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教育史 中国古代音乐教育总结

中国音乐教育史

第一部分

第一章中国古代音乐教育

一、原始自然形态的音乐教育

首先,人类音乐的起源离不开劳动,但也离不开人的审美、生理、生存及宗教的发展与需求。

其次,音乐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模仿,模仿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教育。

二、原始音乐教育意识的萌芽

首先,与人的进化有着直接关系。

其次,从艺术发生学的角度讲,“自我意识”包含着原始的审美意识,它在艺术发生中的意义首先在于它是艺术活动发生的主要动力。

第三,音乐教育意识的产生是伴随人类社会、文化及生理的发展而自然形成的,是人类进化重要标志之一,但音乐教育意识并非人人皆有的。

三、原始学校音乐教育的萌芽

1、学校的起源

其一、学生的产生是社会长期变革、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文化进步的标志。

其二、由于阶级分化和阶级对立的形成,迫使占支配地位的统治阶级必须培养出自己的接班人,这些接班人应该只有文化修养的“知识分子”,能应付各种社会文化活动的需要和领导众人参加各种社会活动。

其三、新石器时代后期,已具备产生学校的社会条件。

2、早期学校的萌芽

其一、巫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已经出现专职或半专职的音乐教育教师。

其二、音乐教育的起源与宗教走向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四、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起源

最早的学校是“成均之学”。理论依据如下:

1、郑玄在《周礼、礼记》中记载推论,“均”即“调”。

2、“均”是我国传统音乐学中一个术语和概念。

3、新石器时代后期已经具备产生学校的社会条件,剩余价值出现。

4、当时的社会现象(大量乐舞和乐器的出现)表明“成均之学”是我国音乐教育史上最早的音乐学校。

第二章夏商西周的音乐教育

一、传说中的音乐家和乐师

1、《山海经》是现存唯一保存我国古代神话传说最多的著作,约成书于战国时代。

2、女娲----女娲造笙簧的传说。

3、伏羲----与最古老的乐器鼓,有着不解之缘;伏羲制造了古老的弹拨乐器--瑟;创造乐舞。

4、夔伶伦神农

二、夏代的音乐教育

1、“痒”xiang的教育场所的出现

“痒”从广羊声,即“痒”字由“广”和“羊”组成:是为敬仰氏族长老专门设立的一种“养老院”,由于享受这种待遇的人多为经验丰富、学识广博的老人,后来就逐渐演变为专门教育青年一代的场所。

主要教育内容有:狩猎、军训、忠孝及乐教等方面,乐教已成为具有初步独立形态的教育类型之一,但乐教的概念并非是音乐教育的专称,它还包含着诗歌、舞蹈等方面的教育内容,甚至把绘画、纺织、天文也归并到“乐”的范畴之中。

2、“序”和“校”两种新的学校名称的出现

序和校与乐教联系甚少,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对奴隶主贵族及其弟子进行军体训练,已被征战的需要,训练时常有鼓乐随之,以鼓舞受训者的士气。从中证明了夏代确有军事乐舞的教习,人们也已经认识到音乐具有:鼓舞士气,激发斗志”的功能作用。也说明夏代已有进行伦理教育和军事训练的学校。

三、商代的音乐教育

“学”字自商代开始出现(右学--下学,左学--小学),教育类型已有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1、出现了新的“学”和“瞽总gu”等教育机构。它不再是单纯的军体学院而成为专门传授李月的教习场所。“学”字包含: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教学场所,这是“学校”构成的三大支柱。

2、音乐是“尊神”活动中最重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以乐造士”是商代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殷人尊神”是商代的主要教学思想和特点,而“尊神”则又必须通过各种仪式,如:唱歌、跳舞、鼓乐等方式来辅助完成,因此,乐教受其重视是十分自然的事情,习武为了争战,习乐为了祭祀,这一点反映出奴隶制国家统治的需要,是奴隶主阶级教育思想的具体表现。

四、西周的音乐教育

周代统治者利用音乐,比前代更进一步。

1、视乐教为“国教”

除了利用音乐以加强其统治以外,又利用音乐来宣传阶级社会中等阶级制度的合法性;设立了专门的音乐机构来控制音乐活动;在“国学”中教音乐,培养青年,使其能根据统治阶级的意图,利用音乐巩固周王朝的统治权;认识到音乐的教化功能,通过乐教的手段来表达“治国安民”的政治目的。

大学--成均、上痒、辟雍

西国学东序、瞽宗、泮官

周小学

校乡学---孰、痒、序、校

2、音乐教育地位突出

3、国学中的教官有:教职等级

大司乐:士国之礼乐之官中大夫

掌邦礼典、事神,以乐德、乐语、乐舞教国子

乐师:掌教国之小舞下大夫

师氏:以三德、三行教国子中大夫

保氏:养国子以道、教六艺、六仪下大夫

大胥:掌学士之版,教国子小舞中士

小胥:掌学士之徵令下士

国学中的乐师有:

大司乐:乐律、乐教和大合乐最高领导

大师:直掌乐曲高级乐师

参与并组织各种乐教活动和音乐活动

小师:参与各种乐、礼、教学活动高级乐师

典同:大师领导下负责调律工作中级乐师

中国音乐教育史 中国古代音乐教育总结

典庸器:保管乐器中级乐师

一般乐师:负责各个专项低级乐师

4、“礼乐治国”的教育思想的形成

①周代的音乐教育思想机构可概括为两类,即职业音乐教育和学校音乐教育。两者都属于乐官之长“大司乐”领导。

职业音乐教育机构是十分庞大职务,包含音乐行政、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三方面。光音乐教育来看,它是世界上最早的音乐学校。

②在宫廷音乐机构中创作和表演的主要力量是农奴们,但在音乐行政方面的领导和在音乐教育方面的各级的负责人,则都是由贵族担任的。

③从这里可看出,统治阶级对音乐活动的阶级控制是如何严密,统治阶级对音教的功能认识是如何清楚,“礼乐治国”的教育思想已形成。

第三章春秋时期的音乐教育

历史背景:春秋末期与战国时期,奴隶起义的规模不断扩大,战争频繁、政局不稳,官府人员及其从事上层建筑活动的人员人心攒动,加上诸侯国的势力的强大,迫使周天子失去了地位,新兴的地主阶级在各诸侯国中逐渐取得了政权。

一、官学衰废与“士”阶层的形成

士:文士、武士、能文能武之士

二、孔子的音乐实践及审美教育思想

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鲁国人,是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师从师襄学琴。我国古代音乐教育史上的一代宗师,是举世公认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对音乐教育的发展所做的贡献:

1、选编、整理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即最早的音乐教科书--《诗经》。

2、创办私学,重视音乐教育。把“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作为6门课程。

3、强调音乐的教化功能,种植音乐与政治的关系。礼教、乐教为政治需要,主张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

4、提出内容与形式要统一,确立了儒家文艺批评的标准。

三、孟子的音乐审美教育思想--与民同乐

四、荀子的音乐审美教育思想--从人体本体论出发,“人之初,性本善”。

五、墨子的音乐审美教育思想

他不承认艺术及审美教育的社会价值,但也没有完全否认人应该有审美和接受美的需求,他提出“兼相爱,交相利”,认为人民生活贫困,儒家的审美价值是虚伪的。

六、老子与庄子的音乐审美教育思想

老子:无为而无不为,大音希声。“会比自然,超越自然,使人进入一个超凡脱俗的世界”这是“道”的精神。

庄子:注重个人的审美修养,认为没有一定的审美修养,是无法得到“至美”之感的。但不承认个人的审美修养是通过审美教育获得的。

小结:儒家的音乐教育思想:把音乐及音乐教育紧密地与社会现实密切联系起来,与政治、伦理及整理文化发展联系起来,并在实施礼乐教育的同时,又注意到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和教化职能,有力的配合了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为历代统治者善于利用的一种精神武器。这是历代统治者为何尊孔崇儒,重视礼乐教育的根本原因所在,也是中国古代音乐教育事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四章秦汉时期的音乐教育

一、音乐文化教育的历史背景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刘邦、项羽刘秀起兵

秦始皇统六国刘邦攻下咸阳“楚汉之争”反王莽

建立秦朝秦朝灭亡建西汉东汉建

秦汉王朝历时400多年,虽然历经沧桑,兴衰变迁,但从整个封建社会的历时发展上看,仍处于一个积极向上的阶段。

二、秦汉时期的音乐

1、从音乐本体而言:“秦汉时期的音乐、舞蹈艺术与先秦时期相比,有了质的飞跃。

2、汉代乐舞风格是以先秦时期的楚声、楚舞为基调,融汇其他民族及外域民族的乐舞艺术而形成的。许多新乐器,如笛、箜篌、琵琶从中亚传入内地,加入中国乐队。丝竹乐器取代了先秦时期的金石乐器,既改变了乐队的结构,也改变了音乐的旋律、节奏和风格,同时又使舞蹈的节奏、舞容、舞姿发生变化,汉代乐舞不仅有中原内地原有的轻歌曼舞的特色,而且也包涵了边疆少数民族文化中激烈强悍的力度美。

三、西汉乐府

①乐府

1、古代音乐官署,乐府一名,始于西汉惠帝,官职有乐府令,至武帝开始建立乐府。

2、诗体名,指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乐歌。

3、汉乐府指的是汉代的乐府诗。有郊庙歌辞、鼓吹曲词、相和歌辞和杂曲歌辞等。

②乐府组成人员

1、是有官府”世传“的乐人。2、是来自社会不同阶层的乐人。

③乐府分工

1、专门训练歌唱的乐师。2、鼓师(钟、磬、箫、瑟等)。

3、专门从事舞蹈的师生。4、专门从事音乐理论教学的“乐律”师。

④小结

1、汉代乐府已经具备了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的完整概念:音乐教育的目的明确;有实施音乐教育的教材、师资力量与教学设备设施;师生关系明确,有稳固的教学场所。

2、乐府还担任着搜集、整理民间音乐;创作和填写歌词;改编或创作曲调;编配演唱、演奏音乐作品等方面的任务。

3、乐府是具有保存史料、创作、表演、教育、体察、民情、音乐管理等多种功能。

总:汉乐府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拥有特殊的地位,而且在音乐史上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它对汉代音乐的发展及盛唐音乐的繁荣有着重要的影响和贡献。

四、李延年

1、李延年(?--约前90年之后),中山人(今河北定县),父母兄弟多为乐工。他能歌善舞,乐艺超人,所作音乐深受人们喜爱,后来得到武帝的宠爱。

2、李延年对中国古代民族音乐的发展和传承做出的贡献有:Ⅰ从音乐创作而言,李延年创作出数篇由不同诗人写词的词曲,编配或改编多首各种民间的乐曲。Ⅱ擅长运用高超的作曲技能,在汉代民间音调的基础上吸收融化外来的音乐,创作出新的音乐作品。Ⅲ在音乐理论的建设上,乐器改革与制作,乐队音响的统一与有序的乐工排列等方面做出过积极的贡献。Ⅳ他的音乐创作有着首创性的开拓,为盛汉音乐的昌盛提供了实践基础,为中外、汉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五、贾谊的音乐审美思想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初年杰出的政治、文学家、音乐教育狂热的鼓吹者。贾谊基本上继承了儒家的教育思想,主张教育以人为本、礼乐治国,有强烈的政治抱负和忧患意识。

贾谊所著的《新书》集中体现了他的音乐美学思想和音乐教育主张。贾谊在音乐教育方面最伟大的贡献是最早提出“音乐胎教”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在世界音乐教育史上是十分罕见的,贾谊不但要求对于王子进行严格的音乐教育,也对达官显贵和天子左右的师、保、傅及其他大臣职责提出了实施音乐教育的“六项”指标和许多规定。

六、董仲舒的音乐教育审美思想

董仲舒(前179--前104),西汉大儒,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他一生著述颇丰,但流传下来的不多,他的音乐审美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春秋繁露》和保存在《汉书。董仲舒传》中的《贤良对策》两部著述中。

他的音乐教育审美思想是对先秦音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它们存在着同构派生关系,更重要的是对这一思想在派生发展过程中的变异属性,尤其是他特别强调的并贯穿他的全部思想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说与汉代音乐美学以及对后世音乐审美思想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他主张人以仁义为本,国以礼乐为刚,子孙安定,国家安宁,政治稳定,江山如磐石,仍礼乐教化之功能。

从本质意义上来讲,董仲舒所强调的制礼作乐,主要是为统治者制定政治纲领而服务的,在我国古代社会,礼乐所包含的内容极为广泛,基本上涵盖了上层建筑领域的所有内容成了这一领域的代名词,大凡与道德、法律、政治、典张仪式、文学艺术等方面有关的活动内容均称之为制礼作乐。

七、《淮南子》的音乐教育审美思想

①《淮》原名《淮南鸿烈》。汉高祖之孙子刘安(前179--前122)招致门客集体写的专著,是继《吕氏春秋》之后集众家美学观思想资料于一体的又一美学巨著。②《淮》音乐美学思想杂糅,有儒、墨、名、法、阴阳诸家的成分,但主体仍以道家为其哲学理论基础,它从客观实际出发,充分肯定现实生活中美的客观性、相对性、丰富性和多样性,对审美的主客体关系进行了非常深刻的论证,尤其是对审美主题的强调。③在音乐教育方面,《淮》基本继承了儒家的思想,强调并肯定了礼乐治国、礼乐育人的重要性。

八、《乐记》的音乐教育审美思想

①《乐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阐述音乐艺术规律和音乐艺术本质特征的美学专著。它的出现标志着儒家美学思想在理论形态上已经发展到相当完备和相当成熟的阶段,成为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上的又一块里程碑。

②《乐记》中音乐教育思想是对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说继承是因为《乐记》中一些篇章从立论到整段文字和《荀子.乐论》都是相同的,说发展是因为它站在儒家的肩膀上又提出一些先秦儒家所没有涉及的问题。

③《乐记》在音乐教育方面的另一重要贡献是: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大同音乐教育思想,“乐者,天地之和也”,认为音乐依“天理”而作,顺万物而兴,因此,“乐和”可以统万物之异,“乐和”,故万物皆化,所以音乐以“奋至德识”乐能使人快乐,是人们为了满足情感的需要:精神产品。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教育

历史背景:魏晋南北朝隔代都有自己的学校,教学内容与教学思想与汉代有着本质的区别,整个“魏晋南北朝基本处于时兴时废、时有时无的状态中,而文化的传承不能断续,教育在私学、世教和宗教领域中找到了自己的出路。

一、整体教育与音乐教育的关系

1、从教育史的角度看

魏晋南北朝各时期,各朝代都有自己的学校,教学内容与教育思想与汉代有着本质的区别,整个魏晋南北朝基本上处于时兴时废,时有时无的状态之中,而文化的传承不能断续,教育在私学,世教和宗教领域中找到自己的出路。

2、从音乐史角度看,这一时期最重要的贡献

①民族民间音乐进入了大融合大发展的时期。

②传统礼乐形式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③清商乐的出现。

④佛教音乐的兴起。

⑤民族歌、舞、曲的并行发展。

⑥外来乐器的引进。

⑦科学化乐律理论的产生:何承天《新律》

⑧音乐思想的进步,嵇康的《声无哀乐论》。

二、音乐教育的交流与传承

1、民歌与清商乐的交流与传承

古代音乐传承是“口传心授”,民族间音乐交流时相互交融并行关系,不同民族、地区的音乐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除保留着本民族文化的传统和风格外,还在交流中创造了更多更新的民歌,这一时期的民歌,内容上有了极大的丰富,演唱形式多样,有清唱、帮腔、联唱、继唱、合唱等,歌唱形式与演唱内容多元化发展是这一时期民歌发展的一大特色,这是音乐教育交流的结果。

由相和歌演变而来的清商乐成为这一时期音乐教育的主体,清商乐作为民间音乐的泛称,三国时期有大量的清商曲辞,并设立了清商署机构,专门管理清商乐,它是一个庞大的音乐传教和音乐表演机构,音乐教育内容有歌、舞、乐三个方面,可见清商署对清商乐的发展做出的贡献是显著的,并一直延续到隋唐。

2、民族乐器与歌舞音乐的交流与传承

民族乐器的交流与演化,除对文化、审美意识的认同外,还要具备交流的“物质”基础---乐器。

《西凉乐》中所用乐器19种之多,这些乐器的出现和使用,改变了传统民族乐器作品的演奏形式和音乐表达方式。在以中原文化为代表的音乐家们,以中原文化为根的基础上,从内容到形式,从音乐创作到音乐演奏,从乐队编配到服饰道具等方面,对外来音乐进行改造,使不同地域的“胡乐”融入到中原文化之中,音乐教育行为伴随着对外来音乐的改进的整个过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魏晋南北朝的音乐文化交流,是中国音乐交流史上第一个辉煌时期,它汲取来自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营养成分,丰富和发展本土音乐文化,并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壮丽业绩,为谱写中国古代音乐史上最光辉的一页--唐代音乐文化,做了充分的铺垫。

三、琴乐的发展与父女音乐家的贡献

1、琴乐,是古琴一页的简称,古琴是我国古老的拨弦乐器,亦称瑶琴、玉琴,现代称为古琴、七弦琴,孔子、司马相如、蔡邕(yong)、嵇康琴乐的发展不仅是艺术门类的独立发展,它还肩负着极为重要的道德教育和人文修养等方面的历史使命,历来的琴乐发展与进步,是中国音乐教育史上不容分割的部分。

2、蔡邕(132--192)陈留国(今河南忆县)人,文学家、善古琴。著有《游春》、《绿水》、《幽居》、《坐愁》、《秋思》,合称“蔡氏五弄”。

3、琴学文献《琴操》是现存介绍早起琴曲作品最丰富详尽的专著,有极高的史学价值。

4、蔡琰(文姬)---《胡笳十八拍》该曲分为18段,描述作者流落异族的经过。

四、嵇康(223--263)原姓奚,字叔夜。

①竹林七贤之一,有《广陵散》著称。

②作《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嵇氏四弄。

③所作《琴赋》,以富丽的辞藻,铺叙了琴的体制、奏法和功效。

嵇康的音乐思想集中在《声无哀乐le论》中,其主旨在论证、阐发音乐不包含哀乐的情感,音乐只不过是一种自然的声音:音乐不能使审美主体产生哀乐之情。音乐是客观存在的,而感情是依主观存在的,两者并没有因果关系。

他在《声无哀乐论》立论下的音教主张:

1、提出“越名教”的音乐教育思想,超越名教,反对名教,名教是以儒家为代表的教育思想。(回避现实,超凡脱俗,为最终目标的审美教育手段,这是他”越名教,任自然“的思想实质。)《声无哀乐论》一方面有力的驳斥了儒家“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音乐观,对于统治者推行的形式主义的礼乐教化思想持否定态度;提出自己理想中的“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音乐教育主张,一方面反对儒家虚伪教条的礼教;强调自己理想中礼教的重要性,反映出他的自然任性,遵道反儒的思想倾向,也暴露出他处事不平、充满矛盾的内心世界。

2、认为音乐的自然属性是首要的,音乐的社会属性是人给予的,他认为音乐教育的作用主要包括社会教化和修身养性两个方面。

3、在对音乐教育功能的认识上,主张张扬自己的自然属性之长,避功利属性之短。

总:《声无哀乐论》可以与《乐记》相媲美,论其历史成就与学术价值而言,两者足以形成中国古代音乐思想的两座理论巨峰,两种美学流派的杰出代表。

第六章隋唐时期的音乐教育

一、音乐教育的历史背景

1、古代音乐教育在隋唐五代时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盛唐的到来,使古代音乐教育事业发展步入了一个全盛的时期,为中国音乐教育史,也为世界音乐教育史写下了重要的一笔。

2、这一时期,在民族民间音乐(民歌、说唱音乐、歌舞、戏曲等)、宫廷燕乐(声乐、器乐、歌舞、散乐、创作)宗教音乐、音乐教育机构的建立、音乐教育的交流、乐器的制作、乐谱的刊行、乐曲形式的改革、音乐理论及音乐思想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遥遥走在了世界各国的前头。唐都长安已成为音乐中的“维也纳”。

3、从教育史的角度,唐代教育机构和学制体系达到了空前完备的地步,主要设有: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两大类以及类型各异的职业教育机构,就整体而言,学校可概括分为:经学学校(研习儒学经典)、专科性学校、职业性学校三种基本类型,而职业性学校的学生一边工作、一边读书、一边演出,体现了职业音乐教育的特点。

二、官府音乐教育机构

1、大乐署(太乐署)

太常寺下属的音乐教育表演机构,管雅乐、燕乐,机构规模庞大,大乐署学制、考核制度、奖惩标准、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等方面,都有严明规定和健全的制度,这种科学化、体系化、专业化的音乐教育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还是十分罕见的。

2、鼓吹署

管理鼓吹乐的单位,主要用在仪仗活动与宫廷礼仪活动之中,因此它所管理的内容除鼓吹乐以外还包括由鼓吹相伴的一些礼仪活动,同时也兼管百戏,“鼓吹署”属于音乐行政管理机构,也即卤簿与军乐的官署。

3、教坊

管理教习音乐、领导教习人员的机构,教学任务繁重,担任演出任务,使学生实践,学生学习后,进行业务考核,据成绩优劣进行等级分配。

4、梨园

培养、选拔音乐人才的教育机构,主要教学内容是传习“法学”,唐代梨园有三个,最重要的是内廷梨园,由宫廷直接管理,皇帝执教。西京有“太常梨园别教院”,以传习法曲为主,担任着一定的演出任务和新作品演奏的任务,洛阳有一个“梨园新院”,以传习和演奏俗乐为主,兼学其他。

5、小部音声

梨园法部特设的一个音乐“少幼班”,是在唐玄宗亲自倡导与关照下设立的,目的是为唐乐的稳步发展和统治者的需要,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基础,并与其他音乐教育机构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音乐教育体系。

着钟专业化、体系化的音乐教育机构与当今音乐学院可比,为今后的音乐教育发展有很大的启发和意义。

三、唐玄宗

1、多产的作曲家

代表性的音乐作品有:《霓裳羽衣曲》《紫云归》《小破阵乐》《春光好》《秋风高》《龙池乐》《夜半乐》《光圣乐》《得宝乐》《凌波仙》,从贞观到安史年间,这些作品成为当时音乐教育的基本教材,也是表演活动中最重要的节目。

2、优秀的演奏家

通晓乐理,艺才超人,凡属乐器,他都可以卖出非常美妙的声音。他长于演奏羯鼓,水平已达到非常高深的地步,羯鼓是一种古老的打击乐器,源于西域地区,南北朝时传入我国,由于唐玄宗。。。

3、高瞻远瞩的音乐教育家

从发展的观点出发,为更进一步提高乐工、乐伎的源于素养与技艺,使音乐人才源源不断,他在梨园法部专设了一个音乐“少幼班”一小部音声,为唐代音乐艺术的稳步发展提供了必备的人才基础。这种对于儿童进行早期启蒙性的音乐教育尝试,在世界音乐教育史上也是少见的。

四、白居易

1、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音乐作品的内容同诗歌一样,应成为现实政治的“反光镜”,内容的本质的是重要的、形式是次要的,是为内容而服务的,他认为艺术应该具备真实性,反映真事,抒发真情。他强调"乐德“”文义“--即内容的决定性作用。这种进步的音乐思想,对于当时流行的脱离具体内容空谈”声音美“的唯美主义唱法及纯技术的思想观点,给予了有力地反驳与纠正。

2、音乐与政治的关系

政治得失决定着音乐的哀乐,音乐的哀乐反映出政治的得失,强调协调神人,和顺风格,本不在于音乐自身的变更。欲达音乐教化之目的,不是改换乐器,不是弃古颂今、变易曲调与纠正声音,重要是”善其政”才能”和其情”,“和其情”才能“乐其声”。

3、对待雅乐与今乐的态度

雅乐是一个传统,抛弃传统社会就会动乱;雅乐是一种陈设,是统治阶级的传世之宝;雅乐之声是颂神的、演奏给死人听而今人看的;雅乐是庄严肃穆的,可以单调呆板,这样更适合先王制礼作乐的本意。今乐优美动听,生动活泼,可以满足不同阶级的审美需要,来自生活又反映生活,是理想生活的写照,是给活人听的,让活人享乐的,活人听的音乐就必须有活生生的情感,新鲜刺激。

4、他的音乐教育思想

今乐是立国治国之本,国家的教育要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礼与乐的关系、作用,礼乐教育的重要意义及礼乐教育的目的与方法等,他反对形式主义的礼乐教育,提出礼乐教育要注意实效,不能背离古调本意。

5、对外来音乐与民族音乐的融合问题

主观上反对外来音乐,尤其是反对那些对于外来音乐。

6、“千古第一音乐诗”的《琵琶行》。

第七章宋元明清时期的音乐教育

一、教育概述

1、与唐代音乐教育形式基本相同,对唐代音乐教育的沿袭,官学、私学、社会音乐教育无突破性的发展。

2、琴学传教活动活跃

3、宫廷音乐教育下降,民间、民族音乐发展。

4、学校音乐教育方面基本是唐代教育体制的翻版,施教内容都发生了变化,内容大大减弱。

5、蒙学的发展:即启蒙教育之学,8--15岁儿童,苏胡教育。

6、书院的教育:宋代产生的一种新的教育组织,以私人创办和主持为主,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老师,授课(蒋贵)形式自由活泼,积聚大量名家和图书、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在教育管理和组织形式等方面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培养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视音乐为素质教育,发挥音乐教育在人文教育,尤其是人全面发展教育上的作用。

二、沈括(1031--1095)《梦溪笔谈》中的音乐审美教育思想

北宋科学家、政治家、音乐理论家、美学家,《梦,,》以科学的现实主义观为主体,对音乐做了较全面的论述。

1、内容与形式

词曲关系:认为“声词相从”“表里统一”才能“感人至深”,注重内容与形式、歌词与曲调的统一。

2、演唱、演奏方面的要求

声中无字、字中有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他极力反对华丽的炫技。

3、其他方面

为乐曲的制作、乐曲的记载、唐宋燕乐、乐律比较,演奏方式,质“谱”供史料事实的研究作出了贡献,他的音乐思想代表整个宋朝的进步思潮。。

三、明清时期的音乐教育综述

1、在文化与教育制度上:已经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音乐教育呈下降趋势,学校音乐教育地位受到排挤,教学内容被削弱,音乐事业发展受到限制。

2、官学、教坊,也有宫廷雅乐,但官学或官府中的音乐教育与唐代无法相提并论。

3、音乐教育的中心不在官府而在民间,在非官方教育中,以它强大的生命力,延续着历史所赋予它的文化传承使命。

4、王守仁

教育界、文化界的明代大哲学家、思想家,儒学者王守仁的教育主张常常与政府背道而驰,凡助于“明其心”的学习活动都可作为学生的教育课程,批判了那些把歌诗、习礼看成“不切时务”的“未俗庸鄙之见”,

四、魏良辅与昆山腔

1、明嘉靖隆庆年间杰出的戏曲音乐家。昆山腔,简称昆腔,也叫昆曲或昆剧,是南戏的一种,在元末明初出现在江苏昆山一代,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是南戏的三大主流。

2、昆山腔改革成功的主要方面

①曲调:清柔婉折,具有独到的魅力。

②宫调布局:把北曲唱腔机构和宫调布局的严谨集中,与南戏在结构和宫调布局上灵活自由结合起来,使新昆山腔结构和宫调布局趋于完美、协调。

③歌唱艺术、把北曲的咬字、发声等技巧用于南曲中。

④节奏:在节拍上增加“增板”,突出舒缓的效果。

⑤伴奏乐器:原有的组合笛、箫、月琴,发展到以笛为主,有各种乐器参加的管弦乐器合奏。

五、世界律学史上的一座雄伟丰碑--朱载堉(yu)。

1、世界著名的乐律学者,中国杰出的历史学家与算学家,十二平均律的创始人。16世纪80年代初,他以公比的等比级数的方式,完成了“新法密律”(即十二平均律)的科学运算,解决了我国律学史上有史以来黄钟之律不能还原的重大难题。对十二平均律从立论上与运算上做了精辟阐述,为世界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2、十二平均律从根本上解决了旋宫转调的问题

自巴赫《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诞生,欧洲的律学史才真正告别了纯律时期,走向了十二平均律的时代,西方十二平均律发明者威克。迈斯特,比朱载堉发明晚了一个世纪之多,但朱载堉的十二平均律及其它科学创作,并未引起社会及明政府重视,他的《乐律全书》被束之高阁,伟大创造无法付诸实践。

第二部分

综述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史

1、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两个时期

①1840--1919年为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②1919--1949年为现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史教育体制、教育思想及教育内容等方面大改革、大转变、大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国音乐教育史的基本组成部分。

第一章我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第一阶段

一、洋务派和维新派的教育改革

1、反对封建文化教育制度,主张教育开放,加强国际性的交流活动,选派年轻有为者去国外学习科技文化,归国后服务于本国的文教事业;

2、举办“洋学堂”,积极鼓出资本主义教育制度,坚决要求废除“八股”,建立新的教育体系。

3、唐、宋教育思想,对当时教育改革产生了很大影响,得到了改革派人士的热烈响应。

二、政府对音乐教育的重视

1、1903年,清政府在《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中,已意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并允许在学堂设乐歌课,同年颁布《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对音乐教育之目的的理解与认识,有着与前人不同的看法。

2、1905年,在近代音乐教育史上发生了三件值得注意的事情

①中国近代第一所女子医科学校,开设唱歌在内的8门课程。

②出版简谱本《小学唱歌教科书初级》一册。

③改良书塾首先在上海出现。

综上所述,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已全面启动,并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三、1906--1919年间的重大音乐教育事件

1、1906年,我国第一本音乐杂志《音乐小杂志》在日本东京印刷,运回上海发行,由李叔同主编。

2、1907年,清政府颁布《女子小学堂章程》,在课堂设置方面第一次将音乐列为初、高等小学的随意科目,并规定“音乐科可置专科教习“,突破了以往音乐在学校章程中毫无地位局面。

3、1909年,清政府《奏改初等小学章程》,将原定必修课程开设8科改为5科,同时增加“乐歌”为随意科。

4、1910年,清《小学校校舍建筑图》,要求设专用唱歌的教室。

5、1911年,清华学堂设立,彷美国学制开设音乐课。

6、1912年,创建于1908年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正式增设图音X工专制科,聘请留学归来的李叔同为该科音乐、美术主任教师。

7、1917年,担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推行“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并大力提倡美育,致使北大"学风丕振,声誉日隆”。

8、1919年,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成立。

四、乐歌运动的意义

1、沈心工:乐歌最足以发起的精神,激扬思想,故欧西各国均以为注重之科目。

2、曾志忞:音乐教育的利器有①培养自己的音乐师资②聘请外籍教师③撰编音乐教科书④仿造西洋乐器。

3、学堂乐歌的出现,标着着我国国民音乐教育的开始,它是中国民主主义文化在音乐教育领域中的具体反映,也是中国音乐教育方向发生根本转折的出发点。

4、学堂乐歌的开设对树立新的社会风尚和改进“国民音乐之品质”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5、初期的学堂乐歌主要采用旧曲填词的方法,通过乐歌课的集体歌唱,向学生传授西方的乐理知识,同时对学生也进行富国强兵的爱国主义教育。

第二章我国现代的音乐教育

一、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

蔡元培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文章,提出了包括美育在内的“五育并重”,“以美育代宗教”,“美育救国”,“为人生的艺术”等一些开创性见解。

蔡元培的音乐审美教育思想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为确立当时的教育方针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和思想基础,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921年冬季,成立“中华音乐教育委员会”,主旨:①音乐教育之设计、②编审音乐教科书③音乐教员的考核整定④推荐音乐教员、介绍音乐名家,组织各种音乐会。

1930--1940年,教育部对普通学校人的音乐教课、课时进行了多次调整与修改。

1921--1949年,共出版了音乐教科书及音乐教育理论方面的专著约250余钟。

二、我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开始

1、1927年,我国自办的体制和规模,都比较完备的第一所独立的专业音乐学校--上海国立音乐院成立。

2、1937年半,组建起1所由共产党领导的综合性艺术学校---延安鲁迅艺术学院。

3、我国较早、专业化、正规化的音乐示范教育,应首推由吴梦非、刘质平、丰子恺于1919共同创办的私立上海专科师范学校。音乐课程有:普通乐理、和声学、作曲你、声乐、钢琴、小提琴、国乐等,1923年改名为“上海艺术师范大学”,该校建校后的8年中,共培养了艺术师资近千人,几乎遍及全国各地。

4、1942年,教育部公布了音乐师范科目及每周教学时数表,规定音乐专业课就有11门之多,总课时达到75节。

5、1943年,教育部公布《师范学校及简易师范学校课程标准》中,对音乐课程的教育目标又作了具体规定。①养成学生对于普通乐曲有能唱能奏的知识和技能。②特别训练学生的听觉和发声器官使之有示范儿童及成人以模范歌声的能力。③使学生明确中心国民学校应用音乐及一般操作方法。④使学生明确音乐与人生的关系,注意涵养和谐、优美,刚强,沉着等情感,发扬仁爱、和平、英勇、壮烈等民族精神。

上述可见,音乐师范学校的教育目标是十分明确的,音乐课程的设置已达到相当完备的地步,也对于今天的音乐师范教育改革仍有很多启示与教益。

三、师范音乐教育与音乐师范教育

师范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性质相同:学生在校期间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作为学生修养和就业手段:一部分,其目的“教”是以美感教育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精神生活为宗旨的教育形式,但客观上却为普通中小学提供了大批的兼职或专职的音乐师资,这批师资成为中国音乐教育战线上一股强大的力量。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48359.html

更多阅读

中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中西神话与文学

1、中国古代神话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文学史的开端,是中国文学史的第一页。古代神话是远古人类借助想象以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为内容的故事,反映了原始人类特有的意识形态,它通过幻想的形式,反映了那个时

中国古代著名数学家及其贡献 古代著名数学家

刘徽刘徽(生于公元250年左右),三国后期魏国人,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也是中国古典数学理论的奠基者之一.其生卒年月、生平事迹,史书上很少记载。据有限史料推测,他是魏晋时代山东邹平人。终生未做官。他在世界数学史上,也占有杰出的地位

中国古代书信文化常识珍藏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中国古代书信文化常识(珍藏版)【刘卿学语文】【网络综合+原创整理】书信:不见面的礼仪古人在日常生活中,以"自谦而敬人"为原则,因而要借助于各种礼仪来体现之。当人们由于种种原因不能见面,只能将情感诉诸笔墨,托诸邮驿时,礼仪依然不可或

中国古代文学鉴赏论文 中国古代文学论文选题

摘要: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华民族精神形成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文学传统可以概括为八点,即载道、教化、救世、哀民、崇义、养性、言情、尚美。从宏观的角度考察中国古代文学传统,认识中国文学传统所表现与折射出来的民族精

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历史观漫谈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历史观漫谈作者:酒国英雄这里,首先我要说明一点。中国古代的历史哲学,主要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其内容五花八门千奇百怪,厘清起来十分困难。根据性质上的不同,我把它们分为两类:一是唯心主义的历史循环论,二是唯心主义的历

声明:《中国音乐教育史 中国古代音乐教育总结》为网友这为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