家認爲這種小棒子可能就是中國長桿兵器的鼻祖。後來的長槍,長矛等武器都是仿照這種小棒子的摸樣改造昇級而成的。所以,如果你看到一個漢字(繁體)中含有“殳”,往往就和“用棒子敲打”或“用武器拼殺”這些意思有關。

殺(杀)

《說文解字》:“殺,戮也,從殳,杀聲。“杀”被我們用作簡化字,實際上,它的本義是指被殺死的野獸掛起來的形狀。顯然,這個“杀”從字形上是很費解的,因此到了篆文當中加“殳”寫作“殺”,表示用棍棒將某物致死。成了一個動詞。

擊(击)

由“車”,“口”,“殳”,“手”會意。“車”,“口”組合表示車軸的最頂端。整個一個“擊”字就是形容士兵手持“殳”駕馭戰車。兩軍交戰之時,雙方的車輪和兵器相碰撞。引申爲碰撞,衝撞。

聲(声)

《說文解字》:“聲,音也,從耳,殸聲。”要想聽見聲音,耳不能沒有。今天簡化的“声”實際上是指古代的一種樂器——磬,它發出的聲音最入耳。加上一個殳,表示用小棒子敲打石磬,發出的音樂傳入人耳,這就是“聲音”。

發(发)

“發”的上半部分像人的兩隻手。整個一個字的意思是用手射箭,投擲“殳”,引申爲投擲出去。發達,發射,發表等詞語都從“發”。而像撥(拨),廢(废)等字也是同樣的道理。

但是“髪”(发)是另外一個字,和“發”(发)完全不同,絕對不能仿照草書將二者合并簡化。我們曾在第十一回講過,“髟”表示人的毛髮,因此這個“髪”只能表示頭髮,毛髮。他和“鬚”(须)“鬍”(胡)“髯”“髻”等字是同一類字。

還有兩個字也是完全不同的。

穀 谷

“谷”是會意字。《說文解字》:“谷,泉出通川爲谷,從水半見,出於口。”本義就是從山澗中流出的泉水,引申爲山谷,峽谷。

“穀”是形聲兼會意字。《說文解字》:“穀,續也,百穀之總名。從禾,殼聲。”本義是指穀子,稻穀,五穀。因爲穀物本爲禾苗之果實,所以有一個“禾”字。而所有的穀子外面都包有外殼。所以再加上一個“殼”(壳)字。正所謂“榖必有桴甲,此以形聲包會意也。”那麼我們就有必要解釋一下繁體字“殼”。

殼(壳)

會意字。我們解釋這個字應該把它讀作“俏”。因爲這個字與“敲”在讀音以及字義上有聯系。“殼”的左半邊“壳”被我們當作簡化字。實際上這個字是由“南”演變而來的。“南”是象形字,本義是指古代一種像鐘一樣的樂器。繁體字“殼”右邊的“殳”表示人用一個小棒子敲打壳(南),如果它能發出像南一樣清脆的“咚咚”聲,說明它是空心的,這種東西我們就稱之爲“殼”。引申爲物體表面的較硬外皮。比如蛋殼,紙殼,甲殼。大家也可以去敲一下這些物體,看看是不是會發出清脆的“咚咚”聲。當然,前提是保證物體里面是空的。這說明古人對生活的觀察是很仔細的。

醫(医)

首先我們要解釋,今天簡化的“医”和醫生,醫療一點關係都沒有。《說文解字》:“医,盛弓弩矢器也。從匚(讀‘方’),從矢。”它是由“匚”和“失”會意。本義是裝在箭桶裡的箭。而“醫”的下半部分是“酉”(酒缸子),表示八月。這時黍(五穀之一)已成熟,可以用來釀酒,因此“酉”通“酒”。而“酒”被稱爲“百藥之長”,可以治療很多疾病,比如酒精是大家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藥,我們甚至在緊急情況下直接用“五糧液”來消毒。“殹”和“酉”共同構成了“醫”。意思是用“酉”來治療箭傷,所以今天很多醫院喜歡使用繁體的“醫”字,是非常有道理的,因爲從這個字中就深刻反映了人們是怎樣“醫療”的。簡化的“医”只摳掉中間表示箭矢的一小部分,盡失其意。

說完了“殳”,我們再看看繁體漢字當中其它一些表示武器的字符。先看“刂”,它就是“刀”的變體,表示刀劍。

劉(刘)

會意字,由卯,金,刀會意。卯是象形字,《說文解字》:“卯,冒也,二月萬物冒地而出,像開門之形。”所以農曆二月被稱爲“卯”。但是“卯”的本義就是用刀把東西從中間破開,引申爲破土而出。金和刂自然都象徵兵器了。因此“劉”的本義說好聽點,就是指戰功赫赫,威服四海。要說不好聽點就是一個字——殺。正因爲如此,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受避諱之嫌,萬萬不敢收錄。不過歷史上到有這麼一件令人無奈的事情。話說東漢末年,有個人向曹操告密,說孔融曾言:“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卯,金,刀就是我們皇帝的姓氏,這孔文舉顯然是想造反。不過即使孔融真說了此話,他肯定不是想造反。因該是說有天下者,何必依靠戰爭和屠殺,因爲當時就是群雄割據,戰亂頻繁嘛。可惜,曹操才不管這麼多,找到把柄自然不會放過他早就想除掉的孔文舉,終於斬之而後快。

劇(剧)

《說文解字》:“劇,務也。從力,豦聲。”本義是用力過分,十分緊張。“豦”是會意字,由“虎”,和“豕”會意。本義是猛虎和野豬搏鬥,表示非常緊張激烈。引申爲劇烈。由劇烈逐漸引申爲劇烈運動,也就是活動,玩耍,做遊戲,惡作劇。進而引申爲戲劇表演。可是由於“力”和“刀”很像,結果在漢字流傳的過程中,“力”就訛爲了“刀”,所以就寫作“劇”。當然意思變化不是很大,最核心的“豦”仍然保留。簡化字“剧”是現代人改造,完全無法理解了。

還有一種武器是“戈”。這個字我們以前多次提到,這裏就不細講了。

戔(戋)

會意字,由兩個“戈”相互拼殺會意,本義是殘害。棧(棧),賤(贱)等字都是以“戔”爲聲旁。

戲(戏)

形聲兼會意字。本義是一些人身穿虎皮(虍),手持武器(戈)在戰鼓(豆)下經行决鬥表演。引申爲戲劇表演。

懺(忏)

《說文解字》中無此字。是外來詞,由梵文音義而來。《廣韻》:“懺,自臣悔也。”本義是悔罪祈福,與殺人有關。那麼這個“懺”字的右半部分是由“戈”“人”“韭”會意,形容像割韭菜一樣殺人不眨眼。所以殲(歼)也是以此爲偏旁,就充分體現了“殺人如麻”的味道。簡化字是現代人改造,表意不明。

纖和縴(纤)

這兩個字也是不同的

纖(讀‘先’音)《說文解字》:“纖,細也。”本義是細小,像割下的韭菜一樣細小之物。比如纖維,纖瘦。

縴 (讀‘欠’音)《正字通》:“縴,挽船索也。”由“糸”和“牽”(牵)會意,指拉船用的繩索。比如縴夫,縴繩。

簡化字皆爲現代人改造合并。

其它一些表示武器的字符。

鬥和斗

兩個完全不同的字。

鬥爲會意字。就好像兩個士兵手持兵器對峙的樣子。表示戰鬥,打鬥。

斗是象形字,表示容積單位。《說文解字》:“斗,十升也。象形,有柄。”也是一種器具。像古代舀酒用的勺子。十升爲一斗。與戰鬥的鬥完全不是一個概念。所以斛,料,斟這些字都是以“斗”作爲形旁。

務(务)

形聲兼會意字。從力,敄聲。本義爲勉勵去做某事。敄也是會意字,由手,矛會意,本義是手持長矛激勵士氣。二者相組合,就表示勉勵。引申爲任務,務必之意。簡化字省掉了矛,試問,兵器都沒了,如何去激勵士兵的士氣?

有關兵器的話題我們就說到這裏,或許本回充滿了太多武器的冰冷無情。中國文化很注重“剛柔相濟”,下一回我們來說說“柔”的漢字,這類漢字都帶有一個“糸”字。那麼“糸”又是何物呢?請看下回。


繁体字解析 繁体字网
第二十一回

大型播客視頻系列節目《繁體字通俗演義》文字部分

(繁體字版)

牽牛織女離恨兩天張生崔媛姻緣一線

高麗人對漢字的熱情令人感動,國人對漢字的遺忘確令人無奈。————張北冥

注:以繁體字爲基準,括弧中的爲今之簡化字。

本回我們來討論一下和“糸”有關的繁體漢字。

糸(讀‘密’)像一束絲的樣子。關鍵在下面的三點,表示麻繩編好之後末端留出的頭緒,所謂千思(絲)萬緒正是此意。所以帶“糸”的漢字往往和繩子有關。比如“絲”(丝)。

斷(断)

會意字,本義是截斷。“斤”我們在很早以前講過,是一個指示字,表示用一個小斧頭砍東西。故“斷”就是形容用斧把兩條絲線截斷。簡化後改為米,是在費解。同樣的道理,“繼”(斷)是“斷”的反義詞。字形也與“斷”相似。就是把“斤”去掉,換成“糸”。這樣就又重新連接上了。

幾和几

兩個完全不同的字。我們先說“几”

“几”(讀‘基’音)是象形字。《說文解字》:“几,踞几也。象形。”本義是指供人休息用的小桌子,小凳子。現在專指茶几。繁體字中所有代“几”的字,都與坐有關。如凳,處等等。

“幾”(讀‘戟’音)是會意字。《說文解字》:“幾,微也,殆也。從絲,從戍。戍,兵守也。絲而兵守者危也。”它是由“絲”和“戍”構成,“戍”的意思是士兵手持武器把守邊疆;“絲”表示士兵要時刻小心去發現細微的可疑跡象,表示有危機感。由此“幾”便引申為細微,少,幾個之類的意思。

機和机

也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字。

“機”和“幾”同理。表示機會,機運。

“机”是一種樹的名字。机樹。與“機”完全不是一回事。

關(关)

会意兼形聲字。《說文解字》:“關,以木横持门户也。”中间的部分像帶有繩索的门栓,可以使大門關閉。同時也是聲旁。

聯(联)

會意字。是指用繩子在人耳上穿洞,掛耳墜。引申爲連接,聯繫。

孫(孙)

會意字,由子,系會意。《說文解字》:“孫,子之子曰孫。從子從系。系,續也。”本義是兒子的兒子,也就是孫子。“系”的下半部是“糸”,表示像絲線一樣連續不斷,引申為後代。但是徐中舒先生在《甲古文字典》中解釋為,“孫”字與古人祭祖有關,古人祭祖會用結繩來記錄家族的延續。“系”體現的就是人類一代代延續之意。所以系字不能改為小。難道小子就是你的孫子,他和你有血緣關系嗎?另外簡化字“孙”是模仿草書改造而成的。

帶(带)

會意字。繁體與簡體的主要區別就是上半部分。《說文解字》:“帶,紳也。象系佩之形。佩必有巾,從巾。”因此繁體字上半部分的就好像綁帶字時系成的環結。簡化字仿照草書改造,把中間的結斷開了。

牽(牵)

形聲兼會意字,由玄(繩索),冖(拉引),牛會意。本義是用繩子拉一頭牛向前走。簡化字是仿照行草書改造。變爲“大牛”就完全無法解釋了。

濕(湿)

會意字。由“日”,“氵”,“絲”會意。本義就是在太陽下晾曬兩把受潮的絲,因為絲還在滴水,所以就是“濕”。

顯(显)

會意字。與濕同理。由日,絲,頁(頭)會意。意思是人在太陽下,可以很明顯的看到絲線潮濕的樣子。後引申爲明顯。

潔和洁

兩個完全不同的字。

“潔”是形聲兼會意字。從氵,絜聲。也是會意字,本意是乾淨整齊。“氵”主要是強調水的潔凈。而“絜”是指人們編麻繩時一定要把麻繩的頭緒用刀割(丯)整齊,使它不會鬆散,引申為整齊,整潔。而且,潔最早就寫作“絜”。後來爲了強調,又加上了氵。

“洁”(讀‘吉’)音。是形聲字。它是指一條河流的名字,洁水。和表示乾淨整潔的“潔”完全不同,不可混用。

雞(鸡)

會意兼形聲字。從隹,奚聲。“奚”是會意字,是指用手拿住一條繩子拴住東西。合起來就指用繩字拴住一種鳥(隹)并且飼養它,這種鳥就被稱作“雞”。反映了古人馴化野雞的過程。簡化字改為“又”,“又”表示手,難道天天用手拿住雞不成?再說,手中拿着一隻鳥,不就成了“隻”(隻的意思就是手中之鳥)了嗎?

戀(恋)

上半部分,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爲:“亂也。一曰,治也;一曰,不絕也;從言絲。”這個字有三種意思。一,語言紊亂。二,治理。三,連續不斷。而所謂“戀愛”之“戀”就充分體現了上述所講的所有意思。簡化以後,既不形聲也不會意,無法理解了。

麼(么)

形聲兼會意字。由“幺”和“麻”會意。本義是形容像細小的麻繩一樣微小之事物。後用作語氣詞和後綴。什麼,幹嘛等等。也暗含有微不足道之意味。我們重點來說說“幺”《說文解字》:“幺,小也。像子初生之形。”本義是小兒子。甲骨文中的“幺”像數字“8”,許慎認爲是指嬰兒剛出生的樣子。但是朱駿聲《通訓定聲》的說法是,“幺”是“糸”的一小半,表示它比絲還要細小。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也說“幺”是“糸”的初文。“許書之“幺”乃由“糸”之古文。”因此這種解釋就和“麼”匹配了。我們今天簡化的“么”實際上是指“幺”,而非“麼”。

有關帶“糸”的繁體漢字,我們就講到這裏。至此,“人體”“自然”“器物”三大類會意字就全部結束。下一回,我們將把剩餘的若干會意字進行整理和講解。


第二十二回

大型播客視頻系列節目《繁體字通俗演義》文字部分

(繁體字版)

會意漢字整合收尾繁體中文仍未停息

漢字的基本功能是表意,必須由其字形而知其字義。————張北冥

本回是會意字部分的最後一回。我們來梳理一下其它的會意字。

師(师)
會意字。它最早用於軍事。軍師旅團營。本義是駐軍。甲骨文當中,分別用“師”的左右部分來表示。左邊的部分有解釋爲弓箭,也有解釋爲軍隊中的節杖或軍旗。總之都是表示軍隊的意思。右半部分的币(并非‘幣’的簡化字)是倒“之”。表示軍隊駐扎。金文將二者合二爲一寫作“師”。後來引申為許多人聚集在一處,表示眾多之意。比如“興師動眾”;眾多人口聚集的城市就被稱爲京師。而眾人之中最優秀的人,大家都聽從他的指揮和領導,這個人就被人們奉爲“師”,相當於指揮官,師長。進而引申爲師傅,教師,老師。簡化字仿照草書改造,其意不明。

帥(帅)
形聲兼會意字。左半部分像人的兩只手。“帥”就是形容用手把絲巾展開佩戴上去。由於兩隻手之形狀和剛才我們所講的表示弓弩之形有些類似,所以到了篆文中就寫作“帥”。簡化字按照草書仿照“师”簡化爲“帅”,顯然是不解其意。

極(极)
形聲兼會意字,與“亟”意思接近。是“亟”加“木”的分化字。《說文解字》:“亟,敏疾也,從人,從口,從又,從二。二,天地也。”在中國漢字中,“一”表示土地,“二”表示天地。當然,“二”在這裏并不真的指天地。它實際上是形容山洞或隧道的上下壁。中間夾着一個人。因爲此人被夾住而無法脫身,故而大聲呼救(口),用手掙扎(又)。因此“亟”的本義就是緊急,緊迫。“亟待解決”一詞正是此意。“極”是“亟”的分化字。本義是房屋的脊樑,含有極限之意。故以“亟”爲聲旁。簡化字簡化爲“极”,是不可取的。因爲在繁體字當中,有一類字都含有“及”。比如“級”(级)“汲”等等。《說文解字》:“及,逮也。從又,從人。”是由“又”(變體)和“人”組合而成。表示用手逮捕人。引申爲達到,涉及,聯繫。所以我們看,帶“及”的漢字往往都和這些意思有關。因此“極”不能簡化爲“极”。

勝和胜
兩個完全不一樣的字。
“勝”是形聲字。《說文解字》:“勝,任也。從力,朕聲。”由“朕”和“力”組成。本義是有能力擔當,勝任之意引申爲勝利。因爲“朕”的本義是指一個人用手成船槳,後借用來表示自己。屈原《楚辭》中“回朕車以復路兮”中的“朕”就是指“我”。秦始皇以後,逐漸成爲皇帝的專稱。
簡化字“胜”與“腥”的意思相同。《說文解字》:“胜,犬膏臭也。一曰不(孰)熟也。從肉,生聲。”本義是指肉的臭腥味。怎麼能和勝利扯上關係呢?

芻(刍)
會意字。《說文解字》:“芻,刈草也。像包束草之形。”按許慎之說,芻是形容把割下來的草打包成捆。。“勹”代表包裹,裏面的“艸”表示草。一目了然。在生物學中,我們把牛,羊稱為“反芻”動物,就是因為這類動物胃裏儲存有大量的草沒有消化,然后從胃中反倒口中不斷咀嚼,直到消化爲止。簡化後的“刍”顯然難以理解。

倉(仓)
會意字。《說文解字》:“倉,穀藏也。倉黃取而藏之。故謂之倉。從食省,口像倉形。”本義是儲存糧食的地方。與“食”相近。將“食”下面改為“口”(屋子),意思是把糧食儲存到“口”中。

齒(齿)
會意兼形聲字,發“止”聲。下半部分是會意,像一張大口里的上下牙,簡化後的“齿”仿照草書改造,就無法表現其意了。

鑿(凿)
會意字。本義是用金,殳在物體上穿洞。簡化只選取了一部分,不及原字明晰。

畝(亩)
會意字。這個字經歷多次變化,最終多以“畝”爲正體。本義是田埂,就是水田四周高出的部分,可供人行走。“久”表示堅硬,不變之意。引申爲單位面積。

壽(寿)
會意兼形聲字。本義是形容老人臉上的皺紋像用釘耙耕田後留下的紋路一樣,表明年歲很高。加“又”“口”表聲旁。後改“又”爲“寸”,其意不變。

鄉(乡)
與“卿”屬於同一類字。“乡”和“阝”在篆文,金文中是用兩個小人來表示。中間的部分與“食”類似,表示盛放食物的器皿。整個一個“鄉”字就是形容兩個人坐在一起喝酒吃飯,也就是“老鄉”。由於古文中的人形與“邑”(阝)接近,遂篆文改人爲“邑”(阝)。《說文解字》就解釋爲“兩國相對”。後用這“鄉”字表示行政區規劃單位。鄉下,鄉村。簡化的“乡”是現代人改造,表意不明。


響(响)
形聲兼會意字,從音,鄉聲。因爲“鄉”的本義是兩人面對面吃飯交談。所以“響”的本義是兩人對話交談。響應(响应)一詞就就由此而來。後泛指說話,以及聲音大等意思。

傭(佣)
形聲兼會意字。原寫作“庸”,後加“亻”寫作“傭”以區分。本義是公平,均等。引申為雇傭,因為你要雇傭別人,就必須付與之相等的金錢作為勞酬。“庸”是會意字,最初的意思是指一種樂器,就是鐘。後來引申出很多意思。(一)由用“庸”來演奏引伸出使用之意,比如“毋庸置疑”,就是“不用質疑”。(二)由“庸”是人們常用之物引伸出平凡之意。(三)由平凡引申爲平等,平均之意。


樂(乐)
下半部的“木”就像放置鐘鼓的木架子。上半部像鼓和鼙(古代的一種小鼓)。也有專家認為“樂”就是指在木架子上放有絲竹樂器。簡化字仿照漢代草書改造,不可理解。


鬱郁
“鬱”和“郁”本爲兩個完全不同的字。
“鬱”是會意字,用作鬱鬱蔥蔥,鬱悶。本義是形容草木茂盛之狀。
“郁”是形聲字,是指一個地名,位於今天陜西省境內。和“鬱”完全不是一回事。

解釋了這麼多繁體會意字之後,我還是要重申。繁體字并非完美無缺,簡化字也并非一錢不值。我精心挑選了一下,認爲下面這幾個繁體字,即使被簡化,倒也還有道理。

澀(涩)
本義是不光滑。引申為麻木,文字不通順。這個字本來寫作四個止。是會意字。意思是不能滑動前進。《說文解字》:“歰,不滑也,從四止。”後來將上面的兩個“止”改為“刃”。表示刀刃生銹,不光滑。簡化是現代人改造,也能解釋通。

壘(垒)
壘和垒都是會意字,意思也比較接近。本義都是用土堆墻。不過“壘”主要偏重指軍營中禦敵的墻壁。
簡化字當中最成功的例子應該是“众”字。


眾(众)
甲骨文,篆文當中都有寫作三個人的“眾”。甲古文中還有一種寫法是三個人頭上畫一個太陽,表示眾人在太陽下勞動。可是金文卻改“日”爲“目”,後來還有改“罒”爲“血”。一訛再訛。都不如“众”字明晰。
可惜像這樣簡化的比較好的漢字數量實在太少。建國後簡化漢字方案從提出到完成,僅僅幾年功夫就把使用了幾千年的繁體楷書改得面目全非。可見當時的目標就是漢字拼音化,所以漢字簡化的政治性遠遠大於文化性,急於求成。缺乏民主協商,缺乏科學理性。
至此,繁體漢字中最重要的會意字部分正是結束。下一回,我們將進入繁體漢字系列最後一個板塊——形聲字。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42930.html

更多阅读

西部数码域名如何添加域名解析 西部数码解析万网域名

西部数码的域名管理平台前后更新过好几次,以前的教程或多或少有些跟不上步伐了。以www.greatidc.com为例做下域名解析的教程。?首先进入会员管理中心 点击域名管理 找到你要解析的域名点击域名后面的管理按钮 进入高级管理 - 点击

怎样配置新网域名解析 新网域名如何解析

怎样配置新网域名解析——简介刚刚在新网买了个域名,不懂得配置解析,折腾了好半天请教了同事,分享出来给新用户怎样配置新网域名解析——工具/原料新网购买的域名电脑怎样配置新网域名解析——方法/步骤

电脑上怎么打繁体字? 电脑繁体字看不清

电脑上怎么打繁体字?——简介大家在平时打字的时候可能会遇到想要打繁体字,但是又不知道怎么办的情况,下面小编教大家电脑上怎样打繁体字。电脑上怎么打繁体字?——工具/原料输入法word电脑上怎么打繁体字?——输入法切换繁体模式电脑

如何解析新网域名 新网二级域名解析

如何解析新网域名——简介之前购买的新网的域名,刚开始 费了好大的功夫才找到他的解析地点。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新网的域名在哪里解析。如何解析新网域名——工具/原料新网购买的域名如何解析新网域名——方法/步骤如何解析新网域

搜狗拼音输入法怎么打繁体字 输入法哪个最好用

搜狗拼音输入法怎么打繁体字——简介平常大家使用的字体都是简体字,但有时为了某种需要,我们可能也会想使用繁体字,很多输入法都可以打出繁体字。那么,现在我们来看看搜狗拼音输入法怎么打繁体字。搜狗拼音输入法怎么打繁体字——工具/

声明:《繁体字解析 繁体字网》为网友雨夜孤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