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是一个相当宽泛的话题。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科学艺术领域之间,到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从文件、书信、语言,到动作、眼神、表情,只要有人的活动,就离不开交流。
交流,是拉近距离、传递信息、共同进步的桥梁;交流,是沟通思想、增进友谊、巩固亲情的纽带;交流,是彼此理解、化解矛盾、融化寒冰的暖石。
请以“交流”为题作文。文体不限,题目自拟,600字左右。
导写
交流,是人与人之间情感沟通的桥梁。它有多种多样的形式。最常见的如,谈话、书信来往、网上聊天、团体合作等,细腻的如表情变化、眼神交流、暗示会意等。交流的功用是强大的,人的一切信息的获得,都必须通过交流。人们感情的发展变化也正是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的。
作文的体裁可为记叙文、散文或议论文。若写成记叙文或散文,应写出人与人之间通过交流获得的情感体验;若写成议论文,则应写出自己对“交流”二字的认识。作文时要选出能真正打动读者心灵的材料,或以事感人,或以理服人.才能写出好的习作来。
例文与幸福交流
人人都想得到幸福。曾有人说,幸福就在你身边,它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可我却对幸福的含义还是不了解,于是我与幸福有了一次意味深长的谈话,这是我与幸福心与心的交流。
我:幸福,你能告诉我幸福的真正含义吗?
幸福:哦,孩子。幸福并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它是要靠你自己去用心感受的。
我:可是我不明白。人人都说幸福无处不在,但为什么我感受不到呢?
幸福:的确,幸福是无处不在,问题是你没有真正地体会。
我:为什么呢?
幸福:幸福是一种人生感受。幸福者不会空虚,不会迷茫,不会无所事事。幸福者健康、快乐,脸上总是带着迷人的微笑。
我:这对于我来说太抽象了,只要快乐就是幸福吗?
幸福:或许可以这样说。对于一个不幸的人来说,生活出现转机就是一种幸福;对于吃不饱穿不暖的人来说,安逸的生活就是一种幸福;对于得不到父母疼爱的人来说,父母的唠叨也是一种幸福。
我:什么?父母的唠叨也是幸福?
幸福:对呀!试想一下,如果哪一天你见不到你的亲人,听不到他们的唠叨,你是否会有一种失落感呢?
我:哦,我明白了。我知道什么是幸福了。但是为什么有些人幸福明明就在他身边,他却不满足呢?
幸福:那是因为他们太贪心了。记住,珍惜你眼前的幸福,别让幸福从你身边溜走。
“冬冬冬”,敲门声响了起来,妈妈给我端来一杯热茶。我望着桌上的那杯热茶,看着那缕缕的青烟袅袅地升起。我想,这便是我想要的幸福!
点评:本文作者借用对话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对幸福的理解,语言生动形象,说理清晰透彻。起初作者的问与幸福的回答,都处于一种朦胧状态,这是人之常情。接下来,由于“我”设问的逐步具体,幸福也逐渐来到我们身边,就如同父母的唠叨是那样的贴近又似乎那样的陌生,至此为止我们也就真切感受到了那种身边的幸福,平凡但却真实,正如妈妈端来的那杯飘着袅袅青烟的热茶。
例文交流如……
交流如雨丝般细微但不乏晶莹闪亮,它奔向大地,汇成细流,义无返顾地流入心灵交汇的江河。
交流如雨滴般无声胜有声,一滴一滴默默地流坠,碾着时光的足迹,最终滴穿了人与人之间如磐石般坚硬的隔阂。
古人有训: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君子之交是心与心的交流,是一种与天共存的默契,如丝如缕般交织在一起。
当俞伯牙将瑟瑟琴声幽绕山谷的时候,钟子期听得如痴如醉。那么深奥而又玄要的琴声,竟被钟子期如此巧妙地领悟。
依山临江的感受让钟子期感叹世间竟有如此一位能与之交流的知己。所以当钟子期去世后,俞伯牙断琴而誓,不再弹琴。是啊,缺了知己,缺了可与心交流的人,存在的意义何在?正是心与心之间的交流才使他们成为旷世的知音。
这个故事曾在千百万华夏子孙的内心泛起波澜,它让人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的正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
人与人之间交流难,但人与物之间的交流又谈何容易。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的李白面对仕途的坦淡,毅然选择了与山川秀水为伴。“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的烦恼抛之脑后,与大自然交流,才是他人生乐趣所在。与月邀相怀而后卧水而终的死去,更让人觉得李白对万物的依赖。
还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在与自然的交流中找到了恬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王维在与山的交流中体味了另一番人生的境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王勃在与滕王阁的交流中领略了一种超脱自然的感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在与洞庭湖的交流中找到了人生的奋斗目标。
交流如水,亘古至今,奔流不息;
交流如茶,淡而清香,愈渐愈浓。
交流如斧,劈开的是两种世界。
交流如针,缝上的是不同人生。
(点评:此文语言看上去很美,但实际上缺乏真情实感,思路也值得推敲。)
例文绿化心灵
为什么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沟会越来越深,使和睦温馨的家庭矛盾重重?为什么昔日的挚友变得要反目成仇,拔刀相向?为什么越来越多地人对路边的乞儿不屑一顾,让人感到世态炎凉,人心冷漠?人们在各自心里筑起一道“围墙”,把心牢牢地裹住,“冷眼看世界”,那么这世界将变成什么样子?
俞伯牙的琴声在山间缭绕,没有人能听懂,可是当悠扬的琴声拂过江面时,却使钟子期听得如痴如醉。那么深奥而又玄妙的琴声,竟被钟子期如此深深地领悟。俞伯牙慨叹自己终于找到了一位知音。他们不是用话语来交流,而是用音乐交流,用心交流。所以当钟子期去世后,俞伯牙断琴而誓,不再弹琴。是啊,缺了知己,缺了可与之交流的人,存在的意义何在?这个故事曾在千百万华夏子孙的内心泛起波澜,它让人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的正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
只有去真心的交流,你才能体会到真爱的神圣伟大,友谊的真诚可贵。是交流给心灵增添了一笔笔亮色,给世界带来了一片片温馨。心与心的交流本是一杯酣畅的美酒,为什么人们会逐渐关闭心灵的大门呢?人心是异常敏感的。当人们被迫需要面对竞争的时候,他们感到客观的无形的压力笼罩了世界。竞争像一个漩涡,圈住了一个又一个人,罩住了一颗又一颗心。当人们学会了分析利弊的时候就学会了选择利弊。“个人主义”在这个时代得到广泛的默认。它像一个个圈子,让人心在圈禁中变得冷漠了。
为什么现在楼越盖越高,网络越来越先进,而人情越来越淡漠?因为人心远了;为什么今天‘温室效应’愈演愈烈,却让人感觉无奈?因为人心冷了。
当无数矿工因瓦斯爆炸或透水而葬身井底时,当无情的大火吞噬了无数无辜的生命时,当假酒假药害得很多人家破人亡时,你的心跳有没有加速?为了个人利益,国家利益群众利益损失了多少?
教训是惨痛的,为什么悲剧还要不断的重演?为什么不可以敞开心扉,让真心去交流,去呼唤?为什么不可以抛开一已私利,为了一份责任去互相交流。
交流就像柔柔细雨滋润着大地,一滴一滴默默地流坠,碾着时光的足迹,抚平了大地的创伤,滴穿了人与人之间如磐石般坚硬的隔阂。呻吟着的地球在呼唤着绿色的世界。而绿化世界,必先绿化人的心灵。只要人们都能奉献一点爱心,用真心去和别人交流,多一点爱心,多一份温馨,整个世界就会变成爱的人间。
[点评]本文具有强烈的抒情性。作者以一连串的诘问开篇,直截了当地引出话题,接着由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深刻地指出现在的社会现实——人与人之间缺乏交流,“人们会逐渐关闭心灵的大门”,有人只“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置群众及国家利益于不顾,最后,作者又发出呼唤,绿化心灵,让世界多一点爱心,照应了题目。文章紧密结合现实,一气呵成,很有分量。
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是多处使用诘问的语句,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与力度,发人深省;还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方法,使语言富有文采;“为什么现在楼越盖越高,网络越来越先进,而人情越来越淡漠?因为人心远了;为什么今天‘温室效应’愈演愈烈,却让人感觉无奈?因为人心冷了。”有很强的哲理性。
沟 通
基本构思
1.将社会比作一张“网”,人比作“网”上的“点”,形象地展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必要性。
2.从上网画水粉画,人与豹的故事等生活的各个侧面展开论述。
这个世界的人孤独得不得了,许多人蓄意保持距离,却希望别人先行靠近;许多人预计是否能够收获,再酌量付出;许多人渴望被人理解,却又将沟通束之高阁;许多人想要被爱却又不肯主动去爱,仿佛爱已经成了不合时代的事……
你呢?是不是已经很久没有同朋友联系了?反正我是,而且还总是习惯去罗列一些似是而非的借口为自己的疏忽开脱。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其结果自然是“风萧萧兮易水寒,‘朋友’一去兮不复还”了。我曾寄希望于自己的人际关系永远保持“牛势”,如今看来,可能只能算是觊觎了。
我曾做过无数的梦,我梦见过层峦叠嶂中袅袅腾腾的烽火狼烟,我梦见过古城栈道外馨香醉眼的驿路梨花,我梦见过一个身影,借着昏暗的烛光,小心翼翼地展开一封飘洋而来的瓶中信。当然,我也梦到过现实生活中的自己,在虚与委蛇的应酬下,在纸醉金迷的漩涡里,在口水与广告纸的杂糅中,在灯红酒绿的觥筹交错间……
也许是我落伍,跟不上时代,才感觉生活中网上冲浪的人越来越多,他们自由进出各种国际互联网的速度远要比中国加人世贸组织(WTO)的速度“奔腾”多了,据说其中不少人还成了线上的“猎情高手”。然而问网上情为何物?真叫我浑身麻木。因为想要在那里赚取一句真实性超过70%的话可能比减肥更让人痛苦。于是面对尔虞我诈的网络天空,我也只好抱持一种“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态度了。
长期以来,我一直迷恋作水粉画,究其原因,竟是因为涮笔,因为每每看到几种单调的颜色在杯中与水调和幻化成另一种颜色,我都感到欣喜。同时这又让我想到了我们人本身,其实也只是代表一种颜色罢了,然而通过沟通与交融又可以创造出许多奇妙的组合,丰富我们生活中的色彩。
我读过一篇名为《沙漠里的爱情》的小说,讲的是一个置身沙漠孤立无援的法国士兵,几乎奄奄一息,昏倒在岩洞里,待他醒来时却发现一只野兽躺在他的身边,原来是一头嘴上还沾着血迹的豹子。所幸花豹吃饱了,对他并无恶意。士兵原想用匕首杀死它,随后又改变了主意,用温柔多情的动作抚摸雌豹,他不仅同它友好相处,而且建立了感情,一同游戏玩耍。然而,士兵还是害怕,趁豹子睡熟之际逃跑了,但走不多远,豹子赶了上来,这时他已陷入流沙中,豹子咬住他的衣领,把他救了出来。文中最后,士兵杀死豹子也纯粹出于偶然,豹子轻轻咬他的大腿,他以为是要吃他,使用匕首刺进了野兽的脖子,花豹挣扎时居然毫无恼怒地望着他。文中主人公在讲到这段经历时讲到“我看哪里都比不上沙漠”,“那里没有人,只有上帝”。的确是这样,他在人类社会感受不到的东西,在沙漠里感受到了。
多年来,我一直被这个故事感动着,它向人们转述了沟通的无限可能性,即使在人与兽之间,并且让我们对于我们人类自身的交流更有信心。同时,它又影射了人类社会中一个公式化的现象——因为沟通走到一起,再因猜忌彼此分离,又习惯将事件本身固于一种僵持的回忆状态。
社会是一张网,个人只是网上的点,其实不管你做什么,你都在以某种方式与别人发生关系。松下幸之助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成功也是他人际关系的成功,与人协作也就是认识别人的价值,借用别人的价值,哪怕是在最纯粹的理论研究领域,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
因此,我觉得人生更像拼图,从生下来就在找寻所需要的那些部分,拼成家庭、邻里、同事、朋友……每一片单独的拼图或许都是残缺的,而它的每一次结合又都是令人欢愉的。并且,在这一次又一次的拼合过程中,人们变得深刻,变得理智,变得成熟;同时,在这里,人们心灵中的四季也永远是绿色!
【评 语】
社会越发展,人们似乎越来越难以沟通,“孤独得不得了”。人们渴望沟通,却又试图与人保持距离;因沟通走到一起,又因猜忌彼此分离。这篇文章深刻地揭示了人的无奈和现代社会面临的困境。作者告诉我们,沟通的必要性,沟通能丰富我们生活的色彩。文章思想深刻,笔法熟练,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功力。
沟通的终结者
基本构思
1.以"终结者"喻指现代科技发展给人们沟通所造成的障碍。
2.将一代通信技术发展前后人们沟通的情况进行对比。
在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电脑、传真机、移动电话、网络等科技产品已广泛地被人接受,并完全地融入到了人类社会中。当您有事儿要告诉另外一个人时,您可以打电话;甚至可以打开电脑,敲一通键盘,给他去个E-mall……如此之多的联系方式,真是让人眼花缭乱,令人不知所措。但不知您发现没有,从始至终的交流过程中,您没有跟一个人见过面,跟一位真正的人说过话,您面对的只是毫无表情的机器。往往地,我们总能看见人们“抱着”电话机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儿叫、一会儿跳;或是在不断变换画面的电脑屏幕前大呼小叫,作痛苦状,作失望状,作兴奋状……
今天,这些机器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在我们快乐地抱着它们,并渐渐离不开它们的同时,我们面对面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了。
我们曾以我们日益先进的科技水平而骄傲,我们也为这个年代缺少人情味,缺少亲情而苦恼;数字化世界给我们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了数字那冰冷无情的一面。
我小的时候住在湖北的一个小镇里,那时各家都还没有装电话,只是靠着串门、聊家常来传播消息。小伙伴们也都乐衷于打打闹闹嘻嘻哈哈的日子。那时的生活并不富裕,但很充实,很有人情味。
现在我来到了北京,一个繁华、拥挤的大水泥城中,却时常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迷失自己,感到孤独、空虚……
如今的人们情愿和千里之遥的陌生人在网上聊个热火朝天,也不愿对近在咫尺的老邻居问声你好。
在城市人之间越来越冷漠的时候,网上社区却越做越火:想找亲情吗?去网上社区;想倾诉衷肠吗?去网络社区聊天室;想找朋友吗?去网上社区交友中心……
我们渴望沟通。但在现实中得不到沟通的他们无奈只好用一种虚幻的交流来慰藉自己那空虚寂寞的心灵。
我们完全可以想像,在不远的未来,人们的生活将是什么样子:人们不再需要开什么会议,因为有了可视电话;人们不再上班,只要在家里打开电脑上网进入公司的网站便可以了;人们不再上学,网络会教给学生一切;甚至,人们不必再去相亲,因为,现在网络爱情就已经出现了……
也许从电话发明的那一刻起,它便注定要成我我们沟通的终结者……
猜疑与沟通
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沟通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没有沟通,人们的心将变得冷漠。但是,当人们面对别人时,往往不是去主动沟通,而是充满猜疑。也正是这种心理,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叫王生的人,去邻居家借斧。因为邻居有一次没借给他犁,他就疑心这次邻居也不会借给他,进而觉得邻居是小气鬼,并越想越生气,当他走到邻居家时,把邻居大骂了一通,然后就扔下了不知是怎么回事的邻居走了。这个故事听起来很可笑,大部分人都会觉得中有在王生这种“傻子”身上才人发生这种事。但只要仔细想一想,你就会发现,这种事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发生过,只不过没有王生那么夸张,或者自己不曾注意到。当我们与别人沟通之前,往往会先去猜测沟通的结果,进而产生猜疑,最后令沟通不能得以顺利进行,猜疑可以说是沟通最大的敌人。
很多人认为在沟通前保留猜疑的心理并不是坏事,这可以让人在沟通时更得体。但这种猜疑真的有益处吗?曾有这样一个公益广告。在一个办公室中,两个员工面对面地坐在一张办公桌的两边。其中一个员工工作遇到问题,想请教另一个,但心里却想“如果问,一定会被他嘲笑的”以至于不敢开口。而另一个员工则因发觉对方不时看自己,而疑心自己工作了出了错误,而又怕对方看扁不敢询问,最后两个都不能好好工作。从这个广告中,我们可以看出,很多时候,只要沟通就可以很好地完成的事,因为猜疑而导致不好的结果。猜疑阻止了人们。妨碍了人们的交流,也在人与人之间竖起一面面高墙。猜疑实在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人生活在社会中,就时时刻刻需要与别人沟通、交流。没有沟通就没有社会进步、事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如果少一些猜疑,多一些相互信任,相信世界将会更美好。
点评:本文中,作者开宗明义,亮出“沟通必不可少”的论点,然后话锋一转,指出现实生活中充满猜疑,文章主体部分即是针对猜疑所造成的恶果而举的两个例子,实际上是从反面证明“沟通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夹叙夹议,有破有立,观点鲜明,将猜疑与沟通的关系阐述得透彻、清晰。不失为一篇佳作。
(金爱文 整理)