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材料汇总 学生体育安全教育材料
【转载】全国各地《生本教育材料汇总》之课堂建构与管理(名校课模讲座九之6)2014-03-25| 亭溪秋实|转藏(19) 全国各地《生本教育材料汇总》之课堂建构与管理(名校课模讲座九之6)主讲人:钟炜(四川省自贡市荣县教研室书记) 时间:2013年11月19日编者按:本人对“名校课模讲座”分为十个系列:一河北名校课堂教学模式,二山东名校课堂教学模式,三山西名校课堂教学模式;四江苏名校课堂教学模式;五河南名校课堂教学模式;六是辽宁名校课堂教学模式;七是江西名校课堂教学模式;八是安徽名校课堂教学模式;九是广东名校课堂教学模式;十是湖北名校课堂教学模式。对每个系列分为若干个专题,每个专题分为几个版块。(注:“名校课模讲座”是“课堂改革讲座”的续讲座)四川省自贡市课堂教学改革模式:(自贡市教育局2013年11号文件指示)(1)高中段主要推行河北省精英中学高效“6+1”课堂教学模式或山西省新绛中学“问题解决式课堂”模式,以学校为单位,全员参与,全面推进,全力以赴;(2)初中段主要推行江苏省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学校亦可选择江苏省昌乐二中“271”模式和山东省杜郎口中学“336”模式;(3)小学段主要推行广东省“生本课堂”模式和江苏省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广东省名校优秀课堂教学模式例示:(1)华南师大郭思乐教授“生本教育”(理念,论著,实践);(2)广东省名校“生本课堂”教学模式(小学,学校,中学);(3)广东省名校“生本课堂”教学模式辐射到全国各地(小学,学校,中学);……。生本教育材料汇总原编者:周正文(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新坝中心小学校长)来源:gravitation的博客日期:2012年4月23日选编:钟炜(四川省自贡市荣县教研室) 日期:2013年11月19日内容提要:《生本教育材料汇总》全文分为六个(版块)部分:一是生本教育的综述(二篇);二是点评生本教育(三篇);三是生本教育课堂建构(八篇);四是生本教育管理)(七篇);五是生本教育培训)(七篇);六是生本教育的实施与区域推广)(五篇)。谢各位原作者和诸位读者。本讲《全国各地《生本教育材料汇总》之课堂建构与管理(名校课模讲座系列九之专题6)》为《生本教育材料汇总》全文的第三至四部分。版块三:生本教育材料汇总(第三部分:生本教育课堂建构)(八篇)版块三---1:以生为本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作者:广东省广州市第四中学 周伟锋1995年,郭思乐教授在我们的研究生课程班上讲了一个数学家哈尔莫斯的教学故事。哈尔莫斯把50个定理稍事讲解之后,便叫学生自己去学,然后叫学生A对定理l发言,又叫B去攻A,再叫C去攻B.……就这样,过了一个星期,别的教师感到这个班不一样了,他们思维更加活跃,积极性更高,表达越来越流利。我感到这里有着一种“把教转化为学”的思想。后来,郭思乐教授进一步把这种思想概括为生本教育的思想,这一思想和方法在我12年的4届从高一到高三的教学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在这4届学生中,高考平均分都超过了全市最好的6所重点中学的平均分。特别是第三届学生,我在他们高二、高三时共出差三个半月,学生的高考成绩却比对照组超出23.5分。第四届学生,一部分时间我请了实习老师用我的方法去教学,结果超出的分数更多,达到40多分。在这十多年中,我所在的广州四中从三类学校发展为二类,而我本人,也两次参加“广东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从学员直到“学员兼任导师”。我深深感到,只要我们以生本教育的思想去开展教育教学,就会把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使教育走出高耗低质的困境。一、在数学教学中我们缺的不是题目,缺的是思维。当前中学教育有两个问题非常突出:一是厌学问题,二是后劲不足问题。厌学问题:学生在幼儿园的时候是非常好学的,在小学的时候也还是比较好学的,但到了中学,到了高年级,尤其是到了毕业班,他们对学习的态度往往就只剩下对某些功利的追求,而失去了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后劲不足问题:尽管我们有很多学生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摘金夺银,却没有人在成年以后能摘取诺贝尔奖等世界科学高峰上的明珠。这些问题的产生,固然不能完全归罪于我们基础教育,但是作为教育界的一员,我们是否应该以一种更为积极、更为负责的态度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找出问题的症结并加以改进呢?笔者认为:我们缺的不是题目,缺的是思维;缺的不是有潜力的学生,缺的是能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的老师!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以生为本,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二、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两种流俗。产生上述两个问题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是如果把目光聚焦到课堂教学,则不难发现有两种流俗在起着负面的作用:一是套题型教学;二是挤牙膏式的“启发”教学。这两种现象都是大家十分熟悉的、习以为常的,乃至对于它的正确与否已经麻木了。1.套题型教学。有些教师是这样备课(上课)的:他们总是想方设法找到各种各样的教学资料,然后进行仔细地梳理,他们试图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为某些类型,然后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对号入座”地找到解决的办法。我们姑且把这样的教学称为套题型教学。例如我们在教授求轨迹的方法时,通常的做法是先教授“定义法”,完了以后就做“定义法”的练习;接着教授“直接法”,完了以后就做“直接法”的练习;然后讲授“点差法”,完了以后做该种方法的练习……学生对每一种方法好像很容易就掌握了,因为他们只需照套现成的方法就能解决相应的问题。但当学生独立地去解决一个轨迹问题时,往往就会因为不知应运用哪种方法而茫然不知所措。如果我们的教学都是套题型的教学,长此以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就流于空谈,甚而连学习兴趣也会泯灭。试想,当学生坐在中考、高考的考场上.面对着那些他不能用套题型的方法解决的题目时,他们是否能处之泰然呢?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站得再高一点,看得更远一点,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去考虑,那么,当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以后,在他们的漫漫人生旅途中,他们所遇到的所有问题是否都能用事先预定好的方法对号入座地解决呢?这显然也是不可能的!2.挤牙膏式的“启发”。我们有的“优秀课”是这样产生的:教师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每一个教学过程的细节(例如学生是怎样回答问题的)都经过精心的考虑。在上课过程中,老师总是在那里启发学生:看到这个条件,能想到什么结论?要证明这个结论,需要什么条件?……等等。他们一点一点地展开“启发”,步步深入地展示解决问题的思路,整节课似乎非常流畅这样“丝丝入扣”的讲课,我们姑且形象地称之为挤牙膏式的“启发”。笔者认为挤牙膏式的“启发”并不是真正的启发!并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思维。因为这样的教学并没有让学生整体地面对问题、整体地思考问题、独立地探究问题,不仅对培养学生的思维没有实质帮助,甚至连学生探求知识的热情也会扼杀。试想,当学生坐在中考、高考的考场里,当他遇到问题时,他的老师能站在他的旁边一点一滴地启发他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站得再高一点,看得更远一点,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去考虑,那么,当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以后,在他们的漫漫人生旅途中,他们遇到问题时是否总有人站在他旁边启发他如何解决问题呢?这显然也是不可能的!套题型教学、挤牙膏式的“启发”教学其实质都是低估了学生的潜能,都没有把学生看作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资源!在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中,讲了一个故事来类比我们当前的教学:有人送了一辆汽车给一个印第安老人,这位老人找来4匹最好的马,把汽车绑在马的后面,他试图通过马的跑动带动汽车的运动。有的教师总以为学生的学习是非得要老师去带动不可的,因此他们的教学很多时候实际上是一种联动式的教学(正如旧式火车,一个轮子的运动带动别的轮子运动)。这就恰如那个把汽车绑在马后面的印第安老人一样,他不知道汽车是可以自己运动的。而我们之所以没有很好地利用好学生这种资源,是由于我们低估甚至是不知道学生当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笔者在连续4届的高中毕业班循环教学中都能取得比较显著的成绩,原因是我树立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改变了对教学本质的传统认识,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对课堂教学进行了比较彻底的改革,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留出了尽可能多的时间、空间,在他们思维发展的最佳时期使其得到自主、充分的发展。三、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应分为两大部分——首先,学生应以认知主体的身份亲自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下,重新组织内部的认知结构,建构起自己对内容、意义的理解。我们提倡让学生“做”数学,让他们在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中提高能力,而不是让他们“看”数学、“听”数学。然后,学生应以学习小组成员的身份,参与到小组的研讨中去。因为数学的学习并不是一个封闭的过程,也不是一个直线发展的过程,而必然是一个改进与发展的过程。这种改进与发展主要是通过与外部的交流而实现的,特别是在与同辈群体的交流中实现的,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教师的思维替代学生的思维。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应该进行这样的课堂教学改革:1.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在我们的教学中,究竟什么是最有价值的?“数学的核心是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因此,数学学习应该是既重视结果,更重视过程的。故而,数学学习中最“有价值”的应是“过程的学习”。每一届新生入学,笔者都在新生见面会和家长见面会上提出四个令他们觉得骇人听闻的要求:不提倡进行死记硬背式的假预习、课堂上不提倡打开书、课堂上不提倡记笔记、课堂上不提倡由教师直接给出例题的解答。笔者不反对真正意义上的预习(下文提到的在教师讲授之前的练习和思考才是真正的预习),但反对那种死记硬背式的假预习。对于大多数的学生而言,他们对预习的理解,就仅局限于把“教案”变为“学案”,记住几个概念、几个定理、几道例题的解法。通过预习,他们似乎掌握了这一节课的知识,然而他们却失去了课堂上研究问题的热情;他们失去了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所运用的学科思想方法;更为可惜的是,由于他们没有充分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失去了直面困难、迎难而上、百折不回的磨炼!同样,之所以要求学生上课不能打开书,也是因为学生看到定理的推导和例题的解答以后就失去了思考的余地。至于不提倡上课记笔记,是源于一种现象―笔者接触过重点中学乃至薄弱学校的许多学生,发现笔记做得越好的学生数学学得越差(这种现象小学不明显,初中不明显,但高中则十分明显;文科也许不明显,理科则十分明显)!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只知道记笔记的学生,在老师让他们思考第二道题的时候,他们往往还专注于抄第一道题的笔记;而在老师让他们思考第三道题的时候,他们往往还在做第二道题的记录。这样的学习,怎么谈得上思维的发展呢?为什么课堂上不提倡由教师直接给出例题的解答呢?因为“例题”与“问题”虽然仅一字之差,但对学生而言意义截然不同。如果是“例题”,学生就在潜意识中想:这道题是老师给出的一个范例,我们只要听懂就可以了。君不见,我们有不少学生上课时是何等的悠闲,他们要么斜靠在墙边喝着饮料;要么两手放在袖子里整日不用拿出来;更有甚者还在课堂上进行手机游戏或互发短信!我们经常说学生的课外负担重,实际上这是由学生课内负担轻而造成的。有一次,我们学校一位数学功底很扎实、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教师到班上听笔者的课,听完以后他发出两个感叹:一是感叹笔者敢于把课本里的“例题”都用“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在老师讲解之前先思考;二是感叹笔者的学生居然想出了这么多他在以往的教学中从来没有想过的方法(须知他在此之前已经不知道讲过多少遍这道题了)!笔者认为,教师只有一个脑袋,而一个班上有几十个学生,教师又怎能用自己的思维涵盖所有学生的思维呢?何况,老师的思维就真的比学生的思维好吗?如果老师总觉得自己比学生行,那人类又怎能向前发展呢?2.以老师的无为造就学生的有为。中国古代哲学认为治国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与此类比,我们的教学是否也可以“不教而学”呢?“人之初,性本学”,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生与生俱来的学习天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还他们以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来提高教学效益。笔者在教学中坚持这样一种做法:高一、高二学习新知识的时候,老师每节课讲授的时间平均不超过巧分钟;高三复习课平均不超过15分钟,有的课甚至不超过5分钟而令人惊讶的是:我们的学生总是仅用一年半的时间就可以学完整个高中数学课程,比其他学校用两年甚至两年多一点的时间才教完高中数学课程整整提前了半年的时间,而且我们的学生的学习还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有两点请注意:一是笔者这里用了两个关键的字“学”和“教”,我们学得快,并不是以往的那种“砍头、去尾、烧中段”的赶课时做法,笔者讲得少是为了给学生腾出大量的时间与空间,是为了让学生更主动、更积极、更亲历其境地去学。正是由于有了学生的深层次的参与,才能取得过去以教为主所不可能达到的高效:二是我们学得快不是以学生的低水平为代价的,我们高二的学生在高三学生进行一模考试的同时,用同一份试卷进行测试,结果3届学生都达到了同类学校高三学生的水平。也就是说,笔者讲得这么少,在课堂上这么“轻松”,我们的学生却仅用一年半的时间就达到了其他相同起点的学生两年半才能达到的水平。正是老师的无为造就了学生有为的局面!那么,讲得这么少,讲什么?先打一个比方:假定一个数学教师只会做一道题,那么他上课时就会觉得解这道题的每一个步骤都是十分重要的,因而他会非常详细地讲解每一步;假定一个数学教师只会做两道题,那么他就会觉得解这两道题时所用到的共同方法是最重要的,因而他会重点讲授这些共同方法,这位老师如果站在系统的高度去讲解这两道题,他所需要的讲课时间也许并不比第一位老师多……以此类推,一个教师会解决的问题越多,他就越能从系统的高度去把握本学科的知识,他所认为必须要讲的东西就可以越少。因此,笔者在备课的时候不是像其他教师那样到处查找资料、补充各种题型、总结各种规律,而是反其道而行之,思考如何对教材进行重构,突出知识的主干,大量删减可以不由教师讲而让学生自己学、自己感悟的内容。更为形象地说,传统备课是在做“加法”,笔者的备课是在做“减法”。笔者在备课时想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想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什么内容是非讲不可的?什么内容可以不讲?3.练在讲之前,讲在关键处。教学的本质是什么?教学过程中师生的角色如何?通常认为: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种观念现在我们还不能全盘否定它,毕竟它比起那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已有很大进步。但问题是我们的教师是否真的读懂了这个“导”字?我们的学生又是否真的成为学习的主体?有的教师对教学中的“导”存在着很大的误解:他们以为“导”就是要把学生的思维导人预定的轨道,因此就出现了挤牙膏式的“启发”。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与生俱来有着一种逆反的天性。他们希望尝试,他们希望创新,他们希望走出自己的路!我们的教学却要想方设法地把学生的思维导入我们事先预设的轨道,学生甘心吗?久而久之,思维受到长期制约的学生能够感受学科求知的无穷魅力吗?君不见,我们的学生经常问类似的问题:为什-么我这样想不行?我不可以这样做吗?可以断言:没有真正理解教师的“主导”,就不可能有学生的真正“主体”。因此,笔者更认同一种新的观念:教学的本质是交往,是以教师和学生都作为主体,以教学内容为中介的交往。文科的教学对这种观念应该不难理解,有道是真理越辩越明。我们有一些文科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通过师生、生生的互动,让学生在交往中高效地掌握了学科的原理、思想方法,达到非常显著的教学效果。那么,理科的教学如何理解这种观念?笔者认为:只有在老师讲解之前学生已经深入地钻研了问题,他才能有“资本”与老师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他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认为:只要“练在讲之前”,哪怕是以老师的讲为主要形式,它也是一种交往。因为在老师讲的过程中,学生必然在心里把自己的想法和老师的想法进行了对比、评价。何况,我们还有小组讨论、组间答辩、师生相互质疑等多种形式能使师生、生生之间更好地进行交往呢!“练在讲之前”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学科求知的无穷乐趣。笔者认为:我们要用学科的内在魅力去打动学生。君不见,学生学习数学最兴奋的时候就是他们通过苦思冥想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的时候!因为实施了“练在讲之前”,笔者的数学课学生都不愿下课,经常是在打了下课铃以后,笔者要再三请学生出去活动,因为学生都还沉浸在数学探究的乐趣中。之所以要“讲在关键处”,一是以学生的学定老师的教,让学生得到真正的启发,而不是以教代学;二是确保能够腾出时间、空间让学生投入到问题的探究之中,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4.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学习。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教师的思维替代学生的思维。我们应当这样来看待学习:知识的建构不仅是个人的,也是社会性的。提倡课堂研讨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并不排斥个人学习,而是把个人学习看作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可以断言,没有个人学习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课内研讨。反之,缺少了课内研讨,学生的主体性就难以充分发挥,个人学习也难以得到深化。笔者认为:当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并能自由地参与探究和讨论时,学生学得最投入,也学得最好。因此,生生互动是教学系统中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当学生刚进入高中的时候,他们由于习惯了那种长期的“就范”式的教学,一下子要过渡到没有“拐杖”的独立思考,感到很不适应。于是他们产生了很多学习上的问题,他们常常三五成群地来找笔者求问。笔者总是力争不直接回答,对于A同学提出的问题,就让B同学在我们面前回答;对于B同学提出的问题,又让C同学在我们面前回答;对于C同学提出的问题,反过来让A同学在我们面前回答……每个人都有提出问题的权利,每个人在得到别人解答的同时也有回答别人提问的义务。在这一过程当中,笔者尽量当一个组织者,甚至是旁观者,尽量不以自己的思维左右他们的思维,让他们畅所欲言。偶尔的,当他们的解答有不正确或不严谨的地方时,笔者会装着不懂的样子提出疑问,以便把他们的思维引向深入。久而久之,学生在潜意识中形成了“自己能够学好数学”的观念,逐渐摆脱了对教师的依赖。更为可喜的是,通过这样的一种学习形式,在学生中间形成了一种互相研究的风气,甚至可以说在班上形成了学习型的“小社会”。2003年第一次把高考的时间提前到6月,笔者正好带这届高三毕业班。在2002年9月到2003年6月这短短的9个月中,笔者有4个月的时间要外出学习,大部分时间不在学校。找另一种教学风格的老师来代课,哪怕老师的水平再高,学生也未必能很好地适应。怎么办?笔者想到学生就是最可宝贵的教育资源,于是就把他们发动起来,组建了学习小组。笔者在整体上规划好学习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在独立探究后进行小组讨论,以小组合作学习作为这期间的主要课堂教学模式。对于这样的做法,当时校长、其他老师、学生、家长都充满了疑虑。没想到,高考成绩一出来,这届学生的成绩不但没有下降,还有了一定的提高(笔者前两届学生的高考成绩都在660分左右,这一届却高达673.6分,比省、市重点学校的平均分高出了23分之多)。更令笔者惊喜的是:在一节公开课上,笔者让学生合作研究2002年高考题广东卷的第21题时,有一个小组通过讨论居然找到了不同于标准答案的5种解法。这更充分地说明了学生的潜能无限!现代社会是一个合作与交流的社会,让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应当成为基础教育的目的之一。过去的课堂教学,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不多,“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几乎成了一句空话。实施了合作学习后,我们高兴地看到:不仅是数学课内充满了合作与交流的良好氛围,而且孩子们还把这种氛围带到了课外,甚至带到了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去,使课堂内外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都希望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如果通过题海战术、死记硬背,必将事倍功半,师生都会苦不堪言。但是,如果我们以生为本,把教最大限度地转变为学,通过学科的内在魅力打动学生,使之形成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并让他们拥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进行探索,那么他们的思维潜能必将被开发出来,素质必将全面提高,学业成绩的提高也必将水到渠成。这正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版块三---2:生本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作者: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华阳小学 何建芬生本教育,历经十年的风雨,见证了生命自然的精美与和谐。生本教育,以“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创造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生本带着创新而来,载着和谐而归,让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分享着课堂教学的简单,品味着师生和谐相长的成功与喜悦。十年的生本教育实验,让我深有感触。生本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自然真实,轻松和谐,就像常挂在嘴边的话语:简简单单教语文,踏踏实实学做人。生本教育提出,“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人人可以创新”,“儿童潜能无限”。学习既是儿童的本能,也是儿童的需要。做母亲的不用刻意去传授语言,婴儿就会牙牙学语,自然而然地学会了说话,学会了表达,学会了交流,这是内在学习动力的外在表现。郭思乐教授反复强调,要让学生广泛、自主阅读,大量进行语言文字活动,形成学生的个性语文。语文能力就附着在他们的语言表意上,这不过是与生俱来的像吃饭睡觉那样自然的能力。关于这种能力,人类千万年的发展已经在基因中有了全套的丰富的库存,它虽则不是具体的语言材料,却是学习语一言的从本框架,是学习语言的本能。所以,我们以教材为载体,利川教材与学生共同感悟学习中的乐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进而学会生活、学会发展课堂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热情,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发现,诱发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质疑,鼓励学生在阅读欣赏中感悟让学生在体验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成长。一、“有困难找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突然接到通知,说过两天要执教一节全国的生本公开课例,我第一个反应就是“有困难找学生”回到教室,如此这般地说了一番上公开课的通知,不说不知道,一说不得了,同学们竟说是大好消息,还大呼“我们的课我们做主”经过一阵热火朝天的七嘴八舌,一番争光恐后的各抒己见.同学们最后竟然选定了《墨菲定律》作为公开课内容。当时,我真有点傻了眼,直埋怨孩子们选得怪。要知道这一定律不太好理解,真不知该从何入手,但同学们却觉得这课有说头,还美其名曰:“就是因为知道的人太少,所以选择它来做学习示范,让更多的人知道墨菲定律。”同学们句句有理,声声坚定,我无话可说,虽有些心虚,但还是点头同意。同学们又是一阵欢呼,犹如冬天里的一把火,热情满怀。这时,我唯一的感觉就是:给学生最需要的,真好!心虚的感觉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温暖的感觉。无论对于执教者还是学习者,这种温暖来自“一切依靠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相信学生”的生本理念。生本的民主与平等,使备课变得那么简单记得当时学生用了一节课时间,把初读感知的课文内容概括得有条有理,并提出了许多位得深思探究的话题,诸如墨菲定律的真正含义,其运用的积极意义,科学家们的新发现等,孩子们的质疑和思考,足可以成为他们课外阅读和主题研讨的依据。有困难找学生,以学定教,不教而教,就这么简单!它尊重学生实际理解的水平,也见证着学生是丰富的教育资源这种教学双边的雪中送炭,本身就是一种和谐,一种默契.更是一种教学的充实!二、学生自定步调―高度尊重学生可谓“四两拨千斤”,生本的课堂学习过程线索清晰,学生「课得心应手。钟经有人取笑说:生本的课堂从来就足:步走:“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你怎么知道的?”“学完课文,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也许我们真是这样走过来的,学生们也都约定俗成:学一篇课文,首先得整体感知,了解内容,查阅相关资料;接着是重点品味,体会思想;然后是阅读拓展的交流、运用与延伸。教师抓住主线适时加以点拨,可以让课堂学习牵一发而动全身,教与学产生共鸣,游刃有余、挥洒自如。这种和谐来自“学生自定步调”的“自调节教育’”其实,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实践过程。强调生本并不弱化教师的作用,更不是无师自通。教师需要把握学生的实时学习动态,进行无痕的引领、有针对性的诱发和有创意的调控。所以,我们的课堂是鲜活生命的体现。只要遵循学生天赋的学习本能.就能达到教学的水到渠成。长此以往,教学就变得简单而轻松。三、教师“不现自我”——充分展示学生郭思乐教授认为,相对于学生生命体,教师应该足一个“牧者”。教师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教师的作用就像是在点燃火把,而不是过去所认为的“灌满一壶水”。我们的课堂不再是教师的满堂灌.而是教师点燃激情,让课堂成为学生燃烧学习热情的舞台。1.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是生本教育常规的课堂教学方法。在《墨菲定律》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同学们尽展学习的风采.他们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从别人讲到自己,从远古谈到今天,从过去说到现场,从怪诞悲观论述到积极乐观。他们上下互动,取长补短.相互纠正,相互完善,和谐有序,时不时来一阵热烈的讨论,时不时又是一番掷地有声的论说。作为教师,我此时只是个专注的旁观者,充当及时点拨、组织、参与、配合的角色,促使课堂学习各层面实现超越与突破。我个人认为,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不需要太多的求全求美,只要把握好学生学习热情的导火索,就能引起教学的共鸣。2.以读引读、读说结合,读写相辅是生本语文的重要策略。生本教育的独特魅力就在于,以学定教,不教而教,引领学生自觉热情地投入学习,学会阅读,学会感悟,学会品味,获得道德品质与学习能力的相应提高。因此,教师无需预设太多,只需要以学生的知识储存和认知水平为起点,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恰如其分地诱导。学生在真实反馈自身阅读感悟的同时,自然会理解、内化、迁移,无声地积淀人文品质。在低年级,语文课的重要内容是识字,尤其重在激趣。结合形式多样的识字游戏,让儿童自主自觉地与文字打交道,鼓励想象、联想、创编、表述,培植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鼓励他们遨游书海,泛舟拾贝。在中年级,讲究以读引读,重在积累。比如读着《论语》,就去了解孔子及其弟子丰富的言论;读着《我爱花城》,就能叙说广州悠久的历史与风土人情;读着《生命的掌声》,就能抒发为别人鼓掌喝彩的情怀……到了高年级,更多的是读有所悟、读写相辅,力求全面的提升。从小广泛地读书,是儿童丰富思想的重要保证。思想丰富了,发表见解时就呼之欲出、滔滔不绝了。这是生本语文教学倡导从独立自主地大量识字到积极主动地广泛阅读,再到轻松自如地发表见解,最后情不自禁地执笔写作的美好境界,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例如,《兵马俑的个性》让学生深深感受中华民族悠悠几千年的历史;《请现在就付诸行动》,使学生真切体会起而行动总比坐而论道要强得多;《泪的重量》引发学生为奥运夺金而激情澎湃,为汶川地震而泪流满面……凝聚的思想,让学生下笔成文,同学们争着诉说阅读感悟的收获,他们的习作流泻着学习生活的情趣,记载着童年纯真的印记。四、静待花开——教学评价和谐简单教学本身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关注的是学生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收获与生成,所以我们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错,并营造空间引导学生凭借自身学习经验进行互相评价、更正错误并找出预防再次出错的方法。于是,“评研”就应运而生了。所谓评研,就是评价、研讨,由学生自行发现学习上的问题,通过小组内自主合作的交流、研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每个单元的课文学习后,学生都要针对自己的学习弱项,自行出题,与同学交换做题,相互评改,自行建构知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乐此不疲地充当老师与学生的双重角色。他们既是接受考评的学生,又是考评别人的老师,这种角色的并存,让应试教育“谈考色变”的紧张焦虑转化为生本评研的乐此不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种对学习评价的喜好就是学生发展的源头活水!作为教师,再也不用挖空心思去出题考倒学生,更不用在题海中带领学生艰苦跋涉,只要做个旁观者,关注学生的评研过程,学生就能自觉地在评议中识别学习的优劣,在研究中学会取长补短。评价走向生本,和谐又简单。我们不求高分,但求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需要更多的等待。华阳小学第一届实验班有一个“小金哥”,从小学习懒散,作业不做,专爱看书,特好讲话,小学六年的成绩中下,有时还不合格,到了初中,时好时坏。然而,这位小伙子秉承了生本教育的个性张扬,他博览群书,标新立异,十年不鸣,一鸣惊人,中考时以高分被广州市一所著名高中录取。在华阳小学生本实验班里,这样的例子很多。生本教育让简单的无为成就了和谐的大有作为。每一种花,遗传基因的不同,决定她是国色天香的牡丹,还是清香怡人的茉莉;是常开不败的三角梅,还是转瞬即逝的昙花。每一朵花,承受的阳光雨露不同,决定她的花期或长或短;或盛开于春夏,或怒放于秋冬。是花,总有盛开的时候,即使花季已过,也会在合适的时机绽放一生最明艳的美丽。同样的道理,只要是正常人,总有开窍的一天。因此.不要急于拔苗助长,只需提供足够养分,然后静静等待,就像守候一朵花悄然开放……耐心地静候花开,更能体验到教与学共同成长的真正和谐,也更能真实地感受生本理念下简单的“牧者”的幸福。版块三---3:生本创造写作奇迹作者: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沙河小学 胡梅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沙河小学五(5)班是生本教育实验班,学生从二年级的一节课写400字左右,发展到现在的上千字;从个别孩子文章出色,发展到现在百花齐放,每个孩子40分钟都能即兴写出文质兼美的作文。一路走来,作为他们的语文老师,每次都为他们的写作水平而惊叹。的确,孩子们的作文风格迥异,有的笔锋犀利,有的婉约清新,有的构思巧妙,从教20年的我,感受着从未有过的成就感。许多前来观摩的老师,都希望从我这里得到行之有效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方法。我也一直在思考着:以前的我呕心沥血,从写下水文、指导作文、批改作文到讲评作文,每个环节都查阅大量资料,精心准备,为什么却收效甚微?而现在我如牧者,把他们带进写作的草原,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自在写作,“无为”的我,为什么却造就了一群能言善辩、思维灵活的孩子,收获粉前所未有的精彩?我想这得益于生本的教育理念,生本的教材体系。一、依靠孩子,相信孩子潜力无限。生本教育理念要求老师要相信孩子,依托孩子。依靠他们爱学习的本能,而不要试图教给孩子他们已经具有的本能,不要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令孩子无所适从。爱表达是孩子的天性,每个宝宝刚刚学会说话的时候,小嘴巴总是在嘟囔着,竭力表达着自己的想法。他们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与生俱来的组织语言的能力。作为老师,一定要给他们表达的空间,让他们有言语安全感,让他们明白:写作文其实很简单,就是“我手写我心,我笔抒我情”,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1.好文章不是教出来的,是写出来的。刘禹锡曾写道:“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看见了振翅高翔的白鹤,便引发诗情到了碧空之上。其实每个人看见一种现象,一种景观,都会情不自禁有内心的感受,孩子写作文也是如此。老师不要试图教给他们写作技巧、写作方法,而是让他们轻松愉快地表达内心的感受即可。郭思乐教授说,写作文要“先做后学”,也就是要让学生大量练笔,不过分讲究章法,在有了一定的写作积淀,到了热爱习作、乐于表达的时候,再适当引导。我在作文教学中,按照生本的理念让学生大量练笔,在不断的习作实践中形成智慧。在低年段的时候,我从来没有让学生机械地抄写习题,而是利用课堂和课外大量的时间写作。一年级学生已经开始电脑作文,尽管有些字他们不会写,但是借助电脑拼音输入法,表达起来基本没有障碍。作文的内容,大多都是记录真实的生活。比如有个孩子在校园附近发现一只流浪狗,他写道:今天上午,我们看到了一只流浪构,它全身是黑色的,一只眼睛红,一只眼睛绿,红的眼睛是瞎的,而且后腿都断了:那时候我多想把这只小狗给带到家里,可是又想,肯定不行的,爸爸妈妈肯定会反时养狗的。记得妈妈说:“养了一只小殉狗,就好像又多出了一个小孩子,要照顾,要饲养:”我猜测一定是它的主人,因为小狗淘气,一气之下把小狗的腿搞断,并把它赶出家门,到了教室我还是想,为什么现在的大人这么残忍呀,把他的小狗都打断了腿呀,“残忍、残忍”这两个字在我的耳边回荡,我真希望现在的大人爱护动物!孩子们因为有了这样的写作意识,所以发生在身边的小事,在常人看来微不足道,却能引起孩子情感的触动,他们慢慢习惯于用笔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叙述身边的事情,有了非常敏锐的捕捉写作素材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想象力越来越丰富,于是他们又开始编写童话故事等想象类作文,甚至开始小说创作,比如《丁潇潇历险记》等长达万字的小说,当时还有许多孩子跟着编写续集。我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补白等习作练习,几乎每篇课文都能找到写作的练笔点,比如在学习《火烧云》这篇课文时,我也让孩子展开想象写一写自己眼中的火烧云,等等。这样一来,学生能够进行知识的迁移,把课文中学会的优美语句、表达方法在自己的作文中进行实践,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当然我也让孩子涉猎群书,写读后感,让孩子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因为孩子写作没有任何负担,成了一种享受般的倾吐,因此班级形成了浓郁的写作氛围。孩子在大量练笔中,自己的表达能力得到提升,从而形成了天然的各具风格的写作特点。正如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表达的一种信念:没有任何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也就是学生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要通过自己的内化,因而,这个最后过程不是教师完成的。就这个意义来说,人的获得最终不是依靠教,而是依靠主动的学。所以孩子的作文,从我的实践看来,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在大量的写作中形成写作能力。2.好文章不是批改出来的,是夸出来的。郭思乐教授曾说:“主动产生效率。教材不硬性规定儿童们写作,只要求教师鼓励他们写作……写作带着自豪和自励,于是,只要一有所思,一有所见,就写个不休。而这种学习天性的自由展现,必然带来真正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因此,在孩子写作的成长历程中,老师就是要带着欣赏的眼光,给予他们自信和赞美,让孩子觉得自己很有写作的天赋,让他们感觉到,读他们的文章对老师而言是一种幸福和愉悦。有人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好文章亦是如此。如果孩子写作初期,老师就用各种写作技巧方法去禁锢他们的思维,束缚他们的表达,孩子会产生畏惧心理。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十分敬业,面对孩子的作文,做了比孩子篇幅更多的删减和修改,大量的批评性的批注,这样对孩子有多少帮助呢?又有多少孩子真正领会老师的良苦用心,因为老师的批评而提升了自己的写作能力呢?尤其是孩子面对老师那么多的指责,很容易产生挫败感和不自信感,久之就成了心理定势,觉得自己不会写作。在一年级的时候,孩子不论写什么,只要愿意写,我都会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提供平台,让他们在全班展示自己的作品。当孩子站在台上,听着下面那么多同学的掌声,多有成就感啊!同时我们班级有个写作论坛,让孩子和家长一起去评价孩子的作文,比如“哇,小作家,你的文章太棒了!”“你的语句可真精彩啊!”这样的赞美时常出现在孩子的作文后面,当孩子知道自己的文章有这么多人关注,这么多人认可,哪个孩子不是更加投入地写作呢?让我无比自豪的是,我的孩子们的作文不管投到哪个刊物,几乎是百发百中,“有投必用”。因为孩子的作文出色,当地的报纸和杂志也纷纷向我们班级约稿,甚至整个专版刊登的都是孩子们的作品,这些也无形中激发了孩子的写作热情。当然,每个孩子的潜质不同,作文水平发展也是参差不齐。有的人“迟慧”,有的人“早慧”,孩子在初期作文时的确存在很大差异,一些孩子表达能力不尽如人意。这个时候老师不要着急,要耐心等待,是啊!春天开放的花儿固然美丽,冬天里凌寒独自开的梅花就不美了吗?我们班有个学生,说话都不流畅,更何况作文呢?面对这种情况,我没有批评,而是不断地鼓励。前不久我发现他居然开始了武侠小说的创作,已经写了将近一万字,文笔流畅,情节曲折,非常大气。同学们看了他的文章,都大加赞赏,戏称他为“侠客”。同学们纷纷留言,“不错哦!郭侠客!”“果然厉害,你写这方面作文真精彩!”当老师完全相信孩子时,他们真的是潜力无限。我时常醉心于读孩子的作品,享受着为师者才能收获的甘甜。等到了中高年级,孩子的写作兴趣培养起来,写作能力有所提升的时候,我也引领着学生一起评价作文,在这个过程当中,让孩子懂得一些写作的章法,因为有了前期写作的积淀,孩子能够很快理解,并试着润色自己的作品。然而,我们班的孩子从来没有读过关于学生作文的书籍,我也从没有把孩子的作文的创造性局限在传统的领域里,因此孩子文章思路和表现手法没有受到任何禁锢,因而呈现出“红杏枝头春意闹”的景观。二、大量阅读是提升作文的关键。古人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冰心老人也说:“积累词语,像银行折子一样,存得越多,支取才会越多。”由此可见,读是写的基础,读是一种积累,写是一种表现。孩子只有涉猎群书,拓宽视野,才能厚积薄发。而生本的教材体系很适合阅读。生本一年级教材主要目标是识记大概2500个汉字,这样就能读9O%的文字材料,所以一年级的孩子就具备了在书海中遨游的物质基础,就已经开始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生本语文教学以大阅读为核心,“以读引读”、“以读引说”、“以读引研”、“以读引写”是语文教学的一条主线。阅读教学以课文为基点,引发学生更广泛地展开阅读,从大量的相关主题内容的研读中,感悟语言、感悟文学并学习以语言为载体的多种文化。在课堂的交流碰撞中,他们不断感受汉语言的魅力,形成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没有大阅读就不是生本的语文。正是这样的观念熏陶下,我们班的学生特别喜欢书籍,周末自发组织小分队去书城看书、购书。在三年级时,他们已经开始读四大名著,现在一些孩子又开始研究外国文学,看似深奥的书籍,孩子已经在潜心咏读,渐渐地,孩子们的文学素养大幅提升!参加生本教育实验5年来,品读孩子的作文成了我生活中最快乐的事情。只要我们在作文教学中真正体现生本的理念,一定能掀起诗性的波澜。正如郭思乐教授所说,对于儿童千姿百态的思维和情感,我们寄托在人为的、师本的设计出来的作文基础训练,企图彼盖之,那是徒劳。我们只有把师本转变为生本,把作文说教转变为让儿童大量阅读、积极活动、发展思维、形成感悟,才能让我们在“坐看云起时”,领略“望晨光之熹微”,欣赏“木欣欣以向荣”,带着泪花去看孩子们“泉涓涓而始流”。版块三---4:教少学多如何实现作者: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骏景小学 陈武 陈天兰一直以来,在教育者的心中,学生仅仅是我们教育的对象,很少人能认识到学生还是丰富的、鲜活的教学资源。郭思乐教授提出:“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资源。”这一全新的教育主张,使我们重新认识了学生,也使我们重新思考教与学的关系。只有把过去以教为主的教育转向主要依靠学生的学,才能真正实现教少学多。一、学生拥有的基础是教学的一个重要资源,学生的全部既有经验、智慧、知识、内在积极性乃至个性特长,都应当成为教学的动力之源、能量之库。在信息时代,我们的学生已不同于以往的学生,他们每个人都是一个丰富的个体,他们每个人脑海里都有一个巨大的信息库。学生自主猎取的各种知识,以及他们的生活经验、阅读经验、思维想象等,都可以成为老师的教学资源。这些资源运用得当,就会推动学生的发展,达到教少学多的目的。案例:这学期,五年级的陈老师在一个学生的周记中,发现他有成立文学社的强烈愿望。为什么呢?因为他认为自己作文写得很好,成立文学社可以传播自己的写作经验,还能组织文学爱好者交流,还能提高同学们管理、策划、排版、沟通、协调等各种能力。看到这样的要求,陈老师十分欣喜,立即就答应了该学生的申请。不到一周,“嫩芽文学社”就如火如荼地兴办起来了。同学们自己起草了文学社成立的告示,规定了文学社的组织架构、要义、宗旨及成员分工。尤为可贵的是,两个星期后,第一期《绿芽报》也“正式出版”,可谓图文并茂、内容丰富,非常吸引师生眼球。为什么这么快就办出了高质量的刊物?陈老师找了他们的社长小林同学来谈话。小林社长说:“我们利用了每个人的个性特长,会写文章的做编辑,会画画的管画面,搜长电脑的做排版,热爱照相的来拍摄,打字快的做打字工作。”孩子的回答把我们带入深深的思考中。对啊,孩子的个性特长也是丰富的教学资源啊!正如郭思乐教授所言,学生作为丰富的个体,都有自己的独立性,都有着隐含尔后的强大基础。我们的教育就是要以学生擅长的东西为基础,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和积极性,让孩子们的个性有施展的地方。如果我们的教学活动能如此生动地展开,很自然地就能使课堂达到充盈的优质高效状态。二、小立课程,大作功夫,教皈依学。有哲学家认为,人是未完成的存在。人的未完成性,决定了人具有发展的潜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体应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育的主体靠生命自己。学生学会任何东西,最终要依靠自己内化。在教与学的关系处理上,我们重点树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的课程观。小立课程是指教给孩子的基础知识应该尽可能简练,而要腾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大量的活动,把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拥有的基础资源充分调动起来,使之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教是为了不教,教少学多,即为大作功夫。案例:一节三年级的数学课,内容为“感受简单图形的周长”。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开展一个测量活动,找身边的物体,先估计它一个面的周长,再测量。当老师宣布可以测量任何东西时,学生欢呼雀跃起来。他们一溜烟就离开了座位,量黑板、讲台、窗户、纸张、宣传栏、书包、书本、铅笔盒、铅笔袋、橡皮擦、自己的头围、腰围、耳朵、手掌、脚掌,等等。有的孩子不满足于在教室里量,他们走到操场边,就开始量操场的长与宽;走到大树边,就动手量树叶的周长、树干的周长;走到标志栏旁,就动手测量标志栏的长与宽……放学后,同学们又找到很多有趣的物品,比如:化妆盒、台历、电脑的显示器、主机的一个面、电视机、光盘、餐巾纸的一个面、爸爸的手掌和脚掌、篮球,等等。孩子们测量办法更是五花八门,富有个性和创造力。如:有的先测量物体每条边的长度,再相加;有的用绳子绕物体一周,再量绳子的长度;有的让物体在尺子上滚一圈,滚过的长度就是物体的周长。在生本的教学过程中,不但教室可以成为学生尽情活动和演绎的空间,整个自然也可以成为学生轻松表现的地方。学生的热情之高,好奇心之强,涉及的知识面之广,令人激动不已。三、把教堂变为学堂,让学生的巨大能量充分释放。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是展示孩子的信息储存的地方,是展示孩子学习成果和思考的地方。只有当“教堂”变成“学堂”时,课堂才是生动的、生活的、生成的、生态的和生命的。案例:一次学校举行运动会,五年级老师布置同学们写作文。一堂课下来,学生作文写得极为精彩,老师拿出小李同学的作文让同学们进行.点评。小陈同学说:“这篇文章用词非常准确、精辟。特别是成语用得恰如其分,比如:形容口号声响亮用了直冲云霄等。特别是最后的一副对联,‘场上选手展英姿,场下观众齐加油’,生动地表达了当时运动会激动人心的场景。”小黄同学说:“我认为这篇文章最成功在开头和结尾,做到了前后呼应。同时,这篇文章最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是所有的过渡都非常自然。”小许同学说:“这篇文章用了不同的修辞手法来写,有排比,如‘听到校长宣布运动会开始后,我们班沸腾了,全场沸腾了,全校也沸腾了’;还有多处用到比喻,同样是表达‘快’,用了不同的事物来比喻,有时用豹子来形容,有时用指尖的流水来形容,有时用飞机来形容,真是让人目不暇接。还有夸张、引用、列数字、类比等多种方法,所有这些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小林同学说:“我认为这篇文章最特别的是题目《孩童的奥运》,一看题目就吸引了我的眼球,起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交流在继续,但教师感慨不已:真的不要低估孩子,孩子太棒了,他们对作文的评价是那样全面而且恰如其分。他们不仅把老师要说的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甚至更为全面。孩子的兴奋是学习的动力,更是教学的能量所在。当所有的学生都被调动起来,同老师一起探究新知,我们的课堂就变成了学堂,课堂的“一言堂”就变成了“群言堂”,课堂也就成为学生巨大能量充分释放的场所,最终达到教少学多的教育境界。版块三---5:生本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作者: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洛澳新城中学 叶昊一、再简单一些,让学习变成学生最,爱和最乐于从事的事情生本课堂把学生的“学”放在首位,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对学科知识进行感悟和学习。所以,作为教师,如何设计让全体学生都能投人学习的活动,就成了构建生本课堂时第一个要思考的问题。设计教学活动,不在于活动本身设想得如何尽善尽美。相反,我们应该首先考虑的是,这个活动能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学、方便学,从而使全体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对这个问题,“生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指导理念:“低入”。所谓“低入”,即教师的设计简单化,让学生的活动容易化,从而为学生的主动探究提供更大的空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能做”的机会,也让更多的学生可以有能力“多做”。这正如郭思乐教授所说的那样:再简单一些,让学生走进去,让学习变成他们最喜爱和最乐于从事的事情,欢乐的、友爱的、有效的,这是最符合学生天性的事情。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低入”其实营造出了一种近乎于“零干预”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能自由发挥、充分思考,进而培养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也许有人会问,“低入”是不是等于“不设难度”呢?我想,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真正的“低入”,一定是教师经过深思熟虑,抓住知识中最关键、最本质的东西后,再从中选择出最适合学生的起点、用最直接的方式交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给予学生坚实的支持、清晰到位的指导,从而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去感悟知识。我以为,教师在选择切入点、设计问题的时候,至少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在切入点的选择上.要避免传统教学的细致和琐碎,要根据文章的体裁和内容,抓住最根本、最精华、最能代表文章特色的某个方面进行设计。这其实和我们更早之前的“一课一得”的教学概念有异曲同工之妙。一篇课文的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对于一篇具体的文章而言,有的精于言辞优美,有的长于人物刻画,有的妙在思辨睿智,有的壮于抒情婉叹,各有各的精妙。只要选出最能代表文章特点的、最精华的一两个点,从这些方面简单进人、设置问题或任务,就能激发学生进行更多的听、说、读、写。其次,在设计问题、交代任务的时候,应当注意“低入”的技巧,处理好“直接”与“含蓄”的关系。这里所说的“直接”,指的是在提出问题、交代任务时,教师要简单明了,让学生一看就知道要做什么、该怎么做:同时,教师设计问题时的“低入”又必须是含蓄的,要有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展开活动,保证学生的“多做”。例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时,我们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1.《皇帝的新装》是一个家喻户晓的经典童话,情节引人入胜,文章里还有不少细节,不仅诙谐,而且蕴含着许多别样的意味。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发现许多可圈可.点的地方,在你心有触动的地方做好圈画,并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把自己的感悟和思考记录下来,准备在课堂上进行交流。2.这个故事说起来妙趣横生,同学们不妨回家“演练”一下,准备在课堂上比一比,看谁说起故事来更完整、更生动。3.童话是儿童的专利,除了《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和我国“童话大王”郑渊洁的故事,都是大家熟悉的作品,你读过哪些?又有哪些是让你难以忘怀的?找些来在班里和同学交流一下,可以在班级里举行一次“童话故事大王”交流会哦!在设计这些问题时,我们尽可能地考虑了学生的实际,不仅在交代任务时让学生一目了然,容易操作,而且可以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写得更多,读得更多!最后,“低入”还应当把握一个原则,即我们所选择的入口、所设置的问题,都必须是适合学生群体的,是他们感兴趣的,也是他们容易完成的。在日常教学中,老师通常会遇到这种情况:自己精心设计出来的、认为尽善尽美的内容,却得不到学生的认可,甚至学生无法完成。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思考:自己的设计是否真的尊重了学生,是否真的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例如七年级上册《女蜗造人》一课的教学,原本设计的阅读主题是“人类起源”,让学生课前搜集世界各地、各民族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寻找人类起源问题的相关研究资料,并对这些内容进行阅读。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学生积极性普遍不高,搜集到的资料屈指可数,课堂活动也乏善可陈。窘迫中,我临时调整了教学方案,把阅读主题改为“中国上古神话和历史”,境况竟然完全不同。第二天,学生带来了《山海经》等各种书籍、资料和图片,课堂气氛异常热烈,学生们一边津津有味地讲述着神话故事,一边感受着华夏民族上古先民的历史风貌。从中我们进行反思,相比之下,第一个话题显得太大了,距离学生的生活很远;而后一个话题,学生更为熟悉和亲近。因此,他们才会有兴趣去了解原委,也更愿意去搜集和阅读。二、教师的细致讲解,永远替代不了学生自身的阅读感悟生本教育的一个根本思想,就是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和强调:生命如此神奇,其本能的感悟能力和学习能力都极其优越、无可比拟。所以,进行教育教学的时候,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本能为根本任务,更多地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知识、感悟世界,自主地实现生命的提升。学生感悟能力的高低,对他的学习产生着极大影响:这一点在语文教学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老师的细致讲解永远替代不了学生自身的阅读感悟。关于阅读,叶圣陶先生曾有一段精彩的比喻:“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墩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墩站着作者。通过这道桥梁,读者才能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我们的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让他们凭借自己有限的人生体验,走过文字这道“桥梁”,去感悟文章的思想与蕴含。但现实中,我们的教师往往习惯于越俎代庖,总是把作者推到学生面前,然后对学生指指点点:看,这里有作者的某种意图;看,那里有作者的思想含义……学生哪里还有空间去感悟,去领会呢?生本教育正是针对这种现实,强调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感悟知识,感悟生命。基于这种认识,生本为语文提供了一条最简捷、最根本的思路:“大阅读”、“大写作”。让学生在阅读中形成思想,在写作中表达思想,在讨论中交流思想。如果我们再深一层去理解这条思路,可以归纳为“多做而深思”。“多做”,正是以生为本,回归学生本位的体现;“深思”,就是在“多做”中,实现思维的积累和深化。教师要善于设计更多、更有效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大量实践中,一步步通过自己的感官去感受和思考,从中领悟知识、提升思想。打破45分钟的界限在“生本”理念里,我们常说:“课下做准备,课上早交流。”有人不以为然,“课下做准备”不就是“预习”吗?我想,这两种说法背后所蕴含的理念是截然不同的:“课下做准备”,意味着打破课堂45分钟的界限,把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我们安排学生在课堂之前,就进行前置的准备,让他们在课前就进行相关的阅读、研究和思考,从而把学生的学习状态提前调动。由于教师在课前给予了明确的方向指引,学生也就有了充分的准备:到了课堂上,教师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快地激发学生,让他们带着自己的感悟进行交流,展开讨论,从而使课堂成为学生交流、碰撞和提升的舞台。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课堂可以不需要太多的引导和铺垫。因为从某个角度看,当学生有了充分准备时,老师过多的“引导”或“创设情境”,不仅会抢占课堂的空间,而且会变成一种干预,甚至成为一种思想的束缚!因此,只要设计好课堂的活动形式和内容,然后明确地交给学生就行了。此时学生就可以在“课下做准备”的基础上,打开话匣子,趁着兴致“课上早交流”了。版块三---6: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以生为本”作者:广东省广州市华颖中学(小学部) 卢小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实现“以生为本”?我认为可以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遵循生本教育的方法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不教而教郭思乐教授曾说:“教师的导,应当把精力放在设计‘先做后学’、‘先会后学’的过程上,这是生本教育的重要环节。”这其中,就包含了“先学”的概念,即前置性预习。所谓前置性预习,就是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尝试自主学习,了解学习内容。具体到小学英语教学,“先学”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借助磁带、光盘和课本里的中文翻译来理解课本剧情并试着学习。在这个方面,我一般按以下几个要点去做:(1)时间的安排:我大概提前三天左右布置下一课的预习,并尽量选在星期五,以便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去预习。(2)对知识的初步感知:一般会在学生学完前一课的那节课上,留出一点时间播放下一课的录像给学生看,或用演哑剧、小品表演、放映相关课件等方式,让学生对新课有一个初步的感知。(3)先学的具体要求:让学生通篇听几次,学会他们最喜欢的句子;或者让他们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角色来学习;或者让他们把自己最难学会的句子找出来,并努力学会等。(4)家庭教育的配合:老师要尽可能争取家长的配合,可以让有能力的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表演课文。由于教材内容多是孩子们喜欢的中外童话、历史故事、生活故事等改编的课本剧,所以孩子们非常乐于去学习。“先学”的习惯对学生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也许有老师会问:一二年级的孩子这么小,能养成这个习惯吗?他们能坚持下来吗?让我引用魏书生老师的一段话来回答吧:“你只是喊要自学、预习,这样不行,只是认识到自学、预习重要,这样不行,只是感觉到自学、预习很好,也不行,一定要真的去自学,去预习。自学预习一两次或三四次也不能养成习惯,要持之以恒。行动的次数越多,习惯就越坚固,越能经受得住各种考验。”我相信,用我们的耐心和恒心帮助孩子们养成一个好习惯,他们一辈子都会受益无穷。如今,我们小学三年级实验班的许多孩子已养成了良好的“先学”习惯,也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他们小小的年纪,就可以在老师不布置作业的时候,知道自己该在家里学什么了;也可以在老师教第六课的时间段里,自学到第七课、第八课、甚至第十课。课堂前“先学”,课堂中则需要“以学定教”。所谓“以学定教”,是指教师要先检查学生自学、预习的情况,在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再决定“教什么”和“怎么教”。那些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不再需要教师反复地讲,而是可以放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在小组内互学互教,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不教而教”。教学真正的难点和重点,应该放在大部分学生自学、预习时觉得困难的地方,而不是教师备课时自己认为困难的地方。所以“以学定教”的另一个要求是:教师要更关注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而不是课前的预设。毕竟,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我们可以设计一间房子,可以设计一件衣服,但我们无法设计有思想有生命的人。记得有一次,在一年级第二册的UnitFive《UseYourHead》进人第三课时的教学时,第四小组的学生主动要求表演。他们用吸管模仿小乌鸦的嘴,吸一口,数一个数,one,two,three,four……真是既生动又传神。这个动态生成的教学契机一下子被我抓住了,我鼓励其他小组也想想别的办法让小乌鸦喝水,结果“百花齐放”。有的小组表演:乌鸦把瓶子的上半部分用石头砸碎,瓶子变短了,于是喝到了水;有的小组把故事改成:在瓶子下部钻个洞,水喷出来,最后喝到了水……他们那灵动的思维让我惊讶,他们都超出了我的预设,创造了预想不到的精彩,同时也表现出了孩子们的创新精神,这就是生本教育方法论的魅力。二、充分发挥“合作学习小组”的作用走进生本课堂,我们会发现,教师经常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教学活动。也许有老师会说,这不新颖嘛,全国都这样做。但问题是,有多少老师敢于、或者是善于把小组合作的方式一直用于日常教学中呢?事实上,要发挥出小组合作的作用,是需要老师动一些脑筋的。首先,要建立动态的合作学习小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特长、性别等因素,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发展,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灵活分组。常用的分组形式有:1.两人互助式。同桌的两个人就是一个自然的互助学习小组。这种方式能迅速覆盖到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学习和操练英语的机会。2.四人合作式。这种形式是相对固定的一种组织形式,也是我在教学活动中较常用的一种方式。通常由四人组成,尽量保证每个小组有一个优等生,两个中等生,一个后进生。PartA部分的课本剧排练和表演就经常采用这种形式。3.大组竞争式。一般以纵向或横向的一排或两排为一大组,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经常把这种分组形式用于PartB的单词竞赛,PartD的游戏和解决难点的游戏、比赛等活动当中。4.自由组合式。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组合。这样组成的小组,组内的成员大多兴趣爱好相投,感情相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个性。我经常让学生们在课外利用这种方式来互学、互教、互演;或者在课堂上,利用每个unit的最后一个课时,让学生们在相对固定的四人小组表演完了之后,再自由组合,进行交换角色表演或拓展表演。三、要合理分配小组成员,让每个组员明确各自职责。我对相对固定的四人小组成员作了明确分工:一号当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二号当纪律员,负责维持合作时的纪律;三号当记录员,负责记录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四号当汇报员,负责将小组合作的情况在全班作汇报。由于每个学生各司其职,少了盲目性与争吵,小组合作变得快乐而有效果。但要注意的是,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段时间后(可以是一周、两周或一个月一次),我会调换他们的任务。这次担任组长的下次担任汇报员,这次担任纪律员的下次当记录员,让每个学生对小组中的四个角色的工作都有所了解、都会做,并且明白这四项工作都是缺一不可的。同时,合作学习的评价观与传统教学评价也有很大的不同。我的做法是,将个人间的学习竞争变为小组间的学习竞争,以小组总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四、遵循“大表演―小认识―勤熟悉”的教学途径“大表演”指小学的生本英语以课本剧的学习和表演为中心。在前置性预习时,学生先学课本剧,为表演作好准备;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四人小组、自由组合小组、大组竞赛等形式,学习和表演课本剧;在学完一课之后,又对这一课的内容进行改编、表演,或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对课本剧进行整合和拓展表演;课后,学生还可以和自己的朋友或亲人表演课本剧。这一系列步骤,每个都和表演息息相关。在一遍又一遍的表演中,学生自然地学会英语、熟悉英语。实际上,“大表演”给学生创造了一种不断重复、不断运用的语言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学生就能自然而然地“勤熟悉”了。在“大表演”和“勤熟悉”的基础之上,课本里的语言知识对学生来说就是小菜一碟,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课本剧中几乎所有的英语句子,而且大多能脱口而出,并在日常的活动中去运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小认识”。记得在一次研讨中,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一二年级的小孩子,没学语法,会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吗?”我也曾经有过这样的疑问。但是,有一天,当我在操场上看到孩子们无须排练、熟悉地运用学过的英语去玩“老狼老狼,几点钟?”这个游戏时,我被震撼了,同时我也懂得了: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其实我们无须担心,孩子的潜力无穷无尽,当你放开扶他的双手,当你给他自主学习的权利,当你相信他们,并给他们机会时,你会发现,他能行。版块三---7:生命有多美,生本课堂就有多美——英语教学中的生本教育作者:广东省佛山市澜石中学 邓小春2009年4月,我为全学区的英语老师承办了一堂英语公开课。一下课,来自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专业的几位博士、硕士研究生当场叫住了班里的几名学生。在接下来的近40分钟里,孩子们用流畅自如的英语,回答了两位曾是大学英语教师的研究生的各种提问。孩子们优异的表观令他们赞叹不已。他们把孩子们的优异归功于生本教育创造的奇迹。但是,我想说,这不是奇迹,这只是生命的本来,是语言学习的本来。“生本英语”的最大奇迹,就是让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迷途知返,皈依生命的本来。一、孩子和我一起“DIY”教材我很赞同郭思乐教授的一个观点。他说,任何教材都只是一个学习符号,而非圣经。所以,在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课堂上,教材首先是为了让孩子们易学、能学、乐学而设计的。它具有变动性、生成性、发展性等特点。在教学实践中,我有意识地在“官方教材”(即教育辖区内由教育部门统一规定的教材)之外,生成一种“民间教材”,我和我的学生把它称为DIY(doityour-self)的教材,也就是师生一齐动手搜集、选编的学习材料。在我们的“民间教材”中,既有《走近柏拉图》、《英雄刘胡兰》等“名人系列”,也有《罗密欧与朱莉叶》、《哈姆雷特》等“名著系列”,还有关注现实的“我们在讨论系列”、“我们在目睹系列”等。这些师生共同搜集的文章,文字精美,内涵丰富,深受学生的欢迎。在学习这些文章的过程中,不仅滋养了学生的情怀,而且夯实了他们的英语基础。在处理主流教材方面,我的原则是:抓住主干,淡化细节,尊重学生,取舍自由。我们的教材(外研版)是一套以北方文化或“京韵”文化为主导的英语丛书。它们与自小在南粤文化浸泡中长大的学生的喜好与品位存在着差异。于是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对教材的某些篇章进行了大胆删改,加人了我们自己创作的DIY文章,并结合班级特色,开展了一系列“有声作业”活动,从而形成了生本实验班多元而丰富的学习文本。也许有老师会担心,这种非正规的教材,会不会挤占了学习正规教材的时间?实际上,这些年的经历告诉我,对任何一套水平相当的教材,我们只要抓住其“主干”(教材的词汇和语法结构)即可。有了词汇和语法的支撑,什么样的阅读都不会迷失方向,什么样的考试我们都能满怀信心。挣开了单一教科书的束缚,学生的学习是快乐和高效的。二、把精致的教学环节,变成“毛估估”式的语言活动我们都明白,如果要让一个孩子学会游泳,最好的方法是把孩子投人水中,反复训练。那么学习外语呢?理想的境界当然是把孩子放人一种外语环境中,让他在活动中不断学习和使用,最后获得成功。这样的道理,很多教师并不是不知道。但一到了课堂上,出于对分数的担忧,出于对学生的不信任,很多老师仍然习惯于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冗长的“引入”,开展细枝末节的语法分析。其实,这些老师只是关注到了课堂中的“我”,即教师本人:“我”的教学计划,“我”的教学进度,“我”的教学文本,“我”的教学目的,等等,却从根本上忽略了学生,忽略了学生的需求。为了让自己摆脱这种窠臼,我尝试着把英语课堂精致的教学环节,变成“毛估估”式(注,毛估估为南方方言,意为大概估计、估算一下。编辑注)的学生语言活动,在这种活动中,没有明确的记多少单词、学会多少语法的任务,我们只是给学生创设一种氛围,让他们述说,让他们表达。我们实施三年一贯制的“有声作业”活动。每天,学生都在“四人小组”内完成一定量的口语交流,包括音标识读、一句话练胆、对话秀以及各种背诵、复述等活动。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有声作业”的要求也不一样。初始年级,我们主要关注学生的拼读单词能力。通过建立学生音标档案,在“有声作业”时段,不断刺激学生对音标和音节的认知与表述,最终确保每个学生都能顺利通过拼读生词关。在学生获得拼读生词的能力后,各种语言交际活动便开始出现在“有声作业”里。有一段时间,学生们很着迷“Let’sdescribe”这一活动:每天,他们向小组同伴描述自己熟悉或喜爱的人和事:从家庭成员到学习伙伴,从城市到家园,从动物到植物等。从一开始的三五句到后来的大段讲述,学生们表达着,大声地,快乐地,自信地……就学习英语而言,还有什么比自由地使用英语更重要、更让人拥有成就感呢?当然,也有许多时候,我们的“有声作业”是极简单并易于操作的:朗读或背诵。课后的几分钟里,小组成员围拢在一起朗读、背诵。不少经典文段就是在这种“毛估估”式的背诵中变成了学生丰厚的语言积累。除了口语,阅读也是我们常常使用的一种活动,并且是一种人人参与制作、管理和评价的长效活动。我们开展了“班级阅读银行”这一活动:学期初,每个学生都用规定的A4纸编辑难度相当的3篇文章。全班52个学生,就有156篇文章,它们都被存人“班级阅读银行”里。在课后,学生可以从“银行”里取出自己喜爱的文章阅读、评价。这样,学生们互为学生,又争当人师;每个人都从对方的镜子里瞧见了自己,也用自己的光去照亮了对方。除了口语与阅读,记忆也是“生本英语”天天必修的活动功课。每天,在课内或课外的某个时段,小组成员聚在一起,听写或默写。没有达到目标的,继续补测,直到完成任务。这里没有“长官意志”,当家的是孩子们自己。他们统一了思想,把英语的记忆当成了每天的必需。英语老师绝少过问他们听写的内容,也绝不干预他们的评价标准。这是孩子们自己的事情。这种表面上看似“毛估估”的记忆方式,实际上是在日复一日地为英语大厦填土夯基。三、用科代表队伍和“四人小组”,开发课堂组织资源2008年,我曾发表了一篇题为《阳光下的舞蹈》的文章,用较长的篇幅叙述了我对学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它是我忍不住要与大家分享的话题。我想告诉大家,学生中间蕴藏着何等丰富的课堂组织资源!我的课堂一系列活动的顺利开展并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学生资源的开发,即得益于科代表队伍的建设和“四人小组”的科学管理。我以为,英语教师所承担的组织工作,学生同样能够承担并能够出色完成。在我的班上,有13个学习小组长,他们是“四人小组”的领导;而科代表,也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在变化之中。这个“科代表群”,少则5到6人,多则十几人。他们根据英语课堂的需要和自己能力、爱好的不同,各自承担了不同的工作,却又相互学习合作,从而保证了各项活动的良好开展。具体地说,科代表们承担了以下工作:(一)组织、管理学生的朗读:朗读是英语学习的第一关,也是语言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但是,如果只凭教师一个人的精力,去同时组织几十名甚至一百多名学生的课内外朗读,显然是不现实的。这个时候,需要凭借学生自己的力量,灵活地选择朗读的形式与场合,才能确保朗读这一特殊的知识泉眼中泉水不断。(二)组织、评价学生的口语活动(有声作业):在口语活动中,科代表们既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又要替代教师去组织、检查和评价学生的口语活动。此时,教师不用事必躬亲,不必去倾听每组孩子的对话或背诵,只要通过科代表,就能随时了解全班的活动情况。(三)组织、检查、评价学生的作业:通过组织“四人小组”,科代表去批改、评价同学的作业;通过建立学生的课外阅读档案,科代表去检查同学的课外阅读情况。这些做法,在坚持传统教学管理的人看来,也许是不可思议的。但事实证明,学生有天生的学习和管理能力,只要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的能力并给他们机会,他们就是课堂建设中一支富有战斗力的队伍。(四)组织、设计和评价学生的复习情况:平时,科代表们各司其职。到了期末,他们就聚在一起,共商复习的工作。他们发动全班同学一起动手,设计各类复习题,并从同学们的复习题中去粗存精。这些汇集了全班同学智慧的复习题,和以前由英语老师一个人“闭门造车”出来的复习题相比,无论深度、广度,还是实用性,都有极大的进步。除了加强科代表队伍建设,我还十分注意开发“四人小组”中的组织资源。“四人小组”的有效运行,不仅保证了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发挥,而且使每一位学生都获得了品德和知识的双赢。曾有一个孩子,在2003年秋季的入学考试中,英语成绩仅有32分。但在三年后的升学考试中,他却获得了122的高分(当年的英语总分是130)。他的父母很感谢我,我却对他们说,不要感谢老师,要感谢孩子的同学和他的学习小组。三年来,是可爱的“四人小组”帮助他完成了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擅变。的确,生命有多美,生本课堂就有多美。版块三---8:生本评研---让评价成为学生的需要作者:广东省东莞市大朗镇实验小学 廖东燕 叶合珍 刘远桥生本教育认为,评价要附着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活动之中,让学生掌握对自我的评价权,评价应该成为学生自己的需要。这种评价观如何才能落到实处?生本教育做了极具突破性的改革,推出了“评研”的教学策略。一、评研课的前置研究这是评研课前首先要做的一件事:设计小研究,即结合要评研的内容出一份精准的评研题。当然如果学生的能力特别强,也可以先让学生出题,然后从学生所出的题中选择比较合适的组成一张评研卷。上评研课前,先把这份评研卷发给学生做,然后在评研课中进行评研。设计评研卷是评研课的“前奏”―在生本理念里,一节课并不只有短短的40分钟,在课前就已经开始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二、评研课中精彩的“研”评研,注重一个“评”,突显一个“研”。“评”要评得实在,评得生动,评出孩子的自信;“研”要研得深刻,研得透彻,“研”出孩子思维的火花。“评”促进了“研”,“研”又推动了“评”。如果说“评”是评研课的“形”,那么“研”就是评研课的“神”,是评研课的灵魂之所在。比如在“小数除法评研课”这一节课中,就演绎了特别精彩的“研”的片段:问题:[王阿姨用一根25米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每个礼盒要用1.5米长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列式为25/5=l6.6666……(个)结果究竟可以包装16个还是17个呢?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说应该约等于17,即可以包装17个,有的说只能约等于16,即可以包装16个。持两派观点的同学争论不休。生1:利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就应该约等于17个,而不是16个。师:那么,究竟可以包装16个还是17个呢?生2:我认为是16个,为什么呢?因为多余的丝带不够包装一个礼物了。生3:为什么呢?你把礼物做小一些,这样不就够包装了吗?师:听起来还是蛮有道理的,对此,还有别的意见吗?生4:我想请大家看看题目,看是否和题目的要求相符呢?请跟我一起读一读这句话,“每个礼盒要用1.5米长的丝带”,如果可以做小一些,就和题目的要求不相符。生5:对,这道题的答案不应该是17个,而是只能包装16个礼物。解决实际问题时,取近似值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定,不能死板地套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此时,作为老师的我,欣赏着他们的激烈争辩,感受着他们构建知识的快乐,享受着他们分析问题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心里倍感欣慰。最后,我只补充了一句话:“如果和题目不相符,就显得不够严谨,数学是非常讲究严谨的,这道题就充分体现了数学的严谨美,而你们用自己的智慧完美地解决了问题。”这样的评研课,打破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的练习课模式,变教师的“一言堂”为学生的“多言堂”,变单向评价为多元评价。所以,评研课收获的是学生思想的精华,并为学生的积极展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学生在淋漓尽致的争辩中展现出精彩的智慧,涌动出求知好学的情怀。记得在一节试卷评研课上,我请学生自己进行试卷评讲,分析自己做错的题,找到出错的原因,然后以此提醒同学们应该注意什么,最后全班一起想想解决问题的方法。没想到,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仅把试卷里大部分出错或容易错的地方指了出来,而且他们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都说得很到位。比如一位同学说:“不要漏做题,这是我们班一个不好的现象,我们一定要改正这个坏习惯。”他指出来后,大家纷纷点头。还有一位同学说:“应用题中的‘还剩’不一定是用减法算,也可能是用除法算的,我们得要读懂题目再做。”……说实话,我惊讶于学生有如此深刻的理解和如此清晰的表达,我看到了孩子们内在的潜力,看到了蕴藏在孩子身上无法想象的巨大资源,这是教师无法替代的。在这个过程中,我悄悄地、智慧地“躲”在幕后,用心聆听孩子们的精彩发言,只在必要时,才艺术地走出来“煽风点火”。其实,这里表现出的正是生本教育最重要的理念:一切交给学生,一切依靠学生。三、评研课中自信的“评”评研课中的“评”,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在评研课上,不仅有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对学生的评价,还有学生对老师的评价。置身评研课,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语:“某某小组(同学),我觉得你们(你)太棒了,想到了那么独特的好办法”;“某某同学,我觉得你出错了,应该是……”;“老师,我对你的说法有补充”……当学生上台汇报完自己的解决方案后,还会对台下的同学说:“谁来评评我们小组的表现?”这些充满自信的评价,是发自学生内心的心声,也意味着他们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一节评研课即将结束时,我们常会设计一个小结的环节:“在这节课中,你最欣赏哪个同学或小组?你最喜欢哪个小组(同学)的发言?”学生对自己或者同伴的表现进行评价,起到了有效的相互鼓励、相互促进的作用,促使同学向更好的方向努力发展。四、评研课的一般教学模式——六步曲第一步曲——个人独奏曲:学生独立先学,即让学生回家先做好明天要讲的评研题,同时找出自己认为较难或容易出错的题目,并仿造l到2道题。这样的设计基于“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理念,让学生在课前进行独立思考,这是明天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第二步曲―小组合作曲: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交流。这个环节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解决方法和困惑,从同伴那里学到好方法,也从同伴中获得交流和分享的快乐。第三步曲―全班协奏曲:全班汇报,即让学生个人或者小组在班级里汇报自己认为比较难的题目,并就解题方法和需要注意的地方进行生生交流、师生交流,达成共识。此时,在小组里没有解决的题目被带到全班,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大大补充了学生没有接触到的知识点。第四步曲―教师引领曲: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汇报,进行有效的点拨与引领。这个环节充分显示了教师捕捉信息的能力和智慧,也是对教师引领与组织能力的考量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对学生非常了解:第五步曲―反思评价曲:针对刚才的评研题目进行回顾反思,同时对表现特别出色的同学进行评价。第六步曲―互考互评曲:针对比较难的题目进行互考互评。这个环节的补充,让整节评研课得到最好的反馈。该环节针对评研卷中的难点题目进行训练,让学生再一次巩固和练习,达到最佳的掌握程度。当然,不是每一节评研课都必须走完这六步,或者说不是每一步都不可以更改。比如说,在突破难点题时,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再奏响一段“小组合作曲”的乐章。如果要把评研课做得更完美一些,我觉得还可以再奏响第七步曲―“展示典型曲”,即把学生的评研卷进行回收,加上一些教师评语,展示典型,树立榜样,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成功感,同时也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积蓄了力量。五、对于评研课的反思1.评研题的选择。如果选择的评研题不具有代表性,就失去了“研”的必要。如果题目太泛泛,不精炼,就会导致一节评研课犹如蜻蜓点水,泛泛而谈,“研”不出味道。2.评研课对于后进生的做法。对后进生,需要我们进行特殊的前置辅导,让他们有信心和勇气在课堂上积极表达。同时还要对他们进行长期跟踪辅导,防止这部分学生再次成为其他同学的“陪客”。3.评研课的小组建设。要在班上实施评研或者使评研的效果明显,关键不是教师去设计每一个环节,而是培养小组。在小组基本形成后,各专业课老师一定要跟班主任协商好,制定出一份完善的针对小组的评价制度,劲往一处使,力往一处用。小组形成后,应该持之以恒,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版块四:生本教育材料汇总(第四部分:生本教育管理)(七篇)版块四---1:周玉娥校长的生本教育实验管理分析作者:华南师范大学 李巧萍1999年,当了十儿年小学校长的周玉娥刚调到广州市天河区华阳小学不久,就开始接触生本教育理念。凭着长期在学校第一线工作的丰富经验和对当前教育改革问题的特有敏感,她马上意识到:生本教育是解决当前教育问题的一项根本性改革,是解决教师苦教、学生苦学,教师厌教、学生厌学,高耗低质问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突破口。于是,她迅速作出一个重要决定:参加第一轮的生本教育实验。华阳小学自开展生本教育实验后,在学校管理中始终坚持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学校对教师实行人本管理,教师对学生实行生本管理,使全校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有效的激发,学校的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根本性的变化,使这所普通的、原来连区一级学校都不是的学校,在短短的几年内,一跃成为广州市名校。笔者认为,周玉娥校长的以下几点经验和做法值得进一步研究、借鉴和探讨。一、对学校的整体改革作出正确判断与决策华阳小学能够早在1999年,就在名目繁多的各种教育改革、教学实验中选择并坚持不懈地开展生本教育,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正如周玉娥校长所说的,在开展生本教育实验前,学校也总在谈教改和素质教育,也参加过很多的、这样那样的课题研究,但始终跳不出应试教育的圈子,也正因为这根让人难以摆脱的指挥棒,让老师无法应对,学生苦不堪言。由此导致的后果是学生苦学、怕学、厌学,老师苦教、厌教,效率不高。自1999年年底接触生本教育理念,并认真考察研究生本教育的实践方式后,周玉娥认为它所体现的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是解决当前各种教育问题的一项根本性改革,是使教育实现积极、欢快、优质、高效的最有效的方法,是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突破口。于是,她与班子成员商量后,作出了参加第一轮的生本教育实验的决定。这一重要决定,也正如学校进行省一级学校评估时专家所说的,“是华阳小学走活一盘棋的关键,是实现教育改革质的飞跃的中心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培育时代新人的重大举措”。二、认认班真,脚踏实地地开展生本教育实验。1.加强对实验老师的培养和指导。一项实验,没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难以取得很好的效果的。尤其是开展第一轮的实验,如何使他们能正确理解,真正接受,正确实施生本教育的理论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周玉娥狠抓实验教师队伍的建设,除了狠抓教师观念的转变,还请专家具体指导和跟踪实验老师的实验,及时解决他们在实验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与困难,使参加实验的老师在实验过程中始终能够在任何艰难和挫折的情况下,都能坚定不移地把实验进行下去,并最终取得卓越的成效。2.正确理解和实施生本教育的课程观与教材观。华阳小学开展生本教育能取得这样卓越的成绩,同周玉娥坚决、彻底地实施生本教育关于“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的课程观和教材观是分不开的。周玉娥认为,由生本教育研究课题组编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生本教育实验教材集趣味性、文学性、知识性、科学性于一身,有利于把老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让学生有大量的时间和空间去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和自主研究。老师在教学时,也有了广阔的空间。除了把它作为主体教材,让学生了解和把握课文的内容外,更重要的是能够按照生本教育实验的提示和要求,仅仅把教材作为一个框架,一个引子,一个平台,作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凭借。老师打开课堂教学的大门,让学生走进广阔的阅读和研究的世界,使课堂教学不但内涵丰富,其外延也在不断扩充,从而保持学生旺盛的学习热情和进行高效学习。3.正确树立生本教育的教学观。在教学过程中,华阳小学始终坚持生本教育的方法: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不教而教在语文教学方面,注意以阅读为中心,狠抓以读引读,以读引研,以读引写;在数学教学方面强调大感受,小认识,勤熟悉等生本教育的基本方法,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留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地调动和利用学生资源,把学习尽早地交付给学生,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这样,不但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得以迅速增长,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很强的自学能力与自学的习惯,为他们日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4.坚持生本教育的评价方式。几年来,华阳小学生本教育实验班较好地坚持了生本教育的教学策略,坚决改革“频考”方式,实施“以学养考”的办法。把评价改为评研,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进行合作检测,互评互议,互勉互励,释疑解难,把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结果是,生本教育实验班的学生5年不参加当地的统考和抽考,但在最后的毕业考试中,该班平均成绩却在全区、全市最好。5.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与教师观。华阳小学在实验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郭思乐教授提出的“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的潜能无限”,“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最重要的资源”等理论的理解,使广大教师树立起正确的学生观,并把充分地相信、高度地尊重和全面地依靠学生作为自己的自觉行动。他们就像郭教授所说的那样:“有问题,找学生”,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中提高分辨是非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自感、自悟中懂得自省、自治。目前,华阳小学生本教育实验班依靠学生的自身生命建立起一种强大的、生本的班级文化和校园文化。在实验班的课堂里,师生的关系是民主平等的,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组织者。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绝对的权威,课堂也不再是教师独霸的舞台,而是师生共同合作学习、研究、探讨的舞台,更是学生学习研究成果得以高度展示的舞台。课堂教学已经成为一种高层次的生命活动的过程,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与学生一起共同成长。6.建立生本教育的教研活动制度。教师是生本教育的实施者,如果不把教师很好地组织起来,教研活动与生本教育教学活动脱节,或只流于形式,生本教育就无法有效地实施。为此,华阳小学在教师之间营造了一种群体性的探究、学习、交流、实践、反思、研究、合作的生本文化氛围。学校为教师学习、研究生本教育理论和实践方法积极搭建平台,老师们经常在一起备课、相互听课、评课,并把这一过程看作是相互学习、共同探究、分享经验、不断创造的过程。这使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在省一级学校评估时,评估组听了14节课,优良率达百分之百。三、建设生本教育实验的良好环境1.在校内,为了创造良好的实验环境,华阳小学不但要求使用生本实验班的老师用生本的理念和方法去做,还要求其他平行班的老师也自觉用生本理论和方法去组织教学,并用生本教育的评价方式去组织听课、评课,使整个华阳小学上下一心,自觉开展生本教育实验,懂得如何实施生本教育。同时,学校也向学生宣传生本教育的理念,使学生明确地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学习靠自己,成长靠自己,懂得了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二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积极、主动、欢快、创造性地学习:他们不依赖老师,不依赖家长,也不依赖别人:他们不再是被动地学习。他们的学习能力不断地增强,学习效率也显著提高。在省一级学校评估时,评估专家们一致认为:华阳小学的学生热情大方、遵纪有礼、精神饱满、关爱他人、关心社会,出现了许多很有才能的小活动家。2.在校外,学校积极向家长宣传生本教育的理论和实验方式,努力创设实验的良好大环境。由于生本教育实验同传统教育不同,所以刚开始实验时,引起了来自学校内部、家长、社会方方面面的议论,有支持的,有反对的。面对这种种情况,周玉娥冷静分析,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同班子成员、实验老师对家长、有关部门进行耐心细致地解释,并经常让实验班上各种公开课,开成果展示汇报会,让大家不断加深对实验的了解。此外,他们还建立了华阳网站,定期向家长发布实验班情况,家长可通过网络向学校咨询、提建设性意见,实现学校、学生、家长、师生、同学之间互动交流,使生本教育得到了广泛的理解与支持。版块四---2:生本理念下的课堂组织作者: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花地中学 黄海勇所有参与生本教育实验的老师们都清楚一件事: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良好的课堂组织就是其中之一。在生本课堂上,有的学生经常说话或插话;在自习或做练习时,有的同学会窃窃私语或自由讨论;在讨论的时候学生会争论不休……学生为什么这么吵闹?,当学生吵闹时老师应该如何处理?生本理念下的课堂应如何组织?笔者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个人的看法。一、对生本教育课堂认识上存在的几个误区1.有的教师认为实施生本课堂不需要管理。哈哈大笑、不按次序发言、递小纸条、做白日梦、不按指示行事、梳头照镜子、精神不集中地乱写乱画、轻敲桌子等,这些是初中生被放在一个场所时正常的行为,并不意味某些潜藏的情绪混乱或者人格问题:但是,如果放任自流,不进行约束,他们能破坏课的正常进行,妨碍他人专心致志地学习。因此,教育要循循善诱,不仅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而且要明之以方,约之以规: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节课最基本的要求是:教师授课、学生发言时整个班级非常安静,学生在课堂上专注地学习、思考,注意倾听同学的观点;有疑问时要举手讨论,充分表现出对自我行为的负责态度等。这些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靠简单说教和灌输能起到作用的,而是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通过具体的事例引导学生去参与、去感受,把良好品质转化为自觉的行为。特别是我们在新接一个班的时候,不要急于教授知识,要从最基础的做起,润物细无声,看似不起眼的事情如果处理得好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许多老师都认为小组活动最难管理,一旦放手就很难再收回来,或者认为小组活动只是一个形式,课堂气氛看似热热闹闹,但没什么实效性。事实并非如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还要有足够的耐心,刚开始不要期望有什么收获,要慢慢教,教他们怎样分工、合作,怎样讨论、记录,怎样表达自己的见解,等等。教师要组织好小组合作,首先要有明确的目的、任务,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价值,最好是需要集体智慧才能解决的问题。比如概念的总结,往往都是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总结得出来的,一个人观察面比较窄,你一言,我一语,就完整了。为了保证合作学习的质量,就要保证每个人都参与,要让每个孩子都融人到小组活动中。在活动前要明确活动内容、时间、规则,特别是一定要讲清规则。这样形成习惯,下一次活动时同学们才会重视。这些细节问题都要在教学中慢慢去培养。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磨合,老师和学生都彼此了解,那么你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学生都能领会,这样你上课就会轻松很多。教师和学生之间只有形成一定的规则,达成默契,才能真正享受课堂带来的乐趣。2.有的教师认为实施生本课堂不需要进行反思。为什么有的教师教了三十年书,仍然教不好?这不是水平和能力问题,而是他只用一种教学方法重复了很多遍。为什么有的教师只教了三年就教得很好?因为当他用第·种方法效果不好时,他不埋怨学生教不会,而是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所以摸索第二种甚至第五种、第十种、第五十种教学方法,他相信总会找到最合适的教学方法。这说明批判性反思能够从自己过去的经历中学习,而不仅仅是依赖过去的经验,他知道每一次面对的都是新的学生,这些学生会带来新的挑战。敢于经常反思的教师,正像临产的母亲,经过终身难忘的阵痛后才感受新生的活力。参与生本教育实验的教师,必须正确理解和对待教师的权威,打破传统的权力机制和师生关系,通过自由民主的教学对话,创造和谐的情感氛围,促进学生进行最有效的学习。他要根据教学情境,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改进方法;通过倾听学生的意见或建议,不断有意识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避免重犯类似的教学错误。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教师的批判反思能力的高低,应成为判定教师进行生本教育实验是否取得效果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3.有的教师认为生本课堂不需要老师讲课。很多教师在听完别人成功的生本课堂后,就把整节课设计成学生讲,教师本人要不一言不发,要不只说开头两句话,久而久之就造成学生失去兴趣、课堂混乱:其实,教师不是不可以讲,而是当学生需要你讲的时候再讲。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每当遇见一题多解的时候,笔者总要多想想,尽可能把所有答案都罗列出来,“博其学,才能见其远”。这样不管孩子选择怎样的方法,笔者都能抓住要点进行点评,这样,课堂才能在你的掌控之中,你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找到最适合孩子们的想法去引导,让每个孩子都能听懂。二、如何营造充满生机又井然有序、合作互动又民主和谐的课堂。1.问题导学。生本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作为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来研究,努力营造多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掌握和确立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所谓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求学生以问题作为学习的载体,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来组织自己的学习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逐步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由发现新问题为起点,到解决问题为终点的过程。评价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不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发现了多少;不是让学生马上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有勇气面对问题;不是追求学生提问的正确性、逻辑性,而是追求学生发问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如笔者在讲授浮力时,先罗列了有关浮力的一些生产、生活的例子,做了演示实验,然后让学生讨论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不管他们提的对不对,都写到黑板上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看书,边看边思考,或边看边做实验,最后再让学生提问,看谁发现的问题多,发现的问题大。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的思路越来越宽,所提问题越来越有质量。提完问题,笔者再一步步引领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2.实践(实验)引路。实践(实验)活动既是认识的源泉,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学习知识的获取、学习技能的培养、学习素质的提高,无不是在实践(实验)中得以实现的所以学生的学习应以实践(实验)为基础,学习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互为统一的有机整体。传统的学习方式割裂了学习与实践辩证统一的关系,过分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实践,结果造成高分低能、厌学等不良现象。现成的书本知识是他人的认识成果,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他们亲自得来的,这种知识是一种间接知识,一种偏于理性、尚未与情感认识相结合的不完全知识。学生要把这些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转化为理解和能够运用的东西,必须要有一定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作为基础,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实践(实验)活动。3.对话互动。长期以来,人们未从对话的高度来认识和指导学生学习,这导致学生学习中对话意识的淡化。以前机械的问与答只是一种浅层的语言活动,现在我们所倡导的对话式学习强调主体间的平等交往,双方都应以尊重对方为前提‘与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对话学习是一种自觉、自愿的学习;是一种和谐、融洽的学习;是一种民主、互动的学习;也是一种共享、共进的学习。它更强烈地突出了学习的主体性、协调性和生成性。这是一种崭新的学习理念与学习方式。4.和谐管理。生本教育的课堂,不追求课堂的绝对安静,而是保持稍稍的喧闹。这是因为改变了课堂的权威结构和主体定位,即由教师作为权威主体和偏向于教师的权威结构,向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师生民主平等的权力结构转变。生本教育的课堂,追求课堂气氛的民主和主动:传统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其课堂气氛追求的是“静”;而生本理念下的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地学习,创造性地思考和行动,追求的是学生的“动”,自由地发出内心的呼声。版块四---3:我对生本教育的几点思考作者: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尚稚双语实验学校校长 雷泽怀(作者系广东省基础教育系统“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对象导师,省级教育专家、名校长,江门市首批名校长,南粤优秀教师)1998年,我到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实验小学担任校长职务。1999年,我在郭思乐教授及其领导的生本教育课题组的指导下,确立“以生为本”办学理念并开展实践研究,自此学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03年,我在生本理念的指导下创办了新会尚雅双语实验学校,生本教育再次让学校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以下是我对十年生本教育实践的感受、体会和几点思考。一、为什么要开展生本教育研究?在我开展生本教育研究的十年间,有不少人曾向我提出这个同样的问题。1998年我任校长的新会实验小学,是广东省首批省一级学校,学生考试成绩优异,在当地是很有名气的。我大可抱着过去的荣誉和成绩轻轻松松做校长。可上任之后,我发现老师们为了考试成绩大量布置作业,据家长反映,学生晚上10点后完成作业很正常;经常是到了晚上七点多,老师们还在加班加点给全班学生补课,家长挤在学校门口等着接孩子。了解到这些情况,我就想:只重视应试教育,只关心考试成绩,这种做法是对学生最大的犯罪!必须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转变老师传统的应试观念。小学教育的重点应是重视学生习惯的养成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含金量,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的容器变成主动吃草的牛羊。教育改革道路之艰难超乎人们的想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某些方面而言,名校的光环是教育改革的阻力之一。名校既有名也有利,你叫他们去冒险,万一失败了怎么办?在名校进行教育改革更需要胆量、勇气以及科学的态度。那么我为什么要去冒险?因为我看不得我们的学生身心受到折磨,为此失去了童真;看不得老师们为了分数埋头苦干,不见天日;看不得这种教育下,学生得了高分,可缺失了最重要的能力。于是我想,能否发挥学生的潜能,真正从课堂入手,提高教学效率,达到“轻负担、高质量”的目的?199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接触到生本教育,感受到它与传统教育的区别,于是决心立项开展研究。时至今日,我主持的生本教育研究已走过十个年头,实实在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学校、老师和学生全新的变化,更坚定了我继续把“生本教育”定为学校办学核心特色的决心,明确今后学校的发展应坚持这一核心,不能偏离,更不能违背:二、如何转变教师观念?我十分清楚,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含金量,教育科研是唯一的出路,也是我做校长的必然选择。当时的实验小学有特级教师3人、广东省劳动模范1人,还有大批应试水平较高的优秀教师,这对于一所小学来说是难能可贵的。然而老师们既不懂科研,又习惯于重视应试,且学生考试成绩优异,所以不愿意参加科研,这是老校名校开展教育改革最大的障碍。1999年,我确立“生本教育”课题,并以此为龙头开展系列研究,这对学校来说,是一次艰难而没有退路的改革;对校长而言,面临的是一次重大的考验和挑战。教育科研对老师们来说是新鲜事,又是难事。他们不知道什么是教育科研,不理解为什么要开展教育科研,更不明白怎样开展教学研究。怎样解决传统教育思想与生本教育理念之间的冲突?实践和成绩是最好的证明。于是我亲自挂帅,挑选有一定教学经验和能力的青年教师为课题研究核心,聘请专家到校做理论指导,定期组织老师外出学习取经,每个年级确立两个生本实验班,并存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让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不断碰撞。我们经常开展校内教学观摩,展示生本教育先进而有效的课堂学习方式。生本实验班不仅课堂气氛活跃,而且学生兴趣浓厚,参与积极,他们较强的自学能力和丰富的知识也是对照班无法比拟的。在开展课题研究一段时间后,我让各年级对照班的老师出一份试题分年级进行统测,结果在全校12个生本实验班中,有11个班的成绩比对照班高。我们用事实证明,有效的教育科研是提高质量的前提和保证,从而转变了教师传统的思想观念。在学校十年生本研究过程中,我们打造了一支科研型的教师队伍,培养了不少教学骨干。麦平好副校长被聘为广东省教科所科研专家,多次到深圳、澳门、珠海等地进行教师培训,还担任广东省小学校长高级研修班班长;青年教师廖祖权科研工作出色,已正式出版两本个人教育教学专著,现任广东省教育系统“百千万人才工程”第四批名师班班长。青年教师苏艳玲一直是课题研究核心之一,她现已成为广东省教科所特聘专家、南粤教坛新秀,曾多次到香港、澳门、广州等地进行讲学。他们都是伴随着生本教育成长起来的。三、如何在教材选用上体现以生为本?在教材选用上,我认为,教材只是范本,可以借鉴,千万不能把它当圣经,应有“跳出教材看教材”的教育眼光。教学最重要的是理念与方法。好的教材,教育思想不当,教学也枉然。当明确了教育思想,端正了方向,任何一种教材,教师都能灵活高效运用。所以我觉得校长应有权力选择教材,有义务对教材进行修改增删。盲目崇拜教材开展教学,眼光只盯着教材,教师的思维受到局限,最大的受害者一定是学生。他们不仅浪费时间,知识面也将变得狭窄。如一本薄薄的语文教材,课文只不过短短的三十多篇,十多万字而已,学生只要认真阅读,花上两三个星期足矣,但非要让他们花上一个学期时间进行反复学习和分析,老师也非要按着教材一篇一篇地讲,这既劳累了学生和老师,也浪费时间,吃力不讨好。因此,每个学期开学前,学校都会组织全校教师分年级对教材进行修改补充。特别是语文教材,要决定哪些内容将不进行授课,哪些内容还需要补充。平时教学过程中,遇到学生感兴趣的课文内容,年级组可以决定延长授课时数,组织学生对相关内容继续探究和研讨,给予学生时间和空间,做到以读引读。四、如何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在我们学校,学生的家庭生活和教育条件在本地区是最好的,家长也是高素质的,他们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在课题研究之初,学生能力突出不明显,生本实验班与对照班所用的教材又不一样,使家长担心起孩子的考试成绩。习惯了应试教育的家长们,他们的心态是矛盾的,对生本教育产生各方面的疑虑。为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我定期组织家长开放日,让家长进人课堂了解孩子的学习,让家长明确“只要方向正确,目标就不远了”的观点。慢慢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展示出来了,孩子不仅学得轻松,而且成绩比对照班优秀,家长们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记得学校的第一届实验班,家长特别紧张,经常找到我,怀疑生本实验的可行性,或对老师有这样或那样的意见。我顶住压力,大力支持老师开展研究。当这班学生毕业时,学生会学习,综合能力强,全部以优秀成绩进人中学。家长们特别高兴,邀请全体任课老师参加庆功会,非常真诚地感谢老师们付出的辛勤劳动。2007年7月,以生本理念为指导的尚雅学校与实验小学分离,搬入新校舍,3000多学生一致要求跟着校长,跟着学校搬迁。事实上,十年实验过程中.除了对第一批生本实验班家长作动员外,从第二年开始,学校再不用向一年级新生的家长作动员。生本实验班成功的经验及学生与众不同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已为学校做了广泛的宣传,因此要求进人实验班的家长络绎不绝。一个年级两个实验班的总人数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便发展为一个年级四个班,现在已在全校铺开。五、如何让学生过考试关?就目前而言,考试是绕不开的一道坎。如果在教学中再实施传统的应试教育手段和方法,那是走老路,教学改革就失去了意义。学校开展生本研究,不仅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在于提高学生成绩的含金量,让学生不怕考。学校制定“教学质量目标管理”行动计划,充分利用学生资源,开展“课前小研究”,让学生做好预学,落实“先学后教”。学校坚持把课堂话语权交给学生,明确老师讲授不超过15分钟的规定,其余时间交给学生交流、汇报、质疑和讨论。学生表现精彩的课堂就是高效的课堂。事实证明,几届生本实验班学生在毕业考核中都成绩优异,每年都有近一半学生被推荐进入新会一中就读。这些优秀成绩是“以学定教”、“以学养考”最好的佐证。一届又一届学生优秀的成绩也让我相信,只要学生有兴趣,满腔热情投入到学习中,不断探究、理解知识,他们的能力会不断提升,无论何时考、怎样考、考什么都不怕,都能考赢。版块四---4:“办生本”其实并不难作者:广东省开平市谭宏纪念小学校长 谭宇协我们是一所创办才9年的学校。从2005年举办第一届生本实验班算起,今年即将办到第五届。依我看,生本真正是“理论说得通,实践有效果”。下面我谈谈学校这几年是怎样办生本的。“生本很真”,这是我2005年第一次参加生本报告会时的感觉。当时,在展示典型案例时,上场的是深圳南山实验学校二年级的学生,上课内容是作文点评。老师出了三个题目让学生自选,分别是:(一)冬天和秋天,(二)假如我会变,(三)小小发明家。上课的老师说,听课老师可以上台参与互动,也可以选题让孩子写作。于是我挑了一个看上去并不算机灵的孩子,给他点了一个题目。没想到,孩子很乐意地接受了。只见他构思了一下,接下来便落笔如飞,洋洋洒洒写出了近五百字,字里行间的内容很真实,遣词造句相当灵活,我差点儿惊呆了,不禁发出一句疑问:“这是二年级学生吗?"为了办好第一届生本班,我们做足了宣传。学校将一年级的新生家长全部召集开会,将了解到的生本情况和盘托出,让家长们自由选择报读,我自己也把侄子报读到生本班。这样一来,事情好办多了,一批家长踊跃报名。可能他们这样想:校长的侄子也在生本班,难道还怕他办不好?开学第一周,我们特地召开了生本班的家长会。学校态度鲜明地讲了几个问题,其中一个问题就是教导家长该怎样配合孩子做好“先学后教”的家庭辅导,家长听了后很满意。同时,我们也把生本实验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一一阐述给家长听。我们这样做,是因为考虑到办实验班,必须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办起来阻力才会小很多。现在想起来,第一届生本实验班的家长开始时还是有顾虑的。毕竟,家长考虑得最多的,还是孩子能考高分吗?表现会出色吗?但实验班几年来的表现打消了他们的顾虑:在学校组织参加的各种交流、比赛中,生本班的孩子为学校争得了不少荣誉。曾有一则小插曲让我非常难忘:一天,一个远洋电话闹醒了睡梦中的我,原来是一个刚移民不久的同学来电,电话里他非常激动,说他的孩子移民后入学非常适应,感谢我当初让他的孩子进了生本班,他还说,另外几个一起移民的孩子到外国后非常不适应,弄得很尴尬,最后他笑着说:“看来你的生本班还真与国际接轨呢。”第一届生本实验班成功后,第二届、第三届的招生就非常火爆了。招生也成了最让我头疼的事,不得已,只好关掉手机,采用先报先得、额满即止的办法,很快就招满了人数。过了两天,我打开手机,里面全是家长留言,埋怨我在关键时没帮他们一把,孩子只能读普通班。最近,广东省教科所派了两位老师来学校听课。他们的评价非常高,说我们虽然是在较为偏远的地方开办生本班,但绝不逊色,老师的能力较强,学生的课堂反应和效果都非常好。我想,这不过是老师把参加教研时学回来的东西,用于学校实践而已。几年来,为了办好生本,我们没落下一次教研的机会。就连一些不是生本实验班的老师,学校也分期、分批派他们去听生本教研。每次听课回来,老师都说对自己帮助很大。很多次,我都亲自开车送老师到广州华阳小学、广州骏景小学、江门新会实验小学等学校听课,我是受到生本班老师感染了,因为他们每次去参与教研都显得那么雀跃,那么兴致勃勃。我想,既然他们那么好学,学校开支大一点儿又有什么关系呢?况且这些开支是值得的,因为老师们学到了有用的东西。的确,这几年生本班老师进步得非常快。连续几年,开平市教育局举办教师评优课比赛,学校的生本班老师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其中司徒伟秀老师的语文课获2006年开平市语文讲课比赛一等奖,关雪珊老师的语文课获2007年开平市语文课比赛的特等奖。四年多的生本实验,使教师与学生大步发展,学校也在生本实验中茁壮成长起来,这是让我感到最欣慰的事。版块四---5:让教师在生本教育实践中收获幸福作者: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属学校校长 刘志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属学校始建于1970年,走过了近四十年的风雨历程。三年前学校引进广东省教科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理念,实施生本教育教学改革,短短三年时间,学校的活力不断增强,逐步成为学生快乐成长的沃土和教师享受成功的乐园。生本教育带给孩子们全新的学习方式,他们在快乐和幸福中成长,让以教师为主讲的课堂,彻底变成了孩子们增强自信,提升能力的主阵地。生本教育理念的具体实施靠教师。实验伊始,我们采取了“让一部分人先做起来”的方式,自愿报名参与生本实验。第一年,在小学、初中起始年级8个班和小学三年级语文单科开展,后来逐步扩大范围,一年半后学校提倡各学科各年级全面生本。第三年,所有学科、年级和班级管理全面实施生本。生本教育实验要想真正取得成功,校长一定要直接参与研究和探讨,要与教师们一起研究教材,一起设计前置性作业,一起听课评课,一起为孩子们在生本课堂中临场发挥出的精彩喝彩,一起为孩子们表现出的意想不到的超常智慧而拍手叫绝,一起享受生本课堂带来的快乐。校长的直接参与,既表明了学校领导对生本教育的重视和支持,也给老师以鼓励和鞭策,让老师信你服你。在实施生本教育的过程中,校长转变观念至关重要。一是要坚决摒弃传统教学观念,如果带着旧有的眼光审视教育,带着应对考试的急功近利心态,就无法跳出这个“圈”,无法彻底地真正生本;二是要重新认识生命,尊重生命,发自内心地热爱生命、赞美生命、敬畏生命。评课时,校长的观念和态度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有一次,我听了一节语文课,老师整堂课一问到底,学生被动回答。评课时,我毫不隐晦地谈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这是一堂传统意义上的师本课,将一篇美文弄得支离破碎,最不能原谅的是40分钟里,孩子们一无所获,浪费了他们的宝贵时间!”这位老师如梦初醒,其他老师也颇受震撼。我的体会是,要实行生本教育,校长就要多次推门听课,勤于与教师交流,看他们的做法,听他们的想法。对于生本中迈不开步子的老师,校长要不厌其烦地开导、引领。如今,在广外附校评课说课,大家都会围绕着“是否生本”而展开,都会注重每一位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注重学生的潜力是否得到发掘,他们到底收获了多少,教师在课堂上是否关注了每一位孩子。近三年来,我们创造性地开展全校生本研讨课,每学期二到四节,学校全体教师参加听课、评课,将好的生本课例展示出来,供大家学习和借鉴,形成生本教学的良性循环。生本教育教材是为孩子们学会、学好而设计的,没有琳琅满目的教参,没有堆积如山的同步练习。对此,校长要为老师们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人文环境,鼓励教师不断研究、创新、百花齐放,给教师提供无限的创新空间和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在近年开展的各项生本教育活动中,教师们的创新无处不在。如:王琪老师执教的一堂初二音乐课《印度音乐》,整堂课从设计、课件制作、展示乐器道具等全由学生完成,教师只是其中的参与者而不是指挥者。课上孩子们又是讲解又是唱歌又是跳舞,精彩极了。教师的大胆创新既给自己带来了成功和幸福,更给孩子们创造了锻炼的机会,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了快乐和幸福。有位老师曾说过:我们发自内心地感到生本给了教师全新的思维方式,课堂活了,孩子们快乐了,在这里工作感觉精神愉悦。来学校两年,她感到学的东西已远远超过以前的十多年。教师在生本教育实践中不断地收获幸福,这成为他们职业生涯中的骄傲。有理由相信,随着生本教育实验的不断深人,沐浴在生本光芒下的师生们会更加健康、幸福。版块四---6:学校如何与生本教育对接作者:广东省广州市广外附设外语学校 李建民 雇永进一、对生本教育进行价值论证我们学校于一年前投入生本教育实验。当一种新理念与学校工作对接时,需要思考的东西很多。但我们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先回答两个问题:一、学校的发展目标是什么?二、学校的发展目标是否与生本教育搭界?回答的过程,其实是对引入生本教育进行价值论证的过程。只有价值追求相同,引入的理念才能在学校生根发芽,否则,理念再好,也会因为与学校格格不入而被排斥,甚至最后无疾而终。经过论证,我们发现,学校办学理念中的生命意识、个性意识与多元意识,与生本教育之间存在着天然的默契,而与陈腐的知识本位格格不入。在学校的《发展教育模式》中,我们明确提出:“关于学生发展,我们反对基于学科知识层面的狭隘界定……尊重生命、体现个性应是我们关涉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其次,发展是一个完整的人终其一生的事业,学生阶段只是人一生的起始,远非终结。再次,发展是多样的,不存在任何标准的模式。也就是说,学生发展的呈现形式也是无限丰富的。”但在追求教育理想的实践中,我们也存在着困惑:学生发展的动力机制从何而来?生本教育给了我们一个充满惊喜的答案:作为生命体的儿童,天然就拥有“语言的、思维的、学习的、创造的本能”。因此,教育的天职,就在于成全、调动和发挥这种本能,而非压抑与漠视。更给我们启发的是,和人们习惯地把儿童看作是“消极、被动”不同,生本教育指出儿童天然有学习的动力。而且,这种动力机制“不是来源于对学习效果的体悟,而是来源于人类需要对周围世界有所了解,以躲避危难,发展自我的本质需求”;和人们习惯地把儿童看作是“简单、幼稚”不同,生本教育强调学生天生就有创造的积极性。学生发展的动力和本源,就是学生自身。这是多么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这个答案,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管理层也因此达成了共识:将生本教育作为学校未来发展的战略性、整体性工作来抓。二、让生本理念融入学校已有工作由“师本”到“生本”,对教师而言,不舍于一场革命―从教育观、教师观到学生观、学习观的全方位擅变:没有观念改变的成功,后续便无从谈起。而且,生本教育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及教育效果,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一切,都让实验年级的教师们感到莫名的恐慌,大家普遍感到心中没底:当然,不认可甚至产生抵触情绪的教师,也不在少数。这个时候,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只靠行政高压下的强行推动,非但无效,还会有反作用于是,学校设计了培训和出访两个工作环节,作为起始阶段的抓手。学校请来郭思乐教授和已开展生本教育的校长,给教师们开设专场讲座:并给他们“走出去”的机会,先后去了四所先行实验学校现场听课。一系列工作,让教师们开阔了视野,悟出了心得,渐渐认同了生本的理念。可是,新理念又该如何融入学校已有的工作中呢?我们学校有很多好的传统,其中之一,就是从备课组、教研组到学部的各级公开课、探讨课制度这个制度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必须上一节面向全教研组的公开课,至于同备课组教师之间的听课,早已成为共识和惯例,变成了一种学校教研文化。可以说,教师之间的信息与知识流动,从来就是畅通的。于是,我们很自然地把生本教育这瓶“新洒”,装进了学校教研文化的“旧瓶”中,这样一来,一位教师的探索和经验,很快就会成为其他教师的参照与借鉴,化为学校的集体智慧。这样的“旧瓶”还很多。比如前些年的“两课两反思”教研机制,也顺理成章地和生本教育对接。教师的公开课上完了,就会进入备课组、教研组或学部层面的研讨程序。这种研讨,有同课题研讨,有跨年级研讨,也有跨学科研讨这种集体的多边研讨,对授课教师迅速掌握生本课堂的意义,自不必说。除了这些教研活动,学校和学部还组织了多次生本教育专题研讨会研讨的内容,不仅限于学科,还延伸到了管理、课程和其他方而同时,学校还充分利用网络这个时代利器,鼓励教研组、年级组建立起各自的教研论坛和学科资源库,不少教师也建立起了自己的生本博客,网络上的生本教育研讨方兴未艾,很多草根智慧也中而生。三、对评价的探索评价历来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挥棒”生本教育实验伊始.评价问题便被摆上台面:过去的评价,过分强调对儿童生命的控制。但生本教育认为,儿童自身学习机制终有内在性、自然性、私密性和自在性,不能、也不需要“事必评价”对此,郭思乐教授曾打了个形象的比喻:如果对蒸馒头的过程实行“开盖主义”,不断地开盖窥视,馒头就反而蒸不熟了。这也是生本教育关于评价的基本思想。理念清晰了,但怎么样才能落到实处呢?学校一直在探索之中。对新的评价框架,学校的整体策略是:“小心翼翼地呵护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小心翼翼地呵护老师教学观念与行为转变的积极性”基于此种考虑,我们把对实验班的绩效评价,重点放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兴趣的考杳之上。在评优方面,适度向实验年级和实验班教师倾斜。在没有摸索出科学可信的考评标准之前,我们认为,对考试成绩可以淡化看待。我们相信,随着实验的深入,学校会探索出一套生本教育的评价方案来。其实,除了评价改革外,学校还面临着很多其他的挑战,诸如实验范围的持续化拓展、教学模式的多元化构建、德语领域的创造性迁移……最终的目标,是要通过生本实验,刷新学校理念,赋予其更富生命力的教育内涵,从而全面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生产力。版块四---7:生本为职校教师增添教育的智慧作者:广东省广州市旅游商贸职业学校校长 李灿佳大多数中职学生,都曾是初中阶段“应试教育的不适应者”。他们的学习困难,很大程度不是因为能力低下,而是因为他们在师本的、应试的教育中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学习的动机以及主动探索、反思的学习习惯,很多学生对学习非常漠然。所以培养中职学生,关键是调动他们对学习的热情。从2006年开始,我们引进了生本教育。生本教育对学生潜能的关注,对学生的尊重,正是医治师本教育“后遗症”的一剂良药。但在实施生本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遇到的最大难题,不是来自学生,而是来自教师。习惯了“我讲你听”的老师们,对生本抱着怀疑的态度,也很不理解,曾经有位老师扬言:自己就是不改变教学方式,看学校拿我怎么办!如何让教师真正理解生本?如何让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生本中去?我们没少想办法。一、赛研互动,增长教育智慧。不久前,在学校举行的“小组学习设计与组织比赛”的决赛现场,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叮当”一声,赛场上的计时钟响起,给每位说课老师的8分钟时间到了。只见台上的练老师,定了一下神,很恳切地对评委和老师说:“分数可以给我低一点,但请让我讲完。”原来,在练老师看来,他参加这个比赛,更多的是为了交流,而不是为了拿奖。练老师讲完后,大家对他报以热烈的掌声。“小组学习设计与组织比赛”,只是我们学校全体老师都要参与的生本课堂教学基本功主题系列赛之一。就在此前,我们刚刚举办了“前置作业设计比赛”。比赛中,我们采用类似说课的方式,让参赛者在指定的时间内,讲述自己的设计。而评委的关注重点,是课前、课上、课后有关环节预设内容的合理性,以及课堂上随机组织的研评活动的恰切性和学生的参与度。为加深互动探究,比赛还有“答辩”的环节。16位各学科初赛中选拔出来的优胜者,依次自信登场,精彩演绎。这一系列活动,与其说是比赛,不如说是教师们在交流自己研究的心得与结果。此时,比赛只是一种形式,老师更看重的是教育智慧的碰撞,而在碰撞中,老师也收获到了意想不到的果实。一位老师说:“我学习了一位老师在比赛中提到的做法,没想到,大受学生欢迎。他们说上课是最美好的时光,渴望上课时间能够延长,而我也开始体会到了什么是做老师的幸福。”二、班级科任教师团队协作,打造教育合力。午餐后,在教工饭堂安静的一角,0809实验班的教师小组聚在了一起。他们不是在聊天,而是在召开一个小型的研讨会。班主任首先发言了:“我们班的小组学习,虽然有一些进步,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合作不够,组内交流不积极等。今天召开这个研讨会,就是请大家进言献策。”数学老师建议:“应该培训一下小组长,有的小组长经验不足,不知道该如何组织。”英语老师说:“能否让一个做得比较好的小组介绍一下经验,让其他小组有所借鉴?”……每一位老师都发表着自己的意见,大家讨论着,气氛热烈而有序。应邀与会的党委书记和教研室主任,也参与到大家的讨论中来,提了好些中肯的建议。也许有人会问:这种小会,能解决什么大问题?我们的思考是:生本教育不是单一学科教师的行为,需要各位科任教师之间的通力协作。而这类“小会”,恰恰能解决科任教师协作的大问题。为了鼓励教师协作,为了让教师认识到协作的重要性,我们还以“教育环境对有效教学的影响”为课题,实施“综合实验班”的研究。我们在08级新生的24个班中,选了不同专业的9个班,进行3年全程的“生本综合实验班”的探索。其主要内容是:全班科任教师整体做生本。其中,专业课教学,主攻以工作领域课程为主要载体、以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外语、语文、数学等基础文化学科,实施为学生终身发展、专业发展服务的教学;而在班级管理上,则实行班主任引导下的学生自主管理。我们希望,通过这个课题,不仅能让教师以研究的心态去看待每一堂课,而且能以大课程的视野,与其他教师联手,去培育教育的生态环境,为学生提供优质高效的沃土与日照充足、温湿相宜的生长环境。三、教研并举,以研促教。围绕学生发展这一中心课题,在2007年,我们向全体老师推出了“学校课题指南”,着手建立了“学校统领下、个人或团队择需选题”的自下而上的教科研管理机制。近三年来,参与同自身专业相关课题的教师达95%。团队化、专题化、多样化的教科研队伍已初步形成。这支队伍先后进行了“创新教育模式”、“发展性教学评价”、“就业导向的课程建设”、“网络课程开发”等科研课题的研究,所有这些课题,都指向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品格发展、精神生活和个性发展。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我们对生本教育的课程设置的探索。通过研究,我们选择了动态的课程观:课程开发不仅要开发教与学的行为赖以发生的行动框架,而且要开发教与学行动本身,包括从教师领悟到学生习得等一系列层面;在形态上,把重点放在个体对课程的经验上,从而达到“在教学中重构课程,在重构中反哺课堂教学”的目的。下图就是我们研究出来的新课程观:教师教学质量调查/学习需求调查/历届毕业生跟踪/现有教学条件/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内部审视/决策/教与学行动开发/酒店行业发展现状/劳动力市场需求/酒店行业发展趋势/全面评价―现有的课程分析/改编教材/外部透视在新课程观的指导下,学校开发、设置了“综合职业实践课程(试行)”。该课程的学习质量用学分测评,将学生的行为规范、专业专项训练、社会实践、行业实践都收纳其中。课程里,我们创设了“校店合一”的情境,让学生带着旅商企业准员工的身份意识“上学如上班、上课如上岗”,课堂上“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课堂外,参与各类适应性实践活动。在这里,我们把所有的活动都视为学生向职业人过渡的实践,让学生在职业成长过程中获得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如今,在新课程观的指导下,附有“前置作业”、“小组活动设计”的各学科校本教材也正在紧锣密鼓地编写中,这份校本教材将更加突出“教学的本质是学,教要转化为学”的生本理念,为学生的成长搭建更好的平台。四、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生本教育给教师提出了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要求:学科专业与教育专业都需要更上台阶。为此,我们规定,凡报读研究生课程、往企业顶岗见习、到社会考察调研、参加学术会议、到国外进修等,一旦教师本人提出申请,只要条件允许,校长室均大开绿灯。如今,学校专任教师184人中,就有84人在职在读硕士研究生,比例高达46%,一跃成为广东省普高、职高学校中研究生学位教师最多的学校;取得专业技术等级证的“双师型”教师占61%;取得和正在修读心理教育资格证书B证课程的教师占85%……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极大地改变了课堂,促进了学生的成长。有一次,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的一位资深教研员,观摩了酒店管理专业的一堂课后,按捺不住激情,与学生即兴对话:“我听过很多课,可是像今天这么精彩的,还是第一次。让我们对同学们的精彩讲演,报以热烈的掌声!同学们潇洒、自如,人人都像主持人,‘喧宾夺主’―就像老师在讲课。中职学生有这样的自信、有这样的能力、有这样的才华,这让我‘大吃一惊’。”而学生,也逐渐从漠然、厌学的消极态度转变为“热爱学习、喜欢上课”的积极态度。一位烹饪班的学生说:“我们的课堂,一好玩,二有挑战性,三可以畅所欲言。现在,大家都觉得浑身有一股子劲,班上‘牛’气冲天。”一位家长,满怀喜悦地给我打来电话:“我的小孩过去上网,玩游戏到深夜。但现在,我常常看到他为准备前置作业的P盯而忙个不亦乐乎,到了你们学校,我的孩子变了,我也放心了!"如今,在生本的哺育下,校园生机勃勃。多年来,师生参加市、省和全国的技能大赛摘金夺银、获奖无数;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5%以上。更值得一提的是,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为生本增色不少。以人文精神养育为内核、以“勤学、多能、创新、识礼、健美”为主题的校园文化,不断获得各方的嘉许。生本,为我们增添了办职教的智慧,使学校雄飞骏发。我们相信,自己已经创造了美好的今天,也必定能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注:钟炜的联系方式 ①0813—6201674(办) ②邮箱zhongwei1962@163.com③博客 zhongwei196207.blog.163.com来自:亭溪秋实 >《高效课堂》转藏到我的图书馆更
更多阅读
优秀校长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 日志 - 郭太生 - 中国教育新闻网互动 老九门古墓到底是什么
优秀校长的标准到底是什么热9已有 614 次阅读 2010-03-24 20:38 标签: 校长《中国教育报》上刊登了一篇题为《我给校长画一幅素描》的文章,曹老师鞭辟入里的分析引起我强烈的共鸣。不是长年战斗在课堂、生活在教师和学生群体当中,是写
谈谈生本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改革 谈谈计算教学的改革
谈谈生本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改革内容提要:创新的生本教育理念,给教育一个很高的期望。然而,根据这一理念,如何开展教学实践是很值得探索的课题。本文提出坚持“一个理念,二个指标,三种评价”和“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教学模式,供同行们
教学论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生本教育的尝试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生本教育的尝试珠海市香洲区北岭小学 赵蕾蕾“生本教育”是华南师大教科所郭思乐教授创立并倡导的。强调生命的意义,回归教育的本源。一切以学生文本,一切为了学生,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潜能,是一种真正以学生为
太平中心幼儿园家长安全责任书 学生家长安全责任书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为确保孩子的人身安全,做到每个孩子高高兴兴到园,安安全全回家,是教师、孩子、家长共同的责任。根据上级的有关精神和我园的实际情况,特与幼儿、家长签订安全责任书。一、幼儿园责任1、幼儿园要加强安全工作的组
四年级学生体育达标项目考核标准 中小学生体育达标标准
四年级学生体育达标项目考核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