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中央大街步行街是目前亚洲最大最长的步行街,始建于1898年,初称"中国大街"。1928年7月改称为沿袭至今的"中央大街",现在发展成为哈尔滨市最繁华的商业街。
东起友谊路至经纬街路段西侧建筑红线,西至通江街友谊路至经纬街路段东侧建筑红线,南起尚志大街至通江街路段北侧建筑红线,北至尚志大街至通江街,全长1450米,宽21.34米。
方石路10.8米宽。铺路用的方石块每块长18厘米、宽10厘米,其形状大小就像俄式的小面包一样,石面呈浑圆型,精巧、密实、光亮、圆润,在中外道路史上极为罕有。据说,当时的一块方石价钱相当于一块银元。“中国大街”足有1公里长,粗略算下来,整条街大约铺有方石87万块,真可谓是黄金铺路。
中央大街步行街区就是全国第一个开放式、公益型建筑艺术博物馆,被称作“汇百年建筑风格聚世界艺术精华”的中央大街建筑艺术博物馆,总占地面积94.05公顷,约1平方公里。中央大街及辅街的保护建筑、历史建筑和特色建筑为天然展品,对游人开放。中央大街建筑艺术博物馆现有欧式、仿欧式建筑75栋,各类保护建筑36栋,其中中央大街主街17栋。汇集了欧洲15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风格,17世纪的巴洛克风格,18世纪的折衷主义风格和19世纪的新艺术运动风格等在西方建筑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建筑流派。这些流派集中涵盖了西方建筑艺术的百年精华,从历史和发展的角度看,在西方也需要数百年才能形成的建筑风格,在中央大街却仅仅用了短短二、三十年的时间就形成了,堪称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
一、文艺复兴建筑风格
文艺复兴在欧洲文化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文艺复兴建筑风格产生于15世纪意大利,对世界建筑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大批欧洲移民进入哈尔滨,因而在哈尔滨的欧洲移民的建筑物,大都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特点。
建筑的立面处理包含古典手法,檐壁饰有生动的植物浮雕和托檐石。屋顶常见法国的孟莎式双折坡顶,有的结合以造空的女儿墙,从而美化了建筑物的整体轮廓,使雕塑风格更为鲜活。
欧洲最大的天主教堂——“罗马圣彼得教堂”和米开朗基罗的建筑作品——“圆顶”即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中央大街57号(皇宝珠宝)原为哈尔滨犹太国民银行。建于1923年,砖混结构,文艺复兴建筑风格。墙体仿石块砌筑处理,一层采用落地窗,二层为竖向圆拱状窄窗。仅在转角处设女儿墙,其轮廓为折线与曲线结合处理,局部开洞。顶部冠以圆形穹顶,使该建筑轮廓富有变化。阳台金属栏杆造型优美,做工精细,建筑檐口装饰复杂。哈尔滨Ⅱ类保护建筑。
中央大街187号原为俄国商人伊·雅·秋林开办的秋林商行道里分行。如今,成为商服用楼。建于20世纪初期,砖木结构,仿文艺复兴建筑风格。首层以连续的腰线分割,墙面采用仿块石砌筑,二层为对方额高窗,窗口上有石膏花饰,与一层的大玻璃窗相对应。檐上做间断的女儿墙,上面饰以巴洛克式浮雕,建筑顶部的转角突出,屋顶轮廓富有变化,檐口下有精美的装饰造型。
建筑不但在空间布局有独特性,它的立面形式上也很有特点,面向中央大街两层,街角和街面都设有入口,而且长度很长,在立面上作了艺术处理,墙体的平行线与精致的托座屋檐线丰富和谐,组成了建筑的韵律和节奏感。哈尔滨Ⅱ类保护建筑。
巴洛克建筑风格建筑是17至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感,喜好使用富丽的装饰、雕刻和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来表现自由的思想和营造神秘的气氛。
中央大街120号(教育书店)原为日本商人水上俊比左开办的松浦洋行。始建于1916年,1918年竣工。设计师为俄国人А.А。米亚科夫斯基。砖混结构,仿巴洛克式建筑风格。建筑造型富丽堂皇,以古典柱式控制立面构图,表现形体的光影变化。
入口处上方有两个栩栩如生的人像雕塑撑托着圆弧型阳台,它们是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两个擎天神,男的叫亚特拉斯,女的叫加里亚切德。雕像为雕塑家阿。罗曼的作品。
深红色阁楼、孟莎式屋顶和半圆穹顶创造了优美的天际线。哈尔滨Ⅰ类保护建筑。
建筑主入口上方的大理石人像柱、巨大的贯通三至四层的悬空科林斯壁柱、自由涡卷状曲线的断折山花、窗洞上方精致的浮雕装饰以及出挑的半圆形花萼状阳台,建筑通体洋溢着巴洛克奇异生动的效果和变幻的光影。体现了巴洛克建筑的动感,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