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醉意朦胧---《星星变奏曲》课堂实录 星星变奏曲ppt课件

原文地址:醉意朦胧---《星星变奏曲》课堂实录作者:陈治勇

醉意朦胧

-----------《星星变奏曲》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诗歌贵在含蓄之美,曲径通幽,峰回路转之后的那种柳暗花明,令人欣喜若狂,难以弃之,而朦胧诗是诗歌的含蓄之最,如贵妃醉酒,醉意朦胧中尽显妖娆。今天,我们就要通过江河的《星星变奏曲》来感受一下朦胧诗的醉态之美。

师:首先我们来看看一位同学对诗歌的看法:

(屏显)对于刚接触的一首诗,我是读后半懂不懂的,因为,读诗时的心情不同,所体会到的也不同。所以一首诗,不同时期读,也就有不同的感受,另外,一首诗也是作者心血之作,作为一个读者也不可能一下子全读透,应该慢慢来,细细读。)(请生读屏显内容)。

师:慢慢来,细细读,现在,我想带领大家进入诗歌的情景,请大家慢慢地细细地品读,看看这首诗歌的语言如何,(师读诗歌)

师:在听了之后,你觉得这首诗歌在语言的表达形式方面和我们现在的语言有什么不同?

生:我觉得它和现代诗的不同在于它里面借助了很多意象,比如说像星星、蜜蜂、湖等等,然后我觉得这个

“含蓄”说得很好,谢谢,我们看看这个句子,(PPT出示:在颤抖的枫叶上,写满关于春天的谎言)能否应证你的说法,一起读一下。

师:在颤抖的枫叶上,起!(生读“在颤抖的枫叶上,写满关于春天的谎言”)

师:再读,(生再读)这个语言有什么不一般的地方吗?在用词上。

生:“春天的谎言——”

师:你的意思是?春天——她应该有谎言吗?

生:没有

师:谎言是人的,还有吗?

生:颤抖的枫叶

师:“颤抖”一般是用在?

生:人身上的

师:是的,枫叶怎么可能颤抖呢?所以,这两个用词从逻辑角度而言,你会怎么评价这个句子?

生:有点不合乎平常的逻辑。

师:现在就请你们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找一找《星星变奏曲》里有没有类似的句子,将它勾画出来。

(生自由读文)

师: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你们各自的收获吧!

生:第10页,“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我觉得是一个不合乎平常的逻辑的句子。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他把每天比喻成一首诗,他说每个字都是一颗星,然后像蜜蜂一样在心头颤动。

师:你的意思是?心里面有蜜蜂吗?

生:没有

师:那么这个“颤动”的词是有问题的是吧?

生:嗯

师:好,请坐!还有吗?不合逻辑的

生:“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多读了,不好意思,羞涩的笑)

师:(笑问)哪个词有问题?

生:萤火虫和星星一般是在陆地上的,而不是在睡莲丛中游动。

师:萤火虫在水里将被水淹死了,这个地方有问题的。你刚才读得“有一个柔软的晚上”,这里有问题吗?

生:晚上不是柔软的。

师:柔软应该用在?我刚才问初二的学生,他们说是“柔软的床上”(生发出开心的笑)把这个“柔软”圈起来,除此之外,还有吗?

生:“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这里我觉得它是一个病句,因为说“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诗怎么会是星星呢?

师:不合常规

生:对

师:请坐,那个男孩,你说吧。

生:“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僵硬得像一片土地”,夜晚怎么会僵硬的像土地呢?(听着他的问话,其他同学呵呵的笑了!)

师:“冻僵”圈起来,很好,会自问了,还有吗?

生:“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时候——升起”,星星怎么会疲倦呢?

师:星星不是人,人才会“疲倦”,继续—

生:请大家看12页,“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在这里白丁香是一个景物,我们应该会很清晰的看到,他却说是“朦朦胧胧”。

师:好!“朦朦胧胧”圈起来。

生:“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声音又怎么会是“闪闪烁烁”的呢?

师:“闪闪烁烁”是用来干嘛的?

生:亮的,用来看的

师:那么应该怎样形容声音呢?

生:断断续续,隐隐约约,清晰……

师:好的!现在我们看到黑板上,刚才我们通过集体的力量发现了这些不合乎寻常逻辑的句子,但是有一个句子是没有找出来的,发现了没?

生:“在寒冷中寂寞的燃烧,寻找星星点点的希望。”

师:还有一个?

生:“寻找遥远的安慰”

师:“寻找遥远的安慰”是在文中何处出现的?

生:10页的第四句

师:是在诗歌最开头出现的,那我们就从这个起始的地方开始,我想问一下,寻找遥远的安慰,你们有什么感觉?这个“安慰”应该是?

生:我觉得“安慰”指的是一个人受到困难或者受伤了,一个人对他语言上的鼓舞。

师:可以“遥远”吗?

生:我觉得不可以。

师:但诗人为何用“遥远”呢?

生:我觉得这里用“遥远”是说在那种比较黑暗和没有光亮的时候,这种“安慰”是比较难以找到的,所以说这个安慰是“遥远”的。

师:这个孩子的感觉十分精准,你刚才用了一个比较黑……

生:黑暗

师:没有光亮的地方,孩子们,你们的感觉很对,我觉得读诗应该从语言入手,你觉得在这首诗里面那些地方体现了“遥远”这个词?请从文字入手,找一找它背后的文章。

生:我们可以从10页的开头:“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谁还需要星星”,因为他说如果角落都有光明的话,谁还需要星星?这里的星星是代表光明,这里有点反问的语气,就说明这个社会上没有光明,那么如果有光明,谁还需要星星。

师:因为现在没有光明,所以我们需要星星,好!你的声音十分动听,等会儿请你来读。

生:“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寻找星星点点的希望”,这里“星星点点的希望”就直接说出了希望很渺茫,很少!从而说出当时社会环境的黑暗。

师:非常的漂亮,希望非常的?

生:渺茫!

师:从而反映了社会的?

生:黑暗!

师:我们把这个句子读一下吧!“寻找—”起!

生;(生深情诵读):“寻找星星点点的希望”。

师:“星星点点”应该读出什么感觉?

生:缥缈,渺茫,遥不可及。

师:遥不可及!但是连这遥不可及的希望我们的诗人都要追寻,所以他的心里是相当的?

生:对光明的渴望!

师:对光明的渴望!读出“渴望”来,(领读)“寻找星星点点的希望!”起!

生:(用情读)“寻找星星点点的希望!”

师:好!继续找。

生:“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里也可以看出希望很远。

师:说说理由看?

生:因为如果很近的话,它就不会是闪闪烁烁,朦朦胧胧的,应该就是很清楚,很清晰!

师:好!既然你已经找到这个句子,我们不妨品一下,你觉得这个句子里哪两个词语你比较有感觉的?

生:闪闪烁烁,朦朦胧胧。

师:哦!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

生:飘来

师:我想在这里换一个词语行不行?把“飘”改成“传”。

生:“传”体现不出很渺茫,它就有一点点传递过来的感觉。

师:“飘”写出了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感觉,是吗?

生:对!

师:“飘”字反映出了声音的?

生:比较——

师:从听觉上而言,它除了隐隐约约之外?(生杂言)这是噪音还是乐音呢?

生:乐音!

师:声音十分的——

生:动听。

师:好,这个动听作者看到了吗?

生:没有。

师:但是他写的时候看到了吗?

生:看到了。

师:他的眼前出现了?

生:一团团白丁香。

师:除了白丁香之外,声音在他的眼前有没有飘过?

生:有!

师:诗人把听觉换成了视觉,这反映了什么?

生:对光明的希望!

生:仿佛看到了希望。

师:对这种动听的,悠扬的歌声的?

生:向往!

师:能不能在“向往”前加一个词?

生:强烈的向往!

生:迫不及待的向往!

生:殷切的向往!

师:好的,但这是作者的想象还是事实呢?

生:想象!

生:“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僵硬得像一片土地,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这里“夜晚”就是社会环境的黑暗,“冻僵”说明了黑暗越来越迫近,说明当时社会越来越黑暗了已经,“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中瘦小的星代表着星星点点的希望,连星星点点的希望都给吹落了,更加突出社会越来越黑暗了!

师:学有所获,讲的很好!

生:最后的“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涌出金黄的星星”,那就表示所有的人都是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喜欢星星,而且这里的火和星星都表示光明,那么说明每个人都追求光明,向往光明的来到。

师:这个世界在当时那个时候有飘动的旗子吗?

生:没有!

师:那么飘动的旗子在这里可能是谁呢?

生:作者。

生:飘动的旗子可以指光明。

[转载]醉意朦胧---《星星变奏曲》课堂实录 星星变奏曲ppt课件

师:光明、作者,是谁在摇旗呐喊?

生:作者!

师:好!请坐,继续找

生:“谁愿意,一年又一年,总写苦难的诗,每一首是一群颤抖的星星”,这里,一年又一年,总写苦难的诗体现了当时社会非常得黑暗,没有一点光明,“颤抖”体现出作者内心有一点苦闷,还有一种对光明的非常渴望!

师: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在上文写到“像蜜蜂在心头~”

生:颤动。

师:但是在这里,他用了?

生:颤抖!

师:两个词有何区别吗?(生议论)谁在颤抖?

生:蜜蜂,即光明。

师:是光明在“颤抖”吗?

生:作者的内心。

师:是作者追寻光明但是光明却遥不可及的那颗心在颤抖,在“一年又一年,总写苦难的诗”中,哪些词你最有感觉?

生:“总写”、“又”。

师:能用你的声音把你的感觉传递出来吗?

生:(生饱含情感地读)“谁愿意,一年又一年,总写苦难的诗,每一首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师:读得很好!孩子们,我们一起来,(领读)“谁愿意,一年又一年……”起!

生:(齐声诵读,富有情感张力地读)“谁愿意,一年又一年,总写苦难的诗,每一首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师:在这个黑暗的时代,光明是那么的渺远,渺茫!所以诗人用了一个“遥远”,但是诗人在“遥远”后面,用的是一个“安慰”。我们能否从诗歌中找一找“安慰”呢?哪些词,哪些句子表达出了这个“安慰”?

生:我们可以看“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这就说如果我们的生活有了光明,我们的生活就会像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一样安详、自在、安逸。

师:这个句子写的是一个晚上,这个晚上,诗人用了一个词叫?

生:柔软

师:我们探寻一下,诗人为甚么用了一个“柔软”,而不用宁静、温馨呢?就从写夜晚的句子入手,看看。这个夜晚有?有什么景物?

生:有萤火虫,有星星,有睡莲。

师:因此,这个夜晚给我们的感觉是?

生:比较宁静、安详!

师:像一个什么呢?

生:一幅画。

师:像一幅画,具有了诗情~

生:画意

师:画意!那天晚上那个湖水?当你看到的时候?

生:那个湖水非常得静!

师:你从哪里可以看出?

生:“柔软的像一片湖”的“柔软”。

师:湖水作者用了“游动”,我们可以用“晃动”吗?或者用“颤动”?

生:不可以。

师:理由?

生:因为“游动”表示速度慢一点,“颤动”的幅度会大一点,就体现不出湖水的静。

师:而且“游动”不仅反映出了湖水的静,我们也看以看出萤火虫和星星他们的心情是?

生:比较愉悦的

师:愉悦的,还有?

生:自由的

师:自由的,悠闲的是吗?

生:嗯

师:这是一个宁静的安详的自由自在的夜晚!所以作者没有用“宁静”,而是用了一个“柔软”。如果我们把这个夜晚比喻成一个人的话,你会用什么对象来比喻她呢?这个夜晚像一个?

生:少女

师:少女的手轻轻的抚摸着萤火虫和星星,那只手是那么的柔软,让我们感到无限的温馨!现在请你们自由的把描写夜晚的几个句子读一下,“谁不愿意……”轻轻的吟诵

生:(用情地轻吟)“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一女生读得十分漂亮)

师:孩子,你来读吧!我觉得你读的太美了!(生多情的读,读出那种温馨与柔软)

师:谢谢,我们再自由地感觉一下,自由地吟诵,放进我们的情感(生再读)

师:这个“安慰”里写了晚上,这个“安慰”还写了什么呢?除了晚上之外,还写到了什么?

生:“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时候——升起,去照耀太阳照不到的地方”,这里是说星星疲倦的时候,他会落下,太阳在这时候升起,而太阳就是光明,光明就是说,星星是渺茫的希望,渺茫的希望落下了,迎接我们的是光明,不是那种朦朦胧胧的,是显而易见的。

师:就是不管结果如何,在诗歌的最后,作者还是看到了?

生:希望。

师:尽管这种希望是他自己创造的,是吗?

生:是。

师:除了夜晚,作者还写到了白天,“谁不愿意……”起!(生读描写白天的句子)

师:诗人是如何比喻每天的呢?

生:一首诗

师:诗歌给我们的感觉是美好的,这首诗的每个字都是?

生:一颗星

师:那一首诗就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生:充满光明的世界!

师:这个光明似乎诗人已经看到,所以他感到很安慰,一起读一下,“谁不愿意——”起!

生:(读)“谁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师:这个光明的世界正是诗人所渴求的,所以当他出现的时候,诗人觉得像喝了蜜一样甜。所以他说——

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师:除了白天,夜晚,还有?

生:春天!

师:请生读春天的文字

师:这个春天你会用那些词语来形容她呢?

生:我会用生机勃勃、充实还有光明来形容。

师:你能品味一下“鸟落满枝头”吗?(生稍微思考)有什么发现吗?

师:鸟停满枝头,鸟落满枝头(师用情地读这两句话,启发学生思考),你学过带有“落”的诗句吗?

生:落红不是无情物

师:呵呵,不错,人闲——(师说出前两字,引领学生思考)

生: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师:现在有什么发现吗?这个夜晚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师用一种宁静的感觉去读“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生:比较宁静!

师:王维在无数年前,就用“落”传递出了一份宁静,这是一个宁静的春天,这还是一个怎样的春天呢?

生:这还是一个比较美丽的春天。

师:哪里看出来?就从这几个句子落手。

生:鸟落满枝头。

师:一只只停在树枝,是比较宁静的!

生:还有星星落满天空。

师;啊,还有星星,亮晶晶的星星落满天空,还有呢?

生:还有一团团白丁香。

师:一团团的白丁香,为何用朦朦胧胧?

生:嗯——看到的白丁香不是很明显。

师:像罩着一层?

生:纱!

师:这是一个怎样的女子?

生:神秘的女子!

师:白居易的《琵琶行》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隐约的美从来给我们——

生:神秘感!

师:还有那个声音我们刚才分析过,它的音乐是——

生:动听的。

师:诗人对它的情感与追求是——

生:强烈的!迫切的!

师:而这一切,诗人在他的眼前似乎看到了吗?

生:没有!

师:似乎看到了吗?

生:似乎看到了!但是现实不存在。

师:所以,诗人想要有一个“遥远的安慰”,现在,我们再来评价一下这个不合逻辑的句子,这还是不合逻辑吗?

生:不是,这些不是不合逻辑,而是诗人用这种反常的方式更强烈的表明了诗人对光明的强烈向往与追求。

师:因此这个“不合逻辑”四字我们需要给它加上——

生:双引号!

师:她刚才说到了情感,我想问一下诗人在第二节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生:否定寒冷残酷的现实和为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

师:那第一节呢?

生:第一节主要是写诗人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和对诗一般生活的美好追求!

师:这一天,这一夜,这个春天在诗人的想象力都是光明的,宁静的,温馨的,但在诗歌的第二节却是寒冷的——

生:残酷的

师:诗人用了一个词叫?

生:冻僵,僵硬

师:短短的一首诗里面,诗人的情感发生了强烈的变化,如果套用诗歌的题目,我们可以说什么在变奏呢?

生:星星

生:情感

师:是星星在变奏,更是诗人的情感在变奏!我们说翻脸比翻书还快,但诗人的情感变化比翻脸还要快,所以可以说,这个情感是一种“反常”。诗人为了表达这种情感,在诗歌的第二段不惜打破诗歌简练,避免重复的常规,用了一连串的哪个字?

生:如果、谁

师:我们看看这个谁?诗人在问谁呢?(生沉默)在问自己?朋友?他人?还是这个残酷僵硬的时代?

生:这个社会

生:僵硬的时代

师:说说理由好吗?

生:因为作者生活在当时那个充满黑暗的社会,在那个社会他得不到光明,是那个社会让他没有了光明,所以他最要问的就是那个时代,那个社会!

师:诗人用这些醉态的言语表达了一个醉态的时代。

师:我们来看看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怎样的社会!

(PPT出示背景文字,并配乐深情诵读)

老舍:著名小说家,1966年8月24日因不堪迫害投北京太平湖自杀。

傅雷:著名翻译家,学贯中西,文革中惨遭人格凌辱。1968年9月3日傅雷夫妇双双自缢身亡。

容国团:乒乓球世界冠军,1968年6月20日在龙潭湖附近的一个鸭房中自缢身亡。

吴晗:历史学家,文革中受到残酷迫害,于1969年10月11日在狱中自杀身亡,死前头发被拔光。

严凤英:著名表演艺术家,1968年4月7日夜自杀身亡,死后曾被剖尸。

刘绶松:著名文学史家。1969年3月16日与妻子一起自缢身亡。

…………

师:如花般灿烂的生命就这样被摧残了,“零落成泥碾作尘!”我们还能说什么呢,我们只有伤心罢了,我们只有欲绝罢了,那个时代,无数的知识分子惨遭迫害,我们的经济,我们的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那个时代,每个人的每一天都是一首苦难的诗,当江河回望这段历史的时候,他的内心是痛苦的,是迷茫的。孩子们,此时此刻,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

生:这是一个残酷没有天理的时代!

师:残酷没有天理的时代,借用这个词,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生:不合逻辑的时代!

生:醉的社会。

师:时代不合逻辑了!时代醉了

师:这个时代,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知识分子惨遭迫害,我们的经济,我们的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这是一个不合逻辑的时代!那么,这样的时代为何又会延续到今天,变得如此的昌盛繁荣呢?在这里,我们要感谢那一个个为这个反常社会而献身的诗人以及像这些诗人一样的人。

师:一起读

生: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PPT出示)

师:这是一个有担当的诗人

生:我们走进了夜海,去打捞遗失的繁星(PPT出示)

师:这是一个苦苦探索的诗人

生: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PPT出示)

师:这是一个视死如归的诗人

生:在天上星星疲倦了的时候——升起,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PPT出示)

师:这是一个以身殉道的诗人。

大厦将倾之时,正因为有了如江河这样一个个肩挑着时代使命的诗人的出现,才支撑起了国家的精神之梁!

孩子们!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在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在这个浮躁喧哗的社会,让我们读点诗歌吧,读诗,你会发现诗歌醉态语言中的魅力;读诗,可以让我们的心灵走向宁静;读诗,会净化我们迷失的灵魂!让它找到回家的路!让我们再次高歌江河的诗句:在天上星星疲倦了的时候——升起,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44335.html

更多阅读

文言文教学三 :《蜀鄙二僧》课堂实录及评析

古文教学的可贵探索——朱文君老师执教《蜀鄙二僧》的启示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许汉蜀鄙二僧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

转载 醉意朦胧---《星星变奏曲》课堂实录 星星变奏曲ppt课件

原文地址:醉意朦胧---《星星变奏曲》课堂实录作者:陈治勇醉意朦胧-----------《星星变奏曲》课堂实录师:同学们,诗歌贵在含蓄之美,曲径通幽,峰回路转之后的那种柳暗花明,令人欣喜若狂,难以弃之,而朦胧诗是诗歌的含蓄之最,如贵妃醉酒,醉意朦胧

转载 八下23课《马说》课堂实录余映潮 余映潮故乡课堂实录

原文地址:八下23课《马说》课堂实录(余映潮)作者:平原寻梦客八下23课《马说》课堂实录 (余映潮)来源:初中语文别出心裁读课文。师:这节课学习《马说》。《马说》的学习要求是四个字:(大屏幕显示)“诵读,积累”。我想先请同学们把课文读给我听一

声明:《转载 醉意朦胧---《星星变奏曲》课堂实录 星星变奏曲ppt课件》为网友做你一人的英雄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