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俞孔坚:找回消失的桃花源

北大教授俞孔坚:找回消失的桃花源(图)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铁铮 时间:2007-03-14 [评论]

《桃花源记》节选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创建了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的俞孔坚教授日前在演讲中提出:景观设计学不是园林艺术的产物和延续,它应是源于我们祖先在谋生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生存的艺术”,桃花源是“生存的艺术”的起源,景观设计学的使命与战略,应是重归桃花源。



俞孔坚设计的黄岩永宁公园有乡土植物

桃花源是劳动和生存相联的下层文化

上层文化不珍惜生存艺术造景虚假空洞

桃花源是诗人陶渊明笔下人与自然和谐交映的世界。俞教授珍藏着大量的照片,足以证实在当今中国仍然存在着一些可以称为桃花源的乡村。

俞孔坚教授认为,桃花源作为“生存的艺术”的起源,使得景观设计学成为一种土地设计与监护、并与治国之道相结合的艺术。那是一种与苦难、劳动和生存相联系的下层文化,是与平民相联系的文化。遗憾的是,中国的上层文化并没有珍惜这种源于生存艺术的真实桃花源。

两千多年来,帝王和士大夫们收尽天下奇花异石,竭尽小桥流水之能事,阉割了真实桃花源中与生存相关的良田美池,大造虚假的、空洞的桃花源,并美其名曰:造园艺术。而一些后人竟误认为这就是中国景观设计的国粹。曾经是生存艺术的土地设计和景观艺术,堕落成了帝王和失意士大夫的消遣之术。

当代城市化妆运动危及生态完整

没落的园林观与古罗马废墟艺术杂交

俞孔坚教授说,正是这种没落、腐朽、虚假的中式园林观,与同样腐朽的、来自古罗马废墟的城市艺术相杂交,装点着当代中国的城市,成为当代中国“城市化妆运动”、“园林城市运动”的化妆品。

20世纪90年代早期开始的“城市化妆运动”,近年来又扩展到了中小城镇及农村。俞教授指出,这些都使得中国的大地景观面临着严峻的危机,生态完整性遭到了破坏,文化回归感的丧失,历史遗产的消失,使农业时代的桃花源正走向衰败。

令他痛心的是:挖掉了农家祖坟上的最后一棵风水树,栽在了城市的广场;截流了流向千年古村的最后一股清泉,用来灌溉城市大街上的奇花异草。在营造一个当代虚假的“桃花源”的同时,却糟踏了中国大地上真实的“桃花源”。当成千上万的造园师们忙碌于城中小绿地和万紫千红的广场花坛时,母亲河却正在遭受着干旱和污染的侵害,地下水仍然每天被大量地抽取用于侍养娇弱的鲜花,任由沙尘暴不断侵蚀良田美池和村庄、城市。

俞教授说,当然,我们不能一直陶醉于农耕时代的田园牧歌之中。在一个高度工业化、现代化和全球化的社会,我们应该创建新的、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桃花源。

北大教授俞孔坚:找回消失的桃花源
重归生存艺术是时代的生存需要

人工环境中仍能保护生物和自然



俞孔坚设计的沈阳建筑大学稻田校园

俞教授引用了著名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森的两句话:即使在高度人工化的环境里,通过树林、绿带、流域以及人工湖泊等合理布置,仍然能够很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明智的景观规划设计不但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美观,同时能很好地保护生物和自然。

他认为,从中国的第一个皇家园林和第一个文人园林开始,乡土便遭到了上层文化的阉割,奇异、矫揉造作和排场就成了造园的主流。在寻常的环境和市井生活中,创造一个奇异的、“天堂”般的岛屿,便是一切古典造园活动的根本出发点。直到现在人们才发现,城市的精英阶层也和普通大众一样,遭受着日益恶化的环境的困扰。他们的环境与生存困扰,甚至比处于偏远乡间的农民还要严重。重归生存的艺术,是时代对景观设计学的诉求。

作为重建和谐人地关系的景观设计学,应该遵循三大原则:一是尊重自然,使人在谋求自我利益的同时,保护自然过程和格局的完整性;二是尊重人,包括作为生物的人的需要;三是关怀人类的精神需要,关怀个人、家庭和社会群体与土地的精神联系。

俞孔坚,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199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学位,1995年至1997年任美国SWA集团景观规划与城市设计师、项目负责人。1997年创建了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和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国内外百余项较大的规划设计项目。

  相关链接:

  [新闻]文汇报:俞孔坚:让雨复活吧2012-03-03 17:46:51

  [新闻]《设计新潮》:俞孔坚,把田种进城里2012-03-02 01:05:06

  [新闻]俞孔坚:重建文化归属感和人与土地的精神联系2012-01-18 00:54:33

  [新闻]专家俞孔坚倡新界北建梯田净污水 造价一般公园三成2011-12-20 06:16:51

  [新闻]北大教授俞孔坚亲自操刀龙潭新城2011-12-20 06:11:10

  [论文]俞孔坚教授为《现代景观——一次批判性的回顾》一书中文版作序2010-02-02 12:19:27

  [论文]漫谈俞孔坚创建中国景观设计学(一)2010-02-02 12:15:56

  [论文]俞孔坚:继承和发扬必须从批判开始----关于中国园林国粹问题2010-02-02 12:15:47

  [论文]漫谈俞孔坚创建中国景观设计学(二)2010-02-02 12:15:42

  [论文]俞孔坚:景观设计的春天2010-02-02 12:13:09

俞孔坚和他的大脚革命

2009-07-13 11:44

在哈尔滨参加生态城市国际会议,又见到俞孔坚。近10年了,他没有大的变化,但那张俊朗的脸也因为岁月蒙上了沧桑。他还是很健谈,谈他的景观理论,他的土人理想。他给这种严肃的有些枯燥的学术会议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他这次推出的演讲话题是:大脚革命--走向城市生态主义。

俞孔坚的演讲言如其人,大胆、创新、尖锐、独特。他展现的画面是一双老人的小脚和一个在草地里玩耍的赤脚女孩。“大脚是生产、丰产的,但我们现在却是包裹自然之脚,以换取城市性。在裹了脚的马路城里,那些粗野的高雅被称为美丽,比如园林运动,为了无用的美丽,我们扭曲和致残躯体,这就是现在的小脚主义+美丽的巨物主义。我们1800万农民工走进城市都是为了One Dream:都要成为贵族。”

他的画面中展现出的CCTV大楼的一脚从上到下被切分成几块:”这是新桃园,可以养猪;鸟巢可以用来作新茶场;国际大剧院可以利用地下热能养殖蘑菇。这些衰退的巨物,美艳却无用。再看浦东,想牙科大夫的工具箱。

“我们75%的地表水已经被污染,国土变得枯黄。我们要革命,开展空间战略,提供生态服务,开展反规划,必须从区域开始。如何让自行车骑遍全城,如何让西山的黄鼠狼跑进我们的后花园?我有一个理论叫作‘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你足下的文化是最真实的、最代表你们城市的,当地的野草是最代表这个城市的。如果每个城市都用自己的野草和他自己沉积的文化,而不是去外面搜珍猎奇、去装点自己,那么这个城市就显现了自己的特色。”

俞孔坚举出几个例子,如台州的“与洪水为友”,让洪水进入城市。这是在浙江的永宁公园里,一个“漂浮的花园,”讲述的是如何与洪水为友的生态防洪理念。原场地是通常防洪工程所留下的河道,是在中国各地到处都能看到的用混凝土硬化的河道,这种做法破坏了整个河流的生态系统。“漂浮的花园”向人们展示了,景观设计师如何利用生态景观的设计作为雨洪控制的一种手段,展示了景观设计师可以创造出可持续的雨洪利用景观。我们拆除了场地中所有的混凝土,使用大量乡土植物,以保持水土,减轻洪水的破坏性,营造多功能的绿色空间,建立起一条滨河绿色走廊。它将雨洪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人的休闲活动等多种功能整合在一起,使用同一方土地,但在不同时间、不同层面上。这种设计思路旨在使人与土地之间建立起一种和谐的生态关系。

2008年,他设计的秦皇岛汤河公园里的“红飘带”项目获奖。这是他生态极简主义的一个代表作。一条红色的曲线,以蜿蜒而自由的形式穿越自然状态的树林,在原生环境中形成了一个线性的公共空间,以足够的吸引力和具有延展性的承载面,成为当地居民的亲密接触者,同时又以鲜艳的色彩和独特的造型,与原有环境构成强烈的对比,给进入到此环境中的人们以足够的吸引力。

此外,俞孔坚还给我们带来了大学里种植稻田和放羊:“这是活的农耕文化。”如利用废弃的造船厂做景观“大脚好好走在钢轨上,后面是野草。”他呼吁说:“生态城市必须是生态优先,大脚美学是如何使荒野变成美。”

北京大学俞孔坚教授告诫外国设计师:勿给中国“景观垃圾”俞孔坚教授告诫外国设计师:勿给中国“景观垃圾”

景观设计学界国际顶级盛会,第40届国际景观设计师联盟(IFLA)世界大会于5月25日-29日在加拿大西南部美丽的“边缘” 城市卡尔加里(Calgary)举行。此次大会的主题为“边缘上的景观”,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32个国家和地区的相关领域优秀代表。北大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环境学院俞孔坚教授应邀参加大会,并担任主题演讲嘉宾。

俞孔坚教授是国际景观设计师联盟(IFLA)世界大会举办近半个世纪以来,首位做主题演讲嘉宾的中国景观设计师。他用长达1小时30分钟的时间,作了名为“城市化与全球化边缘上的中国景观”的主题演讲。他在演讲中批评并警告西方景观设计师和建筑师,在中国大地向他们敞开欢迎的胸怀的时候,不要对中国大地上的自然、人民、文化和“土地之神”视而不见,甚至藐视,将他们自己都不喜欢的、形式主义的“景观垃圾”倒在中国土地上。他告诫设计师们应该保持自己的职业道德,因为,当他们的服务对象,尤其是中国的开发商和市长们,目前还没有很明确的甄别能力的时候,很容易被张扬的、形式主义的建筑和景观设计所迷惑。他指出,西方景观设计师比中国设计师更有责任和义务,将他们自己国家的经验和教训,而尤其是教训,坦白地告诉给中国城市的决策人和开发商。

俞教授用大量出现和即将出现在中国大地上的西方设计师的作品,来说明上述警告,其中包括国家大剧院。俞教授说:,“不要把你们的Hamburg、McDonald、Hot dog、French fries、Swiss Chess等等来应付和填塞处在景观饥饿中的中国大地”。

俞教授的演讲在城市化与全球化背景下,提出了边缘上的中国景观的三种含义:

转变和过渡性: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价值观的转变,强烈影响和体现在景观中。

危机和危险性:这种危险性体现在景观的社会和文化个性的丧失,生态完整性和安全性的丧失。如城市广场和建筑失去地方个性,河流和山水的自然系统被破坏。这种危险和危机反映了设计师的傲慢态度,即三个不尊重:不尊重自然、不尊重人、不尊重“土地之神”。

机会和创新:“中国的危机”概念包含创新,边缘上的中国景观充满创新机会,这种创新决不是寻求刺激和新奇,而是来源于谦逊的态度:“Novelty based on modesty”, 它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设计要,(1)尊重自然;(2)尊重人;(3)尊重“土地之神”。

俞孔坚教授还应邀讲解了他在自己的设计实践中是如何体现这种谦逊态度的。而非常巧合的是,美国的景观设计杂志(Landscape Architecture)和美国的景观设计师协会正在做推广宣传,2003年国际作品竞选广告封面用的正是俞孔坚的歧江公园作品,最近的一期(June Issue)的核心文章也是歧江公园和俞孔坚设计理念的长篇介绍。这些给俞孔坚的报告增添了很强的说服力,也为中国景观设计师赢得了尊敬。

俞孔坚的报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被报以长时间热烈的掌声。直到大会结束的发言中,俞孔坚教授的“设计尊重自然,设计尊重人,设计尊重土地之神”的理念还多次被IFLA主席和加拿大景观设计师协会主席高度评价,并多次援引。

本次大会还邀请了其他5位国际著名景观设计师做主题演讲,他们分别是美国的托马斯·霍默-狄克逊 (Thomas Homer-Dixon)、卡尔·斯坦尼兹 (Carl Steinitz)、马莎·施瓦茨(Martha Schwartz),加拿大的道格拉斯·帕特森 (Douglas Paterson),法国的米歇尔·戴斯威纳 (Michel Desvigne)。一场由国际景观设计师联盟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由加拿大景观设计师学会主持指导的国际学生景观设计比赛与此次大会同时在卡尔加里举行。

同期举行的国际学生景观设计竞赛,于当地时间29日在2003IFLA世界大会举办地加拿大最后揭晓。中国学子获得了大赛一、二等奖及荣誉提名奖。来自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参赛作品“逝去的20年”、“边缘上的记忆:圆明园遗址保护”分别荣获一、二等奖; 北京林业大学以“神秘摩梭族的可持续发展文化”获荣誉提名奖。参赛作品评委会按3个等级对来自世界各地170多件作品进行评选。获奖作品的奖项名称和奖金额度分别是:一等奖是国际景观设计师联盟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景观建筑学奖,奖金3500美元;二等奖是兹威·米勒奖,奖金2500美元;三等奖是优秀奖,奖金1000美元。来自:北大新闻网

当前位置:景观中国 >> 新闻频道 >> 业界动态 >> 浏览新闻

土人引领世界景观设计学——访北大教授、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俞孔坚

http://www.Landscape.cn/news  2009年06月01日 作者:沙磊 来源:《中关村》2009(06):17-21 浏览: 3383

关注“土人”俞孔坚及“土人设计”的人千万不可错过上海世博会,世博园景观核心设计便出自“土人”之手。在其“田”字方案与北京奥运会奥林匹克公园失之交臂之后,这将成为“土人”重新聚拢媒体镁光灯的重要砝码。

TuRen Institute,Lead The Worl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访北大教授、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俞孔坚

当1998年3月,俞孔坚创造出“土人”这个词语的时候,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够体会他这个词的含义,但一直以来,“土人”就是他前行的重要指南。

崔永元在《小崔说事》节目中以他特有的幽默曾调侃“土人”俞孔坚,以“土人”做公司名称,会有人找你们设计吗,人们是否怀疑“土人”只会做“土坯房子”?

“土人”是什么?记者接到采访任务时也不禁一问?俞孔坚释疑解惑:土人,就是对土地负责,以土地的名义来做事,倡导天、地、人、神和谐的“土人理念”。

“土人通过和谐的物质空间来满足人人之间和谐相处的需要;土人通过尊重自然和大自然零距离地接触。”

求学时期母亲从风水林取来的一包泥土,俞孔坚带着它走遍世界。

“我的情节是跟土地融为一体了。乡土烙印跟着我,这是自然的恩赐。”

从自然之道

“土人”代替“饱尝自然之恩赐,往往不知所以”的人“从自然之道,解生命之苦难;把乡土之文脉,济精神之匮乏。”俞孔坚执笔在土人铭中写道。

作为中国首位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洋博士,“土人”成为他的口号和招牌。

“土人”标新立异,因和当前业内传统观点背道而驰,他的观点一度遭遇误读和歪曲。

“土人”开张后,广东中山岐江公园是俞孔坚接到的第一个景观设计任务,原本普通的项目审评会变成了他的批判大会。

某风景园林学会甚至被挟持发布红头文件,对于他在2006年在国际IFLA大会和ASLA年会的主旨报告大泼污水,大扣帽子。

每每此刻,他常常把家乡大诗人艾青的名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引为知音,以此激励自己。

他批判某些“设计师”总试图将自己心目中的“美”展示给大众,把人当作外在者,而不是内在的生活者和体验者。

他对某些“设计师”破坏生态、缺乏人文的“城市化妆运动”的作品感到哀叹:别了,诗意的场所;别了,人性的空间;别了,那故事的地方。

然而,他又不甘心,他因此呼号。

他呼唤没有设计师的公共场所,抵制因设计师失去了的场所。

他呼唤重归人性的场所,找回有故事的地方。

因此,他被视古典园林为国粹的遗老遗少们所不容,他成了一个异类和另类。

但是,正是由于他所坚持“前车之覆,后车之鉴”的观点和对景观设计学“不破不立”的雄心壮志,挽救了大地母亲上的一条又一条的河流、一处又一处的文化遗产。

可喜的是,在全球,俞孔坚7次被国际景观设计师联盟,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邀请作为年会的主旨演讲人。

2007年到2009年,他连续三年“全球巡讲”把中国景观设计学的声音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也许,正是由于“土人”毫不动摇的坚守,才奠定了俞孔坚这个中国景观设计学领域的拓荒者和领路人的地位。

也许,正是由于“土人”不遗余力地呼喊,才有了“以协调人地关系为终身目标的职业”——景观设计师被列入《国家职业大典》。

“土人”是俞孔坚对景观设计的追求,而且这种追求是他特有的,不是谁模仿就能够模仿得了的。

“土人”是俞孔坚完成伟大事业的决心,否则,大家绝不会看到他在国际上第一次系统地提出景观安全格局的理论和方法,继而提出“反规划”理论和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规划方法论。

“土人”绝不妥协,否则,大家绝不会看到2001年广东中山岐江公园的诞生。随后,2002年度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设计荣誉奖、2003年度中国建筑艺术奖、2004年度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金奖等奖项纷至沓来。

泥土的情怀

求学时期,母亲风水林取来的一包泥土,俞孔坚带着它走遍世界。

俞孔坚对土地的恋情来自于童年时期的生活。出生在自然环境非常优美的金华乌江白沙溪边上,“那是诗一样的环境。”

由于家庭出身不好,他的童年倍感压抑和不幸,“经常遭到许多人白眼、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初中以后,他没机会考高中,放了一年牛,意志消沉,“当时怀疑自己是否会一直这样下去。”

这个时候土地成为俞孔坚平静心情的最好良药。“惟有土地不歧视你,大自然把我陶醉了。”俞孔坚告诉记者。

在老班主任的鼓励下,俞孔坚从容地升入高中,为日后就读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打下基础。

由于比较自卑害羞,不爱说话,“我成为备受关注的大学生。南方人没有米饭吃就很难受,女同学对我非常好,给我米票,一位最积极的赞助者还成了我的妻子。”对此,他至今难以忘怀。

母校研究生毕业后,抱着更大的追求,他考入景观设计学的发祥地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在名家荟萃的哈佛,他见到了世界一流的设计大师,“求知若渴,可以说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了”。

俞孔坚心想:“既然上最好的大学,就要去最好的公司去锻炼。”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他成功进入世界最知名的SWA设计公司。SWA云集了大量有思想、有经验的设计师,对他的实践观念形成有很大影响。但在SWA干了2年后,1996年12月31日,俞孔坚有点坐不住了。“出去的目的就是为了回来,觉得再呆下去就是浪费时间。”看到中国各地沸沸扬扬的世界工地景象,他既心喜,又心忧,“新乡土”是为普通民众服务的使命,他觉得回国大有作为的机会到了。

虽然确定回北京,但国内还没有景观设计专业。“我自己费劲,不知道去清华还是北大”,经过一番挣扎,他选择了北大。

适逢1997年10月,北京市留学人员海淀创业园开园,次年春天俞孔坚的“土人”研究所在留学创业园10万元经费、20平米免费仓库的家当下诞生了。

敢为天下先

2001年5月,广东中山岐江公园于建成,并于次年斩获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设计荣誉奖时,而日后名声大震的北京中关村电子城文化创意产业基地798艺术区此时在国内外还是不见经传的无名之辈。

2002年,上海世博会的浦江规划指出,将浦江两岸现有船厂码头、工业厂区改建成体现文化传统的博物馆,将绿带和水面引入腹地建成类似“巴黎塞纳河”的休闲空间,对于缺少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上海而言,“世博板块”提供了崭新概念的居住空间。

2005年8月,石景山区对外宣布:解决因首钢涉钢产业搬迁后区域经济支柱产业“空心化”问题,利用首钢旧厂房设施“打造北京CRD”。

上述看似不想干的四则新闻,但深究其规划理念,无不异曲同工地体现出“时间的美,工业的美,落差错愕的美”。此外,岐江公园因势利导地体现出“野草的美”,世博园景观核心理念是“还原真实的上海滩”。两者均由俞孔坚领衔设计。他领景观设计风气之先可见一斑。

一网友对岐江公园项目评论到,一个人有他的记忆,一个地方也有他的记忆。而记忆不应该只停留在照片中。不用讨论他是属于东方还是西方,他就属于这里,属于想了解他的孩子,属于想让孩子了解他的父亲。

俞孔坚坦言,景观设计要让建筑空间、文化产业与历史文脉及城市生活环境的有机结合在一起。

他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空间发展的代表作还有:台州案例,反规划 ; 漂浮的花园——浙江永宁公园:与洪水为友的景观;丰产的景观:沈阳建筑大学稻田校园 ;最少的人工投入构建城市绿色廊道:秦皇岛汤河公园等。

藉此,“土人”俞孔坚景观设计的策略核心就是将城市性重新定义,以生存的名义重建城市,反映土地和人的真实关系,直面挑战的当代城市与景观设计为土人赢得了广泛的声誉。

由于俞孔坚的名人效应,他的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土人”扎堆。由归国留学人员构成设计主体的400多名职业设计师挤满了北大科技园创新中心4-5层的写字楼。

“土人”的专业人员涵盖了土地规划、城市规划、建筑、园林、景观设计、环境设计、给排水、电气、结构等各类领域。 建筑设计、景观规划设计、城市规划设计成为其主营业务。

“土人理念”全面地应用在国土规划、城市与区域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并在多个部委和城市的规划建设决策中起到积极作用,完成多项具有国际影响的示范工程。他因此获得2008年世界滨水设计最高奖,5次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设计和规划荣誉奖,两度世界青年建筑奖等令中外同行羡慕不已的奖项。

在成功经历了2007和2008年的“全球巡讲”之后,俞孔坚已经将中国景观设计学的声音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他已先后在中国台湾、美国、墨西哥、印度、澳大利亚和法国等国家的著名学府和国际重要会议上进行了24场关于“生存的艺术”和“反规划”的主题演讲,均受到热烈欢迎,并影响深远。

2009年春节刚过,俞孔坚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题为“寻找更加精明的解决方法——城市增长规划的“反规划”途径的报告拉开了俞孔坚教授2009年“全球巡讲”的序幕。

当今社会所面临的资源与环境危机给当代景观设计专业带来了很多新的挑战。俞孔坚说,如何设计可持续的景观,如何把景观的美学价值和实用价值融合在一起,使自然与人文、美景与实用不再对立,而是融合在一起,这是要问计桃花源。

问计桃花源

面对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文化身份的丧失以及人与土地精神联系的断裂,俞孔坚说,当代景观设计学必须肩负重建“天地—人—神”和谐的使命,在这个城市化、全球化、工业化的时代里设计新的“桃花源”。

在中国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业迅速退出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同样农耕技术及农耕文明中孕育的关于生存和土地监护的、日常的、乡土景观艺术也随之衰落。这些都使中国的大地景观面临严峻的危机:生态完整性的破坏,文化归属感的丧失,历史遗产的消失。农业时代的桃花源将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败。

基于新形势,俞孔坚告诉记者,我们必须建立新的人地关系,这意味着我们不能受怀旧的心理驱使,追回那过往的“桃花源”。想回到过去的想法太天真了。我们不能把自己的专业定位在“美化”上,这也是虚假的,是古典造园方式的延伸。

俞孔坚说,要寻找“新乡土”这种真实的人地关系。“新乡土”是为普通民众服务的,而不是为市长服务的,“新乡土”是从自己的土地上长出来的,而不是从美国或者是欧洲那里搬过来的。来源于此时此地,服务于当代中国——这就是“新乡土”。

景观设计学的起源,即“生存的艺术”,一种土地设计和监护,并与治国之道相结合的艺术。俞孔坚痛心地说:遗憾的是,我们的上层文化并没有珍惜这种源于生存艺术的、充满意味的、真实的桃花源,因为它是一种与苦难、劳动和生存相联系的下层文化,是与下等平民相联系的文化。

“长期以来,东西方学者们串通一气,向世人编织一个弥天大谎,使人们误认为中国造园艺术——虚假的桃花源艺术——就是中国景观设计的国粹,继而代表中国。人们挖掉了农家祖坟的最后一棵风水树,搬进城市广场;截流了流向千年村落的最后一股清泉,用于灌溉城市大街上的奇花异草,在营造一个当代虚假的“桃花源”的同时,却糟踏了中国大地上真实的“桃花源”。

俞孔坚说,也正是这种腐朽、虚假的园林艺术,与同样腐朽的、来自古罗马废墟的城市艺术相杂交,充塞着、装点着当代中国的城市。为此,我们需要景观设计的回归。

设计的回归

关于景观设计,俞孔坚强调三个原则:设计尊重自然;设计尊重人;设计尊重土地之神。过去,景观设计学在定位上存在着致命的弱点,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仍然把自己当作古老园林艺术的延续,这是大错特错。

俞孔坚说,景观设计学必须重归土地设计监护的生存艺术,挣脱空洞虚伪的“造园艺术”的羁绊,解开封建士大夫审美趣味下的裹足,走向广阔、真实而寻常的土地,寻找大禹的精神,汲取在土地上生存的技术和艺术。现在是申明景观设计学不是园林艺术的延续和产物的时候了。

如果我们想要生存下去,作为景观设计者必须采取行动。对此,俞孔坚从价值观、城市和景观设计的定义与实践、设计方法论等角度提出三个策略:一是价值观的改变:重新定义城市性,重视乡土性,回归土地与人的真实关系;城市设计的重新定义与实践:回归城市设计作为生存的艺术;三是设计方法论:以“反规划”理论为指导,围绕生态基础设施进行城市设计。多尺度的生态基础设施不仅可以保护景观中的生态的多样性以及文化和精神的联系。还可以提供多方面的生态系统服务,保护地区和城市的可持续性。

值本稿付梓之际,2009年4月21至23日,俞孔坚博士作为中国唯一受邀代表正在和世界不同国家的6位知名景观设计师齐聚柏林,与来之世界各地专家:以色列的Shlomo Aronson、西班牙的Joan Roig、美国的James Corner和Ken Smith、德国的Stefano Lenzen、意大利的Maria Chiara Pastore一道,共商2010年“景观回归”的展览,介绍设计作品和理念,深入研讨当代景观设计的立场。

在邀请函件上看到,主办方德国艺术研究院丝毫不回避当今的热门话题,如何通过设计来解决城市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等近些年景观设计专业讨论的热门话题恰恰也是俞孔坚一直深思熟虑的课题。

“景观不仅仅事关环境和生态,还关系到整个国家对于自己文化身份的认同和归属问题。景观是家园的基础,也是归属感的基础。”

中国景观设计面临的问题同时也是世界的问题,中国的问题比世界其他国家的更多更复杂。俞孔坚满怀信心地说,“土人”解决好中国的问题,某种意义上就是解决了世界的问题,因此,以“土人”为代表的中国景观设计学必将引领世界景观设计学。

敢为天下先

2001年5月,广东中山岐江公园于建成,并于次年斩获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设计荣誉奖时,而日后名声大震的北京中关村电子城文化创意产业基地798艺术区此时在国内外还是不见经传的无名之辈。

2002年,上海世博会的浦江规划指出,将浦江两岸现有船厂码头、工业厂区改建成体现文化传统的博物馆,将绿带和水面引入腹地建成类似“巴黎塞纳河”的休闲空间,对于缺少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上海而言,“世博板块”提供了崭新概念的居住空间。

2005年8月,石景山区对外宣布:解决因首钢涉钢产业搬迁后区域经济支柱产业“空心化”问题,利用首钢旧厂房设施“打造北京CRD”。

上述看似不想干的四则新闻,但深究其规划理念,无不异曲同工地体现出“时间的美,工业的美,落差错愕的美”。此外,岐江公园因势利导地体现出“野草的美”,世博园景观核心理念是“还原真实的上海滩”。两者均由俞孔坚领衔设计。他领景观设计风气之先可见一斑。

一网友对岐江公园项目评论到,一个人有他的记忆,一个地方也有他的记忆。而记忆不应该只停留在照片中。不用讨论他是属于东方还是西方,他就属于这里,属于想了解他的孩子,属于想让孩子了解他的父亲。

俞孔坚坦言,景观设计要让建筑空间、文化产业与历史文脉及城市生活环境的有机结合在一起。

他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空间发展的代表作还有:台州案例,反规划 ; 漂浮的花园——浙江永宁公园:与洪水为友的景观;丰产的景观:沈阳建筑大学稻田校园 ;最少的人工投入构建城市绿色廊道:秦皇岛汤河公园等。

藉此,“土人”俞孔坚景观设计的策略核心就是将城市性重新定义,以生存的名义重建城市,反映土地和人的真实关系,直面挑战的当代城市与景观设计为土人赢得了广泛的声誉。

由于俞孔坚的名人效应,他的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土人”扎堆。由归国留学人员构成设计主体的400多名职业设计师挤满了北大科技园创新中心4-5层的写字楼。

“土人”的专业人员涵盖了土地规划、城市规划、建筑、园林、景观设计、环境设计、给排水、电气、结构等各类领域。建筑设计、景观规划设计、城市规划设计成为其主营业务。

“土人理念”全面地应用在国土规划、城市与区域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并在多个部委和城市的规划建设决策中起到积极作用,完成多项具有国际影响的示范工程。他因此获得2008年世界滨水设计最高奖,5次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设计和规划荣誉奖,两度世界青年建筑奖等令中外同行羡慕不已的奖项。

在成功经历了2007和2008年的“全球巡讲”之后,俞孔坚已经将中国景观设计学的声音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他已先后在中国台湾、美国、墨西哥、印度、澳大利亚和法国等国家的著名学府和国际重要会议上进行了24场关于“生存的艺术”和“反规划”的主题演讲,均受到热烈欢迎,并影响深远。

2009年春节刚过,俞孔坚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题为“寻找更加精明的解决方法——城市增长规划的“反规划”途径的报告拉开了俞孔坚教授2009年“全球巡讲”的序幕。

当今社会所面临的资源与环境危机给当代景观设计专业带来了很多新的挑战。俞孔坚说,如何设计可持续的景观,如何把景观的美学价值和实用价值融合在一起,使自然与人文、美景与实用不再对立,而是融合在一起,这是要问计桃花源。

问计桃花源

面对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文化身份的丧失以及人与土地精神联系的断裂,俞孔坚说,当代景观设计学必须肩负重建“天地—人—神”和谐的使命,在这个城市化、全球化、工业化的时代里设计新的“桃花源”。

在中国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业迅速退出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同样农耕技术及农耕文明中孕育的关于生存和土地监护的、日常的、乡土景观艺术也随之衰落。这些都使中国的大地景观面临严峻的危机:生态完整性的破坏,文化归属感的丧失,历史遗产的消失。农业时代的桃花源将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败。

基于新形势,俞孔坚告诉记者,我们必须建立新的人地关系,这意味着我们不能受怀旧的心理驱使,追回那过往的“桃花源”。想回到过去的想法太天真了。我们不能把自己的专业定位在“美化”上,这也是虚假的,是古典造园方式的延伸。

俞孔坚说,要寻找“新乡土”这种真实的人地关系。“新乡土”是为普通民众服务的,而不是为市长服务的,“新乡土”是从自己的土地上长出来的,而不是从美国或者是欧洲那里搬过来的。来源于此时此地,服务于当代中国——这就是“新乡土”。

景观设计学的起源,即“生存的艺术”,一种土地设计和监护,并与治国之道相结合的艺术。俞孔坚痛心地说:遗憾的是,我们的上层文化并没有珍惜这种源于生存艺术的、充满意味的、真实的桃花源,因为它是一种与苦难、劳动和生存相联系的下层文化,是与下等平民相联系的文化。

“长期以来,东西方学者们串通一气,向世人编织一个弥天大谎,使人们误认为中国造园艺术——虚假的桃花源艺术——就是中国景观设计的国粹,继而代表中国。人们挖掉了农家祖坟的最后一棵风水树,搬进城市广场;截流了流向千年村落的最后一股清泉,用于灌溉城市大街上的奇花异草,在营造一个当代虚假的“桃花源”的同时,却糟踏了中国大地上真实的“桃花源”。

俞孔坚说,也正是这种腐朽、虚假的园林艺术,与同样腐朽的、来自古罗马废墟的城市艺术相杂交,充塞着、装点着当代中国的城市。为此,我们需要景观设计的回归。

设计的回归

关于景观设计,俞孔坚强调三个原则:设计尊重自然;设计尊重人;设计尊重土地之神。过去,景观设计学在定位上存在着致命的弱点,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仍然把自己当作古老园林艺术的延续,这是大错特错。

俞孔坚说,景观设计学必须重归土地设计监护的生存艺术,挣脱空洞虚伪的“造园艺术”的羁绊,解开封建士大夫审美趣味下的裹足,走向广阔、真实而寻常的土地,寻找大禹的精神,汲取在土地上生存的技术和艺术。现在是申明景观设计学不是园林艺术的延续和产物的时候了。

如果我们想要生存下去,作为景观设计者必须采取行动。对此,俞孔坚从价值观、城市和景观设计的定义与实践、设计方法论等角度提出三个策略:一是价值观的改变:重新定义城市性,重视乡土性,回归土地与人的真实关系;城市设计的重新定义与实践:回归城市设计作为生存的艺术;三是设计方法论:以“反规划”理论为指导,围绕生态基础设施进行城市设计。多尺度的生态基础设施不仅可以保护景观中的生态的多样性以及文化和精神的联系。还可以提供多方面的生态系统服务,保护地区和城市的可持续性。

值本稿付梓之际,2009年4月21至23日,俞孔坚博士作为中国唯一受邀代表正在和世界不同国家的6位知名景观设计师齐聚柏林,与来之世界各地专家:以色列的Shlomo Aronson、西班牙的Joan Roig、美国的James Corner和Ken Smith、德国的Stefano Lenzen、意大利的Maria Chiara Pastore一道,共商2010年“景观回归”的展览,介绍设计作品和理念,深入研讨当代景观设计的立场。

在邀请函件上看到,主办方德国艺术研究院丝毫不回避当今的热门话题,如何通过设计来解决城市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等近些年景观设计专业讨论的热门话题恰恰也是俞孔坚一直深思熟虑的课题。

“景观不仅仅事关环境和生态,还关系到整个国家对于自己文化身份的认同和归属问题。景观是家园的基础,也是归属感的基础。”

中国景观设计面临的问题同时也是世界的问题,中国的问题比世界其他国家的更多更复杂。俞孔坚满怀信心地说,“土人”解决好中国的问题,某种意义上就是解决了世界的问题,因此,以“土人”为代表的中国景观设计学必将引领世界景观设计学。













观设计:重建和谐桃源与精神家园

——访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教授2007年3月23日 来源:《中国勘察设计》2007年第3期 作者:张如 浏览: 307

“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我爱这土地》

俞孔坚的神情和话语,处处流露着他对于土地的热爱与忠诚。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土地是生存的基本资源。近20年以来,城市化的发展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变迁,也改变着人们对于土地的信仰。然而,对于土地的情结是我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财富,是一种历史的遗产。它会告诉我们,这么多人口在这么少的土地上怎样生存,怎样发展。”

“如果我们抛掉了善待土地、热爱土地的传统,也就失去了信仰,没有了根。今天我们可以看到,由于隔断了人与土地之间的精神的联系,城市发展中出现了大量挥霍土地和破坏大地生命的现象,这直接导致城市环境的恶化,越来越不适合人的生存。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就必须像祖祖辈辈在土地上耕耘的农民一样珍惜和善待土地,而这就要求重建人与土地之间的精神的联系。”

景观设计的精髓:热爱土地,善待土地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认为景观设计学要传达给学生的最精髓的东西是什么?

俞孔坚(以下简称“俞”):土地伦理。景观设计师必须热爱土地,热爱自然。我认为,这种要求是第一位的。因为设计师只有热爱土地,对土地心存敬意,拥有激情,才能真正建立对于土地的责任感。简单讲,就是如何善待土地的问题。

记:景观设计遇到的问题,比如不能为生活在其中的人服务等,很多看似不是景观本身的问题,而是社会各方面机制或者文化的问题。对此您怎么看?

俞:景观设计不能只设计景观的外表,它反映的是(自然、社会和文化)真实的内容,也就是隐藏在景观背后的深层的东西。它的背后有生态的、文化的、社会的、历史的等多个方面的含义。“景观”这个词,是个科学的名词,它不只是“景”,也不只是“观”,它的意义绝不仅是表面的东西,而在于它背后深层的功能和意义内涵。北大开设了一门景观社会学的课程,它就主要涉及景观背后的东西,景观与社会的联系,景观对社会整体的影响,等等。

社会的价值观、生态问题、社会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都可以体现在景观上,景观可以说是所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49552.html

更多阅读

北京协和医院何方方教授来院授课:女性不孕的特殊诊疗

导致不孕不育的病因有150多种,随着医疗科技的进步,每一种疾病都可能有更新、更有效的治疗办法,如女性不孕的高泌乳素血症、子宫内膜异位症。2015年1月14日,北京天伦医院特邀外聘三甲会诊专家即北京协和医院何方方教授,为医院医护人员带来

俞敏洪:面对困境的态度

◎俞敏洪本文摘自《新东方英语·大学版》(2009年12月号)没有几个人会一辈子一帆风顺,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困境。我们来看“困”字的字形:生长的树木四面被包围。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树木被束缚起来,失去了成长的空

声明:《北大教授俞孔坚:找回消失的桃花源》为网友一斧撼天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