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闹海》的文本解读
《哪吒闹海》是苏教版小语第五册的一篇神话故事,写的是小哪吒不畏强暴,大闹东海,制服龙王,使人们又过上太平日子的故事。其实,跟几百年来人们传诵的哪吒闹海相比,我们发现,教材进行了颠覆性的改写,把一个小顽童塑造成了一个小英雄。古典文学中,写出一个顽皮男孩形象的,除了哪吒似乎没再见到。在每一代小读者心中,会把小哪吒看做自己另一个影子,自己在现实中完成不了、实现不了的愿望,小哪吒替自己实现了。在阅读中,孩子的心灵完成了一次顽童的冒险,一定程度上,这个故事给中国孩子弥补了一堂顽童成长课。所以,我觉得对课文的解读不能仅限于三页课文,也应该让孩子们了解一下原著的魅力,这就需要老师适时的进行引导了。
再次,有学者提出“教材也是素材,是学习和创造的素材”。素材一是要读懂,要理解,文本读懂是基础,是前提,是一个过程,但不是结果,不是目的,目的是应用。二是素材可以重组,可以为我所用。学生,学生,说到底,“学”是为了“生”,这个生就是生活,是为了创造财富的生,是为了精神愉悦的生,是为了生活幸福的生,是为了心灵自由的生,是为了生命高贵的生。“学”的终极意义和价值都体现在“生”的存在状态之中!“学”应为获得美好而圆满的“生”而努力。因此第二课时,我的教学设计将以哪吒怎样闹海为主线,抓住最能体现哪吒品质的三闹,紧抓重点词语反复品读,通过朗读与想像的结合,激活学生读书的热情。课文的语言很直白,尤以动词居多,在教学中还原人物形象,还原文本画面,是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最有效的方法。那么如何让学生做到积累并运用呢?
一、形象性的动词,在品读中进行积累。
哪吒二闹东海的时候,文章有一系列的表示动作的词语是对哪吒的描写,“一下、一摆、一闪、一纵身”等,让学生找出这些动词,并反复朗读,用动作演示读,边读边想,以这样的方式理解词语,使得这些动词和哪吒的形象变得生动起来。激发学生爱读,乐读的兴趣。那么读词,也是一种有效积累词语的方式。本文也是重在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从而达到积累运用的目的。在教学“兴风作浪”一词时,在理解了这个字和词的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对这个词进行想像:龙王父子又会怎样的“兴风作浪”?这样的理解方式不但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预习读懂词语,更可以通过老师的讲解弄懂这个多音字的区别,从而达到积累运用的目的。“滔天巨浪”一词,我们也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理解,让学生充分想像画面,创设情境,让学生想像龙王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体验滔天巨浪所带来的后果,感受混天绫法宝的威力之大,感悟到哪吒的本领高强。由这个词带出的系列词语也就能串联起来。
二、口语训练中的积累。
在哪吒三闹东海时,设计了两个口语交际的环节,一是,让学生想像嗷嗷直叫的龙王会说些什么?请小朋友模仿三太子气冲冲的样子说一说。第二个环节是,当哪吒将三太子打得现出原形的时候,哪吒和三太子会说些什么?联系前面的课文,学生就能想出人物的语言,进行对话,例如,哪吒会说:“我看你还敢不敢称霸一方、兴风作浪,欺负老百姓?”三太子说:“求求你饶了我吧,我以后再也不敢胡作非为了,你再给我一次机会吧!我一定会改的”这样的对话,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就能在学生们的表达叙述中自然而然的表现出来,从而达到积累运用的目的,还是将生活和文本联系起来,小朋友理解起来更具有生活性。
三、在讲述中积累词语。
“讲述”,这是刚进入作文起步阶段的三年级学生最缺乏、也最需要的能力。在大约二十多分钟的时间里,如果集中训练这个能力,相信全班百分之八十的学生能掌握。但它只能作为第三课时的主要部分,在第二课时稍作练习即可。在自己组织语言所进行的讲述中,相信小朋友会将神话故事记得更牢固,词语得到了积累,讲述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四、介绍神话故事,学会欣赏原著。
改编了的故事,现实中没法实现的惩恶扬善,就是神话故事的显著特点。带小朋友们熟读课文的同时,也要适当的让他们了解相关的神话故事,并关注原著作品,有兴趣的可以在网上读原著,和同学课外交流认识,以此推动更多的人去读课外书,读名著,读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