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一样的《红岩》 红岩中的人物


谜一样的《红岩》 红岩中的人物

谜一样的《红岩》

《红岩》我早在初中时就已读过,当时并没有对里面的人物产生非常深刻的印象,倒是觉得小说的语言特别流畅通顺,可以说在当时的所谓红色小说中是绝无仅有的。

最近,因为对“潜伏”类题材的兴趣,便将《红岩》拿起来,又读了一遍。这本书是我最近刚刚网购来的,价格只有8元,可谓价廉物美。

越读越觉得小说给我的是谜一样的存在。

1、谁是小说的作者。

《红岩》的作者署有两名:罗广斌与杨益言。

究竟两个人是谁决定了小说的语言风格?

细细地分析一下《红岩》的语言,会发现它并不是一种写实的语言,而是一种诗意的语言。

通篇小说读下来,作者并没有如实地进行状物描写,而是始终将现实中的物体,上升到一种精神的高度,因此小说里的现实景物与人物,在描写的作用下,都升华成一种精神的内涵。

这种语言风格,可以说,确实是一种很高超的技巧。

其实在《红岩》里,作者尽力回避了现实的滞重与黑暗的部分,而将一种精神的力量,始终凌驾于物质的写意与描写上面,这与小说的主题与格调是完全合拍的。

因为很显然,《红岩》的小说中实物部分,实际上是相当的残酷的,这里包括革命的背叛、地下组织的失败、监狱中灭绝人性的酷刑,可以说小说的大背景是一次彻头彻尾的大失败。如果如实写来,结果必然是这样。而两位作者写出的初版本,正是罗列了这样的失败与恐怖,所以看上去格调不高。

如何超越无法更改的现实?

作者经过磨合与高手的指教(这里有沙汀与马识途等老作家的功劳)之后,抛弃了原来的自然主义写作方法,始终让精神的气势与雄浑,代替了局部细节上的阴沉与阴暗,从而洗刷了这样的题材可能带给人的一种负面的感染。

而语言的组织与运用,恰恰也与这一主题的要求相合拍,因为作者找到了一种超越实景之上的精神内涵,这恰恰是小说给人一种诗意的印象的原因,因为诗意就是一种提升与提炼,是一种拔高,它回避了现实中的一一对应的照应,而是从一种精神的高度,赋予了原来的物体以一种新的意义。

不妨摘抄几句。

P111页:半夜里,城市鼾睡着,稀疏的电灯光描绘出半座山城的轮廓。

(这里并没有如实地描写重庆的市容市貌,而是上升到一种拟人的写意状态,用“鼾睡”一词,人格化了城市,下面的“描绘”同样是一种人类的精神的动态。作者虚拟了城市的实景,而拔高成一种诗一样的意境。)

P478:心里开始冷静的考虑,意志和忍耐渐渐回到他的身上。

(这段描写刘思扬的句式,完全是在精神层面表现一个人,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作者提炼了出来,这样就有效地抛弃了对刘思扬经受过酷刑之后的肉体上痛苦的详尽描写,而用一种精神的力量,遏止住了纯粹的肉体痛苦的吟味与展览。小说中的其它酷刑的描写,都是这种升华为精神的技巧的翻版。)

P408:刘思扬抬起头来,望见几只黄色的鸟,象画眉,互相追逐着,扑到颤栗的树枝上,扇动美丽的翅膀,吱吱地叫着,又一齐飞向远方。多自由的鸟儿啊,刘思扬忍不住羡慕起来。

(这根本不是实景的描写,带着一种精神的意向,鸟的完全是没有主体意识的生存状态,在作者的精神的作用下,而拥有了一种精神的意向,象征了一种自由。这反映了小说中的语句的总体格局,可以说无处不在,无句不在。)

P595:他的两只眼睛,仍然炯炯有神,带着永不熄灭的威力,直视着任何危险与威胁,毫无畏缩。

(这里用“危险与威胁”这种抽象的不是实指的词语,来指称敌人,都反映出作者始终将现实的实际物质与人物,进行了一种提炼出共性的抽象,得出一种抛弃个案的共性的精神诉求)

《红岩》的两位作者之前都没有写作小说的经验,但是为什么会在《红岩》中能够产生如此纯熟的语言风格,实在令人不可思议。

当然,有资料说,《红岩》的产生,有四川籍作家沙汀、马识途在背后给予修改意见的支持,更有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的润饰,但是有一个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事实是,为什么沙汀的小说如此令人不堪卒读,他的语言带有过浓的四川味,大量的乡俗词语的接纳,使他的语言诘屈聱牙;而马识途也写过《清江壮歌》、《魔窟十年》这样的与《红岩》主题相同的小说,但两相比较,就会看出马识途的叙述语言恰恰采取了一种与《红岩》这种提炼成精神意向的诗化风格完全不同的语言特征,马识途就像沉埋在泥土中一样,缺乏《红岩》这般的高洁与飘逸,看起来很不舒服。实际上,沙汀与马识途在解放后的文学创作,都只能属于二、三流作者的水平,他们这样的文风,怎么能指导出《红岩》的作者创造出如此精纯的超一流的文学作品呢?

至于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编辑的文字功力,可能有一定的水平的吧,但是,他们为什么能在为别人作嫁衣的时候,显示出超凡的能力,但他们自己的作品却在哪里?所以,《红岩》受益于编辑的巧言令色的添油加醋,也缺乏说服力。

那么,罗广斌与杨益言还有一个至今仍扑朔迷离的第三个作者刘德彬,究竟是哪一个人确定了小说的风格,并且自始至终保持了这种完整性?

这是《红岩》的谜之一。其实完全可以将《红岩》的第一稿及其它的几稿给印出来,让我们比较一下他们之间的差异与雷同,对于文学创作倒是一个极好的教材。

实际上如《红岩》这样的作品,是由组织者组织而作者基本没有文学创作经验的写作个案,并没有在以后的创作中得到复制。文革期间那么多的写作组,都很难写出如《红岩》这样的语言精炼的作品,就可以看出,业余作者要达到一定的高度,可能性几乎是零。但为什么《红岩》的作者却成功了,这怎么能不让人感到讶怪呢?

从马识途对罗广斌的回忆中,可以看出罗广斌承担了主要的写作任务。马认为罗广斌有讲故事的天赋,这有助于小说的创作。这是一种说法吧。

2、《红岩》中有没有作者的个人因素,就是个人的私货?

从某种意义上讲,《红岩》是一个集体的作品,但是,如果我们仔细阅读小说的文本,会发现在字里行间隐藏着作者的心中块垒,这种不自觉的潜意识,在小说的构思与句式中,屡次三番地跳跃出来,顽强地显示着《红岩》作者的个人的隐私。

我们都知道,小说作者罗广斌与杨益言,都不是正宗的地下党,他们只是与江姐那样的地下党,曾经关在同一集中营而已。罗广斌的出狱,在小说里,是一次越狱成功,但现在从各种记载来看,实际上,是罗广斌的势力强大的家族在暗中做了工作,使特务有意没有在最后的时刻对他进行行刑,而让他留在了监狱里。这实际上,后来成了罗广斌说不清道不明的身份上的污点,也成了罗广斌心中一直耿耿于怀的心中块垒。在文革爆发之前,罗广斌一直感到自己所受到的不信赖,连到日本访问,都没有权利出去。文革开始后,罗广斌积极参加派性斗争,未尝不是借天下大乱的造反时机,来获得过去一直没有的身份地位,并由此导致了他陷入其中,难以自拔,终至自杀身亡。而杨益言则是以一个学生身份被关入牢中,根本不知地下党为何物。而《红岩》里的另一个未署名的作者刘德彬,倒确实参加过地下活动,并与江姐曾经有过一起共事的经历,但恰恰是他这个有着地下工作身份的人,因为所谓的右派言行,而被剥夺了写作权与署名权。

由此看来,《红岩》的两名作者,其实只是遥观了狱中的地下党,根本没有切身切入到解放前的地下斗争。这样,两位作者有一点在心理上的尴尬是可以确定的,就是他们希望获得组织的信赖。

这样的主题,在小说里,得到了特别的表达与强化。

而实际上,这样的主题,与小说里的地下党的斗争描写,是格格不入的。承载着这样的主题的,主要是小说里的刘思扬,而刘思扬这个角色,在《红岩》中并不给人以一种醒目的感觉,根据《红岩》改编的歌剧,都对刘思扬的这种渴求地下组织信赖的潜意识完全删除不计。可见,刘思扬的这种心态,并不符合整个小说的整体构思,但对于《红岩》的作者来说,这却是他们心里的一种强烈的欲望与诉求,所以,他们一旦找到合适的机会,便会在小说里流露出这样的企求组织确认他们忠诚的这种最强烈的渴望。

这使得《红岩》又微妙地带有了作者的个人的私欲意图。

评论家早已注意到刘思扬这个角色,有着罗广斌自己的某些原型。小说里几乎有整段的章节,对刘思扬的苦恼,实际上也是罗广斌的苦恼进行了生动的描述:

第二十章第405页:他(刘思扬)迟疑地慢慢转过身来,突然,发现面对着自己的,竟是一双友好而信任的眼睛;这种同志式的眼光,正是他一直期待的。

在第427页,刘思扬对成岗的一段话里,更加明晰地表达了这个思想:“敌人的正面考验,我可以经受得住,但是我怕在党内受委屈,怕党不了解自己,敌人恰恰抓住了我的弱点,利用了我急于向党表白的情绪……”

这几乎就是罗广斌的内心心结。

在第二十一章的情节中,特务化装成新闻记者,来到狱中,企图打开监狱地下党的秘密,这一段情节,也有着《红岩》的三位作者的个人的强烈的感受。特别是杨益言,他是学生,而非党员,而特务的试探,一直是现实中纠结着作者的一个巨大的包袱。在这里,小说借描写,而肯定了这些无辜的学生是与地下工作者战斗在一起的。

应该看出,在《红岩》中,作者用了许多的笔触,描写了胡浩(非党员,但在狱中受党的感染,而要求入党)、被无辜抓进来的普通学生,还有误闯入监狱禁区,而被关在狱中的普通人,这些细节与感受都来自于作者的身份与体验,在小说里,这些部分,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因为这些角色,都没有什么特别光彩的作为,与江姐、许云峰、小萝卜头、监狱之花这些站在生与死的交叉点上的形象的大开大阖相比,都显得黯然失色,但是这些部分,恰恰是作者的真正的内心的凝铸与融化。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多少可以看出《红岩》在集体化的作品背后的个人的私欲的成份,从中读到一点作者在删除了几十万字后、唯一舍不得删除的这些表达了他们内心强烈诉求的情节内容。

2、小说的十字型交叉式情节线

其实仔细回味一下,《红岩》在情节线的设计上,也是非常工于心计的。

小说并没有从一开始就交待出江姐等人,而是从一个非常小的平凡的工人写起,这种构思,很有一点《水浒传》的人物设计,从一个偏远的小角色写起,逐渐介入到核心主要人物。

小说一开始就写出了兵工厂的工人余新江,以他带出了许云峰,然后甫志高,再陈松林,而陈松林又带出了重庆大学里的学生运动,聚焦在成瑶身上,从而把小说里的重要人物成岗给凸显出来。

从成岗处,引出了江姐。之后的情节,就是在改编剧中非常熟悉的情节结构。

后来到监狱斗争时,则刘思扬的视角非常重要,因为刘思扬是从渣滓洞移到白公馆去的,所以,小说里进行这两个集中营地点的转移,是借助刘思扬的视角来体现的。

以上应该是小说的纵向的情节线索。

在这同时,小说里还有一道横向的人物关系线。这与上面的纵向的情节进展线,组成了小说的十字型故事网络。

横向线的关系,主要是江姐的个人经历、与双枪老太婆的关系,双枪老太婆又是狱中的疯子华子良的妻子,华为是老太婆的儿子,成岗之妹成瑶又与华为有着爱情关系,这些情节,有着不少的虚构成分,但却可以说是小说里粘合起散落的情节与人物的重要的添加剂,正是这些虚构的成份与关系,使小说有了戏剧性结构,比如双枪老太婆的一家,几乎在小说里的各个层面都出现,包括华子良最后作为向导进军集中营,都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戏剧冲突框架,这些情节,为话剧与歌剧的改编提供了用武之地。这种构思使小说变得紧凑,精炼与内敛。

在上面的这些纵横交错的网络中,作者又不失时机、见缝插针地插入了一些星星点点的个体人物,如小萝卜头、黄将军、监狱之花,虽然寥寥数笔,但却相当的动人心魄。特别是对小萝卜头的描写,作者可以说是采取了一种大胆的意识流的描写,深入到这个孩子的内心世界,实际上,这种视角的游离,是小说的大忌,但作者却执着地在这一完整的宏篇巨制中,跳出了小说的整体的严整的框架,而提取出一个小孩子的内心感受,作了浓墨重彩的渲染,达到了极佳的艺术效果。不拘一格,也许就是文章的必由之路吧,虽然作者走了一着险棋。

小说梗概

1、余新江去见甫志高,交待出国民党纵火烧兵工厂,许云峰组织斗争,议甫志高开一个灰色书店作联络点,由余的好友陈松林任店员。

陈松林受甫之托,到重庆大学找华为,发现成岗厂长之妹成瑶正在演讲,欲学校交出特务学生魏吉伯,但校方许放走了魏,一个叫黎纪纲的学生追上去时被打伤,赢得了陈的好感。从余开始,带出甫,又转到陈,带出了成岗之妹。

2甫到书店里,发现一个重庆大学青年,姓郑,有意接近。陈松林到重大,找华为,在宿舍里,知郑叫郑克昌,是黎纪纲的表弟,后来遇到了回家的成瑶。

3成瑶回到家,见到成岗,成岗反对她把挺进报带回来,成岗回忆,如何救治工厂,许云峰与他接头,他和江姐相识,如何印挺进报,江姐向他告辞。

4江姐江边遇甫志高,送行,知老彭死,遇双枪老太婆。

5陈松林在学校里,见到郑克昌,郑提到过去接触过挺进报,取得了陈的信任,又主动到甫的书店里服务,甫有意发展他,让他寄送挺进报,通过了审查。

成岗归,李敬原来,当夜留宿,主动刻钢板,告诉这是最后一期。

6徐鹏飞得到严醉派出特务,打听了挺进报,便抓住黎纪纲,从他嘴里了解到情况,准备收网抓人。

7许云峰来到书店,发现有异,判断郑克昌是特务,许见甫志高,通知他转移相关人员,包括刘思扬,郑克昌来到书店,发现陈不见了,意识到事情败露,甫志高认为许云峰是嫉妒他,没有打电话给刘思扬让他离开,回家时被捕。

8李敬原找成瑶,告知成岗被捕,并让她离开重大,去当记者。

9徐鹏飞审许云峰,见到受刑的成岗,相互鼓励。

10徐宴请许,想拍照制造假象,毛人凤亲自接见,劝说无果。

11刘思扬的视角,进牢,吃饭难咽,初入牢笼者走上刑场。

12隔壁来了一个新犯人,奄奄一息,原来是许云峰。

龙光华寻水,被特务发现,遭殴打,监狱之花诞生。

13龙光华之死致绝食抗议。

14江姐在县城送走华为,见甫志高,被捕。双枪老太婆设伏,知江姐用船押走。

15江姐受刑(略写过程,写狱友的反应)。

16春节联欢会,余新江知地下党与外界取得联系,又闻许云峰被押走。

17新闻发布会上,成瑶身为记者,力驳徐鹏飞被暴露,学联议进行游行斗争,成瑶支持,后遇陈松林,传达上级指示,要求改变斗争形式工。

18刘思扬被释,被二哥带回,软禁在家中。

一个自称老朱的人,称是地下党来向他了解狱中的情况,被刘识破,决定利用他提供的假情报。

19刘思扬送入白公馆,见到小萝卜头,转入成岗的视角,回忆被注射药物,逼他招供。

20刘思扬得到成岗的信任,转到小萝卜头的视角。

21郑克昌扮作记者混入狱中,谎称余新江,又发动学生,诱特务。余新江用反间计,假意和狗熊密谈,并用纸条使郑上钩,致使狗熊被拷问,识破了郑。

22白公馆负责人发现了一份挺进报,追查,拷打拿报在手的胡浩,齐晓轩挺身而出,承认是他所写,笔迹相同,来源于敌人的管理室,陆清和杨进兴怕责管理不严,只得不再追究。

23刘思扬看到疯子送饭到地下通道,又知道有图书馆,看到胡浩晚上写东西,他画了马克思的书的封面上,被管理员老袁提醒不要大意。(作者的视线)。

24刘、成岗在图书馆的地下室里开会,议如何与外界联系,华子良露出真实身份,告知地窖里的人是许云峰。

李敬原与双枪老太婆商议派华为为解放军当向导,营救狱中同志,又提到华子良尚在。

25徐鹏飞在机场接来严醉,传达美国人的要求大屠杀的意思,江姐绣红旗,被带走,别战友。

26男监发现了递送情报的自己人,知江姐遗书,杨进兴枪杀黄以声,华子良外出,与齐议敌人屠杀,齐让他逃出去当向导。

27李敬原会见成瑶,提及营救狱中同志之事,成山野汇报与狱中联络中断,华子良无法出来。

徐鹏飞见毛人凤,毛让他留下,并派黎纪纲潜伏破坏重庆,发现李敬原的情报。

28刘思扬看到胡浩的入党申请书,华子良失踪,徐鹏飞来狱中,布置屠杀,见许云峰,受到嘲笑。

29以余新江为视角,表现他掩护战友们突围。

30白公馆突围,刘思扬随齐入地狱,从地洞冲出,胡浩与敌人同归于尽,刘思扬中弹而死,齐用身体迎向敌人。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44507.html

更多阅读

盘点:《高达》系列中引人耳目的机师们

说起《高达》很多人都不会陌生,这部机战题材的热血动漫曾让我们热血沸腾了很久,恨不能上去一决雌雄,看着它伴随我们的日子一页页翻过,我们也来细数一下那些在《高达》中总不能忘怀的机师们。夏亚·阿兹纳布尔

谜一样的双眼 谜一样的双眼美版结局

我的百科 我的贡献草稿箱百度首页 | 登录新闻 网页 贴吧 知道 MP3 图片 视频 百科 帮助设置首页 自然 文化 地理 历史 生活 社会 艺术 人物 经济 科学 体育 编辑词条 谜一样的双眼[编辑本段]基本信息译 名 谜一样的双眼片 名 El

声明:《谜一样的《红岩》 红岩中的人物》为网友执笔画浮尘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