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凌晨,台湾知名作家柏杨病逝,他那坎坷不平的命运从此划上了一个令人惋惜的句号,毕竟,在不少人的眼里,他代表着一个知识分子所应拥有的良知。
在这个资讯日益全球化的时代,互联网上也迅速出现了不少的文章,追述、悼念柏杨等,但让人惊讶的是,关于他生前的代表作,却很少人提他的《异域》,这部入围一九九九年香港《亚洲周刊》票选的“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作品,而这也是柏杨唯一一部入围之作。
第一次读到关于《异域》的文字是在刘墉在九十年代末写的文集里(忘了具体是《肯定自己》还是哪一本),他在一篇励志性文章中谈到了这本柏杨的旧作——具体的文字我已经忘记,但我记得我读了他所写的介绍文字后就拼命想读这本柏杨写的小说《异域》,不过生活于小城的我自然无法读到这本台湾出版的书。倒是看了电影,无论是刘德华主演的《异域之孤军》还是梁朝伟主演的《异域之末路英雄》(中学时代看录像,自然是记得明星,而忘了原著作者),当时看还有一个缘故是因为这两部电影的主题曲都是由罗大佑创作(但在《异域之孤军》中是由王杰演唱),分别是《亚细亚的孤儿》和《大地的孩子》——至今仍然认为《亚细亚的孤儿》配合着《异域之孤军》的片尾闪回镜头,两者融合于一体,凝聚为非常有震撼力的一段。2003年罗大佑在香港开个人演唱会,当观众们要求他演唱他这首《亚细亚的孤儿》时,他说,这首歌不能唱,随后以《鹿港小镇》这首批评城市化的经典作品代替(个人觉得比较讽刺吧,可以批判现实,却不能反思历史),不过后来他在2005年的北京个人演唱会上倒是唱了《亚细亚的孤儿》。
大学时在学校图书馆终于看到了这本书,《异域》,便借回去读,而也读的很震撼,为着这群战士的四处漂泊与战争的生活。而小说的最开始,就以第一人称的手法引人入胜:“现在,我在曼谷,这里是一个升平的世界,在一个四十年来都一直过着战乱生活的中国人看来,升平的地方,便是天堂,而我却不能在天堂久留,我要向北走,跳进一个和这二十世纪豪华享受迥然相异的原始丛林中……世界上在野没有比我们更需要祖国的了。然而祖国在哪里?”此后,小说就进入了一次次的对于战争及其前因后果的描写上,很惨烈!
九十年代初朱延平将该小说改编为电影《异域》,也名《异域之孤军》。出于政治的考虑,影片在改编时基本上淡化了政治因素,加强了他们流亡缅甸时的凄惨生活状态的刻画,再配上由王杰那悲情的声音演唱的《家太远了》与《亚细亚的孤儿》两首歌前后呼应,成就了这部反思性非常浓烈的作品。是的,反思,即使是去年年底冯小刚导演的《集结号》,尽管是改编于一部反思性小说,却削弱了原作的反思力量,但朱延平改编《异域》的成功之处大概就在于,将原作中的控诉变成了反思。
在影片《异域》的片头,王杰唱着这首《家太远了》:
“风太大了,难道只是为了吹干眼泪
雨太急了,仿佛真是为了洗去哀伤
山太高了,难道只因早已无处可躲
河太宽了,仿佛注定永远无法渡过
家太远了,难道只是因为时间因为距离
梦太长了,仿佛只是为了绝望为了逃避
死太多了,难道真是为了仇恨为了生存
爱太短了,仿佛只是为了分别,为了回忆
鲜血浸透了土地,也开不出花
永远短暂如彩虹,抓也抓不住
我们没有家,我们没有家
孤儿是我们的名字,回家是梦里的呼唤
太远了,我们的家……”
而柏杨也曾在远流版《异域》中也题诗代序:
“桥裂水崩冷月天,
孤军一支溃云南。
异域景残人老去,
江山不复旧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