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家族与蕉园十二钗的生活轨迹 民国四大家族

《三生石畔勘红楼》第二章:

四大家族与蕉园十二钗的生活轨迹

在第一章中我们全面分析了《红楼梦》闺阁故事的创作素材来源,这些素材虽然具有时间上和地点上的一致性,但在红楼故事演绎和人物形象塑造上并非具有同等重要性。《红楼梦》所写的十二钗,是一群各具特色的贵族未婚少女,吴吴山三妇乃是已婚少妇,柳如是与冯小青均出身青楼,所以她们不可能是红楼十二钗的人物原型,只不过在人物塑造上取她们的某些事迹和情感参照发挥罢了。《红楼梦》中十二钗的故事情节,主要是十二个青年女子前后结成两个诗社的故事,因此其基本生活原型和素材来源,当主要取自前蕉园五子和后蕉园七子,即蕉园十二钗的生平事迹。

第一节红楼四大家族与明末清初杭州四大家族

要想说清《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生活原型的身世,首先必须搞清《红楼梦》书中四大家族的来历,因为她们中的绝多数人出身于四大家族,或者与四大家族有着密切的姻亲关系。

《红楼梦》书中贾雨村上任伊始,便遇上了薛蟠打死冯渊的人命案子。贾大老爷本想秉公审理,但一经葫芦僧递上了“护官符”,便突然改变初衷,开始“滥判葫芦案”了,“滥判”之后还给薛蟠的母舅王子腾写了一封表功信。什么“护官符”如此厉害?原来上面写的是本地四个号称四大家族、有权有势的乡绅: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在这个“护官符”下面,脂砚斋加上了如下说明:贾家系“宁国、荣国二公之后,共二十房分,除宁荣亲派八房在都外,现原籍住者十二房”。史家系“保龄侯尚书令史公之后,房分共十八,都中现住者十房,原籍现居八房”。王家系“都太尉统制县伯玉公之后,共十二房,都中二房,余皆在籍”。薛家系“紫微舍人薛公之后,现领内府帑银行商,共八房分”。

书中通过小门子(葫芦僧)与贾雨村的对话,详细了介绍了四大家族的情况:第一,这四大家族都是“本省最有权有势、极富极贵的大乡绅”;第二,四大家族在本省都是百年望族,形成了众多的“房”;第三,在本省做官者绝对不敢触犯四大家族,否则官爵性命恐怕不保;第四,四大家族之间皆连络有亲,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第五,四大家族现在都处于风雨飘摇的“末世”,光景远不如从前。

《红楼梦》四大家族原型并非北方新兴的旗人家族,而应是明代形成的江南世族。江南世族兴起于六朝,鼎盛于明朝中晚明。有明一代,由于朝廷对读书人和士大夫阶层的减免税照顾,造成江南土地兼并激烈,形成了一批大官僚地主家族。失地农民无奈投靠大家族为奴,乡绅官宦人家因此大量蓄奴,造成了一批历史悠久、人口庞大的世族。这些家族在当地根深蒂固,通过联姻等手段沆瀣一气,联手上对付官府,下欺压百姓。他们权势极大,把持官府,横行乡里,无恶不作,确实同《红楼梦》书中描写的“护官符”一样。

由于明代江南世族的土地垄断程度过高,以至于影响了清初朝廷的税收和漕米,结果清廷通过“奏销案”㈠、“科场案”㈡、“通海案”㈢、“哭庙案”㈣、“庄史案”㈤等一系列大案,采用严厉手段血腥惩处江南士大夫阶层,造成江南世族大部分破产,暂时没有破产的也早已失去了昔日的辉煌。但这些世族庞大的家族人口尚在,处于一种入不敷出,气息奄奄的状态。《红楼梦》所描写的四大家族,就是清朝初年“末世光景”中的江南世族。这同北方新兴的旗人家族有着本质的差别,我们阅读《红楼梦》,首先要把握好这个大背景。

《红楼梦》所描写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其原型便是明末清初杭州的洪黄钱顾四大家族。这四大家族的历史极为悠久,都有几百年的辉煌家族史。由于按照门当户对的观念在大家族范围内长期通婚,所以形成了那种“互相之间皆连络有亲,荣损与俱”的关系。杭州洪黄钱顾四大家族辉煌于明代,到了清初,由于朝廷的残酷打击,加之长期战乱,他们同其他江南世族一样,有的已经家破人亡,暂时苟延残喘的,也都处于“外面架子未倒,内囊渐渐尽上来了”的“末世”窘境。

《红楼梦》中那个“白玉为堂金作马”的贾府,创作原型就是杭州四大家族之首的洪府。根据我国宋代大文学家洪适、洪遵所撰的《洪氏宗谱》记载:洪姓始祖出自共工。共工乃上古炎帝的后裔,黄帝时任水官。据古代史书刻画:“共工,人面,蛇身,朱发,”这是把共工神化的一种描绘。共工曾与颛顼争为帝,怒而头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故“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据《元和姓纂》及《尚书》等所载,共工之后本姓共,后因避仇,又因共工有水德,遂成洪姓,尊共工为洪姓的得姓始祖。《红楼梦》书中开篇交待甄士隐为当地望族出身,莫名其妙地说“当日地陷东南”,并非毫无疑义的无聊之笔。其真实意图,既暗指清军下江南之际,也应该暗指其为共工之后,书中甄(真)姓即为洪姓。

《红楼梦》书中贾家的始祖“宁荣二公”,其原型就是洪家在宋明两代的显赫祖先。洪氏家族在杭州可谓源远流长,杭州西溪五常乡洪家埭洪氏宗祠的对联煌煌然书写:“宋代父子公侯三宰相,明季祖孙太保五尚书”,上联指的就是宋代的“魏国忠宣公”洪皓⑴以及他的三个作过宰相(同平章事)的儿子洪迈、洪遵、洪适;下联指的是明代的太子太保、刑部尚书洪钟⑵和他的父祖、子孙五代官封尚书。洪家祖籍江西鄱阳,南宋时方迁居当时的首都杭州;元代又避居江西,明代再次迁回杭州。一个在杭州前后延续了五百多年(从明代成化年间算起,也有一百多年)的家族,正所谓赫赫扬扬的“百年望族”。正因为如此,方能繁衍出“二十房分”的庞大家族,也才有“亲派八房在都”,其余十二房在原籍的分布情况。

宋明两代的皇帝,确实都曾经为洪家御赐过府邸园林,并且多赐给皇帝御书的牌匾,是当时杭州最显赫的贵族府邸园林。《红楼梦》中对贾府正堂和宗祠的详细描写,都是写实。书中交代贾氏宗祠联为“肝脑涂地,兆姓赖保育之恩; 功名贯天,百代仰蒸尝之盛”,实际上就是洪氏的宗祠联的改写,意思是一样的。上联“肝脑涂地”歌颂的是洪皓,典出苏武牧羊的故事,宋高宗曾称赞洪皓“忠贯日月”,“虽苏武不能过”。杭州葛岭有洪皓祠,百代享受着后人“蒸尝”。下联“功名贯天”歌颂的是洪钟,乃是王阳明所作的洪钟墓志铭中的说法。洪钟一生总领四省军事,修筑燕蓟长城,确有“保育兆姓”之功。《红楼梦》庚辰本书中在这一联下有批语说:“此联宜掉转。”红学家们一般解释为楹联一般上句以仄声字作结,下句以平声字作结,这里平仄相反的意思。其实此联平仄并不反,脂砚斋的意思应该是:“百代蒸尝”应该与“肝脑涂地”相配,用于歌颂洪皓;“兆姓保育”应该与“功名贯天”相配,用于歌颂洪钟;作者为了照顾平仄,把事迹写反了,上下联的后半部分应该相易才对。

书中说这些宗祠联和中堂联的撰写者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特晋爵太傅前翰林掌院事王希献书”,“衍圣公孔继宗书”,暗示的都是王阳明。王阳明作为朱熹之后的当代大儒,也是洪钟的浙江同乡,曾经封光禄大夫、新建侯,作为洪钟墓志铭(谐音“穆莳”)的撰写者,作者这样暗示来源有自。洪昇作为洪氏家族的承重孙,对家族的辉煌历史还是十分骄傲的,因此在《红楼梦》中不厌其烦地描写家中那些御赐御题的陈设。不过,在洪昇生活的那个时代,洪国公府早已是风雨飘摇的末世了。

在“天伦之变”后,洪昇无奈与父亲析居,迁居杭州庆春门一带南宋御苑上面建立的东府,在“客燕台”时又被洪昇变卖了;及至洪昇二次返回故乡,已经“园经三主易”了。杭州某位学者根据史料中关于洪昇曾在东城庆春门一带居住的记载,否定洪昇同西溪洪府的关系,这是没道理的。庆春门一带过去属于仁和县,西溪则属于钱塘县,洪昇的国子生籍为钱塘,而非仁和,足证洪昇出生地和早期居住地为西溪洪园。杭州西溪的西府,是洪家的主宅,“天伦之变”后由洪昇的父亲、继母和三弟居住。在三藩之乱后,被朝廷查抄,洪昇二次返回故园时,已经是“苔梯不扫狐狸迹”(厉鹗诗),完全残破了。这就是《红楼梦》中贾氏家族“末世光景”的真实情况。

《红楼梦》中那个“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的史氏家族,其创作原型是明末清初杭州四大家族之一的顾家。书中说史家是“保龄侯尚书令史公”的后代,顾家历史上确有“保龄侯”之封爵。据顾氏宗谱记载:杭州顾氏源出越王勾践的后裔。正由于是越王的后裔,书中方敢于称其家居住府邸类似于“阿房宫”。另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⑶记载,越王勾践的七世孙摇,因助刘灭项有功,汉惠帝(前192)年间,被封为东瓯王。后来,摇又封其子为“顾余侯”,他的支庶子孙遂以其封号为姓,称顾氏,这个“顾余侯”便成为顾姓始祖。这应当是《红楼梦》称其家为“小史侯”的来历。

顾氏家族源远流长,《红楼梦》说史家“房分共十八,都中现住者十房,原籍现居八房”,应是写实。顾氏诗礼传家,素有“名兼三绝,学阐五经”之誉,代代名人辈出。特别是在明末清初,杭州顾氏家族三代出了四个著名女诗人,即顾若璞、顾之琼、顾长任和顾启姬,为时人津津乐道。明末清初,杭州顾氏家族与其他四大家族一样,也处于“外面上架子未倒,内囊渐渐尽上来了”的“末世光景”,《红楼梦》中描写史湘云针线活要自己做,通常要熬通宵,都是实情。

《红楼梦》中的“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轻金陵王”的王家,其生活原型,乃是杭州四大家族的黄家。书中说王家乃“都太尉统制县伯王公之后,共十二房,都中二房,余皆在籍”。这个“县伯”爵位出身的祖先,也是有出处的。杭州黄氏家族出金墩武林黄氏,据族谱记载,黃氏始祖黃太常寺卿,宋仁宗皇祐癸巳登狀元,曆官北海縣令,太常博士。故相馬溫薦其才,除浙江提刑,入爲中奉大夫太常寺正卿。善斷奇案,平冤者所活甚衆,與當朝包拯、歐陽修、韓琦等名臣齊名。这就是“都太尉县伯”爵位的来历。从宋仁宗起,到明末清初,繁衍出“十二房”的大家族,也是情理中事。

在《红楼梦》四大家族中,王氏家族是当时惟一尚在显赫时期的家族,由于王子腾身居高位,贾府、薛府的好多事情,也要仰仗王家帮忙。这也是有事实根据的。黄氏家族在清朝初年,出了一个著名的“太平良相”黄机。据《清史稿黄机传》,黄机順治四年聯捷二甲廿七名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受命典試江南。累遷禮戶刑吏四部尚書。清康熙癸丑曆會試正考官,尋擢光祿大夫、太子太師、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红楼梦》中的王子腾的生活原型应当就是黄机,当时可谓位高权重,难怪《红楼梦》中要写他升任“九省都检点,再提内阁大学士”了。正由于高踞相位,所以黄家才能“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红楼梦》书中王夫人的原型,就是黄机的女儿,洪昇的母亲。书中王熙凤的原型,就是黄机的孙女,洪昇的妻子黄蕙。洪黄两家两代姻亲,与《红楼梦》的描写一丝不差。《红楼梦》书中还曾通过王熙凤之口,说她爷爷曾主管过朝廷在东南沿海的“造船”事宜,“粤闽滇浙所有的洋船货物都是我们家的”,这也有事实根据。黄机的本家兄长黄梧,在清廷收复台湾之前,曾被朝廷封为“海澄公”,确曾主管过东南沿海的靖海造船工作,海上往来的外国商船,当然也由这个“海澄公”统一管理。

《红楼梦》中对薛家的描写,是最扑朔迷离的。护官符中交代他家是“紫薇舍人”之后,“现领着内帑钱粮”,是个“皇商”家族。这个奇怪的薛氏家族,其生活原型也是杭州四大家族中经历最为奇特的钱家。说他家是“紫薇舍人”之后,是因为钱氏家族实乃历史上著名的“钱王”后裔。唐末杭州临安人钱镠,据有今浙江及江苏西南部、福建东北部地区,于907年被后梁封为吴越王。在位期间,曾征发民工,兴修钱塘江及太湖水利工程,有利于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吴越国共传5主84年,末代国君为钱镠之孙钱俶,于978年献所踞之地归北宋,被封为邓王。这就是杭州钱氏家族的始祖,难怪《红楼梦》要把钱家写成“紫薇舍人”。

但说到《红楼梦》书中薛家是“现领内帑钱粮”的“皇商”,则与其钱氏祖先无关,乃是明末清初的现实。钱氏家族世代官僚地主,从未经商,更不是“皇商”。《红楼梦》中为什么要这么写呢?原来,钱氏望族的族长钱开宗,清初乙酉年曾任江南科场副主考,因受贿舞弊,顺治皇帝大怒,将其砍头抄家,并斥责他是“货殖家风”。所谓“货殖家风”,就是世世代代做生意的意思吧。皇帝亲口封的“货殖世家”,岂不是“皇商”?皇帝御批做买卖可不是“领内帑钱粮”?《红楼梦》描写薛宝钗从娘胎里带来奇怪的“热毒症”,每天要吃“冷香丸”,暗示的就是钱开宗死后其家属子女的怨毒心情。

《红楼梦》中说四大家族互相之间皆“连络有亲,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确实是杭州四大家族的实情。洪黄两家两代姻亲,洪昇的母亲与妻子都是黄家姑娘,属于亲上做亲。顾黄两家也是世代姻亲,顾若璞的丈夫黄模,就是洪昇外祖父黄机的兄长。顾钱两家的姻亲关系是,顾之琼嫁给了钱开宗。钱黄两家的姻亲关系是,顾若璞之孙黄式序所娶的妻子是钱凤纶。洪钱两家的姻亲关系是,洪昇的继母乃是钱开宗的妹妹。另外,钱肇修娶妻林以宁,顾长任丈夫是林以宁长兄林以畏,冯又令所嫁丈夫为钱廷枚,吴仪一的第三任妻子是钱宜,等等。总之,四大家族确实是世代“连络有亲”的关系。

杭州西溪四大家族不仅互相之间联络有亲,并且与当时的豪门望族联络密切,这些在《红楼梦》中亦有反映。书中描写与贾家东西两府走动颇为密切的冯紫英,乃是“神武将军”冯唐的公子。这个冯紫英,应该是以西溪著名纨绔公子冯千秋为原型创作的。冯千秋的祖父冯梦祯,乃明代南京国子监祭酒,是个名气很大的官僚文人。冯梦祯的儿子冯云将,应该就是书中所说的“神武将军”冯唐的游戏笔墨称呼而已。冯小青的故事,就发生在他的家中。冯千秋与洪昇是同时代人,同为贵胄子弟,世代同居西溪,来往密切就是情理中事情了。

另外,《红楼梦》第71回贾母八旬寿诞,送“玻璃屏风”寿礼的“粤海将军邬家”,显然暗指清初官居广东水陆提督,总兵官左都督、太子少保、晋少傅兼太子太傅的吴六奇家。吴六奇乃明崇祯间诸生,务大节,具雄略。中原莽荡,弃举业,襥被游吴越,历览形势,广结豪杰。王士祯《香祖笔记》、《钮琇觚臜》、蒲松龄《聊斋志异》,均载六奇为博徒,为乞丐,为驲卒。查继佐遇铁乞于芜下,以及六奇为广东水陆提督,救查继佐于“明史案”囹圄中,并给与丰厚报酬的豪侠事迹。吴六奇与越中名士多有往来,与洪黄钱顾四大家族特别是黄家关系密切。不仅有黄机任当朝宰相一层关系,还因为海澄公黄梧乃是吴六奇举荐的,黄梧又向清廷献剿郑五策并推荐降将施琅,为日后收复台湾立下大功。洪家祝寿,吴六奇送玻璃屏风为贺,乃情理中事。

杭州洪黄钱顾四大家族辉煌的时代是在明朝中后期。改朝换代后的清朝初年,四大家族逐渐衰落,百年望族走到了尽头,陆续破败了。首先是钱家在顺治年间被朝廷抄家发配,随后是洪家在康熙前期被朝廷抄家发配,顾家虽然没有被官府抄家,但生齿日繁,入不敷出,坚持了一段时间后,也在康熙中期破产了。钱洪顾三家败落破家之时,黄家由于有黄机任当朝宰相,仍然轰轰烈烈。但黄机的儿子、也就是洪昇的舅父兼岳父黄彦博,因科举功名弊端被朝臣攻击,忧愤之下一病而死,康熙二十二年黄机也致仕后病死。随着家庭顶梁柱的塌落,黄家也无可奈何花落去了。四大家族的最后结局,用《红楼梦》的话说,就是“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注:

⑴.洪皓(1088~1155),字光弼,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徽宗政和五年(1115)进士。历台州宁海主簿,秀州录事参军。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以徽猷阁待制假礼部尚书使金被留,绍兴十三年(一一四三)始归。迁徽猷阁直学士,提举万寿观,兼权直学士院。寻因忤秦桧,出知饶州。十七年,责授濠州团练副使,英州安置。二十五年,主管台州崇道观,卒谥忠宣。有文集五十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鄱阳集》四卷,另有《松漠纪闻》二卷行世。事见《盘洲文集》卷七四《先君述》,《宋史》卷三七三有传。洪皓的三个儿子洪适、洪遵、洪迈在南宋都当过“同平章事”(宰相)一级的高官。这便是洪氏宗祠内上联“宋代父子公侯三宰相”所谓。

⑵.洪钟明成化十一年(1475)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安抚史、按察使、左都御史、刑部尚书、工部尚书,进太子太保衔。相传洪钟退居故乡杭州西溪,为祈保社会安定发起龙舟胜会,至今仍为当地端午一大盛事。洪钟还将兵器与生产工具结合,创制成多种独特器械,教民演练,以改良民风、强民体魄,即今大放异彩的五常十八般武艺。其曾祖父洪荣甫、祖父洪有恒、父洪薪皆因洪钟名望而获赠尚书衔;曾孙洪瞻祖,万历戊子(1588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历任兵科给事中、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后赠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这便是洪氏宗祠内下联“明纪祖孙太保五尚书”所谓。洪钟之孙洪楩,是明代重要的出版家,最大贡献是刊刻了宋元话本,并以精良著称于世,代表了当时最高的印刷水平。

⑶.《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六十卷(江苏巡抚采进本)宋章定撰。以姓氏分韵排纂,各序源流於前,而以历代名人之言行依姓分隶。盖以谱牒传记合为一书者也。所列凡一千一百八十九姓,内单姓一千一百二十一,复姓六十八。於有宋一代纪述颇详,其人其事,往往为史传所不载,颇足以补阙核异。

释:

㈠.奏销案我国清代初年发生于江南地区的政治事件。顺治十八年(1661) ,清廷将上年奏销有未完钱粮的江南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四府并溧阳一县的官绅士子全部黜革,史称奏销案。清入关后,在江南地区实行了比明代更为严厉的催科。经征之官皆以十分为考成,不足额者要被参罚。但江南缙绅豪强依然凭借昔日的权势交通官府,贿买书吏,隐混和拖欠钱粮,致使积逋常达数十万。而在政治上他们也还未完全忘怀朱明王朝。清政府为了裁抑缙绅特权和压服江南地主,便借口抗粮,制造了奏销案。此案初只限于无锡、嘉定两县,至十八年夏乃通行于四府一县。根据江宁巡抚朱国治的造册上报,清廷将欠粮者,不问是否大僚,亦不分欠数多寡,在籍绅衿按名黜革,秀才、举人、进士,凡钱粮未完者,皆被革去功名出身;现任官概行降两级调用,计共黜降1.3万余人。其中不少人被逮捕,械送刑部议处。甚至某探花只欠银一厘亦被黜。吴伟业、徐乾学、徐元文、韩炎、汪琬等江南缙绅著名人物几乎全部罗织在内。继之,又乘大创之后10年并征,使江南缙绅豪强受到沉重打击。直至三藩叛乱时,为了争取江南地主的支持,清廷才放松禁令,允许在奏销案中被黜降的官绅士子分别纳银开复。以后清廷讳言此事,官书绝不记载。

㈡.科场案中国清代处理科场舞弊的案件。清王朝建立后,恢复科举取士,科场积弊也随之沿袭下来。为了杜绝弊端,选拔真才,清统治者不仅制定了相当完备的科场条例,而且严厉惩办那些徇私舞弊特别是交通嘱托、贿买关节的人员。其次数之多,处理之严,打击面之广,为科举制建立以来所未有。其中发生在顺治十四年(1657)丁酉科顺天乡试,发榜后,物议沸腾。给事中任克溥奏参,顺治帝令将疏内有名人犯拿至吏部、都察院会审。审出同考官李振邺、张我朴、吏科给事中陆贻吉、居间博士蔡元禧、进士项绍芳及行贿中试举人田耜、邬作霖7人俱著立斩,家产籍没。顺天乡试舞弊被揭发后不久,又有人奏参江南主考官方猷弊窦多端,以联宗的缘故,取中少詹事方拱乾之子方章钺。御史上官铉又奏参江南同考官龚勋出考场后被考生羞辱,事情可疑。顺治帝见奏,将主考官方猷、钱开宗和十八名同考官全部革职,令刑部派遣差役将主考、同考以及中试举人方章钺等迅速押解来京,严行审讯。在顺治帝的严旨催促下,方猷、钱开宗被正法,妻子、家产籍没入官。同考官十八人,除已死之卢铸鼎外,全部处绞刑。举人方章钺等八人,各责四十板,家产籍没入官,父母、兄弟、妻子流徙宁古塔。审理此案的刑部尚书、侍郎等也因“谳狱疏忽”,分别受到了处分。

㈢.通海案清初发生在浙江金坛的牵连甚广的大案。起因于地方官吏与土豪劣绅相互勾结鱼肉乡民引起民愤。顺治十六年(1659年)五月,郑成功大举入长江,六月破镇江,七月进抵江宁(南京)城下。二十三日清军梁化凤部大败郑军,杀大将甘辉等,郑成功退出长江。官吏借郑成功攻占金坛一事,移祸于仗义执言的十名诸生,搞了一幕通海冤案,此案株连甚广,累及许多无辜,杀戮了61人,引起天下震动。

㈣.哭庙案发生于顺治十八年的“抗粮哭庙”事件,著名文人金圣叹即死于这次事件。顺治十八年,顺治驾崩,哀诏于二月一日下达吴县,府衙设灵举哀痛哭三日,此时苏州发生了历史上的“抗粮哭庙”案。顺治十七年新任吴县县令任维初,私取公粮三千余石,又逮捕交不出补仓粮的老百姓。以金圣叹为首的几个秀才,因同情农民的遭遇,写了“揭帖”到哭灵场所控告县官,将矛头指向包庇部下的江苏巡抚朱治国。朱治国大为震怒,当场逮捕了倪用宾等五名秀才。金圣叹第二天联络更多的群众去哭庙抗议,但他并没有出现在场面中。四月二十七日,金圣叹、丁子伟二人被逮捕,金圣叹高呼先帝,被掌二十巴掌。朱治国将哭庙文的起草人金圣叹作为首犯拘捕,冠以“摇动人心倡乱,殊于国法”之罪,最后倪用宾、沈琅、顾伟业、张韩、束献琪、丁观生、朱时若、朱章培、周江、徐玠、叶琪、薛尔张、姚刚、丁子伟、金圣叹、王仲儒、唐尧治、冯郅等十八人被判死罪,七月十三日立秋,在南京三山街执刑。

㈤.庄史案即“庄廷鑨明史案”,清代文字狱的第一宗。顺治年间庄廷鑨购得明故相朱国桢《明史稿》,庄廷鑨召集学人编辑成书,名曰“明史辑略”。书中多有触讳之处,被人告发,结果庄廷鑨被戳尸,庄氏家属及与此有牵涉者70余人被处死刑或流放。

第二节 贾母与顾若璞

《红楼梦》中的老祖宗贾母,因丈夫“国公爷”早逝,以未亡人之身份,抚育两个儿子贾赦、贾政成人,保持了百年望族的偌大家业。因此在家族中德高望重,一言九鼎,子孙都称呼她为“老祖宗”,外人称其为“老佛爷”。她晚年不理家事,整天和孙儿孙女辈优游林泉,集聚筵饮,看戏听书,灯谜酒令,生活极为潇洒。她对孙儿孙女极为慈爱,一往情深,平时多有馈赠,多有体谅,多加呵护,赢得孙辈的普遍爱戴。她大智若愚,每于关键时刻力挽狂澜,轻描淡写地化解了家族面临的危难。

《红楼梦》创作的这个活灵活现的“老祖宗”,是否有生活原型呢?她的创作素材,又是取自于谁的故事呢?《红楼梦》的作者是洪昇,作品的主要生活原型是“蕉园姐妹”。这个“老祖宗”的形象,就是取之于杭州洪黄钱顾四大家族共同尊崇的“老祖宗”,蕉园姐妹的引导者和保护神,洪昇的伯祖母顾若璞的真实事迹。

据《清代闺阁诗人徵略》⑴载:顾若璞(1592-1681)字和知,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明上林苑丞顾友白女,同邑贡生黄东生茂梧妻。早寡,以贤孝闻。生而慧,幼承家学,好读书,自经史百家及本朝典故,无不贯通,为明清之际杭州闺秀诗坛之冠,年九十仍不废诗文,无疾而终。两子及孙均赖其教养成人。

另据《杭郡诗辑》⑵载:顾若璞,字和知,钱塘人。明上林丞友白女。参议黄汝亨子妇,副榜茂梧室。有《卧月轩稿》,又曰《啸余吟稿》。顾氏自沧江、西岩、悦庵、友白四世皆有文名,夫人以不栉之贤缵其家业。归黄东生,东生善病,结褵之后强半与药垆为伍。历十三年而寡,年甫二十八。支持门户,拮据卒瘏,而敎其二孤灿、炜,自小学至古文词皆口授手画,卒底于成。时年九十余,所居卧月轩在湖墅半道红,世所称“黄佛儿”家是也。

顾若璞二十八岁开始守寡,忍苦成家,苦心孤诣抚育二子成人。为了抚育儿子,她跟随公爹苦苦学习,操持之外日夜读书,其刻苦精神令人感佩。她在丈夫死后所写的《与胞弟》书中说:夫溘云逝,骨铄魂销,帷殡而哭,不知死之久矣。岂能视息人世,复有所谓“缘情靡丽”之作耶?徒以死节易,守节难,有藐诸孤在,不敢不学古丸熊画荻者,以俟其成。当是时,君舅方督学西江,余复远我父母兄弟,念不稍涉经史,奚以课藐诸孤而俟之成。余日惴惴,惧终负初志,以不得从夫子子京也。于是酒浆组纴之瑕,陈发所藏书,自《四子》经传,以及《古史鉴》、《皇明通纪》、《大政纪》之属,日夜披览如不及。二子者从外传入,辄令篝灯从隅,为隐说我所明,更相率咿唔,至丙夜方罢,顾复乐之,诚不自知其瘁也。日月渐多,闻见与积,圣经贤传,育德洗心,旁及《骚》、《雅》,共诸词赋,遊焉自焉,冀以自发其哀思,舒其愤闷,幸不底予幽忧之疾。而春鸟夏虫,感时流响,率尔操觚,藏者笥箧,虽然,亦不平鸣耳,讵敢方古班、左诸淑媛,取邯郸学步之诮也。

为了让两个儿子安心读书,她别出心裁,为儿子建造了一艘“读书船”,泊在西湖水中,以便专心致志。有顾若璞《秋日为两儿修读书船泊断桥作》为证:

闻道和熊阿母贤,翻来选胜断桥边。

亭亭古树流疎月,漾漾轻凫泛碧烟。

且自独居扬子宅,任他遥指米家船。

高风还忆浮梅槛,短烛长吟理旧毡。

顾若璞不仅是顾氏家族的女性大家长,而且也是一个著名的女学问家和女诗人,对四大家族诗礼传家有重要贡献。据《名媛诗话》⑶载:若璞文多经济大篇,有西京气格。常与闺友宴坐,则讲究河漕、屯田、马政、边备诸大计。每夜分执卷吟讽曰:“使吾得一意读书,卽不能补班昭十志,或可咏雪谢庭”。尝于食顷作七夕诗三十七首,一时欢其敏妙㈠。顾若璞《秋日过偕隐园》一诗,道出了晚年淡泊宁静的心情和“自写幽芳”的文学创作生活:

自分穷愁合喧研,便携竹杖到西园。

萧萧三径人迹绝,寂寂双扉树影繁。

舒卷无心云出岫,升沈莫问月临轩。

纸窗闲静无此事,自写幽芳寄九原。

顾若璞的文学成就,主要的并不在于自身的文学创作,而是培养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批女文学家和女诗人。顾若璞是顾氏家族三代女诗人的创始人和启蒙者。在顾若璞的影响和带动下,其娘家夫家顾黄两氏几乎满门女诗人。据《西冷闺咏》⑷载:其侄女顾之琼字玉蕊,工诗文骈体,有《前后北征赋》、《撷芳初集》、《序初阳台》、《西溪渔父》、《河渚花隝》、《净慈寺》诸诗。其长子璨娶丁氏,名玉如,字连璧。甚贤孝,能诗。另据《杭郡诗辑》载,其诸孙亦能诗。一日雪中,孙启圻斐然有作,次孙启均、启埏、启疆奋笔继和,已而塨埈。垣三女孙袖中簌簌有声,夫人索视之,亦各成一篇。笑曰,幼女童孙皆知好学,可藉手报地下矣。其外孙女顾姒、顾长任均为名重一时的女诗人。顾姒字启姬,有《静御堂集》、《翠园集》;顾长任字重楣,号霞笈仙姝,有《谢庭香咏》、《梁案吟》。其孙女黄智生早慧,诗名远播,惜未婚早逝。

顾若璞的妇女观是传统保守的,但她又决不反对妇女从事文学创作。她在自序《卧月轩集》时指出:“尝读诗知妇人之职,惟酒食是议耳,其敢弄笔墨以与文士争长乎?然物有不平则鸣,自古在昔,如班(昭)、左(芬)诸淑媛,颇著文章自娱,则彤管与箴管并陈,或亦非分外事也。”这种矛盾的思想基础,与《红楼梦》中的老祖宗贾母议论女孩子行为本分时所表达的思想异曲同工。

顾若璞对中国女性文化的最大贡献,是培养和组织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女性组成的文学团体——蕉园诗社。蕉园诗社前后两期的组织者顾之琼和林以宁,是顾若璞的娘家侄女和外孙媳妇,她们只是名义上的组织者,其组织女性诗社的最大后台还是这个老祖宗顾若璞。顾若璞年未三十卽称未亡人,享高年。诸孙及诸女孙辈皆能拈韵赋诗,和知顾而乐之,有“为报九原相待客,诗书一线可能留”之句,“丸胆含饴,足慰半生灯青髪白之感矣”。顾若璞还曾亲自为其孙媳钱凤纶序《古香楼集》。在顾若璞和蕉园女诗人的诗作中,多有表现顾若璞晚年与孙女辈一起,优游林泉,在杭州山水间过着风雅生活的真实记载。

可以想见,在清朝初年的杭州,蕉园诗社的十二个年轻女诗人,簇拥着一个鹤发童颜的“老祖宗”,徜徉在西湖、西溪、西泠山水间,分韵赛诗,咏梅咏柳,灯谜酒令,亦庄亦谐。这是什么?这就是《红楼梦》中贾母携其诸多孙子女和外孙子女,优游大观园生活场景的故事素材!这就是活生生的无可置疑的《红楼梦》人物原型!《红楼梦》中史湘云的创作原型,应该就是顾若璞的娘家孙女顾启姬。她参加诗社活动时为自己取号“枕霞旧友”,应该来源于顾若璞的“卧月轩”和顾长任的“霞笈仙姝”。书中交代“枕霞阁”乃是贾母年轻时读书的地方,“卧月”与“枕霞”同义,“卧月轩”正是顾若璞年轻时读书的地方,这个地方在杭州湖墅,与西溪比邻。所谓“旧友”,代指的应该是顾启姬与顾长任的关系,姐姐“霞笈仙姝”已逝,妹妹岂不是“卧月轩”中的“枕霞旧友”?

顾若璞晚年生当“末世”,其遭遇也是很悲惨的。先是其孙女智生(梭儿)夭折,娘家孙女顾重楣(字长任)早逝。继之侄女顾之琼丈夫钱开宗,因江南科场案杀头抄家,全家械系京师。再继之其外孙洪昇、洪昌因“天伦之难”离家出逃,在颠沛流离中夭亡或苟延残喘。其孙黄式序久滞科场,功名不遂;孙媳钱凤纶因夫家和娘家双重灾难而坐困愁城,英年早逝。顾若璞就是在这一系列灾难纷至沓来的时候驾鹤西归的,享年九十岁。这些经历,也与《红楼梦》中的贾母晚年遭遇如出一辙,难道还看不出她就是贾母的生活原型和素材来源吗?

注:

⑴.《清代闺阁诗人徵略》施淑懿著。施淑懿(1876~1945)号学诗。江苏崇明(今上海崇明)人。一生著作甚多,付印的有《泪痕吟草》、《冰心阁诗集》、《清代闺阁诗人徵略》等。

⑵.《杭郡诗辑》,全称《国朝杭郡诗辑》,十六卷。清吴颢编其郡人之诗。自黄机起,凡一千四百余人。刻于嘉庆五年。

⑶.《名媛诗话》十二卷,清沈善宝编,收录从清初至道光时期的女诗人千余名,为中国女性文学史保留了许多珍贵的女性生活和文学活动片断。沈善宝(公元1807-1862?),字湘佩,善书画、工诗文,词名也倾盖一时。曾招收女弟子一百余人,并组织女子诗社。除《名媛诗话》外,著作还有《鸿雪楼诗》、《鸿雪楼词》。

⑷.《西泠闺咏》清陈文述编。陈文述(1771-1843),字退庵,号云伯,浙江杭州人。嘉庆时举人,官昭文、全椒等知县。诗学吴梅村、钱牧斋,博雅绮丽。著有《碧城诗馆诗钞》、《颐道堂集》、《秣陵集》、《西泠怀古集》等。

释:

㈠.顾若璞诗摘录:

《和夫子西溪落梅》:逦迤入西溪,溪深深几曲。断岸挂鱼罾,茅檐覆修竹。翠羽何啁啾,满林香扑簌。晴雪飞残英,坐爱倾蚁绿。鹿门迹未湮,与子同归宿。

  《捣衣篇》:自惜盈盈十五馀,不施粉黛叹幽居。忽惊流浪双头鲤,带得交河一纸书。读书宛转愁不息,征人正在天山北。天山高插碍星流,漫驾红鸾过十洲。君挂雕弓控轻骑,妾闻胡雁怨高楼。满眼风光转眼歇,昨夜红颜换白发。捣衣声断咽霜风,掩袖啼多惨秋月。秋月孤帏漏正长,香奁宝箧耀华堂。鸣珰四面鸳鸯结,罗帐团回锦绣香。鸣珰罗帐芙蓉锦,华烛兰膏明未寝。解将珠镜光如刀,留待君来照鸳枕。饮尽金罍不见君,湘帘怨卧烟氤氲。羽书犹欲征边塞,愿逐巫山一片云。

《湖中》:湖光渺渺冷烟微,江鹜沙凫伫不飞。恰欲抱琴轻别去,芰荷分绿上罗衣。

  《感怀》:不堪愁病强搔头,二十三年感百忧。却也不知方寸内,如何容得许多愁。

第三节宝姐姐与钱凤纶

对于《红楼梦》中薛姨妈和她的女儿薛宝钗,红学界争议甚大,争议的历史也最悠久。在清朝时期,为了钗黛优劣的争论,有的学者之间就曾闹得面红耳赤,几挥老拳。直到现在,这个问题仍然是红学界同仁最喜欢议论的课题之一。仔细想来,《红楼梦》书中对薛姨妈母女的描写,确实是用了史笔。作者在刻意描写她们美丽的外表同时,也刻意描写了她们的功利之心;在刻意描写她们慷慨圆通的同时,也刻意描写了她们的世故圆滑;在刻意描写她们书香门第的同时,也刻意描写了她们的铜臭气味。总之,在作者笔下,即有对这对母女的赞誉,也有对这对母女的挪揄。如果仅从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上看,这对母女是《红楼梦》描写最成功的立体感人物。

《红楼梦》作者为什么要这么描写这对母女?如果不知道作者与薛姨妈母女原型的关系,以及他们之间的恩恩怨怨,恐怕不是很容易说清楚的。笔者在《土默热红学》中曾以较大篇幅,考证薛姨妈的原型是蕉园诗社的发起人顾之琼㈠,薛宝钗的原型是蕉园诗社骨干成员之一的钱凤纶㈡。钱凤纶的父亲,就是在清初江南“乙酉科场案”中被朝廷砍头的钱开宗,她们的家庭,就是被朝廷全家发配的杭州著名四大家族之一的西溪古荡钱家。在本章第一节对四大家族的考证中,我们已经简要分析了钱家“紫薇舍人”和“皇商”的来历,这里再作一些详细介绍。

《红楼梦》书中的薛宝钗是个“冷美人”。为什么是“冷美人”呢?因为她吃“冷香丸”;她又为什么要吃“冷香丸”呢?因为要治疗她的“热毒”之症。这个出身于巨富之家的官宦小姐,却偏偏“从胎里带来一股热毒”。“为这病请大夫吃药,也不知白花了多少银子钱,凭你什么名医仙药,从不见一点儿效”,简直就是绝症!

后来遇到一个“专治无名之症”的“秃头和尚”,给她开了一张“海上方”,又给了一包“不知哪里弄来的”“异香异气的药引子”,让她“发作时吃一丸”。“到也奇怪,吃她的药倒效验些”。这个效验的“海上方”是个什么样的药方呢?书中明确交代:“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不仅药料奇,药引子更奇!要“雨水这日的雨水十二钱,白露这日的露水十二钱,霜降这日的霜十二钱,小雪这日的雪十二钱”。“再加十二钱蜂蜜,十二钱白糖”,一并和成丸子,“埋在梨花树底下”,发病时再用十二分黄柏“煎汤”,“吃一丸下去也就好些了”。这真是奇人、奇病、奇方、奇药。访遍中西名医,无人能诊断清楚“热毒”奇病,查遍中西药店,无处有如此奇特的药料和引子。就说这“四个白”和“十一个十二”吧,就怪得不能更怪了。为什么偏偏都要白色的花蕊?为什么各种药料和银子的数量偏偏都是十二?古今中外谁见过如此奇特的药方?

《红楼梦》作者如此不情加不通的描写,恐怕不是真实记录,当然也不会是游戏笔墨,其中必有重大隐情,隐藏在这怪病奇方的后面。其中的隐情是什么呢?《红楼梦》中薛宝钗的原型,就是洪昇的表妹钱凤纶。《红楼梦》关于薛宝钗的病和药,就是隐写的这段惨痛历史。好多读者朋友可能知道,清初顺治年间,在江南发生了一件影响重大的“科场案”。朝廷开科取士,本是皇帝十分重视的选拔人才的大事。由于受明朝后期科场腐败风气的影响,清初科场作弊事件仍然层出不穷。朝廷为了整肃科场,同时也为了震慑江南士大夫阶层,对江南科场案处理得极为严厉!

当时江南科场的副主考,就是洪昇的表丈钱开宗。由于被人告发受贿作弊被朝廷逮捕下狱,几乎没经过认真审讯,就绑赴法场,砍了脑袋。钱家主仆二百多口人,全部押解进北京,准备赏给旗人为奴。父亲出事时,钱凤纶尚在童年。随同母亲顾玉蕊,与全家兄弟姐妹,丫鬟仆人,凄凄惨惨地被押解北上。当时犯官家属的待遇是十分不堪的,全家大小,被反绑双手,一根绳子穿着,跌跌撞撞地走向北京。从杭州到北京,长途三千里,饥寒交迫,棍棒加身,儿啼女号,主悲奴怨,个中滋味,今天的人们很难想象。

细心的读者可能注意到,《红楼梦》在宝钗出场时有一段皮里阳秋的怪论:“近因今上崇诗尚礼,征采才能,降不世出之隆恩,除聘选妃嫔外,凡仕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以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不懂得这段历史,还真看不懂这段话。“今上”就是当今皇上,“崇诗尚礼,征采才能”,就是“开科取仕”。把“仕宦名家之女”交给“公主、郡主”做“陪侍”,说白了,就是把“开科取仕”中犯罪官员的家属子女籍没为奴婢!什么叫“赞善”、“才人”?就是皇亲贵戚的女奴!大清的规矩,凡犯官的家属子女,一般都“赏赐”给功臣为奴。原来薛宝钗进京“待选”,就是等待皇帝发配为奴!

红学家们都感到奇怪,《红楼梦》中薛宝钗待选“秀女”,后来怎么没下文了呢?原来朝廷感到对“江南科场案”处理过重了,赦免了钱开宗的家属子女。顾玉蕊领着儿女,又长途跋涉,回到了杭州。由于家宅已经抄没了,无巢可栖,只好寄住在亲戚家。《红楼梦》中描写寡妇薛姨妈领着“一窝一拖”儿女,来投靠亲戚贾府,寄住在“梨香院”,隐写的就是这段历史。

《红楼梦》并不避讳写死亡,对长上一辈林如海的死、贾敬的死,甚至连赵姨娘哥哥赵国基的死,都写到了,却偏偏对宝姐姐父亲的死讳莫如深。薛姨妈是寡妇,可见薛姨爹早已去世了。但她的丈夫死于何时何地,因何而死,书中一句话也不肯交代。实际上,薛家母子投奔亲属的时间,应该在三年孝服未除的时候。在这种家破人亡的悲惨境遇面前,钱家的子女是什么心情呢?请看真实生活中钱凤纶的一首诗,此诗见钱凤纶的诗集《天香楼集》,诗的题目是《哭伯兄》:

在昔皇天倾,覆巢无完理。兄不即殉身,感奋良有以。摩挲双匕首,一夕再三起。千钧重一发,恐复忧天知。荏苒岁月间,隐痛入骨髓。未戡仇人胸,抱疾忽焉死。尸床目不暝,不继非人子。尚有娥亲在,李寿汝莫喜。

“天倾”、“巢覆”显然指的是钱开宗被杀头抄家的惨事,天塌了,巢毁了,那些尚未出巢的小鸟都像覆巢的鸟卵一样可怜。钱凤纶这个立誓报仇的“伯兄”,一夜两三次“摩挲匕首”,誓杀仇人。不料大仇未报,自己却积郁成疾,不幸病死了。死时含恨泣血,不能瞑目。哥哥虽然死了,“娥亲”(母亲和姐妹)还在,“不继”承遗志“非人子”,仇人不要高兴得太早!

可见,钱家母女此时是满怀深仇大恨!一个满腹仇恨的女孩子应该是什么形象呢?用“冷美人”形容再恰当不过了。一个有很深城府的女孩子这时应如何处世呢?最大的可能就是像薛宝钗那样装拙守愚、寡言鲜语、随分从时、不露头角。书中的宝钗从不打扮得花枝招展,总是穿着“半旧”的衣服,从来不施脂粉,居室也没有任何陈设,像“雪洞”一样,总是陪着寡妇妈妈,不让妈妈着急生气。奇怪么?是成熟得过早么?是天生的不爱铅华么?不是!这是刚刚失去父亲的女儿为父“守孝”、为母分忧、为家庭分劳应有的举动!此时的宝钗,虽然在母亲面前承颜欢笑,其实内心深处却是满腹怨毒,这就是《红楼梦》中薛宝钗在娘胎里带来的“热毒”之症!

我们来看一看《红楼梦》中治疗“热毒”的药方吧: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白色“花蕊”,显然指成年累月的失亲之痛,白色是孝服颜色,秦可卿出殡就“压地银山”一样白。十二个月的“雨露霜雪”显然隐指一年四季的美好景色。为什么必须用“白糖”、“蜂蜜”和“黄柏”熬汤服下呢?因为它们是极甜与极苦的混合滋味,《红楼梦》中就用过这样的歇后语:“黄柏木的磬捶子,外头体面里边苦”。又为什么必须住在“梨香院”,并必须把药埋在“梨树底下”呢?“梨”者“离”也,每当“发了病时”,也就是想到亲人永别离之痛时,就吃一丸这样的药吧。

钱凤纶诗中这个“伯兄”,就是《红楼梦》中薛蟠的原型么?似乎应该是。请读者朋友注意《红楼梦》中为薛家兄弟取的名字:当时顺天科场案的正主考名李蟠,因此便让薛大爷名薛蟠。薛蟠字“文起”,暗示薛家的祸事自“文”起,什么“文”?就是科场之文。有的版本做“文龙”,亦说得通,“文龙”就是皇家的文章,科举考试可不是给皇家做文章么?这样还不够,又让他的弟弟取名“薛蝌”。自古以来你见过用小虫“蝌蚪”取名的人么?原来也不过是暗示他家在“科场”出了事,为了隐晦,在“科”字旁边加了一条小虫而已。

薛家是犯官家属,但《红楼梦》又不能明写宝钗的父亲犯了事被朝廷处死,因为有“干涉朝廷”之嫌,作者开始就说作此书“不敢干涉朝廷”。只好写薛蟠犯了罪,来求有权有势的亲戚帮忙疏通官府。薛蟠犯了什么罪?打死了“冯渊”,抢夺了“英莲”。家庭出事时一夜两三次“摩挲匕首”的人,“逢冤”时的必然表现就是要打死人!为什么打死了人?为了“应怜”;谁“应怜”,这些无辜的、可怜的犯官家属子女!

为什么要求荣国府帮忙疏通?因为《红楼梦》中荣国府的原型就是杭州的洪府,也就是《红楼梦》作者洪昇的家。洪家在明朝“祖孙太保五尚书”,权势大得很,但清初改朝换代后却是个死而不僵的“百足之虫”,应该没能力帮忙。但请不要忘记,洪家在朝中还有阔亲戚,就是洪昇的外祖父,也是妻子黄蕙的祖父黄机!黄机贵为宰相一级的“大学士”,有能力疏通官府,也就是书中王子腾的生活原型。事实上,钱家家属子女被释,也很可能是黄机疏通的结果。

《红楼梦》书中交代,薛家“本是书香继世之家”,“家中有百万之富”,薛蟠“幼年丧父”,继承了父亲的“皇商”之职,“现领着内帑钱粮,采办杂料”,“在户部挂虚名,支领钱粮”。他的舅舅是“京营节度”使王子腾,姨夫是荣国府的贾政。因此,在薛蟠为了抢夺“英莲”,打死冯渊后,新任顺天府尹贾雨村不敢得罪,只好卖放了他的人命官司,并写信向给他的母舅王子腾邀功买好。

从表面看,《红楼梦》似乎写得头头是道,天衣无缝。但深究起来,薛家的所谓“皇商”身份,大有研究的余地。《红楼梦》中描写的薛家原型“古荡钱家”,是杭州一个著名的“望族”,是个诗礼传家的家族,并非商人,更不是什么皇商,为什么在《红楼梦》书中变成了“皇商”呢?还得从头说起。

江南丁酉科考,有个举子名叫尤侗。这个人在清初赫赫有名,是个顺治、康熙两朝皇帝都十分欣赏的正统文人。丁酉科场榜发之后,众举子哄传其中有弊,“众大哗,好事者为诗,为文,为杂剧、传奇,极其丑诋”。尤侗落榜后,就怀者愤懑心情,创作了两部影射攻击的传奇:《万金记》和《钧天乐》。当时江南科场的正主考名叫方犹,副主考是钱开宗。《万金记》以方字去一点为“万”,钱字去边旁为“金”,隐指二主考姓,“备极行贿通贿状”。《均天乐》以才子沈白,与一些狗屁不通的举子一同应试,主考官纳贿后,把目不识丁者取为榜眼、探花,沈白落第,愤愤死去。剧中的沈白,明显是尤侗自喻。

事情偏偏凑巧,顺治皇帝看到了《均天乐》剧本,大动肝火。于是把江南科场主考、副主考以及二十余名考官,全部缉拿进京。对参加考试的全部举人,一律拉到中南海的瀛台复试。瀛台“四面皆水,一九曲桥板通之”,粼粼水波,阵阵寒意,考官罗列,刑具森布,“每举人一名,令护军二员持刀夹两旁,与押赴菜市口刑场无异”,令众多举子噤若寒蝉,“几不能下笔”。交卷时,又爆出一大新闻,江南文豪、著名诗人吴兆骞竟交了白卷,被朝廷发配宁古塔充军!

顺治皇帝为什么看到尤侗的剧本便发雷霆之怒呢?原来在江南科举头场考试中,试题是“贫而无谄”。尤侗的剧本中,写了一首著名的“黄莺儿”:“命意在题中,轻贫士,重富翁。诗云子曰全无用,切磋欠工,往来要通,其斯之谓方能中,告诸公,方人子贡,原是货殖家风”。没有点古文功底的人,还看不出尤侗攻击之恶毒!这首“黄莺儿”曲子,把皇家考场,简直描写成了一个商品交易场!圣人的文章无用,只有“孔方兄”才好使。圣人门下,原来是“货殖”家风!什么叫“货殖”?请看《货殖列传》,原来孔子的得意门徒,有一个子贡,是个有钱的商人,经商古称“货殖”。尤侗说,江南科场考取的,都是做买卖的行贿者!科场的主考、副主考,都是“货殖”家庭的门风!

分析至此,你们知道薛蟠“皇商”身份的来历了么?原来,《红楼梦》书中这么写,指的就是皇上说钱家是“货殖家风”!洪昇让他家“珍珠如土金如铁”,让薛蟠继承皇商角色,让薛宝钗是“金”的代表,让他家多当铺钱庄,让宝钗的丫鬟名叫“黄金莺”,原因还不清楚么?更何况,当时杭州钱家,确实是个富有的“望族”,这样描写,就更合情合理了。其实,《红楼梦》书中,薛蟠何尝做过什么正经生意?《红楼梦》主要还是写他家诗书传家,否则,薛宝钗渊博的学识,是从哪里来的?

说到这里,就必须交代《红楼梦》作者洪昇与钱家的关系以及个人恩怨了。钱家当时居住在西溪古荡,洪家居住在西溪深潭口,两家为近邻,又世代姻亲,洪昇称钱开宗为表丈,与钱氏兄妹一起长大,从小就关系十分亲密。钱家从北京被朝廷释放后,又长期在洪家寄居,小兄妹之间耳鬓厮磨,自然别有一番风味。两家关系发生微妙变化,是从洪昇的继母进门开始的。洪昇的母亲是当朝大学士黄机的女儿,洪昇与黄家表妹黄兰次从小青梅竹马,很早就定下了婚约。就在洪昇即将进入婚姻殿堂之前,不幸发生了。母亲黄氏由于长期积劳成疾,一病而逝了。此时钱家利用寄居的便利,钱凤纶的一个老姑妈于是变成了洪昇的继母,钱开宗由洪昇的表丈变成了舅父。

两家亲上做亲,本来应该是更密切两家关系的好事,但是,事情却远没有那么简单。继母与继子女之间的关系,大概是中国一个最古老的家庭难题,洪家也不例外。继母钱氏进门后,由于没有生育,便与洪昇的父妾联手,与洪昇兄弟之间展开了争夺家庭主导权的持续战争。由于继母与庶母联手挑拨,洪昇兄弟与父亲的关系迅速恶化了!以至于在康熙十年,兄弟二人被父亲同时赶出了家庭!二弟洪昌在漂泊生活中不幸早逝,洪昇自己的后半生也受尽了磨难,两个妹妹婚后双双夭亡!接踵而来的噩耗,令洪昇对家庭特别是继母和庶母产生了严重的怨毒之心,以至终生没有与父亲和继母、庶母和解,可见仇恨之深。

经过“天伦之变”,洪昇逃出家庭,终生以“古孝子”自居,经常使用“履霜操”曲子自伤㈢。洪昇对钱氏母女的感情是极为复杂的:一方面,凭着对蕉园诗社女儿的热爱,加之长期的共同生活经历,洪昇对蕉园诗社发起人和骨干成员顾之琼、钱凤纶母女有很深的感情;另一方面,由于继母的原因,或许这其中也有顾之琼的某些作用,洪昇对家庭充满了怨恨之情。所以,在创作《红楼梦》时,笔下的文字就大有分寸了。他首先以最不堪的笔墨,描写了邢夫人和赵姨娘,因为她们就是以洪昇的继母和庶母为原型创作的;其次是以矛盾的笔法,以顾之琼和钱凤纶母女为原型,创作了薛姨妈母女老于世故的“阴谋家”形象。

释:

㈠.顾之琼(生卒年不详) 字玉蕊,浙江仁和(今杭州)人。翰林钱绳庵妻,进士钱元修、肇修母。顾若璞序玉蕊女钱凤纶《古香楼集》有云:“余家本西河,吾祖沧江公而下代有诗句,闺中雅集亦有文词竞胜。余与弟妇季昭夫人鸾笺酬答,遂有《闺晚吟》、《卧月轩》诸刻。侄女玉蕊夫人,才名鹊起,藻绩益工,果然积薪居上颖。孙女钱凤纶,玉蕊夫人之次女也。”玉蕊一门风雅,子元修、肇修、来修,女静婉、凤纶,媳林以宁等均有诗词传世。其自着有《亦政堂集》,钱饮光为之序,今未见。仅于清初诸选本中存词十二首。这里选录五首:

薄命女

深夜悄。女使催眠还恨早。遣情浑不了。问君几许春愁?遥忆当年娇小。绣到鸳鸯思缭绕。钟声惊曙晓。

浣溪沙·春游

腰肢瘦损不胜罗。无那春来病染多。含情未语照晴波。金约腕垂纤笋丽,玉搔头亸醉颜酡。小桥归艇起渔歌。

前调·闺思

一缕乌云散篆香。两丝红泪破残妆。沉吟长自送斜阳。烟袅袅升迟宝鼎,雨蒙蒙过冻银床。不堪人去日添长。

虞美人影

葳蕤深锁年华老。欹枕梦回啼鸟。春漏迢迢待晓。镇日忧心悄。  卷帘满目游丝袅。零落杏花飞绕。缚帚呼童频扫。砌长忘忧草。

应天长

绿阴风软黄鹂舌。往事重提千缕血。悄无言,眉几迭。博得瑶阶诉明月。醒难传,梦怎说。赚人真是离别。索性金鸡啼彻。任他长契阔。

㈡.钱凤纶诗作:

美人梳头歌

新林一声啼绿鸟,三十六宫春欲晓。

床上辘轳牵素绠,秋水溶溶镜光冷。

渐看红日卷珠帘,双弯却有眉纤纤。

玉凤斜飞亸金蝉,佩环摇摇曳湘烟。

下阶独自摘芳蕊,樱桃笑侬不结子。

㈢.洪昇在其诗作中,回顾自己的家难时,经常以“古孝子”自居。所谓“古孝子”,引用的就是舜帝的典故,传说舜帝的父亲和继母经常打骂他,甚至屡次三番欲置他于死地;他按照“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不陷父母于不义”的原则,处理与父母的关系,被后人称为“古孝子”。洪昇以“古孝子”自居,一个方面暗示自己的家难是因为与父亲及继母的关系所引起;另一方面也是为自己的“不肖”罪名开脱,在遭受“大杖”有性命之忧的情况下,逃离父母身边,不为“不孝”,连最高尚的圣人也这么做。

洪昇在自己的诗作中,经常用《履霜操》典故,来表达自己与家庭的关系。《履霜操》乃是一首古琴曲的名称。琴曲《履霜操》,表达的是前妻子女,与继母之间发生矛盾,结果“无罪见斥”的哀怨心情。根据《琴操》记载:“《履霜操》,尹吉甫之子伯奇所作也。伯奇无罪,为后母谗而见逐,乃集芰荷以为衣,采楟花以为食。晨朝履霜,自伤见放,於是援琴鼓之而作此操。曲终,投河而死。”从洪昇使用的这个典故,可见其与继母及父亲矛盾之深,亦可见其内心深处之痛苦和无奈。(以上可参看《土默热红学续》中之《小白菜与履霜操》一文)

第四节林妹妹与林以宁

在本书第一章中我们得知,在《红楼梦》最重要的女主人公林黛玉身上,有着冯小青的孤凄忧郁,柳如是的红粉飘零,陈同的未婚先逝,叶小鸾的死后成仙。但作为大观园中先期海棠社的重要成员,后期桃花社的发起人兼社长,书中林黛玉的生活原型和故事取材,主要还应当是“蕉园诗社”的第一号女诗人、蕉园五子社的重要成员、蕉园七子社的发起人兼社长林以宁。

对此,也有些红学界朋友持怀疑或反对态度,主要反对意见是,林以宁虽然具备林黛玉的性格和才情,但她的年龄小于洪昇十岁,与丈夫钱肇修关系很好,不可能与表兄洪昇发生恋爱关系;林以宁活了七十六岁,也没有青年夭亡,与林黛玉的悲剧命运也相差甚远。这些怀疑是很有道理的。虽然一对一地说林以宁是林黛玉的生活原型、是作者早年的恋人不够准确,但《红楼梦》中的那个第一女主人公林黛玉形象,确实应该是以林以宁的事迹为主创作的,对这一点不应该简单否定。在《红楼梦》书中,林黛玉参加“海棠社”,“重建桃花社”的事迹,与林以宁参加“蕉园五子社”,“重建蕉园七子社”的事迹,是完全吻合的。在中国妇女文学史上,没有第二个与林以宁类似的林黛玉生活原型。

林以宁字亚清,是钱塘进士林纶的女儿,监察御史钱肇修的妻子。她富于文学艺术天赋,能诗善画,尤长墨竹,且工书法和骈俪文,是一个出类拔萃的女诗人。著有《墨庄诗钞》、《墨庄文钞》和《墨庄词余》等。《国朝闺秀正始集》云:“亚清能文章,工书善画,尤长墨竹。与同里顾启姬姒、柴季娴静仪、冯又令娴、钱云仪凤纶、张槎云昊、毛安芳媞,倡蕉园七子之社,艺林传为美谈。”《清诗汇》中说:“亚清少受母教,喜研经义,工诗文,旁及绘事,以画梅竹著,为蕉园七子之秀。从宦唱酬,流传佳句,人艳称之。”

林以宁在青少年时代深受母亲以及伯嫂顾重楣的影响,她在为冯又令《和鸣集》所题的跋中说:“余少也读书,苦无所资,独与伯嫂顾重楣称笔砚友。”在这篇跋中林以宁还记述了当时结交名媛,结成“蕉园诗社”的盛况:“月必数会,会必拈韵分题,吟咏至夕。且又推其姻娅,若柴季娴、李端明、钱云仪、顾启姬,人订金兰,家绕雪絮,联吟卷帙,日益月增”㈠。

早期“蕉园五子社”的发起人是钱肇修的母亲、也就是林以宁的婆婆顾玉蕊,成员包括著名女词人徐灿(湘苹)、柴静仪(季娴)、林以宁(亚清)、钱凤纶(云仪)五人,合称“蕉园五子”。在同钱肇修结婚之后,林以宁又接过婆母顾玉蕊的旗帜,重新组织蕉园诗社,新入社的有钱凤宛(静仪)、张昊(槎云)、毛媞(安芳)、冯娴(又令)、顾姒(启姬)、朱柔则(顺成)。新的蕉园诗社主要有七人,被称为“蕉园七子社”。柴静仪被推举为诗社“祭酒”。这个柴静仪,便是《红楼梦》书中大嫂子李纨的生活原型,后文另有考证。《红楼梦》书中姐妹们组建大观园诗社,描写的也是推举李纨为“祭酒”,主持评定赛诗之优劣。以上这些史料充分证明,《红楼梦》中姐妹们经历的诗社前后两个阶段,决非作者随意杜撰,而是有真实的生活素材。

《红楼梦》中交代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是“前朝探花”,“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也是有出处的。林以宁的父亲林纶确实是进士出身,并确曾被钦点为河东道巡盐御史。林以宁曾有一首《忆父禹都》诗可证:

晓登百尺楼,遥望中条山。天际有白云,日夕自往还。去来何寥邈,引领难追攀。谁云生女好,少长违亲颜。岂不眷庭闱,安能事閒关。问寝久疏阔,视膳良以艰。回步循南陔,踯躅泪汍澜。

从诗中可见,林以宁之父林纶当时任职之地在“禹都”,与子女居住的杭州天各一方,女儿遥望父亲的居所,要登上“百尺楼”,遥望“中条山”。“禹都”乃是古地名,即今天山西中条山下的运城,至今运城的主要街道尚命名为“禹都大道”。运城境内盐池方圆130公里,池内所产的精盐,色白味正,史称“河东盐”,是食盐中的精品。河东盐利历来是封建王朝的重要财赋收入,宋元以后为管好这个皇家的财赋重地,在此设盐运使衙门,遂改名“运城”。我国古代按食盐产地一般将其分称为淮盐、长芦盐、山东盐、河东盐、浙盐、闽盐、粤盐、川盐、滇盐等。历代朝廷都在主要产盐地设都司管理盐务,一般由内务府派出;并经常任命御史巡视盐课,一般由御史台派出。巡盐御史乃七品衔,主要在新科进士中钦点。

《红楼梦》书中说林如海新中“探花”后便被钦点巡盐御史,与此相合。有人说“巡盐御史”是个肥缺,林黛玉何以那么清贫?其实“巡盐御史”只管监察,不管贩运征税,属于清流,品级也只有七品,自然是相对清苦的职务。加之清朝初年,由于所谓“流寇”、“南明”的残余势力尚在,更由于长期的“三藩之乱”阻隔,山西与杭州之间往来艰难,所以林纶与家人长期难得团聚,父女思念之情要靠“遥望”来表达。这与《红楼梦》中的林如海生活比较艰难,妻子死后一个女儿还要外祖母在故乡抚养的描写是吻合的。

至于有的红学界朋友认为林以宁未曾与表哥洪昇发生过恋爱关系,也没有青年夭亡,所嫁丈夫钱肇修乃进士出身,曾官洛阳县令和江南道监察御史,夫妻间生活幸福,爱情甜蜜,与《红楼梦》书中的林黛玉经历和性格不合的问题,也需要客观辨证地看。首先,林以宁确实没有在孤凄痛苦中未婚夭亡,但她的生活中绝对不缺少孤凄痛苦的感受:

柴季娴索诗赋答

春风吹暖杏花香,试拂鸾笺写断肠。

每见远山思黛色,时从落月想容光。

别来几度梅如雪,愁绪萦怀鬓欲霜。

为报故人休索句,砚田惭我已全荒。

蕉园诗社社友柴静仪《答林亚清》诗中写道:

罗帷不卷坐焚香,静对残春欲断肠。

怜我病余都罢绣,知君愁里不成妆。

牡丹着雨还如泣,柳絮随风底事忙?

倘步池塘闲遣兴,莫因幽恨打鸳鸯!

从这首诗里,我们不难看出,在林以宁的生活经历中,有过“知君愁里不成妆”、“愁绪萦怀鬓欲霜”的幽恨,在她的精神世界中,也有过“静对残春欲断肠”,“试拂鸾笺写断肠”的痛苦。这同《红楼梦》书中林黛玉的孤独凄惶痛苦幽恨几乎是异曲同工。

其次,《红楼梦》书中以钱凤纶为原型描写薛宝钗,同时还描写了她的另一个弟弟薛蝌和未婚的弟媳邢岫烟。其实,书中邢岫烟和林黛玉的生活原型是一个人,都是这个林以宁。书中说妙玉在大观园中肯于交往的女子只有林黛玉和邢岫烟,宝玉的“槛内人”署名还是邢岫烟代为取的。妙玉的生活原型是徐灿(后文再议),徐灿在“蕉园五子社”期间,只喜欢与林以宁交往,应是事实。薛蝌的生活原型,便是钱肇修,洪昇创作《红楼梦》,另塑造一个邢岫烟为之配,是合乎情理的。书中说邢岫烟是邢夫人的娘家侄女,生活寒贫以至于要当衣服过活,都是有根据的。书中邢夫人的原型就是洪昇的继母钱氏,本来就是钱肇修和林以宁的姑母;钱家被抄家后,生活本来就十分贫穷。

林以宁与钱凤纶由于特殊的亲属关系,在蕉园姐妹中关系自然更密切一层。两人如果多日不见面,就会互相之间赠诗表达思念之情。在钱凤纶的《古香楼诗》和《古香楼词》中,保存了许多此类作品。诗词中“半壁青灯临卫帖,一窗寒雨读陶诗”,活画出了《红楼梦》中林黛玉的生活场景。《红楼梦》书中林黛玉热衷临摹簪花格卫帖,喜爱陶渊明诗风,应属来源有自,并非凭空虚构。

《秋日简亚清》

城关咫尺即天涯,惆怅离群两不知。日暮凉风棋散后,夜深微雨雁归时。

窗前橘柚知多少,槛外芙蓉发几枝。同入清秋不同赏,却凭青鸟寄相思。

《摊破浣溪纱 怀亚清》

月落空庭花影迟,绣屏倚枕梦回时,咫尺城关鸿雁断,即天涯。

半壁青灯临卫帖,一窗寒雨读陶诗,别后深闺无限事,总堪悲。

林以宁爱竹,窗前种竹,也善画竹,善咏竹,这应该是《红楼梦》中林黛玉与竹结不解之缘的来历。林以宁自己有《画竹》诗表达竹之意境:新竹出短篱,亭亭如织翠。明月升东轩,竹影宛在地。铜砚磨松煤,濡毫写其意。清幽固可嘉,爱此坚贞志。”蕉园七子社的骨干成员之一顾姒(字启姬)有《题林亚清画》一首,也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林以宁画的特色:“梅花竹叶互交加,濡墨淋漓整复斜。忆得昨宵明月下,横拖疎影上窗纱。”

林以宁与林黛玉的另一性格相似之处,就是都妙解音律,经常抚瑶琴以言志。《红楼梦》中黛玉曾向宝玉讲解琴谱,生活中的林以宁也曾经留下了一首琴曲《水仙操》:“蹈彼海滨兮以居以处,抚瑶琴兮与谁语,天风起兮蛟鼋鸣,海波扬兮何亏何盈,我神何栖兮于彼太虚,物我两我兮不闻其声”。曲中“我神何栖兮于彼太虚”一句,与《红楼梦》太虚幻境之关系,发人深思。

林以宁与蕉园七子社的众姐妹,经常在西溪西湖的美丽山水园林间聚集游览,分韵吟诗。蕉园诗社“祭酒”柴静仪的词《点绛唇·六桥舫集,同林亚清、钱云仪、顾重楣,啟姬、冯又令、李缟明诸闺友》,生动地记载了当时的场景:“堤柳依人,湘帘画舫明湖泛。桃花开遍,共试春衫练。雨丝风片,暗扑游人面。春方半,韶华荏苒,分付莺和燕。”林以宁的词《少年游·河渚观梅》和她的诗《秋暮宴集愿圃分韵》,也记载了当时的场景:

寒山环翠,春波涨绿,帆影落前川。后会难期,韶光易换,莫惜买花钱。村醪痛饮高歌彻,沉醉暮云边。试问花神,罗浮佳境,还得几回看。

早起登临玉露瀼,画楼高处碧云凉。池边野鸟啼寒雨,篱外黄花媚晓妆。

斜倚红阑同照影,闲挥绿绮坐焚香。溯洄他日重相访,一片蒹葭秋水长。

柴静仪有一首题为《与亚清集于园林》的诗:“月榭云楣结构新,一尊相约玩芳辰。红翻鷄鶒(均有三点水旁)山塘小,碧点蜻蜓涧水春。酒兴渐随花事减,诗怀偏与药囊亲。风流文采兼闲雅,闺阁如君得几人?”诗中“月榭云楣结构新”一句,活画出了《红楼梦》中大观园的景致;“诗怀偏与药囊亲”一句,也活画出了《红楼梦》中林黛玉多愁多病的女诗人形象。

生活中的林以宁,确实如《红楼梦》中林黛玉那样,是个体弱多病又多愁善感的女诗人。她的诗《元夜》描写了自己抱病读书吟诗的生活:“架上好书舒病眼,尊中薄酒慰愁眉。任他箫鼓喧阗夜,独坐空闺自咏诗”。柴静仪的诗《中秋前一夜邀林亚清不至》,也透露出林以宁经常因病误社的情况:

四大家族与蕉园十二钗的生活轨迹 民国四大家族

中秋才近桂花新,予买扁舟泊水滨。岂有盘餐供上客,欲将诗法问风人。

论心有约知非误,握手无从病是真。共待重阳携斗酒,还寻篱菊醉芳尘。

林以宁性格多愁善感,月阙花残,临风洒泪,与《红楼梦》中林黛玉如出一辙。在她的存世作品中,此类作品占很大比重。如《拟古》:“悲风鸣我侧,凉月入我帷。俯仰长太息,佳会不可期。人生能几何,强半多别离。愿假双飞翼,中夜见所思”。《见月》:“竹影横窗渐转移,天街如水欲眠迟。遥知客子怀归切,今夜月明当有诗”。《秋夜偶成》:“灯尽香寒梦不成,披衣深坐待鸡鸣。最嫌望后三三夕,残月晓光相维明”。《初春》:“百合名香手自焚,雪晴天际尚停云。寒梅才被东风坼,酿得春愁巳十分。”

最有意思的是,林以宁还曾经有过类似《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葬花行为,她的《落花诗二首》(见《国朝闺秀诗钞》),几乎同林黛玉的《葬花词》表达的是同样的行为和心境:“寂寞春林覆碧堂,杜鹃啼彻月昏黄。长门有泪无由达,化作飞红入未央。小园风雨夜来添,剩得残枝手自拈。只恐芳华零落尽,收将余泽在香奁。”诗中写自己在一个落花时节,手拈残枝,收拾余泽,正是“葬花”行为。

林以宁不仅是蕉园七子社的组织者,也是社中水平最高、最受欢迎的女诗人。姐妹们每次聚会,如果林以宁不到场,大家就不快活;林以宁一旦到场,气氛便立即活跃起来。柴静仪有两首诗,就记载了因林以宁的到与不到,致使大家从失望到大喜过望的过程。本诗与蕉园姐妹诗词中频繁使用“槛外”一词,联系到《红楼梦》中的“槛外人”,殊堪注意:

《期林亚青不至》:竹影全遮户,花香半绕篱。闲寻幽径熟,因与美人期。蝉躁晴初急,桐荫午渐移。沉吟对方局,谁与坐谈棋?

《林亚青竟至》:忽报香车至,相邀坐竹轩。花迎仙子笑,禽学女童言。槛外风光好,闺中古道存。留君共晨夕,风雨数开樽。

蕉园姐妹生活的杭州西溪,山水横拖,山明水秀,历史上贵族园林建筑与僧道寺观众多,乃是一个“红楼透碧纱”、“仙境别红尘”的好地方。蕉园姐妹们生活在这里,自然不乏吟咏之作。顾启姬有《摊破浣溪纱·月影》描写故园的“红楼”生活:

穿过红楼透碧纱。半笼烟柳半笼花。薄命婵娥解人意,太亏他。

幽梦几回迷枕畔,故园千里隔天涯。有限残更无限路,莫西斜。

林以宁的的《寄启姬云娴》,也描写了“清闺事事堪题咏”的风雅生活:“泖上浮家小结庐,水轩竹槛称幽居。问人新借簪花帖,教婢闲钞相鹤书。蚁子避潮缘砚席,蠏奴沿月上阶除。清闺事事堪题咏,刻玉镂冰恐不如”。她的《减字木兰花》,更鲜活地描写了这里“清香满玉楼”的景色:

明窗净洁,点染数枝花似雪。疏影阑干,人在含章梦亦寒。

霜天未晓,遥听仙禽声嘹绕。景写罗浮,彷佛清香满玉楼。”

《红楼梦》中把林黛玉描写为贾母的外孙女。书中贾母的生活原型,应该是洪昇的外伯祖母顾若璞,林以宁的真实身份乃钱肇修之妻,顾若璞的孙媳妇钱凤纶乃钱肇修之姊。林以宁虽然不曾青年早逝,但顾若璞确有一个孙女青年夭亡。这个可怜的女孩子乳名梭儿,学名智生。生而端丽,能诗歌小令,其所作宫词一首曰:长信宫中侍宴来,玉颜偏映夜光杯。银筝弹罢霓裳曲,又报西宫侍女催。又咏雪一首云:霏霏玉屑点窗纱,碎碎琼柯响翠华。乍可庭前吟柳絮,不知何处认梅花。其诗清警殊甚,可见文学才能很出色。

据陈维崧《妇人集》⑴记载:智生受同邑陆文学钫聘,岁癸己(1653)未婚病笃,父母痛之,女曰:“金枪马麦,定业难逃。大人独不闻之乎?且女特身痛耳,心无所苦。”年十九夭逝于小蓬莱家中。智生生前信佛,传说死后皈依于若璞母弟云栖石上人大瑸。逝后剃发,若璞为作《往生纪实》。从黄智生生前“吟柳絮”,“认梅花”,“弹霓裳”,“点翠华”等风雅活动看,《红楼梦》中描写的黛玉泪尽而逝,魂返太虚幻境的场面,与黄智生病逝时的情景,以及死后魂归仙界的传说,应该有文学创作上的因果关系。

注:

⑴.《妇人集》陈维崧撰。陈维崧(1625~1682),著名词人、骈文作家。字其年,号迦陵。宜兴(今属江苏)人。清初诸生,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54岁时参与修纂《明史》,4年后卒于任所。陈维崧出生于讲究气节的文学世家,祖父陈于廷是明末东林党的中坚人物,父亲陈贞慧是当时著名的“四公子”之一,反对"阉党",曾受迫害。陈维崧少时作文敏捷,词采瑰玮,吴伟业曾誉之为“江左凤凰”。明亡(1644)时,陈维崧才20岁。入清后虽补为诸生,但长期未曾得到官职,身世飘零,游食四方,接触社会面较广。又因早有文名,一时名流如吴伟业、冒襄、龚鼎孳、姜宸英、王士禛、邵长蘅、彭孙遹等,都与他交往,其中与朱彝尊尤其接近,两人在京师时切磋词学,并合刊过《朱陈村词》。清初词坛,陈、朱并列,陈为“阳羡派”词领袖。

释:

林以宁诗作摘录:

《画竹》:新竹出短篱,亭亭如织翠。明月升东轩,竹影宛在地。铜砚磨松煤,濡毫写其意。清幽固可嘉,爱此坚贞志。

  《梦游桃花源》:理棹石濑口,洞壑极深窅。白日翳层壁,倏然露林杪。初行不见人,仄径碍飞鸟。忽逢林木尽,水竹四环绕。茅屋三两间,鸡声出林表。主人闻客来,揽衣起相劳。筍蕨为我设,粳粱供我饱。白鹤翔天风,游鱼戏清沼。宛若素所历,朅来胡不早。怅惘尘世事,朗彻惬怀抱。高丘谁沈沦,阿阁孰倾倒。魏晋不复知,以下更何道。叹息武陵人,悠悠竟终老。

  《独夜吟》:蕉心未展桐花老,春社才临燕声小。屋角阴云冻天色,雨脚斜侵砌草织。暮寒压梦梦不成,耳边哀角呜呜鸣。幽房鬼逼兰釭凝,床头玉盏敲红冰。斫桂烧云老不死,夜乌啼杀晓乌起。独茧抽丝结绣襦,侬心未卜郎心似。开帘蜡树烟依微,海燕宾鸿相背飞。孤吟起坐各无赖,昨夜邻家夫婿归。

  《秋蝉》:昨夜凉风届节初,园亭景物渐萧疏。高枝坠露堪承饮,深树微云可卜居。秦女支碪秋半急,卫娘小鬓夜来梳。遐情自足传霄汉,不逐金梧下玉除。

  《秋暮宴集愿圃分韵》:早起登临玉露瀼,画楼高处碧云凉。池边野鸟啼寒雨,篱外黄花媚晓妆。斜倚红阑同照影,閒挥绿绮坐焚香。溯洄他日重相访,一片蒹葭秋水长。

  《哭柴季娴》:婆娑壁间画,手泽犹芳鲜。清夜发光芒,睨视不敢前。想见落笔时,气足而神全。非徒貌幽花,自写翠袖翩。每思弃尘务,从君事丹铅。岂期不我顾,倏忽长相捐。一恸云为愁,梁月藏婵娟。

《初春》:百合名香手自焚,雪晴天际尚停云。寒梅才被东风坼,酿得春愁已十分。

《清平乐》:半窗新月。梦破残灯灭。翠帐寒生心欲折。正是断肠时节。寂寥满地残红。凄凉芳草吴宫。那更玉绳低转,间庭立尽东风。

《离亭燕》:皎皎银河如练。相映小楼人倦。几度寒砧声断续,逗起离情千万。明月不知愁,犹照旧时庭院。立尽西风凝盼。回首园魂断。月落长空浑不寐,为觅衡阳归雁。饮泣织回文,泪点模糊一半。

第五节史湘云与顾启姬

《红楼梦》书中的那个史湘云形象是那么可爱,她性格爽朗,才思敏捷,语言直率,行为活泼,一个“醉眠芍药裀”的娇憨形象,成为几百年来的画家诗人不尽的创作题材。这么真实可爱的一个人物,她的创作素材和生活原型取之于蕉园诗社的另一个骨干成员、大名鼎鼎的女诗人顾启姬。据《清代闺阁诗人徵略》载:顾姒,字启姬,钱塘人。诸生鄂曾室。有《静御堂集》、《翠园集》。另据《名媛诗话》载:启姬工诗,并精音律。与柴季娴、林亚清、钱云仪、冯又令、张槎云、毛安芳称“蕉园七子”。结社联吟,诗曾合刻。

这个顾启姬,乃是清初杭州洪黄钱顾四大家族顾家出身。顾氏家族诗礼传家,尤其是家族中的女子,几乎代代出诗人。她的姑奶奶顾若璞、姑姑顾之琼,与顾启姬和她的姐姐顾长任,三代四个奇女子,诗文独步天下,在中国文学史上可谓仅见。《红楼梦》书中把史湘云描写为贾母的娘家孙女,是有真实根据的。如前所述,书中老祖宗贾母的生活原型,就是著名女诗人顾若璞,顾启姬就是她嫡亲的娘家孙女。《红楼梦》以蕉园姐妹事迹为素材骨架据实创作,书中描写的女儿们,其身份与辈分确实一丝不乱。

仔细读过《红楼梦》的朋友,可能对书中描写史湘云“咬舌子”的情节记忆深刻,黛玉嘲笑她说话“爱呀厄的”,掷色子喊“幺爱三”。她的原型顾启姬究竟是否说话“咬舌子”,已经无可考究。但她所嫁的丈夫名为鄂幼舆,发音很别扭咬嘴,两口子说话,可不整天“爱呀厄的去”!书中描写湘云反击嘲笑林黛玉,将来“想林姐夫”,整天要“淌眼抹泪”,也是有事实根据的。林以宁与丈夫钱肇修婚后长期分居,确实作有很多想念丈夫的诗词,详见《土默热红学补》中《林黛玉创作素材再考》一文。

顾启姬还有个诗人姐姐顾长任。据《清代闺阁诗人徵略》载:长任字重楣,号霞笈仙姝,浙江钱塘人。薾云女。征士林以畏室,有《谢庭香咏》、《梁案吟》。另据《正始集》载:以畏曾举鸿博,未试先卒。重楣为启姬之姊,亚清之嫂。年十二卽能应声作诗,惜早逝未与蕉园诗社。顾长任是顾启姬的姐姐,林以宁的娘家嫂子,所以顾林二人关系格外密切,与《红楼梦》中史湘云、林黛玉密切关系的描写相同。但《红楼梦》中没有出现顾长任这个角色,是因为她年轻早逝,没有参加过蕉园诗社的缘故。

《红楼梦》书中的史湘云参加海棠诗社时,曾为自己取雅号“枕霞旧友”,如此取号的原因,似乎同顾启姬的姐姐顾长任之别号“霞笈仙姝”有关系。已经去世的姐姐号“霞笈仙姝”,健在的妹妹参加“蕉园诗社”,岂不正应该取号“枕霞旧友”?姐妹二人的雅号又似乎都来源于顾启姬的姑奶奶顾若璞,老人家当年曾居住的“枕霞阁”。《红楼梦》书中第三十八回脂砚斋批语中曾涉及到这个“枕霞阁”:“看他(指作者)忽用贾母数语,闲闲又补出此书之前,似已有一部十二釵的一般,令人遥忆不能一见。余则将欲补出枕霞阁中十二钗来,岂不又添一部新书”?所谓“枕霞阁中十二钗”,应该就是指“蕉园十二钗”,她们当年经常在顾若璞家中玩耍。

顾启姬确实如《红楼梦》书中描写的史湘云那样,诗才极为敏捷㈠。据《杭郡诗辑》载:启姬在京师时有“花怜昨夜雨,茶忆故山泉”句,甚称于时。故宋牧仲中丞赠鄂幼舆诗云:“闺中有良友,茶忆故山泉。似此惊人句,难为赠妇篇。画眉君暂辍,下榻我相延。赋就滕王阁,灵风促转船。”又幼舆尝与渔洋诸公九日饮宋子昭小园,限蟹字韵,启姬代为诗,末云:“予本淡荡人,读书不求解。尔雅读不熟,蟚蜞误为蟹。”渔洋大惊叹!启姬并精音律,所制词曲,有“一轮月照一双人面”句,亦为渔洋所称。

释:

㈠.顾启姬诗摘录:

《毛安芳挽歌》:忆昔当春时,寿君惭不文。未几闻君丧,奄忽如流云。流云过眼空悲怨,大火西流时倏变。玉楼金屋纲蟏蛸,西风叶落空深院。凄凉宝瑟掩余音,惨淡菱花冷钗钿。尚忆当年对镜人,鸾中鸾死悲娇面。织锦诗成那得闻?墨池寒浸琉璃片。不知何处吊君魂?草白辚青望中见。

《题林亚清画》:梅花竹叶互交加,濡墨淋漓整复斜。忆得昨宵明月下,横拖疎影上窗纱。

《小桃红·询柴季娴病起》:总是长相隔,说甚曾识。有限前期,无边离恨,浓愁如织。望妆楼何处觅伊人,只寒烟堆积。直恁消魂极,却称江淹笔。试问兰闺,春来病起,可还思亿。最难凭鱼雁到而今,故迟迟消息。

《佳人醉》:余与表妹林亚清、同社柴季娴,最称莫逆。早春晤亚清时,曾订春深访季娴于牡丹花下,今花期已届,而人事顿非。余以画眉人远,牢愁困顿,作此志感。

忆别春寒霄。细语叮咛曾记。拟月明花发,轻车同载,聊袂花底。忽地秦楼怨别,却恹恹、往事难重理。而今都已。遥想名花,玉人何处,一样如千里。空凝睇。瑶池春醉,那裹非琼独倚。

另附:顾长任、柴静仪、林以宁与顾启姬之间酬唱的诗词

顾长任《林以宁秋暮宴集愿圃分韵》:早起登临玉露瀼,画楼高处碧云凉。池边野鸟啼寒雨,篱外黄花媚晓妆。斜倚红阑同照影,闲挥绿绮坐焚香。溯洄他日重相访,一片蒹葭秋水长。

柴静仪《送顾启姬北上》:一片桃花水,盈盈送客舟。春来万杨柳,叶叶是离愁。顾我有途者,逢君意气投。烟虹时染翰,风月几登楼。只合熏香坐,谁堪鼓枻游。燕台一回首,云白古杭州。

柴静仪《点绛唇·六桥舫集,同林亚清、钱云仪、顾重楣,啟姬、冯又令、李缟明诸闺友》:堤柳依人,湘帘画舫明湖泛。桃花开遍。共试春衫练。雨丝风片,暗扑游人面。春方半。韶华荏苒。分付莺和燕。

林以宁《寄启姬云闲》:泖上浮家小结庐,水轩竹槛称幽居。问人新借簪花帖,教婢闲钞相鹤书。蚁子避潮缘砚席,蠏奴沿月上阶除。清闺事事堪题咏,刻玉镂冰恐不如。

第六节大嫂子李纨与柴静仪

李纨也是《红楼梦》十二金钗“正册”里面的重要人物之一,是主人公宝玉的大嫂,姐妹们也一律称呼她为“大嫂子”。李纨是国子监祭酒李守中的女儿,虽然不是四大家族出身,但她的出身也并非寒微,不仅接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也接受过相当正统的封建道德规范教育。李纨婚后不久就死了丈夫,与独子贾兰相依为命,苦熬岁月。

封建时代青年守寡,并生活在一个“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的封建大家庭中,其生活之艰难就可想而知了。她采取一种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内心如“槁木死灰”一般。姐妹们住进大观园时,李纨选择了村野天然的稻香村,领着独生儿子贾兰居住在这个“竹篱茅舍”中。只有在园中与姐妹们一起结诗社的时候,她才能获得一点快乐,闪烁出一种人性的光辉。姐妹们组建海棠社时,推选她做“祭酒”,由她来品评诗词的好坏,评定赛诗的名词。每次聚会,不论是海棠诗、菊花诗、柳絮词,她都是个很称职的“公道佬”,评论得头头是道,评定优劣位次也令众人心服口服。

大嫂子李纨把全部希望和一生努力,都寄托在自己的独子贾兰身上,苦心抚育这个从小就没了父亲的可怜孩子,期望他通过科举道路显身扬名,光宗耀祖,也能为寡母带来“凤冠霞披”的荣耀。但最终也是好梦成空,似乎没等到这一天就呜呼哀哉了。《红楼梦》作者交代,即便有一天能“巍赫赫爵禄高登”,给寡母带来“带珠冠,披凤袄”的荣耀,但也“抵不了无常性命”,无法抗拒“昏惨惨黄泉路尽”的结局。“镜里恩情,更哪堪梦里功名”,“只留得虚名儿让后人钦敬”,最终不过是“枉与他人做笑谈”罢了。

《红楼梦》中描写的这个可敬又可怜的大嫂子李纨,其生活原型就取材于蕉园诗社骨干成员柴静仪的真实经历。蕉园诗社的前五子时期和后七子时期,始终贯穿着柴静仪的音容笑貌。据沈德潜《清诗别裁集》:柴静仪,字季娴,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柴云倩次女,贞仪妹,沈汉嘉缪妻,沈用济母。工书画,善鼓琴;有《凝香室诗抄》、《北堂诗草》。《名媛诗话》谓静仪诗“落落大方,无脂粉习气”;沈德潜则评静仪诗“本乎性情之贞,发乎学术之正,韵语时带箴铭,不可于风云月露中求也。”。另据《玉台画史》⑵介绍:柴静仪,字季娴,一作季畹,钱塘(今杭州)人。世尧次女。沈铿妻。工写梅竹,有木犀芙蓉图,笔意韶秀,能鼓琴,与姊贞仪并擅诗名。尝与闺友林亚清诸人结蕉园吟社,有《凝香室诗钞》。

根据以上资料我们可以知道:柴静仪字季娴,一字季畹,清初杭州西溪人。她出生于一个诗书传家的世族家庭。父亲名柴世尧,字云倩,一生只做过穷孝廉。丈夫名沈铿,又名沈缪,字汉嘉,也是一个读书种子。沈家在西溪也是一个大家族,从南宋到清初,历史悠久,堪称西溪最古老的家族。到清初沈家已经败落了,田园家产变卖几尽,但仍然属于“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末世光景。沈汉嘉本来也打算读书应科举,振兴家族,可惜的是,他和柴静仪婚后不久,便一病不起,青年夭亡了。抛下了柴静仪和幼子沈用济,孤儿寡母,苦熬岁月。这些同《红楼梦》中描写的贾珠、李纨、贾兰一家三口命运完全相同。

柴静仪虽然恪守妇道,同那个时代的所有青年寡妇一样,内心古井不波。但她毕竟接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加之生活在明末清初那样一个思想相对开放的时代和杭州这个生活相对放纵的地域,在她的亲戚朋友圈子中,又生活着一大批文学修养很好的女青年。所以,柴静仪和她们,先后组织了“蕉园五子社”和“蕉园七子社”,统称“蕉园吟社”。柴静仪和“蕉园诗社”的“前五子”和“后七子”们的文化生活,即使在那个比较开放的时代,也是相当惊世骇俗的。据《清诗汇》⑶、《名媛诗话》介绍:“季娴工诗书画,又从父学琴,手録琴谱,父为之序。尝于春日偕蕉园诸女士扁舟泛湖,练裙椎髻,命翰分吟,画舫相邻多靓妆,游女旁窥风格,诧为仅见。”这同《红楼梦》中描写的大观园姐妹们踏青踏雪、食膻啖腥、分韵赋诗、绘画弹琴等令世人瞠目结舌的丰富生活也是完全吻合的。

《红楼梦》中姐妹们结诗社,选举大嫂子李纨为诗社“祭酒”,负责评定姐妹们赛诗的优劣名次;无独有偶,蕉园诗社的“十二钗”们,当时确实是选举年龄较大的大嫂子柴静仪为诗社“祭酒”。柴静仪很好地履行了“祭酒”的职责,受到姐妹们的尊敬和拥护。柴静仪一直是蕉园诗社前后两社之骨干和中坚,与诗社姐妹顾启姬、林以宁、钱凤纶、冯又令、毛安芳等,都保持了终身的友谊,留下了大量的酬唱诗词㈠。柴静仪的《点绛唇·六桥舫集,同林亚清、钱云仪、顾重楣,啟姬、冯又令、李缟明诸闺友》,生动地记录了蕉园诗社的风雅生活:“堤柳依人,湘帘画舫明湖泛。桃花开遍。共试春衫练。雨丝风片,暗扑游人面。春方半。韶华荏苒。分付莺和燕。”

柴静仪青年守寡,苦心孤诣抚育独生子沈用济。这个沈用济应该是《红楼梦》中贾兰的生活原型。沈用济字方舟,少承母教,在诗人母亲的精心培养下,也成长为清初一位著名的诗人。及长,功名不遂,遂浪迹天涯,足迹半天下。沈用济并非百年望族洪家之人,洪昇为什么要把他写入《红楼梦》书中,并作为贾氏家族的继承人呢?原来,洪沈两家,世居西溪,不仅是世交,而且是亲属,沈用济年纪约小于洪昇十岁,从小在洪昇身边长大,成年后又拜洪昇为师,是洪昇得意弟子。按照文学创作三一律要求,洪昇把柴静仪、沈用济母子,当作家庭成员,写进大观园中,是合情合理的。

柴静仪对独生子沈用济寄予了莫大期望,一心盼望他能显身扬名,光宗耀祖。但更注重他的道德人品,教育他要为人正直,安于贫贱。沈用济在北京求取功名期间,柴静仪十分思念远方的儿子,写下了不少动人的诗篇,如《勖用济》:君不见侯家夜夜朱筵开,残杯冷炙谁怜才。长安三上不得意,蓬头黧面仍归来。呜呼世情日千变,驾车食肉人争羡。读书弹琴聊自娱,古来哲士能贫贱。”

沈用济同他的老师洪昇一样,终生也没有获得一官半职。“威赫赫爵禄高登”、“金灿灿胸悬金印”不过是“梦里功名”而已。而他的母亲柴静仪,青年守寡,“镜里恩情”,含辛茹苦,操劳一生,在没有看到儿子获得功名的情况下,便“昏惨惨黄泉路尽”,在期盼的苦风凄雨中病逝了。柴静仪生前和身后的名声都很大,但不过是“留得虚名儿令后人钦敬”而已。洪昇在《红楼梦》李纨“判词”“曲子”中的词句,确实是柴静仪母子一生的最准确概括!

沈用济的妻子朱柔则,字道珠,也是清初著名女诗人,蕉园诗社的主要成员。婚后丈夫长期在京师追求功名,朱柔则牵挂思念丈夫,画了一幅《故乡山水图》寄给丈夫,沈用济见画大受感到,也勾起浓郁的乡思,立即起身归家,当时传为佳话。红兰主人岳端⑷有一首脍炙人口的《题闺秀朱柔则寄外沈用济画卷》诗歌颂此事:“柳下柴门傍水隈,夭桃树树又花开。应怜夫婿无归信,翻画家山远寄来。”不过,《红楼梦》描写的蕉园诗社活动时期,沈用济尚未婚,故朱柔则形象未能进入大观园中。

《红楼梦》中大嫂子李纨还有两个妹妹李纹、李绮,也能诗,参与过诗社活动。她们也是有生活原型的。柴静仪的姐妹有柴贞仪、柴云仪,据《名媛诗话》记载:柴贞仪,字如光,钱塘人。明万历四十六年举人世尧长女,同邑诸生黄介眉室。如光能诗,为妹季娴之名所掩。工丹青,得唐人三昧。尤工六法图画,宝槛称其花卉翖毛,无不超妙。与其妹静仪及钱凤纶、冯娴、林以宁等为和。其咏罗巾云:“拭去盈盈泪,携来冉冉香。殷勤缠素手,缕缕似愁肠。”

注:

⑴.《清诗别裁集》原名《国朝诗别裁集》,清代诗歌总集。沈德潜编选。原选本36卷,入选996人,3952首诗。沈德潜(1673~1769),清代诗人,字确士,号归愚。江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⑵.《玉台画史》清汤漱玉著,是一部专门记录女性画家的专著,共收录历代女画家二百零一人。汤漱玉,清代晚期杭州人。

⑶.《清诗汇》,原名《晚晴簃诗汇》,清诗总集。编者近代徐世昌(1855~1939),字卜五,号菊人,又号涛斋,天津人。北洋军阀时期曾任中华民国大总统。

⑷.红兰主人岳端。爱新觉罗岳端,生卒年不详,康熙二十三年封多罗勤郡王。字正子,一字兼山,号玉池生,别号红兰室主人。约清高宗乾隆初年前后在世。工诗好客,有《玉池生稿》、《红兰集》。亦工曲,尝谱老子、尹喜事,为《扬州梦》传奇一本,《曲录》传于世。《清稗类钞》载:“紅蘭主人邸中多文學士,安王命教諸子弟,故康熙間宗室文風,以安邸為最盛。延沈方舟濟等為上賓。方舟妻朱氏,名柔然,亦工詩,遲方舟久不歸,作《杭州圖》寄之。主人為題詩云:‘應憐夫婿無歸信,翻畫家山遠寄來’。沈即日束裝南旋。

释:

㈠:柴静仪诗词摘录:

《冯又令命子中皞见过》:贤子传君意,过门慰藉深。长贫无乐岁,多难有禅心。琴酒怜知己,诗歌愧赏音。他年能忆我,相访就云林。

《怀子江右》:彭蠡风涛怒不休,日斜何处泊行舟。朝来定有思亲泪,流到钱塘古渡头。

《与冢妇朱柔则》:深闺白日静,熏香垂罗帱。病起罢膏洒,淡若明河秋。自汝入家门,操作苦不休。苹藻既鲜洁,牖户还绸缪。丈夫志四方,钱刀非所求。惜哉时未遇,林下聊优游。相对理琴瑟,逸响随风流。潜龙慎勿用,牝鸡乃贻羞。寄言闺中子,柔顺其无忧。以禔躬勖子,以淑慎勉妇,闺阁中居然儒者。

《子用济有远行诗以贻之》:吾子廉吏孙,读书昧生理。三十未成名,徒然还乡里。外侮旋复来,内忧方未已。忽然远行役,披衣中夜起。明星光在天,河流正弥弥。行云有返期,游子靡所止。揽涕下高堂,长途从此始。

野雀从南来,翩翩思择木。感此主人贤,飞鸣集其屋。才地非独优,处卑愿亦足。矧有嘉树林,朝错托栖宿。鹰鹯过莫窥,罻罗无由触。哀彼《黄鸟》诗,长谣念邦族。诗中比体,勉其因不失闲,随遇自安也。

《长信宫》:玉台妆罢无人见,伤心空自悲团扇。秋草偏生长信宫,春风只在昭阳殿。殿里君王酒半醺,娇歌雅舞争纷纷。三千锦帐飘香麝,十二长裙散彩云。众中别有人如玉,新妆艳娇红烛。不许寒乌带月啼,恐惊春燕衔花宿。谁怜长夜梦难成,忽度流莺似有情。片月高高挂天汉,千秋应照妾心明。

《秋分日忆子用济》:遇节恩吾子,吟诗对夕曛。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逆旅空弹铗,生涯只卖文。归帆宜早挂,莫待雪纷纷。

《风入松拟塞上词》:少年何事远从军。马首日初曛。关山隔断家乡路,回首处、但见黄云。带月一行哀雁,乘风万里飞尘。茫茫塞草不知春。画角那堪闻。金闺总是书难寄,又何用、归梦频频。几曲琵琶,送酒沙场,自有红裙。

第七节 妙玉与徐灿

在《红楼梦》中,妙玉是个妙龄女尼,住在大观园的栊翠庵中。书中没有描写她的正式姓名或表字,只说她原籍苏州,是贾府在苏州“采买”十二个唱戏的女孩子时,顺便下请贴并用“大轿”请来的。红楼十二钗所有成员之间,或姐妹,或姑嫂,或婆媳,或妯娌,都是血缘关系,并都属于四大家族,只有妙玉是个例外,与四大家族没有任何亲属关系。她与大观园中的多数人并不合群,只对宝玉、黛玉、岫烟、惜春还过得去。宝玉生日,她下拜帖,居然用匪夷所思的“槛外人”署名,害得宝玉冥思苦想不知如何应对,最后请教了岫烟,才以“槛内人”答复了事。她有极高的文学修养,性格却又极端孤僻。在凹晶馆月夜池塘边,黛玉同湘云联诗,当联到“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这样的绝高境界时,她一口气续完全篇,令黛玉、湘云两个诗才敏捷的才女赞叹不已。

妙玉的出身极为高贵,其豪阔程度似乎不在四大家族之下。她因病出家,戴发修行,非僧非道,欲洁未洁,云空未空,下场凄惨。她出家的原因书中交代是因为自小多病,买了两个“替身”出家也不管用,只好亲自皈依佛门,书中说得不清不白,不合常理,大概另有隐情。她是戴发修行,行为亦僧亦道,类似“庄禅”一流,这是《红楼梦》的一贯手法,不独妙玉。她的师傅让她在这里等“结果”,不许回家乡。为什么不许回家乡?要等待什么“结果”?书中没有交代。她的最终结果是“无暇白璧遭泥陷”,怎么个“未洁”、“未空”、“泥陷”法,前八十回没有交代;后四十回写她被江洋大盗迷奸,然后劫持至海上,不屈而死,红学界一致认为不可信。

妙玉的原型应是蕉园五子社的重要成员、清初著名女词人徐灿。徐灿是“蕉园诗社”中唯一非血缘关系的成员,与杭州四大家族没有任何姻亲关系。蕉园五子社活动期间,她恰好同丈夫陈之遴在杭州居住,陈之遴的诗中,就有“家住西湖滨,长戏西湖里”的诗句,徐灿的诗词中也多有歌咏西湖的作品。由于陈之遴与顾玉蕊的丈夫钱开宗同为明朝旧官僚,有通家之好,所以她能够受到顾玉蕊的邀请,参加她们亲族组成的女性诗社。在陈之遴的侄子陈元龙所写的《家传》中,就记载了徐灿在杭州,常与柴静仪、朱柔则、林以宁、钱云仪唱和,结成“蕉园五子”的过程。梁乙真的《中国妇女文学史纲》⑴,也明确表述了徐灿参加“蕉园诗社”的经历。

徐灿,字湘苹,号深明,晚号紫言(竹头)。苏州人。徐灿的母家和夫家都是著名望族,生活极为豪富。少小时家住苏州城外支硎山下的一个山庄内,风光十分优美。父亲徐子懋曾任明朝光禄寺丞,有很好的文学修养。她从小受过良好教育,“幼颖悟,通书史,识大体”,很为父亲钟爱。及长后徐灿许配给陈之遴为继室。陈家是海宁望族,在明朝兴旺发达了一百多年,至崇祯年间,陈之遴经三次科举考试,终于高中一甲二名进士。婚后,夫妻二人居住在苏州著名的拙政园里,生活条件十分优裕高雅。徐灿对拙政园感情极深,诗词集皆用拙政园命名。后来,但由于陈之遴的父亲陈祖苞“因边疆失事,庾死诏狱”,连累陈之遴被撤消编修官职,“永不叙用”。清顺治二年,清兵下江南,南明小朝廷覆亡,陈之遴变节投靠满清,累官至“大学士”,世人都称之为陈“相国”。以百年望族加两朝高官,其家居住北京时,生活之富贵、优雅,就更是可想而知了。

徐灿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但丈夫却变节事清,内心充满了矛盾痛苦。徐灿和丈夫都是当时著名的诗人,在家中夫唱妇和,夫妻感情甚笃。明亡后,徐灿深怀亡国之痛、故国之思,沧桑之感,兴亡之叹,对丈夫后来仕清一事,心存憾悔,在诗作中时有微词,夫妻间在政治感情上出现了危机。而在生活感情上,徐灿仍然恪守妇道,始终不渝,无论顺境逆境,都对丈夫忠贞不二。徐灿词中多表达故国之思和矛盾悔恨心情的力作:“小院入边愁,金戈满旧游。问五湖,那有扁舟?梦里江声和泪咽,何不向,故园流”?“故国茫茫,扁舟何许?夕阳一片江流去。碧云犹叠旧山河,月痕休到深深处”!“谢前度桃花,休开碧沼,旧时燕子,莫过朱楼。悔煞双飞翼,误到瀛州”。清朱孝臧⑵《望江南》这样评价徐灿的一生:“双飞翼,悔煞到瀛州。词是易安人道韫,可堪伤逝又工愁。肠断塞原秋。”可谓确论。

徐灿晚年沉溺佛法,希图空幻,但内心痛苦仍不时折磨着她。顺治十五年,陈之遴因为交接贿赂内监罪,被朝廷罢官抄家,全家二百多口人全部流放尚阳堡(今辽宁开原东)。此后,丈夫陈之遴和几个儿子先后都病死在关外。十二年后,康熙皇帝东巡期间,才开恩特许徐灿孤零零一人,形影相吊“扶柩南归”。此时的徐灿,万念俱灰,希冀通过佛法求得心灵上的解脱。《清史稿》上说她“晚学佛,更号紫言(竹头)”。但诗人一生的跌宕起伏遭际,无论如何在内心也平息不下来。她晚年所作的《秋感八首》,总结了自己一生在江南、在燕京、在塞外三个阶段的经历,慨叹了明朝覆亡、南明腐朽、江山易代,兴亡转瞬的悲愤心情。在临终前写的诗里,还在感慨“万种伤心君不见”,“羞向玫瑰说旧游”。

《红楼梦》后四十回根据书中第五回的判词写妙玉的归宿,是被强盗迷奸劫持,最后不屈而死。其实这是续书作者不解《红楼梦》创作内情的误解。《红楼梦》十二钗判词说妙玉“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应该是隐指徐灿大节有亏,而不是沦落风尘,正像无瑕白璧陷入了污泥一样。以女人失节比喻男人变节,在清初的作品中比比皆是。“欲洁何曾洁”、“过洁世同嫌”,应该是隐指徐灿在民族气节上弄脏了形象,而不是生活上的洁癖招人嫌厌。脂批说她“红颜屈从枯骨”,应该是指她屈从丈夫这样的“枯骨”出仕变节。徐灿是继室,丈夫年龄比她大得多,把变节分子称为“枯骨”,也是时人常用的词语。“世同嫌”说的是徐灿晚年现实,变节的人嫌她诗中的故国之思;坚持气节的人嫌她随丈夫出仕,追求高官厚禄;两面的人都对她晚年凄惨伤心的境遇幸灾乐祸!“王孙公子叹无缘”是暗示好多要结识她的文人不得其门而入,而不是要娶她或嫖她。徐灿在当时诗名满天下㈠,很多王孙公子确实想结识她,以抬高自己身价。但徐灿洁身自爱,不论是春风得意时还是落魄潦倒时,都不愿同这些人来往。好多名士确实慨叹过,与徐灿同时代,却铿缘一面,引为终身憾事。《红楼梦》中说妙玉“天生成孤僻人皆憾”,就是这个道理。

注:

⑴.梁乙真(1900一?)河北获鹿人,1925年前后曾就读于上海南方大学,生平待考。著有《中国文学史话》、《中国民族文学史》、《清代妇女文学史》、《中国妇女文学史》和《元明散曲小史》。后一书1934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在曲学界颇有影响,书前《序例》有云前后论及者凡四百余年,作家八十余人。

⑵.朱孝臧(1857-1931),一名祖谋,字古微,号沤尹,又号疆村,浙江归安人。光绪九年(1883)进士,历官编修、侍讲学士、礼部侍郎。出为广东学政,因与总督龃龉,辞官,游览名山大川,吟咏自遣。后卒于上海。

释:

㈠.徐灿诗词选录:

《捣练子·春怨》:依旧绿,为谁红。草草花花满泪丛。欲挽游丝萦好梦,一枝啼血洒春空。

《武陵春·春怨》:昨夜杨花飞几许,冷暖在心头。萍踪浪影且随流。切莫近红楼。未尽生前愁与闷,烟水古杭州。春魂黯黯绕兰舟。却是梦中游。

《水兰花·秋夜》:夜寒不耐西风劲,多情却是无情病。月痕依约到南,楼头鼓角三更尽。蝉残均咽魂难定。百般烦恼千般恨。起来点检露华深,秋蛩四壁声相竞。

《虞美人·感兴》:东皇也合怜芳草。不雨春先老。鹍弦纔拨带愁来。却似当年佳月共徘徊。隋隄弱絮年年舞。谩惜今和古。长江凄咽为谁流。难道雨花春花片时休。

《一斛珠·有叹故国》:恁般便过,元宵了踏歌声杳。二月燕台犹白草。风雨寒闺,何处邀春好。吴侬只合江南老。雪裹枝枝红意早。牕俯碧河云半袅。绣幕纔揽,一枕梅香绕。

《采桑子·春宵》:一春风雨和愁滴。珊枕寒时。玉漏迟迟,浪语灯花泪暗垂。惜花未许春归去,香锁葳蕤。绿徧天涯。凭得阑干暖为谁。

《千秋岁·梦女伴》:月昏灯晕,向鸳鸯衾底。行尽江南数千里。见绿窗、女伴笑靥迎人,低宝髻,斜倚瓶花小儿。问羇人邸舍,风雨钟残,可忆吴门旧烟水。侬道九回肠,夜夜乡关,幸画舫、今朝归矣。正红袂分花喜还疑,怕者度相逢,又成梦裹。

《满江红·和王昭仪韵》:一种姚黄,禁雨后、香寒□色。谁信是、露珠泡影,暂凝瑶阙。双泪不知笳鼓梦,几番流到君王侧。叹狂风、一霎翦鸳鸯,惊魂歇。身自在,心先灭。也曾向,天公说。看南枝杜宇,只啼清血。世事不须论覆雨,闲身且共今宵月。便姮娥、也有片时愁,圆还缺。

《前调·有感》:乱后家山,意中愁绪真难说。春将去、冰台初长,绮钱重迭。炉烬水沉犹倦起,小窗依约云和月。叹人生,争似水中莲心同结。离别泪,盈盈血。流不尽,波添咽。见鸿归阵阵,几增凄切。翠黛每从青镜减,黄金时间向床头缺。问今春、曾梦到乡关,惊鶗鸠。

《永遇乐·病中》:永帐春寒,玉炉香细,病怀如许。永昼恹恹,黄昏悄悄,金愽添愁炷。薄幸杨花,多情燕子,时向琐窗细语。怨东风、一夕无端,狼藉几番红雨。曲曲阑干,沉沉帘幕,嫩草王孙归路。短梦飞云,冷香侵佩,别有伤心处。半暖微寒,欲晴还雨,消得许多愁否。春来也、愁随春长,肯放春归去。

《前调·舟中感旧》:无恙桃花,依然燕子,春景多别。前度刘郎,重来江令,往事何堪说。逝水残阳,龙归剑杳,多少英雄泪血。千古恨、河山如许,豪华一瞬抛撇。白玉楼前,黄金台畔,夜夜只留明月。休笑垂杨,而今金尽,秾李还销歇。世事流云,人生飞絮,都付断猨悲咽,西山在、愁容惨黛,如共人凄切。

《声声慢·感怀》:寒寒暖暖,雨雨晴晴,无端催趱红绿。湿燕双双,语语似怜幽独。银灯半昏碧影,十年愁、多到心曲。此际也,不销魂断尽,肠儿还续。不忿青蛾元鬓,才弹指、逢人便惭珠玉。吟徧花笺,想也半消清福。惟应冰纨宝钿,料天公、谁妒尘俗。试看取,古今来、嵇啸阮哭。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43824.html

更多阅读

央视主持人版金陵十二钗(组图) 金陵十二钗都有谁

2008-06-12核心提示:最近,央视官网出炉了一个网友评的央视主持人版本的“金陵十二钗”,王小丫变身王熙凤,欧阳夏丹变身黛玉。李修平:薛宝钗在《新闻联播》的主持人里面,李修平算是很完美的一个。就像宝姑娘,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合家没有不爱的

七十二候的物候特征与八节二十四花信 秋分物候特征

七十二候的物候特征与八节二十四花信什么是物候?物候,是自然环境中动植物生命活动的季节性现象和在一年中特定时间出现的某些气象、水文现象的特征。包括三方面:(1)植物物候,又称为作物物候,如各种植物发芽、展叶、开花、叶变色、落叶

新版红楼梦 的金陵十二钗 红楼梦的金陵十二钗

新版【红楼梦】的金陵十二钗【编辑制作/美爱使者】  【1】林黛玉【蒋梦婕饰】蒋梦婕:【1989年12月7日】安徽芜湖人,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笆篱舞专业。林黛玉金陵十二钗之首,四大家族贾家第四代贾敏与扬州巡盐御史林如海之女,宝玉的姑表

"南京金陵十二钗香烟盒后面的诗句" 南京香烟金陵十二钗

周汝昌-题金陵十二钗烟花诗黛玉葬花千芳名窟早含辛,刻意伤春是惜春。香土一坯愁万种,落红全似葬花人。宝钗扑蝶苍苔不惜凤鞋潮,轻步芳茵彩扇劳。扑去用眸还用耳,那知蝶翅稳花梢。元春省亲特地平安醮为谁?朱榴照眼巧题词。隔帘启奏声犹在,路

声明:《四大家族与蕉园十二钗的生活轨迹 民国四大家族》为网友等候无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