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是一种思维
文/史彦
2010年05月总第61期
王小波说中国有“沉默的大多数”,其实还有更悲哀的“沉默的一小撮儿”。
他们有专业的学识和研究的能力,比普通人更了解风险的降临,但畏惧来自网络和现实社会中“暴民”的咒骂威胁,选择了沉默,批评的人越来越少,社会整体的纠错能力就越来越差。即便是最温和的预警也会让他们承受意外的重压。当所谓的“大众思想”占据统冶地位,古斯塔夫·勒庞所说的情绪化和低智商特征就更表露无疑。
《金融的逻辑》有一个不讨巧的书名,包含两个令人生畏的名词,放在两年前,这样的书更有可能被束之高阁,拜金融危机和《货币战争》所赐,让我们醒悟的发现常识已经缺乏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所以开始更关注内容而不是花里胡哨的标题。
陈志武是一个朴实的学者,没有时髦经济学者的气派,普通话不算标准,也不会经常把英语和中文混杂着说以显示自己是海归派。因为在美国任教,对现代金融制度的推崇也是不遗余力,所以在中国他受到追捧也饱受谩骂,好在他没有因此成为“沉默的一小撮”。
10多年前,黄仁宇的“大历史”写作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另一种表达,之前沉闷的写作,了无生气的历史分析变得活跃有趣,在金融领域,陈志武在做同样的开拓。这是一种与众不同的跨界写作,远远超过了一般经济学家考察的范围。他的文字涉及历史和未来、过去几百年世界主导权的争夺以及文化与金融的潜在关联,不去追究细枝末节更看重逻辑脉络,我更愿意把这看作是陈志武用自己最熟悉的金融工具来认识世界和理解世界的尝试。跟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所作的研究并无不同,只是金融对于现代国家的兴衰稳定、个人家庭的幸福关联更紧密,而多数人的知识储备实在太少,这是一本及时的读物。
他的很多观点会引起争论,比如说“养儿防老”是一种投资,对于思维传统的老派人来说,这简直是对家庭观念的亵渎,比如“人们正在减少或者放弃对儒家文化的依赖,市场将取代家庭成为个人经济保障”,之前很多人判断新儒家理念将成为世界主导价值观。类似的判断还有很多。对于习惯了用单一思维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的人来说,这本书带来的启蒙价值还没有完全显示。茅于轼先生称这本书是中国的《国富论》,但应者寥寥。
可能是书的体例让一些人心存疑虑,这是一本精心编辑的合集,不少文字都取自于他在各个刊物的专栏,有几段文字在不同的篇章中重复出现,但这并不妨碍观念的闪光。它的价值,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充分的显示,加尔布雷斯的《1929大崩盘》在每一次危机后都卖的更多,陈志武的这本书显然也有这样的潜质。
购买《金融的逻辑》当当网 卓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