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城遗迹 潼关 故城县

八王书屋2013年7月14日整理

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北临黄河,南踞山腰。《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始建于东汉建安元年(196年)。潼关是关中的东大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潼关位于陕西东部渭河下游、旧潼关县港口镇东南的黄河边上与崤函古道东口的函谷关遥遥相对,守卫着这条古道要津的西口。历史上因其守望着崤函古道中百余公里的桃林而又称为桃林塞。潼关设于东汉末,当时关城建在黄土塬上,隋代南移数里,唐武则天时北迁塬下,形成今日潼关城旧址。唐置潼津县,明设潼关卫,清为潼关县,民国时袭之。因为潼关地处黄河渡口,位居晋、陕、豫三省要冲,扼长安至洛阳驿道的要冲,是进出三秦之锁钥,所以成为汉末以来东入中原和西出关中、西域的必经之地及关防要隘,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畿内首险”、“四镇咽喉”、“百二重关”之誉。



潼关历史悠久,闻名遐迩。古潼关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马超刺槐、十二连城、仰韶文化遗址等名胜古迹星罗棋布;风陵晓渡、谯楼晚照、秦岭云屏等潼关八景,引人入胜。清代大诗人、大书画家张船山《潼关》云:“时平容易度雄关,拍马河潼自往还。一曲熏黄瓜蔓水,数峰苍翠华阴山。登陴版牌丁男壮,呼酒烹羊守吏闲。最是绿杨斜掩处,红衫青笠画图间。”当代文人陈运和的诗是写照:“风陵渡至今已没船,老潼关代替有铁桥”。

潼关位于关中平原东部,雄踞秦、晋、豫三省要冲之地,潼关的形势非常险要,南有秦岭。东南有禁谷,谷南又有12连城;北有渭、洛二川会黄河抱关而下,西近华岳。周围山连山,峰连峰,谷深崖绝,山高路狭,中通一条狭窄的羊肠小道,往来仅容一车一马。过去人们常以“细路险与猿猴争”、“人间路止潼关险”来比拟这里形势的隆要。杜甫游此后也有“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万古用一夫”的诗句。

潼关以水得名。《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潼浪汹汹,故取潼关关名,又称冲关。这里南有秦岭屏障,北有黄河天堑,东有年头原踞高临下,中有禁沟、原望沟、满洛川等横断东西的天然防线,势成“关门扼九州,飞鸟不能逾”。汉潼关城在今城北村南。如今,陇海铁路、同蒲铁路交汇于城西,310国道、101省道、西潼高速公路穿境而过。风陵渡黄河公路大桥、黄河铁路大桥使黄河天堑变通途。

潼关的历史,源远流长。据《唐书》载“古为桃林塞”。《左传》也有“晋侯使詹嘉守桃林之塞”的记载。那时桃林的范围,包括今潼关以东到河南灵宝县西境。战国时,函谷关(今灵宝县坡头乡王垛村一带、东临弘农涧)就成为秦的东大门。东汉末年,曹操与马超在潼关大战,潼关之名,始见于史。潼关关城始设于汉,在港口以南源上,即杨家庄附近。隋大业七年(611 年),移关城于今杨家庄南城北村一带,与汉代关城南北夹峙,形成两座关城, 形势更加险要。唐武则天天授二年(691)年,潼关又从塬上北迁到源下,沿河辟路,也就是现在的潼关。 历代各朝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都在这里驻屯重兵,设关把守。 现在的潼关,经宋、明以来多次修葺,保存尚好。西门有明代建筑的门楼,俗称“樵楼”,宏伟壮观。

古潼关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马超刺槐、十二连城、仰韶文化遗址等名胜古迹星罗棋布;风陵晓渡、谯楼晚照、秦岭云屏等潼关八景,引人入胜。 潼关在东汉以前还没设关城,到东汉末,曹操为预防关西兵乱,才于建安元年(196年)始设潼关,并同时废弃函谷关。据《通□ 》载:"自渑池西入关有两路,南路由回阪,自汉以前皆由之。曹公恶路险,更开北路为大路。”建安时改山路于河滨。当路设关,始有潼关。 潼关以水得名。《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潼浪汹汹,故取潼关关名,又称冲关。这里南有秦岭屏障,北有黄河天堑,东有年头原踞高临下,中有禁沟、原望沟、满洛川等横断东西的天然防线,势成“关门扼九州,飞鸟不能逾”。汉潼关城在今城北村南。

到隋大业七年(611年),移关城于南北连城间的坑兽槛谷,即禁沟口。唐朝天授二年(691年),又迁隋潼关城于黄、渭河南岸。宋熙宁元年十年(1068年月 1077年),遣侍御史陈洎扩建。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千户刘通筑城,明洪武九年,指挥金事马 增修城牌“依山势而曲折”筑城墙,后称明城。清朝增修扩建,北临黄河,南跨凤凰、麒麟二山,东断东西大路临黄河南延上麒麟山;西断东西大道靠河南沿上象山。城门开六处,每处各有两洞,中有瓮城相连。东门称金陡,先名“迎恩”,后改“平藩两陕”;西称“怀远”,后改“控制三秦”。南门有两个,东边的称作上南门,先名“凌云”,后改“麟游”,再改“览山”;西边的称下南门,先名“迎薰”,后改“凤□”。北门也有两个,靠西边的是大北门,先称“吸洪”,后改“霸英”。南北水关门有两个,南边北门筑闸楼七间,里设天桥;北边门筑闸九间。六大城门,除南门无楼外,东西城各有两个。潼水穿城而过,经潼津桥注入黄河。民国十六年(1927年),冯玉祥修筑潼河大桥。城内建有金陵寺、钟楼、望河楼、吕祖庙、阅书楼、象山祖师庙及牌坊、楼阁多不胜举,古称“金碧辉煌,映映川原。”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军隔河炮击,飞机轰炸。国民党军队借修筑工事之机,拆毁大量建筑物,西城门楼和箭楼被焚。 解放后,党和政府又拨出专款,对县城部分建筑物又进行了修复。不过,五十年代末,中央决定修建三门峡水库,潼关城建筑物拆除。

现在的港口镇就是古潼关县,潼关史称“畿内首险”,是“三秦镇钥”、“四镇咽喉”,自汉末设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了。它占据晋豫陕之交点,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 港口镇,顾名思义,港口是黄河一个渡口,人们由此北渡到山西风陵渡。由于黄河公路桥的建成通车,港口日渐萧条,尽管是假日,街上的行人却很少。在十字路口向北有一个门楼上的“黄河风景区”的大字吸引了我们,循路向北走去,看见黄河湿地保护区的石碑,我们走进了港口。 明钱谦益《袁伯应(袁可立子)南征吟小引》:“韩退之从裴晋公蔡州归师次潼关有“日出潼关四面开,相公亲破蔡州迥”之句,古人文士咸为吐气。”

潼关,从始建至唐代,两经迁徙,三地设防,城池多变,设施不一。东汉建立初期, 废秦在河南灵宝县创建的函谷关。武帝和献帝先后迁关于河南新安及弘农衡山岭。献帝又于建安年间,迁关于潼关上南门外,即今港口镇杨家庄、城北村一带。潼关之名,始自于此。其建筑情况,志书缺少记载。从其遗迹看,东起原望沟西沿,向西穿城北村至禁沟东岸。东西两面临沟,地势平坦而广阔。南北朝时,北周愍帝宇文觉打败东魏大将窦泰的战斗发生在这里。愍帝取胜后,改潼关为“潼谷关”。

潼关位于陕西省潼关县,因临近潼水而得名,古称桃林塞。它南依秦岭,有禁沟深谷之险;北有渭、洛,汇黄河抱关而下之要;西有华山之屏障;东面山峰连接,谷深崖绝,中通羊肠小道,仅容一车一骑,人行其间,俯察黄河,险厄峻极。正如诗人所描述那样:“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潼关创建于何时,历史文献没有具体说明,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211年,曹操曾于潼关破马超,由此可知潼关在这之前已开始建置了。后经唐、宋、明、清乃至民国的修葺,保存基本完好。关城周长约5公里,北面与东北,为板筑土墙,外包青砖高16米,宽8米;南与东南,顺山势削成垛口,高达30米。除开门6处外,留有南北二水门。潼关东约3公里,有一禁沟,自唐至明、清,为了潼关的安全,沿禁沟两岸,夯筑方形土台12个,是防御性的军事堡垒。由于土台与潼关城基本连接,故称“十二连城”。

潼关作为关中的东大门,它经历过大小战役数十次。东汉末年,曹操与马超战于潼关,马超据关抗曹师,后曹操凭其智谋巧妙地夺取了潼关。北周末年,扬坚在洛阳篡位立隋时,曾密遣杨尚希扼守潼关,以解其西顾之忧。唐中叶安禄山攻占洛阳,进逼潼关,使用反间计占据了潼关,震动京师,唐玄宗仓皇西逃。唐末黄巢起义军攻取潼关直捣长安。宋代“靖康之变”后,潼关为金所得,金朝后来为蒙古军队逼迫,迁都汴京。将兵力完全集中潼关附近。有人曾对蒙古铁木真说:“金廷居汴将二十年,所持以安者,唯潼关、黄河耳”。所以公元1233年当蒙军包围汴京时,首先夺取潼关。元末,朱元璋也是先破潼关,整个关陕地区才迅速得到平定。

潼关有十二连城、仰韶文化遗址、马趵泉、佛头崖、铁沟筐泉及黄河铁路大桥、港口高扬程抽水站、禁沟铁桥、太峪水库等景点,还有华山第一关 、明潼关城遗址、唐玄宗泰陵、毓秀桥、京师仓遗址、普照寺、风陵渡、慧照寺塔、南寺唐塔 、黄土高原民俗村、三河湿地自然保护区、 良周遗址 、富平县寇准墓、大禹庙、蒙汉合文碑、十二连城 、桥上桥、少华山、潼关渭南鼓楼、 元君庙、泉护村遗址、 甜水沟遗址、合阳处女泉、桥陵 、蕴空禅院与悬棺等景观。

登上潼关,不禁令人凭吊这座古战场。211年曹操与马超激战潼关,曹操以沙筑墙用水浇灌,一夜冰冻成垒,马超兵败西逃。756年唐将哥舒翰统兵20万镇守潼关,玄宗听信杨国忠谗言,迫使哥舒翰出关作战,结果被反军安禄山打败。安禄山占据潼关西进,唐玄宗仓皇西逃。880年黄巢起义军由洛阳进发潼关,唐将田令孜率兵10万镇守潼关,未料起义军由禁沟潜入,夺取潼关,直捣长安。元朝末年,朱元璋攻破潼关,从而安定陕甘。解放战争时期,陈庚、谢富治兵团在潼关一带打败国民党军,开辟了豫、陕、鄂根据地。迄今,潼关许多村庄以“军”、“营”为名。

历史留影















30年代的潼关黄河老渡口

潼关八景

潼关八景,是潼关地区能够欣赏的八处胜景。八景是雄关虎踞、禁沟龙湫、秦岭云屏、中条雪案、风陵晓渡、黄河春张、谯楼晚照、道观神钟。

雄关虎踞

雄关,是指潼关故城东门的关楼。踞是蹲或坐的意思。虎踞,是指东门外麒麟山角形似一只猛虎蹲在关口。东门城楼北临黄河,面依麒麟山角,东有远望沟天堑,是从东面进关的唯一大门,峻险异常,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进关时,沿着东门外陡坡道拾给而上,举目仰望关楼和巍峨的麒麟山,恰如一只眈眈雄视的猛虎,守卫着陕西的东大门,它以威严雄险著称。

清。

淡文远胜赞《雄关虎踞》诗:秦山洪水一关横,雄视中天障帝京。但得一夫当关隘,丸泥莫漫觑严城。

注释:(一)一二两句是说,秦岭和黄河之间横踞着一个潼关,它虎视中原保护长安。 中天指中原。帝京指长安。(二)三、四两句是说,只要派一员将守住东门,关隘指东门,什么丸泥“东封函谷”,只不过是狂妄者的谰言。这里指东汉王元曾夸口用少数兵力即可东封函谷关,讥笑了他对潼关的轻慢态度。

禁沟龙湫

龙湫(qiu秋),上有悬瀑,下有深潭叫做“龙湫”。禁沟龙湫景致在禁沟口石门关北面禁沟水与潼河相汇处。北距潼关故城约2公里。禁沟既长且深,下有流水,水源出自秦岭蒿岔峪,汇合沿途泉水流至沟口石门关。沟床突变,湍流直下,飞沫四溅,好似白练高挂。沟水下落与潼河相溶,汇为深潭。碧波荡漾,鱼跃兴波,绿树成荫,花香鸟语,颇有江南水乡风韵。

明。林云翰咏《禁沟龙湫》诗云:禁沟山下有灵源,一脉渊深透海门。龙仰镜天嘘雾气,鱼穿石甃动苔痕。四时霖雨资农望,千里风云斡化云。乘兴登临怀胜迹,载将春酒醉芳尊。

注释:(一)一、二句是说,禁沟口有瀑布深潭,一直通到海门。形容潭深水碧看不见 底。灵源,在这里喻指龙湫水景。古云“水不在深,有龙遇灵”。(二)三、四句是说,神龙仰望天空吐着雾气。鱼儿穿梭,触动苔藓。嘘,吐气。甃(zhou 宙),潭边的石壁。(三)五、六句是说,一年四季霖雨满足了农人的愿望,千里风云调和着大自然的变化。斡,调知。化云,即云化,指大自然的变化。(四)七、八句是说,乘着兴致来此饱览胜景,带着春酒在芳草地上喝醉。尊,同樽,酒器。

秦岭云屏

屏,屏风。秦岭云屏,把秦岭云雾缭绕的自然的风光比作潼关的屏风。潼关南面的秦岭峰峦起伏,苍翠清新,令人赏心悦目。每当雨雪前后,景象更为佳妙,峰峦中游云片片,若飘若定,似嵌似浮,来之突然,去之无踪。一会儿若龙腾跃,一会儿若马奔驰。有时如丝如缕,有时铺天盖地,或如高山戴帽,或如素带缠腰,或如绵团乱丝。千姿百态,变化无穷。迨旭日初露,锦幛乍开,五光十色,山为画,画为山,画山融为一体。《秦蜀驿程记》的作者曾欣喜地写道:“河南(黄河以南,指潼关一带)连山,绵绵不绝。……时见白云逢逢,自半山出,惝恍无定姿,心目为之清旷。”现在,每当秦岭云屏出现的时候,人们仍可尽情欣赏这一胜景,分享自然美的乐趣。

清。淡文远写《秦岭云屏》的诗云:屏峙青山翠色新,晴岚一带横斜曛。寻幽远出潼川上,几处烟村锁白云。

注释:(一)一、二句是说,彩云象屏内一样直竖着,秦岭更加苍翠清新,天气放 晴,云气如带,横抹着夕阳的彩霞。岚(lan 栏),山里的雾气。曛,日落时余光。(二)三、四句是说,寻求美景,不辞远路奔波,来到潼洛川上,但见村落烟雾飘渺,处在白云之中。潼川,潼洛川,是潼河流经的川道。

中条雪案

中条指中条山,在今山西省。其西面端与潼关隔黄河相望,明代时为蒲州所辖。中条雪案,指中条山清幽的雪景。 在时代,潼关正是军事重镇,设防范围北跨黄河,在蒲州境内筑守御城,设千总,管辖蒲州一些关津渡口。潼关故城处 正是欣赏中条雪案的最好 位置。大雪纷飞,苍翠的中条山换上了银装素裳。站在潼关城头北眺,但见“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满目皑皑,“大河上千,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银为树,玉作峰 ,粉塑栏杆,素裹山川。倘好雪后新晴,则银光四射,琼瑶失色,云游雾荡,观者恍惚置身于仙境之中。凡是冬季到潼关来的游客,在大雪天和雪后放晴之日,都能欣赏到中条雪案的美景。

清淡文远《中条雪案》诗云:迢遥北望俯群山,满眼平铺霜雪环。疑是蓬莱山上石,移来一片拱岩关。

注释:(一)一、二句是说,站立潼关城头向北了望中条山,到处都被冰雪覆盖。迢遥,遥远。(二)三、四句比喻:是谁把蓬莱仙岛上的琼瑶白玉般来了呢?蓬莱,相传神仙居住的仙山。岩关,指潼关。

风陵晓渡

风陵,神话传说中女娲氏之墓。位于潼关故城东门外黄河岸河滩。风陵处的渡口叫“风陵渡”。潼关城地处黄、渭二河交汇处,早在春秋时期,就是交通枢纽,水路要冲。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风陵流就有“官船十一只,水夫八十四人”(《续潼关县志》)。还有私人和上下游经常过往客商船只。每日拂晓,沉睡的黄河刚刚苏醒,岸上树影依稀可辨时,南来北往的客商就熙熙囔囔地朝风陵渡集结了。推车的,骑马的,赶牲口的,荷担的,负囊的……接踵而来。有的赶路,有的候渡,有有则已经坐在船头泛舟中流。遥望黄河上下,烟雾茫茫,桅灯闪烁。船只南北横驰,彩帆东西争扬,侧耳倾听,哗哗 的水声,吱吱的橹声,高亢的号子声,顾客的呼喊声,鸟声,钟声,……汇成一片,古渡两岸回荡着优美的清晨争渡的交响曲。

清淡文远咏《风陵晓晓》诗:洪波一片接天时,几叶扁舟渡晓晴。秦晋漫云南北限,此陵自古达潼城。

注释:(一)一、二句是说,黄河的巨浪,闪浮着黎明的曙光,几只小船在晴天的拂晓时竞渡。

二)三、四句是说,秦晋两地虽被黄河横隔便从古到今内陵渡口却畅通潼关,连接秦晋(是春秋时两个国名),当时以黄河为界,后来成为陕西(秦)山西(晋)的简称。



黄河春涨

万物复苏,春暖花开,黄河上游的万山丛中,积雪消融,封冰解冻,黄河流量剧增。站在潼关城头北眺 东望,只风银光四闪的冰凌伴随着河水,汹涌而下,水于一色,眼前一叶叶冰船傲居浪头,忽高忽低,时隐时显,有的排着长队,中流争渡;有的单枪匹马,岸边徘徊。风声、水声、隆隆的冰块相撞声,威武雄壮,激荡情怀。

明林云翰《黄河春涨》诗云:冰泮黄河柳作烟,忽看新涨浩无边。飞涛汹涌警千里,卷浪弥漫沸百川。两岸晓迷红杏雨,一篙春棹白鸥天。临流会忆登仙事,好借星槎拟泛骞。

注释:(一)一、二句是说,黄河冰解,两岸绿柳如烟,忽然看见河水猛涨浩渺无边。泮(pan 判),冰块分解。(二)三、四句是说,洪流奔腾,一泻千里,巨浪澎湃,百川汇流。(三)五、六句是说,伫立岸边醉迷着杏花时节的清晨春雨,挥篙驱舟游荡在白鸥群中。棹(zhao赵),划船用的一种工具。(四)七、八句是说,撑船在黄河中随波逐流,遐想着登仙之事,最好还是凭依着小船去效法张骞寻找黄河的源头。槎(cha茶),筏子。骞,张骞,西汉人。《荆楚岁时记》说张骞乘坐筏子寻找黄河源头,结果泛流到了天河,见到了织女和牛郎。

谯楼晚照

谯楼,古代建筑在城门上的楼,楼上驻兵,用以暸望,报警报时。谯楼晚照,指日落时候潼关谯楼(指西城门楼)的景致。

夕阳西下,晚霞似火,高大巍峨的谯楼----西城门楼披上锦乡,置身于彩云之中。雕柱斗角,飞檐钩心,光辉四射,谯楼暗亮分明,边沿折光,五颜十色。栏杆空处,红霞道道如束。谯楼四周“归鸿默默争先集,落雁翩翩入望中”。楼上游客,指点山川,似在画中赏景。

清潘耀祖《谯楼晚照》诗云:画楼突兀映麒麟,斗角钩心满眼春。待得夕阳横雁背,鼓声初动少行人。

注释:(一)一、二句是说,谯楼高耸同麒麟山交辉映,飞檐雕柱错综精密,光彩四放,满眼争春。突兀(wu 悟),含有高耸特出和突然两种意思。麒麟,山名,在潼关故城内。斗角钩心,同钩心斗角,形容楼台建筑的结构错综精密。(二)三、四句是说,等到夕阳横照雁背之时,谯楼上响起戍鼓声,街上的行人渐渐少了。

道观神钟

道观指道教的庙宇。道观神钟,因道观里的异于一般的“神钟”而驰名。相传在明万历年间(公元1590年左右)洪水泛滥,黄河汹涌澎湃,流有雌雄二 钟,摩荡有声,雌钟(铁钟)止于潼关,“出,扣拓阴晴”。而雄钟(铜钟)则流于陕州。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这口奇异的雌钟,被悬挂在麒麟山顶的钟亭上。钟亭周围绿树参天,白云缭绕,晨昏扣之,钟声抑扬顿挫。“宫商递变,律吕相生,声扬远闻”,清脆悦耳,山川生色。

清潘耀祖《道观神钟》诗云:大河水泛出鲸鱼,仙院移来岗上居。撞破尘缘声几点,寒山遗响震穹庐。

注释:(一)一、二句是说,浩荡的黄河冲来了巨大的神钟,道家把它移到山上的庙院。鲸鱼,比喻神钟。(二)三、四句是说,几点钟声划破了红尘俗缘,山颠余音回荡在万仞高空。尘缘,出家人指尘世事务的烦扰。穹庐,指天空。寒山,指唐高僧寒山拾得二僧人曾住于寒山寺(在姑苏城外)。唐诗人张继有“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名句。

水坡巷残存的历史

水坡巷是潼关古城唯一被保存至今的老街,建筑多建于明洪武年间,有数百年的历史,经历了**战争时期飞机炸弹的肆虐,也经历了旧城搬迁的影响,受过岁月的洗礼,残存至今,风貌犹在。水坡巷地势稍高,三门峡库区搬迁时没有迁出,所以还较多地保存了古城建筑的风貌。水坡巷中居民当年多为官宦人家,院落清幽古朴,宅第高敞,水磨青砖的影壁保存完好。住在这些古老民宅里的,也多是老人,年轻人已经在他处居住了。

其中保存完好的水坡巷7号是一座北方典型的窄四合院民居,四四方方或者是长方形的院落。据屋子现在的主人说,房子是从明代留存至今的。一家一户住在一个封闭式的院子里。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一般坐北朝南,北房是正房、南房是倒座房,东、西是厢房;而东西厢房是关中特有的房子半边盖的厦房,讲求肥水不流外人田,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大门辟于宅院东南角“巽”位。中间有一门居中而设,成为垂花门,也就是二门,古代姑娘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就是指的这两道门。

水坡巷7号老宅的后墙就是老潼关城墙。抗战时期,日军轰炸潼关,老宅里的人就在城墙的洞里躲避。



这里的房子院墙极为独特,底下是渭河、黄河河道冲刷下来的大块鹅卵石做基础,中间大块的砖头恐怕小户人家做不来。修建三门峡水库时,整个潼关县城都在淹没区,被迫迁城,拆除城墙时,很多人家就用城墙的砖砌了院墙、盖了房子。院墙的上头就是平常的青砖,但是砖上长着大片的仙人掌,能防盗亦好看。

这家门外有棵歪脖槐树,当地人称“乾隆槐”亦称“龙槐”。史传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高宗弘历皇帝巡视潼关,行至县城水坡巷中段一大户人家门前,欣赏其庭院雅致,为作留念,故由这户人家移来此槐树,由乾隆皇帝亲手所植,后来奇迹般成活,被后世子孙保护至今。**战争时期,树身曾遭受炮击所损,逐渐弯腰弓背生长,虽树体老态龙钟,但却凌空跨巷延伸,枝繁叶茂,树下巷道可容平板车通过,堪称一景。

水坡巷中间有口古井,据说是唐代的,井水清甜,供给周围居民用水。相传清朝乾隆皇帝私访潼关时,从城南的上寨村下来,当时正值炎夏酷暑,一行众人唇焦舌干,听人说水坡巷内有一口唐代古井,便到此井饮水解渴,饮后龙颜大悦,连称“真乃灵水也,清冽甘甜”。

有人问我这些老房子留下来有什么作用,之前我也没有仔细思考过,只是知道这些房子只要拆了就再也无法看到了,历史的沉淀就消逝了。所以,每每看到老房子都会留意,无论是当时的工艺科技水平,还是建筑规划与风格,社会礼制与审美。

这些老房子看似坚固,实则脆弱,房子更新破坏的速度是惊人的,老房子是一种符号,一种语言,诉说着一段历史,如果破坏完了,即使可以告诉后人明代的房子是什么样子的,但是他们再也看不到真实的过去了,想象只能是乏力的。

消失了的老潼关,正在以另外一种姿态崛起。渭河与黄河交汇处的这座小城,看罢了历史繁华,随着三门峡的崛起而逝去,数十年后,却又在渭河边默默地重生。

潼关之痛
故城遗迹 潼关 故城县

潼关地处陕西东端,南障秦岭,北阻黄河,东连函谷,西拱华山,这个由山川自然组成的军事要塞,历来被誉为“三秦锁钥”、“四镇咽喉”的天险重关。古人曾概叹:人间路止潼关险。《山海关志》有“畿内之险,唯潼关与山海为首”。 只是在今天看来,用废城作喻似乎对这座古城更显恰当。黄河岸边的古城关遗址,唯有一块黑色石碑清晰记载着它曾经有过的辉煌,石碑身后被指为遗迹的城墙,则是剥去了青色城砖的残桓断壁,裸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金陡关遗失

潼关古城建于唐天授二年(691年),城墙系北傍黄河,南依山势而筑,城内包括麒麟、凤凰、砚台、象山四山,形势险要,易守难攻。城墙全系砖石砌成,特别是东门至北门段城墙,因截阻黄河冲击,在水下十余米深处,打有梅花桩,桩上均已大铁钯钉铆扣而成,全长一千余米,名曰汉台。

在当地老潼关看来,被外界誉为“金陡关”的潼关古城的消亡,击碎了他们童年美好的记忆。这座古城在防御上有着历史的特色。康熙曾誉潼关是天下第一城,其实丝毫不为过,古城本身兼有的特点也全与御敌有关。潼关城东西走向是秦岭,南北走向是黄河,与城相距30华里之间一道禁沟连接,黄河、禁沟、秦岭三者间形成天然屏障。在天然屏障护佑下,城墙遇山爬山,遇河过河,依托地势增加险要程度,这体现在它的不规则性,整座城池既像马鞍状,又像是金元宝造型。

如今潼关县的城防图显示,古城有东、西、南、北四大门和小南、小北门,共六座城门,每门均有瓮城,各门建筑内有城楼,外有箭楼,为内外两门,而且城门瓮城与箭楼不似西安城一般呈四方形,而是斜线状。由于潼河穿城而过,进出河口又分别建有城楼——水关,以防止敌人由水路攻城。同时,城内辖地4000亩,一半为房屋,一半是农田,即便敌军围城,也不担心城内粮草告急,这样的设计,真正算得上是固若金汤。

潼关不仅有险要的自然形势,且因地连秦晋豫三省,而有独特的地理位置,自中古以来,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据有史可考的兵事即达30余次。例如东汉末曹操、马超之战;中唐安禄山、哥舒翰之战;唐末黄巢农民起义军和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都在潼关和统治者进行过殊死决战。

自诩为“古潼关痴人”年已84岁的沈钧海,家住潼关老城秦东镇南街村水坡巷1号。在老城提起他的名字,几乎少有人不知道,特别是岁数大的老人。原因也简单,在他收藏的相册里,有多幅有关潼关老城的相片,上年纪的人总愿意从老照片中寻找曾经的记忆。在弯进沈老所住得窄狭小巷时,记者发现许多院落堆砌院墙采用的多是零碎的老城城砖。“一块城砖重有19公斤,过去是这座老城的骄傲,现在剩下的就只有这些。”

迁城之痛

在更多老人眼中,留恋最多得是老潼关城昔日的繁华。精神矍铄的沈老描述说,当年一位来老城公干的渭南专员曾感慨,潼关真是个好地方,解放前的女性都穿旗袍,大腿处开衩很大,再配一双高跟鞋,洋火得不得了,一看就像是大城市来的。当时的潼关县城剧院有7个,各色大小不一的茶楼更是随处可见。特别是那时的潼关火车站,光铁轨有二条,就连有着千多人职工的西安车站机务段也设在潼关,可以想见它的规模。

老潼关人的确很富裕,种地之余,还可以抽空做些小营生,反正往来人多,不愁没有销路,即便是出卖劳力,也总有干不完的活计,要知道潼关是华北进入陕西的必经之地,水旱码头都发达。“谁能想到一座三门峡大坝,让这里成了一地烂砖头,破败不堪。”

1955年上面要求潼关县城在库区范围内,必须全部迁移,次年,先农、后市民的迁移工作全面展开。

当时的景象,从潼关县政协编撰的文史资料中可以详见。老县城共有25000人,来自全国18个省市。1958年冬,由于合并大县,潼关体制变为人民公社,成立了“潼关人民公社移民委员会”,主要做两项工作,对城区机关单位、工商企业和居民房屋、财产进行登记,同时对城镇新迁地点基本条件进行调查。最终公社党委会认定在吴村塬建设潼关县城适宜,从1959年到1962年,县城整体迁建用了4年时间。旧城人口大致分了5个去向:潼新城(吴村),港口(旧城350米高程以上);迁往白水县部分农户、市民;投亲靠友分散前往县区外、省外;铁路系统、关中航运处两大单位自迁;自由后靠本县农村和350米高程以外未动户。

时年七八岁的李文佑正在读小学,“毕竟是建设自己的新家园,学校要求学生也参加迁建,我是和另一名同学抬城砖,一天至少要抬两三块。”迁建中,正值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建筑物资大多数是利用老城旧料,老城距新城二十华里,仅靠数百辆架子车和不足十辆马车日夜搞运输。“如果那时让我坐在今天的位置上,我想我会力保老城建筑,现在看实在太可惜了!”

“记忆最深的是拆除老城西城门,那可是和西安西门规模一样大的建筑,结果以5000元的价格将木料卖给当地一家木器厂做棺材。一台履带拖拉机冒着黑烟拴着粗绳把城门木柱一根根拖倒,再用大带据切割。”李文佑不无遗憾的说,一座大坝没了一座古城,预想会淹来的黄河水没有见到,水位比从前还低,古潼关却是真正落魄了。要知道古来文人墨客描绘的雄关虎踞、禁沟龙渊、秦岭云屏、中条雪案等八景就在这方城内,还有许多像马超追曹割须刺袍的历史故事都和老城有着密切关联。

潼关新城当时按照5000多人设计规划,规划一街、二路、十五条巷,全城占地面积800亩。而潼关老城和东西南北四关,面积约有4000亩,居民住地大小街巷共计70余处。这就意味着需要有更多人迁移。“做出这样的选择,是三门峡方面鼓动的宣传,他们说是大坝建成后,可以将黄河与渭河相连,坐船就可直达西安草滩,北方人要变成南方人了。”沈老说,久负盛名的金陡关,换来一个新的称谓“港口镇”,老城被历史遗弃了。

雄关远去

1956年8月10日,迁往宁夏中卫的潼关移民告别故土登上列车。64岁的王益民回忆说,“当时我家住在老城南街村,由于地处淹没区全村12000人全部迁移。迁往宁夏中卫的有5000多人,其余落迁白水县。母亲和小妹是一步一回头,哭着离开家园的,幸好当时我在西安一建筑公司上班,才免了这一难。两年后再回到村里,房子拆了,地也没了。” 从1959年下半年到1960年,入住不到3年时间,移民返陕愈演愈烈。原因是不堪忍受自然灾害之苦,由于移民外迁省外国家不许带粮,移民将仅带的一些家具和衣物都在百里之外的香山换了洋芋。最后3个月,人均口粮(月)8斤半,移民称“8斤关”,饿死人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有人饿死后,还用毛驴驮回来,以求魂归故里。“建成后的三门峡,并没有让人看到想象中的好处,洪水泛滥不断,淤积泥沙使河床抬高,落差5米不止。”潼关县一位官员坦言,陕西人从大局出发,义不容辞地舍弃了2座县城、21个乡镇、248个村庄和100万亩耕地,28.7万移民先迁宁夏,后又返回陕西,再返库区,几经磨难,付出了沉重代价。时至今日,三门峡水库仍给秦人遗留下了复杂和繁重的库区防汛抗洪及移民的生活保障问题。

在老城东门基础上修建的博物馆,诺大的沙盘里展示着老潼关风貌。成立文物旅游局潼关是陕西第一家,作为他个人,更愿意把多一些精力放在老城恢复上,“其实这项工作从1992年就已经开始着手做,只是依靠一县一镇的力量实在有限,终究资金缺口太大。”

三门峡之害

三门峡水库建成后,于1960年9月开始蓄水,1961年2月9日,回水超过潼关,库内淤积泥沙15.3亿吨,潼关河床平均抬高4.3米,导致渭河河口形成“拦门沙”,渭河下游过洪能力降低,沿河两岸地下水位抬高,河水淹没农田,盐碱化面积不断增大。

潼关告急。渭南告急。西安告急。

至此,由前苏联专家设计的高坝大库“蓄水拦沙”理论在三门峡水库建成不到2年的时间内遭到现实无情的回击。

好一个“沙”字了得!

2004年8月下旬,渭河流域遭遇罕见的特大洪灾:以华县、华阴为主的250平方公里的土地一夜之间变成水乡泽国,102万亩的农田和55个村庄被大水淹没,受灾人口达56万,13万人无家可归,直接经济损失达20多亿元。

有关专家指出渭河洪灾“小水酿大灾”的罪魁祸首就是三门峡大坝:自三门峡大坝建成后,潼关高程高居不下,从而导致渭河泥沙淤积,河床抬高,致使渭河河床行洪不畅,泄流缓慢,才酿成不应有的大洪灾。 三门峡水利枢纽作为黄河上修建的第一座高水位拦河大坝,从它建成那一天起,就在不断的改建、翻修之中。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就是泥沙。

1962年汛期,三门峡水库改“蓄水拦沙”为“滞洪泄沙”;

1965年到1968年,三门峡动第一次手术,增建两条泄流隧洞,改建四条泄流排沙管;1969——1973年,将溢流坝1-8号底孔逐一打通增大其泄流功能。 1980年——1990年,对1-10号导流底孔逐一改建。至此,三门峡工程27个孔洞全部可以过水。

这一系列工程改建,围绕的是同一个主题——加大三门峡水库的泄洪能力,降低潼关高程。经过几次大规模的改建,三门峡水利枢纽的功能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三门峡水电站的发电收入约两亿元,还不够给枢纽局3900多包括退休职工在内的职工发工资。与当年的宏伟规划相比,三门峡的综合效益已大打折扣:由于水位的一再调低,发电效益由最初设计的90万千瓦机组年发电46亿度下降到二期工程改建后的25万千瓦机组年发电不足10亿度;灌溉能力也随之减弱;为下游拦蓄泥沙实现变地上悬河为地下河的设想亦随着大坝底孔的相继开通而变为空想,至于发展下游的航通,更是因为黄河遭遇常年的枯水而无法实现。



**************************************************************************************************************************

残存的城墙





复建的魁星楼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49244.html

更多阅读

dnf王的遗迹攻略 dnf王的遗迹攻略2016

dnf王的遗迹攻略风骑士特点:隐身。血量扣到一定后,自身加速,最多叠加三次。提示:无压力。骑士隐身后,可以原地砍,它自然会不小心撞上去的,隐身效果自然消失,一套华丽的连击不让它动也可以。守护骑士特点:身上红蓝光交替换,红光

dnf第三季王的遗迹怎么打 dnf王的遗迹怎么进

有很多同学不知道王的遗迹怎么打,今天教给你吧。dnf第三季王的遗迹怎么打——步骤/方法dnf第三季王的遗迹怎么打 1、风骑士。是最菜的一个会隐身,受到攻击以后出现,血少的时候加速移动,刚开始瞎子用邪光定怪不让他放霸体攻击.3个枪

DNF遗迹少女怎么得 遗迹的少女

DNF遗迹少女怎么得——简介说到遗迹少女,很多玩家应该想到的是打深渊的好帮手。下面就来看一下DNF如何获得遗迹少女吧!DNF遗迹少女怎么得——工具/原料遗迹少女遗迹少女制作图DNF遗迹少女怎么得——DNF遗迹少女制作图怎

dnf打王的遗迹技巧 dnf修罗咋打王的遗迹

dnf打王的遗迹技巧——简介 王的遗迹是一个比较有难度的地下城,在地下城副本中没有小怪,每个关卡都有一个boss,等级高的还不见得会安全并且无消耗地闯到波罗丁王; 王的遗迹难度划分应该是普通级、冒险级等、勇士级等、王者级..(进入王的

声明:《故城遗迹 潼关 故城县》为网友爱不换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