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读后感
前天晚上,听儿子读《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受益匪浅。这篇文章让世俗化的我彻底经过一次心灵的洗涤。儿子读后,我又借他的书仔细阅读了三遍,思索了很久很久。“高贵”究竟是指什么哪?有的人认为有钱就是高贵,有的人认为有地位就是高贵,还有的人认为有才华就是高贵。人与人性格的不同、思想的不同以及其他各方面受到的影响也不相同,所以才造成了同一个话题出现了如此众多的看法,有了这么大的分歧。那么究竟“高贵”是指什么哪?
“高贵”是什么,恐怕至今乃至以后都不会有一个让世人都满意的定论,但我相信,人无论有多穷,只要有志气,有骨气,有尊严,有爱心,就能成为高贵的人。灵魂又是什么呢?所谓灵魂,就是人类思想的核心。正如周国平所说,人的肉体并无高低贵贱之分,“惟有灵魂,由于内心世界的巨大差异,才分出了高贵和平庸,乃至高贵和卑鄙。”有些人尽管平凡甚至卑微,但他们的为人处世却无不透着高贵、纯洁;相反,有些人看似衣食无忧、家财万贯,可他们的内心深处呢?狭隘、奸诈、狡猾、勾心斗角、处心积虑地为自己谋利益。这种人尽管钱再多,权再大,又有什么意义呢?我看过一篇文章,写的是一位年近七旬的拾荒老婆婆,清早拾到一个装有7000元的塑料袋,她当即蹒跚着走了一个多钟头,把袋子交给了铁山区公安分局的值班民警。当她向民警借一元钱吃早饭时,所有在场的民警都被震惊了,他们眼含热泪,纷纷掏出口袋里的钱往老人手里塞。可老人却坚持只借一元钱,她说:“两个馒头只要一元钱,你们快去找失主,把钱还给人家!”7000元,相信任何人都会有瞬间的心动,更别说是一位拾荒者了。没错儿,郭冬容老人就是位拾荒者,她缺钱,一块钱两个馒头,这样一顿再简单不过的早餐,她甚至都没钱买。7000元,在她眼里无疑是个天文数字,这笔钱足够她吃20年的早餐。然而,她却丝毫不为所动。因为对她来说,这是不义之财,如果据为己有,她会于心不安的,因为她知道那位粗心的失主可能正心急如焚地四下寻找呢,这笔钱可能是一位农民工兄弟在外辛苦一年的全部所得,也可能一位农民父亲砸锅卖铁为儿子或女儿准备的学费,甚至还有可能是一位卧病在床的患者苦苦等待的救命钱…… 7000元,年逾七旬,拾荒老太,一元钱,两个馒头,这是2009年岁尾最感动我的一个故事,它让我在这个寒冷的冬天里见证了灵魂的高贵,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在她的心里,有那么多的柔情与关爱,而唯独她没有想到自己有了上顿没下顿的窘迫困境。从这些真实的人真实的事真实的情感里,我们又该收获些什么呢! 我觉得评价一个人的尺度可能有很多,但最重要的应该是他的灵魂。一个人的卑鄙、平庸或高贵不是由他的身份、地位、财物、长相决定的,而是由他的精神世界的高度决定的。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就像身居陋巷而快乐怡然的颜回,就像衣衫褴褛而充满自信和淡定的子路。这种精神的高贵现代人无人能及。因为在世俗的眼光里,人们更多地关注人的外在的东西,如金钱、名利、美貌等,因此,也常常会被一些世俗的东西所迷惑。 现在把全文记录如下,和大家一起分享: |
原文: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有一句名言:"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他的意思是说,人的生命像芦苇一样脆弱,宇宙间任何东西都能致人于死地。可是,即使如此,人依然比宇宙间任何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人有一颗能思想的灵魂。我们当然不能也不该否认肉身生活的必 要,但是,人的高贵却在于他有灵魂生活。作为肉身的人,人并无高低贵贱之分。惟有作为灵魂的人,由于内心世界的巨大差异,人才分出了高贵和平庸,乃至高贵和卑鄙。
两千多年前,罗马军队攻进了希腊的一座城市,他们发现一个老人正蹲在沙地上专心研究一个图形。他就是古代最著名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他很快便死在了罗马军人的剑下,当剑朝他劈来时,他只说了一句话:"不要踩坏我的圆!"在他看来,他画在地上的那个图形是比他的生命更加宝贵的。更早的时候,征服了欧亚大陆的亚历山大大帝视察希腊的另一座城市 ,遇到正躺在地上晒太阳的哲学家第欧根尼,便问他:"我能替你做些什么?"得到的回答 是:"不要挡住我的阳光!"在他看来,面对他在阳光下的沉思,亚历山大大帝的赫赫战功 显得无足轻重。这两则传为千古美谈的小故事表明了古希腊优秀人物对于灵魂生活的珍爱, 他们爱思想胜于爱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把灵魂生活看得比任何外在的事物包括显赫的权势 更加高贵。
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这是古往今来一切贤哲的共同特点。英国作家王尔德到美国旅行,入境时,海关官员问他有什么东西要报关,他回答:"除了我的才华,什么也没有。"使他引以自豪的是,他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但他拥有不能用钱来估量的艺术 才华。正是这位骄傲的作家在他的一部作品中告诉我们:"世间再没有比人的灵魂更宝贵的东西,任何东西都不能跟它相比。"
其实,无需举这些名人的事例,我们不妨稍微留心观察周围的现象。我常常发现,在平庸的 背景下,哪怕是一点不起眼的灵魂生活的迹象,也会闪放出一种很动人的光彩。
有一回,我乘车旅行。列车飞驰,车厢里闹哄哄的,旅客们在聊天、打牌、吃零食。一个少 女躲在车厢的一角,全神贯注地读着一本书。她读得那么专心,还不时地往随身携带的一个 小本子上记些什么,好像完全没有听见周围嘈杂的人声。望着她仿佛沐浴在一片光辉中的安 静的侧影,我心中充满感动,想起了自己的少年时代。那时候我也和她一样,不管置身于多 么混乱的环境,只要拿起一本好书,就会忘记一切。如今我自己已经是一个作家,出过好几 本书了,可是我却羡慕这个埋头读书的少女,无限缅怀已经渐渐远逝的有着同样纯正追求的我的青春岁月。
每当北京举办世界名画展览时,便有许多默默无闻的青年画家节衣缩食,自筹旅费,从全国 各地风尘仆仆来到首都,在名画前流连忘返。我站在展厅里,望着这一张张热忱仰望的年轻 的面孔,心中也会充满感动。我对自己说:有着纯正追求的青春岁月的确是人生最美好的岁 月。
若干年过去了,我还会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列车上的那个少女和展厅里的那些青年,揣摩他 们现在不知怎样了。据我观察,人在年轻时多半是富于理想的,随着年龄增长就容易变得越 来越实际。由于生存斗争的压力和物质利益的诱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 再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其结果是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了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 躯体。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比这更可悲的事情了。我暗暗祝愿他们仍然保持着纯正的追求 ,没有走上这条可悲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