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讲《金刚经》一 净空法师讲金刚经全集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今天我们有这样殊胜的因缘,在贵林演说《金刚经》。在佛经之中,部头最大的就是般若部。佛说《般若经》,在说法四十九年之中,世尊用了二十

二年的时间来讲般若。由此可知,般若是整个佛法的中心。佛说般若,前后一共有十六会,中文译本《大般若经》有六百卷,听说西藏文中有千卷之多。由此可知,这样大部的经

典,读诵已经相当困难,何况受持演说。正因此,世尊特别在第九会由博而约,特别宣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这一部经在中国前后有七种译本,流通最广的就是罗什大师的译

本。罗什大师把它翻成一卷,又加上魏译一小段,将来我们在经本里面会读到的,总共只有五千八百三十七个字,要用现代人的看法,这不算是一篇很长的文章,不到六千字。不

但般若的精华、般若的宗旨尽在此经之中,我们得到这一卷,可以说整个的佛法都在自己掌握之中。

这一卷经是般若的纲要,般若是一切佛法的总纲,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必须通达一切佛法,然后才真正可以说通达《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为什么?古人有个比喻:「因网乃得纲

」,这个比喻是说打鱼的鱼网,总纲就是网的头,因网你才能够抓到纲领。可是网与纲的关系非常密切,实实在在分不开;换句话说,必须要对《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义趣深解,

而后一切佛法才能够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为什么?「纲举则目张故」,这是说明它是互为因缘,就是佛法的纲要与整个佛法的关系。这一卷经既然是整个佛法的纲领,它的重要

性由此可知,它义理的深广、条理之繁密,也由此可知。

本经确确实实是少文(文字很少),而含无量义,字字句句都含无量义。唐朝时候,禅宗五祖忍和尚、六祖惠能大师,极力的提倡,所以《金刚经》在中国,早已是家喻户晓,流

通不绝,无过此经。要用现代话来讲,佛经里面知名度最高的无过于《金刚经》。有很多人不知道《阿弥陀经》,但是没有人不知道《金刚经》,这是古德的提倡。由这个地方我

们也能看到,由于经典流通得广,读诵的人多,这是我们国家的国民得佛护念加持,这也是必然的事实。

这一次我们采取的经本是江味农居士校正本,跟一般流通本稍稍有一些不一样,在此地我必须要向诸位做一个简单的介绍。江居士一生读诵、受持、为人演说,他根据敦煌石室的

写经及古大德注疏十几种,一个字一个字、一句一句的来校对,这样才订正全经的经文,可以说现代我们所看到各种《金刚经》的本子,这个本子是最好的版本。诸位可以参考江

味农居士《金刚经讲义》的校勘记,我们这一次印送诸位的本子,后面都附校勘记。看了之后,你就晓得他这个本子跟一般本子不一样的地方。过去「台中莲社」李炳南老居士讲

经教学,都采用江味农居士的校正本。我过去跟随李老师学习,《金刚经》也讲过好几遍。晚近在各个地方专弘净土,所以这部经大概总有十几、二十年没有讲了。但是在二十年

之前,曾经讲过几遍,也是依据江居士的校正本。

江味农居士,我们顺便在此地跟诸位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他出生在民国前四十年,说中国年代大家概念比较模糊,我们说公元,他出生在公元一八七二年。他的祖籍是江苏江宁,

江宁距离南京很近,在南京附近,因为他的祖父在湖北作官,所以全家就迁移到湖北去。小时候,他跟他的祖父,祖父每天读诵《金刚经》,所以他从小就读《金刚经》,读得很

熟。于是一直到他一生,一生每天读《金刚经》,都没有缺失过,再忙的时间他都要把经读一遍。光绪二十八年,就是一九0二年,他三十岁中了举人,举人是那时候的功名,中

举人之后就可以作官,他对于官场兴趣不浓厚,也就是对于功名相当的淡薄。在这个时候,他的夫人过世了,这个对他学佛也是一个增上缘,他感到世间无常,对于学佛就更认真

、更努力了。

民国七年(一九一八年)正式皈依佛门,依止禅宗大德微军和尚为老师,受菩萨戒,这是他在一九一八年的时候。同时亲近谛闲老法师,这是天台宗一代的大德,听老法师讲《圆

觉经》,每天听讲都写笔记,写了之后第二天就给老法师看,请老法师给他印证,以后这个书就出来了,叫《圆觉经亲闻记》。这个书流通得很广,想必有不少同修见过。《圆觉

经亲闻记》就是江味农居士写的。

同一年他又接受教育部的邀请,替教育部整理校对在敦煌石窟里面发现的写经。唐朝时候人写经一共有八千多卷,他用了两年多的时间来整理校对,这对他等于说是一个深入经藏

的大好机缘。

民国十年,就是一九二一年,在前一年他办了一个「佛经流通处」,印经流通佛法,从事于弘法利生的事业。一九二一年他请谛闲老法师讲《大乘止观》,也是每一堂都写笔记,

他是很用心而且费了很长的时间把笔记整理出来,请谛闲老法师校正过,这就是现在诸位看到的《大乘止观述记》。虽然是谛闲老法师讲的,老法师很客气,(里面很多重要的发

挥几乎都是江味农居士他的心得,他的领悟、体会)谛闲老法师说:「这不应该用我的名字,用你的名字才对。」学生当然一切都归功于老师,实际上《大乘止观述记》是他写的

。一九三○年,他将《大乘止观述记》讲了一遍,差不多讲了一年多才讲圆满。

民国二十三年,也就是一九三四年七月,在上海「省心莲社」讲《金刚经》,可以说老居士在晚年完全成熟契入境界了,我们佛门里面讲的「信、解、行、证」,他真正的证入「

金刚三昧」。讲这部经,因为晚年体弱多病,一个星期讲两次,从一九三四年七月到第二年的九月,这部经讲圆满。他宣说《金刚经》,确确实实有许多地方是古大德注疏里面我

们没有见到的,真的是有独到的见解,有超越古人之处。譬如在经的一开端,他告诉我们,世尊往往说一切重要的大乘经典,都以放光、现瑞来发起。像我们过去在此地讲的《无

量寿经》,《无量寿经》发起的因缘非常希有殊胜。唯独《金刚般若》,《金刚般若》是整个大藏的精要,而发起在穿衣吃饭,入舍卫大城乞食,这样发起的,这个用意非常之深

。世尊表演给我们看,至高无上的佛法,究竟圆满的智慧,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之中,没有离开生活。换句话说,江居士为我们点破,学佛是学什么?佛菩萨生活在究竟圆满智慧之

中,表演给我们看。我们凡夫很可怜,一天到晚生活在妄想、烦恼之中,苦不堪言。我们要学佛,如何把我们从妄想、烦恼的生活里面突破,也要像诸佛如来、像大菩萨一样,生

活在究竟圆满的智慧之中,这才得到真实的受用。我们这一会也不要辜负江居士给我们的启示,当然更不能辜负诸佛菩萨的加持,希望在这一会当中,得到真实的受用。这是他说

经善巧之处。

通行本《金刚经》,前后两周问答,经文上都作「云何应住」。在一般的本子多半用昭明太子的三十二分,前十六分是前半部,后十六分是后半部。诸位仔细看经文,你就晓得。

江居士根据敦煌的写经,根据唐朝以前的古注来校对,发现前后句子不一样,四个字完全相同,组合不相同,前半部是「应云何住」,后半部是「云何应住」,意思不一样。句子

字一颠倒,意思完全不相同。他为我们说明,前面问:「应云何住」,就是我们的心应该住在哪里?这个意思是这样的,口气是这样的,「应该住在什么地方」?这是问「发菩提

心要怎样安住,才能够叫心神集中,不至于分散」,这明明是为初发大心人所说的。而后半部是讲「云何应住」,「云何」是为什么要这样住?这个意思当然不一样,意思确实是

不相同。前面世尊解释得很多,教我们「离一切相,发菩提心」,于是乎不能没有这一问。既然说要「离一切相,发菩提心」,菩提心为什么单独它应住?如果要是不住,菩提心

也没有了。后面这一问,发菩提心那个人是不是住在发菩提心上?疑问在这个地方,佛是不许我们住。那发了菩提心要不要住在菩提心上?不住菩提心上,那就不发心,那就没得

发。究竟是怎样降伏其心,问的意思在这个地方,换句话说,这是为已经发心、已经修行人而说的。像这样深入发明,古大德注疏没有见过,他对于《金刚经》的妙义,发挥得精

彩、透彻,像这样地方很多很多,这是我们在《讲义》里面能看到的,他的《讲义》写得非常详细。介绍的这些文字,都在「江居士传记」里面,在《讲义》序文里面写得很清楚



江居士民国二十七年(一九三八年)五月十八日往生,他往生的时候,自己告诉大众,金光遍照,佛来接引,这是决定往生的。他看到佛,看到佛光,最后的遗言,劝导大众,修

持以《普贤行愿品》为最要。江居士一生所标榜的是「教宗般若,行在弥陀」,他是念佛往生。这位大德可以说是清末民初,在家学佛成就最殊胜的,是我们很好的榜样。

他在《金刚经》真正用工夫大概有四十多年。小时候会念不懂意思,那个不算,到他真正下功夫研究,四十年的时间,将《金刚经》整理一个完善的本子。他的功德不在夏莲居之

下,夏莲居为我们整理一个《无量寿经》会集本;他以十几种版本来校勘,订正一个最好的、最完整的《金刚经》的本子。这都说明我们这一代学佛的人有福报,有这样不可思议

的大德来给我们选择版本。这是前面简单介绍的话,底下请看《讲义》。

《金刚经讲义》很长,现代的人喜欢简单,怕麻烦。这一次讲经,我们的《讲义》也印了三千册,恐怕《讲义》大家不愿意读,分量太大,于是我用一点时间,把《讲义》里面精

彩的部分节录下来,写了节要,《金刚经讲义节要》,里面的内容都是江居士所说的。《节要》的分量,大概还不到《讲义》的十分之一。

◎纲要

纲要就是一般经里面的玄义,江居士也是采取天台的五重玄义。

「1、大乘以自度度他为本,自度度他以六度为本,六度以般若为本。」

这是说明般若部在整个佛法里面,它所占的地位,它的重要性。我们学佛、听经,首先要问问自己:「我为什么学佛?为什么要来听经?」首先要把我们的目标、方向找清楚,决

定不能够含糊笼统,这样才能得到佛法真正的受用。学佛,有一些人是为升官、发财、平安、长寿;为这些学佛,得到的利益太少太少。实际上要是为这个目标,不学佛也能够得

到。学佛是经上讲的「自度度他」,什么叫做「度」?度是个比喻,像过河,从这个岸我们坐个小船度到那一边。「度」跟三点水的「渡」是一个意思。我们这一边这个岸,是生

死、是轮回、是烦恼,我们要从这个岸度到诸佛菩萨永远没有生死、没有轮回、得真正自在快乐的彼岸,这是我们学佛的目的。换句话说,如果要不把目的订在「了生死,超越轮

回」,我们这一生学佛就一定空过,那才叫真可惜!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不能不清楚的。

诸位同修今天能够在讲堂坐上两个钟点,世尊在《无量寿经》上讲过,在《金刚经》里面也讲过,「不是凡人」,不是普通人,都是过去生中,曾经亲近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

都是善根福德无比深厚,你才能欢欢喜喜在这里坐上两个小时。你要不相信,外头马路上走的人,你叫他来坐,看他坐得住、坐不住?他坐五分钟,他就要跑了,他就坐不住了。

我们要问,既然无量劫来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为什么今天还落到这个地步?还当一个苦恼众生?这不能不问问自己。那就是生生世世学佛,都没有下定决心要了生死、要出三

界,没下这个决心。由此可知,无论你修哪一个法门,无论你修学哪一个宗派,修得再好,要是不能够超越六道轮回,都不能算成就。为什么说不能算成就?想想我们现在这个状

况就明了了。我们无量劫供养诸佛如来,岂不是生生世世在修行?修成这个样子,所以说不能算是有成就。但是要想在一生当中有成就,一定要求生净土。江味农居士自己虽然是

一生研究《金刚经》,讲解《金刚经》,他是念佛求生净土的。

去年我们佛七圆满,这一边有一位同修,台湾也有两位同修,他们来找我,希望我把《金刚经》再讲一遍。我听了之后,我觉得也好,什么原因?我这么多年专讲净土,不想再讲

别的经,都放下了。为什么这一次又把《金刚经》提出来?看到许许多多念佛的同修功夫不得力。为什么不得力?第一是看不破,第二是放不下,虽然念佛,怕不能往生,又空过

了这一生。想想《金刚经》不错,《金刚经》讲一遍,帮助我们看破,帮助我们放下。真的看破放下,自然就老实念佛,所以我们讲《金刚经》目的在此地。这个目的要搞清楚,

帮助我们看破、放下,老实念佛,要晓得自度一定要了生死、出三界。换句话说,凡夫我们只当这一生,来生要作菩萨,决定不作凡夫,这才叫做自度。

自度,我们也要帮助别人,自度度他一定要修六度,本经特别侧重在六度,六度变成我们日常的生活行为,六度是菩萨行。佛法的殊胜处,就在自己本位上,就在自己本身的行业

之中,就修六度万行,就修菩萨道,就成佛了。任何一个行业,都是菩萨行,都是菩萨道,《金刚经》为我们说出理论、方法。而《华严经》末后一品「普贤行愿品」,我们一般

人也称《四十华严》,这里面最著名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是五十三尊佛,五十三位善知识是佛,在《金刚经》里面称「诸佛如来」,那是诸佛。他们所示现的有男女老少、各行

各业,都在本行,没有改行,都在自己平常生活环境之中,他就懂得怎样修六度万行,怎样修菩萨道,怎样学普贤行,一生圆满成就。《金刚经》讲的是理论、方法,《四十华严

》是诸佛菩萨做榜样给我们看,把它表演出来。《金刚般若》跟《华严》是一不是二,所以理论、方法的要领在这部经上。世尊一开端,他不用放光、现瑞来发起,就在日常生活

当中表演给我们看,看看诸佛菩萨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什么样的生活,我们要向他学习,这就是自度度他以六度为本。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

以般若为主,换句话说,就是佛教导我们,希望我们能够生活在究竟圆满智慧之中,那就是佛,就成了菩萨。

「2、般若摄无量义:性体空寂,我法俱遣,情执尽空,得无所得。」

「般若」是智慧,里面含无量义,这是真实的无量。般若之体是「空」、是「寂」。空不当作「无」讲,为什么叫它做「空」?因为它没有形相,我们眼睛看不见;它没有音声,

我们耳朵听不见;它不是形体,我们摸不到,不但摸不到,我们起心动念去想也想不到。它有,它不是没有,它真有,就用「空」字来形容。它的体是「空」。「寂」就是定的意

思,清净的意思,丝毫都不染,一尘不染。不但里面没有「我」,也没有「法」,就像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来无一物」这句话说得非常

之好,「本来无一物」就是「我、法」两边都离开了。离就是不执着,也就是《金刚经》里「不住」的意思,「应无所住」,是不住的意思。「遣」是放下、舍弃。

「情执尽空」,「情」是起心动念,贪嗔痴那就是很严重的情执。微细的情是动念,起心动念是微细的情;贪嗔痴,太粗了,太粗浅了。「执」是执着。这两个字,实际上就是世

尊在《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情是妄想,执就是执着。可见得「情执」,就是妄想跟执着。妄想执着去掉了,自性就恢

复,就是禅家讲的「明心见性」。所以为什么要把情执放下,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我们今天变成凡夫,在生死轮回受这样的苦,就是情执不肯放下。为什么不肯放下?没搞清楚

,不知道它是什么事情。其实,情执是假的,不是真的。佛在这部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情执也是虚妄,不是真的。但是你把假的当作真的,坚固的执着,这个亏吃大

了。

「得无所得」。佛,得无所得;菩萨,得无所得。试问问,我们有没有得?我们还是得无所得,你自己以为有得,错了!那才真正叫情执,是迷惑颠倒。「得无所得」是真的,我

们要从这个地方觉悟。

「生知——诸法缘生,未见本性,逐相而转,迷而不觉。」

「生知」,生是众生,众生的知见。众生以为「诸法缘生」,这是佛常讲的,佛不讲众生也发现了。现在西方很多科学家发现一切法是缘生的,他们将一切的物质分成分子、原子

、电子、粒子,晓得这个东西是因缘生法。他不叫因缘,但是跟佛法因缘讲的是一个意思,他懂得。

但是「未见本性」。近代的科学家比上一代要进步很多,譬如近代的科学家晓得根本没有物质存在。物质的现象是什么?爱因斯坦认为是「场」。场是什么?中国人翻作「场」,

是能量集中而产生的一个现象,也有科学家说这是一切物象波动的现象。这些说法跟我们佛法相当接近。佛在大乘经里面告诉我们,物质现象从哪里来的?《唯识》经论说:「一

念不觉,而有无明」,无明就是妄想;「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发展为十法界依正庄严。物质是从无而有的,换句话说,「有」是从「空」里面变现出来的,它的

体是空寂的,所以「有」不是真有,「有」叫幻有,在佛法里面叫「妙有」,而不是真的有这个东西。科学家虽然讲到「场」,讲到波动,还没有见性,还是凡夫知见。凡夫「逐

相而转,迷而不觉」,这就苦,所以他没有办法超越轮回,这个轮回的界限很难突破。

「佛知——缘生性空,有即非有,当体即空,觉而不迷。」

佛知道,佛知缘生性空,他见性了。他知道一切现象,缘生的现象,体是空的,没有自性。所以「有即非有」,有跟非有是一不是二。《心经》上常讲:「色即是空」,色是色相

、是物质,它就是空。不是说色等于空,不是的,本身就是空。

「当体即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这个话很难懂。你要真正懂得,那你就很自在,就很快乐,你好多烦恼都没有了。我们没有法子,还用比喻来说,《金刚经》最后教给我们

修行的方法,「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佛举这个比喻,教我们观想。我们都有作梦的经验,两个人睡在一起,各人做各人的梦,同床异梦,两个人没有做一样的梦。当你作

梦的时候,如果你是学佛的,学佛学久了,佛法的印象比较深刻,在梦中忽然想到「我现在在作梦」,梦里那些现象,问问是不是当体即空?确实。拿《心经》上一段话:「色即

是空」,梦即是空,空即是梦,空跟梦是一不是二,你从这里去体会,真的。常常这样子想、这样观察,然后再看看我们现前这个花花世界、一切众生,就跟作梦没有两样。

一切万法,当体即空,有即非有。有跟非有,空跟有,是一不是二。我们今天在佛法里,最难明了的,就是把色跟空看作两桩事情,两个怎么合都合不来,不晓得它根本就是一桩

事情,不是两桩事情。《金刚经》里面发挥这个道理的经文很多很多,所以要晓得当体即空。当体即空,你就不迷,你就不会随着境界去转。换句话说,不会受外面环境的诱惑。

因为外面境界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就不会受它欺骗,不会为它所转。换句话说,不会去为它做牛、做马、做奴才。世间人真是可怜,佛眼看到,「可怜悯者」,都在那里作梦

,在梦中造业,苦不堪言。佛跟众生,对于宇宙人生真相觉悟不一样,所以众生在迷,佛觉悟。

「3、因迷而成六道,因悟而有三乘。」

六道轮回从哪里来的?迷来的,迷了就有六道。为什么会有六道?迷有浅深不一样,迷得浅一点是天人,天上还有天,天有二十八层,迷得轻的在天,迷得重的就往下堕落,最重

的就是地狱,六道里面都是迷。觉悟也有究竟、不究竟,换句话说,觉悟功夫也有浅深不一样。究竟圆满觉悟的,那是佛。少分觉悟的是声闻、缘觉、菩萨;觉悟一乘比一乘高,

不圆满,所以觉悟有三乘。这就说明十法界是怎么来的。佛常讲十法界是依迷悟浅深不相同,而说三乘六道,三乘是声闻、缘觉、菩萨。

「4、本经纲要——遣除妄想执着,念佛净心之枢要。」

本经的目的非常显明,是帮助我们破妄想、去执着。这就是前面讲的情执,情执要是破除,念佛就不难,功夫就很容易得力。我们常讲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都不

难达到。底下我们会解释这两句,列一个简单的表解。

「无始无明」

「妄想——分别心——能变境界,十法界依正庄严。」

「执着——我执:烦恼障;法执:所知障」

什么叫无明?无明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完全不明了,这叫无明。诸位要知道,宇宙人生真相我们本来是明了的,本来是明了的,现在不明了了,现在就无明了。我想一定有同

修会起疑问,本来我们明了,为什么会不明了?几时我们不明了的?现在我们依照佛法来修行,把无明破了,我们又恢复明了,恢复明了之后,会不会哪一天又不明了?总有人会

有这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在佛法里面,叫做根本大问,可见得不是小问题,根本的大问。世尊当年在世的时候,富楼那尊者就提出这个问题。他听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众

生本来都是佛,既然成佛,本来是佛,为什么会迷了当凡夫?几时迷的?现在修行成佛之后,将来会不会再迷,会不会再当凡夫?就是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我在此地不解答,诸位

要想明了,在《楞严经》第四卷,富楼那尊者问,释迦牟尼佛答复,你看看他老人家怎么解释的,你去好好的读那一段经文,看看会不会开悟。开悟,那你就成佛了。

无明无始,无始这两个字非常妙,无始不是说很久很久以前,说不出时间,这个话不能这样说。怎么会说不出?「无始」就是没有开始。你要不相信,我问你一个很浅显的问题,

你能不能答得出来,「你晚上作梦,你是几点、几分、几秒开始作梦的」?这是很近的问题,你连这个问题都答不出来,那就不要问了。梦也是无始,为什么?心里头本来没有梦

,梦哪有开始!有始有终,它就真有这个事情。既然当体即空,你怎么能说它是个事实?无始,彻底就是假的,它根本就没有这个事实,哪里有开始?有始有终是真的,真有其事

,那才叫有始有终。无始的深义,就像一个圆一样。一个圆,你说哪个地方是起点?从哪里开始?圆没有开始。因此破无明就不难,无明真有开始、真有结束的话,那我们怎能破

得了,那修行还能有成就吗?正因为它无始,所以只要你心清净,不再执着,不再去想它,无明就断了,就没有了。

无明里面有两个现象:一个是妄想,一个是执着。这就是刚才我举的《华严经》上,「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妄想是什么?「分别心」。执着是「我执」跟「法执」,执

着可以分为这两大类。一个是执着这个身是我,执着能思惟、能想象,思想见解是我,《金刚经》上讲的:「我见、我相」,所有一切烦恼都是从这里生的。我执演变就是「烦恼

障」。法执是认为、以为,都是误会,误以为所有一切法也是真正存在,不知道一切法也是当体即空。不晓得!于是就变成「所知障」,所知是你应该知道的,本来知道的,现在

不知道了。现在这个障碍障住了,就不知道了,这叫所知障。有这两种执着,就成了六道轮回。

「惑、业、苦」

就是轮回的现象。两种障这是迷惑,迷惑就造业,造业就有果报。苦就是果报,六道轮回是果报。受果报的时候又迷惑,迷惑又造业,造业再受报,这就是轮回的现象。从这个现

象里面,诸位要知道,我们来生会不会比这一生更好?你们想想会不会?愈迷愈深,造业愈造愈重,所以后来的果报是愈来愈苦。六道里头住不得,太苦了!一世不如一世,这是

事实。所以觉悟的人、明白的人,要下定决心,在这一生当中,决定要超越六道轮回。

「妄想是分别心,能变境界」,佛在大乘经上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十法界依正庄严就是从心想生。我们明白这个道理,真正能够体会,佛教导我们的方法,自然就相信

,不会怀疑了。为什么?从心想生,想佛就变成佛,就是佛法界。所以佛教我们念佛,念佛是什么?把这个观念转变。我们现在的念头是在念三恶道,念三恶道将来的果报是地狱

、饿鬼、畜生,苦不堪言!假如我们现在念头转一转,我们念佛,念佛将来就作佛,念菩萨就作菩萨,念什么就变什么境界,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连作梦都如此,所谓「日有所

思,夜有所梦」,你那个情执很深的话,晚上它也会作梦,梦境现前,这个证明佛讲的没错。我们现在每天晚上作梦都梦不到佛,什么原因?佛这个念头太淡薄,这个印象不够深

刻。晚上作梦都梦见妖魔鬼怪,这说明妖魔鬼怪那个观念太深刻了。为什么?眼睛所看的都是妖魔鬼怪,你看电视,电视是妖魔鬼怪,报纸、杂志全是妖魔鬼怪,所以晚上作梦就

是乱七八糟的。能够把佛所讲的东西,在生活当中体验、证实,然后才知道佛讲的方法正确,只要我们一心专念,就能变境界。

「情执我见,实为爱根。」

这一句话要牢牢的记住。为什么?佛在经上常说:「爱不重不生娑婆」,娑婆就是六道轮回。爱不重不入轮回,入到轮回,爱很重,不是好事情,一定要觉悟。

「爱根不除,心何由净。」

贪、嗔、痴、慢都是从爱里面生的,这个根要是不拔掉,你的心不能清净,心不清净就不能生净土。我们念佛,念佛为什么?要念清净心。《无量寿经》上讲得很清楚,经题上给

我们标示出修行的总纲领是「清净、平等、觉」。而我们的功夫就在清净上,心净则佛土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靠清净心,清净心就变清净佛土,是这么个道理。如果心不清净

,口里面念阿弥陀佛,没用!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心里头还有贪嗔痴慢,古人讲得很好,「喊破喉咙也枉然」,一点都不错!所以我们念佛就是要恢复清净心,用佛这一念,把我

们九法界那个念头,都把它转变成佛的念头,这才叫念佛人。

「5、般若是自性本具正智——无上正等正觉——照见事实真相,此即佛之知见。」

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般若是佛法的精华,我们不能把它看作太深太玄,好象高不可攀,那你就把它看错了,是我们的自性,自性就是自心,自己的真心本性里面本来具足的。

六祖惠能大师说得很好:「何期自性,本来清净。何期自性,本来具足。」这是什么?就是佛在经上常常讲的「无上正等正觉」,梵文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我们真心本性

里头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面来的。学佛首先要知道这个事实,我们学佛没有别的,恢复自己本性而已。「照见事实真相,此即佛之知见」,《法华经》上说「入佛知见」,就是

这个意思。唯有自性里面真正智慧现前,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完全明了了,这叫「照见」。可见它不是分别见,不是妄想见,它是照见。像明镜,像镜子照覆一样,照得清清楚楚



「6、老实念佛,则能一心不乱。若不断世间一切染缘,攀缘不息,何能老实。」

老实可贵!老实很不容易!由此可知,我们从无量劫来,虽然多劫长时供佛修行,可惜从来没有老实过,所以落到今天这个样子。如果老实早就成就了!早就出三界了!没出得了

三界,不老实!为什么不老实?攀缘,这就是常讲的放不下。这样也贪,那样也爱,这就坏了,坏在这里。又想要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地方金银财宝又不肯放下,那怎么行?所以

才搞得这个地步。所以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乱,没有别的,老实,老实就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为什么放下?因为这个身心世界都是因缘所生,都不是真的,正是经上所说「当体即

空」。所以佛教给我们放下是正确的,放下是真实智慧;不肯放下还有贪恋,这就是情执,这就是迷惑。本经就是帮助我们看破、放下。这是般若的总纲领,我们介绍到此地。

◎经题

本经的经题,「金刚般若波罗蜜」这七个字是别题,后面「经」字是通题。经题七个字可以分为三段。

「1、金刚:物名,金中之精,最坚最利。能坏一切物,一切物不能坏。又金刚宝光明能照数十里。喻般若正智,能破烦恼重障;彻见一切凡情妄相,照破无明。」

金刚是物名,金中之精,就是金中的精华,金中最精之物,称之为「金刚」。「最坚最利。能坏一切物,一切物不能坏。」这是先说明这个物质它的名字叫「金刚」,因为在一切

物质里面,它最坚固、最锋利,一切物不能够破坏它,它能破坏一切物,它比其它的五金都要坚固。

「金刚宝光明能照数十里」,这是希有之宝物,我们现在这个世界已经见不到,许许多多的宝藏,我们都见不到了。为什么见不到?众生福薄。一切众生福报大的时候,这些许许

多多的珍宝都自然出现。实在讲,这也是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依报随着正报转。依报就是我们生活环境,随着正报,福报的大小;福报大的自然七宝现前,福报没有了,七宝就不

见了,就隐没了。这都是心转境界,证明佛在经上所讲的这些原理是真实的。

因此世尊用这个来比喻般若智慧,「喻般若正智,能破烦恼重障」,这是取它坚利、锋利能破烦恼。「彻见一切凡情妄相」,这是比喻它的光明,能够照破无明。「照破无明」,

宇宙人生的真相你就完全见到了。所以用金刚来做比喻,金刚的特性是「坚固、锋利、光明」,三个特性,比喻般若。

「2、般若:是梵语,义为自性本具之正智,所谓佛之知见。就理体曰觉性。又名实相般若。就作用曰正智,即观照般若。体用一如,觉照一体,故皆名般若。佛为一切众生,开

示大乘,使令悟入者,名文字般若。」

「般若」是梵语,这是音译过来的,它的意思就是智慧。我们不把它翻成智慧,还用般若,这在从前翻译体例里面,叫做「尊重不翻」,对这个名词尊重,所以用音译,再加以解

释。「义为自性本具之正智,所谓佛之知见」,佛与大菩萨对于宇宙人生一切事理、因果,他们看得非常清楚、非常明了,这种能力就叫做「般若正智」。

「就理体曰觉性」,般若之体就是觉性,觉性就是真如本性。本性、本能就有觉的意思,「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又名实相般若」,实是真实,决定不是虚妄的。这个意思就

是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般若是真实的,般若不是虚妄的;这一种能力是真实的,一切现象是虚妄的。这都是讲它的本体,讲它的理体。「就作用曰正智,即观照般若」

。有体就有用,实在说我们在净宗法门里面来讲,它的体就是清净心,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正智,就是照见。我们现在的心不清净,我们现在的心是被污染了,所以佛常说「五浊恶

世」。五浊恶世,从事上讲是讲我们生活环境,从理上讲就是讲我们的心。浊是污染,五种严重的污染。因为严重的污染,所以这个心起作用,就起恶念,起贪嗔痴这些恶念。因

为有恶念,才会有错误的行为,才会有苦报。我们现在的话叫「恶性循环」,是轮回不息的原因。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正智照见,宇宙人生的真相就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叫

「观照般若」,观照般若是实相般若的起用。

「体用一如,觉照一体,故皆名般若」,这个要晓得,体跟用是一不是二。清净心是体,清净心起作用是照见,体跟用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这是诸位同修必须要晓得的,

学般若,学大乘,要从这个地方去体会。

「佛为一切众生,开示大乘,使令悟入者,名文字般若」。众生在迷,自己心性里面,虽然本来具足、本有,但是不知道!人人的心都清净,哪个人的心不清净?真心都清净,不

清净的是妄心,假的,不是真的。我们都有一个真心,真心被迷了。虽有,不知道。在不在?在。佛告诉我们,佛讲得很清楚,佛说我们眼睛看外面的色相,耳朵听音声,第一念

是真心。我们眼看、耳听,第一念是真的,真心。为什么?第一念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不能说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你没有看见。看见,清清楚楚,没有执着,没有分别,这是

真心。第二念就迷了,第二念起分别了,这是花,这是红的、这是黄的,很美,我很爱它。完了!这就完了,堕落在妄想、分别里面去了,这就迷了。诸佛菩萨有本事保持第一念

,不堕在这二念,他们的本事,他们用真心。我们第一个念是真心,二念、三念就完了,变成妄心。妄心作主,真心不管事,不起作用,这叫凡夫。能够保持第一念,就是佛、大

菩萨,法身大士,那不是普通人。佛把这个事实真相、这个道理跟我们说清楚,后人把佛的话记录下来就变成文字。佛当年说法那是般若,那是言说。现在记录下来成文字,就叫

「文字般若」。所以文字是帮助我们开悟,帮助我们认识宇宙人生真相。虽然说三种,诸位要晓得,一而三,三而一。

「3、梵语波罗蜜:义为彼岸到。所谓离生死此岸,渡烦恼中流,达涅槃彼岸。波罗蜜又有到家、究竟、圆满诸多义。」

「梵语波罗蜜:义为彼岸到」。这是印度梵文的文法,跟我们中文文法恰恰相反,我们中国人讲「到彼岸」,他说「彼岸到」,我们依原文的意思来翻,就是「到彼岸」的意思。

「所谓离生死此岸,渡烦恼中流,达涅槃彼岸」,这就是到彼岸的意思。涅槃是不生不灭,也就是一般宗教里面所讲的永生,以后再也没有生死,这叫涅槃彼岸。涅槃也翻作圆寂

,圆是圆满,寂是寂灭。灭的是什么?灭的是念头。诸位要晓得,生死轮回的根本就是念头,念头有生灭,前面念头灭了,后面念头生了。有生灭就有生死,就有轮回。涅槃的意

思,就是没有生灭的念头,心真正达到清净,心里头一念不生。不生当然就不灭,这是真心完全现前,妄心没有了。妄心没有了,给诸位说,生死轮回就没有了,这个现象就没有

了,所以叫「了生死、出轮回」。这是把这个道理为我们说出来,只要你心里头生灭的念头没有了,轮回就没有了,生死就没有了。轮回生死都没有了,诸位想想看,你还会有什

么老、病?当然没有了,生、老、病、死都没有了,这些完全是真实的事实。

「波罗蜜又有到家、究竟、圆满诸多义」。这一句梵文里头含的意思很多,有到彼岸、到家。到家是指功夫做到圆满,我们称「到家」了。像这几天我看到这边许许多多名书法家

写了很多字,字写得很好,「某人这个字写得到家了,功夫到家了」,印度人叫「波罗蜜」,波罗蜜就是到家了。画画的功夫,画到最好就是到家了。你会炒菜,炒菜炒得功夫好

,色香味具足,也叫波罗蜜,到家了,功夫到家了。它有究竟圆满的意思,称为「波罗蜜」。

「4、梵语涅槃:义为不生不灭,所谓本自不生,今亦不灭。又翻圆寂。」

这是解释前面讲「达涅槃彼岸」。实在讲,涅槃有不生不灭的意思,不生不灭就是真心,就是本性。禅宗里面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见性就是不生不灭。所以大家千万不

要误会,认为涅槃就是死了。如果涅槃就是死了,不要修,每个人最后一定要入般涅槃的,所以不是这个意思。涅槃就是真正证得不生不灭,证得清净心现前,就叫证得涅槃。所

以「涅槃」跟「死」完全不相干,死了不是涅槃,死了就麻烦大了!死了不能解决问题。所以不可以死,死了就不得了,就麻烦大了!决定不能死。学佛,我们就是要在这一生当

中,真正证得不生不死,真的是了断生死,证得不生不灭。涅槃,又翻作「圆寂」。

「5、因见思烦恼,而有分段生死。因尘沙无明,而有变异生死。」

佛法里常讲生死有两种,一种是「分段」,分段就是一段、一段的。粗的现象,像我们现在这个一生、一世,这是一个大的阶段。小的阶段,一年比一年老,一年是一个阶段。再

细分,一月是一个阶段。再分,一天是一个阶段。你每天晚上睡一觉,等于死了一次,昨天再也不会回来,永远消失了。诸位想想,你要是头脑再清楚一点,再明白一点,刹那、

刹那就是一段一段。人不是一天一天的老,不是,是刹那、刹那在老,这叫真正觉悟,真正明了了。刹那、刹那,这是分段。「变异」是变化,变化是从幼到少,从少到壮、到老

、到死,这是很明显的变化。微细的变化在心里,心里面变化。如果我们冷静一点,细心一点,也不难觉察到,迷悟的变化,情识的变化,贪嗔痴慢烦恼的变化,无量无边!那是

变异生死。在佛法里面讲变异生死,主要的意思是超凡入圣,他的境界不断在改变。菩萨,刚刚证得初信位,初信到二信是一个变化,二信到三信是一个变化。就好象我们在学校

念书,我们从一年级到二年级,这是一个变化,一年变到二年,二年变到三年;小学变到中学,中学变到大学,这叫变异。菩萨有五十一个位次,就是五十一次的变异,这叫做变

异生死。

变异跟分段不一样,分段里面有烦恼,变异里头是破无明,一个是从烦恼障来的,一个是从所知障来的。因为有两种障,所以叫两种生死,尘沙无明跟见思烦恼,就清清楚楚、明

明白白。两种生死都断了,这叫圆寂、叫圆满、叫清净寂灭。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请看《金刚经讲义节要》第三面第一行:

「6、大智度论云:有无二见,皆属此岸;二执俱空,始达彼岸。」

《大智度论》在佛教经典当中,是一部很重要的论典。这一部大论,在古印度梵文典籍里面,分量相当之大,听说有千卷之多。中国人一向喜欢简单,就怕麻烦,所以译经的大师

,为了在中国弘法,不得不将大论,也像我们现在这个情形,把它节要翻译,并没有完全依照梵文翻译出来,但是只有初分,就是第一分完全是详细译出来,后面都是取其精要、

摘要的翻译,已经就有一百卷之多。这一部论典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批注,这是我们通常讲的《大般若经》,跟《大般若》不一样,《大般若》有六百卷;这个是《摩诃般

若波罗蜜经》,一共有三十卷,是这一部经的批注。在般若部里面相当的重要。古德讲经、注经引用《大智度论》里面的文字很多,所以我们常常会看到。

这大论上说,「有、无」这两种见解,也就是这两种的看法跟想法,都是此岸。此岸就是经上讲的轮回见,是六道轮回的知见,不是佛菩萨的知见;佛菩萨的知见叫正知正见。「

有、无」这两种见解都是错误的。说有、无,这是举一个例子讲,有、无是相对的;换句话说,凡是相对的见解,都是轮回见,一定要记住这一句话。人我是相对的,真妄是相对

的,善恶是相对的,乃至于大小、长短都是相对的,凡是这一些见解都是轮回业,也就是情识的知见。真如本性里面是一念不生,哪有对立?没有对立。所以必须两种执着,也就

是我们今天讲相对的两边,都要离开。两边离开,心清净了,就是像古德讲「本来无一物」,心清净了。清净心超越轮回,轮回就没有了。为什么他超越?因为轮回是从妄心建立

的,相对的知见就是虚妄的,这样才有轮回;心恢复到清净,轮回就没有了。

「7、六度中,布施,舍也。若不舍,则不离此界。众生不肯舍,无观照正智耳。」

菩萨修六度,六度是菩萨日常生活的守则,必须遵守的原则有六条。这六条里面,第一个就是布施。实在说,这六条要是把它归纳起来,只有一个布施。布施里面有三种,有财布

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持戒、忍辱可以说是无畏布施;精进、禅定、般若是法布施。所以一个布施,就把菩萨的行门全部都包括了,布施非常非常重要。布施真正的意思,不是

叫你在寺院庵堂里去舍一点钱,那叫布施,你要是这样看法,完全错了。布施是舍,是放下。譬如前面讲的有无二见,你要把它舍掉。舍就是布施。如果不舍有无二见,如果不舍

本经所说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那就是凡夫,决定不能出离六道。出离六道一定要舍,一定要放下。

菩萨修布施,也就是放下,就是舍。舍到无可舍,连那个舍也不能要,还有舍的观念,依旧不能出三界。舍的念头都没有了,也要把它舍掉,这样子才永脱三界。此地这个界是三

界,三界就是轮回。众生为什么不肯舍?也就是说,众生为什么放不下?因为他没有智慧,没有看破。换句话说,宇宙人生的真相,他不清楚、不明白;如果真的明白了,不需要

佛菩萨来劝你,你自自然然就放下了。为什么自然放下?因为一切法都是虚妄,不是真实,包括我们自己的身体。不但包括身体,起心动念那个念头,念头我们讲心,心也是假的

,也不是真的。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决定不执着,这才恢复到清净心。清净心是真的,它不会变,清净心是永恒的,佛法里面讲常住真心,这才是自己本来面目。禅宗里面参究的

「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真心就是自己本来面目。此地讲「无观照正智」,没有智慧,没有把世间真相看清楚。

「8、般若波罗蜜,因位名圆满之观慧;果位则般若即是波罗蜜。」

般若跟波罗蜜,前面给诸位做过简单的解释。菩萨在修因的时候,还没有成佛,都叫做因地,包括等觉菩萨都是属于因地。般若就是观慧,就是《心经》上讲的照见。《心经》里

面讲「照见五蕴」,实在讲五蕴包括世出世间一切法,照见五蕴皆空,就是见到宇宙人生的真相。相是有,体是空的,相有体空,那是真正的智慧。证到究竟果位的时候,我们一

般讲成佛了,到成佛的时候,般若跟波罗蜜是一个东西。般若是智慧,波罗蜜是圆满,智慧达到究竟圆满。究竟圆满就是般若智慧,是一不是二。由此可知,在出世间甚深佛法当

中,假如还有二,就不能成佛。必须二也没有了,才能成佛。

我们在《六祖坛经》看到,六祖大师初到广州,见到印宗法师在讲经,风吹幡,风动,幡动,有几位法师争论不休,有人说风动,有人说幡动,六祖出来说了一句话:「不是风动

,也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印宗法师听到了,这个人很不寻常。以后知道他从黄梅得法,是五祖忍和尚的传人,欢喜得不得了,向他请教。五祖当年在黄梅,常常说法开示,就

问他,「有没有讲到涅槃?」这是大众们所熟悉的禅定涅槃。能大师的答复非常好,「禅定跟涅槃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二法就不是佛法」,这种答复极高明!真正说到真实之

法,印宗非常的佩服。这就说明,菩萨还有二的这个念头在,就不能够证果,不但究竟佛果他证不到,分证佛果他都没有办法证得。他的境界达到最高,是天台家讲的相似位;相

似再往上去是分证,分证他没有办法,分证必须两边都舍弃,这才能证到分证的佛果。分证佛果就是《华严经》上讲的法身大士,「破一品无明,见一分法身」,那才得佛法真实

的受用。如果我们看到般若波罗蜜是二法,自己就晓得,分证果位我们没有法子证得。这也是举例说。前面「有、无」二见是世间法,此地般若波罗蜜是佛法,佛法跟世法都不能

执着。世尊在本经说得很清楚,「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舍就是要离开,不能执着。不是说不要,法我们要,但是不能执着。

「9、金刚即喻此观智,最坚、最利、最明。果味喻如来法身,金刚不坏身也。」

「金刚即喻此观智」,经题上金刚是比喻智慧。观察世出世间、照了一切法,这种智慧。「最坚、最利、最明」,这是金刚的性质。如果在念佛法门里面来讲,最坚固就是比喻信

愿。念佛法门成功的条件有三个,就是三资粮:信、愿、行,我们的信跟愿要坚固。行就是执持名号,这一句名号能断烦恼,就是利,利可以断烦恼;这一句佛号能破无明,就是

明,最利、最明。念佛的功夫要绵密,大家不要害怕,今天还有同修来问我,他念佛念得功夫不得力,烦恼、妄想还是很多;一面念佛,一面烦恼、妄想、杂念都起来。这个不怕

,这是很平常的现象。假如你没有烦恼、没有妄想,你就成佛了,你还要念佛吗?就是因为妄想杂念多,才要用念佛的方法克服。为什么伏不住?你的功夫还不到家。你想想看,

你的妄想、烦恼、习气,无始劫就培养了,你念佛才念几天,怎么能够伏得住?明白这个道理就好,妄想起来不要去理它,把精神集中注意在佛号上,妄想就不要管它,佛号一直

念下去,念久了功夫得力,妄想杂念慢慢就少。几时到妄想杂念没有了,只有佛号,没有妄念了,这叫事一心不乱,你得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就是用念佛的方法得到禅定。三昧是

禅定,用念佛的方法可以得禅定。得禅定就是没有妄念了,这是事一心。继续再念,再一直念下去,念到无明破了。无明破了,怎么知道?智慧现前。破无明,般若智慧现前,就

像《心经》上说,你看到世出世间一切法的真相,完全呈现在面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是开智慧。不但现在的事情你明了,过去、未来都明了,这是智慧开的样子。智慧

没有开,没有妄想,那是得禅定,事一心不乱。从事一心再提升,是理一心。理一心是金刚「坚、利、明」这个明的作用现前了。「果位喻如来法身,金刚不坏身也。」如来的法

身,法身大士就证得了。虽证得,不究竟、不圆满,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一直要把四十一品无明断尽,证到究竟的果位,法身才圆满。初住菩萨就证得一分法身,这个法身

叫金刚不坏身。这是经题,别题七个字简单介绍到此地。这个题对我们的修行,就有很大的帮助,我们记住「坚、利、明」。我们今天修净土法门,把金刚融会在三资粮之中,这

样念佛功夫自然就得力了。

「10、经:具贯摄常法四义,常则三世不易,法则十界同遵。又有径义,修行成佛之路径。」

「经」字是通题,凡是佛所说的一切法,都称之为经。经有很多意思,这个地方只举出最简单的四个意思,这是通常一般所讲的「贯摄常法」这四个意思。第一、「贯」,是贯穿

的意思。同学们也许看过佛经的批注,古人的批注在经的前面都有科判,表解一样。再大部头的经,科判都判得很细密。像我们常见的《大方广佛华严经》,部头很大,它的科判

、表解就有厚厚的一册。更大的,像六百卷《大般若》,分量大,它的科判,这么厚的本子有好几本。我看到之后,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科判是解释经的,从科判里面去观察,

才能够发现佛经不简单。真正做到不能加一个字,也不能减一个字。加一个字,累赘,可以删掉的;少一个字,它的科判就断了,就连接不上,看出章法结构的严密,这是科学的

方法。从章法结构就能够看得出它思想的细密,条理整整齐齐,丝毫都不乱,这是贯的意思;好的文章能够符合这个标准。像现在一般报纸杂志里面这些文章不行,那个文字删掉

一句、删掉一段没关系,意思还不会错;再添一点也没关系,可以增减的,这就是不能符合贯的这个标准。我们读中国的古文,古文能够达到这个标准。

第二、「摄」。摄就是能够摄受人心,这就比较难了。这个意思浅而言之,就是你读了之后是欲罢不能,好象磁铁一样,它能够吸引,它有这个力量。诸位看报纸看一遍,我想不

会再看第二遍,那就是没有摄受的能力。好的小说,像中国古时候的四大部,《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这是中国四大名著,你看一遍,还想看第二

遍;但是你看十遍、二十遍以后,不想再看了,它的摄受能力只有这么多,就不想再看了。但是如果你读四书五经,那个摄受的力量就强,可能从你小时候念起,胡须都白了还念

不厌,愈念愈有味道。换句话说,这种能力可以摄受几十年,让你一生都不会厌倦;每读一遍,有读一遍的味道,这个力量就大,所以称之为经。佛经摄受力量超过世间的典籍,

从我们初发心一直到成佛,这一部经都念不厌,这个摄受力量太强大了。佛门的典籍,任何一部经论,都有这个摄受力量。读的遍数愈多体会愈深,我们通常讲悟处。他为什么喜

欢读?每一遍有每一遍的悟处,充满了法喜,他才不会厌倦,愈念愈欢喜。

第三、「常」,「常则三世不易」。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我们晓得佛讲经,距离我们现在,依照中国人的记载,老一辈的大德们,像虚云老和尚、印光法师、谛闲法师,他

们都采用中国古代的记载。释迦牟尼佛灭度,到今年三千零二十二年,外国人讲是二千五百多年,我们中国历史上记载的,到今年是三千零二十二年。相差几乎有六百年之多,实

在讲现在无法考订,除非让释迦牟尼佛再来,向他请教,否则的话,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每个人都找到证据,谁也不能够否定谁。这些争论我们都把它舍弃掉,没有关系,

时间是假的,空间也不是真实的,何必去计较?佛法重在行门,自己真正心清净了,真正开悟了,那才重要,其它的东西不重要。三千年前讲的这些道理,现在还可以用,三千年

前讲的方法现在也适用,这就是「三世不易」。我们世间有许多典籍,就没有办法超越时空。现在有用,过几年就被淘汰,就没用了。佛的典籍、教训永恒不变,万古常新。

第四、「法」,「法则十界同遵」,法是讲修行的方法,破迷开悟的方法,修行证果的方法。十法界的众生,十法界里面包括佛法界,佛还需要吗?佛要!因为佛里面,有很多不

同种类的佛,我们要搞清楚。天台家判教,有藏、通、别、圆,藏教佛、通教佛、别教佛还要修行,圆教的佛才是究竟圆满。我们讲十法界,十法界同遵,就是讲藏教佛、通教佛

、别教佛,要遵守这个方法,遵守这个原则,才能够达到究竟圆满;这样才称之为经,经具足这四个意思。

「又有径义」,径是路。经是「修行成佛之路径」,径有道路的意思,是成佛之道,我们要循着这个道路,才能够超凡入圣。经还有镜的意思,就是照脸的镜子,有这个意思。读

经,要以经典的道理,经典里面所讲的标准,跟我们自己起心动念对照对照。用经典照照自己的心,我们的心清净不清净?善良不善良?经典是一个标准。经题的意思就讲到此地

。合起来说,这个经题就是:像金刚一样坚固、锋利、光明的究竟圆满的般若智慧。佛说这部经,希望我们都能够因世尊所说的金刚般若,开启我们自性金刚般若的智慧。我们这

一生一定过得非常的幸福美满,而且在这一生当中,决定超越三界六道。往后决定是往成佛之道迈进,以至于达到究竟圆满的佛果。这是佛说这部经的意义。

◎显体

体是性质,也是世尊说经的理论依据。佛给我们讲这个经,他依什么说的?我们今天讲「凭什么讲的」,得有凭据,如果没有依据,怎么能够取信于人?叫这么多人相信,叫这么

多人接受?一定要有理论的根据,说明佛讲的这些道理、这些方法,从哪个地方生出来的,这就叫做体。显是显示、显明,让我们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对佛讲的理论与方法

就信得过,能够相信他。

「1、一切大乘经,皆以诸法实相为体。佛四十九年所说,无非宇宙人生真相而已。」

这是佛讲经的根据。佛是凭什么讲的,根据什么讲的?根据事实真相。这个没话说了,事实真相。不是他凭空理想,完全是事实,宇宙人生的真相,在佛法称作诸法实相;诸法就

是宇宙人生一切法,实是真实,真实相。这是说明佛经为什么值得我们相信,为什么值得我们采取、接纳,他所讲的都是事实真相。而宇宙人生这四个字,我们要特别认识清楚。

宇宙是我们生活环境,不是跟我们没有关系,是生活环境;人生就是本人。换句话说,世尊所说一切经,无非就是说明我自己跟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诸位想想,还有什么比这个

对我们自己本身更亲切,没有了,找不到了。由此可知,如果对自己,对自己生活环境真相不明白,这就叫迷,迷就叫做凡夫。如果对于自己,对于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清楚、明

白,这个人就叫觉;觉就叫做佛,叫做菩萨。可见得佛菩萨与凡夫,只是对自己跟自己生活环境真相,迷悟的名称不同而已,除此之外,哪有凡圣的差别?凡圣也是二法,也不能

执着。凡圣这个名词的来源,就是对这个事实真相迷悟而说的,离开迷悟,确实没有凡圣这个名词。

「2、智者大师以『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为经体。江味农以生实相为体」

古时候天台宗的祖师智者大师,他有《金刚经》的批注,他在批注显体这一部分,取本经的经文,「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取这一句做为本经的经体,就是世尊说法的依据

。这个说得也很好,意思也很好。「江味农以生实相为体」,我们要注意「生」字,生是什么?生起。我们原来迷,现在又觉悟了。其实生实相,就是前面所说的,明了宇宙人生

的真相。世尊是依这个而说的。

「3、实相即是非相,此中非字,是一切俱非,空、有、双亦、双非之诸相俱非,非亦不立。诸法实相,本来如是,真实如是。无以名之,强名实相耳。」

这是解释实相。「实相即是非相」。实相这两个字很难体会,难在哪里?难在我们凡夫总是离不开分别执着。心有分别执着,距离实相远之远矣。这是般若最难懂的地方。佛说一

个实相,我们就紧紧抓住一个实相,执着这个实相,那就错了。清净心里哪有这个东西?但是佛要是不用这些假名词的话,那怎么说法?为了说法,表达意见,方便起见,不能不

假设很多名词,但是你要从假设名词里体会真实义。开经偈里,「愿解如来真实义」。要解如来真实义,不可以分别,不可以执着;一有分别执着就错了。世尊在此地不能不说「

实相即是非相」,意思叫你不要执着。

「此中非字,是一切俱非,空、有、双亦、双非之诸相俱非。」这是佛经里常讲的四句,这是根本的四句,我们起心动念,一定落在这四句。不是落在有,就是落在空,要不然就

是亦有亦空、非有非空,总离不开这四句,这是佛法里面常讲的四句百非,所有一切的妄想、分别、执着,就是这样产生的。佛告诉我们,这一些观念统统要舍掉,「非」就是舍

的意思,都不能够执着。「非亦不立」,统统都非了,统统都没有了,你再执着这个非,那又糟糕了,又错了。非也没有,非相也没有。「诸法实相,本来如是,真实如是。无以

名之,强名实相。」很勉强的建立一个名词,叫实相。真实状况里是一丝毫的分别执着都没有,然后你就能够看到一切法的真相。真相是相有体空。我们见不到真相,为什么?我

们把相有跟体空分作两桩事情,相是相,体是体,不知道这两个是一桩事情,这是我们没有法子开悟,没有法子懂得佛说的真实义。几时我们这种妄想杂念没有了,就是这四句真

的离开,真的没有了,才晓得体、相、作用是一不是二,是一个整体。说体、相、用是一个整体,这里面真正的意思,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整体,你才见到真相。我们难!我是

我,你是你,他是他,怎么是一体?你跟人家说一体,他说这是胡说八道,没有办法了解,都是把假相当作真实。

这是佛的大经、深经,很难体会。深经一定要用清净心、平等心,你才能体会得到。《无量寿经》经题上教给我们修行的三大纲领:清净、平等、觉。清净是一丝毫染污没有,什

么东西染污?七情五欲,情跟爱是染。怎样平等?没有分别就平等,一有分别怎么会平等?由此可知,要离妄想,要离执着,才真正能达到清净平等,那个心是觉悟的心。如果不

清净、不平等,那个心是迷心,不是觉心。我们学佛,学什么?学佛就是要觉悟。我们修什么?就是要修清净、平等。在不清净里修清净;在不平等里修平等。清净、平等心现前

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大白,这才见到真相。我们学佛是学这个,不是学别的。实相如是,没有办法称呼它,不得已给它起个名字,叫实相。

「4、离即不取之义,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无以名之,强名曰生。」

「离」是离相,「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这是世尊在大乘经上常说的。离,给诸位说,不是离开,意思不可以错会,离是不取的意思,「不取」就是不执着。心里面不要执着,

事上不能离开,事上离开,你就错了!事上要离开了,你就落空;心里执着,你就着有。心里面不执着,事上努力认真去做,这样叫空有两边都不执着,两边都不取;也就是本经

在最后,教导我们修行的总纲领,两句一偈,这是谈论到修行的总原则、总纲领,两句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两句如果我们用最粗浅的话来说明,不取于相是不受外境

的诱惑。我们知道现在修行人,为什么不能成就,不要说在家同修难成就,出家人一样也不能成就,原因是什么?受不了五欲六尘的诱惑。六根接触外面境界,就起贪、嗔、痴、

慢,外面一引诱,里面就动心了,这怎么能成功?你要想成功,说老实话,外面不被诱惑,里面能做到不动心,这样才能成功,这叫真功夫。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功夫都得力,

念佛可以得一心不乱,参禅可以明心见性,学教可以大开圆解。关键就在这里,你还会不会受外面境界诱惑?

这样深的经典,这样重要的经典,释迦牟尼佛发起这个经,完全在日常生活当中,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平常生活当中发起,意思在此地。佛达到究竟圆满的果位,每天还

出去托钵,不受世间荣华富贵的诱惑,他真能放得下,不受诱惑,内心确实如如不动,世尊表现给我们看。学道,无论是在家、出家,要想道业成就,要记住世尊两句名言,「以

苦为师」,要能吃苦,能吃苦就不会被外面诱惑;「以戒为师」,能守规矩、守本份。人能够守规矩、守本份,喜欢吃苦,这个人就有成就的本钱,有这一生修行成功的资格。不

肯吃苦,不肯守法,你修得再好,说老实话,决定出不了轮回。

从前出家人、修道人没有财产,住的道场十方常住,不是个人私有的,真的是贫僧;现在出家人不一样,现在是富僧。从前出家人修行都能了生死、出三界;现在出家人,佛门常

讲「地狱门前僧道多」。现在出家人将来到哪里去往生?到地狱,你说多可怕!我们一定要有高度的警觉心。现在出家人怎么说是富僧?供养多了。从前出家人没人供养,一般信

徒供养是供养常住,而不供养个人。个人纵然得到供养,都交给常住,所以没有私财,没有积蓄。现在出家人都有私财,都有积蓄,还有不少比在家人富有,这个我们要晓得。贪

图这些,这个东西增长贪心,不是好事情。财富增长贪心,没有的时候,没有贪心,心还在道,老实念佛想往生。钱多了,多了还想多,贪心愈来愈重,这放不下。现在出家人,

不接受人供养也不如法。怎么办?这里接受来,那个地方就布施,辗转出去,这就没事了。不可以积蓄,积蓄果报在三恶道。人生光阴很短很短,实实在在讲这不值得,要是堕落

在三恶道,那个时间可长,亏就吃大了。所以要有高度的警觉心,要记住佛的教训,「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在家修行成就,说老实话还是这两句话。在家人富有的很多,《大藏经》里的居士传,在家修行成就多,不少是大富长者,自己的生活还是很简单、很朴素。他有福报,他有财富

,财富布施给大众,让社会大众共享,他不自己享。那个福报是愈来愈大,福报愈大,社会大众享他的福的人愈多,他给大众广结法缘,这叫真正有智慧。古今中外这些例子,我

们看到很多,所以佛这两句话不仅是出家人要遵守,在家人要成就还是这个原则。换句话说,没有两套标准,标准只有一套,这是讲你要想真的了生死、出三界,一定要遵守。「

无以名之,强名曰生。」生实相,也没有办法,说不出,没法子说,不得已起个名字:生实相。

「5、文字诠此实相。观照,观此实相。实相般若,则圆满显现,到彼岸矣。」

「文字诠此实相」,文字跟言语都是工具,是世尊教化众生的工具。「观照,观此实相。」言语、文字全是说明而已,用言语、文字把事实真相说明。你要得受用,你要得好处,

要用观照、观察。照是用智慧观察,不是用情识。你用智慧,仔细去观察,逐渐逐渐才了解事实真相。「实相般若,则圆满显现,到彼岸矣。」观察,要用智慧不能用情识,情识

跟智慧从哪里分别?有分别、有念头的就是情识;没有分别、不动念的就是智慧,诸位去体会这个意思。观照要用什么?要用清净心、平等心,清净、平等心观察一切法就是观照

。如果起心动念、分别执着,就不是观照,起心动念、分别执着决定不能了解佛的真实义。纵然你会说,说得天花乱坠;你会写,著作等身,全是凡夫知见,全是轮回心。用轮回

心,用凡夫知见来解释佛法,佛法也变成世间法,不是佛法,这我们不能不知道,所以佛法要行不在说。如果心地真的清净,一个妄念都没有了,真的做到清净、平等,给诸位说

,一切世间法都是佛法,哪一法不是佛法?都是!心不清净,《大方广佛华严经》也不是佛法。诸位细细去体会这个意思,你才不至于学错了佛,学佛学一辈子,原来学的全是世

间法。由此我们也能体会到,金刚般若的重要性。金刚般若在今天,对我们真的是当头一棒,把我们打醒,不可以再错用了功,那就叫真可惜!可惜我们的光阴,可惜我们的精力



「6、本经之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喻如金刚者,以其能离一切诸相,除我见,断烦恼,生实相。」

「本经之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喻如金刚者」,这是把金刚坚、利、明,比喻本经的文字、本经教人观照的方法。「以其能离一切诸相」,这是《金刚经》修行重要的原则。离一切

相,离就是不取、不执着,不但世间一切法不执着,佛法也不执着。「除我见,断烦恼,生实相。」我们的实相般若不能现前,实相般若是我们每个人自性本来具足的,不是外面

来的。为什么本来具足的实相般若,现在没有了?就是因为你有我见、有烦恼。实相般若像太阳一样,我见、烦恼像云彩,下雨天云彩把太阳遮住,不能现前,金刚般若能把乌云

化解,使太阳光明又出现,这是生实相。这个经典的理论方法,确实能够除我见、断烦恼。烦恼习气重的人,对这个经典所说的理论与方法,应当特别留意。佛是依这个事实为我

们说这部经,我们了解佛说经的根据,我们可以信得过,道理、方法、境界,我们都可以不怀疑。

显体的目的,无非是建立我们坚定的信心。信为入道之门,我们对它不相信,就没法子了。世出世间求学、修道成功与否,关键在老师。要找到一个好老师来教导你,这个老师不

但是有修有证,他自己要真修,他才有体会;而且要跟自己有缘。没有缘,再好的老师,对你也起不了作用。什么缘?你对他很尊敬,这是最重要的缘。因为你尊敬他,他讲的话

你就听,你就照做。如果对这个老师没有恭敬心,老师教导,耳边风,听不进去,也不照做,就一点用处都没有。跟老师的缘在此地,就是你心目当中最仰慕、最尊敬,你跟这个

人学决定有成就。这都是讲信心的重要,「信为道元功德母」,这是《华严经》上所说的。

◎明宗

宗是宗旨,修行的纲领。我们对于经典的理论、出处明白了,我们信心有了,有了信心之后,他为什么不讲「解」?信解行证,他为什么不讲解,就讲行?这说明「行」重要。佛

法自始至终着重在行,你要真干;纵然不解,你肯行,你能成功。解得再透彻,你不肯干,还是等于零,还是不能成功。在前面总纲领里面,他不讲解,他讲行,道理在此地。而

在事实上,我们也能够观察到,自古至今有很多没有听过经,没有读过经,完全不解,老师教他念一句阿弥陀佛,他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真的他证得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

往生的时候站着走的,坐着走的,预知时至,也不生病,很多很多!证明行比解重要。

解是为什么人说?为信心不坚固的人说,半信半疑,这给你详细讲解,建立信心;真的完全相信,懂不懂不要紧,念到心清净自然就懂,自然就开悟,何必要费那么多口舌?由此

可知,世尊四十九年讲经说法为哪些人?就是为那些信心不坚固的,慈悲到了极处!上智之人,特别聪明智慧的,佛一说他就懂,不要讲废话,他就明了,就开悟,这种人好度。

第二个是下愚,他不需要懂,讲那么多我不懂,我不要听,我老实念就好,他也成功。这两种人好度,最难度的是当中半吊子,说上不上,说下不下,所以佛为这些人讲经说法四

十九年。我们就是当中这一截,不是最上也不是最下。最上最下都不来听经,他们功夫得力,他们不来,凡是来听经都是当中这一截人,最难度的。这就说明他为什么不用解,他

用明宗,讲修行。

「1、宗者修也。经义之主体虽显,非修莫证。读经闻法,必以如说修行为主。」

「宗者修也」,修是修正、是修理。诸位要明了这个字的意思;换句话说,我们有了错误,才要修正,才要修理。什么地方错误?我们对于宇宙人生的看法错了、想法错了、说法

错了、作法错了,惹出许多的麻烦。这个麻烦就是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是从错误当中产生的假相,不是真实的。相虽然是假的,我们受苦可不假,好象晚上睡觉作梦,我们知道作

梦是假的,但是你在梦里面受苦受乐,那个不假。你作恶,做个恶梦吓得一身冷汗,那个不假;梦是假的,吓得一身冷汗是真的,不是假的。你在六道受苦是真的,因此修正就有

必要。修行,行是行为。行为包括刚才所说的,见解、思想是心理的行为,我们讲意业;口是言语,身是造作,身口意三业的行为,错误了,把它修正过来,这叫修行。由此可知

,修行在哪里修?要在起心动念。一个念头起了,马上就要省察,我这个念头是是、是非、是善、是恶?你要能很清楚。是恶的、不善的,马上就息掉。所以从起心动念处,修正

自己的行为,这叫修行。大家千万不要误会,修行一定要剃头发,一定要吃长斋,一定每天敲木鱼念经,那才叫修行。那是修行的样子,表演给人看,真正修行在起心动念之处。

「经义之主体虽显」,前面一段显体,「非修莫证」,前面讲的实相般若,你要不是真修,事实真相你还是见不到。你今天读经、听讲,听说有这么回事情,自己没见到,那个不

管用;听说不管用,一定要自己亲自证得,你才能得受用。「读经闻法,必以如说修行为主。」经要读得熟,为什么要熟读?世尊在经典讲这些道理、方法,我们要牢牢记住,时

时刻刻不忘记,这是我们修行的标准。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想想跟佛在经上讲的相应不相应?跟佛讲的一样,我们的知见、解行正确。如果我们的想法、看法跟佛经上讲的

不一样,你要记住,我们错了,佛没错。佛教给我们要生清净心,要生平等心,要生慈悲心,有人说不行,这什么事都不能办,到底是你错,还是佛错?什么事都不能办,那不是

佛错了?说实在话,佛没错,你错了。你今天认为办事情要狠心、要辣手,你的事情才能办成功,殊不知佛办事情比你高明,你今天办事办成功了,你的属下害怕你,心里并不服

;佛菩萨办事叫人心服口服,甘心情愿替他做,岂不比你高明多了,你哪里比得上佛!本经须菩提尊者说「深解义趣」,你对于佛的经典,解得浅不行,要深解。深解之后你才晓

得如何运用在生活上,如何用在工作上,用在处事待人接物,那才是高明,高人一等。一定要深解义趣,如教修行。所以,佛法是以修行为主。

「2、修学唯以自悟心性为主,不重经教,谓之宗下。依文字,起观照,证实相者,谓之教下。此佛家自称宗教也。」

「修学唯以自悟心性为主」。禅家所讲的明心见性,修行以什么为主?以明心见性为主,这个非常重要。但是你要明心见性,一定要修清净心。禅家是用禅定的方法,使心恢复到

清净,到相当深度的禅定,这才能开悟。《楞严经》上说得很好,「净极光通达」,心净,净到极处就放光明,那个心起作用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你的性德完全恢复了,禅宗

讲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了,这是我们修学主要的目的。心性显露了,不但智慧透出来,给诸位说,福报也现前了。福报虽然现前,佛菩萨不受。像释迦牟尼佛一样,成佛了,佛的

福报圆满,他不享受,他每天还出去托钵,还出去当他的苦行僧。这个不受是大慈大悲,做一个修行的榜样给大家看,要这样才能够明心见性,才能够达到究竟圆满。如果诸佛菩

萨在果地上,福报现前他都享受了,他是可以享受,但不能教化众生。众生一看佛菩萨,你们都享福,你教我们修苦行,谁相信?都不相信了。佛教我们修苦行,他要先修苦行,

给我们做样子,我们才会心服口服。我们吃苦,以为真的吃苦;佛修苦行,佛苦不苦?没有。为什么?佛的心清净,佛的心平等。还有苦乐就不清净、不平等。佛在苦中没有苦受

,佛在乐中没有乐受,他的心永远是平等,永远是清净;不像我们凡夫心,真的有苦有乐,他没有,那才叫真乐。离苦得乐,这个苦包含我们所讲的苦乐,乐还是苦。苦乐两边都

离开叫真乐。所以,离苦得乐的乐,不是苦乐之乐。苦乐的乐还是苦,还是有问题的。

「不重经教,谓之宗下。」佛法教学大分宗门、教下,宗是禅宗,禅宗不着重文字,不着重经教,它着重悟心。「依文字起观照,证实相者,谓之教下。」禅宗接引的对象是什么

人?上智、下愚都会有成就,像我们这些人参禅不会有成就的,不够资格。我们这些人要从教下,要从经典来研究、来探讨,然后依照经典的理论、方法来修行,我们走这条路,

这叫教下。

「此佛家自称宗教也」,我们佛门自己称宗教,诸位一定要晓得,跟社会上一般人讲的宗教意思完全不相同。佛家讲的宗是禅宗,佛家讲的教,禅宗以外的派别都叫做教。在中国

总共有十个宗派,除了禅宗之外,其余九个宗派都叫教下。所以佛家称宗教是这个意思,跟社会上一般讲宗教的意思完全不一样,这是我们学佛必须要辨别清楚的。现在学佛很难

有成就,原因在哪里?原因是佛教变成宗教了,而以宗教徒对于宗教的狂热,这种心情来学佛,佛是变成宗教。宗教当中,如果你心很清净、很善良,来生的果报是人天福报。换

句话说,佛法真正修学的目的,与你毫不相干,你的路全走错了,你把它当作宗教来看待,当作宗教来修学,这就错了。不但禅宗是以悟心性为主,教下也是这个目的,只是方法

手段不相同,方向目标决定是一致的。净土宗念佛求生净土,还是这个方向,还是这个目标。古德说得很清楚、很明显,「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我们业障重,烦恼、习气

重,参禅不开悟,研教也不能开悟,这才没有法子,老实念佛、求生净土,见到阿弥陀佛,就开悟了。阿弥陀佛了不起,他有大智慧,有巧妙的方法,我们跟他学很容易开悟。修

净土,实在讲就是十方一切诸佛菩萨,为我们介绍一个最高明的老师,你去找他准没错,是这么个道理。生到西方净土,永脱轮回,不再搞生死,了生死、脱轮回,一往生西方,

这个目的就达到。

「3、智者大师,以『实相之慧,修无相之檀』为本经之宗。」

智者大师解释《金刚经》,都是取《金刚经》的经文、经义,做为纲领为我们介绍。修行的方法,以实相的智慧,真实智慧,「修无相之檀」,檀是布施。什么叫无相之檀?不着

相。不着相就是真实的智慧。布施,布施完了之后,心里面痕迹都不露,这才叫无相之檀。不像现在人,现在人修布施,名字都要刻上去,永远不要忘记。建道场,他布施一个柱

子,那个柱子也写上某某人捐献的,着相。所以要记住,要离相布施才是智慧。着相的布施是感情、情识,念念不忘我做多少好事、我做了多少功德。其实你要把《金刚经》参透

,你就了解,那全都错了,所得的果报很小,三界之内有漏的福报而已。如果是无相的布施,那个福德不可称量!纵然修小福,得大福德。为什么会得大福德?随他这个心量,尽

虚空、遍法界,那个福报多大!着相的福有界限的,所以你修大福报得的是小福。如果能够离一切相,小福得的是大福,修小得大,世尊在本经里面说得很多,也说得很详细。这

是本经修行的宗旨,修行的纲领。

「4、江注以『离一切相,修一切善』为本经依体起修之妙宗。」

江味农居士所说的话,跟智者大师没有两样。江居士是近代人,所以说的言语浅显,文字浅显,我们看很容易看出来。智者大师是古人,用的文字比较深,是一个意思。要离一切

相,不着有;修一切善,不着空;空有二边都不着,这就符合本经世尊教导的精神。

「5、本经修宗,在『无住』二字。全经观门、行门,尽在其中。」

当年六祖惠能大师听忍和尚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明了了。我们俗话讲他开悟了。这一悟就一切都悟,所以底下的经不要讲,完全通达。不但《金刚

经》通达,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都通达。不但佛法通达了,这个世间一切法也通达,没有一样不通达,这才叫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于是后人就认为《金刚经》就是

这两句话最重要,其实不然,诸位要知道,个人的机缘不一样,六祖惠能在这两句开悟,我们在这两句依旧没有开悟。其实《金刚经》上每一字、每一句,都能叫人彻底觉悟,各

个人的机缘不相同。但是「无住生心」,也的确是《金刚经》很重要的修学纲领,这倒不是假的。无住就是不执着,一切法都不执着,世间法、出世间法,空有二边统统不执着。

惠能大师的根性,实在讲,就与常人不相同,他初见五祖的时候,五祖问他:「你到佛门里面来拜我,你想求什么?」他求的跟我们求的就不一样。你们诸位每天烧香拜佛求什么

?求发财、求升官、求保佑健康长寿,保平安,求这些。他不一样,他答复说,「他是来作佛」,这个口气了不起!他到佛门是要来作佛。我还没有看到第二个,入佛门来拜佛是

想来作佛,还没有听说过。我读《无量寿经》,我对于法藏比丘佩服得五体投地,他比六祖高明。六祖只说作佛,法藏在世间自在王佛面前,佛问他,他不但要作佛,而且要超过

诸佛。六祖是作佛,还没敢说超过诸佛。阿弥陀佛在因地不同凡响,他要作佛,超过诸佛,这个人的心愿不一样。他改正神秀法师的那首偈子,与《金刚经》修行的方法就相应。

神秀要时时勤拂拭,他老人家本来无一物,无住就是本来无一物,那个心多干净。

「观门、行门」这两句,我们要很清楚、很明白的认识它。观就是你对于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这叫观门;你是怎么的看法、怎么的想法。行门就是生活,就是我们日常生活;

换句话说,你是怎样过日子,你怎样生活,那叫行门。凡夫的生活,过的是苦海的生活,诸佛菩萨的生活是过的圆满智慧的生活。我们如何脱离苦海,过佛菩萨高度智慧的生活,

这叫行门。观门、行门,修学的精华、修学的纲领,都在这部经当中。而这部经,愈往后面愈精彩,愈往后面愈明显。前面所讲的半吞半吐,后面完全说出来了,《金刚经》的味

道很浓!换句话说,《金刚经》也很难讲,要是把后面意思说出来了,固然现在听起来好听,到后头没得讲了。我们也必须在前半部半暗半明,透点消息,到后面才有得讲,否则

到后头没得讲。不过后面重要的意思,在前面还是要提出来讲,什么原因?我们道场听众,不是学校学生上课,有今天来了,后面他没有机会来听,要是听不到精彩东西,岂不是

可惜,岂不是辜负他们吗?这是顾全到现场同修们当下的利益,我们也就顾不了许多。所以有先来后到的,有现在能够听,后面可能没有机会来;有的人前面听不到,后面才来,

这种现象在佛门讲经是非常普遍,必须统统能够顾及到。这是观门跟行门,很要紧。

「6、《大智度论》云:般若要旨,在离一切法,即一切法。」

离一切法是无住,即一切法是生心,生心跟无住是一不是二。我们把它看成两个,那就又看错了。无住跟生心是一桩事情,是同时的,没有先后,没有次第。生心就是无住,无住

就是生心。生什么心?生自度度他之心。虽生心,决定不能执着,决定不能住,住不得,一住就错了,一住就迷了。住,简单讲就是着相、执着,一有执着就错了。一有执着,心

就不清净,心里头有一物了,不是能大师所讲的本来无一物。你有了一物,有一物就错了。所以,无住跟生心是一桩事情。明白这个原理,然后你就能够体会到空有是一桩事情,

真妄是一桩事情,善恶是一桩事情,是非是一桩事情,人我是一桩事,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整体,是一个自体。你要能够领悟到这一层,契入到这个境界,

那就恭喜你,你证得清净法身了,你不是凡夫,你已经是法身大士。世尊讲经说法真正的目的,就是希望我们能够契入这个境界,证得这个境界。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请看《金刚经讲义节要》第五面第三行:

「7、经云: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又云:以无我人众寿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菩提。阿耨菩提者,实相般若也。离一切相修一切善,观照般若也。因观照而证实相。」

我们选这一段做为「明宗」的总结。世尊在本经里面告诉我们,离一切相就叫做诸佛。这个地方讲的诸佛,是讲从初住菩萨一直到究竟佛果,总共有四十二个位次,诸佛是指这些

。而不是像一般的意思,指许许多多的佛,不是这个意思,他只讲分证位。由此可知,分证位的菩萨确实是佛,分证佛那不是假的。我们在大乘经典里面见到,像《法华经?普门品

》里面所说:「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什么人能现佛身?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从这个以上都能够随心应量,《楞严经》上讲:「随众生心,应所知

量」,都有能力示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佛的身份出现在世间教化众生,所以称之为诸佛。要想证得这个地位,这个地位在《华严经》上,就是所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从十

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这四十一个位次称之为法身大士,《金刚经》讲的诸佛。要想证得法身,这大家都知道,必须要破一品无明。如何能破一品无明?世尊在这里教

给我们「离一切诸相」,你才能有能力破无明、证法身,如果你着相就不行。着相修行,修得再好也不能见性,修得很好能出三界不能见性;如果修得不好,三界都出不了,这个

要知道。粗相不能执着,粗相是讲世出世间都有很粗显的形相,像经上讲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相就涵盖世出世间一切诸相,统统都包括了。我们今天讲的动物、

植物、矿物,乃至于大自然种种现象,总离不开这四相。微细的四相很难离,难在哪里?难在自己还没有发现,你就知道这个事情不容易。但是离一定要从粗显的地方离。譬如最

粗的名闻利养,这是很粗的相。名闻利养要是不能舍弃,决定不能出三界,这个大家必须要晓得;名闻利养不能够离掉,我们念佛就不能往生,可见得这些对于修行人是大害、大

障碍。五欲六尘,五欲是财、色、名、食、睡;六尘就是六根接触的对象-色、声、香、味、触、法,这个都讲得很粗。经上教我们不住,教我们离,都是不执着的意思。要从内

心里面,对一切法不执着,决定不能把它放在心上,这就对了,这样才能够断烦恼,粗的烦恼就是见思烦恼:贪、嗔、痴、慢、疑、恶见,这是粗的烦恼,细的烦恼就是无明,才

有能力破一品无明。我们晓得破无明是要很深的定功,假如这一切相还执着、还不能放下,诸位想想,那个定怎么能成就?必须一切都不执着才能得定,定功深才能破无明、证法

身,那就是入诸佛的行列。

又说「以无我人众寿」,这是离四相,这经上讲得很好,把菩萨的标准说出来;「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这经上说得这么清楚,这里所说的非菩萨

就不是菩萨。可是这个地方的菩萨标准是相当高,是大乘菩萨,是明心见性的菩萨,也就是法身大士,那叫真菩萨,这一点不假。在佛教里面,有称权教、实教,实是真实,这是

真实的菩萨。通常像我们受了菩萨戒,也认真努力在修六波罗蜜,修十大愿王,很用心的去做,这也叫菩萨。菩萨有名字菩萨、有观行菩萨、有相似菩萨,这三个位次的菩萨都不

在《金刚经》上;《金刚经》的标准,最低限度是要分证的菩萨,四相都离了,而前面这三个位次四相没离。天台家讲六即佛,菩萨也是六即,我们都要把它辨别清楚。四相在这

个经里面,世尊屡次的重复,他的用意我们不难想象得到。即使《金刚经》你念一遍,问你《金刚经》上讲的什么?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你会记得,为什么?

在经上念了很多遍,这是叫你牢牢的记住,一定要离,不离不行。不离不能见性;不离,我们所希求的无上菩提没有份。

「阿耨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上菩提,无上菩提是成佛之法,得无上菩提就叫成佛。世尊在此地教导我们要离相,离一切诸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要认

真的去修善,什么是善?真实利益一切众生那叫善。这个讲法实在说还是很笼统。什么叫真实利益?真实利益的标准在哪里?对我们初学的人来说,还是显得模糊不清楚,必须讲

得更清楚一点、更明白一点。帮助一切众生开悟,这是善。如果在一切善法当中,而不能帮助众生觉悟的,给诸位说,那都不是真善。佛法里面讲的,菩萨帮助众生、度众生,这

是第一个条件,要帮助众生觉悟。帮助众生觉悟,我们就能够体会得到,要弘法利生。世尊当年在世,一生就做一个榜样给我们看,到处讲经说法,把宇宙人生的真相给大家讲解

明白,劝人离相修善,佛一生做这个工作。不但在言语上教导我们以身作则,这叫行菩萨道。往后我们读到经文,就能够看出世尊一生言行的细密之处,点点滴滴都是给后学人做

一个好样子,让我们向他学习。所以佛教化众生不仅是言教,有身教、有意教,身、口、意三业都是究竟圆满的教导。所以我们也要想学着佛,念念帮助一切众生觉悟,这是正法

,决定不要让众生疑惑、误会,走向迷信,那就错了。这样你就能得阿耨菩提了。

阿耨菩提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成中国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这也是经上所讲一切善法的绝对标准。帮助众生觉悟,那个觉要正觉,不是邪觉,是正觉。什么是正觉?决定

是趣向明心见性的这个方向、这个道理,这个觉就是正觉。因为世间法里头也有觉,我们看到世间这些科学家、哲学家,对于宇宙人生他也有相当的觉悟,但是他那个觉悟不能破

无明、不能见本性,前面也略略提过,这种觉不能算正觉。还有世间一些宗教家,他们对于宇宙人生,也有相当程度的觉悟,但是不能出三界。宗教家,我们晓得印度的宗教比一

般宗教要高,他们宗教修证可以能够生到非想非非想天,依旧出不了三界,这个觉不能算是正觉。正觉唯独佛法当中有;换句话说,就是一定要离四相。得到正觉,在佛门里面称

他作阿罗汉、辟支佛。再向上提升叫正等正觉。佛法确实是正字招牌,正觉、正等正觉,没有离开正,正而不邪;等,等于佛,没成佛,等也是平等的意思,平等觉,这是菩萨所

证的,是法身大士。换句话说,见了性,性是平等的,所以见性的菩萨,我们称他作正等正觉。从圆教初住到等觉菩萨,都称之为正等正觉,因为他见性了。见性之后,与一切众

生接触,他用真心不用妄心。没有见性的人用妄心,他不会用真心。妄心是什么?就是意识心、生灭心。一个念头起,一个念头灭,用的是这个心,妄想心、生灭心。见了性之后

,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他用的心跟如来果地上的心没有两样,真心。

真心是永远不会变的,真心是清净的,真心是平等的,真心决定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所以叫它做平等心。真的达到清净平等,他用这个心,这叫正等正觉。正等正觉达到究竟圆

满,那就再加个无上,无上正等正觉,这是如来果地上所证的,我们一般也称为圆觉,圆满的正觉。圆满的正觉,通常我们对他用一个很尊敬的称号,叫大觉,圆满大觉,这是对

如来果地上所称的。你就得了,得的是这个。是不是真的得到?给诸位说,如果你真的有得,谁得?我得,我相还没离,你还有我相;我得了你没得,你还有我相、人相,四相具

足,那你没得。这个得是不得已的说,佛为了说法方便起见,假设有个得,其实没有得,你要是说得就错了。为什么说无得?得而无得,无得而得。这话怎么讲?因为究竟圆满的

大觉,是你自性里本来具足的,你得个什么?得要是说,这得来的,我本来没有我得到了,那才叫得,本有!本来有的,哪里叫得!佛为我们说一切法,都是我们自性当中本来具

足的,我们现在是迷了自性,智慧德能不能现前,佛教给我们把一切妄想、杂念统统舍掉,统统放下,心马上就恢复清净了。清净心里面,智慧德能又现前,好象得到了,其实是

本有的。所以大乘经上常讲「圆满菩提,归无所得」,那是真的得到,是得无所得。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本经里面讲就是「实相般若」。所以佛一桩事情他说了许许多多名词,用意就是叫我们不要执着;佛教里名词术语,都不可以执着,执着就错了。在般若

里面讲,这就是实相般若,实相般若就是真如本性,就是自性清净心。「离一切相、修一切善」是从事上讲的,实相般若是从体上讲的,事上也可以说是从作用上讲的。有体当然

有用,用:「自受用」就是自己的日常生活;「他受用」是帮助一切众生觉悟。无论是自受用,无论是他受用,都叫做「观照般若」。若不能够离相修善,纵然是修观照,里面没

有般若,诸位要记住。般若就是离一切相,你懂得离一切相,那你就有智慧了。为什么?能离一切相、修一切善,心永远清净,心不会被外境所污染,这是智慧。世间有不少人修

一切善,他不知道离相;修的善很多,心不清净,心里面还有妄想、分别、执着,心不清净没有般若,纵然是有观照而没有般若。像这些地方我们不能不清楚,不清楚在修行用功

的时候,往往就把佛的教训错会了、误会了。到自己修行没有成就、没有结果,反而埋怨佛菩萨给我们讲的话不灵,我们上当了,被佛菩萨骗了。其实佛菩萨讲得很清楚,你自己

没有搞清楚,你误会了,还在怨天尤人、罪上加罪,过失就太大了。所以观照跟般若的意思,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般若是佛母,一切法从般若生,我们不能离开。我们学佛,尤其是学金刚般若,目的何在?就是希望我们能够生活在圆满智慧之中,这就是金刚般若,我们真的得到受用,真的得

到好处。在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都是离相修善,穿衣吃饭都不例外。穿衣有穿衣的样子,吃饭有吃饭的样子,规规矩矩、如理如法,这就是善法,这就是智慧。你肯做、肯坚持,那

就是高度的智慧,无论有人看见或者没有人看见,绝不改变样子,这叫做观照,观照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因观照功夫得力,这才能够证入实相,这是修行里

面的总纲领、总原则。

◎辨用

辨用:我们依照这个方法修行,能得什么好处?我依照这个方法修,要是得不到好处,我修它干什么?用是作用、功用。

「1、明宗,是明因位之修;辨用,是辨果地之证。而显体,是显因果之目的。」

要用现代话来说,辨用就是讲受用。你依照这个方法修,你得什么样的受用,你得什么样的好处,这一段要给我们说明,我们得什么样的好处。「而显体,是显因果之目的。」体

是根本,修因证果,修依照体修,证还是证这个体性,总没有离开体性。

「2、佛言:『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觉性,但以妄想执着所障,不能证得。』妄想,分别心是。执着,我法二执是。」

这个话是世尊在《华严经?出现品》里面所说的。我们仔细去看这句话,佛的意思显然为我们大家说明: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如来的智慧是圆满的,如来的德能

也是圆满的,如来的体相也是圆满的。我们常讲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我们相本来是这样的,现在长得丑丑的,三十二相一个好相也没有了。什么原因?世间看相的会讲,我们也

常听到过,「相随心转」。心丑,相就丑陋;心善,相就很善;心美,相就很美,就是这么个道理,相随心转。你要修好心,要修善心,你的相貌人家一看,既善良又端庄。佛菩

萨的相貌,为什么圆满?心善、心好。就是这个道理。

本来我们个个都是像佛菩萨那样的相好光明,为什么今天变成这个样子?「但以妄想执着所障」,障是障碍,把我们本具如来智慧觉性障碍住,所以变成这个样子。每个人的相貌

不相同,六道众生相貌不相同,就是因为他的障有浅深不一样。障得深的,相貌就比较难看;障得浅的,就现好相。譬如说,我们人的相貌不如天人,天人的相貌比我们圆满,但

是畜生的相貌决定不能跟人比;饿鬼道的相貌比畜生还要差。如果诸位仔细去留意、观察一下,现代人一般的相貌比不上古人。古时候的人相貌圆满,你看看唐人、宋人的画像,

那个画像是写真,是照真人画的,比我们现在的人,相貌圆满太多了。什么原因?他们那个时候人心比我们善良,比我们纯朴。

我们现在头脑里,平常所想的都是一些奇奇怪怪的,这个东西从哪里来的?被诱惑的。电视里头奇奇怪怪的妖魔鬼怪。这两年很流行衬衫上印花,我在美国看他们印的,前后印的

妖魔鬼怪,看到寒毛直竖、毛骨悚然!不是好现象。你看小朋友打的电动玩具,里面画的人都是是妖怪,那个不是人相。从小让小孩接触到这些,将来他们那一代的相貌,不如我

们这一代,我们不能不知道,要加以防范,要加以避免。所以我回到台湾,他们有一些做印花的,印的这个衬衫,我们就提倡印弥陀弟子。今天讲《金刚经》,后面就印「一切有

为法,如梦幻泡影」。我们宣扬正法,穿衣服也是教人觉悟。我们很想来提倡,希望大量的来做,大概价钱也不贵,我带来的几件是他们送给我的。我们讲什么经、讲什么法门,

就印那些经的好句子,我们也来开社会的风气,也来引导他们。

障碍在哪里?妄想就是分别,也就是二障里面的所知障;执着就是烦恼障。烦恼障从哪里来的?从执着来的。因此不能证得,不能像诸佛如来果地上一样。「妄想,分别心是。执

着,我法二执是。」坚固的执着,以为身、以为能够思惟想象的是我。像西洋哲学家,所谓「我思故我在」,认为能够思惟想象的是「我」,这是我执!都是坚固的执着在四相之

中。虽然本来是佛,因此不能证得,这是佛在大经上说的。

「3、起信论云:『以不达一法界故,不觉念起,而有无明。』不达即不觉,无明即妄想执着。」

《大乘起信论》是马鸣菩萨的著作。由此可知,这是大乘入门的教材。大乘入门的教材,大乘就有相当高的深度,它不是小乘入门,它是大乘入门,因此跟《金刚经》所讲的境界

是相同的。《金刚经》身要破四相,标准是要破四相;《起信论》上教给我们的,也是这样的境界。马鸣菩萨教给我们:读经闻法要「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岂不是

跟《金刚经》上所讲「离一切诸相,修一切善法」一个意思吗?所以它是同样的境界。

在此地,我们采取他这一句论文。「以不达一法界故」,达是通达,这是讲一切众生不能够通达实相是一法界。此地讲的一法界,就是本经讲的实相般若,实相般若就是一法界,

一法界就是实相般若,《华严经》上称一真法界。法界的确是一真,法身大士所见的、所证得的,就是法界一真,而不是十法界。迷的时候有十法界,悟的时候是一真法界。由此

可知,十法界是假的,不是真的,是迷了以后产生的幻觉、假相。实际上,真相是一真法界、是一法界。因为不明了、不通达法界是一真,「不觉念起,而有无明」。无明从哪里

来的?无明从这儿来的,马鸣菩萨所说的。而世尊在楞严会上对富楼那尊者所说的,与马鸣菩萨的讲法很相似。世尊说:「知见立知,是无明本」,无明的根本是知见立知。知见

就是实相般若,《法华经》上讲的「佛知佛见」。你从佛知佛见里面,再建立一个知就错了,所谓头上安头,那是无明,跟这个地方的意思很接近。「不达」就是不觉。「无明即

妄想执着」,无明是妄想、执着的根源。如果你要问妄想、执着从哪里来的?从无明来的。由此可知,妄想、执着断掉,无明就没有了,自性就开显。

「4、此经大用,能开众生究竟圆满之智慧。此智为一切众生性体所本具,即是众生皆有之如来智慧觉性。」

「此经大用,能开众生究竟圆满之智慧」,这个说得很明白,《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用处,就是能够开显众生究竟圆满的智慧,不是小智慧,是自性里头本具的智慧。「此智为

一切众生性体所本具」,本来有的,因为迷了,它不能现前。世尊说《金刚般若》,能帮助我们破迷开悟。「即是众生皆有之如来智慧觉性」。我们要恢复、要证得,不能不重视

《金刚般若》,不能不认真的探讨《金刚般若》。一切明了之后,你的生活行持,自自然然与《金刚般若》里面所讲的教训就相应了。

「5、性具智开,不觉者觉,无明者明,便是通达一真法界,便是从根本上破障断惑。」

「性具智开」,这是自性里本来具有的智慧开显了。「不觉者觉,无明者明」,我们不觉,现在觉悟了;本来是无明,现在明了。「便是通达一真法界,便是从根本上破障断惑。

」佛在经上说得很清楚,本经教学的对象是发大乘心者、发无上乘心者,这是《金刚经》教学的对象。如果你真的是发这样的心,《金刚经》对你就非常有用处,满足你的大愿,

帮助你、引导你证入大乘。这个大乘是法身菩萨的地位。这部经真的有这个能力吗?真的,一点都不假。只要你把经义明白了、搞清楚了,依教奉行你就不难得到。所以经上跟我

们讲的道理、讲的方法,都是从根本上破障断惑,而不是一般大、小乘经典,那个叫你断烦恼,枝枝叶叶,枝枝叶叶麻烦,它从根本。像我们砍树一样,我叫你砍一棵树,你先把

树上树叶一片片拿掉,然后再把那小枝剪掉,这个多罗嗦。会砍的人从根锯下来不就完了,什么都解决了。《金刚经》的办法是从根本上解决,不从枝叶。

「6、当知发大慈悲心,便是开此智。依教发心,分别心已融,我见潜消。故令发无上菩提心,灭度所有众生入无余涅槃,而实无众生得灭度。全经不外发挥此义。并忘其为菩提

心,直令向一念不生处契入。」

这是刚才讲的,从根本上破障断惑。而佛的这个方法非常善巧,巧妙极了。这个方法确实我们能做得到,方法虽然巧,我们做不到,那也等于零,佛也等于白说了,我们可以做得

到。从哪里做起?从发大慈悲心,从这里做起。佛门里常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佛教给我们发大慈悲心。慈悲上加一个大,这个大是什么意思?清净、平等的慈悲,就叫

做大慈大悲。如果是有条件的慈悲,那就不能叫大慈悲,有条件就不清净、不平等。这个人我喜欢他,对他慈悲;我讨厌他,就对他不慈悲,这个不是大慈悲。

佛法讲慈悲,有四种慈悲心:一、「爱缘慈悲」,一般众生有的,我喜欢他就对他慈悲,不喜欢他就没有慈悲了,这叫爱缘慈悲,完全是感情的。二、「众生缘慈悲」,比爱缘慈

悲高一级。我喜欢他的、我的家人,我把这个爱心扩大,所以叫博爱,我也能爱护一切众生,对一切众生都慈悲,这叫众生缘慈悲,比爱缘慈悲范围大多了。三、「法缘慈悲」,

这是菩萨的慈悲。佛所讲的道理,他明白了,他能够以平等观察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法缘慈悲。听佛法开悟了,佛教给我们这么做,我就这样做,这是对的,依教奉行,这

叫法缘慈悲。四、「大慈大悲」,这是如来果地上的慈悲,大慈大悲是无缘的慈悲,没条件的。菩萨法缘还是有条件的,因为闻到法了,我要遵照老师教诫依教奉行,那还是有条

件。必须做到无条件,没有条件,心是清净、平等,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世尊在此教我们发这个心,这才叫从根本修。为什么?大慈悲无条件,就跟清净心相应,就跟真如本性

相应。一下就从这里下手,这个方法真是高明到极处。般若智慧就从这里生,从大慈悲心里面生般若智慧。

「依教发心」,世尊在本经教导我们怎样发心,你就好好的学。你果然明白,果然学会,分别心没有了。佛教我们离一切诸相,我见没有了,四相不离它自然就没有了。离相,硬

要离相,那好难,不容易。不离,没有了,这个方法妙!经上教给我们这些方法,都是叫你发心,像佛一样。佛发什么心?经上一开端,佛就说他发的是「灭度所有众生入无余涅

槃」,他发这个心。「灭」,灭妄想、灭烦恼、灭执着。一切众生都有妄想、都有烦恼、都有分别、都有执着,佛帮助一切众生把这些妄想、分别、执着统统灭掉,这是破障断惑

。帮助一切众生证入无余涅槃;涅槃是不生不灭,无余是究竟圆满。二乘人证的是有余涅槃;阿罗汉、辟支佛证涅槃了,他尘沙无明没断,所以不是究竟的,不是圆满的。前面讲

的诸佛,分证诸佛从初住到等觉,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断,还不是究竟圆满。那一品生相无明断了,那就究竟圆满,无余了。佛要帮助众生到什么地步?要帮助他证究竟

圆满的佛果。帮助他证得等觉菩萨,那还不够,我的责任义务还没尽到,一定要帮助众生成佛。像地藏菩萨所说的,「众生不成佛,我就不成佛」,这样的大愿心,这才叫做大慈

悲心,这才叫做修一切善法。这是清楚、明白告诉我们,一切善法是指这个,不是别的善法。修一切善,要离一切相。「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决定不执着度众生的相。我能度

、众生为我所度、我说种种佛法度,统统不执着,三轮体空。「实无众生得灭度」,这一句是离一切相,上面这一句「灭度所有众生入无余涅槃」,是修一切善,这叫做大慈悲心

。《金刚经》全经所说,不外乎这两句。

到最后「忘其为菩提心」,这是《金刚经》到下半部了。菩提心者,即非菩提心。菩提心也不能执着,执着一个菩提心那就不善,那就没有离,离得不干净。所以说「法尚应舍,

何况非法」。法要不要?法当然要。我们是凡夫,不要佛法怎么行?一定要依靠佛法,我们才能得度。要这个佛法,但是不能执着佛法。就在要的时候就不执着,这个高明!这才

叫金刚般若。如果说现在要的时候我执着,到我过了河,得度之后,我才不要、才不执着,那不是金刚般若,那是一般的大小乘佛法,过了河船不要了。金刚般若不是,就在船上

就知道:船,我要利用它得度;船我就不执着。不是我过了河才不执着。当下就不执着,这叫从根本上破障断惑。当下就不执着,诸位要晓得,当下就是清净心,当下就是平等心

,这比一般渐修的菩萨高明太多了。直截了当「向一念不生处契入」,一念不生就是无余涅槃。可见得这个经的功用,的确是不可思议。

「7、一切众生,以不觉十法界同一体性,妄想分别,起人我见,遂生三毒,造罪受苦,轮回六道。愈迷愈苦,愈苦愈迷。纵有善根遇善友劝令发心,归依三宝。以夙世障缘,叠

起环生,欲修不得,修亦难成。故忏悔业障,极关紧要。」

「一切众生,以不觉十法界同一体性」,前面说过,实际上就是一真法界,因为不觉,把一真法界变成了十法界。真相看不到了,看到的是妄相,十法界是虚妄的。妄依真起,妄

没离真!当你分别、执着的时候有十法界,离开一切分别、执着,十法界原来是一真法界,法界原本是一真。「妄想分别,起人我见」,因为不晓得法界是一体,在这里面起妄想

、起分别、起执着。「遂生三毒」,三毒是贪、嗔、痴,三毒烦恼。这是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提起,一定要重视。我们这个身体健康吗?不健康。为什么不健康?里面都是毒。我

们的心坏了,心里头有毒,有贪、嗔、痴三毒,世出世间一切的毒都没有这个毒重!心坏掉了,身还能好吗?所以诸位看到现在这个社会,奇奇怪怪的病很多很多,那些疾病的根

源从哪里来的?科学家、医学家在那里研究这个细菌、那个细菌,都不对,是贪、嗔、痴三毒来的!这是真的。所以一定要认识清楚,要晓得这个病的严重性。佛法常常比喻佛菩

萨是大医王,佛所说的一切法就是法药,专治三毒重病,尤其是金刚般若特别有效。如果能把三毒拔除,我们就恢复到健康,健康的人叫佛、菩萨,不健康的人叫凡夫。所以佛法

带给我们什么?带给我们是健康,健康才长寿,长寿是无量寿。因为有三毒,所以你才造业、造一切恶业,「造罪受苦,轮回六道」。只要是在六道里面,必然是「愈迷愈苦,愈

苦愈迷」。我们从无量劫辗转到今天,冷静仔细去想一想,不难体会。

我们在座每一位同修,都有非常深厚的善根,佛在《金刚经》上讲的,在《无量寿经》上讲的,为什么有这样深厚的善根,到今天还落得如此地步?虽然生生世世修一切善,没有

离相,这毛病在此地-没离相。没有离相,贪、嗔、痴除不掉,我修一切善,为什么修善?为贪。这目的搞错了,佛叫你修一切善,是断贪的,结果你给弄错了。听说佛门舍一得

万报,今天在这里舍一块钱,明天就可以得一万块钱回去了,一本万利,把学佛当作生意来看待,当作投资的性质来看待了。你看,这不是大错特错吗?所以我们的三毒不但没减

少,生生世世在增长,这怎么得了?所以才搞得今天这个状况。毕竟是善根深厚,在这末法时期、乱世之中,我们还能遇到正法,还能遇到纯正之法,这不能不说是善根、福德、

因缘的深厚。若没有无量劫的善根、福德、因缘,遇不到!遇到就是有机会,有机会断三毒,有机会觉悟,有机会成佛。只要我们能够把这个机会抓住,决定不放松,知道过去生

中学佛,错了,这一生我决定不再做错事了。要把佛在经上这些理论搞清楚,方法搞清楚,如理如法的修学,我们才能得到正果。

此地说的,这是一般大众的状况。换句话说,善根、福德薄的人,不能说他没有,有,比我们薄,遇不到正法。「纵有善根遇善友劝令发心,归依三宝」,这个情形很多,「以夙

世障缘,叠起环生」,环是连环的,「欲修不得,修亦难成。」我们常常劝同修、劝朋友,劝他,他相信了,过几天他又不信了。邀他来听经,听了两天满有兴趣,过两天又有事

情不来了。这是障缘,他有业障,他有恶缘。能读、能诵、能闻无上甚深之法,是大善根、大福德、大因缘;有业障就不行,就没有这个机会。所以这在我们周边,我们都看得到

,都非常明显。他想修,有障碍,所以他修也难成就。故「忏悔业障」极为重要。世尊在本经里面教给我们忏悔的方法。

「8、经云:『端坐念实相,是名真忏悔,重罪若霜露,慧日能消除。』持名念佛,暗合道妙,即是行深般若,无异念实相,是故能灭重罪,能消重业。」

如何能够忏除重罪?佛教给我们「端坐念实相」。这个端坐,大家千万不要误会,你一天到晚跑去打坐,那你完全是依文解义。此地讲的端坐念实相,实在说,就是六祖大师在《

坛经》上所讲的坐禅,也就是本经最后开示的,修学的总纲领:「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两句话就是端坐念实相。这个端,给诸位说,就是端正其心,不是身,身端坐没用处

,心要端坐、心要端正。心里面没有妄想,就端正。坐是什么意思?坐是不动。我们人在四威仪当中,就是四种姿势、姿态:行、住、坐、卧。走路是动的,站在那个地方虽然不

动,不稳当。躺在那个地方,虽然不动,不庄严,躺着还会滚着翻身。坐在这个地方,相是个不动的相,所以就取坐,不是叫你真坐,身坐有什么用?心里头不动。也就是我们六

根接触外面境界,眼见色、耳闻声,六根接触境界,心里头如如不动,这叫坐,所以坐是这个意思;端坐是这个讲法,这就是实相。实相是真心,真心离念,没有妄念,有念就不

是实相。千万不要误会,端坐念实相是老老实实在那儿坐着念《金刚经》,以为这叫做端坐念实相,这个错了,那是依文解义,三世佛冤,三世佛都喊冤枉,你把佛的意思解错了

。这句话真正的意思,在一切时、一切处,顺、逆境界当中,都能够不起心、不动念,如如不动,这才叫端坐念实相。

「是名真忏悔」,常常保持着清净心,清净心是真心,也就是保持第一念。第一念是真心,第一念就是实相,第二念就变了。诸佛菩萨能够永恒保持第一念,我们凡夫保持不住,

第二念里面就有分别、执着、妄想,那就不是实相。离一切分别、执着、妄想,那是实相,这叫真忏悔。

「重罪若霜露」,霜跟露水我们都晓得,存在的时间很短暂,太阳一出来就没有了。我们无量劫来,造作极重之罪,只要般若智慧现前,这些罪业都没有了。佛说的是真话。为什

么这些罪业都没有了?《金刚经》上讲得很清楚:「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无量劫所造的罪业也是梦幻泡影,觉了就没有了。不觉,在三途六道

里决定有果报,没有办法避免,这是诸位必须要知道。换句话说,你只要有念,有我、有人,只要有四相,善恶果报你就得要受,四相没有了,这个就没有了。苦报,「我」没有

了,谁受?没得受的,只要有我,你就够受的,你有得受的。所以,「我相、我见」不能不舍,不能不离;不离,三界六道就有得受的,受不完!生生世世无量劫都得要受。要想

离我相、我见,谈何容易!

《金刚经》上说的道理不错、方法不错,可是你试试看,照这个方法去修吧!恐怕一万个人当中,没有一个能修得成功的。什么原因?无始劫来,四相的习气染着根深蒂固,没有

能力拔除!起心动念「我」,不必去想、不必去考虑,自然就现前,你说这多可怕!想断,断不了;想离,离不开,这是事实。如果没有净土法门,没有带业往生,说个老老实实

一句话,末法时期没有一个人能出三界,没有一个人能有成就。无论你修学什么法门,你要不离四相,就不能成就,顶多修一点三界的有漏福报而已。除此之外,你还能有什么成

就?幸亏有一个带业往生的法门。阿弥陀佛大慈大悲到了极处,十方诸佛如来、诸大菩萨没有一个不劝我们求生净土,道理就在此地。诸佛菩萨的愿心都是希望我们早一天成佛道

,早一天脱离轮回、脱离苦海,可是想想就只有阿弥陀佛这个法门能做得到。诸佛菩萨跟凡夫不一样,凡夫有分别、有执着,是情见,诸佛菩萨都是圆满智慧,没有一丝毫的私心

,统统劝你到极乐世界去。

释迦牟尼佛是我们的本师,他没有叫我们念他的名号,他叫我们念阿弥陀佛,他叫我们求生西方净土,我们能够依教奉行,才是释迦牟尼佛的好学生,这个要知道。可是还有一些

众生感情很重,释迦牟尼佛是我们的本师,我怎么可以离开他到极乐世界去?不但在家人有执着,还有很多出家人有这个执着,我都遇到过。他们还劝我不要念阿弥陀佛,不要求

生极乐世界,要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这个误会就很深。

「持名念佛,暗合道妙,即是行深般若,无异念实相,是故能灭重罪,能消重业。」佛这么说,菩萨也这么说,古来祖师大德也这么说,那还会有错吗?所以,般若的理论、方法

懂了,我们做不到,怎么办?老实念佛,就成了,老实念佛就是究竟圆满的金刚般若。江味农居士这是一个好榜样!他就是老实念佛,他临命终时,那个瑞相多好,走的时候清楚

、明白告诉大众:「金光遍照,佛来接引」,他走了。凡是这样子跟大家说明见到佛来接引,他决定往生,那没有错误。所以要晓得,持名念佛这个法门非常不可思议。不要看到

它很简单、很容易,它跟最深、最不可思议的妙法相应,与《金刚般若》相应、与《大方广佛华严经》相应、与《妙法莲华经》相应,统统相应,暗合道妙。就本经上说,持名念

佛,他就是真的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他不是在讲,他真的在做,真在修。修什么?修深般若波罗蜜多,就一句佛号。深般若波罗蜜多,就是前面讲的「离一切相,修一切善」,

你们想想他是不是符合这个标准?老实念佛的人,心里只有一句佛号,其它的什么都没有,不是离一切相吗?这一句佛号是善中之善,没有比这个更善的,他一心持名就是修一切

善。

我们在《无量寿经》跟诸位详细介绍过,整个佛法,不但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所说无量无边的法门,到最后一归纳、总结,就是一句阿弥陀佛。

所以阿弥陀佛是诸佛所说、所证、所修一切法的总纲领,真的是修一切善。所以这个法门只要一心称念,要紧的是一心称念,你二心称念就不符合了。二心是什么?念佛是修一切

善,但是没有离一切相,一心就离一切相。所以你要是二心念佛,与金刚般若不相应,一心称念就相应。我念佛的时候,身心世界一切都放下,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求生极乐世界

,求见阿弥陀佛。除此这一念之外,别无二念,统统放下。离一切相、修一切善,跟金刚般若完全相应!所以他真的在干,真的在修金刚般若波罗蜜。「是故能灭重罪,能消重业

」,再重的罪业,这一句佛号都能把它消得干干净净,任何一个法门不能跟它相比!所以真正懂佛法的人,真正明白佛法的人,真正希望消业障的这些大德们,他们怎么修?就是

一个念佛堂,一切的经咒他不念,一切忏法他也不要,就是一句阿弥陀佛,消灾灭罪、开慧得福,开智慧、得福报,一句阿弥陀佛,圆满的成就了。

「9、念实相者,空有不着,双照二边。实相之慧,从大悲生,以大悲广修六度,得无量福。」

「念实相」,前面讲的端坐念实相,我们念阿弥陀佛是不是念实相?是的。念阿弥陀佛就是念实相。为什么?念实相是空有两边不着。我们念阿弥陀佛,放下身心世界一切万缘,

不着有;这一句阿弥陀佛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着空;空有两边不着。所以一心称念就是念实相,要不然它怎么能灭罪?「双照二边」,空有两边都不着。「实相之慧,从大悲

生。」我们念佛,念佛的人就是大慈大悲,为什么?要自己往生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干什么?见阿弥陀佛,为的是什么?为的是明心见性,为的是得无上菩提。得

无上菩提之后,为什么?为了广度众生。我自己有智慧、有能力,像佛菩萨一样,应以什么身得度,我们就能现什么身,这度众生才真的叫自在。

所以没有见阿弥陀佛之前,我们想度众生,心有余而力不足,纵然发恳切的愿望,智慧、能力做不到也是枉然。修学其它法门要像佛菩萨一样,能够自在现身谈何容易!即使遇到

真善知识,如法修行,经上跟我们讲,要想证得法身大士的地位,至少还要修两个阿僧祇劫,才有这个本事。两个阿僧祇劫是天文数字,我们觉得时间太长了,还是念佛往生净土

好。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经》四十八愿里面所说的,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自己宣说的,是净土的根本。净土三经无非是四十八愿详细介绍而已,它的根源就是四十八愿。

佛在四十八愿明白的告诉我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皆是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菩萨就是《弥陀经》里面讲的阿鞞跋致,这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七地以上。我们要是依其

它的法门,修到七地菩萨要两个阿僧祇劫;超过一般菩萨两个阿僧祇劫,我们超过了,一下子就超过了。所以有能力分身,十方无量无边的世界,众生有感,你就有能力应,感应

道交,这才能够普度众生。真实的智慧是从大悲心生的,我们念佛求生净土是大慈大悲。

有一些人说,念佛功夫不得力,为什么不得力?没有慈悲心,所以你功夫不得力,你要是有大慈悲心,你的功夫必定得力,决定不会退转,决定不会疲厌。没有慈悲心,念几句佛

号就累了,就要休息了,都是没有慈悲心。「以大悲广修六度,得无量福」,怎么个修法,等讲到经文的时候再跟诸位细说,这个修法都在日常生活当中。释迦牟尼佛为我们所表

演的,穿衣吃饭、待人接物,这些地方都修圆满的六波罗蜜。

「10、经体为生实相。修宗为离一切相,修一切善。离相,观空也,修慧也。修善,不住空也,修福也。此是真忏悔,能灭重罪定业。内外障缘,一齐销尽。」

「经体为生实相,修宗为离一切相、修一切善」,这是修学的纲领。「离相,观空也,修慧也」,离相是修慧、观空。「修善,不住空也,修福也」,所以福慧双修。离一切相是

修慧,修一切善是修福,福慧双修,因为福慧双修这才能圆成佛道。我们受三皈依的时候,皈依佛,二足尊。换句话说,二足尊就是佛。足是满足、圆满的意思,没有一丝毫欠缺

。二是两种圆满,一个是智慧圆满,一个是福报圆满。所以修行,福慧要双修,不能够修慧不修福、修福不修慧,统统错了。如果是修福不修慧,果报决定在六道,不能够出离三

界。修慧不修福可以出三界,能证小果,小乘的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能证果。证了果,怎么样?没有福报。经上有比喻:「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阿罗汉到外面去

托钵,没有人供养他,没有福报!诸位想想看,没有福报不能度众生,虽然你有智慧,但是跟人家没有缘份。不跟人结法缘,没有缘,托钵都托不到,不供养,你还能够跟人说法

?谁听你的?没人听你的。由此可知,你成佛的目的想普度众生,那你不修福,你怎么能度众生?所以学佛的人,一定要懂得福慧双修。

福慧双修当中,慧重于福。你知道这个道理,你才晓得离一切相是主,是第一重要。修一切善是辅助,也非常重要。离相从哪里离?就在修一切善里头离,不修一切善那你离什么

?你也没得离了。一定要懂得离相修善,这才是福慧双修,这才叫真忏悔。学佛最忌讳的是修福不修慧,佛门这样的弟子很多。喜欢修福、喜欢福报、喜欢享福,不要智慧,痴福

。这个福报到哪里去享?你要知道,因为他愚痴,愚痴变畜生,畜生道里面去享了。所以佛在经上说:「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璎珞」。痴福,他到畜生道中去投胎,投到大象,那

象是国王坐骑的。从前国王出门没有汽车,都是马、象。国王乘的象,都是金银、琉璃、七宝挂满身,他就享那个福去了。现在国王出门不骑象,坐车了。但是现在享福的畜生很

多,我们看到外国那些宠物,你要是修福不修慧,来生都被那些外国人当宠物去了。很重要、很重要,一定要懂得福慧双修,慧重于福,这就对了。

「此是真忏悔,能灭重罪定业。」大乘许多经论上说定业不能转,实际上那是佛的方便语,不是真实语。是佛为我们提出严重的警告,不要造重罪,是劝勉我们的意思。实际上定

业也能转,不过很难。转定业一定要见性才能转,不能见性不能转。修定,转不了定业。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都转不了定业,一定要证得法身大士的果位,才能转定业。由

此可知,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生到极乐世界就是七地菩萨、八地菩萨,就是这样的果位,试问问定业转了没有?转了。所以念佛法门无比的殊胜,「内外障缘,一齐销尽」



「11、若能于本经,深解义趣,信心不逆,尽能受持,为人解说。即为荷担如来事业,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乃至灭罪生福,当得无上菩提。」

「若能于本经,深解义趣,信心不逆,尽能受持,为人解说」,这四句话,实在讲把《金刚经》的精华说尽了,也是这部经最重要的经文。所以经要深解,解浅了不起作用,要深

解,深深的去理解它,才知道我们在生活当中起心动念、待人接物,应当怎样做才是金刚般若,才是究竟圆满的智慧,所以不深解不行。因此,这个经实在讲是要细讲,粗枝大叶

这样讲下来,起不了什么作用,要深解。「信心不逆」,不逆是决定不违背,这句话非常重要。信心不逆,实在讲,一定要这样作法,非这样作法不可,这样的信心才叫做不逆。

「尽能受持」,《金刚经》上常讲受持四句偈,四句偈是少分,尽能受持是全经。「为人解说」,尽能受持是自行,为人解说是化他,自行化他。「即为荷担如来事业」,这个人

就是佛的传法弟子,继续佛度众生的大业,这是如来的传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这些都是本经的经文,到后面我们会细讲。

「乃至灭罪生福,当得无上菩提」,这无疑是世尊在本经为我们授记。果然我们能够做到前面这四句,就是如来为我们授记的弟子,不是普通弟子。第一「深解义趣」,第二「信

心不逆」,第三「尽能受持」,第四「为人解说」,只要这四句你真做到了,你就是如来的传人,你就是如来授记的弟子,这是真正希有!

「12、修行法门无量,而唯一宗旨,除障而已。障有三,惑障:见思烦恼是,除则成般若德;业障:一切罪业是,除则成解脱德;报障:六道苦报身是,除则成法身德。江注举

破我、灭罪、成就如来,为本经之大用。」

「修行法门无量,而唯一宗旨,除障而已」,这是真的,一切法门没有别的,除二障而已,或者是讲三障。二障是讲烦恼障、所知障,三障是讲惑障、业障、报障。底下我们讲三

障,「障有三」;回向偈上:「愿消三障诸烦恼」,三障就是这三种。一、「惑障」:迷惑,「见思烦恼是,除则成般若德」,迷惑除掉,般若智慧就现前。二、「业障」:一切

罪业是;罪业是造作。就像地藏菩萨在《地藏菩萨本愿经》所说的:「阎浮提众生」,阎浮提众生是指我们这个地球,「起心动念无不是罪」。当然这是指大多数的众生,极少数

例外。为什么说起心动念都是罪?起心动念都是自私自利,那就是罪。自私自利有什么不好?为什么说是罪?增长我执、增长我见,这是罪。我见、我执增长就不能出三界,不能

脱轮回,那不是罪是什么?这个一定要知道。除业障证解脱德,就得大自在。三、「报障」:报是六道里面的苦报。在六道里面舍身受身,这是六道的果报,六道没有不苦。佛为

我们讲三苦、八苦。三苦里面不仅是欲界,欲界苦苦,八种苦具足;色界有坏苦;无色界有行苦,三界统苦,三界里没有安乐。《法华经》比喻三界是火宅!三界里哪有乐?你感

觉得有一点乐受,那是苦暂时停一下而已。我们要觉悟,不要以为你现在很有福报,觉得做人不错、很快乐,其实你迷惑颠倒。为什么?你一餐饭不吃的时候,饿得很苦,苦是真

的,三餐饭是药,治你饥饿之苦,你有什么乐?没乐可受。所以人活在八苦之中,这是真的,绝对不是假的。「除则成法身德」,报障要是离开了,你就证得法身。

「江注举破我、灭罪、成就如来,为本经之大用。」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讲义》里面,以这三个为本经的德用。这个经的用途能帮助人破我执,能帮助我们灭罪业,消灾灭罪,

能帮助我们成就无上菩提。成就如来就是成就无上菩提!这个经的好处、利益太大太大了,这是我们应当要晓得的。晓得有这么多的好处,这才肯用心来学习,希望经上所讲的好

处,我们现前都能得到,我们学《金刚般若》那才叫真的没有白学。学了马上就有用处,改善我们的生活、改善我们的体质,现在很流行的时髦语|改善体质,这个经真有这个作

用。使我们这一生过得非常幸福、非常美满,充满了智慧,而不是生活在烦恼之中。六祖大师说得很好:「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们像他就不错了,凡夫是「弟子心中常生烦恼

」。我遇到很多人来跟我讲,「我常生烦恼」;他不生智慧,他常生烦恼。与般若相反的就常生烦恼,与般若相应的常生智慧,生活在圆满智慧当中,那真正是幸福、快乐。好,

今天就讲到此地。

净空法师讲《金刚经》一 净空法师讲金刚经全集
请看《金刚经讲义节要》第七面。

◎判教

判教的意思,这是祖师大德们,将世尊过去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加以整理,辨别浅深大小,便利于后来的初学,有一个次第可以入门,所以就有判别教相。正如同我们现在的

学校,给学生编排课程标准,是同样的意思,这个科目应该编在第几年、第几个学期,有这个意思。佛法虽然有判别教相,可是我们一定要晓得,佛经不同于世间学校的教科书。

为什么?世间的书籍确实有浅有深,浅的不能深,深的不能浅,所以排定课程标准比较容易。而佛法里面的经典,特别是大乘经,经文含义是可深可浅的,初学佛的人能从这里读

,一直到等觉菩萨还是离不开。就像这部《金刚般若》一样,可以从这里下手一直到成佛还是这一部经典,这就说明佛法不可思议,可深可浅。浅的程度看,很浅;深的程度看,

很深。随着自己修学,境界不断向上提升,看到这个经典愈看愈深,愈看愈不可思议,这是佛经跟世间书籍不一样的地方。所以判教,祖师大德也是一番苦心,我们后面会谈到。

「1、诸佛出世,教化众生,必对机说。机有二义:『根机』,众生根性,各各不同,障有浅深厚薄故。『时机』,因时施教,如五时说,先浅后深,先小后大,循循善诱,引人

入胜也。」

「诸佛出世,教化众生」,佛之所以出现在世间,目的就是教导众生。化是成就,因为佛的教导,众生就能够变化气质,就能够化凡成圣。由此可知,教化两个字,一个是因,一

个是果;教导是因,我们化凡成圣这是果。「必对机说」,「机」有两种:一、「根机」,「众生根性,各各不同,障有浅深厚薄故」。众生根性不相同,有些人很聪明,有些人

比较鲁钝一点。佛经里常把一切众生分为三种根性:上根、中根、下根,这是大分。如果细分,这一切众生的根性,可以说是无量差别。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差别?原因就在障有浅

深不同,迷有厚薄不同。有人迷得浅,就显得很聪明、很伶俐,一闻千悟。有些人迷得很重,迷得很深,佛菩萨善巧方便来给他说,还是听不懂、还是不能够领悟,原因在此地。

二、「时机」,时节因缘,这个关系也很大。「因时施教,如五时说。」世尊当年在世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有不少的学生,发心长时间追随佛陀而不肯离去,像经上常讲

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常随众,佛到哪里他们跟到哪里,一生都不肯离开佛陀,于是佛陀讲经说法当然是以他们为主要对象。虽然他们是主要对象,也不能不顾及大众,可见得讲经

说法,是相当不容易的一桩事情,因为要顾虑到所有各种不同根性,一定要教人人都得利益。大根性的人得大利益,小根性的人得小利益,统统都得利益,佛讲经说法才叫圆满成

功了。「五时」,就是由浅而深,这属于佛学常识,我想诸位很多都很清楚。

世尊成佛,首先是在定中宣讲《大方广佛华严经》,参与这个法会,我们在经上看到,都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凡夫没有份,佛在定中讲,我们怎么能进得去?声闻、缘觉、权教

菩萨也没有份,一定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才能参与如来定中的法会。这是二七日中所说,也有经里面讲三七日,二七日、三七日都有根据。二七是十四天,三七是二十一

天,佛就将《大方广佛华严经》讲圆满了。

佛所讲的《华严经》,诸位要晓得,不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我们不但没有看到,听也没有听说过。佛灭度六百年以后,龙树菩萨出现在这个世间,这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聪明

绝顶!他是地上菩萨再来,示现给我们看的。他在不太长的时间,把世间的典籍读遍,书念完没得念了,佛法、世法都念完了,于是生起贡高我慢,自以为了不起。《金刚经》上

有说「护念诸菩萨」,大菩萨有责任要护念这些小菩萨。龙树是初地菩萨,所以大龙菩萨就来帮助他,引导他到龙宫,看龙宫里面所收藏的经典。他到龙宫,看到大龙菩萨的图书

馆收藏的《华严经》,一看就吓呆了!

世尊讲的《华严经》,有多大的分量?龙树菩萨说:「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一四天下微尘品」。古印度计算书本的大小,是用偈做单位,偈就是四句,不论长短,四句就叫

一偈,不一定是偈颂,长行文也一样,四句就叫一偈,用这个做单位。十个三千大千世界,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就不得了,十个三千大千世界!把大千世界磨成微尘、磨成细粉,一

粒微尘是一偈,十个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多的微尘偈,今天就是用天文数字也说不出来。我们常讲恒河沙数,恒河沙算什么?太少太少了!「一四天下微尘品」,一四天下,用浅显

话来说,就是太阳系。太阳系里面所有的星球都磨成细粉,磨成微尘,那一粒微尘是一品,《华严经》有这么多品。

他这一看,贡高我慢的心马上就没有了,觉得自己念得太少太少了,简直不能比!再一想,他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都没有办法受持,何况我们阎浮提众生?恐怕找不到一个人。

所以就把它舍弃,再看中本,中本分量还是太大,大龙菩萨说还有下本;下本实在讲是《华严经》的提要。像中国的大书《四库全书》,有目录提要,那个分量不多。虽然不多,

这么厚的精装本也有五本,比起全书当然少得太多,全书一千五百本,这就浓缩成五本。龙树菩萨一看《华严经》这纲要,行!这个可以,就把小本华严带到我们人间来了。以后

翻译出来印成书,就是我们世间所流通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其实是《华严经》的提要。

这部《华严经》的分量,总共有十万偈,四十品。这部经已经失传,梵文经典没有了。传到中国来的经文,因为分量太大,经文残缺。古时候的书籍不像现在这么便利,那个时候

是贝叶所写的;贝多罗的树叶一片,切成长方形的一块,大概是写四行,有的写六行,两边打个洞用绳子穿起来。诸位想想,那要是一部完整的《华严经》,恐怕现在要好几个大

卡车才装得下。分量多容易脱落,在那个时候都是手写本,所以流传下来缺失很多。

东晋时候传到中国,只有三万六千颂;《华严经》经文十万偈,传到中国的只有三万六千偈。我们把它翻译出来,翻成中国字六十卷,这是晋译的《华严经》,也称为《六十华严

》。唐朝武则天时代,实叉难陀法师从印度带来《华严经》的梵文本,比晋译增加了九千颂,有四万五千颂;还不到一半,要五万颂才是一半。但是《华严经》大致上的意思都能

看得出来,翻出来之后称为《八十华严》,现在流通的都是这个本子。贞元年间,外国向中国进贡,贡品里面有《华严经》的一部分,是最后的一品-入法界品,这一品经很难得

,它是完整的,没有缺失,在中国翻出来之后,称为《四十华严》。《四十华严》就是最后一品「普贤菩萨行愿品」,在《八十华严》里面称作「入法界品」,这一品经是完整的

。所以现在可以说中文本里面,《华严经》是相当完整的,流传下来是很完整的了,可是跟原文还是差不多去一半的样子,这个是相当不容易。

这是世尊二七日中所说的。所以我们想,二七日时间太短了,我们现在念也没办法,不要说是讲,念都念不完。这是我们凡夫执着时间是个定法,其实时间不是定法。时间可以延

长也可以缩短,我们俗话常讲,人要是逢到欢喜、喜事的时候,觉得这个时间好短!如果遇到苦难的时候,度日如年。可见得这个时间哪是真的?不是真的!尤其诸位在作梦的时

候,我们读过古人的笔记小说《黄粱梦》,他做了一个梦,黄粱是高粱小米,在那里煮,那很容易煮熟的,还没有煮熟,他那个梦醒了。打瞌睡做了一个梦,梦里面已经过了几十

年。说明几分钟可以把它延长为几十年,换句话说,几十年也可以把它浓缩成几分钟,时间不是定法。所以世尊讲《华严经》,可以说将无量劫浓缩成一念。《华严经》上说「念

劫圆融」,可以把一念展开为无量劫,把无量劫浓缩成一念。

这是第一时,第一时所说的完全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所以是对法身大士所说的。当然如来果地上境界,不是凡夫能明了的。说了之后,世尊出定就想了一想,这芸芸迷惑颠倒、

苦难的众生要教导他们,不能不用权巧方便,权巧方便怎么办?从幼儿园班办起吧!就这样子了。这才在鹿野苑度五比丘,讲四谛法、讲小乘,这等于说是开班教学,从幼儿园办

起。然后看看他们的程度差不多了,可以讲深一点,再讲方等经典。方等也成就了,智慧渐开,渐渐的开智慧,渐渐开悟了,第四个阶段讲般若,我们这个经是属于第四时所讲的

。智慧大开之后,世尊最后讲《法华》、《涅槃》,而《法华经》的经义跟《华严经》无二无别,就是导入大华严的境界。这就是由浅而深,由小而大,「先浅后深,先小后大,

循循善诱,引人入胜。」这是世尊四十九年用这个方法,跟我们现在办学校一样,先办幼儿园、办小学,再办中学,再办大学,再办研究所,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2、古德判教,意在方便学人,使对一代时教,纲领条目,浅深次第,一目了然,可以循序而进,其接引后学之苦心,良足佩焉。」

「古德判教,意在方便学人」,判教用意就是让我们初学的人有方便契入。「使对一代时教」,一代时教就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纲领条目,浅深次第,一目了然」,

判教用意在此地。「可以循序而进,其接引后学之苦心,良足佩焉」,这是令人佩服的。这一段是说明,古德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工作,判教实在讲很费事,也很用心,把它整理出

一个头绪,目的就是便利初学。

「3、晋末判别经教者有十八家,唐后大众共依者,唯天台、贤首两家。天台判为藏通别圆四教,贤首则判为小始终顿圆五教。」

「晋末判别经教者有十八家」,这在《华严经疏钞》里面看到的,贤首、清凉大师都是生在那个时代,那个时代判教的风气非常盛,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澄观大师所引的,

诸家都能够见得到。但是唐以后,这些各家判教的,可以说都衰没了。「唐后大众共依者,唯天台、贤首两家。」这两家传下来了,为什么?这两家判得最好。所以后来的学者、

研究经的人、讲经的人,不是依贤首就是依天台,而到今天可以说依天台是最多,依贤首的不多。这里面也有原因:天台家的判教简要详明,贤首虽然判得很好,比较复杂。贤首

用十门开启,就是介绍全经的概要,他用十个科目。天台用五个科目、五重玄义,五比十就省一半,所以后来的人取天台的很多。

「天台判为藏通别圆四教」,藏就是小乘,小乘为什么用藏?小乘也有完整的三藏,它有经藏、律藏、论藏。通、别、圆都是大乘,通是大乘的开始,前面可以通小乘,后面通大

乘,是大乘的开始,也就是大乘里面浅显的。别教就比较深,是大乘里面比较深的,它是不通于小乘,纯粹大乘。也可以说,藏教浅,通教有浅有深,别教有深无浅,圆教是一切

圆融,无不通达。天台家将大小乘佛法是这样的区分。

「贤首」就是华严宗,「判为小始终顿圆五教」。五教里面,小教跟天台家的藏教相同,始教就是天台的通教,终教就是天台的别教,而将天台的圆教开为顿、圆两种,天台是把

顿包括在圆教里面。由此可知,两家在名称上不一样,意思内容方面来讲,没有太大的差别。这些常识,常常研究经论、古德注疏一开端,都说得很详细,我们看看各家对于本经

的判法,他们判得都很有道理。

「4、天台判此经为通别兼圆。贤首则判属始教,亦通于圆。江注判此经为境心俱冥,遮照同时,慧彻三空,功圆万行,至圆极顿之大教。」

「天台判此经为通别兼圆」,天台宗判「金刚经」属于通教,但是它也有别教的意思,也有圆教的意思。这个说法,这个经里面有通、别、圆,岂不就是有深、有浅?浅的人读起

来浅、不难懂,深的人读起来意思很深奥,可深、可浅,确实如此。本经前半部,浅的人看到浅,深的人看到深,后半部唯深无浅,确实它有深度,没有浅显之处,所以判得很好

。「贤首则判属始教,亦通于圆。」这就说明,为什么他把它判作始教、判作通教,大乘的开始,因为经上说得很清楚:「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换句话说,必须离四相才是菩萨,那要是刚刚离四相成菩萨,这是初级的菩萨,这就是始教的菩萨,所以它意思有浅的。到《金刚经》后半部,不但四相要离,四见也不能有,不

但诸相没有,能证的心也不能有,不但能所没有,佛法也没有,那是深到极处,完全是圆教的教义,所以判作「亦通于圆」。这是古大德对本经的判法。

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讲义》里面,判本经为:「境心俱冥,遮照同时,慧彻三空,功圆万行,至圆极顿之大教。」实在讲这也难得,江居士一生花了四十年的工夫。佛法大经里

面所说:「圆人说法,无法不圆」。江味农居士自己圆了,所以看的这个经,处处极圆极顿,他也说了一番大道理,说得非常之好,教人很难反驳,确实是有道理。这个经义,自

始至终能够觉悟众生,如果这个众生真的觉悟了,像前面所说的「信心不逆」,完全能够受持,那的确是圆顿根性的法器,绝对不是平常人。所以他的讲法也很合理,符合本经的

旨趣。这一段我们就介绍到此地,这是讲本经纲要,依天台五重玄义:释名、显体、明宗、辨用、判教。

◎译人: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译人是翻译经的人,本经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本经在《大藏经》里面,有七种不同的译本,但是流通最广的是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本,其它的六种本子很少流通,很难见到。

「1、姚秦,三八四年姚苌称秦王,三八九年吕光称三河王(凉),四0一年什师至长安。」

「姚秦」,中国过去以秦为国号的有四个朝代,因此必须把皇帝的姓加上去,才晓得是那一个秦。像秦始皇建立的王朝也叫秦,历史上称他为嬴秦,他姓嬴。苻坚建立的王朝也叫

秦,称作苻秦。姚苌是苻坚的将军。苻坚跟东晋打了一仗打败了,这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淝水之战。它的有名就是晋朝谢安以寡击众,那个时候苻坚带兵是八十多万,号称百万军

队,东晋军队只有十万人,以十万人打败一百万人,所以这也是个奇迹。姚苌就发动政变,他政变成功了,夺了苻坚的位子,国号没有改也叫秦,他作皇帝了,所以就称作姚秦,

在历史上也称为后秦,苻坚称为前秦。公元三百八十四年,我们这样讲,大家印象就比较深刻,今年公元一九九五年,这是公元三百八十四年的事情,姚苌建国成为秦王。

「三八九年吕光称三河王」,这里面有一段很长的故事,一般《金刚经》的批注讲义都会叙述,这个参考资料很多。苻坚那个时候曾经派吕光,吕光也是个将军,派他率领七万大

军,去邀请罗什大师,罗什大师那个时候在西域龟兹国,龟兹是个小国。苻坚听说鸠摩罗什是个人才,很有智慧,一心就想得到他。当然人家这个人才是国之宝,这个国宝不是古

董,是人才,那人家怎么肯放?所以就派七万大军去,他要不给我们就打仗,一定要把罗什大师请回来。兵临城下,罗什大师就劝龟兹国王,还是放他,不要跟秦国发生战争,战

争实实在在讲,敌不过秦国的大军,这样把罗什大师迎请到中国。

走到半路就是凉州,现在的甘肃,听说朝廷政变,姚苌做了皇帝,姚苌本来跟他是同事,都是将军。他也不服姚苌,姚苌做了秦国国王,他在三河,就是那个时候凉州,他在那里

就割据一方,自称为凉王,他也称了王。罗什大师就在他那个地方,他不会用人,但是他知道罗什有智慧,他也不肯放走,就把罗什大师等于说是幽禁了,让罗什大师在那里十几

年,不能够弘法利生。一直到吕光死了,姚苌也死了,儿子姚兴继位。吕光死了,吕光的侄子继位,那个时候情况就不同了。这个时候凉的力量很薄弱,所以把罗什大师送到长安

,那个时候秦的首都在长安,送到长安是公元四百零一年,四百零一年到长安的。所以经上姚秦这两个字,就是代表时代,它是在哪一个年代,代表这个意思。

「2、三藏:经、律、论。」

三藏法师,用现代话讲,这是他的学历,像现在一般学历博士、硕士,是他的学历,这是通达三藏的法师。在古时候,有资格翻经一定要三藏法师,若不是三藏法师,没有资格译

经,译经的法师一定要精通三藏。他精通三藏,称为三藏法师。「三藏是经、律、论」,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分为这三大类。中国后来编书,像《四库全书》这个构想,

就是根据佛经的方法来的。佛门有三藏,分为三类,所以当年乾隆编中国的典籍,就把它分为四类叫四库,库跟藏意思是相同的,藏就是库藏的意思。三藏实在讲很难分。三藏是

经、律、论,它的内容是戒、定、慧,律藏是讲戒律、戒学;经是讲定学;论是讲慧学,就是戒、定、慧三学。但是世尊每一次说法,无论讲大小乘经典,每一部经典里面,几乎

戒、定、慧三学都具足。这怎么分法?后人编集分类就从多。譬如这本经讲定讲得多,讲慧、讲戒讲得比较少,就归到经藏。如果研究讨论多,讲定比较少,就归到论藏。用这个

方法从多,这是必须要知道的,因为我们每展开一部经典,几乎戒、定、慧三学都具足。三藏是我们修行的标准,这对初学人来说的;修持功行圆满的时候,三藏又是我们印证的

标准。我们功夫到底有没有成就?到底我们证到什么样的果位?也可以来给你做证明,所以它是修学的标准、印证的标准、证明的标准。

经、论是「修正知见」。我们的见解、思想有没有错误?我们对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要用经论做标准。经论里面所说的是佛知佛见,佛是觉悟,究竟圆满彻底的觉悟,那是一

个觉悟的知见,觉悟的看法、想法,决定没有错误。我们的想法、看法,跟经典对照对照,如果跟经上讲的是一样,那很好,我们的想法、看法都正确。假如不一样,一定要知道

,我们自己错了,要把错误的,依照经论上所讲的改正过来,这叫修正,这叫修行,修正知见。律是「修正行持」。我们在行持上,「行持」是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到底是正、

是邪,是善、是恶?戒律是标准,戒律是佛与大菩萨的行持,我们一定要跟戒律对照对照,如果跟戒律相违背,一定要依照戒律的标准改过来。

律是佛行,诸佛菩萨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是戒律。我们要学佛,怎么个学法?要认真用佛的标准,改正自己的思想、见解、言行,这叫学佛,一定要用佛做标准,不可以用人做标

准。善导大师讲得很好,在《观无量寿佛经》「上品上生章」批注里面,善导大师说,不要说是世间这些知名的大德们来跟你讲,来教导你,他所讲的跟经上讲的不相应,我们不

能听他的。阿罗汉来讲,阿罗汉是证果的圣人,如果讲的跟经上讲的不相应,也不能听他的。乃至于菩萨、等觉菩萨都不行,一定他讲的要跟经上相应,我们才能听他的;不相应

的,我们都不能够听他的。最后大师讲,那诸佛来了怎么样?佛佛道同,你要记住这一点,诸佛来说决定没有讲两样的话,如果讲两样的话,那一定是假佛,不是真佛,那是妖魔

鬼怪冒充佛来欺骗你,如果是真佛,一定讲的是一样的。

一切诸佛无有异语,异是两样,《金刚经》上讲「不诳语者、不异语者」,没有两样的话,决定是相同的。所以我们要辨别哪是真佛,哪是假佛?很容易,不难。跟经一对照起来

,他讲的意思跟经上讲的完全一样,那是真佛;讲的不一样那是假佛,不是真佛。可是这个地方要注意到,魔很厉害,魔也很有本事,他可以九十九句话跟佛经上一样,只有一句

不一样,这个就很厉害了。但是要晓得,那一句不一样,就把你法身慧命给断送掉了。我们不能不小心,不能不谨慎。完全相同,没有一句不相同,那才是真佛。

特别是在这个时代,《楞严经》上讲:「邪师说法,如恒河沙」,真正善知识不容易遇到。唯一能够靠得住的是经典,古来这些祖师大德收在《藏经》里面的著述,这是决定靠得

住的。但是要古时候编的《大藏经》,现在新编的《大藏经》靠不住。新编的《大藏经》,现代人一些著作他都收进去了,现代人的著作谁给他做证明?不像从前,从前收入《大

藏》,著作要那个时代的高僧大德都看过、都同意了,没有反对意见,这才报给皇帝,皇帝批准入藏,所以它有个标准在,现在没有标准。这个法师跟我感情不错,他写的东西赶

紧就给他入藏;那一个法师我不喜欢他,我讨厌他,他再好的东西,我也不让它放在《藏经》。所以阅读《大藏经》要用从前人的本子,古时候所编的。在中国最后一部大藏经是

《龙藏》,乾隆时候编的,这是个标准的本子。这个《藏经》里面有的,可以说大致上不会有错,都是经过严格审查的,不是随便能够编进去的。「修正知见这是学问,修正行持

这是品德。」所以学佛的标准,就是要有良好的品德与学问。

「3、法师,凡能弘扬佛法者,称为法师。三藏皆通,则称三藏法师。」

由此可知,法师这个称号,乃至于三藏法师的称号,不一定都是出家人,在家人也能称。佛门里面的称呼,这是个常识,我们要懂得,不要搞错了,错了闹笑话。「法师」是通称

,不论在家、出家,不论男女老幼,只要能够以佛法教导别人的,都称为法师。「和尚」也是通称,不管在家、出家,男女老少,你能够主持佛法、主持教学,都称和尚。和尚是

印度话,意思是亲教师,亲自指导我修学的这个老师,就是我的和尚,所以和尚也不一定是出家人。我学佛,指导我的老师是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居士就是我的和尚,我要称他作

和尚。和尚的关系非常密切,不能随便称的,他跟我没有这个关系,我怎么能称他作亲教师?哪有这种道理?称作法师可以,法师不一定教给我东西,他只要是弘法利生的,都可

以称法师。和尚不能随便称,和尚跟自己有密切关系,所以这个一定要晓得。

现在有很多人,对于佛门一些大德,尊称他为大师,这是不可以的,这个尊重过了头,为什么?佛门里面大师是对佛的称呼。成佛才可以称大师,你要称他作大师,岂不把观音菩

萨都压下去了?观音菩萨称大士,你称大士,他跟观音菩萨是平的,称大师,把观音菩萨压下去了!你们成天求观音菩萨保佑,观音菩萨才不保佑,你把他压得低低,他保佑你?

要晓得不可以的。所以尊称菩萨;我们在《无量寿经》上读到正士,十六正士都是在家菩萨,而且都是在家等觉菩萨;称开士,开悟的,这都是尊称。称开士、称正士、称大士,

没有称大师的。不懂得这个名词术语含义的,也许他们用错了,懂得的真正学佛人不能用错,用错了人家说你外行,对佛法不懂。这个我们一定要晓得。古来的这些大德们,称鸠

摩罗什法师不称大师,人家称三藏法师。在过去,皇帝的老师称国师,专修禅宗的称禅师,专修戒律的称律师,这都是名副其实,是正确的称呼,我们不能够不知道。

「4、鸠摩罗什,梵语音译,义为童寿。七岁出家,日诵千偈,博通世出世法,公元四0一年至长安,姚兴待以国师之礼,在西明阁与义学八百人讲学。译经论九十八部三九O余卷

。」

「鸠摩罗什」,中国的意思是童寿,这也是赞美他。他在年岁很小的时候-童子,但是他的智慧、德行,就跟老人一样,好象很老练的样子、很成熟的样子,所以他的名字叫童寿

。「七岁出家,日诵千偈」,聪明绝顶,这是举一个例说明,他的学习的能力很强,一天能够读这么多的文字。诵是背诵,每天能背诵这么多文字,用现代的话来讲,是杰出的天

才,很少有的。「博通世出世法」,他读的东西太多了,都能够背诵、都能够记得,的确是博学多闻。

「公元四0一年至长安」,那时候的国王是姚兴,「姚兴待以国师之礼,在西明阁与义学八百人讲学」。「义学」就是精研教理的这些人。在家的跟出家的都可以称为义学,专门

在教理上探讨研究,这些人都是以罗什大师为老师,跟着他学习。「译经论九十八部三九0余卷。」罗什大师到长安只有七年,七年就圆寂了。所以他的译经事业只有七年,短短

七年当中完成九十八部,他译得非常之好,他是属于意译,玄奘大师则是直译。意译是离开原文,把原文的大意用中国文的文法写出来,所以中国人读起来非常的流畅,很喜欢读

他的译本,他的译本非常受到中国人的欢迎,道理在此地。

「5、传说法师乃七佛以来为译经师。以悟达为先,得佛遗寄之意。」

这在传记里面都有记载,罗什大师是释迦佛以前七尊佛的译经师,专门做翻译工作的。所以他翻译得好是有原因的,生生世世,七尊佛可以讲是无量劫来,一尊佛三个阿僧祇劫,

三七、二十一个阿僧祇劫,他都示现为翻经的法师身份,来从事于这个工作。底下这两句很要紧,他为什么翻得这么好?「悟达为先,得佛遗寄」。他教学也是如此,教学生,一

定要开悟,一定要通达。你要是不悟、不通达,怎么能把佛的意思翻出来?开经偈说得好,「愿解如来真实义」,如来真实义你要能解,你才能说得出来,你才能够介绍给别人。

如果自己没有悟、自己不通达,这个工作决定做不好的。

我们反过来看看现在,外国人翻译佛经,不少人从事于这个工作,把佛经翻成英文、翻成其它的外国文。那个翻经的人文字好,中文也好,英文也好,对于佛法没有悟、没通达,

所以翻出来的东西不能流通。我在美国,参观沈家桢老居士的图书馆,这个老居士非常热心,过去不少年,请了很多很多人翻经,也花了很多钱,现在那个稿子真是堆积如山。我

去参观,他告诉我,没有办法出版,不能流通。我过去看到一本,翻的不是经,浅一点的,倓虚法师的《念佛论》。有一次我在温哥华讲经,把这个译本带到那边去,那边有个周

医生英文很好,他看了之后告诉我:「法师,以后这本书你不要再印了,花了冤枉钱!这个翻的英文,中国人看不懂,英国人也看不懂。」所以我才晓得不容易!连倓虚法师的开

示,翻的意思教人家不能够明白,何况经典?一定要「悟达为先,得佛遗寄」。得佛遗寄,可以说得佛力加持。你自己要不真心学佛,不能契入境界,怎么会得佛力加持?像罗什

大师这样子就得佛力加持。如果我们要做,当然也得要量力而为。

今天在全世界,我们所看到的,弘法的人才非常缺乏。年轻学佛的同修很多,在家、出家,我也常鼓励大家要发心出来讲经弘法,这事难不难?亦难亦不难。如果得佛力加持就不

难,不得佛力加持难,太难、太难!怎样才能得佛力加持?要与佛心相应,就能得佛力加持。你要用真诚心,要用清净心,要用平等心,要用慈悲心,要用恭敬心,就得佛力加持

。假如这里面掺杂一点点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佛就不加持了。我过去在台中,跟李炳南老居士学习,李老师传我四个字,你做到这四个字就行了,「至诚感通」。我们用真诚心

来求,真诚到极处,这就有感应,跟佛菩萨有感应,感应就通达了。你不是用最真诚的心,没有法子。所以这个东西不是学来的,不是说我读了很多经论,读了很多书,我就会讲

,会讲是不错,讲得天花乱坠,不是佛法,就是我刚才讲的,一百句佛法,九十九句讲对了,还讲一句错的,那就害死人了。

所以不求三宝加持,不求三宝护念,我们凡夫没有能力讲经!确实没有能力,都要靠诸佛菩萨、靠三宝加持。讲要靠三宝加持,大家听能够听得明白、听懂了,听了欢喜,也是三

宝加持。这个讲堂如果没有佛光注照,没有三宝加持,你在这个地方不可能生欢喜心。诸位要晓得,你们听了很欢喜,不是我的能力,你以为我会讲,错了!不是我的能力,是佛

光注照、三宝加持,这是真的!我们不过就是做一个增上缘,就是一点诚意。真正发心、续佛慧命、求愿往生,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念念跟佛相应,哪有不往生的道理?

「6、译,易梵为华语也。」

「译」是翻译。这个字讲法也很多,我们省略。

后面这一段,我们采取倓虚法师所讲的《金刚经》旨趣,他讲得简单明了。

「1、离相,成就解脱,消诸业。」

我们天天讲消业障,业障怎么消?不着相才能消业障,着相那业障怎么能消得了?都是根据《金刚经》教义所说的。

「2、无住,成就般若,破诸惑。」

惑是迷惑,破迷开悟的诀窍是无住。《金刚经》上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而行布施」。像这样的句子在本经很多。

「3、无法,成就法身,脱诸苦。」

所有一切法相,都是因缘所生,当体即空,般若里讲缘起性空,了不可得,这才能「成就法身,脱诸苦」。《般若心经》里面讲,「度一切苦厄」。到无法的时候,一切法都放下

,都不执着了。消业、破惑、脱苦,这是本经的旨趣。

「4、破三心,除四相,为发心之要务。」

这一条讲得真的是非常究竟彻底。凡夫莫不以为我能执着、我能执,或者说得粗显一点的,我能得,凡夫都患得患失。谁得到了?我能得。什么是我?一般人认为身是我,聪明一

点的人知道这身不是我。什么是我?能够思惟、能够想象、能够感受苦乐的,这个是我,心是我!西洋哲学家讲:我思故我在。什么是我?能够思惟、想象的,那个是我。我能思

、我能想,能想、能思惟的那个就是我。佛在本经上说,好!能思、能想的是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能执着的我没有了,能执着的、能得的心没

有了,你还得个什么?三心不可得。这是从根本上消业断惑,不是从枝叶上。你打个什么妄想?妄想不可得。

你所得的是什么?所得的不外乎四相。「我相、人相」,我相、人相是从「相对假立」的。「众生相」,这个众生就是一切万事万物,万事万物都是众缘和合而现的相。所以诸位

要晓得,这个众生不是指广大的众生、广大的人,不是这个,那你就把意思讲错了。我们今天所谓动物、植物、矿物,再包括所有一切自然现象,都是众生相。下雨、刮风都是众

生相,都是众缘和合,「由缘和合假立」,称为众生相。「寿者相」,寿者是时间相续,「由相续假而立」。都是假的,我人是相对假,众生是缘和合假,寿者是相续假。你所执

着的这些物是假的,你能执着的心是假的,你还有什么搞头?还有什么执着?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如果把这些事实真相,统统都搞明白了,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了,你心里头马上就

得大自在;换句话说,你的真心就现前,妄心没有了,彻底了解它是虚妄、不可得。

众生就是坚固的执着,不肯放下,不晓得能执着的心是假的,所执着的这些物相也是假的。所以佛菩萨眼睛里看芸芸众生是可怜悯者。为什么可悯怜?假的、全是假的,如果是真

的,真有这个事,佛不能够说众生是可怜悯者。因为它是假的,怎么样打妄想、怎么样执着都是一场空,不是说到死了以后一场空,现前就是一场空,当下即空。这一执着坏了事

,现前无量的烦恼,苦不堪言,将来轮回六道,永远没有出头的日子。《金刚经》帮助我们明了事实真相,教给我们彻底放下,恢复自性,自性就是真心,禅家讲的「父母未生前

本来面目」。《金刚经》的好处在此地。

「破处即是显处」,破妄,真就显了。破妄显真「是同时,是一时」,不是有先后的,先破妄然后再显真,不是的,是同时的。妄除一分,真就显一分;妄除二分,真就显二分。

理可以顿悟,一下就明白了;事要渐渐的除,事上除一分,你的清净心、你的般若智慧就透一分。事上怎么做?事上真的要放下,不要再执着!一定要依照经典的教训,认真努力

去做。这是把本经纲要给诸位报告出来,向下我们就开始读到经文,纲要抓到之后,经文就不难领会。

经文第一段「证信序」:古德分科判教,首先将一部经分为三个部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这一段经文是序分里面的第一段,叫证信序,第二段是本经的发起序。我们看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1、东晋道安法师,分判一切诸经为序、正宗、流通三分。」

我们中国人也很了不起,也确实有大智慧的人。道安法师是鸠摩罗什大师的学生,是罗什大师四大弟子之一。他看一切经都看成三分,他这种说法,当时一般大德们不以为然。因

为大家对佛经都非常尊重,如果把佛经分裂,好象是很不恭敬的样子,不以为然,「闻者多疑」。以后,印度古大德解释佛经的批注流传到中国,也有这样的分法。于是中国这些

大德们才晓得,古印度的大德也有这个分法,这样子对于道安法师这个分科就非常佩服,遵从做为一个定则。以后,不论是讲经、批注,都采取这个方法。这是讲科判是从道安法

师来的。

「2、本经序分:如是我闻……敷座而坐。」

就是这个经本上前面的两小段。我们把全经根据江味农居士讲义所分的科,总共分全部经文为一百八十四段,一百八十四个小段,前面的两个小段是序分。

「正宗分:时长老须菩提……是名法相。」

这一段文字就长了。从第三小段到一百七十九小段,这是属于正宗分。

「流通分: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信受奉行。」

流通分一共有五小段,从一百八十到一百八十四段。

江居士将本经的正宗分,又分为「信、解、行、证」四大段。这个分法,古来的《金刚经》批注都没有,唯独前清达天法师,他给《金刚经》做个批注叫《新眼疏》,就是把这个

经分作「信解行证」四分。江味农居士看到了非常佩服,采取他这个分法。仔细观察《金刚经》的经文,确实有这四个意思存在,所以说是一点都不勉强,这称之为大经。信解行

证四分,最早的是清凉大师分《华严经》,《华严经》就分为信解行证四分、四大段。

《金刚经》也摆出四科的姿态,这是跟大经《华严》无二无别。《华严经》说得详细,《金刚经》说得简单,确实可以说是《华严》的纲要,无论是理论、是方法,极其简单扼要

。怎么修法?《四十华严》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可以说就是把《金刚经》的理论与方法,在日常生活当中表演出来给我们看。经里面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看看各行

各业的人,他怎么样无住生心;「不取于相,如如不动」,看他们在生活当中,怎样去做这两句话;「应无所住,行于布施」,看他们在生活当中、在工作当中、在事业当中、在

应酬当中,怎么个作法?那是在《大方广佛华严经》中。我们要是通达《金刚经》,可以说《华严经》的纲领你就抓住了,读《华严经》就非常有受用。

「3、『如是我闻』至『千二百五十人俱』一段,是证信序。」

这是第一段,是证信序,证是证明。

「4、凡结集一经,必具六缘:信、闻、时、主、处、众,乃克成就。此一段经文,六缘具足。」

不但是结集经典,世尊当年讲经说法,也要具足这六个条件,如果这六个条件不具足,法会就不能成就。像我们现前这个法会,也是具足这六个条件:「信」,你信佛,你相信《

金刚经》,你才会来听。你要是不信佛,不相信《金刚经》,你怎么可能到这儿来?你不会来的!「闻」,你一定相信,一定想听,你才会来,你才会在这个时间,到这个地方来

听经。「时」是时间,我们从八点钟讲到十点钟,到这个时候你就来了,在这个时间之前,你不会来,我这里没有法会。讲完之后,十点钟以后散掉了,这里也没有法会。可见得

它有时间性,有时节因缘。「主」,有主讲的人;「处」,有场地;「众」,有大众在一块儿聚集,听众,我们这个法会才能圆满,少一个条件都不能成功。佛是如此,现前也没

有两样。这叫做六种成就,一定要具足六缘、六个条件,我们法会才能够圆满的成功。

下面我们简单介绍这一句的经义。佛法之难,难在所说的意思是在言语之外,「意在言外」,说的是这个话,意思在外。因此你不能执着言说,你执着言说,你什么也不会,什么

也得不到,你要懂得它言外之意,那你就喜欢了,你就得受用了。我们先看文字的意思。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49294.html

更多阅读

浅谈张火丁版与迟小秋版《锁麟囊》一 迟小秋锁麟囊一霎时

有这么一个现象:越是流传广、影响大的戏,越容易出现不同的版本。同一出戏,各流派有各流派的特色,一个流派中不同的演员又有各自的艺术理解和表演差异。张火丁的《锁麟囊》名噪梨园,然而难得在电视上一睹芳容;迟小秋的《锁麟囊》借助《空中

电影《棋王》印象 风云小棋王电影全集

阿城的小说《棋王》我看过很多遍,今天在无意中在电脑上看了电影《棋王》。侯孝贤策划,严浩、徐克导演,梁家辉编剧(!)、主演,主题曲罗大佑的《爱人同志》、《不变的结局》,女主角杨林(我看着眼熟,心说不会是杨林吧,唱《玻璃心》那个,看完特地等

又看张子健版电视剧《英雄》 英雄张子健版全集

又看张子健版电视剧《英雄》曹斌锋笑饮鲜血日寇胆丧,吞吐千山悍匪无踪。惊起却回头,万里雄关道,铁马萧萧摧残梦,大风好上路,乘风好试马,乘风好破冰,乘风好去长空里,乘风撕破旧云裳,直下看河山。今年寒假,我又想起了张子健版的电视剧《英雄

郑振铎《猫》一课教学反思 郑振铎猫的教学反思

作者:李晓英发布会员:管理员1版权:原创发表日期:2010-7-5阅读:231次郑振铎先生的《猫》是—篇寓意深刻、感情真挚的散文,文章运用朴素的文字,生动传神地记叙了三只猫的故事。学习本文时,重点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注

声明:《净空法师讲《金刚经》一 净空法师讲金刚经全集》为网友我是叼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